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考试重点

时间:2019-05-13 09:4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考试重点》。

第一篇:传统文化考试重点

一、世界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儒家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佛教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伊斯兰教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基督教文化系统)

广义:指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特指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化的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凝聚功能、传化功能、记录功能、调控功能

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春秋》《礼记》《尚书》《诗经》)

中国文化:即在中国土地上所创造的文化。包括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国的古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饱蘸深情的爱国精神、仁者爱人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有容乃大的兼容精神、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传统文化的形成及重要特点:基本成因

(一)地理环境(1、适宜的温带气候-宜居2、波澜壮阔的大河-文明的摇篮3、封闭式的大陆-文化心理的封闭性)

(二)社会环境(1、农业自然经济2、家庭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度、宗庙祭祀制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家天下制度、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面)

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

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3、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

(反面影响)1.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2.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官本位”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4.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1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五伦”(君臣:忠、父子:孝、夫妇:顺、兄弟:恭、朋友:信)2重视政务的儒家文化价值取向3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4强调统一的政治理念5光宗耀祖的功名思想

太极图: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②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两个对立面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三点最为重要,在一个统一体中,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也有利于自身:反之则有损整体,也有损自身,这就是太极和谐原理,表明人与社会、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

二、“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就是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农、名、杂等诸家学说。

百家争鸣产生原因;①社会大变革为各个阶层、集团的思想家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历史舞台②“士”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一支生机勃勃的社会力量③、诸侯

分裂割据,统一的封建国家尚未形成④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

孔子:一生成就(传书:

1、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传《论语》。《论语》是儒家学说经典,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的思想: 教育思想:第一,打破了夏商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施教原则。第二,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为主,目的是传播封建领主文化。第三,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主张学生学好以后可以出去做官,为克已复礼服务。第四、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对后人都有借鉴作用。后人称他为儒家的圣人,帝王之师。

《论语》道德思想――“仁”和礼、《论语》的政治思想:德治

孟子的政治思想—仁政思想 学说基础:性善论 主张:实行王道,反对霸道 具体措施:民本主义,发展经济。

王道与仁政:1井田制2省刑罚、薄赋税、使民以时3教民以礼4宗亲分封制5民贵君轻思想6反对一切战争和改革

荀子思想:政治思想1.隆礼(礼仪)重法(法律)【礼法结合】 2.尚贤使能 3.平政爱民 天人观(唯物主义天人观)和性恶说

墨家(非儒思想):兼爱、尚贤、非攻、非礼、尚同、非乐、非命(功利主义)

道家:道家观点:核心是以道为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法自然;无为;轻物重生。道家流派:老子学派;杨朱学派;列子学派;庄子学派;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老学派更关心“外王”,即治国方面;杨朱、列子、庄子学派更倾向于“内圣”,即治身的方面。

老子的思想特征:

1、矛盾论和辩证法((1)事物包含相互对立的两方面;(2)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3)矛盾的双方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宇宙观(天道自然说)

3、无为论

4、柔弱论

5、反智

6、小国寡民政治思想

老子与庄子:老子:智者庄子:诗人

老子:欲济天下 庄子:游心天地

老子:欲建立小国寡民的乌托邦 庄子:寻求姑射山神人的天地

老子:欲济天下于无为又无不为 庄子:只关心自己,不为世俗的一切所干扰

“外儒内法”: 也叫“阳儒阴法”,以儒之名,行法之实。即以儒家思想的“忠君,敬上”作为道德标准,以法家思想的功赏过罚作为统治的手段。这是一种外松内紧的统治策略,表面仁政,实际法治,既能笼络民心,又能保证专制。

法家特点(强调法治、主张变革、倡导耕战、赏罚分明、君主专制制度)

法家特点及与儒、道、墨、法各派区别:儒家:重伦理道德和教化,主张仁道。法家:重刑罚、暴力统治,主张霸道。道家:重哲学问题的探讨。法家:重社会政治的改革。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兼爱非攻。法家:帝王之道,尔虞我诈,刑罚战争。

荀子和韩非人性说区别:荀子重礼,属儒家;韩非重法,属法家

董仲舒思想:1.“三纲五常”说—儒家政治与伦理结合2.“天人感应”说—儒家政治与神学结合 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1.悠久的辩证思维传统2.浓郁的伦理价值取向3.倾心现实的思维色彩4.注释经学的治学态度5.贯穿始终的天人关系6.道德为本的人生哲学

你怎样看待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作为哲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体系的思辨程度都非常了不起;2.既有精华,也有糟粕;3.批判地继承。)

三、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1.实行爱国主义教育2.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4.素质教育的形象教材5.获得文化教养和思

想素质的提高

《诗经》(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六义”内容风、雅、颂;

手法赋、比、兴

内容:农事、民生贫困、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史诗等等,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楚辞》战国时期流行于江汉一带的一种新诗体。铺张夸饰,辞藻华美,弘博丽雅,篇幅巨大,想象丰富,长于抒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代表诗人:屈原宋玉 景差

两汉诗歌

1、文人诗:东汉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2、民歌:汉乐府;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上邪》尤其是《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成就最高。

汉末“建安风骨”—三曹七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东晋田园诗 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

乐府民歌南朝乐府两大类:建业一带的“吴歌”;长江中游一带的“西曲”《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西洲曲》;北朝乐府《木兰诗》《敕勒歌》《折杨柳歌辞》

隋唐诗歌 古体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近体诗(绝句和律诗)

唐诗四大阶段: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龄、杨炯、骆宾王)、盛唐、中唐、晚唐

边塞派和山水田园派 边塞派:高适的《燕歌行》《别董大》岑参《白雪歌》《走马川》王昌龄《从军行》《出塞》王之涣《凉州词》山水田园派:王维《使至塞上》《山居秋螟》《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

