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机械工程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总结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
(一)专业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为了实施21世纪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为了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重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进行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我们进行高职专业教学改革。
(二)专业教学改革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挑战,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大,制造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各地区为提高竞争力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其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数控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因此要求高职教学要不断改革,使人才培养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教学改革 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要求。
适应我省工业基地的技术结构调整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适应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发展的需要。高科技化发展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于制造业,使得行业观念需要不断更新。而机械专业一直沿袭过去大学本科专业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技术有余,先进技术不足,教学内容和生产实际有脱节的现象;特别是主干课程必须跟上时代的技术发展。
(四)专业教学改革是为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适应岗位群的需要
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经跨越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应用背景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面向整个工业,甚至是建筑业和服务业。这就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机械制造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是其它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年增长10%,5年后将增长4倍。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8月16日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经济还得靠制造业来牵引。邱晓华表示,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50%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制造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所以对于中国,无论是从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还是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来讲,至少在21世纪的前20年,制造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1世纪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目前,在中国经济的成长过程中,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制造业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80%以上的比重。因此,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中国已加入WTO,外资进入中国将使制造业出现更迅速的增长,对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地上升。
机械行业向高科技化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应用,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机械行业的现状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
企业的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加工技术。师傅带徒弟的技术培训方式不能适应机械行业的要求。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向数控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等应用性人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机械人才的培养基地,由于我省改革开放同南方城市相比较晚,导致大量制造业人才外流。因此急需大量的高等复合型技术人才。
从近几年我院机械制造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看,机械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从事技术类毕业生为65%,从事管理类的毕业生为14%,从事专业营销类毕业生为9%,专业对口率为88%,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较高,且毕业生已连续多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急需加大投入,加快机械类高职人才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院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21世纪的未来若干年内,机械专业是极具发展前途的专业,78%企业急需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等专用设备的普及,数控加工机床及计算机控制自动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高等应用性人才就业岗位逐年增加,社会将需要更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详见附件四:机械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特色,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结合,教师与实际劳动者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确保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同时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加强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探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多方面工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解放思想,改革教育观念,打破旧有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服务社会,依靠社会,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放在应用上,为此应我院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培养出的学生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教学以实验课、金工实习、实训、能力培养为主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总量,力争经过2~3年,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的比例接近1:1。
在院党委支持下,我系已对今后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今年对实验室投资40余万元,建立了先进的数控实验室。使我们的数控实训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给学生今后开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划在2~3年内,力争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为全面推行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我系已与4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科研基地,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联系,探索厂校结合的新路子,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提出了机械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工程是:用3~5年的时间,做到每位教师上好两门专业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掌握一种专业技能。为此我们将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根据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的要求,我院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校际交流,采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满足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改革特色 构建了“一五三”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一条主线,建立了人文模块、基础模块、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检测与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五大模块,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人文模块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基础模块培养学生机、电方面较宽的知识面和专业基础知识。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块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加工与设计的能力。检测与控制模块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进行操作、控制及数控化改造能力和机械加工检测环节安排与实施的能力。专门化模块是针对机械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的三个专业发展方向供学生选择一个来发展——数控专门化、模具专门化、设备维修专门化。
