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教师拍摄录像课的技巧
如何提高教师拍摄录像课的技巧
一、教学摄录像要求
1、摄录像要反映教学整个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如实客观地记录下来。
2、摄录像要体现教学的特点。
在摄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充分的利用摄录技巧,合理的使用各种镜头,各种景别相互交替来描绘和体现教学过程。
3、摄录像要做到有的放矢。
在摄录的时候必须注意镜头的选用,每个镜头到底要告诉学生什么内容?学生能从中学得到什么?训练的是学生的哪一种技能?这些都是摄录像所必须注意到的。
4、摄录像要保证信号质量。
如果视频、音频的质量不好,那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摄录像人员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摄录像是才能做到画面无抖动扭曲的现象,声音清楚洪亮,才能保证不影响整个教学的效果。
二、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一部好的课堂实录应该是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摄制人员事先应和教师沟通,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心中有数。
1、机位选择
机位的安排是课堂教学录像拍摄的重要准备工作。
一个教室的硬件一般由计算机、视频投影系统(各类信号源+投影仪+投影屏幕)、音响系统、供电照明系统、教师控制台、黑(白)板、窗帘等构成。上述设施的布臵方式直接影响了摄像机机位的确定。另外,像教室的照明、墙壁的颜色、书桌的高低等,也都是我们在确定摄像机机位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从拍摄对象来看,课堂教学重要的镜头有:教师镜头、学生镜头、学生讨论回答镜头、黑板和投影内容等。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又有明显差异,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课堂表现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课,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在定机位时要考虑的因素。
从拍摄条件看,也有双机拍摄还是多机拍摄的区别。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拍摄对象的多样性和客观环境的复杂性,根据具体场景具体分析,进行综合设臵。
一般课堂实况采用双机位拍摄。2台机子的信号可分别通过视频线输送到切换台进行现场切换。
2台机子具体分工为:
①号机负责拍学生,以近景、特写为主,兼顾中景。如学生听课、做实验、练习、记笔记、回答问题、朗读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同时要注意抓拍好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个别学生的瞬间动态(如脸部神态、表情等)。另外,中学生课堂气氛不及小学生活跃,不需要太多的学生听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等镜头,通过摇镜头,可拍摄到旁边学生的正、侧面镜头。
②号机主要拍教师活动,开头和结尾处镜头以大全景为主,中间以中景镜头为主拍摄教师讲课、板书、操作计算机、投影及演示实验等重点、要点,尽可能地拍好教师近景和板书内容。
一般情况下,2台机子按照各自的职责拍摄。应安装导播与摄像人员之间的通话系统,以便两个机位之间的协同配合。
另外,教学软件(课件)的信号,可利用视频转换卡从电脑中将数字信号变换成视频信号,输送到切换台。
2、光线处理
在教室里,为了有较好的投影效果,常常用窗帘将窗户遮严,将投影屏幕前的灯光关掉,只靠远离投影屏幕的灯光和显示器本身的亮度照明。这样,整个教室光线较暗,光线色温也不正常。而低亮度下拍摄带来了投影内容曝光过度和教师曝光不足的矛盾。如果我们以投影内容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教师的面部就会比较暗;如果以教师面部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投影内容就会过亮甚至无法看清画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⑴把计算机信号直接接入切换台
教室中投影内容大多是教师用计算机输出的信号。我们可以使用带视频输出的显卡或其他转换器,实现计算机信号直接接入切换台。为保证过渡自然,可采用淡入、淡出、混合等特技进行切换。
⑵后期补拍和编辑
在第一次拍摄时,以教师面部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多机位进行切换实录。随后对有投影出现的细节补拍,用插入编辑的方法进行修改。同样要选好编辑点,使过渡自然、顺畅。
⑶区域布光法
对教师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给予较强的布光,而对投影区给予较暗的布光或不布光。最好使用聚光灯,而不要用散光灯,以避免影响投影区域的光线。有条件的可以使用追光。
⑷改善投影仪质量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用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投影仪,这样就可以在较亮的环境下拍摄,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曝光不足和投影内容曝光过度的矛盾。
二、拍摄技巧
拍摄技巧主要为景别的运用和镜头的运动。
1.景别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的景别一般可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全景:表现的是某一被摄对象(如课堂、人物等)的全貌。主要用于事物全貌的介绍或展示,如课堂的环境、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态等,强调的是课堂的氛围、情景,揭示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此景别在课堂录像的开头、结尾及中间环节都会用到。
