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时间:2019-05-13 01: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第一章 古代中国概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

【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Def:理学又称“道学”,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评价:理学是古代中国理论水平最高,学说体系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把古代传统思想推举到一个最高的发展。

主要内容:着重张扬了道德的力量,一方面培养了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压制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格的弱化和精致化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文化】明清的文坛,小说的成就最大。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四大古经典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第三节 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理性的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

农业文明的早熟和相对的稳定性养成了中国人理性和人文主义的传统。中国人倾心于实实在在的道德和政治,“内圣外王”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以及不可分割的关系。【大一统的观念和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炎黄子孙”的概念由此产生。“大统一”的观念获得了族源学上的论证,从此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传统。

【辩证思维和经学思维】思维模式:辩证思维和经学式思维互见。中国人善于在总体上把握和认识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依存互动,讲求天人合一、情景合一、身心合一和知行合一。经学是经典的笺注之学,主张恪守经典,实事求是。

无论是辩证思维,还是经学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性质都是一种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上的归纳演绎,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思维的模糊性使思想更富于张力和弹力。

第四节 以儒、道两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它的思想文化部分。其基干部分是儒、道两家的思想。

1、首先,从儒、道两家的历史渊源看,他们是春秋以前形成最早的两大学派。背景:传统官学的垄断地位走向崩溃,私学开始形成。创始人孔子和老子是最早建立私家学派的先行者和伟大的思想家。

2、其次,从儒、道两家的思想内容看,①从宇宙论看,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但儒家在“天人”关系中偏重于人事,倡导张扬道德人格。如孔子讲“知其不可而为之”,荀子讲“制天命而用之”。而道家思想在“天人”关系中则偏重于“天道”,以讲求自然无为的“用人配天”为标的。②从政治论来看,儒家主张积极有为的“礼治”和“德教”,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③从人生论来看,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道家则主张消极避世。④从方法论来看,儒道两家都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儒家是介于两极间的一种相对平衡,而道家则主张偏执一极。

3、再次,从儒、道两家的影响看。古代思想文化丰富驳杂,学派学说繁多,但论其学术大宗,无非儒、道两家。

4、佛学思想,在强大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佛学门派是禅宗。

【先秦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由孔子创立,其后由孟子和荀子加以继承发展,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规范。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和“仁”,在二者的结合上建立了它的政治伦理学说。社会功能:一是分辨血缘的亲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某个人的贵贱等级,二是强调人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借以增强国与家的内在凝聚力。“礼”的思想旨在维护旧的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仁”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如果说“礼”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的话,那么“仁”的思想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孔子思想创新的一面。其思想在中国古代史上承前启后。“礼”属政治学说,“仁”属伦理体系。孔子引礼入仁。其学说性质是“政治伦理思想”。

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他的“仁政”思想。“仁政”思想主张将“仁”的观念实践于政治。孟子反暴君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主要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它的“礼法”思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孟子主张内省式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限制和向外学习来改造人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荀子还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二章 中国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历史故事

第二节 神话

Def:①是原始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②是人类竞争时期的产物,是民间文学最富幻想的形式。③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是神或半神,产生基础有两方面:⑴ 自然力和自然物。⑵ 人们共同生活体中的英雄人物或首领。

概括:神话是人类萌芽状态的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原始人类通过神话解释万物,总结经验,传授历史,组织劳动,表达愿望,评判是非美丑。促进了生产,形成了道德标准。

第三节 寓言

Def:寓言是寄托深刻思想意义的简短故事。“寓”是寄托,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使人从中领会道理、获得教训。所以寓言被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基本特征:教训、讽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动、植物人格化,以此比喻社会上的某些人,某类人。

第三章 中国文化名人 第一节 古代文化名人

第二节近代文化名人

第四章 中国名著名篇 第一节 中国文化名著

【楚辞】其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3部。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它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写人反映时代),属人物纪传。《史记》采用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善于捕捉典型细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和塑造人物。大量使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广泛运用对比、映衬、烘托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大批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的历史人物。

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叙事文字的表现功能和力度。

特点:①重实际,不重名分。②是批判性的,而非歌颂性的。③重视各阶层人的作用。【世说新语】表扬称誉时人的高尚品德和行为,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和贪婪奢侈。三言两语勾勒点染出人物的个性、人格和神韵。遗貌取神。

【乐府诗集】宋朝郭茂倩编辑。汉、魏、两晋最高统治机构常设有乐府机关。凡由乐府机关配合乐谱演唱的歌辞叫乐府诗。其辑录了由汉朝至五代的乐府诗,共分12类,100卷。其中汉乐府民歌主要见于“相和”、“鼓吹”、“杂曲”3类中。【西厢记】王实甫,元杂剧作家。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写成。塑造了一个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红娘则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成功的婢女形象。

【三国演义】属历史故事小说,文白间杂。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其基本倾向是拥刘反曹,寄托了作者向往“仁政”的政治理想。并宣扬“义”。

【水浒传】属英雄传奇小说、白话小说。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痛苦,表达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群众口头创作和文人再创作相结合的作品。歌颂了孙悟空的不屈斗争精神,反映了人类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诡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突破时空、生死、人神物的界限。把他们的神性、人性、动物性和谐统一起来。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牡丹亭】是“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之一。【红楼梦】《红楼梦》是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生前完成前80回,后40回则由高鹗抄稿补写而成。曾用《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等名称。全书蕴含着荣久必枯、兴久必衰的历史感受和洞达世态人情的悲凉人生体验。全书采用双线多头网状结构,将逼真细腻的家庭日常生活与波澜起伏的大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一部百科全说式的人情小说。