李白:李白诗中充满了建功立业人雄心壮志,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描写了人生达命的豪纵生活,也再现了雄奇壮丽的大好河山.《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长干行》《塞下曲》《静夜诗》《子夜吴歌》《秋浦歌》《赠汪伦》《梦游天姥》《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杜甫现实主义精神,被人奉为“诗史”。沉郁顿挫,七律为古今第一。代表作:《望岳》《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月夜》《春望》《哀江南》《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登高》《秋兴八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元曲的特点

1、民间性

2、广泛性

3、深刻性

4、典型性

5、曲折性

6、艺术性

中国古代散文审美特征:意境美、语言美、哲思美、结构美、人格美

传统文学的特点: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主客相融的自然主义情调

四、汉字七体:甲骨文(商代)、金文(周代)、小篆(秦代)、隶书(秦代)、草书(汉

代)、行书(东汉末)、楷书(东汉末)

传统书画的文化特征:①共同起源②共同工具③线型艺术④相融相通

共同文化特征:①尚意写神②重视气韵③整体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主张顺应自然。二是效法自然。三是帝王的神权天授思想。

建筑艺术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的古建筑是物化了的文化,阴阳、五行、八卦、风水术是古人对天地人的认识,并在建筑中追求符合天象运行的变化规律与大地物候的变化规律,和植物、动物的变化规律,以至于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为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以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心态文化,有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烟煴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文化的特征: 1. 同一性

2. 时代性,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3. 民族性,指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同时包含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4. 地域性,指特定地域内水土气候、人文修养影响下的地域文化图。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 分封制度3宗庙制度)二,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君权高于神权

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1)嫡长子继承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2)分封制度,即天子的嫡长子时代为天子,余子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时代为诸侯,余子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世代为卿大夫,余子为士。

(3)宗庙制度,尊祖敬宗,昭孝息民,成为人们必须遵行的社会行为模式。实质是忠孝一体,服从统治。

专制制度:

专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君权高于神权,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区别于西方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

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 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性特色的形成。积极作用:入世精神、整体观念、自我修养、义轻利等。消极作用:排外心理、轻视科学技术、因循守旧。

2. 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性范式。

3. 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 统一性与延续性

(1)政治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虽有分离,但总体上是统一多于分离,这是封建制度延续了几千年的表现。

(2)民族的融合与凝聚。(3)文化传统的承袭 2. 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1)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

人文精神,基本内容是“天人合一”;基本特征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自然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

(2)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 3. 重群体轻个体。(1)家族本位

在血缘文化中,因社会伦理是家族中诞生的,家族便成为中国伦理的本位。同事,因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依赖家庭的共同财产,家庭命运就是个人命运。这样,就很自然地促使人民以家庭和家族为本位。家庭本位的重要表现:把家庭看得比个人更重要,从而由无数家庭形成的家族,显得特别重要。

家族史对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对家族的扩大和延伸。(2).宗法集体主义原则。

宗法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义务的法则。集中到一点就是压抑个体、张扬群体,强调个人服从群体。(3)追求社会价值。

特别强调个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个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

评价:有好的一面如讲道义、讲团结、讲友爱等,但它以服从为前提的,促发了家长制、王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制约了个性的张扬和个人能动性的发挥。4.

重人伦轻自然 5. 崇老尚古观念

追求仁义的儒家(看看教材。理解)1. 以仁为思想核心 2. 以义为价值准绳

主张兼爱互利的墨家

·为什么在百家争鸣中,墨家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

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1、儒家不相信天帝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3、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分析:第1、2、3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的出发点。孔子代表一些传统的力图通过周礼的改良等方式来安定社会的统治者的思想,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第4点是属于墨家的误解,儒家所说的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儒家强调先尽力而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才是“知命”。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两个学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但两派的阶级立场显然不同。孔丘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翟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儒家信“命”,墨家则“非命”;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儒家“盛用繁礼”,墨家则俭约节用;儒家严义利之辨,墨家则主张“义,利 2 也”;儒家的格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家则“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如此等等。因此,这两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人格理想与修养

一、儒家追求“内圣”的心性修养 1. “为己”以自我完善。

“为己”,指的是自我完善。目标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即“”

“成己”,重在人的社会价值。

自我完善的准则:遵循宗法伦理规范,按儒家仁道的原则塑造自己,依靠自身努力来完成。这实际上就是尽力使自我融合于社会群体。

2. 人与智双重品格的追求。儒家所说的“仁”,既体现了人道的原则,又为理想人格提供了多重规定。就外在形式而言,仁和德总是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关爱、真诚相待。

就内在形式而言,就是尽力克制自己的思想言行,以“成己”用仁来塑造自我,“克己”用仁来净化自我。3. “居敬”与“穷理”的心性涵养。居敬,指的是专心一志;

穷理,指的是深入研究。两者的共同目标就是实践一套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理论 二,道家崇尚“自然”的虚静导引

道家讲道的实质就是修养身心之道,就是修养身心之道,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因此,它不仅强调修炼个人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求自身修养,总体目标是为封建统治服务。

三.释家倡导“静虚”的定慧双修。释家即佛家,自西汉传入到中国后至魏晋时期发展成为中国化的一种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文化。

定和慧亦叫和观。定止就是禅定,打坐,着重于佛教思维修习。慧观就是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学智慧。

佛教强调的修炼,指的是自我修养,以服从社会,服从他人,服从封建统治为终极目标 佛教能成为主体信仰的原因:给人教育,佛教高僧懂医学,能够给人治病并且能制长生不老之药为统治者服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定义

天人合一观念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成熟于先秦时代,发展于汉代。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天和人这两者,强调的主要是人,主要以人为中心,甚至把天和自然界人格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一、自强不息的精神

1.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国文化中主体精神之一。

2. 在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指导下,中国社会和文化不断发展。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反映在对祖国安定局势的渴望之情,耐心等待,目标坚定不移之情。

这种精神,凝聚、增添了民族向心力,哺育着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和抗击外敌、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

