第一篇:认识千克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莲沁小学:郑灿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出比较方法
1.任意选一位学生,老师和这位小朋友相比,你想说些什么呢?(高——矮、大——小、男——女、轻——重、胖——瘦、白——黑)2.老师重,学生轻。在生活中经常要比较物品的轻重。瞧,今天老师带来了包装大小差不多的两袋食品,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腰果。
3.师:猜一猜,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袋食品究竟哪袋重,哪袋轻呢?
4.师:找到办法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 5.(生交流)还有别的方法吗?
6.如果要知道这袋红枣到底有多重呢?就要请谁来帮忙了呢?“秤”是最好的帮手。
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你见过秤吗?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过了哪些秤?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让我们一起欣赏。
3.刚才我们欣赏的那些秤,都是一些常见的秤,都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比如有些卖菜的阿姨经常就使用这种秤: 台秤。
三、认识千克
1.了解台秤,初识千克。
(1)(定格放大)仔细观察台秤,你都看到了什么?
(2)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它是用来放要称的物品的,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为了让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它放大再放大,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数,一根指针,字母kg)
(3)在称物品时,如果红色指针指着1,你知道表示重多少吗?(1千克)你们听说过千克了吗?了解千克的有关知识吗?
(4)称一般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kg是千克的符号。(板书: 千克、kg)(闭上眼睛,再记忆一遍)
(5)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指到几就是几千克。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6)你会用这种秤称物品吗?(用秤称一筒挂面)
行,那你来露一手,称给大家看一看。不过老师有个小小要求,边称边说。你怎么知道是1千克重呢?
2.操作体验,认识千克。(1)活动一:掂一掂
①这两袋食盐重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
②两袋食盐就重1千克。想不想自己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呢?先把两袋食盐放在一起。
③下面根据老师的要求来掂一掂。左手掂一掂。放下。右手掂一掂。
闭上眼睛,再掂一掂。用心好好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④师:1千克有多重呢?1千克就有小朋友掂的这两包盐这么重。下面像刚才那样再来掂一掂这一大袋味精。它也重1千克。
(2)活动二:称一称。
①想不想自己动手称一称。我选两组的小朋友来称一称。一个人负责称,一个人负责数个数。其余同学观察指针的变化。称什么呢?
②称果冻(个数一样)。称一称1千克的果冻有多少个?生汇报,师板书个数。
③那1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生汇报,师板书个数。④师:咦,同样都称的是1千克的苹果,一组称的是3个,另一组称的却是4个。
⑤学生交流想法。
⑥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就不一样。单个物品重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少;单个物品轻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多。
3.活动三:称鸡蛋。
①(拿出鸡蛋)这是什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②师:到底有多少个?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③老师这儿有这样的一袋鸡蛋,哪个小组愿意上来称一称、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注意要小心轻放!
④汇报。
⑤师小结:一般像这样大小的鸡蛋,1千克大约有15个或16个。如果小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可能是17,甚至有18个。如果是大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也许只有15个或14个。
(4)活动四:估一估,称几千克。
①刚才我们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受了1千克有多重,那你现在来拎一拎这袋果冻是不是也重1千克呢?
②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噢,原来这袋大米重2千克。2千克有多重呢?谁想来掂一掂?
③其实小朋友桌上就有2千克的物品,你们发现了吗?两袋食盐加一袋味
精。
④自己掂一掂。
过渡: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解决一些关于千克的数学问题。
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蔬菜区”。
首先来到“蔬菜区”。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1)白菜:这是一颗大白菜,你知道它重几千克吗?你怎么知道它重2千克?
(2)芹菜:这幅图可要看仔细了,与刚才的有些不一样。(3)南瓜。
(4)冬瓜。你怎么知道它是重8千克呢?其实用这种秤来称物品,很简单,一眼就知道它重几千克了。
2.“水果区”
(1)看,老师还带来了西瓜。请你来说一说西瓜大约重几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理解“净含量”。
(1)老师还带来了一袋盐水鸭。咦,你怎么知道它重1千克呢?
