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汝南课改之思
汝南县课改征文大赛
汝南课改之思
老君庙镇初级中学 吕可峰 教师 “打造高效课堂,搞好课堂改革”,“不改就是死路一条,改了才有一线生机”。2010年,以赵局长为首的局党组以坚定的信念,带领全县的教师走上了课改之路,这是一场从“人”出发的教育洗礼,是一场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汝南课改从最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教学法”到“先学后教基础上融入小组合作”再到“三主六环汝南模式”,课改路上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汝南课改人的智慧,都记录着汝南课改的进程。
汝南课改,用五年的时间经历了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模式的形成。一边行走,一边思索。现在,我就“课改”和“模式”谈谈我的看法。
课 改
一、课改的必要性:
清光绪年间,有官员向慈禧进贡了一个小侏儒,慈禧见这个小奴才小巧玲珑,甚是可爱,就赏了这个进贡的官员。本来是无心插柳的一件事却启发了这位有心计的官员,他灵光一闪,派人选拔了一些天资聪颖的孩童,装进一只瓮里,只露出脖子以上的部位。三年下来,这些不幸的孩子就定型成了侏儒。
以教师为绝对主权地位的传统课堂,和清朝官员用灭绝人性的手段“定制”侏儒相比,是否具有相同之处?这样的课堂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展示欲,甚至于磨灭了孩子的天性。据专家统计,今天的初中生,有百分之二十一的患有抑郁症。他们考试后撕书,绝望后跳楼自杀,更有甚者还用刀子捅死老师,这样的课堂为了实现那点可怜的升学率牺牲了孩子们的终身。怎样让孩子们“破瓮而出”,让孩子真正成人成才!那只有一条路可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二、转变教师观念:
《西游记》里,唐僧作为师父,既无降妖的本领,也没除怪的手段,而三个徒弟却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由此看来,真正的能力不是师父教给他们的,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可是三个徒弟在遇到唐僧之前,要么被压在五指山下,要么独占一方为怪,是谁影响了他们,是唐僧,是唐僧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要坚定“一心向西天”的目标。如果老师能拥有坚定的信念,那么无论是“猪”还是“猴”都能成佛。
当老师的就是要给孩子们一种信念,也给自己一个信念,那就是坚信课改的正确与可行。可是课改工作推进到今天,仍然有一些老师没有转变观念,具体表现在:
(1)固守陈旧教育观念,缺少“自我否定”的勇气和智慧,不习惯于“放手”和“信任”,害怕学生一旦动起来不好管理。影响了教学进度。我想说:如果学生都不会,你要进度干什么?磨刀不误砍柴工,刀磨快了,速度就自然上去了。
(2)不敢贸然课改,担心影响升学率,认为讲那么多学生还学不会,要是不讲了学生更学不会,宁愿自己受累也不愿意放手。殊不知,仅仅靠灌输,训练,教师讲,学生记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教育部在09年5月份,曾经做了一个抽查。发现课堂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学业成绩就越高。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越支持,学生的学业成绩就越高。刘良华教授也说:自学是让孩子在学校不掉队的唯一的可靠方法。知识本身不重要,只要获得了学习能力,什么知识都能获得。真正的好老师不是冲锋在前的人,而是让所有的人都冲锋在前的人。任何学习都必须经历失败,反馈,校正。真正的好老师是要敢于让学生经历失败。今天的辛苦,正是老师包办替代的结果。
(3)对课改持模棱两可的态度甚至是怀疑的态度。
我认为,对待课改不能一分为二,若不抱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那就是在为课改的失败找借口。有时候我们外出学习,听到专家讲的精彩,就决心回去以后也要课改,一旦实际操作,感觉效果不佳,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课改之路必定充满艰辛,正因为难,所以才要干。我们要让每一个生命怒放,我们再也不能看到生命枯萎凋零,再也不要固执己见的墨守陈规。我认为很多的固执是因为没有见识。
三、课改要持之以恒。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出过一道考题:就是每天把自己的手臂尽量往前往后甩300下。学生们都觉得这个事情简单。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每天甩臂300下的同学有哪些?有90%以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两个月以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80%。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次问时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叫柏拉图,他后来成了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由此观之,一个简单的事情要想做好,需要持之以恒;赵局长视察学校课改的时候,也一直在强调要持之以恒,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改革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畏难,不可退缩。
模 式
2010年我们主张拿来主义,学习永威的“先学后教”,2012年我们学习铜都和杜郎口,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融入小组合作。2013年结合我们的县情、师情和学情,通过集体教研,总结出了“三主六环”汝南模式。有的人提起模式喜不自胜,有的人则对模式厌恶无比。
一、模式的作用:
今天的课堂改革,模式是机制,规范“教”与“学”。对于“模式”的作用,众口不一。尤其是语文老师认为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千篇一律,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道。我认为,我们的老师每天又苦又累,累在何处,累在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模式就是为了大家一个方法。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教学也有三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无法的境界。从“有法”——“无法”——“有法”,是符合了教师的学习、认识和成长规律的,这就像练武术、习书法一样,离开教学的“法度”而放大“无定法”,是不负责任的。即便是教师已经“破帖”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艺术,但这个艺术仍然要求有“法度”,我们不可以肆意把“胡搞”理解成教学艺术!我们鼓励教师要敢于创新,但必须是基于新课改的基本框架。