二、求真务实的精神

对求真务实精神的评价:

在中国文化史上,从来就是王权高于神权,神权为王权服务。这是与中国人的务实精神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华民族性格心理中,求真务实精神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人的性格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鄙视华而不实的作风。这些都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素质中优秀的成分。求真务实精神中又包含着某些消极的因素,如注重人心和人生,却忽略了对自然地改造,忽略了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忽略了对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赚深研究。求真务实的精神往往以经验主义为基础,偏重实惠和眼前功利,带有明显的小农意识。

三、平均平等的精神

平均平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上彼此一致。平均就是平等,平等必需也必然要表现为平均,也即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劳动产品在分配上的平均。统治者采用均田的政策,其目的主要是用来缓和阶级矛盾的。平均平等思想在中国农民中可以说的根深蒂固的。就农民而言,大都以平均平等号召吸引人民参军参战。对平均平等思想的评价:

封建统治者实行均田、限田之类政策,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不是为了实行天下一家,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思想家们的均田主张,只是从长治久安的目光来考虑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封建统治加强。

农民起义军则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统治阶级力量的强大而提出平均平等,并无能力真正实现平均平等的社会。

平均平等思想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对于均调社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减轻封建剥削,防止兼并,维持农民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安定社会秩序等,起过积极作用。四.重和持中的精神

重和持中指的是看重和谐,坚持中道。

主张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间,但这是以礼为中的原则的。对重和持中的评价:

中国人做事不主张走极端,全力维护整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这种思维原则对于民则精神的凝聚和张扬,对于统一多民族的凝聚和张扬,对于统一多民族政权的安定与延续,具有积极作用。

弊端:它造成了个人创造性的萎缩,抑制了竞争性观念和道德生长,并往往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的工具。五.正道直行的精神

指的是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崇尚气节。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 实用性的特点 对科学实用性的评价:

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有值得肯定之处,这就是它紧密结合国计民生所需,为人民生活所需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推进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起过重要作用。

即使是在当代中国,这种实用性仍然不能加以全面抛弃。过分重视实用,一切以实用为标准,不仅容易忽视理论研究,而且会带来目光短浅、顾此失彼,甚至产生科技空白区域的后果。

2. 直观经验性特点。

表现为,无视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性、理论化,习惯于对实践经验的直接记录和对自然现象的直接描述,所得到的知识长期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难再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升华。3. 整体性特征(1)学科间浑然一体(2)学科间强调统一 第五章.春秋之际的学派分力(了解)

1.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以“道”为本体的老子学说3。以“仁”为核心 ·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儒、玄、释、道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合流(了解)

·道家一直反对佛教,但是,它的思想体系不如佛教那么严密,于是,在排斥佛教的同时,不得不模仿佛教来完善自己。道教原来没有像样的经典,因此,它

模仿佛经,摄取佛经的教理,编造道教经典,许多道经经典都是在佛教经典,许多道教经典都是在佛教经典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道教也把佛教的佛性说改为道性说,道教的沐浴、忌荤和寝卧之法等,也深受佛教的影响。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了解)二程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第六章 中国传统哲学

一.哲学史文化的思想核心(了解)

文化具有丰富复杂的内容,是一个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在内的多层次的统一体系。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由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的心态文化,形成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它们与世界观一样,历来为哲学的基本内容。中国哲学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宇宙奥妙的探索,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对丰富生活意义的探讨,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对丰富生活意义的探讨,对理想价值信念的树立,主要都是通过中国哲学来实现的。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德理想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辩证而系统的思维方式,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二.中国哲学的人生观 天人合一(重)

1. 大体而言,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认为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人伦道德源出于天。

2. 天人相分相胜(了解)

“天人相分”是指天道自然与人事社会各有其职分,人不可过分依赖于天,而应更多地发挥主体作用,完成自我价值实现。

4. 刚健宽厚

推动中国人追求积极的天人合一理想的是中国哲学所洋溢的一种刚健宽厚。这思想成熟于《易传》,主要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刚健宽厚的思想是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括厚德载物的系统。总而言之,《易传》认为,自然事物及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这是天地之“生生不已”的刚见精神或常生万物之大德的体现,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理想的人生境界,即是效法天地好胜大德,自强不息化育万物,使之日新不已。以刚健驾驭宽厚,以宽厚补充刚健,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有为而又兼容百家的“刚柔相济”的优秀性格。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刚健宽厚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教的产生及其流布(了解)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因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是道教的兴盛时期。主要表现在创立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5 在组织上存在全国性的管理体系体制和道观系统。唐代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门第,自称是老子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到宋代,宋朝皇帝也与道教联宗。唐宋统治者这一系列的崇道措施,大大促进了道教的兴盛发展。这时道士的人数大增;道教的宫观规模日益壮观;神仙系统越来越庞大;经书数量也不断增多;研究道经的著名道士教学者,也相继涌现。自宋以后,南北天师道合流,称正一道。宋以后的 流派以 真到、净明道、正一道为主,净明道在元以后归入正一道,全真、正一两派明清以来历世相传,直到现代。

南传佛教的北传佛教

佛教的向外传播分为两条路线

以斯里兰卡为基地并向东南亚传播的,称作南传佛教。以上座部为主,逐渐形成较多地保持早期佛教特色的所谓小乘佛教。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佛教传到中国内地。

第三篇:考试重点

1、赏析、描述青海大通舞蹈纹盆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距今5000-5800年的“舞蹈纹彩陶盆”,五人一组,一共三组,像秀气的小女孩,手拉手动作整齐轻快。

2、夏商周三代的舞蹈分流与整合主要表现在哪里

以原始乐舞为源头,至夏商周,舞蹈分流与整合并行不悖,最终归结于礼崩乐坏与市也婆娑。

夏商舞蹈的分流:巫术祭祀舞蹈;纪功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西周的礼乐互补,周初统治者“制礼作乐”是想用礼乐互补的方式来治国治民,以保持社会有序。