有谁知道“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吗?它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小结:“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2)大米和4袋大米。4.理解“载重量”。
(1)乘过电梯吗?一般电梯上都有类似“载重量”这样的标志: 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最大重量。
(2)载重5000千克就是指最多只能运5000千克的货物,不能超过5000千克。如果这辆大卡车载的货物超出了5000千克,那就属于超载了。超载是很危险的,我们今天认识了千克就可以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载了。看来数学知识还真有用呢。
五、拓展知识
1.体重:感受几十千克。
(1)我们已经知道1千克有多重,感受到几千克有多重。那你的体重是多少?
(2)那么20千克有多重呢?30千克有多重呢?想不想感受一下?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3)在玩游戏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每个小朋友的体重先不要告诉你的同桌,这可是个小秘密。
①互相抱一抱;②估一估对方的体重;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4)游戏完了,请一组汇报。
(5)现在都知道你的同桌有多重了吧。下面再次互相抱一抱,体会你的同桌的体重。
2.举重:感受几百千克。
说到体重,我还想起了与重量有关的体育竞赛项目: 举重。这是奥运会冠军陈艳青,她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举起了138千克,以总成绩244公斤获得了金牌。小朋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小朋友30千克,那么陈艳青就相当于举起了四、五个小朋友这么重的物体。感觉怎么样?
3.你知道吗?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了解有关“千克”的知识。比如:假期出去旅游,乘飞机或乘火车时就得了解这些小知识,请看。
(2)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六、实践大行动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后请小朋友: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第二篇:认识千克教案范文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逐步培养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4千克桔子、1千克大米、4千克书等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超市散货区图片,给孩子们讲自己有一次将朋友买的散货掂了掂,估计的总价竟一毛不差的经历,探讨原因,总结出并不完全是因为巧合,更重要的是吕老师心中有一杆秤,半个小时后你们心中也会有一杆秤。
二、认识秤
1、提问:在生活中你都见过那些秤? 根据学生的口答出示各种秤:
盘秤:把物体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体有多重。
电子秤:把物体放入盘内,再输入单价,就可以知道要用多少钱了。弹簧秤:把物体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体有多重。
天平:我们可以利用砝码和标尺上的刻度来计算物体有多重。台秤:我们可以利用秤砣和秤杆上的刻度来计算物体有多重。体重秤:测体重。
三、认识千克
一)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1、出示盘秤图,认识盘秤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在称一般物体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
2、讲解指针从0刻度转到刻度1时,表示物品重1千克。
3、读出盘秤上的读数。
二)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活动前与学生交流注意事项
活动一:8人一组,每组分发一千克的桔子(用袋子装好的),每组8人轮流感受1千克有多重。提问:如果是1千克的苹果,袋子里的个数应该增多还是减少?梨呢?樱桃呢?菠萝呢?西瓜呢?
活动二:将两袋桔子装到一个袋子里,16人一组,轮流感受2千克有多重。
活动三:师将所有桔子放到一个塑料袋里,让全班学生感受4千克有多重。提问:有什么感觉?如果拎的是10千克呢? 师提问:心里有一杆秤了吗? 活动四:让学生感受塑料袋里1千克米的重量,估测米的重量 活动五:学生感受3千克桔子的重量,估测其重量。提问:还想再估吗?(回家去超市拎一拎)
师总结:我想现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杆秤,有时候用你们的秤称出来的重量可能和真正的重量差一点点,有时候也可能差这么多(做动作),但是你们还很小,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只要你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当你慢慢长大时你会发现你的秤离真正的秤越来越近。
三.练习判断:(1)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轻
(2)一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
(3)2袋奶粉约重1千克
(4)1千克=1公斤
四.课外知识延伸 出示你知道吗?
