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共5篇)

时间:2019-05-13 01:3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加强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完善中央部属院校和重点建设院校战略布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定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一级学科自主设置。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建设1500个本科专业点和1200个高职高专专业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15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总体达到50%。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实施杰出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上课的,不再聘任教授职务。鼓励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树立全面质量观和多样化培养目标,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根据导师的师德、学术或实践创新水平,完善导师遴选、考核、问责等制度,给予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更多自主权。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相对独立的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支持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和师范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1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00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00个高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大学生实践制度。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重点资助5万个项目。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建设5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制定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准入和考评制度,加大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攻读博士学位、社会考察等工作力度。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制定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网络社区。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启动立德学者计划,培养一批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加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出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建立以院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加强院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实行分类评估,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坚持自我评估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每5年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一次。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范围和力度,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5%。建立健全教学合格评估与认证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任务为驱动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行动计划。制定高校科技发展规划。依托重点学科,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与 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增强技术集成,形成综合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探索有利于高校科技发展的新模式,推进高校基础研究特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和区域创新中心等建设。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做好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新建一批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构建服务国家需要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项目体系。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国际问题,推进高校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优秀学术网站。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推进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量,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模式。推进高校科研组织形式改革,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增强高校组织、参与重大项目的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人员聘用制度,建立稳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形成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改进高校科学研究评价办法,转变单纯以论文数量、获奖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十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高校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改革试点,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建合作创新平台。支持高校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都市建设研究院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和发展报告。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组建一批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全球问题、热点区域问题、国别问题。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继续教育国家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健全宽进严出的继续教育学习制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学历和非学历 继续教育。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计划。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试点工作,鼓励社会成员通过多样化、个性化方式参与学习。深入开展和规范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工作。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文史哲等学科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确定校训、校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大学精神。加强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建设。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促进国际汉语教育科学发展。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鼓励高校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中华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外文学术网站。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分类考试,扩大高职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和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探索形成高考与学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范围,在坚持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方式,探索高职教育“知识+技能”录取模式。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加快标准化考点建设,规范高校招生秩序、高考加分项目和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招生。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推进硕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突出对考生创新能力、专业潜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逐步扩大推荐免试研究生数量。推进博士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完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等长学制选拔培养制度。建立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与名额补偿机制。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加大研究生教育财政投入,对纳入招生计划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综合定额标准给予财政拨款。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适当按培养成本一定比例收取学费。以科研经费作为研究生培养经费的重要来源,依托导师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经费,增加研究生的研究资助额度,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活津贴标准。改革奖学金评定、发放和管理办法,实行重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设立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助学金,将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二十一)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简政放权,明确高校办学责任。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落实院系党政联系会议制度。发布高校章程制定办法,加强章程建设。积极推进校长职业化进程,高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优化校院两级学术组织构架,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建立校领导联系学术骨干和教授制度。鼓励高校探索大部制,提高服务效能。推进高校职员制度改革。加强高校管理干部培养培训。总结推广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组建模式和经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建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在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探索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学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扩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5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加大省级统筹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及学科专业布局。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核准地方高校的章程。完善实施地方“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政策倾斜力 7 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高职院校。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继续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探索建立高校学生海外志愿服务机制。推动高校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2015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35万人次,部分“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留学生占学生比例接近或达到10%。以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为牵引,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在部分高校开展聘请外籍人员担任“学术校长”试点。推动高校结合实际提出聘任外籍教师比例的增长性目标。做好高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作。支持高职院校开展跨国技术培训。支持高校境外办学。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制定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办法,完善高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积极参与“千人计划”,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选择一批高校探索建立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严格实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基础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评聘教学岗位教授。实验系列专业技 术人员重点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等,评聘高级实验师。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高校试行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年薪制。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规范教师兼职兼薪。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依法落实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平等法律地位。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全国高校发展和建设规划项目储备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使高校校区相对集中,提高办学效益。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适当减免校舍用房建设城市建设配套费及规划、人防、环保等有关税费。完善办学条件和事业发展监测、评价及信息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完善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和红、黄牌学校审核发布制度,确保高校办学条件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启动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安居工程,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将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纳入国家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高校校园规划用地范围内建公共租赁房,解决青年教师无房或住房困难问题,并纳入地方政府规划和管理。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确保高等教育国家财政经费的稳定增长,完善高校生均财政定额拨款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法保证高校生均财政定额拨款逐步增长。逐步实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和调整学费标准。完善财政捐赠配比政策,调动高校吸收社会捐赠的主动性、积极性。落实和完善国家对高校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确定定额拨款经费与项目经费比例,保证定额拨款经费的增长比例明显高于项目经费的增长比例。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建立项目经费使用公开制度,增加学校经费使用透明度,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健全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