我反对断章取义的只提倡“课堂艺术”,没有技术,哪里谈得上艺术。事实上,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为什么农村的女孩子到电脑厂家打工可以操作,因为有流水线,因为有程序,那就是模式。有了模式,无论是刚毕业的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可以上好课。只有形成模式,才能消除因教学经验不足而带来的差异。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时间的划分不需要过分僵化,视情况而定,但这个情况必须是“学情”,而不是教师的自我意愿。
二、模式的应用:
汝南模式的精要概括是三主六环,三主是课改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汝南教育改革已经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践行六环。对于揭题示标环节,大家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并积极应用,不需多言;对于学习指导环节,我们发现,许多指导后学生仍是茫然,存在既有教师备课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存在的不足,那么,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强化备课(包含集体备课和自主消化)和培养学生课堂常规,真正的能熟悉教材,抓住要领,做出简洁高效的自学指导,并让学生适应自己的课堂节奏,熟悉自己的各个指令;在自研共探环节,存在的就是自学不充分,交流较杂乱,需要每个教师认真的去研究去细做,若想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管用的方法,怕也真的不易,这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课堂驾驭模式,可以说这个环节仍然任重道远;学情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那样的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必须自己能对每节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精华,然后,在课堂上才能点拨到位,如果只是让学生谈谈收获,其实,总觉得成了一个比较肤浅的“样子”,难以实现回顾学习目标,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的目标;巩固提升环节,巩固侧重于知识基础的夯实,提升侧重于创新、实践能力的拓展,如果说前几个环节设计不清、把握不准,这个环节的时间都难以保证。
汝南模式的应用,既不神秘也不轻松,做好这一切的基础,在于需要教师去认真的践行。
三、模式的趋向。
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总校长张磊说过:“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正如武功高手修炼到最后,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招一式地学习。”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和方法。“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使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是好课。重要的是,让课堂发生质变!
模式不是唯一的,它是导向、是引领,是为课堂高效,为学生成长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正如崔启升所说: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模式了,关键是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味执著于方法的改良是走不远的,课改其实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是我们的追求目标,高效是我们的终极理想。每位老师都要经历:走进模式,研究模式,超越模式,突破模式四种境界。
坚持课改需要大勇大智,当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当有智者千虑的智慧。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来自信念,大智来自良知。艾默生说过: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唐僧西天取经尚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对于我们来说,经不在西天,而在课改之路,佛祖不是如来,而是我们自己。无数次想放弃的借口就是那成群结队的妖精,与妖精斗争,我们愤恨,迷茫甚至痛苦,但终究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我们都是课改人。
当我们真正走在课改路上的时候,会发现最初预设的种种问题是多么肤浅,会发现课改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危机重重。”在课改的道路上,遇到了难题,如果自己无法解决,请和你的同事共同探讨;如果在你的学校仍然无法解决,请积极参与课改联盟。请相信,只要你一直在行走,所有的行动就会有收获;请相信,汝南课改的道路上,你不是独行者,要记着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一切。
第二篇:课改之我思
+课改之我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新的课改理念给教坛带来清新的风,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反思课改,我在品尝收获的同时,也看到
了不少不足之处。
一课改中的收获
1教师素质大幅提高
新课改中开放的教学方式,开放的试题设置,都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此才能立足于课
改,在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学习,积极吸收新思路,捕捉新信
息,努力把握课改方向。从人教版到北师大版,整整十二本教材,我一
一细研,年年精备。使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及授课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所做的公开课获得领导,同事,学生的一致好评。
2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可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新课程要求教师
关注“教”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学 会学习。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确是真理,没有人可以陪伴你一生,只有你自己。因此教学过程不是让学生越来越依赖教师,而是让学生能 逐步学会方法自己独立学习,直到完全脱离教师。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 学法的指导。如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要了解哪些基本 概念,要掌握那些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历史现象,解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如何巧记历史知识等。
