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千克案例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千克》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小组一袋1千克大米和接近1千克的黄豆、一袋大枣、一袋味精、一瓶2千克的洗洁精、一袋3千克的洗衣粉、一袋1千克的大米饼、一块1千克的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东西,看这是一包虾条,这是一包挂面,你们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包东西(重量相等的一包虾条和一包挂面)哪一包重吗?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准确的答案呢? 生4:可以称一称。师:还可以?
生6:还可以放在手心里面掂一掂。
3、试一试:师:下面我就请几个同学来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生上台拎着估计
师:你觉得哪袋更重一些?
生:我觉得大米更重些。师:我再请一位。
生上台拎着估计。师: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两袋差不多重。
4、质疑:
师:看来物体是有轻有重的,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 生:用秤秤。
师:对,这就需要用到秤。
二、联系生活,学习探究
1、说一说:
师:你曾见过哪些的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生:我在菜场上见过电子秤。
生:科学课上我们用天平秤。生:我见过有一根长长的杆子的称。师:那叫秤杆。生:医院里有称体重的秤。
师:那种我们叫它健康秤。生:我见过上面有一个盘子下面看重量的称。师:那种叫台秤。
2、电脑演示各种秤。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秤。看(电脑演示),这是电子秤;这是台秤;这是弹簧秤;这就是天平秤,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这是杆秤;这是健康秤;这最后一种秤有没有见过?
生:见过,称重的东西的。
师:对,这种秤叫磅秤,一般用来秤比较重的物体。
3、(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
师: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4、介绍:
师: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师板书:千克
5、观察:
师: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圆盘。师:我们把它叫做托盘。生:下面还有一圈数字。
师:对,这一圈数字我们把它叫做刻度,这个有刻度的盘就叫刻度盘。生:我还看见英文字母kg。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生:kg是千克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是个有心人,重量单位千克可以用英文字母kg表示。
6、操作:
师:下面我们来称一称这一袋大枣的重量。(师把大枣放在台秤上)谁来说说这袋大枣的重量是多少? 生:这袋大枣重1千克。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现在指针指着1,就表示1千克。
师:对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师: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7、找一找:
师: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吗?(请生上台指一指)师:谁再来找找4千克?(请生上台指一指)师:最后谁来找找5千克 ?(请生上台指一指)
师:这不是0千克吗?为什么说5千克在这呢?怎样分辨?
生:如果秤盘上一样东西也没有是0千克,如果秤盘上有东西,指针又指向0就应该是5千克。
8、过渡: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台秤,并知道了它的使用方法,想不想来称一称老师手里这袋米的重量,谁愿意来?
(三)、感知1千克
1、称米
师:谁来称一称这一包挂面的重量? 指名学生称
师:这一包挂面重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指针指着数字1,就是1千克。师:那1千克到底有多重?你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下面让请同学们按顺序依次掂一掂体会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注意掂的时候可以拎也可以掂,再闭上眼睛来感受一下,多掂几遍直到能体会1千克的重量。学生用手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重量。
2、掂黄豆(给出大于1千克的黄豆)师:知道1千克有多重了吗? 生:知道了。
师:不要吹牛,下面我们要来比赛了,你敢接受我的挑战吗?
师:同学们桌上还有一袋黄豆,老师也不知道这袋黄豆有多重,所以请你们每人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是比1千克多还是比1千克少,如果感觉比1千克重还是轻,如果多就拿一点出来,少的话就再加一点。老师这儿有多的,直到觉得正好是1千克为止(不准用秤称),比一比哪一组抓得最准。学生活动
师:现在请各组把抓好的黄豆到讲台上称一称,我们来看看哪组的感觉最准。各组代表依次上台称黄豆的重量。师表扬比较准确的小组。
3、称课本
4、感知物体重量与大小无关
师:老师这还有3袋物品:大米饼、味精、铁块(出示3袋不同物质重量都为1千克),请你猜一猜哪袋重?生:铁块
生:味精
师称一称 师:这说明物体的重量与他的大小无关。
(四)、教学净含量、载重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不用秤称,老师也能知道它有多重,你们相信吗? 师拿出一瓶洗洁精
师:这瓶洗洁精的重量大约是2千克 师放在台秤上称验证。师再拿出一袋洗衣粉
师:这袋洗衣粉的重量是3千克。同样称验证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说得这么准?你们想不想也学会这种本领? 生:包装上面有重量的。
师把洗洁精和洗衣粉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观察。师: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去掉包装后里面物品的重量。师:让我们的书本来告诉大家准确知识吧。学生自学书本第30页上关于净含量的知识。学生齐读什么是净含量。
师:所以刚才的这瓶洗洁精的净含量是2千克,而刚才我实际称的重量是2千克多一些,现在你明白了吗?
