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
200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全面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不断深化
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十七大精神。工程各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紧紧围绕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将十七大精神贯穿到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围绕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列出50多个研究选题,组织有关课题组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贯穿到教材编写中。围绕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列出20多个宣传选题,组织工程专家在中央主要报刊发表学习体会文章,深入宣传、阐释十七大精神。
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先后拟定50多个重点课题,组织工程专家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发表文章100多篇,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报告。
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拓展
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讨。召开建设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系列理论研讨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围绕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各课题组召开各种类型研讨会60多次,推出了一批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针对民主社会主义问题,组织发表10多篇重要理论文章,帮助干部群众澄清错误认识,引导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继续编写反映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系列通俗读物。组织编写《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工作扎实推进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编译和审核工作取得重要进展。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审议和修改工作基本完成,出版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形成一批阶段性成果。18个子课题组已经完成对经典著作相关领域基本观点的梳理工作;基本完成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相关领域研究情况的梳理工作;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的工作也在逐步展开。
四、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目前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9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46个,同时还在本学科领域建立了25个博士后流动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全部出版使用,受到广大师生普遍欢迎。为进一步反映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地吸收高校师生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4本新教材正在组织修订。
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总体规划》,计划用8年(2004—2012)左右时间,组织编写基本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教材,逐步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工作稳步推进,第二批重点教材编写工作已经启动,第三批重点编写教材的项目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五、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理论队伍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梯队建设。选拔20多位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功底深厚,在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担任工程咨询委员和课题组首席专家。组织工程专家开展国情调研,了解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组织部分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赴芬兰、瑞典、丹麦等国进行考察。继续认真做好“四个一批”优秀理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已举办18期,近2000人参加培训。各省(区、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从2007年起,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现已举办5期,培训500多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分期分批进行轮训。
六、工程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及时反映工程的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工程《简报》和《参考资料》已编发300多期,全面反映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介绍工程各项重大研究成果,促进工程各课题组的交流。
进一步加大对工程重大活动和重要成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工程专家参与中央媒体重要活动的力度。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劳动者之歌》栏目宣传工程专家。
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组织工程专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来华研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加深了工程专家对世情的了解,也扩大了工程的影响。
第二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背景之一:新时代需要用创新的理论统一思想指导实践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时代精神:新的发展需要新的思维 斯大林时代:教科书体系和学科体系
毛泽东思想:中国化教科书体系和学科体系
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时代的思想体系和教科书改革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需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占领大学讲坛和论坛
我们党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与此相对照,我们的一些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还落后于这一伟大实践,一些人没有立足于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增强话语权、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灵魂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科学理论。
在差异性社会中解决文化矛盾的积极努力。我国进入差异性社会,文化矛盾表现为:一方面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更加牢固,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深入推进这一工程,是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理想信念动摇,是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根本思想根源。而缺乏理论修养,是理想信念动摇的主要思想原因之一。没有理论自觉就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分析党的执政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科学总结世界上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全面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坚定性。
差异性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都必然通过文化价值的重新塑造来表现,因此呈现多元、多样、多变,与一元的理论之间产生文化矛盾。这一文化矛盾有时很尖锐。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后现代思潮,后马克思主义,等等,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08宪章”派,“万言书”派,左右各种声音干扰很多。只有坚持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解答中国问题,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何解答文化矛盾,需要文化统一战线,需要包容性发展,对话,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难点:新旧全球化时代大转换及其时代问题谱系的研究;──对知识生产或者弹性生产的资本主义,象征与符号世界,网络和虚拟世界,现代性的衰落、与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后资本主义道路的重新设计与选择、生态问题、发展问题、日常生活与消费社会问题等等,做系统分析。
工程取得的重大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加强,从根本上扭转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度弱化的状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4本新教材陆续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配合使用新教材,工程组织和推动了任课教师培训、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国内外参观考察,帮助广大教师开阔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拓展国情教育和实践教学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凝聚和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
由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已达46期,培训了5000多人,成为理论队伍特别是人文社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名牌项目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工程建设的内在灵魂
马工程的可贵固然在于取得了伟大理论成就,但更可贵的是它大力弘扬了马克思主义自身应有的不断发展精神,勇于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
马工程根据时代精神创新理论,追求时代变化中“相对中的绝对”,但并不因此就成为封闭通向未来发展道路的障碍物。马工程是一座理论丰碑,更是照亮通向更高理论境界的灯塔。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远没有完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更没有结束。许多更深、更重大问题,需要全国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一道,继续探索。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发表时间:2012-07-3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赵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着力点”之一。近日,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统一在一个大的过程中。因此,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共同性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珍惜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
记者:如何认识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关系?