第五章 中国文化瑰宝 第一节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典籍,“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种典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歌曲,“雅”有“大雅”和“小雅”,是正规乐曲,大多是朝会、燕饮、典礼等正式场合演唱的歌曲。“颂”为赞颂曲,是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写作上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即起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尚书】《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部分史料的汇编,是我国书写散文的真正开端。【“三礼”】指《仪礼》、《周记》和《礼记》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占筮之书,是一部专门解释《易经》《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的书。

【春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大学】主要阐述了“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共三点:一是明明德,二是亲民,三是止于至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中庸》是《礼记》里另一篇文章。宋儒说《大学》是“入德之门”,《中庸》是“传授心法”。【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也就是博爱。

【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义”论,提出“仁”和“义”是人天生就有的,与生俱来的。在政治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实行以爱民为本的政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政治纲领。其最大特色为“雄辩”。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为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以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心态文化,有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烟煴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文化的特征: 1. 同一性

2. 时代性,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3. 民族性,指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同时包含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4. 地域性,指特定地域内水土气候、人文修养影响下的地域文化图。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 分封制度3宗庙制度)二,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君权高于神权

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1)嫡长子继承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2)分封制度,即天子的嫡长子时代为天子,余子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时代为诸侯,余子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世代为卿大夫,余子为士。

(3)宗庙制度,尊祖敬宗,昭孝息民,成为人们必须遵行的社会行为模式。实质是忠孝一体,服从统治。

专制制度:

专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君权高于神权,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区别于西方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

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 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性特色的形成。积极作用:入世精神、整体观念、自我修养、义轻利等。消极作用:排外心理、轻视科学技术、因循守旧。

2. 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性范式。

3. 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 统一性与延续性

(1)政治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虽有分离,但总体上是统一多于分离,这是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的表现。

(2)民族的融合与凝聚。(3)文化传统的承袭 2. 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

人文精神,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基本特征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

(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3. 重群体轻个体。(1)家族本位

在血缘文化中,因社会伦理是家族中诞生的,家族便成为中国伦理的本位。同事,因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依赖家庭的共同财产,家庭命运就是个人命运。这样,就很自然地促使人民以家庭和家族为本位。家庭本位的重要表现:把家庭看得比个人更重要,从而由无数家庭形成的家族,显得特别重要。

家族史对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对家族的扩大和延伸。(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宗法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义务的法则。集中到一点就是压抑个体、张扬群体,强调个人服从群体。(3)追求社会价值。

特别强调个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个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

评价:有好的一面如讲道义、讲团结、讲友爱等,但它以服从为前提的,促发了家长制、王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制约了个性的张扬和个人能动性的发挥。4.

重人伦轻自然 5. 崇老尚古观念

追求仁义的儒家(看看教材。理解)1. 以仁为思想核心 2. 以义为价值准绳

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为什么在百家争鸣中,墨家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

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1、儒家不相信天帝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3、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分析:第1、2、3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的出发点。孔子代表一些传统的力图通过周礼的改良等方式来安定社会的统治者的思想,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第4点是属于墨家的误解,儒家所说的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儒家强调先尽力而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才是“知命”。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两个学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但两派的阶级立场显然不同。孔丘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翟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儒家信“命”,墨家则“非命”;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儒家“盛用繁礼”,墨家则俭约节用;儒家严义利之辨,墨家则主张“义,利 2 也”;儒家的格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家则“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如此等等。因此,这两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人格理想与修养

一、儒家追求“内圣”的心性修养 1. “为己”以自我完善。

“为己”,指的是自我完善。目标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即“”

“成己”,重在人的社会价值。

自我完善的准则:遵循宗法伦理规范,按儒家仁道的原则塑造自己,依靠自身努力来完成。这实际上就是尽力使自我融合于社会群体。

2. 人与智双重品格的追求。儒家所说的“仁”,既体现了人道的原则,又为理想人格提供了多重规定。就外在形式而言,仁和德总是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关爱、真诚相待。

就内在形式而言,就是尽力克制自己的思想言行,以“成己”用仁来塑造自我,“克己”用仁来净化自我。3. “居敬”与“穷理”的心性涵养。居敬,指的是专心一志;

穷理,指的是深入研究。两者的共同目标就是实践一套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理论 二,道家崇尚“自然”的虚静导引

道家讲道的实质就是修养身心之道,就是修养身心之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因此,它不仅强调修炼个人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求自身修养,总体目标是为封建统治服务。

三.释家倡导“静虚”的定慧双修。释家即佛家,自西汉传入到中国后至魏晋时期发展成为中国化的一种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文化。

定和慧亦叫和观。定止就是禅定,打坐,着重于佛教思维修习。慧观就是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学智慧。

佛教强调的修炼,指的是自我修养,以服从社会,服从他人,服从封建统治为终极目标 佛教能成为主体信仰的原因:给人教育,佛教高僧懂医学,能够给人治病并且能制长生不老之药为统治者服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定义