师出示书上几袋标有净含量的东西,让学生说出其重量。师指着书上的载重图问:你知道这两幅张图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一幅图表示电梯可以载重1000千克的物体,第二幅图表示这辆卡车可以载重5000千克的物体。
二、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让我来考考你。
1、巩固练习
(1)买蔬菜(P31想一想3)①导入 师:你们中有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菜的呀?今天小明和妈妈去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②(出示图)小组讨论
师: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冬瓜比白菜重多少千克?
师:谁会解决?
生:8-3=5千克 师: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共重多少千克?
师:谁来解决? 生:3+8+1+7=19千克。(2)买水果(P32想一想4)①过渡
师: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②(出示图)小组讨论
师: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西瓜大约重4千克,菠萝大约重2千克。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指针超过4一点就是大约4千克,指针不到2一点就是大约2千克。师:像这样指针超过一点或不到一点可以说是大约几千克。(3)买大米(P32想一想5)①过渡
师: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可以算一算。生算一算。
②交流: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袋25千克,共4袋,所以共25*4=100千克
3、P32 自己看“你知道吗?”
三、小结
师:这节课,大家对重量单位千克有了初步认识,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想法?
生:我知道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生:我认识了很多秤。
生:我知道了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鸡蛋。
四、课外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下课后,我们可以回家:
1、称自己的体重
2、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3、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信任的需要,请他们调节虾条和挂面的争吵,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接触,教师以此为起点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双重经验: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让学生有可探索之路。在正确称量的基础上让学生建立1千克的概念,初步感知后组织学生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大小。通过虾条和挂面重量的对比,感知1千克的重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从不同材质的物体着手,让每个学生都思考,操作,感知,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我通过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 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
第二篇: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流淌在指尖的数学更鲜活
――“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教材解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P29-32页上的内容。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在“想想做做”中,教材安排了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教材还结合认识千克,在“你知道吗?”栏目中,介绍了旅客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携带行李重量的规定。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一台等。
五、教学过程:
(一)比较体验,感受质量。
1、小朋友,如果我们要进行一个背人跑的比赛,你愿意背××(出示较胖的同学的图片),还是愿意背××(瘦弱的同学出示图片)?大家为什么都想背××(瘦弱的同学)?学生观察图片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又高又胖,他就比较重。(板书:重)××又瘦又小,她就比较轻。(板书:轻)大家都愿意背轻的,这样跑起来比较省劲,才能跑得快。很好,你们感受到了小伙伴的体重,有轻,有重。〔设计意图〕
课的导入阶段,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借助学生身边熟悉的人物对比引出“轻”和“重”两个概念,自然又亲切。同时也从这一有趣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老师的左手拿着一叠练习本,右手拿的是一叠“补充习题”,你觉得它们一样重吗?哪一叠会重些?(指名2~3人)
刚才是小朋友的猜测,那究竟猜得对不对呢?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小朋友的猜测?(学生提出两种方法)
a“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那就请你来掂一掂吧!(指名上来掂一掂)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刚才通过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
b还有别的方法吗?(当学生说出称一称时): “称一称”这个办法真科学!