3.屈原《九歌》的描写【p19-20】

⑴《东皇太一》,祭祀天神中最尊贵的神东皇太一(伏羲),是为迎神曲。⑵《云中君》,表现月神身穿帝服,乘驾龙车遨游于天。

⑶《湘君》,由女巫扮湘夫人表现恋慕湘君。歌曲悲怨悱恻,充分表达湘夫人对爱情的执著,等待,盼望,责怨,曲折复杂。

⑷《湘夫人》,由男巫扮湘水之神湘君,表达湘君未能见到湘夫人而失望悲伤的感情。

⑸《大司命》,男巫扮神,女巫伴唱,祭祀主宰人类生命之神大司命。⑹《少司命》,女巫扮女神—主管子嗣和儿童命运之神少司命,一手抱婴儿,一手挺长剑,与群巫唱答。

⑺《东君》,祭祀东君太阳神,男巫扮太阳神领唱,众巫伴唱,歌颂太阳神昼夜奔驰,为人间除害造福。

⑻《河伯》,祭祀黄河之神河伯,男巫扮河伯与女巫对唱。

⑼《山鬼》,女巫扮山中女神山鬼独唱,细致刻画女神惆怅难耐、千回百转的情感。

⑽《国殇》,为国捐躯的英雄的祭歌。主祭一位主将,讴歌追悼广大阵亡将士,情调悲壮,撼人心魄。

⑾《礼魂》,送神曲,群巫载歌载舞。

奇异的想象,真挚的情感,精美的语言,流畅的节奏,优美的舞蹈,堪称我国古代祭神歌舞之一绝。4.礼的内涵:“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礼来源于原始文化,原始巫术礼仪,经过规范化系统化,适应、巩固早期奴隶制统治。源自血缘宗法关系的伦理范畴。

乐的内涵:“乐”在中国古代是指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与金泰单纯意义上的“音乐”概念不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

礼乐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

即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合矣。所以,“礼”离不开“乐”,通过“乐”而导向“礼”,使“礼”得到最好的施行;然“乐”的使用又不能超出“礼”的范围,要受“礼”的节制。所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者相亲,异者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5.为什么说汉代舞蹈有了飞跃的发展并且转成封建社会前期的舞蹈高峰? 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舞蹈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条件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形势,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之先秦舞蹈形成了一个飞跃。就舞蹈活动的广泛性观之,不仅宫廷宴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有私人女乐,就连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仪式中,也普遍使用歌舞。在汉代民间俗乐舞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乐舞机构的设立

2.百戏舞蹈的勃兴

3.著名舞蹈的创造,如盘鼓舞,“四夷”乐舞

4.优秀舞人的涌现,如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赵飞燕等。

5.6.6.百戏舞蹈有哪些类型?

百戏舞蹈在汉代亦称角抵戏,舞蹈按特征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者执巾而舞。道具舞是舞者手执乐器,武器或物品而舞的舞蹈,主要有铎舞,剑舞,建鼓舞等。情节舞是以歌舞形式表现简单的故事,汉代著名的情节舞是《东海黄公》。舞像是戴假面。著假形而舞,“像”是“象人”扮的鸟兽假形,汉代舞像中最著名的节目有《总会仙倡》和《鱼龙曼延》

7、赏析汉代巾袖舞重要作品【书37页】

1、舞袖(1)河南汉阳汉画像石:一细腰舞人在跳跃的瞬间舞动长袖,一袖上撩,一袖曳地,体态舒展。在另一幅画像上,一短袍细腰舞人,腿弓成布,左右手向同一方向分别做扬袖、拂袖,拧身而舞。(2)江苏沛县汉画像石:舞者细腰长袖,舞姿柔美。另一幅画中舞袖形象是细腰舞者长裙委地,扬袖回身而舞,对面一男子正垂袖与之合舞。(3)山东粱公林汉画像石:三位舞者正甩动长袖,长袖呈半环形飘绕在舞人身侧,形态别致。

2、舞巾(1)山东安丘汉画像石:有几个细腰长裙舞巾人,一舞者上身微向后仰,双手挥巾于胸前交叉,使双巾在胸前环转飞舞,其长巾舒卷形态,展示着舞巾人的技巧。另一男舞者形象更令人称奇,他长袍束腰,双手执巾。巾极长,足两丈。前腿踏在鼓上,后退蹬步用力,奋站双臂,一巾飘然而上,一巾平缓飞扬。

8.简要介绍汉代著名舞蹈和优秀舞人著名舞蹈:1.《盘鼓舞》: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盘系木制,椭圆形,六个或七个,抑或四个、五个、三个;鼓稍高于盘子,直径约三十多厘米,一般为一面或两面。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般用7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2.《巴渝舞》(巴俞舞,俞儿舞):是古代川东少数民族舞蹈,猛锐粗犷,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1.戚夫人: ⑴善为翘袖折腰之舞 ⑵刘邦戚夫人楚舞楚歌2.李夫人: 倾城倾国,妙丽善舞3.王翁须: 身世坎坷不幸的歌舞人才4.赵

9、举例说明汉代舞蹈的基本特征

答:总结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其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1.在思想方面,汉代舞蹈突出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汉代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着的现实。战国时屈原的《九歌》所展示的祭神歌舞,充满了原始神话的浪漫想象。不过,《总会仙倡》的神仙世界创造的是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朴实纯真的神仙世界,折射着汉代人对人生永恒的希冀。另一方面,与充满原始想象的神幻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人间。人间的情感生活在汉代的舞蹈中占了相当重的比例。例如汉代的《灵星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农业劳动舞。

2.在形式美方面,汉代舞蹈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首先,汉舞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比如《萦尘》。其次。汉舞继承了“楚舞”的风格。最为经典的是《盘鼓舞》,中宁县了一个磅礴古朴、天真狂放的意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活力与生机,一种原始的艺术精神。而那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便成为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10、宗炳“畅神”说和钟嵘“气之动物”说有什么理论价值?