发布日期:2012-05-16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

338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加强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完善中央部属院校和重点建设院校战略布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定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一级学科自主设置。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建设1500个本科专业点和1200个高职高专专业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15年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总体达到50%。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实施杰出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上课的,不再聘任教授职务。鼓励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树立全面质量观和多样化培养目标,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根据导师的师德、学术或实践创新水平,完善导师遴选、考核、问责等制度,给予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更多自主权。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相对独立的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支持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和师范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10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00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00个高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大学生实践制度。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重点资助5万个项目。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重点建设5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和考评制度,加大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攻读博士学位、社会考察等工作力度。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制定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网络社区。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启动立德学者计划,培养一批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加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出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建立以院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加强院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实行分类评估,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审核评估。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坚持自我评估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每5年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一次。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范围和力度,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5%。建立健全教学合格评估与认证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任务为驱动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行动计划。制定高校科技发展规划。依托重点学科,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增强技术集成,形成综合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探索有利于高校科技发展的新模式,推进高校基础研究特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和区域创新中心等建设。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做好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新建一批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构建服务国家需要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项目体系。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国际问题,推进高校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优秀学术网站。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推进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量,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模式。推进高校科研组织形式改革,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增强高校组织、参与重大项目的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人员聘用制度,建立稳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形成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改进高校科学研究评价办法,转变单纯以论文数量、获奖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十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高校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改革试点,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建合作创新平台。支持高校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都市建设研究院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报告和发展报告。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组建一批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全球问题、热点区域问题、国别问题。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继续教育国家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健全宽进严出的继续教育学习制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计划。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试点工作,鼓励社会成员通过多样化、个性化方式参与学习。深入开展和规范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工作。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文史哲等学科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确定校训、校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大学精神。加强校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建设。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促进国际汉语教育科学发展。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鼓励高校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中华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外文学术网站。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分类考试,扩大高职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和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探索形成高考与学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范围,在坚持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方式,探索高职教育“知识+技能”录取模式。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加快标准化考点建设,规范高校招生秩序、高考加分项目和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招生。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推进硕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突出对考生创新能力、专业潜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逐步扩大推荐免试研究生数量。推进博士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完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等长学制选拔培养制度。建立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与名额补偿机制。(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加大研究生教育财政投入,对纳入招生计划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综合定额标准给予财政拨款。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适当按培养成本一定比例收取学费。以科研经费作为研究生培养经费的重要来源,依托导师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经费,增加研究生的研究资助额度,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活津贴标准。改革奖学金评定、发放和管理办法,实行重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设立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助学金,将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二十一)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简政放权,明确高校办学责任。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落实院系党政联系会议制度。发布高校章程制定办法,加强章程建设。积极推进校长职业化进程,高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优化校院两级学术组织构架,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建立校领导联系学术骨干和教授制度。鼓励高校探索大部制,提高服务效能。推进高校职员制度改革。加强高校管理干部培养培训。总结推广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组建模式和经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建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在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探索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学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扩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50个专业教学资源库。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加大省级统筹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及学科专业布局。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核准地方高校的章程。完善实施地方“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政策倾斜力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高职院校。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继续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探索建立高校学生海外志愿服务机制。推动高校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2015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35万人次,部分“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留学生占学生比例接近或达到10%。以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为牵引,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在部分高校开展聘请外籍人员担任“学术校长”试点。推动高校结合实际提出聘任外籍教师比例的增长性目标。做好高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作。支持高职院校开展跨国技术培训。支持高校境外办学。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制定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办法,完善高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积极参与“千人计划”,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选择一批高校探索建立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严格实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基础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评聘教学岗位教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等,评聘高级实验师。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高校试行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年薪制。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规范教师兼职兼薪。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依法落实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平等法律地位。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全国高校发展和建设规划项目储备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使高校校区相对集中,提高办学效益。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适当减免校舍用房建设城市建设配套费及规划、人防、环保等有关税费。完善办学条件和事业发展监测、评价及信息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完善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和红、黄牌学校审核发布制度,确保高校办学条件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启动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安居工程,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将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纳入国家保障性住房供给体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高校校园规划用地范围内建公共租赁房,解决青年教师无房或住房困难问题,并纳入地方政府规划和管理。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确保高等教育国家财政经费的稳定增长,完善高校生均财政定额拨款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法保证高校生均财政定额拨款逐步增长。逐步实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和调整学费标准。完善财政捐赠配比政策,调动高校吸收社会捐赠的主动性、积极性。落实和完善国家对高校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确定定额拨款经费与项目经费比例,保证定额拨款经费的增长比例明显高于项目经费的增长比例。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建立项目经费使用公开制度,增加学校经费使用透明度,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健全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3.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4.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5.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6.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2.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在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