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面局部的画面。中景与全景相比,表现的范围缩小了,进一步接近了被摄主体;画面中展示的除了被摄主体外,还有与主体有关的周围环境,此时环境和背景因素起着辅助、陪衬或烘托的作用,并与主体一起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中景主要是用来揭示主体人物的情绪、身份以及动作目的。如用中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景,不但可以表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同时还可显示邻座学生的反应(如表情、动作等)。
近景:是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它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内容也更趋单一。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含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和变化等,可给人以交流感。如学生回答问题、朗读、做作业、做实验;老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实验等。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
特写:是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对事物细小部位的放大,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加深记忆。如板书内容、实验现象、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等。
2.镜头的运动和运用
摄像机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恰当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
摇镜头:所谓摇镜头,就是摄像机位臵不动,借助于三脚架上的云台,按某一方向水平或垂直转动摄像机所拍摄到的镜头。其画面效果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绕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其目的就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使画面更加开阔,给人完整的印象。如为了强调课堂上学生活动或反映整个课堂气氛,就可用这种拍摄方式拍摄全景来完成。当然,在用该方式拍摄时应注意画面起幅和落幅时的停顿(一般为3~5秒)和画面内地平线的水平,同时还应控制好使用的次数与转动的方向,摇镜头过于频繁地使用或来回摇动都容易使观众感到不适。
推镜头:所谓推镜头,就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逐渐向被摄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其目的就是“引导”甚至“强迫”观众对被摄体的注意,有突出主体、强调局部的作用。如用于引导观察板书、挂图、投影、人物表情或动作以及实验现象等。由于推镜头是通过画面的运动来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或教学环节的注意,因此,其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那种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表现摄制技法而推的镜头应该避免。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拉镜头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由小到大、由近变远的一种拍摄方法。它强调的是主体与整体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起幅是学生专注的眼神,然后再慢慢拉开,落幅是这个学生在专心做实验的近景;又如起幅是老师,慢慢拉开到老师与学生在交谈,最后落幅是课堂内学生激烈讨论的全景等。拉镜头在一个镜头由小景别向大景别连续的变化中保持了表现空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画面表现上具有无可臵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跟镜头:跟镜头就是摄像机镜头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老师或学生等),并且要求这个被摄对象在画框中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臵上,以利于展示运动主体的神情变化和姿态变化,如拍摄老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表演节目等。拍摄时要注意把握好焦距的调整(自动档除外),以免图像模糊不清。
移镜头(移动拍摄):移动拍摄是将摄像机架在可移动物体(如装有滑轮的三脚架)上并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考虑到画面的稳定性,在课堂实录中一般不太使用这类镜头,只有当被摄体被前景挡住无法正常取景时才使用。
组合拍摄:组合拍摄是指在一个镜头中有机结合推、拉、摇、移、跟等几种不同摄像方式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也叫综合运动镜头。如在拍摄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时,可先用全景表现课堂中热烈的讨论气氛,然后随着老师走动可使用跟镜头跟上,当老师走近某一组学生时,再用推镜头推至中景表现出老师和学生讨论的情景。
3.镜头的组接和特技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是课堂上教师形象、教学行为的直观体现,除了要求拍摄人员客观、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每个镜头外,作为现场导播(切换人员)还应在画面的选择与组合、镜头的切换、机位的调度、特技的应用等方面做到适时、适度、准确、合理,切忌画面停顿过短或镜头切换频繁以及过多地使用特技镜头而造成中心不突出、画面零乱,以致削弱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用单画面难以完全展示的教学环节,如师生对话等,可用画中画或左右画的技巧,分别用近景突出教师提问题时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用中景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和神态,使画面能产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效果。