杨胜群:几十年前我们党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时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让产生在异国土壤上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扎下根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今天,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要以这两大理论体系成果为基础和新的起点,而不是要离开这两大理论体系成果,从头开始或另辟蹊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已经为实践所证明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特别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不能动摇,不能折腾。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一定要真信,才能做到真学真用,才能谈得上坚持和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是“第一”
记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需要什么样的学风和思想作风?
杨胜群:实践永远是“第一”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的空间和条件。三“化”,哪一“化”都必须在实践中实现;离开了实践,哪一“化”都实现不了,三“化” 就是一句空话。
加强实践,当前主要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运用。一些党员、干部学习理论,并没有准备或真正将它付诸实践,将理论停留在报告里、口头上、文件里,甚至讲的理论是一套,做的实际又是另外一套。这种学用脱节、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对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百害而无一益。
切实将理论付诸实践,远比做“空头政治家”要艰苦得多。我们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求真务实,坚持把学习理论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坚持不断创新
记者:怎样认识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
杨胜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需要不断创新,思想僵化、停滞,因循守旧,固守本本,是与之格格不入的。
今天,坚持不断创新,从党来讲,就是要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自满、不懈怠,不断以新的理论、新的经验和新的方法,去破解新的难题,应对新的挑战,化解新的风险。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真正把创新作为不变的精神价值追求;努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于从新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提炼新的认识,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当前,特别要通过倡导创新思维,努力营造鼓励、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倡导以创新思维看待党的创新理论,以创新思维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以创新思维看待 群众创造的新经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记者: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的主体作用?
杨胜群: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要明确理论是为人民群众的,使我们的理论真正反映人民的愿望,代表人民的利益。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理论创造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真正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和理论元素,把人民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作为理论创新的活水源头。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正能够产生影响和作用。总之,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人民大众。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意义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日报》 日期:2012-6-27 理论工程 灵魂工程 创新工程
——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
李君如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4年4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已经过了八年时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我一开始就是这一工程的协调小组成员和第一批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后来又成为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全程参与了这一工程。我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首先是一项理论建设工程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程,指的是“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的过程”。广义的工程,指的是一个团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我们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具有目的性,二具有组织性,三具有协作性,四具有时间性或计划性,符合上述广义的工程定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项工程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是课题组集体协作和攻关的产物。
就编写教材来说,从课题组成立到提纲编写,再到教材撰写,一直到最后审批出版。期间在经过严密的立项审批过程后,还要经过比较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课题组内部反复讨论、反复修改,成稿再报课题各主管单位审议后,还要经过工程咨询委员会反复审议和组织专家反复审改,最后才能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审定批准。这些教材,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经验,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这一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创新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围绕这一目标,八年多来,工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巩固党的理论阵地,团结和凝聚广大理论工作者等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理论工程。
这是一项灵魂建设工程
首先,这一工程的重要落脚点是铸炼人的灵魂的工程。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中央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注意到在某些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某些学科领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弱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淡化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文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一些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到高校文科教学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工程实施的一项基本任务。
其次,这一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工程计划组织编写100多种专业课教材,特别是43种工程重点骨干教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我国高校的文科教材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的工程咨询委员,以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孜孜不倦、辛勤工作,为编写铸炼人的灵魂的高校文科教材,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一项理论创新工程
从中央实施这一工程之初,胡锦涛同志就强调要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当今时代,实践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而只能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在理论创新中形成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又符合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因此,各个课题组都努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破解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重大理论难题,回答社会上包括广大学生在生活中提出的模糊认识问题。