答:1.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和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强调彻底摆脱“致用”与“比德”的束缚。因而,他是中国美学发展史进入了审美自觉期的杰出代表。他第一个提出了自然美是一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客体。“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他第一个探索自然美的本质具有哲理的意义。在他看来,由于自然美具有不一定是孔子所规范的与社会功利相联系的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一个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就是他个人的才能、风貌、素质、性格以及他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自然美与人生紧密相联的哲理关系,在其千古名著《画山水序》中,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在山水之中的精神状态,最紧要的是一个“畅”字。没有礼教的拘束,没有权威的压抑,没有快餐式的眩耀,没有作秀式的虚荣,一切都是自己灵魂的真实的自由。

2.“气之动物”,钟嵘提出这一命题是与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元气论”思潮密不可分的。“元气论”将“气”视为艺术的本体和生命。宗炳在谈绘画欣赏时有“凝气怡身”一说;王微的《叙画》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写气图貌”;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气韵生动”。可见,钟嵘的命题反映了当时一种普遍的美学观念。钟嵘的命题中,他以简练的言辞确证了“气”与“舞蹈”之关系而发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特征的核心问题之理论滥觞,为后来人们总结、研究古典舞蹈的“气韵”形成深刻的启迪,是古代舞蹈史上不可多得的理论命题,在中国舞蹈美学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11、简述魏晋南北朝清商乐舞的涵义、代表作及其特征 涵义: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总称为“清商乐”。代表作:

《明君》:情感性、故事性交融

《杯盘舞》:手执杯盘,左回右转反复舞弄 《拂舞》:手持“拂子”而舞

《白纻舞》:因白色麻舞衣为该舞的特色服装而得名,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流畅

《公莫》:《公莫》及《巾舞》 特征:

1、抒志言情

2、飘逸闲雅

3、以目传情

4、以轻见长

5、以妙取胜

12、简述魏晋南北朝胡乐胡舞的涵义、代表作及其特征

涵义:“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胡乐胡舞”即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代表作:“龟兹乐”

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

特征:石窟壁画中表现人间礼佛供佛和表现天宫圣景妙乐的舞蹈形象,集中反映了胡舞潇洒、劲建、奔放、明快的风格特点

14、为什么隋唐舞蹈可以称作封建时代舞蹈的高峰?

隋唐时期,舞蹈是各阶层社会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手段,因此,唐代的舞蹈空前繁荣,在此期间,不但有大量的舞蹈精品问世,而且还出现了一批灿若星辰的舞蹈家。所有这一切都从不同方面有力的促进了隋唐舞蹈的繁荣。隋唐舞蹈的高峰有多重表现:

①舞蹈类型缤纷多彩。如燕乐、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等。继承创造了舞蹈动作的某些术语,如大垂手、小垂手、摇、送、等。尤其重要的是,还创造了记录舞蹈的画图和文字谱,如《破阵乐》舞图、《南昭奉圣乐》舞图和敦煌舞谱,这是舞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歌舞戏剧在唐朝形成了完善的发展。如《踏谣娘》《西凉伎》《兰陵王》等。

③唐代舞蹈虽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总的说来,具有开朗明快、健康挺拔的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强盛的唐帝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④舞蹈融入宴饮生活。歌舞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事,尤其在士人和贵族阶层中,每宴游,必有舞。人们在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中尽享人生。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伎,如:关盼盼、泰娘、张好好等。

⑤唐代,每逢年节和宗教祭祀时,总有盛大的歌舞活动,这些节目,往往都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娱乐性,为当时繁盛的乐舞画卷,又添了一道民俗风情的景观。⑥唐朝时期,宫廷还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超多姿乐官伎人,这些乐人在宫廷为之提供的相对优越的条件下,进行着艺术创造活动,为唐代乐舞的发展贡献着才智。

⑦丰富多样的舞蹈思想。

一、舞者乐之容 1.舞蹈是乐的视觉形象 2.乐与政通 3.体现和与善

二、舞以象功德 1.功成作乐,以舞象之 2.多有例证如《破阵乐》

三、舞以美德操

1.善人心,美德操,成教化,易风俗 2.源于情感感染

15:隋唐的舞蹈类型:1部伎诸乐2刚柔诸舞3歌舞戏弄4饮宴生活舞蹈5岁时风情舞蹈6宗教信仰舞蹈16:健舞类代表作:<健器舞 ><胡旋舞>< 柘枝 >其风格:舞姿英武,气派宏伟,雄妙神奇。软舞类代表作:<屈柘 ><绿腰>< 春莺转 >其风格:婉曲柔媚,温馨雅致,曼妙舒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歌舞艺妓? 武宁军节度使张愔宠爱的歌舞伎关盼盼 尚书韦夏卿的家伎泰娘 文宗大和年间营伎张好好 僖宗时代灼灼 雕阴官伎杜红儿

左思郎中乔知之的家伎窈娘等。唐代丰富多样的舞蹈思想有那些要点?