二课改中的不足
1小组合作有时流于形式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被我越来越多的采用。它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但在小组合作中,自制力差的学生浑水摸鱼,有时看似你一言 我一语,实则多为无用之语。再者,农村学生知识面窄,表达能力不足,胆子又小,往往费时费力,含金量却不高,亮点也不多。在今后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应 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加强纪律控制。
2教师心态需进一步调整
保持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是教师成长的关键。还有在开放的教学方式中,要求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展示空间。教师应从“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者“。这要求教师 在课堂上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幽默,要以更加理智、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言行的不当,个性的张扬,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由于性格原因,我的课堂多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记得有一次局领导听课,评委 老师对我说:“你的专业知识素养非常好,授课技能也不错,就是课堂气氛调动不足,这大概与你的性格有关吧。“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改变自我。
当然,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相信只要我们在改革的激流中 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三篇:课改漫思
课改漫思
吴 强
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得到教师们的赞同,课改也在经验和模式上逐步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同时,作为一项崭新的探索,在课改中,也有一些倾向和行为值得讨论。
多一点传统,少一点“新潮”。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新理念新探索堪称风起云涌,蔚为壮观。对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的解构屡见不鲜,对新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涌现出了很多见解。不过,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实施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抛弃固不可少,但是对古代传统教育模式和建国以来教育工作中精华部分的研究和承继同样非常重要。课改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创新,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植根于已有的教育土壤之中。现在有一种倾向是把传统教育一棒子打死,是不可取的,而为了体现出新的思想,把本来证明为很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包装一新,或者弃之一隅,试图另起炉灶,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只有从传统教育中去充分吸取养分,结合当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充分吸收国外现代教育理论,才可以让课改取得实际的收效。
多一点反思,少一点吹捧。教育之道,重在不断在反思中前行。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教师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替中反复磨砺,对新课程中到目前所提出的思想、见解、模式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分析,不可以一看是新课程,便马上趋之如骛,要有冷静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尖锐的目光来反观,少一些赞歌,多一些质疑。新课程本身是一种实验,由于其贴近现实教育的需求,和超前而又踏实的理念,可以说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里程碑,所以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积极实践是必然的现象,但惟其如此,更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中去丰富、发展和完善,因此,不能因为新课程是热门,就一味地追捧,甚至是迷信,以至于达到“新课程是个筐,什么都朝里面装”。缺少反思的行为不是理性的行为,反思不足的教育不会是理想的教育,在课改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推出的今天,多一点反思是犹为重要的。
多一点朴实,少一点虚饰。新名词层出不穷,仿佛不用新名词不足以显出课改的精神,在目前的论文创作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于是乎,一连串的新词串构在一起,在显出“理论深度”的同时,很容易使人如坠云雾之中摸不着头脑。其实,试看一下古往今来的教育著作,哪一个不是风格平易,言简而意远?远至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近看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著作、言论,再近,翻一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动人心弦的、发人深省的不都是那些娓娓道来,简易平实的语句吗?而教育的思想正在这种白开水似的语言中氤氲出平淡却踏实悠远的意境。这不正是我们的文风中需要注入的元素吗?
多一点厚重,少一点浮躁。不少老师都谈到,现代社会功利而躁动的,这种浮躁自然也会反应在教育教学上。很多老师都在进行着可贵的探索,让功利的云远离孩子纯洁的心灵,但是教育不是桃花源,教师也不是陶渊明,完全不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育教学的成果总结过程中,也会出现为总结而总结的现象,即观点和成果不是“干”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或是“想”出来的,甚至是“凑”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探索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浅尝辄止,而要有意识地进行深度的提炼,用一个个厚重的成果来驱使着课改之船的前行。
“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基础教育的讲台上,我们或许也能够为推动中国教育明天的更好
发展作出一份自己独特的努力,如此,每一点的辛苦不正是化为令人心醉的教育甘泉吗?