比如,科学社会主义课题组在研究中注意到,以往的同类教材都围绕着“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怎样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主线展开,讲的都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道理,而我们的实践在探索的已经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 5 此,我们课题组决定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对象开始,把“革命”与“建设”这两个板块打通并衔接起来,使得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一个“革命”与“建设”有机统一的完整学科,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现实理论参考价值的科学成果。这样的努力,对于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是一项人才建设工程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铸炼人的灵魂的工程中,关键又在老师。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无论是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还是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编写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这一切最终都要靠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来付诸实践。如果一名教师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在课堂上不坚持马克思主义,那么,工程的各项工作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有一条很好的经验,就是始终注意让全国各高校教师和各单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参与工程的各项工作,并在参与中受到锻炼提高。几年来,这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提升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工程还在每年暑假组织教师到西部地区了解国情,到革命老区体验学习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的理解;同时,组织一部分教师出国考察,开阔视野,深入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现状。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安排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到中央党校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一个月研修培训,直接听取中央有些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授课,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了解中央重大决策的背景、过程、内容和意义,并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增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教学骨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是由于抓住了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这项工程在推出大量理论成果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为工程深入开展以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基础和保障。
最近,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愧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基础工程。实践证明,八年多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进一步高扬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为我们创新了理论工作机制,打开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口,搭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平台,有力促进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新问题。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让这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结出更为灿烂的思想果实,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传播,是我们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不容推卸的职责。
(作者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二)2012年06月08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挥首都优势 助推工程深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
八年来,在中央的领导下,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学科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北京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目前,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共有8大门类、28个一级学科,6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4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8个,硕士授权点15个。在
市重点学科评审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行政策倾斜,截至目前,共建有1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市级重点学科,市级财政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同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建成了300多门市级精品课,占全市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在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评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类获奖成果共有11项。
二是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实施“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者文库”出版计划,3年共出版科研专著18本,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推动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共建立了39个研究基地,其中中央在京高校22个,市属高校17个,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
三是教学科研工作队伍茁壮成长。实施“铸魂工程”,每年组织数百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到革命老区和红色基地学习考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术诚信等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宣传表彰师德典型。高度重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和工程教材任课教师培训,每年组织1800名教师参加市级研修班培训;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团队工程,充分发挥北京市专家资源优势,通过拜师结对形式,大力推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
当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向前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继续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努力在首都高校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推进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推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试点为契机,制定并下发北京市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意见,召开全市专题工作会,举办专题培训班,确保高质量地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不断完善名师工作室、网络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三大平台,推进落实专家学者参与一线教学相关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三是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首都人才聚集的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臵机制。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以讲学、访学、培训、进修为载体,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集聚资源 发挥优势 创新发展
上海市教卫工委、上海市教委
近年来,上海教育系统坚持把工程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平台优势,有力推进了工程的深入实施。
首先,依托阵地优势,促进思政课堂和网络课堂的相互配合。上海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充分运用工程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紧紧依托思政课课堂主渠道,拓展网络虚拟课堂,促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成果与学生思想的“同频共振”,赢得了学生的“共鸣共识”。
我们依托工程重点教材,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通过举办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月”,集中开展教学比赛、教学论坛、教学观摩、教学培训等全市性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形成了全市高校关注教学、钻研教学的良好氛围。