构建了“三三制”的育人方式
构建了“三个不断线”和“三个结合”的育人方式
“三个不断线”教学模式是指:专业思想教育、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素质教育不断线;计算机、外语能力培养不断线。
“三个结合”是指坚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过上述措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社会对高等到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构建了“三明治式——2+1+2+1”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教学2个学期——实践教学1个学期,再理论教学2个学期——再实践教学1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构建了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
即按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建立了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详见附件一教学计划37页)
(二)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深入用人单位,调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见下表)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分解表
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上。实现其特色的关键是教学环节设计,师资水平,实践教学能力上。
我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抛弃了一直沿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重能力的全新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严格按照以岗位能力要求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办学方针,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使学生具备掌握专业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加强专业理论,完成岗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为发展多种专业技术打下基础。立足专业理论的稳定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突破传统的老三段模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间断。计算机知识、外语知识不断线:在第—、二、四、五学期分别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CAD/CAM、英语和专业外语阅读。对于英语课的教学适当提高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和规范考核方法。应重点突破以往教学中忽视听、说等应用能力的缺陷,革新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边听边说边练习。同时,采用课外英语角,专业课中适当加入英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英文版专业教材等方法提高学生专业外语阅读与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知识;讲授实用性、专业性较强的应用理论,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应用理论,立足于成熟的技术和规范,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能力要求分解课程,着重加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对各门课程进行了必要的选择和整合。为贯彻落实学院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机械工程系决定结合我院四次高职教育大讨论和近几年示范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建设一批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和示范作用的优秀课程与精品课程,并以此为龙头,进一步促进我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系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确保我系课程建设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遵循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和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原则,构建体现机械工程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全面推动我院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机械工程系课程建设目标。从2006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我系逐步建立系级、院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4门左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运用,从教材编写到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创新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等都能代表我院教学水平并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力争有2门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并力争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建设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在保证全部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原则上应有二门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水平,力争建设1门省级精品课,有30%课程达到优秀课程水平。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课程设置“三接轨”。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要兼顾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要将劳动、人事部门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为学生提供未来可能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科技成果,将课程的设置与国际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接轨。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设置必须符合能力指标体系的要求,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设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应用性,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整合课程内容。坚持课程内容“三用三精”的原则。基础课要“够用”,提倡“精选”;专业课要“适用”,提倡“精干”;实习、实训课要“有用”,提倡“精练”。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
(二)完善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计划
1.修订教学计划。对原有教学计划要重新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突出高职专业特点,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理论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教学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就业范围与工作岗位、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专业主干课程、实训课与实践环节安排与要求、全学程教学周数分配表、教学计划执行表、毕业要求等方面内容。
