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千克、克和吨的认识
教学案例:
千克、克和吨的认识
张磊
《千克和克》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千克、克、吨这几个量比较抽象,尤其是吨、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知的,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被学生具体的感知。
一、千克、克的认识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课前几天就到超市或在家里调查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观察、体验、记录物品的质量。通过这个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还使原本抽象的“Kg”和“g”转化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了,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学习的难度。
2、创设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1)称一称
1千克:在课堂上称出1千克的大米、水果等学生经常接触的物品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几个香蕉大约重1千克等等。
1克:用花生米或1角硬币作为“1克”让学生认识:1粒花生米或1个1角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更好的获得1千克和1克的明确概念。(2)掂一掂
让学生掂一掂刚才称过的1千克的大米、苹果、香蕉,或直接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知1克的重量;仔细认真地进行体会。(3)猜一猜
学生通过称一称和掂一掂这两个活动,对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知和体验,再让学生猜一猜每天背的书包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1本数学书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10本数学书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本班xxx的体重用什么做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做这些题目就比较轻松了。
二、吨的认识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很少,并且很难进行感知,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在课前,我随意的问到了一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太好了!在课堂上,我就告诉学生:xxx的体重是25千克,4个这样学生的体重是多少呢?(100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呢?(1000千克)对!40个这样同学的体重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同学们,xxx比较瘦,只有25千克,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比她要重一些,那我们班有36人,体重大约就是1吨。吨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用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了解吧!
第二篇:吨克千克认识
课题: 认识吨 教案序号:2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2014.9.3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吨。
2.知道吨与克、千克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感受1吨有多重。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具与学具准备:
袋装大米 板书设计 : 认识吨(t)1吨=1000千克
教法与学法设计 : 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
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
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思考交流 口头解答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所创设的第三个情境,也是对教材原有情境的延
伸。
二、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5()小兰体重约20()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2.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
题:吨的认识)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三、自主探索 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
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
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 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 千克,几桶油重1吨?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
大约都是1吨。
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设计意图】:
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用好教材的练习题。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
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 千 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各小组汇报课
课前所 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 父母一起去 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 生 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 是„„的重量”。
举例: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练习质疑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② 一只大象体重6 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 用吨作单位?写
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本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达到对学过的知识
查漏补缺与再现,并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自由交流
六、作业设计 课外小调查:调查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反思:
吨作为一个质量单位对学生而言非常的陌生,他们没有感性的认识,只知道表示很重很重的物品时可以用吨来表示。教学时
借助一袋大米来学生来搬一搬,亲身感受25千克有多重,以此帮
助学生感知一吨的重量。
第三篇:克、千克、吨的认识
克、千克、吨的认识 姓名
成绩
1、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大米重25()
一袋食盐重500()
一袋饼干重250()
一艘轮船重2000()
一粒花生米重1()
一包奶粉的重量约是484(2、火眼金睛辨对错
一袋面包重250克。(一根火腿重100克。(一个西瓜重3克。(一袋话梅重80克。(3、估一估下面物品的质量
一个苹果()克
一棵大白菜()千克
4、比较大小
560克()5千克
6000千克()6吨
一头蓝鲸重35())))))
一瓶矿泉水()克
一本数学书()克 4吨()3900克
3千克()3000克
5、单位转换
2吨200千克=()千克
5千克=()克 14000千克=()吨 2吨=()千克=()克 5400千克=()吨=()克
6、解决问题
(1)一个农资门市部运来5吨化肥,卖出 2300千克,剩下的3天卖完,剩下的平均每天卖多少千克?
(2)食堂运进大米 485千克,面粉 495千克。大米和面粉的总质量比1吨少多少千克?
(3)一头牛的质量是 500千克,8头这样的牛共重多少吨?
(4)毛毛家养了两头猪,一头重 125千克,另一头重 210千克,两头猪共比1吨少多少千克?
第四篇:克、千克和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千克和吨的认识》教学札记 碣石山镇大赵小学 王坤建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准备许多和本节课有关的学具。
在新授过程中,为让学生了解1克的质量有多重,让每个学生都能掂一掂、估一估,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 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应用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单元时,考虑到克、千克和吨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同学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前,我注重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课前调查活动:我让学生们到商店里看一看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教学中,为了协助同学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我更是尽可能地让同学利用更多的感性资料,如花生米、2分硬币、各种袋装食品、袋装食用盐家用体重计等物品,让同学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充沛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同学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同学进一步猜想: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小朋友们更遥远,所以我充沛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40个这样小朋友(找个班级体重适合的小朋友做规范)体重大约是1吨,让同学充沛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由此一步一步,同学逐步达到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小朋友接受知识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小朋友暂时放下课本,走进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充沛感知克、千克、吨,才干真正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才干给同学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激起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才干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注重同学的探究过程,注重同学的数学情感和数学体验,使同学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溢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