上海还积极拓展网络理论教育“新阵地”。2007年,上海率先建成了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迄今注册用户达到50万人,每天用户动态数超过1500万,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我们引导教师进驻易班,建立网络教学班,将课堂共性教学与网络个性指导相融合。许多教师还开通了思政课教师博客、微博,设立网上工作室,与学生直接对话,为学生解疑释惑,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其次,发挥学科优势,促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开展“集群式研究”,进一步凝聚了学术队伍,凝炼了学科方向。我们组织6所高校专家学者进行集体攻关,编写“六个为什么”学习宣传系列丛书,为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吸收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参与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课题研究和试点工作,突破了学段之间、学科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限,形成了协同创新优势。
第三,集聚人才优势,促进教学水平和师德素养的有效提升。我们着力构建立体培养培训体系,引导教师不仅研究理论,更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实际。
思政课05课程新方案实施以后,上海对全市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轮训,同时建立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协作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积极推荐优秀思政课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和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同时组织完成本市硕士研究生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还增设新教师岗前培训,使年轻教师能够接受系统的教学基本功培训。
深入开展国情教育,促进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为提高青年教师对国情的深入了解,上海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组织近800名骨干教师参加为期1个月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除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外,还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调研,引导教师深入了解社情国情,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臵机制,吸引、鼓励专家参与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形成育人合力。例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整合校内外学科资源,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创造了多学科专家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项链模式”,使更多的名家大师走上了思政课讲台。同时,为一批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突出的思政课教师设立了名师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学研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从2009年开始,专门推出了针对中青年理论骨干的人才培养项目——“阳光计划”,每年遴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兴趣选定研究课题,通过持续性的课题资助跟踪培养。
锻炼人才 繁荣学术
中国人民大学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把完成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务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工程创造良好条件。我校共有151位教师参与工程重点教材编写,59位教师担任了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的首席专家,众多学者承担了工程重点教材的审改工作。此外,还有多位教师主持和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等多项课题的调查研究,10名教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0多名教师参加了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参与工程的不仅有德高望重的老一代学者,也有大批新生力量,中青年学者担任首席专家和主要撰稿人的比例已达47%。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任务。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在这个方面,工程系列重点教材和研究成果正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下一步,我校将以工程成果为基础,加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继续参与好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进一步落实工程教材和成果的使用和推广,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和学术骨干的重点培养。
第二,切实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我校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研究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专门设立了一批“原著原典选读类”课程,组织“红船领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活动,鼓励学生以阅读原著、写读书笔记、参加读书会等形式研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校率先在所有财经类专业的研究生中开设《资本论》课程,组建了全国高校唯一的《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并将举办《资本论》暑期高级研修班。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我校始终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下一步,我们将在学科建设、课时安排、教育教学等工作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做好工程教材的推广使用,积极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工作,大力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 9 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同时,更加支持参与工程工作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的工作,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工程、服务工程,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占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重要的教材保证、学科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正确导向和有力支持。
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工程,保证了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高质量的教材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前提。2005年,党中央专门研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决定将原来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必修课,并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工程,集中力量,统一组织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每本教材都要经过一线教师专家学者的审议、教育部党组审定,然后经工程咨询委员会集中审议把关,并组织部分高校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进行反复集中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后,报中央审定出版。这一系列严格的政治、学术把关和审议审改制度,确保教材达到了思想上、学术上的一流水准。因此教材投入使用后,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广泛欢迎。教材出版后,还要进行多次修订,及时把中央最新精神吸收补充到教材中,保证了教材内容和形式的与时俱进。
2010年,中央又批准了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把5门新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纳入到工程,这是中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的新的重大部署。按照新方案编写的硕士研究生必修课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博士研究生必修课教学大纲《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已投入使用,其余三本选修课教材的教学大纲也将于今年秋季投入使用。在这几本教材的推动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工程决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设为一级学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没有直接依托的学科,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2005年,在工程的有力推动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搭建了直接的学术平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