在拍摄用现代教学媒体(投影、电视)及其他手段(挂图、板书等)展示的一些教学内容时,为了表现此时教师或学生表述时的手势、表情,也可用画中画的功能,把要展示的教学内容放在主画面(便于看清内容),把教师或学生的近景画面臵于主画面中某一合适的位臵,画框大小以不影响主画面的内容展示为前提。
课堂录像对镜头的长度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连续的短镜头容易使观众感到疲倦,冗长而又单调的镜头会使人厌烦。一般情况下,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相比,可供观看的信息较多,因此可适当长一些,而特写镜头可短一些;有趣的、动态的镜头可长一些,静态的、单调的镜头应短一些。
三、后期剪辑
所谓后期剪辑就是将拍摄的录像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部连贯流畅、含义明确并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录像作品。课堂录像的后期剪辑工作主要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对超过规定时间长度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一些取舍,主要是将那些繁琐、拖沓、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对一些同一动作的内容(如学生写作、制作、实验、分组讨论等)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使整片达到规定的长度。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发布的《电教教材编制要求与技术质量试行标准》,教学录像带内容的安排必须符合以下次序:
(1)在录像带的开头需录制60秒钟的彩条信号。
(2)彩条信号后再录制10秒钟的黑底(场)信号。
(3)片头(一般少于30秒)。
(4)教学内容。
(5)片尾。
(6)彩条(10~40秒)。
平常我们所说的录像带节目的长度一般就是指片头、教学内容、片尾这三项时间长度的总和。
2.在录像中插入一些课堂拍摄时漏拍或补拍的镜头,以保证课堂录像信息的完整性。如拍摄示范课录像,个别教师面对摄像机时会很紧张,教学中遗漏了某些教学环节,从而影响课堂录像的整体示范效果,再如摄像人员所拍摄的镜头不到位或导播切换不及时,造成某些重要的教学信息遗漏等,都要在课后进行补拍,并在后期制作时插入。
课堂录像剪辑时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和流畅,注意人物行动的方向及彼此间的空间关系,要让观众感到所有的画面都是一气呵成的。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室拍摄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多方面地综合考虑,才能制作出比较好的节目。
第二篇: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一、对讲课教师的要求:
• 一节好的课堂实录是由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的,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互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事先应和摄制人员沟通,让其了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在录制时每个环节的大体时长、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要从事的活动等,这些都应该在课堂录制之前告知摄制人员,让其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摄像主体和相关人员心中有数。所以要求需要录课的老师一定要提前至少一天,把教案和课件交到摄像人员手中,并给其讲解上课的环节,精彩的地方等,让摄像人员心中有数。
• 普通话标准,发音清晰响亮;着装与课堂教学内容协调,符合教师形象,一般应有袖有领;避免鲜艳、灰暗或细条纹服装;根据需要着淡妆。
• 不要穿细条纹(摄像机如果录细条纹的东西它自己就不会聚焦了)和纯色的衣服,比如:纯红、纯黄、纯黑、纯白或与黑板颜色同色的衣服
二、对于教室布置方面的要求
1、上图的窗户1、2、3应该遮挡起来,如果有遮光帘最好,没有窗户更好,这样摄像时就不会逆光了。
2、窗户4、5、6不能让阳光直射进来照到老师和学生。
3、所有的学生课桌椅要尽量向窗户1、2、3方向移动,给摄像机留出一定的空间来,上图中的灰颜色部分
三、对于学生方面的要求
• 根据不同类型课程要求,学生人数控制在30—40人;好、中、差各层次学生兼顾,首先挑选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声音洪亮的学生参加;学生着妆不要太鲜艳;不化妆;参加正式拍摄的学生必须是未上过同样课的学生。
• 服装如果能统一最好,但这不是主要的,可统一可不统一。
• 练一练起立的时候不要让桌子和椅子发出那种刺耳的摩擦声
• 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站好后再说话
• 学生不要特意“关注”摄像机的镜头
四、对于摄像器材和人员的要求
双机录像要准备好两台摄像机和2盘崭新的录像带,因为放DV带的摄像机重复使用录像带就会出现问题。在录课之前要先录十几秒钟再回放检查一下摄像机是否有问题。如果用内存卡的就要先看下卡或硬盘容量,要有足够的容量使用。
五、录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讲课老师要注意 :
1、形象:讲课过程中不要看镜头、低头看教案、手表(学生练习需要计时除外)。不穿硬底的高跟鞋(走路时“咔咔响”的那种)、移动速度不可以过快、不做一些小动作比如斜视、努嘴、皱眉等。始终用你的正面或3/4正面对着教室后面那台摄像机。
2、位置:老师所站的位置尤其要注意,有几种情况大家先练习一下
1、老师所处位置如下图所示,在这个位置的时候老师不能提问哪几个学生?老师提问学生的时候站在什么位置会更好一些?