天人合一观念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成熟于先秦时代,发展于汉代。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天和人这两者,强调的主要是人,主要以人为中心,甚至把天和自然界人格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精神

1.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国文化中主体精神之一。

2. 在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指导下,中国社会和文化不断发展。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反映在对祖国安定局势的渴望之情,耐心等待,目标坚定不移之情。

这种精神,凝聚、增添了民族向心力,哺育着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和抗击外敌、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

二、求真务实的精神

对求真务实精神的评价:

在中国文化史上,从来就是王权高于神权,神权为王权服务。这是与中国人的务实精神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华民族性格心理中,求真务实精神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人的性格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鄙视华而不实的作风。这些都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素质中优秀的成分。求真务实精神中又包含着某些消极的因素,如注重人心和人生,却忽略了对自然地改造,忽略了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忽略了对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赚深研究。求真务实的精神往往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偏重实惠和眼前功利,带有明显的小农意识。

三、平均平等的精神

平均平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上彼此一致。平均就是平等,平等必需也必然要表现为平均,也即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劳动产品在分配上的平均。统治者采用均田的政策,其目的主要是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的。平均平等思想在中国农民中可以说的根深蒂固的。就农民而言,大都以平均平等号召吸引人民参军参战。对平均平等思想的评价:

封建统治者实行均田、限田之类政策,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是为了实行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思想家们的均田主张,只是从长治久安的目光来考虑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加强。

农民起义军则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统治阶级力量的强大而提出平均平等,并无能力真正实现平均平等的社会。

平均平等思想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对于均调社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减轻封建剥削,防止兼并,维持农民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安定社会秩序等,起过积极作用。四.重和持中的精神

重和持中指的是看重和谐,坚持中道。

主张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间,但这是以礼为中的原则的。对重和持中的评价:

中国人做事不主张走极端,全力维护整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这种思维原则对于民则精神的凝聚和张扬,对于统一多民族的凝聚和张扬,对于统一多民族政权的安定与延续,具有积极作用。

弊端:它造成了个人创造性的萎缩,抑制了竞争性观念和道德生长,并往往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的工具。五.正道直行的精神

指的是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崇尚气节。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 实用性的特点 对科学实用性的评价:

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有值得肯定之处,这就是它紧密结合国计民生所需,为人民生活所需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推进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起过重要作用。

即使是在当代中国,这种实用性仍然不能加以全面抛弃。过分重视实用,一切以实用为标准,不仅容易忽视理论研究,而且会带来目光短浅、顾此失彼,甚至产生科技空白区域的后果。

2. 直观经验性特点。

表现为,无视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性、理论化,习惯于对实践经验的直接记录和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所得到的知识长期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难再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升华。3. 整体性特征(1)学科间浑然一体(2)学科间强调统一 第五章.春秋之际的学派分力(了解)

1.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3。以“仁”为核心 ·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儒、玄、释、道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合流(了解)

·道家一直反对佛教,但是,它的思想体系不如佛教那么严密,于是,在排斥佛教的同时,不得不模仿佛教来完善自己。道教原来没有像样的经典,因此,它

模仿佛经,摄取佛经的教理,编造道教经典,许多道经经典都是在佛教经典,许多道教经典都是在佛教经典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道教也把佛教的佛性说改为道性说,道教的沐浴、忌荤和寝卧之法等,也深受佛教的影响。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了解)二程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第六章 中国传统哲学

一.哲学史文化的思想核心(了解)

文化具有丰富复杂的内容,是一个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在内的多层次的统一体系。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由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形成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它们与世界观一样,历来为哲学的基本内容。中国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奥妙的探索,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对丰富生活意义的探讨,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对丰富生活意义的探讨,对理想价值信念的树立,主要都是通过中国哲学来实现的。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德理想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辩证而系统的思维方式,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二.中国哲学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重)

1. 大体而言,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出于天。

2. 天人相分相胜(了解)

“天人相分”是指天道自然与人事社会各有其职分,人不可过分依赖于天,而应更多地发挥主体作用,完成自我价值实现。

4. 刚健宽厚

推动中国人追求积极的天人合一理想的是中国哲学所洋溢的一种刚健宽厚。这思想成熟于《易传》,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刚健宽厚的思想是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括厚德载物的系统。总而言之,《易传》认为,自然事物及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这是天地之“生生不已”的刚见精神或常生万物之大德的体现,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理想的人生境界,即是效法天地好胜大德,自强不息化育万物,使之日新不已。以刚健驾驭宽厚,以宽厚补充刚健,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有为而又兼容百家的“刚柔相济”的优秀性格。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刚健宽厚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教的产生及其流布(了解)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因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是道教的兴盛时期。主要表现在创立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5 在组织上存在全国性的管理体系体制和道观系统。唐代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门第,自称是老子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到宋代,宋朝皇帝也与道教联宗。唐宋统治者这一系列的崇道措施,大大促进了道教的兴盛发展。这时道士的人数大增;道教的宫观规模日益壮观;神仙系统越来越庞大;经书数量也不断增多;研究道经的著名道士教学者,也相继涌现。自宋以后,南北天师道合流,称正一道。宋以后的 流派以 真到、净明道、正一道为主,净明道在元以后归入正一道,全真、正一两派明清以来历世相传,直到现代。