〔设计意图〕
通过首次让学生掂一掂,感受物体也有轻重,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手掂”这个估计重量的方法。
(二)结合实际,认识常见的秤。
1、用什么工具来称呢?(秤)
2、你在生活中见过秤吗?在什么时候见到过哪些秤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各种不同的秤和所处的不同场景:磅秤
天平
台秤
电子秤
弹簧秤 健康秤„„如果学生说的不全面,教师就介绍。)这些是生活中常见的秤,都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
3、(教师出示台秤画面)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台秤。
小朋友有兴趣来和台秤交交朋友吗?瞧,我们的朋友来了。(拿出台秤)让我们一起观察秤面,说说在这个秤面上可以看到些什么?(指名回答)观察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和大家交流吗?(提出问题,引出千克)
4、讲述:物体有多重,数学上称为这个物体的质量(板书),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就要用到——质量单位。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观察学生用的家庭便携式弹簧秤(出示):我们每组桌上都有一台这样的弹簧秤,如果老师给你1千克的物体,你觉得秤面上的指针会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介绍自己认识的一些秤的名称和简要的用途,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有最直观的感知;同时通过和台秤交朋友的形式重点了解台秤的结构和作用,在认识的过程中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引出质量单位-千克,这时我顺势介绍一些相关知识并揭示课题。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凸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实践活动,感知1千克。
1、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1、这叠练习本到底有多重?让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称,请学生读数)每个小组都有这样一叠练习本,请组长拿出来,每个同学都放在手里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并说一说感觉如何(学生说:有点重,不是太重),在掂的时候可以将眼睛闭起来感觉一下。〔设计意图〕
结合刚才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我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一千克有多重,初步感知一千克。同时为学生准备好一千克的物品,也等于为学生准备了下面要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需要的参照物,便于学生更准确的体会一千克的质量。2.拓展对1千克的认识
(1)估计一下,一千克练习本有多少本?再数一数。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一千克重的练习本叠在一起有多少毫米高。
那你估计一千克这样的鸡蛋可能有几个呢?(指名估计,同时把估计数值写在统计表中)老师这儿有这样的一袋鸡蛋,哪个小组愿意来称一称、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注意要小心轻放!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我们平时常见的物体,哪个小组愿意也来先估计,再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来验证?(组长领取材料)提出注意点:把估计和验证的结果都记录下来。完成后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出示表格,学生汇报数的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根据的回答适当小结)(如果有人说这些物体都是一千克,就引出):无论大小、形状„„怎么样,1千克的感觉是一样的。比如一千克塑料和一千克铁钉的质量是一样的。〔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体验活动,学生对于一千克有了更丰富、更具体的认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细化;也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乐趣。这个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不止一组的学生想到用刚才已经确定是一千克的物体来作对照先放在手里掂一掂,再去用秤称。(2)、比一比:
现在你知道1千克有多重了吗?那接下来试试自己的感觉准不准。拿起数学书放在手上掂一掂,看看比1千克重还是轻?自己的书包呢?(学生自己活动并汇报)(3)操作体验,巩固感知。
找到1千克的感觉了吗?真找到了?那我们再来玩个称大米的游戏。有兴趣吗?(出示游戏规则、步骤)
A、每一组都有一水槽米,请小朋友先不用秤,往袋子里装米,装到你们小组的成员都觉得是一千克以后再用秤去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米质量最接近1千克。B、各自汇报,评出哪个小组最接近一千克?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多一些?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少一些?
C、评一评各小组在游戏中合作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
这个体验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估测一千克物体有多重。通过具体的材料,小组同学团结协作,共同掂出一千克的大米。这个环节我把教材有意识的拔高要求,把原来的称大米活动改成估测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中锻炼了估测能力,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千克这个质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你在哪里见到过?(学生汇报)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千克。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有多重吗?(出示)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千克说成公斤。(板书:公斤)1千克可以说成1公斤,5千克可以说成5公斤。所以有的同学的体重是28公斤,就是28千克。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个“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请看下一组。(出示)
第2小题:如果这辆卡车的实际载重量为6000千克,让你当警察,你会让它通过吗?为什么?对!超载是很危险的,我们今天认识了千克就可以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载了。看来数学知识还真有用呢。
3、想想做做3、4。
星期六老师去买了很多菜,你们看(出示)谁来说说这些菜分别重多少千克?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问题呢?
引导学生和刚才称出的一千克的物体作比较,并准备个别与之质量相等的让学生拎一拎,感受一下。
另外我还买了些水果(出示)你会看吗?第4题引导学生用“大约”来估计。小朋友真能干,看得又准又快,还想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5、十一假期里,老师有位朋友从常州来探望我,来得时候想随身带来家乡的特产——大米4袋(多媒体出示图想想做做5),可临上火车时,乘务员却不让他上车,你猜怎么回事?(生猜)后来听了乘务员的一番话才知道是这么回事。你想知道她说了什么吗?