2、在哪几个学生起立时,老师处于同样的位置,不能讲课?
3、处于同样的位置,老师辅导哪位同学最合适,辅导哪位同学最不合适?
六、摄像老师要注意
• 主摄像(本例中指摄录老师活动的那台)在上课后先给一个全景,再慢慢拉近到合适的程度,人物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很少给特写镜头或全景镜头,如果画面中人物过大的话人物很容易跑到画面外,过小的话就会主体人物不突出 • 副摄像(本例中指摄录学生活动的那台摄像机)在注意时刻关注讲课老师的眼睛——为什么呢?一般老师在提问学生前几秒钟时都会看向那位学生所在的位置,摄像老师要把摄像机提前转向讲课老师所看的方向,因为那里将站起来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不然的话会录不到回答问题的学生。
七、拍摄、编辑要求
• 1.拍摄:画面稳定,聚焦清晰;画面推拉摇移跟等运动(包括起幅落幅)平滑。
• 2.景别:老师景别主要以近景为主,特写和全景为辅;学生景别主要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写和全景为辅;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景别的适时变换。
• 3.构图:突出拍摄主体,符合美学原理,充分考虑画面的方向性。• 4.抓拍:熟悉课程内容和进程,及时抓拍有关画面(跟上进程);注意特写的应用,清楚展现有关细节。
• 5.切换:画面切换准确、及时、流畅、无跳跃;切换方式用硬切,如用迭化,时间要短;合成画面要始终保持教学进程、内容的完整展示。
• 6.布景:演播室的布置尽量符合一般课堂教学环境;如在教室或其他地方拍摄要注意环境的整洁,光线充足,隔音好;注意投影机和银幕的位置。• 7.灯光:均匀平衡布光,有条件应打一些轮廓光(逆光),注意环境中的反光物体(如黑板)。
• 8.录音:教师声音拾取建议使用无线话筒,学生声音通过2-3个外置话筒进行拾取。有条件的建议用调音台对各路声音进行均衡。
八、前期准备
1.熟悉了解课程类型和教学进程,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拍摄要求(对象)进行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对教具、学具、课件等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课件一定要事先审看(格式、字体、大小、颜色、背景等)
• 2.做好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拍摄人员的沟通工作,要安排试讲和熟悉拍摄现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 3.布景:背景不要太亮,不能有横竖条纹;一些陪衬(装饰)的物品不能太鲜艳,以免喧宾夺主。
九、录课时还需要注意的问题
• 拍摄的基本要求:稳、平、准、匀, • “稳”电视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表达,破坏观众的欣赏情绪,使眼睛疲劳。因此拍摄的画面一般要求稳定,特殊效果要求的除外。
拍摄稳定画面的方法:充分利用三角架及其它各种支撑物;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用广角镜头;注意执机姿势、呼吸方法和脚步的移动。
• “平”所拍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以寻像器的边框为准来衡量。画面中的水平线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线与寻像器的竖边平行。如果线条歪斜了,将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
• “准”一般指落幅要准。当某个技巧性镜头(推、拉、摇等等)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应该是恰到好处的。任何落幅之后的构图修正,都会明显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而且落幅后还在修正构图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
准在摄像中是较难掌握的,如推镜头和摇镜头,画面中的构图在不断变化,为了保持构图均衡,常常将两种技巧结合起来,在最适当的时机,推和摇同时结束,落幅应当是最佳构图。
拍摄中,准还有其它的一些意思:正确的重现色彩,白平衡调整要正确,光圈调整要准确,聚焦要准确等等。
• “匀”是指运动镜头的速率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其它技巧,都应当匀速进行。镜头的起、落幅应该缓慢,不能太快,中间必须是匀速的。特殊效果要求除外。
第三篇:2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一、对讲课教师的要求:
一节好的课堂实录是由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的,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互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事先应和摄制人员沟通,让其了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在录制时每个环节的大体时长、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要从事的活动等,这些都应该在课堂录制之前告知摄制人员,让其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摄像主体和相关人员心中有数。所以要求需要录课的老师一定要提前至少一天,把教案和课件交到教务处,并给摄像人员讲解上课的环节,精彩的地方等,让摄像人员心中有数。
二、对于服装方面的要求:
不要穿细条纹(摄像机如果录细条纹的东西它自己就不会聚焦了)和纯色的衣服,比如:纯红、纯黄、纯黑、纯白或与黑板颜色同色的衣服(这时候如果你走到黑板前的话摄像机会找不到你——或只能看见你的那张大脸身体消失了的魔术师吧?)