南传佛教的北传佛教

佛教的向外传播分为两条路线

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并向东南亚传播的,称作南传佛教。以上座部为主,逐渐形成较多地保持早期佛教特色的所谓小乘佛教。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佛教传到中国内地。

第三篇: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讲笔记

北大楼宇烈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演讲笔记

2009年10月09日 星期五 17:43

喜悦禅 网友整理

现在关于传统文化都很关注,现在我们探讨传统文化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命题。近代100年是我们跟西方抗争的过程,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落实到文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怎样走下去,我们国家现在在政治和经济的地位上,在世界上为人瞩目,我们已经走到了现代社会的道路。现在抉择怎样走:是继续沿着原来救亡图存这样抛弃传统、西化的道路走呢,还是思考回到我们自己传统文化上。这是个普遍的不发达国家走上发达后都要思考的问题,但是过去100年,我们要救亡,批判传统有时代的合理性,但正因如此造成我们传统的断裂,现在我们对传统越来越陌生。过去我们把西方文化看成是进步的文化,自己的文化看成是落后的,但是应该放在时代的差异性上思考,西方文化是工业文明,中国文化是农业文明,因此我们要抛弃传统向工业文明学习,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但是文化形成后,自然就有超越时代的特点,具有超时代性,农业文明不仅仅适用于农业文明社会,它有超时代性。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类型的差异,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上个世纪末8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产生文化是否全球化的问题,特别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很强,文化在趋同,尤其是网络时代,过去文化的传播是以年计算、月计算、日计算,而现在是纷纷秒秒算传播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快速,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力和冲击也越来越快,经济全球化同时是否文化也要全球化,趋同化?

事实上,文化是人类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由于各个地区的不同,他们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是多元的,多姿多彩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否则世界没有色彩。因此经济全球化不要求文化趋同,而应该保持多元性,应该保护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创造的文化,因此产生寻根意识,文化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意义,因此联合国展开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进行研究和探讨,二战后许多文化大幅度消失,随着人的消亡,非物质文化自然消失,因此酝酿十多年2001年第一批确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名录,中国的昆曲被列入,2003年古琴被列入,2005年有一项半,新疆的*和蒙古同时申请的我国蒙古族的长调。文化的多样性不能代替。

今天我们很多思维的方式有偏差,我们并不盲目搞复古,而是要反思我们自己文化历史中间的特性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有趋同的思维模式,很多东西都要求共同的标准。我们现在的现代化最突出的是科学化,什么东西都要放到科学下审判,中国近代许多对传统的批判就是在科学标准下进行,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凡是不符合民主、的科学的,就是要淘汰。但是问题是是否除了科学外没有其他的知识体系,因此涉及到我们的传统以什么为特色,不同的只是体系、领域、方式,不能说谁好谁坏,不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化跟本的精神特征在哪里?

我们不否认中国文化不是以科学体系为主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以人文体系为主的文化,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章太炎先生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做过比较:外国哲学是从物质发生的,地水火风、注重物质、精细;中国哲学重在人事,物质相对疏远,人事变换不定,有应变的长处,但缺少精确。他确实指出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注重静态、物质发生,观察方法静态分析,注

重部分和细节;中国文化是动态的,注重全体,模糊的。西方人心是心,物是物,分得清楚,西方注重理论框架,逻辑蜕变,追求语言精确,求言中之义,而中国讲究心物影响,„„求言外之意,这两种文化应该并存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两个大的知识体系,西方有庞大的科学知识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中国形成庞大的人文知识体系,缺乏具体的技能和工具,整体和笼统的。所以这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都有今天存在的必要,我们生活中不只是面对物质,也面对人事,非常复杂,变动不居,两种文化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和东方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在思考为什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很多思想家感觉到与近代西方片面追求物质有关系,因此许多思想家提出提倡人文精神、人本主义,资源到东方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体系,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发扬传统,是要发扬我们文化中的特色、强势和长处。我们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注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让人沦为外在世界的奴隶。人类处在世界中,面对上面的天,下面的地,天生地养,应保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西方文化同样讨论天地人,但是不同。

中国文化天有多重含义,天是万物生命的根源,“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什么状态呢?天地是一种阴阳之气,“阴阳合气,物偶孳生”,天是自然状态,万物分类,人分种族部落,每一类的生命,来源于祖先,“先祖者,类之本。”天地神的含义与西方不同,祭天、祭祖、祭祀生命的来源,天与个人什么关系?不是绝对听命于天,西周时形成基本价值观念,“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主动性掌握在自己的身上,中国文化中人和天的关系决定于自己,神是聪明正直,但是依人而行,人不是盲目听从天,人只有自身道德提升,才能取得神的保佑。西方基督宗教有绝对唯一上帝统治,是听命于上帝,与中国文化迥然不同,先秦中国也有这样的斗争,墨子是宗教家,天志,天的意志占主要地位,但是中国儒家为代表强调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的思想占了主流,把人的自我提升、自我修养放第一位,中国文化缺少基督宗教文化对神的绝对敬畏,中国人宗教观念比较淡漠,这是与西方的比较而言,没有至高无上,看重人的主动性,缺少虔诚神圣的宗教观念。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突破上帝独断论,显示人的主动性,首先到自己传统文化寻找资源,形成文艺复兴,以后启蒙运动,启发人的理性自觉,曾经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16世纪宗教改革,一批旧的传教士来中国发展,俐玛窦氏代表,如今他的墓还在北京市委党校里,宋明理学讲天理,用世俗的道德治国,他们看到这个情况。西方当时排斥,圣经批判这种道德理性治国,而中国用这种理性道德的统治,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几千年,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看到理性可以使得社会能健康发展,用这个来启蒙激励西方的人,高扬人的理性,反对神的独断论,这就是人本,西方当时是神本。