3.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4.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师德工作。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教育部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国师德建设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高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开展一次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在此基础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

一、坚持正确方向。

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党和 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主动地发展。

二、热爱职业教育。

忠诚于职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全面履行教师职责。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认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三、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与身心健康。深入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实现教学 相长。

四、刻苦钻研业务。

树立优良学风,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增强实践能力。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 教学水平。探索职业教 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积极开拓,勇于创新。

五、善于团结协作尊重同志,胸襟开阔,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维护集体荣誉,创建文明校风,优化育人环境。

六、自觉为人师表。注重言表风范,加强人格修养,维护教师形象,坚持以身作则。廉洁从教,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乐于奉献。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孟二冬,1957年1月生,安徽宿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孟二冬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教学的工作。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做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孟二冬在石河子大学期间,除坚持为中文系2002级四个班的学生每周讲授10学时的必修课外,同时还为中文系教师开设了《唐代科考》选修课,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与中文系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工作经验,圆满完成了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双方协议的支教任务。孟二冬在北京治疗期间,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积极筹备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讲座。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49岁。今年初,为表彰和宣传孟二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学习。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孟二冬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6月,中组部追授孟二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郭力华今年44岁,是海师大生物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海师大生物系党总支书记、海南省教育课程与教学科研基地副主任。在确诊为癌症晚期重病在床之后,郭力华依然顽强与病魔抗争,手术后仍一度坚持上班、上课,依然在病房通过QQ、邮件指导学生……省政府于授予她“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日前,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授予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教师郭力华“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同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郭力华同志学习。

郭力华1984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志愿到青海师范大学工作,1992年到海南师范大学工作。多年来,郭力华同志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她严谨治学,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她授课有方,寓教于乐,被学生称为“魅力老师”。她工作忘我,经常带病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带着学生到野外考察、采集标本,就连生病做手术期间都念念不忘教学工作,利用手提电脑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她追求卓越,时刻不忘学习提高,作为中青年教师教学改革的典型,她在海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两次获得一等奖。郭力华同志爱生如子,用一颗慈爱之心扶助学生成长成才。面对贫困学生,她不顾自己身患重病、家庭困难,慷慨解囊、捐款捐物;面对心理遭受挫折的学生,她循循善诱,语重心长,为学生解开心理难题;对待遭遇不幸的学生,她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成为学生们最知心的朋友。她的高尚师德,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尊敬。