工程为培养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关键在教师。在工程的组织和推动下,广大教师积极参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理论热点研讨和暑期国情调研等活动,学习由工程提供的参考资料和权威影像资料,开阔了理论视野,深化了对前沿重大问题的思考,增加了对基本国情的了解,这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大有益处。特别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10 担任了工程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他们在积极做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在工程的指导和推动下,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渐认识到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走上了以教育教学促进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支撑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的新路子。他们努力把教育教学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自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其相互联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赢得了青年学生的欢迎。
推进学科和教材体系建设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 万俊人
作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成功实施,对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重大推进上。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关键时期,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从逐步恢复、调整充实,到快速发展、全面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高度作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战略决策,为整体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充分资源和有力保障。
一方面,工程提供了各种资源和制度条件,广泛调动、汇聚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集中力量、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历史演变、学科演变的基本规律、学科知识系统的发展变化和前沿趋势,为完备各学科体系和知识创新铺垫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提供了优越的保障。另一方面,工程的实施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评估,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哲学社会学科体系与当代国际前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我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这种全面评估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知识创新建立了坚实的学术平台。
以我所参与的《伦理学》课题为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攻关,系统了解了国内外伦理学科近代百年来的总体发展情况,特别深入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实践和学科体系建构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思想,不仅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的历史形成、现代发展、当代主题和未来前景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而且也对工程伦理学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基本理论问题或难题、研究目标等有了清醒科学的认识,从而有可能对《伦理学》教材的编写进行较高水平的理论整合和理论创新。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总结概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道德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表述,以学理方式使它们较为充分地体现在工程《伦理学》的教材编写中。
教材是学科体系的科学概括和严格系统的知识表述。我国创立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时间相对较短,教材的自主编写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哲学社会科学曾经出现过一段教材编写的繁荣时期,产生了一批教材精品。但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新教材的编写和老教材的修订都呈现滞后乃至阙如的状态,不仅教材体系不够完备系统、缺乏权威规范,而且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严重不足。工程的实施为改变这一状况注入了空前强大的动力。首先,它为我们全面检验和评估已有的文科教材体系提供了国家规范和国家标准的大平台;其次,它实际上是集全国学术精英,全面推进和完善我国文科教材体系,是我国教材编写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大协作、大创作。事实证明,它更是我国教材编写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收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不仅极大地促进和提升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也以教材编写的学理方式,较为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暨最优成果。
以《伦理学》为例,课题组系统梳理了国内已有的40多部《伦理学》教材和欧美、前苏联东欧的十余部代表性《伦理学》教材,不仅使我们对伦理学教材体系的总体发展和知识状况有了明确而完整的了解,也增强了我们创新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伦理学新思想、新观点、新表述的学术信心和理论底气。
扎根国情省情 勇于改革创新
广东省教育厅
积极投身于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高等教育战线责无旁贷、理应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省高校中共有9人担任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有20人成为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的主要成员。省教育厅和高校通过建设平台、组建团队、资金支持、减轻其他工作任务等具体措施,全力支持工程专家的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多途径筹措经费,保障工程建设经费落实到位,仅2010工程重点教材师资培训经费就投入了100万元。
我们深切感到,要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引导高校独立设臵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建立专项经费投入机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工作体系,形成了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要求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课程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团队培养工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和“理论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名师、骨干教师和模范教师;我省倡导的跨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联赛,使得一批极具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优质课程建设覆盖了全省3/5的高校,有效促进了全省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三是强化实践教育。坚持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化、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实践教育活动基地固定化,把实践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落实课时、学分和经费,初步构建起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大课堂教学格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广东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教学的满意率不断提高,从2007年的89.2%上升到2011年的93.2%。
我们深切感到,要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必须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坚持组织全省高校优势力量,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服务于国家和广东改革开放的 伟大实践。我们每年发放课题指南,组织骨干人员集体攻关重大问题。高校教师成为重大问题研究任务的承担主体。仅2011年我省高校教师就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58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54篇,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下一阶段,广东高等教育战线将紧紧围绕贯彻实施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支持、深入推进工程工作。