五.总结
1.你觉得你今天有收获吗? 2.布置实践活动任务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24页。
第三篇:认识千克教案
认识千克
范小利
教学目的:
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台秤、弹簧秤、书、水、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本书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可以用符号()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两瓶水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第一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出示电梯图。P31(2)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说成是“1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数学书
1、老师先示范。
2、让学生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书,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1千克的重量,最后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3千克的书包。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1、练习册
2、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认识千克教学反思
范小利
认识千克这节课,我先从实际情景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秤,然后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
我又让学生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体,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物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1千克的表象,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又通过称水果和蔬菜、掂书包、估体重、找体重这几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把1千克延伸到几千克,几十千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稍微耽误了一点时间。
认识千克说课材料
范小利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上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认识千克” 是本单元第一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认识千克”是继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吨”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估测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1千克的感知,使学生能够自行获取知识,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5、教学准备
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台秤、两瓶共重1000克的矿泉水、几本数学书、一个书包、水果等。
二、说方法
1、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另外,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2、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猜测、操作(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等)、比赛、交流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成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2、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3、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第一步: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我创设了两个粉笔盒争吵比谁重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的引出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掂一掂,感知这两样物体的轻重。
第二步: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认识秤
由问题“要具体地知道物体的重量要用到什么呢?”引出秤。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多媒体出示各种秤,让学生知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台秤,说说在台秤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介绍kg是千克的符号。
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再介绍读法:教师称事先准备好的1千克的物品,让学生观察指针的变化,告诉学生“如果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
让学生在秤面上找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问这个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10千克)
2、认识1千克
认识1千克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设计了五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第一层次:猜:让学生猜一猜:一大袋洗衣粉是几千克? 第二层次:称:让学生称一称这一大袋洗衣粉是几千克(1千克),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第三层次:活动:小组合作称一称,书包大约有几千克? 小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第四层次:掂:闭上眼睛掂一掂秤出的一千克的物体,感受一千克有多重。
第五层次:游戏:抱一抱、估一估同桌的体重。第三步: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做想想做做1、2,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理解“净含量”的含义。
2、体验常见物体的一般重量 做想想做做3、4、5 进行读秤面刻度、提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常见物体的一般重量。
3、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重。
4、体积和重量的关系
想一想:1千克铁块和1千克棉花,哪个重?让学生体会到重量与体积无关,深化学生对千克的认识。
第四步: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同时揭示课题。
2、你知道吗?
听一听。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的物体。
第四篇:认识千克 教案
三、千克和克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p29-32。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健1千克的观念。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克的观念。
教学准备:大米、黄豆、鸡蛋、秤、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背一背
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两位同学来举行一次赛跑,好吗?不过这次跟以往不同,要增加一点难度,要背着一个人跑。(请两位学生:一个平时跑得快一些,一个慢一些,跑得快的背学生,跑得慢的背老师)
你们猜一猜,谁会得第一,你们为什么这样认为?
2、你们一眼就能看出xx同学轻,教师重,那你们能一下子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包东西(重量相等的一袋米和一袋黄豆)哪一包重吗?有什么方法吗?小组讨论一下,看哪组方法多。(掂一掂、称一称、拎一拎)
3、那究竟有多重呢?我们最好来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要称出一样物体的轻重,我们有必要先认识秤。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秤吗?(学生介绍,老师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2、认识台秤
(1)学生观察秤,小组交流: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2)交流(电脑演示、老师讲解)
托盘 刻度
重量单位千克(kg)、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 最大称重
(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台秤,并知道了它的使用方法想不想来称一称老师手里这袋米的重量,谁愿意来?
三、感知1千克
1、称米
指名学生称(注意观察指针变化)交流:
(1)、学生回答大米重量,并说一说是怎么看出来的。(2)学生用手掂掂,体会1千克的重量。(每个组桌子上有)
2、掂黄豆(给出大于1千克的黄豆)
先用手掂一掂,感觉比1千克重还是轻,如果多就抓出一些,再掂一掂,直到觉得正好是1千克为止(不准用秤称),比一比哪一组抓得最准。
学生活动
各组把抓好的黄豆到讲台上称一称
3、称鸡蛋
小组派代表先掂一掂一袋鸡蛋(1千克)的重量,并估计一下有多重
称鸡蛋的重量
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呢,有谁知道?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大约
15个)
会不会是14个?会不会是16个?为什么?
4、感知物体重量与大小无关
出示3不同物质(重量都为1千克),让学生猜一猜哪袋重 称一称
说明:物体的重量与它的大小无关。
四、教学净含量与载重量
1、净含量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不用秤称,老师也能知道它有多重,你们相信吗?
(2)老师拿出几袋东西并说出其重量,并通过称来验证。
你们想不想也学会这种本领?