1994年,荣获海南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称号,1998年被评为海南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并连续7年在海南师范大学“你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中荣居榜首。2006年暑假,郭力华同志被确诊患胆总管癌,并已到晚期。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她没有退缩,而是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手术后仍坚持上班、上课,直至倒在工作岗位上。

在报告会上,培训部、信息部补充发言的同志特别谈到,郭力华同志的模范先进事迹,充分体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得到高度评价。4月27日,教育部受温家宝总理委托专程派人到海南省人民医院看望身患重病的海南师范大学教师郭力华。宋永刚代表教育部对郭力华说:“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关键在是否有好的老师,而你就是优秀教师的代表,你为广大教师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中国的教育事业需要一大批像你一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模范。”

在报告会上,广大教职工对郭力华的感人先进事迹,展开了讨论和思考,特别是经《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大家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尤其是温总理亲自在郭力华先进事迹上批示,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楷模”,并号召全体教师向郭力华学习。温总理还委托教育部长周济,叮嘱无论多忙一定要派专人飞赴海口,向郭力华老师转达他的问候,并希望郭力华安心治病,早日回到学校、回到讲台、回到喜爱她的学生身边的报道。还有各新闻媒体对郭力华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引发了对教育的思考。

每当雨季来临,河水奔涌,波浪翻腾。河面上,两个男子背着学生艰难行走。河水没过膝盖,他们背着学生过河;河水涌至胸口,他们扛着学生过河;河水浸过头顶,他们找来木筏,让学生趴在上面,他们则在河水中游动,推着学生过河。

这不是电影里的镜头,而是过去几十年每天发生在海南省琼中县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真实画面。琼中县山高坡陡,河流交错。离县城30多公里外的湾岭镇大墩小学,被一条大河环绕着。学校许多学生每天必须涉水过河上学。

54岁的王文周,身体瘦弱单薄,已在大墩小学任教33年;45岁的王升超也有25年的教龄,是大墩小学现任校长。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黎族教师。从当老师第一天起,背学生过河读书,保护好学生的安全,就成了他们的责任。他们说:“我们当老师的宁愿自己死,也不会让学生有一丝危险!”

几十年来,两位山村教师用自己的脊背为这些孩子搭起了一座求学之桥。

“我不过是继承了老教师的传统而已”

大墩小学创建于1952年,当年的创始人就是王文周的父亲。在1952年之前,这个地方从没有过学校,生活在这里的上千名黎苗百姓,从没有人识字。让孩子上学受教育,成了当地百姓最大的心愿。

1976年,王文周成为大墩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从此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1994年,他开始担任校长。他说:“在我们这里,老师背孩子过河上学一点也不稀奇。我不过是继承了老教师的传统而已。”

大墩小学地处湾岭镇,这个镇有3个相对封闭的自然村,高田村、高湾村和搭择村,这3个村三面靠着大山。高田村和高湾村的村前是马干河,搭择村的村前是龙牛河。3个村的孩子要上学,如果不涉水过河,就要翻越高山,再走几十公里的路。于是,马干河和龙牛河成了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3个村的40多名学生每天必须趟过近20米宽的河水才能到达大墩小学。

王升超说,小时候,他父亲每天背着他过河上学。等他上中学的时候,王文周已经是大墩小学的老师,开始背高田村的孩子们过河。1984年,王升超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大墩小学教书。他也像王文周一样以背作桥,这一背就再也没有停下,整整度过了25个春秋。

在大墩小学,老师们个个都是“气象专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观天相,及时把握气候变化,安排好学生的上学和放学时间。水性好的老师自觉承担起背学生过河的工作,不会游泳的老师通常都留在学校照顾学生。学校每天早上7点上课,王文周、王升超,还有学校的教导主任王章林等,每天早上7点就分头站在河边,把父母不能接送的孩子背过河,下午放学再将孩子送过河。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无怨无悔。

“当我伏在老师背上时,从没害怕过”