在参与工程中锻炼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工程首席专家 韩震
多年来,工程始终把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我作为一名长期参与工程工作的学者,多年来更是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工程在培养、锤炼中青年专家学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工程成立了由一大批权威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帮助把关。目前为止,工程已组织召开了工程集中审议会88次,很多咨询委员以病躯、高龄,坚持平均每年审看文稿约1000万字,为党的事业付出了艰辛劳动。在参加审议过程中和平时垂询请教中,咨询委员们以无比坚定的政治信念,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博大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科学求实的民主作风,为我们树立了为人为学的楷模和榜样,无不深深地感染和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工程在课题组组建上强调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挥资深专家传帮带作用,为中青年理论骨干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在教材编写和重大问题研究过程中,老专家们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对中青年学者予以充分信任、大力扶持培养,在学术上高标准要求,在工作任务上赋予重担。在很多重大问题的集体攻关和激烈讨论中,平等对待,鼓励有加。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很多中青年学者在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重大问题研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工程把宣传文化系统实施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和工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创新了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机制。据了解,目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的理论人才有70多人,其中40多位是直接参加工程工作的中青年学者。把“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和工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对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关怀,使中青年学者得到极大的鼓舞。现在,参与工程组织的骨干培训,已经成为广大中青年学者引以为荣的事情。
几年来,工程每年都组织工程专家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进行专题调研、国情考察,使学者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央精神,了解了基本国情,自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自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学术素养,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坚定性。
总之,通过参加工程工作,深切体会到深入推进这项工程意义重大,不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锻炼提高的重要平台。
本报讯 6月8日上午,我校在四牌楼校区老图书馆2楼会议室举行校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并研究部署落实会议精神。校领导郭广银、易红、左惟、胡敏强、浦跃朴、刘京南、郑家茂、沈炯、丁辉、刘鸿健以及党办、校办、社科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等部处、院系党政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上,刘京南副书记首先传达了中共中央宣传部6月2日在北京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的精神。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的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推进工程,更好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李长春同志在会议上提到,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成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从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工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如何在学校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研究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最后,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
党委书记郭广银在发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是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尤其是李长春同志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大意义,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性思考。全校要站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尤其是李长春同志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党委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的召开,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认识,激励我们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使命和责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推进理论创新,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做出应有贡献。会议为深入推进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加强队伍建设上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提供(下转四版)
-----------------转版-----------------
(上接一版)了宝贵机遇,我们应该抓好这个机遇,使“三进”更有效。
二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水平。一是突出东大特色。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优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用中国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不断加大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力度,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二是坚持现实导向。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生动的实践,特别是就近利用好苏南的成功实践,着力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热点问题,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产生重大理论成果和社会影响。三是坚持集成创新。要积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 14 部的作用,整合和集成研究力量,开展多角度、跨学科研究,争取取得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际价值的成果,提升我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全国尤其是全国同类高校中的地位。
三要加强课程教材研究,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一是抓好教学规范。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的相关要求,对照教育部颁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认真落实学校教学规范“六个环节”的要求,规范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二是建好教学资源。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质资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建设,促进各学院和职能部门协同,共同打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努力推动网络自助学习,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要在已经全面采用2005年新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消化理解教材,根据学校实际编写教学辅助资料,加强课件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三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着力推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结合,建立融课堂、实践、网络为一体的、力求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四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和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建设良好人才成长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伦理学、法学、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平台集聚人才、汇聚资源、辐射思想的重要作用。二是坚持高端引领,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培育优秀团队,培养政治坚定、学贯中西、勇于创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三是加强师德建设。把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的使命感、自豪感、责任感放在突出位置,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自觉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和人格修养,做到知行合一,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积极探索者和模范践行者。四是加大支持力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者的自信心。要关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积极增强和调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者的积极性。