第四篇:磨课之思
磨课之思
一、回首这次紧张的研修经历,我们组的远程研修从开始到现在各项活动都顺利开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英语组从磨课开始之日起就开始积极准备,严格按照“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操作方案执行,上课-观课-评课-议课-反思-总结,各个环节认真操作,有序开展。在磨课过程收获颇多。
磨课伊始,我清晰的认识到,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我组教师利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磨课内容进行反复研讨,探讨问题。整个磨课过程,全组教师群策群力,扎实的开展了规范的磨课过程,取得良好的研修效果。
通过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从而使我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是进步和提高的能源。在研讨中,我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从而使我激发了灵感,触动了心灵,使我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磨课让我及时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成果。通过磨课,使我对教学的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剖析更深刻。使我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使我增长了见识,更新了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提高了自己。通过磨课学习,深感在新的形势下自己存在的不足。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努力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望得远,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同时,把磨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打造活生生的课堂。
二、每一个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观摩了精彩、流畅的英语公开课后下面简单的说说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1.对自身的要求应该更加明确。
小学阶段是形成正确语音语调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语音语调直接影响学生的发音。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注重自己在这方面的训练。
2.对自己的课堂应该更加完善。
通过研修,通过学习,听讲座,听课以及听课老师的评论,我从中吸取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对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活动设计、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设计与规划,对英语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有了一些较为全面较深入的理解。通过学习,我也深感压力重重,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地努力,继续深入学习才能扩展知识,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全新的新课标下的实际教学工作。这次的研修培训,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3.拓展教材,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把所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人物结合起来,学生倍感亲切,实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我想英语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有着共同的本质:育人。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永远充满活力和情趣。通过研修学习,使我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谜团得以解开。为我以后的教学增加了信心。
三、这次研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别样。研修中,有文采纷呈的简报,有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一线教师的精彩讲座,还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各种实践学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七、八专题的磨课就是这样一个集集体智慧于一身的活动。这次磨课,我们完全按照了“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要求,组织开展了教学研讨专题活动,集中解决教学问题,有效促进磨课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了这次磨课,老师们都付出了很多,老师们充分地利用了QQ、电话、短信等形式克服了在交流上的不便。整个磨课过程,我们研修组全体成员精诚团结,人人参与,积极行动。特别是主讲王彦青老师,家务繁忙,在照料幼子的同时,还要挤出更多时间完去成教案设计、上课、录制视频等任务,在此向王老师表示敬意。
通过观察王老师新授前的热身和导入环节,热身、导入简明扼要,基本能快速进入文本。巩固内容的量稍微少些,但巩固内容与本课内容融合方式恰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结合教案分析描述,我们仔细观察和记录了王老师的各项目标达成情况,王老师上课的对象是自己的学生,所以课前和课堂中老师对学情把握较好,目标预设和达成情况也比较一致。认读活动中,多媒体的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在轻松氛围中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建议在对词汇操练时,特别是做扮演“机器人”游戏时,可让学生稍加些动作,这样动作与词汇相结合,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课前、课中老师对学生的把握较好,目标的预设和达成情况比较一致。通过观察,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I can ……,I am
helpful.这一重点句型,很多学生能用这一结构表达自己的能力,重点词组cook the meals ,clean the bedroom ,water the flowers ,empty the trash.掌握的比较扎实。我认为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目标和内容相结合。同时注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结合,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的结合,较好完成了语用目标的任务。
王老师这节课以调查学生会做的家务劳动为主情景,通过课前发放调查表,简单明了的交代了主情景,接下来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境图学习词组。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符合教学内容,同时很好的发挥了主线作用。课文的导入、新授、复习和巩固等环节,都是紧紧围绕主情景巧妙衔接的。通过这次研修,我们认识到了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感受到枯燥无味,而是使学生在快乐中去学习,在学习中去感受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研修,我们知道了学生的快乐学习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去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活动经验,从而使学生真正的会学习,乐于学习。通过研修,让教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样的课堂活动同时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了条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了良性发展,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在一天天、一堂堂平常课中不断增强。
这次研修活动虽然即将在寒月里落幕,但我们对研修的热情远没有结束,“磨课”将成为日常教学中的常态活动,成为我们网上集思广益的研讨形式,真正实现了与全省老师的资源共享。在研修的路上,我们快乐着,我们幸福着,我们成长着。
四、这次磨课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很大,尤其是备课阶段和观课学习。