多媒体播放“你知道吗?”请同学先说说现在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相信以后你有机会乘火车或者飞机就不会和老师的亲戚一样遭遇这样的尴尬事了。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把各个层次的练习用一个大的情境串联起来,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意义所在。同时在练习中我把“你知道吗?”的知识穿插在练习中,显得比较自然。
(五)回顾总结,课后延伸。
1、小朋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大家分享一下吧。
2、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常用的秤(出示图片)但是它并不是用千克作单位,而是用斤、两等来作质量单位,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质量单位之一,它和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课后你可以去了解一下。〔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在认识了千克这一质量单位以后,设计这样一个了解认识“斤”这一单位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要用到用斤、两作单位的市斤秤,解决了学生开始时的疑惑,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
2、学了一千克,知道了一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我这里有两个建议,大家看看好吗?(想想做做6,想想做做7。)
小朋友还可以把了解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千克的认识。
第三篇:认识千克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莲沁小学:郑灿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出比较方法
1.任意选一位学生,老师和这位小朋友相比,你想说些什么呢?(高——矮、大——小、男——女、轻——重、胖——瘦、白——黑)2.老师重,学生轻。在生活中经常要比较物品的轻重。瞧,今天老师带来了包装大小差不多的两袋食品,一袋是红枣,一袋是腰果。
3.师:猜一猜,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袋食品究竟哪袋重,哪袋轻呢?
4.师:找到办法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介绍? 5.(生交流)还有别的方法吗?
6.如果要知道这袋红枣到底有多重呢?就要请谁来帮忙了呢?“秤”是最好的帮手。
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你见过秤吗?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过了哪些秤?谁愿意先来介绍一下?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秤,让我们一起欣赏。
3.刚才我们欣赏的那些秤,都是一些常见的秤,都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比如有些卖菜的阿姨经常就使用这种秤: 台秤。
三、认识千克
1.了解台秤,初识千克。
(1)(定格放大)仔细观察台秤,你都看到了什么?
(2)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它是用来放要称的物品的,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为了让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把它放大再放大,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数,一根指针,字母kg)
(3)在称物品时,如果红色指针指着1,你知道表示重多少吗?(1千克)你们听说过千克了吗?了解千克的有关知识吗?
(4)称一般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kg是千克的符号。(板书: 千克、kg)(闭上眼睛,再记忆一遍)
(5)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指到几就是几千克。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6)你会用这种秤称物品吗?(用秤称一筒挂面)
行,那你来露一手,称给大家看一看。不过老师有个小小要求,边称边说。你怎么知道是1千克重呢?
2.操作体验,认识千克。(1)活动一:掂一掂
①这两袋食盐重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
②两袋食盐就重1千克。想不想自己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呢?先把两袋食盐放在一起。
③下面根据老师的要求来掂一掂。左手掂一掂。放下。右手掂一掂。
闭上眼睛,再掂一掂。用心好好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④师:1千克有多重呢?1千克就有小朋友掂的这两包盐这么重。下面像刚才那样再来掂一掂这一大袋味精。它也重1千克。
(2)活动二:称一称。
①想不想自己动手称一称。我选两组的小朋友来称一称。一个人负责称,一个人负责数个数。其余同学观察指针的变化。称什么呢?
②称果冻(个数一样)。称一称1千克的果冻有多少个?生汇报,师板书个数。
③那1千克的苹果有多少个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生汇报,师板书个数。④师:咦,同样都称的是1千克的苹果,一组称的是3个,另一组称的却是4个。
⑤学生交流想法。
⑥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就不一样。单个物品重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少;单个物品轻一些的,它的数量就多。
3.活动三:称鸡蛋。
①(拿出鸡蛋)这是什么?你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②师:到底有多少个?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③老师这儿有这样的一袋鸡蛋,哪个小组愿意上来称一称、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注意要小心轻放!
④汇报。
⑤师小结:一般像这样大小的鸡蛋,1千克大约有15个或16个。如果小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可能是17,甚至有18个。如果是大一些的鸡蛋,那1千克也许只有15个或14个。
(4)活动四:估一估,称几千克。
①刚才我们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受了1千克有多重,那你现在来拎一拎这袋果冻是不是也重1千克呢?
②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噢,原来这袋大米重2千克。2千克有多重呢?谁想来掂一掂?
③其实小朋友桌上就有2千克的物品,你们发现了吗?两袋食盐加一袋味
精。
④自己掂一掂。
过渡: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解决一些关于千克的数学问题。
四、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蔬菜区”。
首先来到“蔬菜区”。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1)白菜:这是一颗大白菜,你知道它重几千克吗?你怎么知道它重2千克?