反思,天生地养,地是物质财富,在西方天是上帝,我们从上帝摆脱出来,人的理性发展,用强大的力量来改造地,索取一切,但同时人异化成为物的奴隶,机器的奴隶。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后,人坐在机器边机械重复劳动,成为机器的奴隶,后来蓬勃发展拜物教。

中国人不要成为天的奴隶,但也不能过分发展人的物欲,以免影响道德品质的提升,见利思义,对自己的利有约束,不能任意发展,中国很早就注意到人不要沦为物的奴隶。荀子讲“君子役物,小仁役于物。”非常小心物对于人的支配,不能纵欲,也不能禁欲,自觉遏制人对物的追求,人在物的面前保持自我,西方文

明有力量控制自然界后,拼命攫取,自我异化成为物的奴隶。而中国的人本,人要做人自己,既不要做神的奴隶,也不要做物的奴隶。这个特点对于西方文化是个很好的补充,要把中国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发展起来。

不要盲目把自己变成以神为本,或者以物为本,现在这是我们思想观念的盲点,人文也要科学化,唯科学,知识体系不应该单一,应该分成科学和人文。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文,科学强调精确、部分、线形、反复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质。人文注重整体关联、动态平衡,思维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不是逻辑清楚严密,相对模糊,有这样特点,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类都非常需要。西方局部清晰精确的思维方法对人类很大贡献,研究许多人文问题借用科学知识体系方法来研究,借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在局部问题可以深化搞清楚,但在整体上反而不清楚。人文借用科学,取得成绩也产生很多混乱。而科学发展到近代后也借鉴了人文的思维方法,现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年产生后,科学也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许多结论,一些范围不实用,模糊性、整体性等人文概念应用到科学研究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互补,我们对于科学主要停留在实证科学这里,我们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讲话,提到中国文明是源泉,现代科学发展大量借用人文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人文思维方式,如果我们能把人文知识体系的特点发扬起来,对于世界是巨大贡献。

中国最有希望在世界领先的是中医,但是我们中医走自我解构的路子,把人文的思维方式科学化了,成了二流西医,这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医传统几乎断绝,专业的中医医院,所有的诊断都是西化,仪器诊断,要标准,要指标,人文的不是求这个,传统的望闻问切都没有了,几个会用切脉呢?科学的知识体系定量、定化要求中医,否定人文知识体系,中国本身的优势没有了,我们要把人文发扬出来,再去做中医,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是综合的人文文化体系,结合哲学、艺术、养生、心理等综合的知识体系。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发扬人文精神,就是阉割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包含更深层内容:人只是天地万物一员,只是一个部分,不能离开天地整体,顺从天地的发展,不能要求天地顺从我的发展,中国人非常强调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确立人文精神。总结历史经验,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大禹建夏,而殷纣王亡尚,史记记载他说:“我命在天不由人,周人奈何我?”但最终他被周人抓住流放、自杀。对于个人也一样,品德修养第一,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国以史为鉴,尊重天地万物,像天学习,以史为鉴,以天为则。

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指道法自然;儒家同样讲天人合一指人道和天道的合一。天道在道家就是自然、无为,道家的天人合一,不是改造、征服自然,而是顺其自然。去年在北京举办“世界道德经论坛”,道家思想在中国产生,但现在研究中心在欧美;儒家讲天人合一,是用道德语言表达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是社会和做人的最基本原则,民无信不立,最根本的道德理念,为什么天讲诚,这是天地自然规律归纳,观卦彖辞:“天之神道,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这是一种诚,天之神道,阴阳变化不测之道,宋明理学家:鬼神者,阴阳二气,变化就是神,天人合一包含人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向天地万物学习,强调人的主动性,但也不凌驾于天地之上。我们顺应天地,还是天地顺

应人。过去我们强调人要改造世界,现在人怎样顺应和帮助自然的发展,不是征服自然。

自然无为的思想,不是坐等,这是长期以来的误解。汉初社会提倡黄老之学,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少去干涉,根据它自己的规律推动。《淮南子》无为诠释:“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防止),循理而举事,因资而举事(正面)。” 既要根据规律,也要看环境、时间条件合适不合适去做,这两句话不能分开,循理而举事不行,条件不成熟也不行,好心做坏事就是这样,条件不成熟去做就不行,道理上对大家有利,条件不成熟去做产生的是坏结果。好心要好效果,一定离不开这两条:循理、因资。推自然之势,是相当积极的做法,恰恰需要我们很高的智慧去做,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美国智囊集团、贝尔实验室训条:无为而治,我们这样人文的精神,决不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对天的尊重,不是听天由命,要推自然之势,不要把私志和嗜欲加进去,如果我们把它抛到脑后,是对人类知识的损失,全世界《道德经》的翻译,是仅次于《圣经》,是中国翻译最多的经。

人文精神是今天迫切需要的精神,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应该怎样看?