每一份教案只要钻研就有可改进的地方,王老师的教案本来就不错,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认真研讨,进一步进行了完善。我在修改教案前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给王老师提出了一些教学过程设计方面的建议。其他老师的一些建议也很好,王老师取众人之精华,对教案进行修改,是教案更加完美。为上好课奠定了基础。
词汇教学本是枯燥无味的,但王老师将音乐,图片,游戏相结合,让这节词汇教学课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对学生适时评价与奖励,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学生兴奋的脸上我感到王老师这节课的成功。
王老师这节课采用热身---呈现----操练----巩固--小结的教学模式。第一步热身活动:刚上课学生处于紧张状态,通过说唱歌谣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自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下面的教学环节营造了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第二步呈现新知:家务活动学生再熟悉不过,为了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和高涨的情绪,王老师采用了课件呈现的方法,图文并茂,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语言并理解语言。第三步操练: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说唱自编歌谣、你说我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在pari work和group work中对知识进行操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第四步巩固:倡导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编对话,做调查表拉近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还操练了句型巩固了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上台汇报让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真正达到交际目的。第五步总结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一次进行整体复习。
我感觉我们的这节课如果制定更加详细的教学目标,在呈现时采用多种方式,会变的更好。我们还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这次的磨课活动即将落幕,但我对教学的思考远没有结束,“磨课”将成为日常教学中的常态活动,我们对教学技艺的打磨和对高效课堂的追求仍将继续……
第五篇:读《学记》思课改
读《学记》思课改
青浦一中 沈玉莲
《学记》开篇处即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充分论述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性。但是,身为一名教师,从教数年来,也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同时又不得不“屈服”于应试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一个徘徊、迷惘的我,似乎尤其要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
洋思归来,践行课改,重修理论,似曾相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兵”教“兵”等等——不就是《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吗?人们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呢?其实今人的很多主张,我们的睿智的先人们早就提出过了。于是,我终于忍不住又翻开“冷落”已久的“故纸堆”,重温经典,也重温经典的教育思想,拂拭心灵的细尘,重新审视我的教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说的真好,学生要学知识、学能力,更要提高思维的品质、为人处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有坚韧之志,有博爱之心——这才是我们要的“好学生”,也是真正的合格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学校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学习之,践行之;精学之,博采之。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爱好广泛,才是健康、聪敏、有修养的学生。我们不该再紧紧拘囿学生于课堂,是该把课余的时间还给学生。我们更要学会指导好学生安排课余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那么,在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的情况下,如何有质量地进行课堂教学?这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意思是: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现在教师本身的教学压力大,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其可能地多塞点知识给学生,而结果往往是贪多嚼不烂,学生厌学;老师也是吃力不讨好。如此僵化、机械、教条的教学,不仅是作为教师的悲哀,更是对武术莘莘学子的摧残。
换言之,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懂得、明白。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要督促勉励学生,但又不能强制压抑他们;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可以提供现成答案给学生,他们才能独立思考,使其智能得到发展。
这不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吗?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变成教学中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成长中的“促进者”,生活指导上的“辅导员”,心理疏导的“保健医生”,学生个性发展的“挖掘者”。甚至连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也已经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要看学生身上留下了什么;不再追求教师的表演给学生留下了多少的印象,而要追求是否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所产生的深刻体验;不是让教师用手中的绳索把充满灵气的孩子驯服成温顺老实、循规蹈矩的老黄牛,而是要教师用心去牵引出学生个性更丰富的一面,实现对完美人格的塑造。
但反思实际教学,课堂提问往往呈“三多三少”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得多,成绩中下的学生回答得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过程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而《学记》中的“和易以思”说的则是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两千年前的先人学者已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点亮了一盏智慧明灯,告诉我们只“牵”不“导”,不是好的教学,教师得用“心”去为学生导航,“牵”要达到给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才是教学中所需要的。
这又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的课改,想到了自己在课改中摸索、实践的坎坷崎岖和收获的点点滴滴。
一.充分相信学生——这是我这段时间探索课改中最大的感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关键是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上《黄生借书说》一文时,让学生经过自学和小组讨论后,归纳本文中所涉及的“对比”,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回答得非常全面,除了个别措辞的改进,根本不需要老师补充什么。而这次开课中,学生的表现再次向我、向我们的老师证明了他们的能力。目标的制定方向都比较正确,交流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词句的品味,都切中要害。像小李这个小姑娘,她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只能算是中上水平,但是在这堂课上,她大方地上台,阐述本文中作者传达出的对马来的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