舞者乐之容1.舞蹈是乐的视觉形象 2.乐与政通 3.体现和与善

舞以象功德 1.功成作乐,以舞象之 2.多有例证如《破阵乐》 舞以美德操 1.善人心,美德操,成教化,易风俗 2.源于情感感染 舞以摅情志 悲悦在人心 知乐为君子 礼乐宁邦国 清水出芙蓉

19.宋元舞蹈的规范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1.艺术创造出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情感符号体系 2.情感符号体系走向成熟和定型,形成规范的程式 3.民间舞蹈兴盛

4.宫廷队舞,唐代队舞=集体舞队,宋代队舞:以唐代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队舞的历史意义

1.以文抑武的政治体制和博学高雅的审美倾向 2.文人的文化自主意识和思辨才能 3.高度规范化的舞蹈程式 4.平淡的人生境界

队舞具有1.程式性2.情节性3.综合性的特征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第一章 古代中国概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

【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Def:理学又称“道学”,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评价:理学是古代中国理论水平最高,学说体系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把古代传统思想推举到一个最高的发展。

主要内容:着重张扬了道德的力量,一方面培养了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压制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格的弱化和精致化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文化】明清的文坛,小说的成就最大。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四大古经典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第三节 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理性的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

农业文明的早熟和相对的稳定性养成了中国人理性和人文主义的传统。中国人倾心于实实在在的道德和政治,“内圣外王”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强调人和自然的协调以及不可分割的关系。【大一统的观念和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炎黄子孙”的概念由此产生。“大统一”的观念获得了族源学上的论证,从此成为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传统。

【辩证思维和经学思维】思维模式:辩证思维和经学式思维互见。中国人善于在总体上把握和认识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依存互动,讲求天人合一、情景合一、身心合一和知行合一。经学是经典的笺注之学,主张恪守经典,实事求是。

无论是辩证思维,还是经学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性质都是一种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论上的归纳演绎,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思维的模糊性使思想更富于张力和弹力。

第四节 以儒、道两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是它的思想文化部分。其基干部分是儒、道两家的思想。

1、首先,从儒、道两家的历史渊源看,他们是春秋以前形成最早的两大学派。背景:传统官学的垄断地位走向崩溃,私学开始形成。创始人孔子和老子是最早建立私家学派的先行者和伟大的思想家。

2、其次,从儒、道两家的思想内容看,①从宇宙论看,儒、道两家都讲“天人合一”,但儒家在“天人”关系中偏重于人事,倡导张扬道德人格。如孔子讲“知其不可而为之”,荀子讲“制天命而用之”。而道家思想在“天人”关系中则偏重于“天道”,以讲求自然无为的“用人配天”为标的。②从政治论来看,儒家主张积极有为的“礼治”和“德教”,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③从人生论来看,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道家则主张消极避世。④从方法论来看,儒道两家都具有辩证思维的特征。儒家是介于两极间的一种相对平衡,而道家则主张偏执一极。

3、再次,从儒、道两家的影响看。古代思想文化丰富驳杂,学派学说繁多,但论其学术大宗,无非儒、道两家。

4、佛学思想,在强大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佛学门派是禅宗。

【先秦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的儒家由孔子创立,其后由孟子和荀子加以继承发展,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规范。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礼”和“仁”,在二者的结合上建立了它的政治伦理学说。社会功能:一是分辨血缘的亲疏,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某个人的贵贱等级,二是强调人和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借以增强国与家的内在凝聚力。“礼”的思想旨在维护旧的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仁”是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如果说“礼”的思想反映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的话,那么“仁”的思想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孔子思想创新的一面。其思想在中国古代史上承前启后。“礼”属政治学说,“仁”属伦理体系。孔子引礼入仁。其学说性质是“政治伦理思想”。

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他的“仁政”思想。“仁政”思想主张将“仁”的观念实践于政治。孟子反暴君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宝贵遗产。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主要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形成了它的“礼法”思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孟子主张内省式的道德修养,而荀子则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限制和向外学习来改造人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荀子还是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

第二章 中国历史故事、神话、寓言与民间传说

第一节 历史故事

第二节 神话

Def:①是原始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②是人类竞争时期的产物,是民间文学最富幻想的形式。③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是神或半神,产生基础有两方面:⑴ 自然力和自然物。⑵ 人们共同生活体中的英雄人物或首领。

概括:神话是人类萌芽状态的文学、历史、宗教、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原始人类通过神话解释万物,总结经验,传授历史,组织劳动,表达愿望,评判是非美丑。促进了生产,形成了道德标准。

第三节 寓言

Def:寓言是寄托深刻思想意义的简短故事。“寓”是寄托,作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有益的教训,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使人从中领会道理、获得教训。所以寓言被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基本特征:教训、讽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动、植物人格化,以此比喻社会上的某些人,某类人。

第三章 中国文化名人 第一节 古代文化名人

第二节近代文化名人

第四章 中国名著名篇 第一节 中国文化名著

【楚辞】其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3部。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具有超越性和超脱性的绝对精神自由。它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通过写人反映时代),属人物纪传。《史记》采用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善于捕捉典型细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和塑造人物。大量使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广泛运用对比、映衬、烘托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大批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的历史人物。

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叙事文字的表现功能和力度。

特点:①重实际,不重名分。②是批判性的,而非歌颂性的。③重视各阶层人的作用。【世说新语】表扬称誉时人的高尚品德和行为,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凶残暴虐和贪婪奢侈。三言两语勾勒点染出人物的个性、人格和神韵。遗貌取神。

【乐府诗集】宋朝郭茂倩编辑。汉、魏、两晋最高统治机构常设有乐府机关。凡由乐府机关配合乐谱演唱的歌辞叫乐府诗。其辑录了由汉朝至五代的乐府诗,共分12类,100卷。其中汉乐府民歌主要见于“相和”、“鼓吹”、“杂曲”3类中。【西厢记】王实甫,元杂剧作家。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写成。塑造了一个追求婚姻自由、叛逆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红娘则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成功的婢女形象。

【三国演义】属历史故事小说,文白间杂。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灾难和痛苦以及人民反对战争分裂,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其基本倾向是拥刘反曹,寄托了作者向往“仁政”的政治理想。并宣扬“义”。

【水浒传】属英雄传奇小说、白话小说。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痛苦,表达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群众口头创作和文人再创作相结合的作品。歌颂了孙悟空的不屈斗争精神,反映了人类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其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以诡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突破时空、生死、人神物的界限。把他们的神性、人性、动物性和谐统一起来。开拓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牡丹亭】是“临川四梦(《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之一。【红楼梦】《红楼梦》是巅峰之作。作者曹雪芹生前完成前80回,后40回则由高鹗抄稿补写而成。曾用《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等名称。全书蕴含着荣久必枯、兴久必衰的历史感受和洞达世态人情的悲凉人生体验。全书采用双线多头网状结构,将逼真细腻的家庭日常生活与波澜起伏的大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一部百科全说式的人情小说。