(2)芹菜:这幅图可要看仔细了,与刚才的有些不一样。(3)南瓜。
(4)冬瓜。你怎么知道它是重8千克呢?其实用这种秤来称物品,很简单,一眼就知道它重几千克了。
2.“水果区”
(1)看,老师还带来了西瓜。请你来说一说西瓜大约重几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理解“净含量”。
(1)老师还带来了一袋盐水鸭。咦,你怎么知道它重1千克呢?
有谁知道“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吗?它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小结:“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2)大米和4袋大米。4.理解“载重量”。
(1)乘过电梯吗?一般电梯上都有类似“载重量”这样的标志: 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最大重量。
(2)载重5000千克就是指最多只能运5000千克的货物,不能超过5000千克。如果这辆大卡车载的货物超出了5000千克,那就属于超载了。超载是很危险的,我们今天认识了千克就可以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载了。看来数学知识还真有用呢。
五、拓展知识
1.体重:感受几十千克。
(1)我们已经知道1千克有多重,感受到几千克有多重。那你的体重是多少?
(2)那么20千克有多重呢?30千克有多重呢?想不想感受一下?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3)在玩游戏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每个小朋友的体重先不要告诉你的同桌,这可是个小秘密。
①互相抱一抱;②估一估对方的体重;③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重。(4)游戏完了,请一组汇报。
(5)现在都知道你的同桌有多重了吧。下面再次互相抱一抱,体会你的同桌的体重。
2.举重:感受几百千克。
说到体重,我还想起了与重量有关的体育竞赛项目: 举重。这是奥运会冠军陈艳青,她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举起了138千克,以总成绩244公斤获得了金牌。小朋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小朋友30千克,那么陈艳青就相当于举起了四、五个小朋友这么重的物体。感觉怎么样?
3.你知道吗?
(1)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了解有关“千克”的知识。比如:假期出去旅游,乘飞机或乘火车时就得了解这些小知识,请看。
(2)课件播放“你知道吗?”。
六、实践大行动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课后请小朋友: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第四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入
出示主题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她买了多少苹果呢?
(师板书:千克)你还发现了哪些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板书:克)表示物体的轻重要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以主题图上的生活事例紧扣教学内容克和千克,导入直接]
二、感受1克
1、猜 1克 的物体(1)猜你认为是1克的物体
小朋友,那一克到底有多重呢,(板书:1克)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能会是一克呢?请5-6人猜(2)掂一角的硬币
那你们猜的物体到底会不会是一克呢?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一个质量大约是一克的物品,请小朋友拿出一角硬币掂掂看,(3)说感受并判断同学猜出的物品是否是1克
你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现在让我们来判断一下你们猜的物品中哪些物体是1克,哪些物体不会是1克,你是怎么想的?
(4)再次估计生活中一克重的物体
2、感受 10克
那你觉得这一袋沙子的质量会是1克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认为的?那小组的小朋友商量商量,它可能会是几克
呢?请3-4人说一说。
这一小袋沙子的质量正好是10克,现在再来掂掂看,感受一下10克的质量。
……
案例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数学课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后,还必须进行一番数学化的深加工,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生动的数学教学意义。
让每个同学猜一猜生活中1克的物体,虽然很难,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掂一掂”1角的硬币让学生知道克是很轻的质量单位,在往后的生活中学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参照物来比较。通过再次猜一猜,学生猜的接近1克,这也说明学生有所感受。猜一猜、称一称身边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千克,感受1千克的真实重量,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对这些信息都有浓浓的感情色彩,这样的生活经验是学 生熟悉而又特别感兴趣的,这样的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容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500克、1千克的物品。通过大量的操作,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1角硬币重1克”、“两袋沙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学生掂了1克的硬币,10克、100克、200克、500克、以及1千克的 重,还用猜一猜、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得到物体的质量。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种艺术。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方法与更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我只是仅用自己所教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与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的不仅有教案缺陷,而更多的是教师本人更应该去注意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组织才能去驾御课堂,从容应对。语言是教师展示才能的最主要的形式,教师应该加以精练。
第五篇: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李木子
教材分析:
《千克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认识千克”是继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吨”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授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3)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4)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3)()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板书:
千克的认识
1千克
= 1公斤
kg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我就让学生深入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很多商品上都有质量的信息。
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就是自己动手感受过的东西。我让学生自己带来的物品,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感知重量,也能发展估测能力。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在课中,我让学生估估自己的书包、文具盒书大概多重,再用称称验证自己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