我们现在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是最终要的一条没有学习。西方对他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尊重、自信我们没有学过来。世界上对自己的传统抛弃得最厉害地就是中国,最不珍惜我们的传统,在我们的传统里面我们的人文知识领域、人文思维方式在世界上是最丰富的,我们很需要努力,树立起我们的文化主体意识。上个世纪三30年代,全盘西化的思潮兴起,不光是思想文化西化,衣食住行也全部西化,另外当时也出现维持本土文化、本位文化思潮,十位教授发表:《本位文化宣言》,“当今在文化的领域中已经看不到中国了”,当时是有些夸大,但现在有些适用,虽然我们说中国话、吃中国饭,但是越来越读不懂传统,不担心文物文献没有,问题是我们读不懂,因为我们思维方法全部改变,现在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领域里面能看到多少中国文化?上个世纪末,我发表文章《21世纪文化建构的遐想和希望》,希望第一中西文化比例上能否发生变化,至少要平等,理想上中国文化多一些;第二科技知识和人文的调整,达到平等比例,理想上人文更高一些。但是我的两个希望都落空了,去年我给科学院题词:“人文立本,成人之道;科技利用,强国之器。”没有科技国家不会强大,人文不立也是没有用。本和道是根本,本末不要倒置,现在教育的目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这正的教育:教人做人,教人做事,也就是为人之道,为学之方,在这个核心理念下,知识和技能才能为人所用,如果背离这个,国家再发达,社会都不会安宁,人也不会幸福。最根本的是改变教育入手,改变教育的根本方针,才能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所认识。

我们每个人对于传统都要树立起文化的主体意识,首先要认同,然后尊重、有信念,在这个基础上要发展,现在我们缺乏认同,对于自己传统文化没有认同是很危险的。爱国的基础是文化和历史,历史体现在文化上,我们如果忘掉历史,不认同文化,爱国就是一句空话。龚自珍通过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讲:“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不认同历史就忘掉自己国家,中国历史以文化认同放第一位,文化认同是第一位的,中国才可以有这样多民族和谐相处,这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非常重要。文化主体意识首先要认同,然后有信心,近代说为什么我们落

后挨打?

看我们的历史,野蛮战胜文明是历史规律,但最终文明征服野蛮也是规律,从长远来看,人类总是要从野蛮走向文明,所以我们积累起来几千年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中国这么多人口几千年就是靠中医,难道就不科学一个帽子就把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功劳消除了么?

我们现在是单一性的定势思维,文化有多样性,知识有不同体系,我们努力发扬自己特色、优点,牢牢记住:越是民族的越有世界意义。

提问

1. 中国人文知识体系包括哪些?

核心是文史哲,延伸出来,古代文化没有现代学科分类,文史哲、政经法混而为一,农工医也是笼统地做以解释,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就是把知识打通,如果按照现代学科,只局限于一个分类,就很难理解中国文化。中医它不只是看病,不是定性定量的方法,就说不科学。我用比喻说明中西医差别:西医注意力放在外敌,中医注意力放在内乱;西医是外在病毒、细菌引起疾病;中医讲机体内部如没有不平衡,什么都进不来,固本培元重要,根本培植坚固后什么也进不来。西医现在非常重视心理治疗,中医一大特色也是心理治疗,西医通过行为判断心理,行为心理学,通过行为探究内心。行为的判断确定心理问题,给出具体方法来解决。中医心理治疗给原则,大道理,具体方法靠自己找,中西医心理治疗也不一样。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实践体悟、经验实效,中国人讲究实效的,而我们现在是西医治死人有道理,中医治好人是碰巧。中国人重实效,道理清楚了,人死了没有意义。因此中医有不同流派,补元气型,泄邪火型。每种方法都能治好病,不一定要同样的方法。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已”“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内,论而不议”中国文化中不仅有归纳,也有演绎。易经来源:归纳演绎都有,更重要的思维方法是举一反三,并不是抱残守缺,经验还能够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那还叫教育么?我们要举一反三,经验中间也有演绎的,不只是抱着经验。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自己的身教、言教教育,学生同时要有主动性,在实践中去体悟。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没有自己强烈欲望,不给启,没有强烈迫切要求,启发才有用。都是互相配合的„„

2. 人活着为了什么?

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标准。决定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现在不提信仰危机信仰真空,价值观念千差万别,为钱活着,理想追求活着,不太明确,活明白,得大自在。我赞成冯先生讲得人生四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社团 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社团工作总结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道德观念。

本学期我们社团主要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充分展现当代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节日的喜庆与温馨。

1、设计形式自由,不可铺张浪费,避免一次性装饰。每个小活动要有自己独特之处,吸引同学们的目光。主题鲜明,文化气氛浓郁。

2、要能够让同学们体会到活动的快乐。增加校园生活的乐趣,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新生的校园生活。表现同学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3、遵守制度,互帮互助,举止文明,勤俭节约,遵守学校的管理条例,有序展开活动。

4、整个过程的环节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从而真正实现此次活动的目的。让同学们更加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情感。培养同学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5、进一步提高广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同学们道德建设的发展。下学期,我们社团还将继续学习中国的文学艺术,切实提高学生的修养。愿每个社员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第五篇:2013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总结

2013 会计基础重点笔记总结

1、营业外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经批准转销的应付款项。

2、营业外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捐赠支出;非常损失。

3、他业务收入是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销售或经营其他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销售材料、出租包装物和商品、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运输收入等实现的收入。