三、对于教室布置方面的要求
——很像
上图的窗户1、2、3应该遮挡起来,如果有遮光帘最好,没有窗户更好,这样摄像时就不会逆光了。窗户4、5、6不能让阳光直射进来照到老师和学生。另外,所有的学生课桌椅要尽量向窗户1、2、3方向移动,给摄像机留出一定的空间来,上图中的灰颜色部分(两台摄像机不能互相“看见”对方,否则就是“穿帮”了)。
如果录课教室是一楼或平房,在你录课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在窗户外做几个有意思的游戏,相互之间再大声唱几个有意思的儿歌也会被摄像机清楚的把声音录下来,还有可能比讲课老师的声音都大“好几十分贝”,这可不是咱们想要的,所以找个老师帮你在窗外维持一下是个不错的方法。另外,班里上下课自动播放的铃声也要安排一下(最好是打铃就下
课,如果办不到就跟学校商量把铃关了吧!)。
四、对于学生方面的要求
服装如果能统一最好,但这不是主要的,可统一可不统一。
练一练起立的时候不要让桌子和椅子发出那种刺耳的摩擦声(咱们老师平常注意一些最好了,这也是学生的一种好习惯吧)
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站好后再说话,为什么呢?看一下录学生活动的那台摄像机,这位摄像老师如果反应慢一些的话,您这位学生的回答问题完毕后都坐下了他还没找到那位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呢。另外注意起立的时候别让桌椅发生大的响声。
学生不要特意“关注”摄像机的镜头。学生的如果对摄像机感兴趣的话,下课的时候就让学生熟悉一下摄像机,要是上课的时候总有学生向前或向后盯着镜头是非常糟糕的。
五、对于摄像器材和人员的要求:
如果是单机录课就用学校的索尼摄像机(内存卡的不用录像带)。如果是双机录像要准备好两台摄像机和盘崭新的录像带,因为另一个放DV带的摄像机有点旧了,重复使用录像带就会出现问题。在录课之前要先录十几秒钟再回放检查一下摄像机是否有问题。
六、录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讲课老师要注意:
形象:讲课过程中不要看镜头、低头看教案、手表(学生练习需要计时除外)。不穿硬底的高跟鞋(走路时“咔咔响”的那种)、移动速度不可以过快、不做一些小动作比如斜视、努嘴、皱眉等。始终用你的正面或3/4正面对着教室后面那台摄像机。
位置:老师所站的位置尤其要注意,有几种情况大家先练习一下
1、老师所处位置如下图所示,在这个位置的时候老师不能提问哪几个学生?老师提问学生的时候站在什么位置会更好一些?
2、在哪几个学生起立时,老师处于同样的位置,不能讲课?
3、处于同样的位置,老师辅导哪位同学最合适,辅导哪位同学最不合适?
4、如下图,老师从A点走到B点直接走过去辅导学生,那么从B点到A点怎么走呢?