(3)出示盐水鸭、大米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片上获得的数据。(4)你们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让我们的书本来告诉大家吧。
学生自学书本第30页上关于净含量的知识。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净含量
(5)出示几袋标有净含量的东西,让学生说出其重量。
2、载重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五、应用拓展
1、判断练习
(1)、1千克棉花比1千克铁轻。(2)、一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
45(3)、2袋奶粉约重1千克。(4)1千克=1公斤
2、口答: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倒出一部分后还剩76千克,倒出多少千克?
3、做“想想做做”3-5
六、课堂总结
这了课,大家对重量单位千克有了初步认识,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七、课外实践活动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认识克
教学内容:p33-3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皮筋、纸巾、学生尺等物品。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千克,谁能来说说哪些东西大约重1千克?(鸡蛋)问:15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那1个鸡蛋大约是几千克呢? 那老师就是想知道1个鸡蛋重多少,该怎么办?
引出:秤一些比较小的物品重量时,那就需要比千克更小的重量单位。
二、认识克
1、认识天平
称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出示天平)。
用天平称物品时,需要用砝码(出示砝码),这些砝码各有重量,(老师分别说一说:1克、2克„„)
师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2、认识1克
(1)猜:什么东西可能重1克?
随着学生猜,老师很快地称一称。(不过,因为老师事先让学生准备1个2分的硬币,我估计肯定有学生很快地就会想到“2分硬币”)(2)称:2分硬币是众多学生猜的东西中最接近1克的。
让学生掂2分的硬币,说说自己的感觉:非常的轻,轻地都几乎感觉不到。
(3)继续找:有没有也大约是1克的东西?
边称边引导学生估计一些小东西大约重几克。
(4)结:你认为用克做单位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指出:克是用来称一些非常轻的物品时用的重量单位。(5)用天平,秤出10克的黄豆
数一数,10克的黄豆有多少粒?(26粒左右)现在,请你估一估1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
3、认识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本上的图(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挂图
你能看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2)大家观察中间的两幅图,说一说,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
再用秤称一称,看看是几千克? 你发现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48(3)读一读,读出单位的不同。
三、试一试
1、估一估数学书有多少克?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记一记。
2、再估计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以书为参照)
称一称
3、先估计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再称
皮筋、尺、纸巾等。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你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重量?
2、想想做做3 请大家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4 引导学生自己看懂图的意思,然后再填写。指出:这150克就是杯内水的“净含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练习四
教学内容:p36-3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重量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懂得学的知识要在生活里加以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两个单位都是用来干什么的?都称为质量单位(板书)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哪些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千克和克是什么关系?
二、基础练习
1、练习四(1)
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 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结:策略:可以先让学生把最轻、最重的东西分别挑出来,然后再分别选对应的数量;然后再继续找。
2、练习四2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集体订正
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四3 请同学们做在你的课堂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2千克和1500克是怎么想的? 思考:3000克和28千克哪个重?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四4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看,根据这幅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根据你观察的,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指名口答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2、练习四5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食品的净含量各是多少? 指名口答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小组内讨论,每位同学提出问题,小组解决,记录员记录,发言人向全班同学汇报)
3、练习四6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解决第一个问题,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千克? 指名口答。
你能估计出2、3号杯里的水大约各重多少克吗? 你是怎么估计的?
4、思考题 指名读题
天平两端的苹果和菠萝各有多少个?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集体交流
四、知识拓展
p32与p37页上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称一称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3、在学生自己称一称水果和蔬菜及自己的体重。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教学准备:健康秤、水果、蔬菜、台秤、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一、秤水果和蔬菜
1、估一估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水果。
(2)请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你带来的水果满1千克吗?(3)再估计一下,你们几个小朋友带的水果满1千克吗?
(4)估计一下每一种水果1千克大约会有多少个?说说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
2、称一称
(1)请小组内的同学合作:
把带来的水果按种类分好,然后分别称出一千克来。数一数,一千克的水果大约有多少?(2)生数过后小组汇报。
和你估计的差不多吗?(3)达成共识:
1千克苹果大约有6-8个。(讲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学生要看清楚苹果的个头,如果是较大的,数量就少;如果是较小的,数量就多。
2、让学生通过个大、个小苹果的称一称活动,体会1千克的苹果个数只是一个可能性,它并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3、让学生体会到估计的时候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比如:通过称,大家都知道1千克大约有6~8个,那如果把1千克苹果说成是2个或是二十几个就显得不是很合理。)
橘子1千克大约也差不多有6-8个。
西红柿1千克6个(注意让学生看到个头的大小。问:如果换成大一点的西红柿,1千克也是6个吗?那可能会是多少个?)(4)学生还可能会带一些别的水果,如梨等。
可以让学生在依据估计的前提下,再称。
二、称体重
1、请每个小组拿出称体重的健康秤,说一说,你会使用健康秤吗?