4、其他业务成本包括销售材料的成本、出租包装物的成本或摊销额、出租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出租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

5、利润表的特点是

1、根据损益账户的本期发生额编制

2、属于动态报表

6、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账户式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一般根据科目发生额填制

资产按流动性有大到小顺序排列

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

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金额,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科目及其有关明细科目在一定时日(报告期末)的期末余额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写:交易性金融资产、短 期借款、应付利息、应付职工薪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根据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写的有:货币资金、存货

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应收、预收、应付、预付

总账+明细:长期借款

总账+备抵: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其他应收款

7、应收账款=两收明细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预收账款=两收明细贷方余额

应付账款=两付明细贷方余额

预付账款=两付明细借方余额-坏账准备

8、凡是明细账一般使用活页式账簿,以便于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添加空白账页。订本账——总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9、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中,其账簿的设置与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基本相同的。

10、不属于账户的的基本结构具体内容的是原始凭证编号,而是记账凭证的编号;账户的作用:将会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记录,为算账、报账等提供基础条件。

11、会计账簿

账簿的日期按记账凭证日期填写

两栏式账簿。只有借方和贷方。普通日记账、转账日记账。

三栏式账簿。采用借方、贷方、余额三个主要栏目的账簿。一般适用于日记账、总分类账以及资本、债权债务明细账。

多栏式账簿。在借方栏或贷方栏下设置多个栏目用以反映经济业务不同内容的账簿。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和利润分配类的明细账,如:管理费用明细账、生产成本明细账等。应逐日逐笔登记的有:固定资产、债权债务

可逐笔登记也可定期汇总的是:库存商品、原材料、产成品收发明细账、收入、费用。每年应更换一次的有:总账日记账、多数明细账

不必每年更换的有:财产物资、债权债务明细账

多栏式现金日记账属于序时账

12、不是财产清查的基本程序的有复查报告

13、不在“库存商品 ”科目核算的是已完成销售手续,客户月未尚未提取的库存商品

14、“销售费用”属于期间费用,按月归集,月末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以确定当期经营成果。

15、辅助生产车间领用材料,应计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

16、会计基本假设所作的合理设定内容是指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

17、累计折旧是非流动资产的科目

18、分类账簿是对全部经济业务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而设置的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

是按照经营与决策的需要而设置的账户,归集并汇总各类信息,反映资金运动的各种状态、形势极其构成。

19、账簿记录中的日期,应该填写记账凭证上的日期。

20、红字更正法的具体内容不包括在账簿上划红线冲销多记金额,包括用红字在记账凭证上冲销多记金额、用蓝字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用红字登帐冲销多记金额

21、汇总收款凭证应按现金和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设置

22、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其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

23、首先“累计折旧”是属于资产类帐户,他是'固定资产'的'备抵'户所以“累计折旧”的增加与减少的记帐方法就应该与一般资产类的记帐方式相反,也就是说“累计折旧”增加数应该在贷方,减少数应该在借方,计提累计折旧时记贷方

计提折旧时:

借: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制造费用(谁受益,谁负担)

贷:累计折旧

当报废,盘亏,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先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原值-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净值)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原值)

24、账证核对指核对会计账簿与会计凭证的时间、字号、内容、金额。

25、账簿错误更正方法

划线更正法(账簿错,凭证没错):用红线划,蓝字写。文字可划部分,金额应全划。补充登记法(就是用填制补充的记账凭证来更正错误的记录。这种方法适用于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的金额和错误):将少记的金额用蓝字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会计科目相同的记账凭证,并用蓝字据此登账,用以补充少记的金额,更正错误。

红字更正法:①、在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记录的金额有错误,所记金额比应记金额要大。多记的金额用红字填制一张与原记账凭证会计科目相同的记账凭证,并红字据以登记账户

②、在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在会计账簿所用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有错误,或会计科目均有错误。先红字填制一张内容与错误记账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并据此登记账簿,冲销原有错误的账簿记录。然后再用蓝字填制一张符合经济业务内容的正确的记账凭证,并据此登记账簿。

而记账凭证有错的:一样补充、红字。但是如果是以前的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26、结账没有半年末(月、季、年),至少每月、每年结一次

27、累计原始凭证有:限额领料单、费用登记表

汇总原始凭证有:工资汇总表、发料凭证汇总表、差旅费用报销单。

28、复式记账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为记账依据,以资金运动规律为理论依据,1970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必须用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9、会计分录的内容:账户名称、方向、发生额(没有经济内容摘要)

30、试算平衡:发生额 余额

发生额试算平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余额试算平衡: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31、科目对应关系:相互科目之间的借贷对应关系

对应科目:发生对应关系的科目

勾稽关系:总账与明细账金额应当相等32、1494年由意大利人提出簿记论标志着现代会计的诞生。

33、资本公积是企业的储备资本,可以转增资本

法定盈余公积不得转增资本

34、财务:具有实物形态

35、收入:日常活动形成、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支出:非正常经营活动以外的支出

费用:日常活动形成、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

36、财务成果计算处理:利润计算、所得税计算与缴纳、利润分配、亏损弥补。

37、会计基本假设:核算的前提,对其时间、空间的合理设定。

主体:空间范围

持续经营:时间。目的:会计方法保持稳定

38、形成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记账依据的会计假设(前提)是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应计制、应收应付制。