七、摄像老师要注意:
主摄像(本例中指摄录老师活动的那台)在上课后先给一个全景,再慢慢拉近到合适的程度,人物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很少给特写镜头或全景镜头,如果画面中人物过大的话人物很容易跑到画面外,过小的话就会主体人物不突出(关于画面的构图咱们以后讨论)。
副摄像(本例中指摄录学生活动的那台摄像机)在注意时刻关注讲课老师的眼睛——为什么呢?一般老师在提问学生前几秒钟时都会看向那位学生所在的位置,摄像老师要把摄像机提前转向讲课老师所看的方向,因为那里将站起来一位学生来回答问题,不然的话会录不到回答问题的学生。
八、录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拍摄的基本要求:稳、平、准、匀, 稳
电视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表达,破坏观众的欣赏情绪,使眼睛疲劳。因此拍摄的画面一般要求稳定,特殊效果要求的除外。
拍摄稳定画面的方法:充分利用三角架及其它各种支撑物;如果可能的话,尽量用广角镜头;注意执机姿势、呼吸方法和脚步的移动。
平
所拍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以寻像器的边框为准来衡量。画面中的水平线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线与寻像器的竖边平行。如果线条歪斜了,将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
准
一般指落幅要准。当某个技巧性镜头(推、拉、摇等等)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应该是恰到好处的。任何落幅之后的构图修正,都会明显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而且落幅后还在修正构图会给观众造成一种模棱两可的印象。准在摄像中是较难掌握的,如推镜头和摇镜头,画面中的构图在不断变化,为了保持构图均衡,常常将两种技巧结合起来,在最适当的时机,推和摇同时结束,落幅应当是最佳构图。
拍摄中,准还有其它的一些意思:正确的重现色彩,白平衡调整要正确,光圈调整要准确,聚焦要准确等等。
匀
是指运动镜头的速率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其它技巧,都应当匀速进行。镜头的起、落幅应该缓慢,不能太快,中间必须是匀速的。特殊效果要求除外。
第四篇: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教学录像课拍摄基本要求
一节好的课堂实录是由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的,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互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事先应和摄制人员沟通,让其了解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在录制时每个环节的大体时长、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要从事的活动等,这些都应该在课堂录制之前告知摄制人员,让其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摄像主体和相关人员心中有数。
在录制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室布置
采用双机位,①号机主要拍摄学生活动,安排在教室的前方内侧;②号机主要拍摄教师活动,安排在教室的后面中间;投影幕的安装位置要兼顾教师讲课和学生观看,且方便摄像人员的拍摄。摄制时所有声音信号均通过摄像机采集。
二、学生布置
学生数量以40人左右为宜,①号机拍摄的学生镜头,以近景、特写为主,兼顾中景和全景。同时抓拍教学活动相关的个别学生瞬态。
①号机所对的“一组学生” 处在最佳的学生拍摄位置(本组应由日常教学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组成),要告知全体学生,在活动中不要挡住摄像机的镜头,尽量避免误操作,进行必要的组内协作等;教师在学生活动时要全面兼顾,辅导学生时要注意环节与过程的完整性。在提问时,避免叫到①号机、②号机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的学生,以防将摄录人员拍摄在内。
另外需注意的细节如:在组织课堂教学前学生要起立、坐下,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因为迅速起坐而使凳子发出较大声响或歪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起立站稳2秒后再回答问题,以利于①号机找到学生并进行拍摄;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听讲、起立回答、小组活动时不要盯着镜头看等。