琼中是个穷地方,当地民间有句顺口溜:“三块石头支口锅,一根绳子挂家当。”如何早日摘掉这个“穷帽子”,教育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作为山区老师,王文周、王升超从走上讲台的那刻起,就深知肩负的使命和重任。每年的寒暑假,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和学校的老师分头深入学校周边的村庄,挨家挨户落实孩子来校读书。特别是“普九”前,对于贫困家庭来说,送孩子读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在承担起背孩子过河上学放学的同时,常常还要从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里拿出钱来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在琼中,每年下半年是雨水季节,也是老师们背孩子最频繁的时候。“我最无奈的是,有时连月阴雨,河水不断上涨,我过不去,孩子们过不来。”王升超说。

若遇到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由于降水迅猛,再加上山高坡陡,河道中乱石累累,往日宁静美丽的小河,转眼间就浊浪滚滚,奔腾咆哮起来,给过河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王文周说:“孩子们真是可怜,遇到大暴雨有时不让他们来,怕他们有危险,可是总有那么几个大点的孩子浑身湿漉漉地跑到学校来,孩子们的求知欲很强。”

有一次,刚开学不久,遇到一场大暴雨,王升超带领几个老师早早守在河边。由于河水太深,已无法背着学生过河了。情急之下,他们找来几个旧汽车轮胎,绑在一起,让学生们趴在上面,老师在水中推着学生过河。王文周说:“为了能让孩子过河上学,我们用过很多办法,木头、竹排、车轮胎都用过。”有时,他们的腿和手被河里的石头、树枝剐得鲜血直流。

13岁的柯行鹏是个黎族男孩,家住达泽村,今年读五年级。他说:“从上学的第一天起,每次过河都是校长和老师背着我。当我伏在校长或老师的背上时,不管河水多深,卷起的浪花多高,从没害怕过,因为我知道校长和老师的背是最安全的。”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这所坐落于大山深处的乡村小学,年年都有新生入学、老生离校,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两位校长数十年如一日,按时接送学生过河上学放学的习惯。

“今年雨季孩子们不用再趟水过河上学了”

王文周、王升超以背作桥,数十年接送学生求学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2月5日,琼中县教育科技局下发通知,在全县开展向王文周、王升超学习的活动。2月13日,王文周、王升超被海南省教育厅授予“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王文周、王升超只是琼中这个贫困山区县优秀教师的代表。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无数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

琼中县湾岭中心小学校长陈石养说,除了大墩小学现有38名学生需要每天过河上学外,南久小学等其他3所学校也有67名学生需要过河上学,他们过河的“桥梁”也是老师的脊背!

2月13日,琼中县教科局副局长邓玉莹来到大墩小学,将马干河不久将要建一座连接村庄与学校的大桥的消息告诉了王文周和王升超两位校长。她说:“建桥的230多万元经费已到位,今年雨季孩子们不用再趟水过河上学了。”

大墩小学教师的事迹感动了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他对此高度关注,指示政府有关部门和琼中县政府要立即采取行动,在基本完成大墩村马干河建桥的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动工建设,早日把桥修好,切实解决困扰师生家长多年的问题,为学生铺就畅通安全的求学之路。

王升超感叹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黎乡几代人建桥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2月17日,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来到大墩小学。他说:“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幅画面几十年来仍栩栩如生地珍藏着。那是我当年上学时,老师背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背低年级学生过河时的情景。”

在海南,像王文周、王升超这样默默无闻奉献的人民教师还有很多。正是他们高尚的师德、无私的奉献,托起了民族的希望。

2009年2月28日,海南省万宁市第二小学校长陈昭霞,在“人生终点”,嘱托丈夫把师生给自己治病的2万元爱心捐款,捐给家乡设立教育基金,帮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陈昭霞,这位上有80多岁瘫痪卧床的老母亲,下有才读初二的女儿,丈夫“下岗”,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在生命的舞台上谢幕时,牵挂的仍是自己的学生,割舍不下的仍是人民教师崇高的职责。