第五章 中国文化瑰宝 第一节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典籍,“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种典籍。【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歌曲,“雅”有“大雅”和“小雅”,是正规乐曲,大多是朝会、燕饮、典礼等正式场合演唱的歌曲。“颂”为赞颂曲,是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写作上运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叙,“比”即比喻,“兴”即起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 【尚书】《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部分史料的汇编,是我国书写散文的真正开端。【“三礼”】指《仪礼》、《周记》和《礼记》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占筮之书,是一部专门解释《易经》《中国传统文化》 重点及笔记总结

By 贯晓溪 的书。

【春秋】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大学】主要阐述了“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共三点:一是明明德,二是亲民,三是止于至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中庸》是《礼记》里另一篇文章。宋儒说《大学》是“入德之门”,《中庸》是“传授心法”。【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也就是博爱。

【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义”论,提出“仁”和“义”是人天生就有的,与生俱来的。在政治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实行以爱民为本的政治。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政治纲领。其最大特色为“雄辩”。

第五篇:传统文化考试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危机

XXX

老师讲过,“传”和“统”在古籍中是分开用的,都表示世代相继的意思。刘熙的《释名》说:“传,传也,以传示后人也。”颜师古注《汉书》时引他人语说:“统,继也。”如儒家圣贤相传的“道统”、佛教表钵相传的“法统”。都是指前后继承的意思。传统可以意味着许多的事物,许多代代相传的事物。这些事物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人们对各种事物的信仰,还包括延续已久的惯例和制度。它可以是建筑物、纪念碑、景物、雕塑、绘画、书籍、工具和机器、节日,语言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传统不是静止的事物,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是将以上代代相传的事物在时间、空间中延续和发展,是一种意识之流或趋势。它从过去到现在,同时在不断发展、丰富,交流、传递中开拓和影响着未来。传统文化不意味着是过去的文化,它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我们的衣食住行。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正是这种继承,传承和延续才使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而经久不衰。我们也承认这个现实,毕竟古代四大文明,唯中华民族还屹立于地球之上。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到21世纪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

记得是2010年6月英语四级的作文题目:如何看待近年来,在不少中国人中出现了忽视中文的现象。英语考试中出现这样的题目,很特别,感觉是对中国文化没落的无声讽刺。讽刺我们这些对英语过级盲目痴迷的人,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母语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将来无以为继。如果你每天清晨,在大学校园里走走,你会发现,整个校园弥漫着琅琅上口的英语,而不见我们的语言,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平时过多注重学习英语,而中国字写不好,母语不爱学,对中国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也许这不是我们的错。因为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就毕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往往“因需施教”,公司,企业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拓展和加深以及外语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扬,致使一些大学生在与外国人谈及中国历史时哑口无言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还不算什么,曾经看到一篇报道称一个3 岁小孩指着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大呼圣诞老人。现在我们该深思了吧,3岁小孩,祖国未来的花朵,在他们眼里全是西方的东东西西。联想到有孩子曾经将中国传统的石雕狮子当成外国故事里的狮子王,天天吵闹着去吃西餐,打开电视就看外国动画片,对中国的传统事物知之甚少,家长们不无忧虑。因此,有教育专家指出,中国正处于一心一意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代的少年基本上是麦当劳的俘虏。

再想想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他们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祭,一下子成为了韩国人专属的传统节日。而作为炎黄子孙的国人本身呢,为了商业的需要炒作洋节日、洋风俗、洋名目,致使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多项调查结果证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保护正遭遇危机,在国务院大批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注册“中文.CN”域名,这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京西太平鼓、武当武术、中医诊法、梨园戏等文化瑰宝,以及傣族泼水节、蒙古族搏克、维吾尔族达瓦孜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我国大部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端午节”曾经遭遇的危机,名分岌岌可危。目前国家增加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四个节日为法定休息日,对继承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尊老爱老传统美德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据调查好多市民觉得该行动不合理,旧的繁文缛节流行起来,令中国与世界潮流脱节,这种种态度比较直接地反映出有些市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有好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节日太多,每到过节就是商业促销等等,使本应引以为豪的事,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外来文化的进入,一方面是不同背景下的知识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另一方面实则在削弱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呈现入侵趋势。这种种状况令人忧虑。

我很想用一位权威的西方学者、思想家罗索先生曾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来敲醒我们中国人 “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古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古罗马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虽然它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科学,但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把中国人变成欧洲人。”很明显,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像像中华民族这样,有足够的生命活力,能在5000年悠久的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所提供的巨大时空里,演出如此永不落幕的文明话剧。难怪外国人对此惊叹不已。但外国人惊叹的文明,没有让我们感觉自豪,反而忽视,或是冷眼对待。难道中国源远流长,广袤渊博的传统文化到了中国人自己眼中却不值一提了?我不禁深思,难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太快了,传统文化跟不上步伐了?