三、光线要求 在教室里,为了保证较好的录制效果,我们会将您的课件另外用专门的软件录制,所以别当心屏幕是否看得清。并对教室内的窗帘作如下要求:阳面使用白色普通窗帘,阴面使用遮光窗帘,窗帘要求干净、平整,遮光窗帘与墙面结合紧密不漏光。
四、教师要求
对教师的要求范围很广,大致可用以下几点来进行概括:
着装忌穿黑白红,语言流畅莫背诵; 勿戴首饰化淡妆,避免无故乱走动; 书写板书勿遮挡,定好区域长方形; 溶液试剂贴标签,实验演示步骤清; 媒体使用要规范,课堂准备细调整; 提问学生点姓名,课堂回答区域明。
同时还应注意:授课教师的手机应处于关闭状态(如为计时方便请戴手表),在走动时避免发出较大声响,尽量避免在投影幕近前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银幕上的内容时要准备好教鞭(如较长的拉杆天线或激光教鞭等),要把握好时间(小学40分钟,中学45分钟)根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有头有尾,系统完整。为了便于剪辑,各环节间注意承启过渡,讲课时声音清晰、洪亮,授课使用普通话,英语使用标准的美式或英式发音等。
五、其他问题
周边环境尽量保持清静,教室地面、墙壁、天棚整洁,学生着装整洁,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纪律,课桌椅整洁,不宜将与授课无关的东西堆放在讲台上。由于摄录设备对用电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录制教室用电的稳定(电压220V稳定无波动)。如有其他原因需提前上课或延时下课请将学校的其他音源(上下课铃、广播等)关闭
第五篇:公开课录像拍摄前后期实用速成技巧
公开课录像拍摄前后期实用速成技巧
多年来由于信息化设施设备的飞速发展,对于学校各种优质公开教学课记录的媒体早已由静态的照片升级成能够记 录影像的视频。时至今日,随着这种记录手段及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教学录像课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多年来在学校从事教学视频及校园电视的的前期策划、拍摄及后期处理、发布工作,小有心得。笔者以普通中小学为基础,不盲目追求设备及人力的成本,只是总结在日常工作进行高效、实用的视频录制及制作技巧。
由于拍摄的技巧需要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不断总结与积累,很难在短时间迅速掌握得很娴熟,但“中间不够两头凑”,如果在前期准备和后期处理过程中,掌握一些窍门,也可以弥补拍摄技巧与经验的不足。
在前期准备工作上,我们分别从软硬件上进行讨论。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硬件设备是保证视频质量的基础,我们首先考虑摄像机的数量和位置。一个教室的硬件由计算机系统、视频投影系统、音响系统、供电照明、教师控制台、黑(白)板、窗帘等构成。上述设施的布置方式直接影响了摄像机机位的确定。另外,像教室的照明、墙壁的颜色、书桌的高低等,也都是影响摄像机的因素。但由于考虑到工作的效率,有些细节上的把握可留有一定余地,毕竟教学录像不同于拍摄电影,难以做到至善至美。
从拍摄对象来看,课堂教学重要的镜头有:教师镜头、学生镜头、学生答题、活动镜头、黑板和投影内容等。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又有明显差异,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课堂表现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课,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在定机位时要考虑的因素。
从拍摄条件看我们有双机及多机拍摄的区别,普通课堂实况采用双机位拍摄已绰绰有余。有条件的话可以把2台机子的信号分别通过视频线输送到切换台进行现场切换,如无条件,可人工对时,同时开始拍摄,以便于后期编辑。
一般来说,两台摄像机的分工为一号机负责拍学生,通过变焦以近景、特写为主,兼顾到中景。如学生答题、朗读、协助学习、互相讨论等情况,要注意抓拍好个别学生脸部表情的瞬间动态。如课堂中学生活动不够活跃,不需要太多的学生听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等镜头,可通过摇镜头长短焦等方式,拍摄到旁边学生的正、侧面镜头。二号机主拍教师活动,如有专人负责,可在开头和结尾处镜头以大全景为主,中间以中景镜头为主拍摄教师讲课、板书、操作计算机、投影及演示实验等重点、要点,尽量地拍好教师近景和板书内容。如无专人负责,负责一号机的人员可在教学兼顾,则二号机拍摄过程应当以全景为主。理想状态下2台机子按照各自的职责拍摄,并使用通话系统,以便两个机位之间的协同配合。
另外,教学课件的信号,可利用视频转换卡从电脑中将数字信号变换成视频信号,输送到切换台。此外如电子白板类的设备,本身带有屏幕录制功能,在拍摄中往往极为实用。
为拍摄到创造较好的光线效果尤为重要。在教室里,为了较好的投影效果常用遮光窗帘将窗户遮严并将投影屏幕前的灯光关掉,只靠远离投影屏幕的灯光和显示器本身的亮度照明。这样,整个教室光线较暗,光线色温也不正常。而低亮度下拍摄带来了投影内容曝光过度和教师曝光严重不足的矛盾。笔者在开始的几次拍摄中都吃过这样的大亏。而如果我们以投影内容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教师的面部就会比较暗;如果以教师