2.完善教学大纲。对原有教学大纲要进一步完善,完善后的教学大纲要与专业能力指标体系相适应。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以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以及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等等;要有合理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包括各种形式教学的时数比例);要根据课程性质特点,明确培养能力的要求及培养措施;要阐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广五种新课型。核心课程要全部较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做到“五要五不要”,既要启发式、互动式,不要填鸭式、灌输式;讲课内容要高于课本、活于课本,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讲课要有实战内容,多讲案例,不要空对空、就理论讲理论;讲课要旁征博引,富有趣味性,不要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不要使学生厌学。另外,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参考文献目录必须上网开放,鼓励将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四)加快考试改革,完善题库建设。要加快建立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方式和内容实行多元化。要丰富考核方式,改革考试内容,不光要考知识点,还考技能点。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认真抓好试卷分析,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五)深入教材研究,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优秀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各门课程主讲教师可以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自行编写理论和实训等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优秀的国家级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教材,使学院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
(六)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有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教材或讲义、指导用书等,并将实训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编入教学计划。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所要完成的课程,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七)健全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不合格课程,要限期达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要积极承担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实行课程评估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促使我院的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各专业、教研室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学院、系、和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系统建设,并带动各层次课程的建设,从而提高学院教学整体水平。
学院成立以教学院长为负责人,教务处、实训中心、评估中心参加的课程建设推进小组。机械系以系主任栾兴和为组长,柳河、李蕾、宫波、李春生、杨波、蒋林敏、刘波为副组长的课程建设小组,对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具体分析,做好本系承担课程的统一规划,确定重点建设课程-数控编程、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实训、机械CADCAM等,提出课程建设规划,动员每一个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来,按照学院建设目标要求,分级、分期、分批进行课程建设工作。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要根据课程建设评估指标和标准,负责课程的全面建设。
(二)健全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和目标,建立完整的动态管理模式。抓好课程生成环节,在充分市场调查研究和翔实的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实施校内、外专家联合生成课程机制;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并重视新设课程的试点、验收工作;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和教学督导员、学生、教师评课制度以及通过学生座谈会、进行教学质量调查问卷等措施,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三)规范课程评估工作。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工作,课程评估主要依据课程建设内容及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估体系,采取专业自评,系内审核的方式进行。评估后的结果作为推荐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的依据。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研室、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推动课程建设。
(四)加快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风严谨、水平高超、学生满意、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在现有2名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专业培养出1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青年教师的比率达到50%以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以促进课程建设。综上,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调整、逐步完善。我们要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进行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从而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我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二篇: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经济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并注重素质全面提高的复合型的,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校基地建设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丰富知识:就是通过共同基础课、核心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的学习,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扩大知识范围,加强知识基础,更新知识内容,使其在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工具和手段性知识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培养通才、经济大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能力:就是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协调能力、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开拓能力、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能力,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才能成为21世纪的优秀人才。
3.注重素质:就是要改变目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素质”的状况,通过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工具运用素质,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德操品位,切实培养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智商情商俱佳的高品位、高素质人才。
根据上述要求,在我校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上,试行本科——硕士——博士“直通车”的培养方式。从第二学年末开始实行中期筛选制,第三学年末确定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预选名单。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成绩优异,科研成果突出,具备继续深造能力的,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试行跨学科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制度。
第三篇:机械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
主办:机械工程系学生(公寓)科、团总支承办:机械工程系学生会、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首届文化艺术节策划书
目录
一、活动规程
二、组委会、筹备委员会
三、活动方案
1、开幕式
2、够级大赛
3、内务大赛
4、“平安公寓,和谐校园 ”拔河赛
5、“我爱我的家”征文
6、手工制作大赛
7、公寓文化之“将帅之争“象棋大赛
8、“天生射手”篮球投篮
9、“系部吉尼斯”
10、颁奖典礼暨闭幕式
附:活动细则一览表
活动规程
一、公寓文化节主题
平安公寓,和谐校园
二、活动宣传
1、学生会各部制作海报,筛选出优秀作品粘贴在各处宣传栏。
2、足球场、餐厅等处悬挂条幅。
3、邀请学院电视台及院报记者现场报到
4、活动开幕式、闭幕式邀请其他系部领导及学生干部参加
四、资金来源
系活动经费,赞助冠名权。
五、准备工作
1、工作人员制作工作牌。
2、奖状、证书。
3、宣传海报,系列活动彩喷
4、活动器材借用
5、开幕式、闭幕式的舞台布置。
六、注意事项
1、各项比赛比赛安全问题。
2、遇雨室外比赛推迟,因天气原因须推迟比赛项目时间另行通知
3、人员到场情况。
七、活动效果预测
开始:开幕式
发展:够级大赛、内务大赛
高潮:
“平安公寓,和谐校园 ”拔河赛、“我爱我的家”征文、手工制作大赛、公寓文化之“将帅之争“象棋大赛、“天生射手”篮球投篮、“系部吉尼斯”、颁奖典礼暨闭幕式
八、活动奖项设置
集体奖:一等奖 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
个人奖:根据各活动具体设定
集体奖项评比规定:
根据每项活动该班级同学所取得的名次给予相应的加分,该项最终解释权归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所有。
活动方案
开幕式
为更好的宣传“公寓文化节”,以展现我校学子勤奋好学、团结友爱的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活动中来,月日,机械工程系在学院餐厅南门举行首届“公寓文化节”开幕式。节目类型为歌曲、相声、双簧、小品、话剧等,统一报于AJS608赵仰旭