年仅40岁的陈昭霞去世后,当地2000多名干部群众、师生来到她的灵堂,默哀悼念,泣不成声。这位被学生们誉为“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再也听不到大家的呼唤了!但她从教21年来,留下的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却在琼州大地上广为传颂。

“老师要为孩子营造‘爱之乐园’”

1984年,16岁的陈昭霞以优异成绩考入海南琼台师范学校。在她当年入学档案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本人热爱教师职业,服从毕业分配,忠诚于小学教育事业。”这朴素无华的语言,成了陈昭霞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

1988年,陈昭霞走上教师岗位,她在心里就树立起这样一个目标: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学习的“爱之乐园”。

万宁市二小四年级(4)班的肖榆是个作文写得很棒的女孩。她说,三年级前写作文对自己来说挺陌生的,也不怎么喜欢。可自从陈老师给他们上语文课后,一切都变了。“我们上语文课不是总呆在教室里,陈老师带着我们去超市购物、到照相馆照相、上电影院看电影。语文课成了全班同学的最爱,特别是写作文,可有意思呢。”

“护蛋行动”是陈昭霞发明的一个小游戏,让每个学生通过保护一枚鸡蛋,一周时间内,无论是上课还是在家里,都要随身带着这枚鸡蛋,不能打破,以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尊敬长辈,学会感恩。

“我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鸡蛋,但最后一天,下课时我走在楼梯上,一时疏忽,鸡蛋被碰破了。那时我才懂得陈老师讲为什么要尊爱父母,我们连一枚鸡蛋都保护不好,而父母却要把我们抚养长大,他们要付出多少心血啊!”肖榆说,这种有趣的学习“感恩”的方式,让她和同学们终身难忘。如今,肖榆班上的学生,人人都珍藏着一张特别珍贵的照片,当时陈老师要大家以“珍贵的照相”为题写作文,她带着全班学生走进照相馆体验“照相”,没想到这张与全班学生的合影,却成为学生与陈老师最后的“全家福”。

从教21年来,陈昭霞不停地在“爱之乐园”中探索。她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怀孕时,有时呕吐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但她仍坚持给学生上课,一节也没耽搁过。到省城参加培训,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想请她吃顿饭,她总是说:“我出来学习时间很宝贵,想抓紧时间多学点,下次吧。”

当老师,陈昭霞获过全市“百名为人师表教师”称号;在全市首批轮岗支教工作中,她又被评为“先进支教教师”;她教过的语文课,班上学生及格率均在98%以上;她带过的青年教师,许多人已经成为省市级的骨干教师。

“把二小办成‘最好的学校’”

2002年年初,作为万城镇番村小学一名普通教师的陈昭霞,参加了全市的校长竞岗。她以出色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万宁市第二小学副校长。2008年8月,又被任命为校长。市二小原是所乡村小学,1995年成为市直属小学。学校近2000名学生,80多名教职工。上任伊始,陈昭霞就下定决心,要把二小办成全市“最好的学校”。

陈昭霞任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全校师生重建厕所。副校长黄兴国回忆说,学校厕所由于设计不合理,加上年久失修,常常是又脏又臭。一上任,陈昭霞就亲自跑建材市场找材料。整修厕所时,面对遍地粪便,没人动手,又是陈昭霞第一个动手清理。

去年秋天,海南暴雨连连,校门口前那条“烂泥路”被雨水淹得好深。每天放学,陈昭霞都会准时站在门口,安排老师护送学生,自己也动手把孩子一个个背到安全地方。

2008年10月的一天,正在学校忙碌着的陈昭霞突然昏倒了!大家急忙把她送到医院,但她很快又出现在校园里。11月25日,在大家的催促下,陈昭霞来到省医院。癌症晚期!医生说能再坚持3个月就是奇迹。“我要马上回学校!”得知结果后,陈昭霞第一个想到的仍是学校。从海口驱车回万宁,有近3个小时的路程,当天下午陈昭霞又到学校上班了。