收付实现制:现金制、现金收付制、实收实付制

39、资产: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拥有或控制的、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40、所有者权益来源:投入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所有者权益内容: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统称为留存收益)

41、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固定资产盘盈)、可变现净值(存货资产减值)、现值(未来)、公允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

42、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作为企业无形资产入账

43、本期增加额在借方,本期减少额在贷方,期末一般无余额的账户有管理费用、所得税费用即为损益类账户

44、会计人员在年底结束后,必须跟账簿一起装订成册的有各种活页账簿、账簿启用和经营人员一览表

45、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账户就是“T”形账户

46、对账没有帐表核对:帐实、帐证、帐帐

47、持有期间投资方宣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现金股利时,投资方涉及到的会计科目有投资收益、应收股利。被投资方为投资收益。

48、利润表中营业成本/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收入+其他业务成本/收入

49、结账:根据权责发生制调整;结算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本期发生额和余额、权益类科目转入本年利润。

50、原始凭证的内容没有种类和经济业务的性质

51、会计科目设立原则:①合法性:符合国家会计制度②相关性:满足对外报告、对内管理的需求③实用:满足单位要求符合自身需要

52、原始凭证审核:合理性——符合企业经营需要

53、解除与职工劳务关系给予的补偿也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核算

54、单位合并后原单位仍然存续的,会计档案任由其保管

55、移交会计档案,要拆封重新整理的,应有财务会计部门、经办人、档案机构同时参与。

56、财产清查:现金——库存现金盘点表(可以调节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

实物:盘存单、实存账存对比表(可以调节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

往来款项:往来款项清查报告

57、存货反映的科目有: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委托加工物资、生产成本

58、财产定期清查一般在期末进行

59、所有者权益与企业特定的、具体的资产无直接关系,不与企业任何具体资产项目发生对应关系

60、双倍余额递减法:

折旧率=年限÷2 X 100%

第一年折旧率=原值X折旧率

第二年=(原值-第一年)X折旧率

以此类推,到最后两年(剩余价值-预计残值)÷2

年数总和法

折旧率=还可以用的年数/预计年数从1开始相加之和 X 100%

如5年第一年折旧率=5/1+2+3+4+5=5/15

第二年折旧率=4/1+2+3+4+5=4/15

年限平均法(直线法)每次折旧额相等

6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由各省级组织实施

62、会计科目按要素不同分为5大类、按详细程度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

63、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投入资本

64、总分类账平时不用每日解除余额,只需每月结出余额

65、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核对属于帐实核对66、生产车间固定资产维修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

67、外来原始凭证遗失的,盖公章的同时,注明号码、内容、金额,经办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单位负责人批准

68、不计入存货成本的有入库后的保管费用

69、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包括货币计量。

70、债务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

71、会计监督职责没有时效性;原始凭证审核有真实性、及时性;记账凭证审核真实性;会计科目设置没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72、累计凭证:多次记录 汇总凭证:综合填制

73、按用途分为序时、分类、备查

74、月末结账划线可以用红色墨水

75、会计账簿基本内容没有封底

76、旧账送到总账会计保管

77、待处理财产损益未转销的借方余额表示尚待批准处理的财产盘盈小于尚待批准处理的财产盘亏和损毁

78、财产清查中自然消耗记管理费用、自然灾害记营业外支出

79、年终决算属于定期全面清查;对外投资不用进行全面清查

80、中期财务报表不包括所有者权益表,包括附注

81、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应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

82、坏账准备—无法收回、收回可能性极小

计提坏账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坏账准备

发生时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

83、主营业务收入的销售商品发生折旧时应冲减主营业务收入

84、盘盈的固定资产不计入营业外收入

85、利润分配账户年末借方余额表示累计尚未弥补的亏损

86、对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时,应设置原材料、在途物资

87、应收账款入账价值包括销项税、代购货方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

88、短期借款利息可以预提,也可在实际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科学 泌尿外科 总结 重点 笔记

    泌尿外科部分 泌尿、男生殖系外科检查和诊断 第一节 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 一、与排尿或尿液有关的症状:先简述排尿生理,有助理解症状对诊断意义 1、 与排尿有......

    电视摄像笔记重点总结

    电视摄像重点整理 1、 摄像机的分类与特点 A广播级摄像机。优点:图像信号质量最好,技术指标最优。缺点:体积笨重、价格昂贵 B专业级摄像机。优点:价格适中,各方面性能比较优良 缺......

    电影美学笔记重点总结

    ---------------影视美学电子版笔记考试重点总结-------------- 编导102班 杨洪江 1电影心理学:①德国雨果观点提出电影影像的运动感和深度感。 ②鲁道夫研究电影形象和现实......

    传统文化考试重点

    一、世界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儒家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佛教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伊斯兰教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基督教文化系统) 广义: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  o o o 1.“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是谁说的? A.李白 B.苏轼 C.朱熹 答案正确!  2.第一个获科学诺贝......

    中国传统文化

    压岁钱的由来,春节给红包的习俗典故 再过两三个月,我们又要过新年了。想到我们到时又会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心里真是激动!可是,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原来,这里有......

    中国传统文化(定稿)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炎黄文化可......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世界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和热爱它的人们。今天,我给大家说说中国书法吧!让我们从书法中去领略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