五要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一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组组成理论宣传讲师团,深入院系基层举办理论报告会,大力宣讲工程研究成果,答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信念。二是积极发挥校内媒体的积极作用,在校报、校园网络等校内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宣传工程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重要思想认识,扩大成果影响,宣传学校在工程开展中取得的成绩。三要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加强建设红色网站“至善网”,深化红色网站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的整合,增加互动栏目,适应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的新需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最新成果引领学校师生员工,把理论成果及时转化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指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不断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创新,推动重点突破,努力争先进位,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董萱
第三篇:深化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成效明显
深化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廉政制度严考核。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层层签订《廉政责任书》,设立廉政责任奖,实行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出台了《行政负责人问责实施细则》,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表率意识。二是廉政教育强意识。邀请区检察院反渎局局长举办了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定期开展纪检日活动,充分利用我局工作QQ群、局域网、宣传栏、文化墙等平台,开设廉政专栏,增强了干部的廉政意识。三是廉政监督转作风。加强了监督检查力度,全年集体采购25次,监督销毁老版发票18300本,落实和回复举报案件2起。共接受网络评议22040票,满意率达99.82%。积极召开社会特邀监察员、兼职监察员及纳税人座谈会议,走访纳税人122户、干部家属40户,收集建议和意见34条。同时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去年共对5名同志开展离任审计,审计代开发票4500份,发现存在问题的发票142张,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全年未发现一起违法违经纪现象,对防范执法风险,预防职务犯罪做出了积极努力,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不断增强,为我局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被区纪委评为政风行风评议第三名,被区治理水上公路三乱被为先进单位。
第四篇:德州发改委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德州发改委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发改委始终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放在思想政治建设的首位,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增强执政能力,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市发改委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规范完善了行风建设目标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具体分工,把责任落实到人;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将效能建设与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实现效能建设与业务工作的良性互动。并对干部职工的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年终考评体系,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对所有审批事项都明确主办科室和具体承办人员,承办人员及时跟踪办理情况,对承办的审批事项负责到底。坚持搞好“五个一”服务和“三不让”、“三个少”活动,连续几年,向上转报的项目90%当天办结,重大项目3天内办结。制定了“四规范、八公开”制度,即:规范职业道德、岗位职责、办事程序、目标管理;公开办事内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结果、纪律及监督投诉途径。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确保各项工作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确定了“经 1
略致强”的服务品牌,明确管理和服务理念内涵,制定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图、服务接待守则等便民为民规程。
强化监督考核,规范行政行为。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认真受理社会各界的投诉,自觉接受监督,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全面掌握情况。对一些不良倾向和苗头性问题,严厉批评,坚决阻止,绝不姑息迁就。将日常表现及行风评议结果作为各科室、委属各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与干部的提拔使用挂钩,严格奖惩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狠抓廉政建设,筑牢思想防线。制定并严格落实了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实施意见,组织全委干部职工集体参加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廉政勤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每周五政治学习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拒腐防变的能力。尤其在项目申报、资金争取等关键环节,各科室单位都针对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制定具体措施,防患于未然。
机关效能建设的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全委各项工作的开展。市发改委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包装和争取工作,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今年以来,共争取中央、省投资项目210个,落实资金3.09亿元,项目数和资金额均列全省第二位。同时,先后争取三批省调控资金以及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合作贷款项目93个,落实资金13亿元;积极做好市 2
财政局包装发行总额10亿元的企业债券协助工作,目前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
第五篇:甘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甘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省工商局积极推进“放管服”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已与我省22个部门实现了信息交换共享,累计公示信息1454万条,其中异常名录信息94万条,行政处罚信息4404条,检查抽查信息2万条,累计访问量达16281万人次,累计查询量12737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省工商局建成并运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分系统,有效破除了我省各部门间数据交换壁垒。我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得到社会广泛应用,影响日益扩大,市场主体责任意识和信用意识不断增强,企业信用约束作用正逐步显现。截至目前,我省工商部门公示224万户市场主体的基础信息,包括企业登记信息、年报信息及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消费维权、“守重”公示、驰(著)名商标、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信息。
与此同时,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发挥联合惩戒机制的作用。工商部门建立了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将未按期公示年报的、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的、弄虚作假的、通过登记的住所无法取得联系的企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截至9月底,全省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的市场主体达81.59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