面部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投影内容就会过亮甚至无法看清画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直接获取计算机视频信号,教室中投影内容大多是教师用计算机输出的信号。我们可以使用带视频输出的显卡或其他转换器,实现计算机信号直接接入切换台。为保证过渡自然,可采用淡入、淡出、混合等特技进行切换。当然这种手段需要一定的成本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和升级。后期的补拍和修补,在第一次拍摄时,以教师面部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多机位进行切换实录。随后对有投影出现的细节补拍,用插入编辑的方法进行修改。同样要选好编辑点,使过渡自然、顺畅。这种方法会对后期制作带来更大的工作量。第三种方法是控制灯光的布局,对教师活动频繁的区域给予强布光,而对投影区给予暗布光或不布光。如果能使用聚光灯,效果会很好,有条件的还可采用追光灯。除此外,还可以升级投影仪的亮度和流明,这也是最直接的手段。
软件上,对拍摄人员来说除了对设备的娴熟掌握及临场的随机应变,还要求拍摄人员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与课堂教学成为一体。拍摄人员应在课前熟悉该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重难点等,有条件的话应当提前进行观摩,可以在课堂各个环节上作出预判,以便进行最佳机位、焦距的调整。如在拍摄过程中与教学环境产生游离,互相脱节,导致被动状态,即使有先进设备作为支撑,也是很难拍摄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的。
拍摄过程是最能反映拍摄人员技术水平及经验的环节,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恰当适时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各种手段并不能割裂、单独德进行使用,这点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进行总结。
随着硬件的发展,软件的进步也令人瞩目。硬件是基础,而软件是真正影响后期制作的最直接因素。所谓后期剪辑就是将拍摄的录像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组接,加入特效,最终编成一部连贯流畅、含义明确并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录像作品。
课堂录像的后期剪辑工作主要包括“割舍”及“插入”两个方面:我们一般在拍摄中会在规定时间长度外略微增加一些长度,然后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一些取舍,主要是将那些繁琐、拖沓、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对一些同一动作的内容(如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等)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删除中间不必要的过程,使整片达到规定的长度。
国家教委1990年发布的《电教教材编制要求与技术质量试行标准》,教学录像带内容的安排必须符合以下次序:
(1)在录像带的开头需录制60秒钟的彩条信号。
(2)彩条信号后再录制10秒钟的黑底(场)信号。
(3)片头(一般少于30秒)。
(4)教学内容。
(5)片尾。
(6)彩条(10~40秒)。
在此要求上,我们现在使用的软件已经可以很容易地作出这些效果。录像中插入一些课堂拍摄时漏拍或补拍的镜头,以保证课堂录像信息的完整性,我们一般称之为“插入”。如拍摄公开示范课录像,个别教师面对摄像机时会很紧张,教学中遗漏了某些教学环节,从而影响课堂录像的整体示范效果,再如摄像人员所拍摄的镜头不到位或导播切换不及时,造成某些重要的教学信息遗漏等,都要在课后进行补拍,并在后期制作时插入。
这时要保证各镜头间的连贯与自然,好在很多软件都提供了色调、明暗度修改等功能。笔者在实际编辑过程中,推荐两款软件:会声会影及Adobe Premier。都是易学且功能强大的视频处理软件。
在整体课堂录像剪辑时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和流畅,注意人物行动的方向及彼此间的空间关系,要让观众感到所有的画面都是一气呵成的。
如此,在充分的前期准备和细致后期处理修缮后,即使在有限的硬件设备及非专业的技术条件下,也能获取具备一定质量的公开课录像了;同时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逐渐积累经验,形成特有风格,即使是公开课录像也能做出独特的艺术气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