其实曾经灿烂辉煌、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文化自明朝中期以后,优势已然变微,并渐渐落伍,及至鸦片战争,在西方炮舰的凌威和西方文化大量输入面前,其弱点和缺陷暴露无遗,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思想、“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强盛、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西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前途产生了种种思索,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旷日持久、波澜壮阔的文化论争。在整个 20 世纪从未止息过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论争,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新世纪。文化从来是在比较、碰撞乃至诘难中发展的。这原本再正常不过,问题在于,有两种看似尖锐对立,其实在认识根源上并无二致的极端做法难以被认同:一是苛责,二是追捧。前者把传统文化说得一无是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很容易让人想到早已有之的“砸烂孔家店”和“全盘西化论”;而后者对传统文化极尽溢美之词,则与 “国粹论”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又惊人相似。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不利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内源性阻抗。传统文化自身内部可能也充满着矛盾,对抗乃至是混乱的。

同时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和现代价值的双重冲击。其实,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公众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漠,另一方面追求所谓的流行时尚,追求所谓的非主流。而这,恰恰正是传统文化没落的根由。一座座文化古迹被城市化进程中的钢筋水泥取而代之,传统节日的冷清与圣诞的狂欢形成强烈的反差,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被批量生产的流水线“驱逐”出了生活的视野,强拆强迁是为了建设新中国„„如果继续沉浸在“现代”和“时尚”带来的消费快感中进行自我麻醉,长此下去,消亡的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有民族精神。其实我觉得传统和现代并不矛盾,一个文明的社会中,既是高度现代化的,也是传统的,在现代与传统交融互补的氛围中,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才得以保持。在此方面,许多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成功的“样本”。譬如日本,博物馆多如牛毛,有国立的、私人的、民间社团的。最有意思之处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内容繁杂,五花八门,为一部书、一幅画、一种民间小吃都能建博物馆。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博物馆,它们不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更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与之相比,在保护传统文化领域,我们的公共力量(包括商业和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微小的甚至是缺位的。试想,如果有商业资本怀着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为保护古老的文化做一些工作,一些彰显民族文化底蕴的民俗艺术又何至于日渐没落?

当然,当今社会,GDP 的快速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竞争性必然决定了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底线相悖。不无遗憾甚至令人痛心的是,一夜之间,数千年的传统堤坝似有坍塌之虞。传统的“义利合一”的价值取向被颠覆,“正其义以谋其利”被畸形发挥到“谋其利无所谓义”或“行不义以谋其利”。伴随着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暴发户们一个个拔地而起。一些人利欲熏心,为了一己之利,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困扰和损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整体、重人道、重人伦、重德行都不见了。我们也不愿看到类似于范跑跑,“我爸是李刚”,仅仅为20元的牛仔裤赔偿而使贫困老人下跪,为偶像打警察耳光,等等事件的再次发生;也不愿看到到处为洋溢着打造新中国而强拆,强迁,更不愿看到钉子户变成没有房,没有地,只有宝马,奔驰的现象。更甚者,不要把的某些人的“情人日志”光荣事迹广为流传。凡此种种,使我们殷切地期待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期待着优秀的文化传统重新印入到人们的脑海之中,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引领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世纪,以现代性扩张为本质的全球化成为这个时代最显性的表征。然而,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资源的共享、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通讯的快捷,带来了人们生活、生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极大改变,使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地球村”;另一方面也带来许多困惑和危机,异化与冲突日益凸显,影响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人类精神领域。毕竟,全球化的趋同性和文化发展的多元、个性追求是异曲同工的。于是,如哈维尔在《全球化之祸福》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我们的时代,每一个山谷都在呼唤它自身的独立,甚至不惜为此而战,很多国家,或在至少它们的一些部分,都在与现代文明或其主要维护者作斗争,要求取得崇拜它们古老神祇和遵循古老神圣禁令的权利”。那么,几千年血脉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要求我们必须面向现代化,在当前就是面向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审慎作答。现代化既是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的生态构成,又是传统文化必然无法回避的“冲突方”,这是历史的和逻辑的结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海上冒险的经历,中国是一个大陆农业国,思想文化受到地理地位和经济背景的制约,因而形成了封闭的、保守的、狭隘的、希望过“小国寡民”日子的传统思想文化特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特别是现代文明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现代化的开放性;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现代化文化的渗透力;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上的后看性与现代思维方式的前进性;传统文化的狭隘性与现代化的公共性,等等。这些冲突,将贯穿于现代化过程始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让传统文化摆脱困境,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衰关乎我们的民族命运和国运,传统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是中国人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命根子,中国要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就不能不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然而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千千万万人的事业,不能仅靠身居庙堂的专家和学者。这些年,海峡两岸民间的教育家自发地掀起少儿读经的风潮,波及全国各大城市,连一些名牌大学的校长也支持在大学生中展开国学的教育,将一些传统节日设为法定节日。这些事实反映了我国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觉醒,这是一次在文化层次上更深刻的救亡图存运动。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从自我做起,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不要让传统文化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出现断层。

下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报检员考试重点归纳

    (一) 年份 1. 出入境检验检疫产生于19世纪后期,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2. 我国最早的动植物检疫是1903年在中东铁路局建立的铁路兽医检疫处。 3. 我国第一家由国家设立是商品检......

    沉积相考试重点

    对比淡化澙湖与咸化澙湖的沉积特征。 答:淡化澙湖与咸化澙湖在沉积特征上的不同之处如下: (1)岩石类型:淡化澙湖以钙质粉砂岩、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为主,粗碎屑岩极少见。可见方解......

    法医学考试重点

    法医学重点 法医学 (forensic medicine, legal medicine)是一门医学科学,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涉及医学专门问题的学科。 法医学的任务:1.为治安、刑事和民事案件提供科学证......

    事业单位考试重点整理

    事业单位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

    考试重点.wps

    第二十四届党校结业考试考试重点 题型: 单选题20*1(时政、党史、党章、两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 填空题20*1 简答题(8选4)32分 论述题(4选2)28分简答题(8选4) 1.中国共产......

    秘书学考试重点

    秘书工作的特点是什么?(1) 辅助性“辅助”是相对于“主导”而言的。辅助,是指在主导的领导、指挥、控制之下,又是从旁帮助主导完成共同的目标。它既非主导的,又是与主导密切相关,相......

    商务谈判考试重点考试必备

    名 词解释: 谈判准备:商务谈判的准备全过程就是完成“十二个字”的内容,即知己知彼、知头知尾、通过预审。(遵守的五个原则:客观性、统一性、自我性、兼容性、行政性。) 重建谈判:......

    民诉考试重点

    民诉考试重点 1、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 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 诉的类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