2、在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健康秤的刻度一定要在“0”,上去称的时候动作要轻一点。看清楚健康秤上的刻度。
如果自己的体重不是正好几千克的时候,可以自己选一个更接近的数。)
3、开始小组活动,请每同学称一称自己的体重。
4、请同学们比一比,在你们小组里,谁最重?谁最轻? 全班交流:谁最重?谁最轻?
5、指出:我们三年级的学生体重一般在二十几、三十几千克。
三、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阅读后,让学生按这一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应该是多少。然后,再和自己的实际体重比一比,看看是否差不多?
第五篇:认识克和千克
《认识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3—85页
教学分析:千克和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单位。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测量实际物体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拎一拎、称一称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1克和1千克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台称、几个一千克的物体。
(学生)四人一组。每组50枚硬币,500克的精盐两袋,5—7个雪梨,1架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1架以克为单位的台秤,100克的小食品(豌豆脆),3种大小不同的糖果各1千克。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出课题
1.玩过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你认为我们的位置怎样?为什么呢?
2.老师和小朋友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有重。一袋精盐和一袋豌豆脆那个重呢?
(一手托精盐一手托豌豆脆,掂一掂,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3.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有质量,要想准确地知道他们的质量是多少,怎么办? 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秤并简单介绍)
5.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就要表示出来,你知道生活中的质量单位吗?(引出课题:千克和克,并用字母表示)
二、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三、自主探索
(一)充分感知1千克 1.教给工具:
认识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2.感知1千克
掂一掂——给学生两袋精盐,在手上掂一掂。
称一称——让学生称两袋精盐的质量,认真观察指针变化,记住他们的质量。3.理解1千克
(1)提出活动要求:估计1千克雪梨有几个;用台秤称出1千克雪梨,装在袋子里;拎一拎,感受一下,再数一数有多少个。(2)组织学生活动(3)汇报活动过程 4.这些物品是1千克吗?
(6个西红柿,一个文具盒,一盒粉笔„„)5.感受几千克
拎一拎自己的书包,大约是几千克?再称一称,是几千克?
(二)充分感知1克 1.教给工具
认识以克为单位的台秤,教给学生使用方法。2.感知1克
让学生把一枚二分硬币放在手上,闭上眼睛轻轻的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称一枚二分硬币,观察指针变化;(没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秤50枚硬币,观察指针有什么变化?(50克)问学生1枚硬币多少克?(1克)3.感受几克
先掂一掂一个作业本,估计有几克,再称一称。
(三)明确千克和克的关系
1.一手托两袋盐,一手托一枚二分硬币,掂一掂,感受一下。2.掂一掂,猜一猜,一袋豌豆脆有多重。称一称(100克)
3.把十袋豌豆脆放在袋子算一算有多少克?(1000克)放在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多少千克。(1千克)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克吗?(板书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4.读一读
5.4个雪梨大约是1千克,那么多少块糖果是1千克呢? 放在称上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
6.质疑:为什么有的同学说1千克糖果有120块,有的同学说1千克糖果有80块呢?
(四)专项训练:练一练1、2题
四、综合训练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一块橡皮约重20()(2)一个足球约重1()2.改错:乐乐的数学日记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真高兴,早早地起床,我拿着重100千克的牙刷开始刷牙,我又接了2千克的水洗脸。妈妈已经为我准备了250克重的牛奶和一个重150千克的汉堡包,我快速地吃完饭,拿上重1克的书包去上学。在上学路上,我遇到我们班的“大块头”,他体重有50多克呢!
五、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六、授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活教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教材所呈现的学习知识是静态的,它所创设的情景不一定就是最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原有水平,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生长点”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已建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比一比、拎一拎、称一称等实际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
二、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什么是体验?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而且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