陈昭霞病重卧床不起后,每天她都发短信询问学校的工作。万宁市教育局局长吴锴说,每次见她,陈昭霞谈的都是工作,没有一件私事。二小校区面积窄小,学生多,她就向上级建议,征地20亩用于二小扩建。这是她生前留给吴锴的“唯一拜托”。吴锴含泪告诉记者:“她都病成那样了,心里想的还是学校的发展。”

清理妻子的遗物时,陈昭霞的丈夫刘定平流泪了。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师的培训方案,要求改造电网的报告等,整整两大箱,全是陈昭霞的心血。那天,当二小副校长陈在鹏来家取这些遗物时,他在心里默默地承诺:“昭霞,请您放心,全校师生将努力实现您的心愿,争取把学校办成全市最好的小学。”

“我就是想多看一眼孩子们”

2009年1月6日晚,月明风清。昭霞穿上16年前结婚时丈夫给他买的那件玫瑰色的红套装,又给自己化了淡妆。保持着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整洁的衣容,是她作为一名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她知道,今晚,或许是自己人生最后一次与全校的师生在一起了,她心中的那份不舍沉甸甸的。

丈夫用摩托车载着她,车开得很慢,由于下了几天雨,路上坑洼不平。“昭霞,能撑得住吗?”刘定平小心问着,泪一个劲儿地往心里流。妻子腹部的恶性肿瘤大得像六七个月的孕妇,衣扣都扣不上了。

“没事。”昭霞平静地说着,用手轻轻拍了一下丈夫的后背。摩托车驶向二小。

“校长来了!”操场上的孩子们发出一片欢呼。陈昭霞微笑着向学生们挥手致意,她的眼睛湿润了。

“现在,我们请陈昭霞校长给我们作元旦致词!”

她步子沉稳地走上台去,心中有太多的话想和师生们说。她用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寄托了心中所有的希望:“爆竹声声除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让我们用嘹亮的歌声,唱响心中的宏愿;用优美的舞姿,昭示新年的美景;用青春的活力,创造绚丽的生活;用横溢的才华,创造我们学校美好的明天!”昭霞的声音很弱,但却非常坚定。

“爱让昭霞短暂的一生充满幸福”

自昭霞患病后,人间的情爱与关怀,无时无刻不在她的身边涌动。丈夫刘定平说,从市领导到普通百姓,从老师同学到亲戚朋友,在妻子生命最后的日子,人间的情爱给了她与病魔抗争的力量。

“昭霞,我在海口开会,昨天上午去二小看孩子们开学,都挺好,你要放心。赵微。”这是万宁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在会议间隙给昭霞发的短信,让躺在病榻上却仍牵挂着学校的昭霞放心。当二小副校长陈在鹏把全校师生捐助的上万元交给陈昭霞时,她泪流满面。与昭霞在琼台共度美好时光的师兄师妹们来了,与昭霞同住一个大院的几十户邻居来了,女儿班上的同学、老师来了……

昭霞临终前,再三叮嘱女儿刘一新:“好好做人,好好读书。”在最近的一次测验中,刘一新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多,并进入全年级前列。母亲的坚强在女儿身上延续着。

近日,万宁市教育局授予陈昭霞“师德标兵”称号,并向全市发出向她学习的通知。万宁市委书记李秀领说:“教育是要用心做的,陈昭霞以一个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给全市人民树立了一面旗帜。

4月22日下午,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等领导专程来到陈昭霞家,亲切看望了她80岁的婆婆、丈夫和女儿。胡光辉说:“陈昭霞是海南土生土长的优秀教师,她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才华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是全省教师学习的榜样!”

大爱如天。昭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师德,将与天地同在,世代相传。

第四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全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4.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5.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6.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7.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 2 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8.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9.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10.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在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

11.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12.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3.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师德工作。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教育部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国师德建设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5.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高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开展一次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在此基础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

第五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4.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5.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

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6.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7.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8.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

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9.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10.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在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

11.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

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12.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因校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3.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师德工作。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教育部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国师德建设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

15.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高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开展一次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在此基础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

二○○五年一月十三日

下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建设30条意见(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