3月 17日在C503进行进行节目验收。
3月19日在C503进行进行第一次开幕式彩排。
3月22日在学院餐厅南门舞台正式演出。
开幕式16:30开始,系领导致开幕词,系领导介绍首届“公寓文化节”活动方案。16:50进行文艺演出。
够级大赛
宗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活动名称:够级大赛
参赛对象:08、09全体学生(每班限报1-2组共3-6人)
活动时间:3月23日
活动地点:1号楼2号楼之间
活动规则:
1、比赛采用积分制(头科:+3二科:+2点:+1 清:+1 捎:+1),共分三局,积分负方淘汰 胜方进入下一轮
2、打点开点(空点开点)
3、2不能挂,2不开点
4、过牌不能捎
5、全3全4,没3买3,没4买
46、捎牌步步挂花(最后一张3除外)
7、有报牌,有让牌
奖项设置:参与班级:+
2第一名:+10第二名:+8第三名:+
5内务大赛
活动名称:内务大赛
参赛对象:08、09全体学生(每班限报3人)
活动时间:3月24日
活动地点:1号楼2号楼之间
内务要求:
(1)被子叠成正方形,有棱有角呈豆腐块形状
(2)床面平整,床单无折痕,边折进去
(3)脸盆靠左边,牙刷头朝上,牙膏头朝上,毛巾形状与被子一样,放在肥皂盒上,与牙缸并排放,化妆品放在后面.(4)鞋子摆放整齐,鞋跟朝外放在床下左边,紧靠脸盆
奖项设置:一等奖 一名二等奖 两名三等奖 三名
班级加分:参与:+2分(班级有同学参加才加分)
一等奖:+15分二等奖:+12分三等奖:+10分
第四篇:运用大众模式 培养大众人才
运用大众模式
培养大众人才
一、实施背景
1.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目前赣州地区的汽车保有量正在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产量的增长势头也将持续增长,就兴国县而言,现有汽车6万余辆,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每年将新增各类汽车5千余辆。汽车专业人员的缺口量很大,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各汽车企业为汽车专业人才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多,因此目前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
2.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对汽车前沿技术的掌握,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不对接,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专业建设的发展。学校与大众汽车(中国区)集团的深度合作,实行校企融合一体化育人,对培养高素质的汽车销售、维修技能人才培养,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双师教师培养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从实际情况看,专业教师教学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得不到及时掌握,不少专业教师是从文化课教师转行,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和交流,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用
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有效的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让职业学校教师逐渐成为一名成熟优秀的专业人员,成为一名行业技术专家,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4.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农村职校一直出现汽修专业招生难的现象,家长不愿送小孩学汽修,脏累苦、赚钱少、没前途,毕业以后只能进入一般性的或者作坊式的汽修厂工作。而学校与大众汽车(中国区)集团的深度合作,与大众汽车(中国区)集团旗下诸多4S店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区域人才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1.建设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通过培训学习、实践锻炼、课题研究和教学研讨等多种途径,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校企之间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化;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服务建设行业发展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企业工岗位标准需要,校企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3.招生与就业一体化,实现双赢
根据合作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招生与招工工作方案,实现“招生即就业、入校即入厂、实行订单培养”。
三、实施过程
1.友协牵线,彩虹搭桥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友协”借彩虹桥工程架起了我校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之间的桥梁,创造我校与大众汽车(中国区)集团的合作机会。2015年12月9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杨美虹亲自到我校举行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
2.大众捐建,完善基地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助力我校发展,捐建了价值70万元的新型发动机动力总成实训室,校企共建汽车仿真4S店实训平台,增加教学四轮定位仪、尾气分析仪、调漆机、车身网络系统仿真实训台、整车在线检测实训考核系统等设备,将奥迪A6等车型的涡轮增压等最新的生产技术与工艺传送至我校,让我校掌握了最新汽车发动机生产方面的有关知识,实训设备位居同等专业学校首位。
3.大众冠名,订单培养
按照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用人标准,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学校和企业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情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学生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订单班组织完成后,要将组织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校企合作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处室备案。
4.驻厂锻炼,提升素质
学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每年选派5位专业教师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部进行至少为期两个月的学习锻炼体验,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学习先进专业技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不仅掌握了行业企业先进技术,也了解了企业人才需求,按职业标准、岗位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图1我校汽修专业教师在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5.校企共建,多元教学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派出了专家、技术人员与我校共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方式改革,接合实际对接用人需求形成
具有专业特色的“大众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以“教、学、做”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专业课教学实施计划和评价方案,形成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把先进的企业文化、行企业管理理念引进校园、进班级、进车间,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走进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6.工学交替,推动就业
在大众汽车推动(中国)下,学校与赣州金涛一汽4S店、赣州同益上海大众4S店合作共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双方充分考虑到学生利益和满意度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并建立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驱动机制,确定学校、4S店、学生三赢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4S店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在基地根据市场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在学校与4S店进行理论与实践双线并行的全程交叉式学习与实习。在实习中着眼于学生的就业需求或职业选择,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内容,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职
业生涯规划设计。共同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社会团体的重视与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我校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功牵手,得到了“全国友协”和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校企合作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校成立由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实施。
图3-1 鹿心社省长在汽修实训室视察 图3-2 民政部宫副部长在我校视察
2.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对合作目标体系及实施细则,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如《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办学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校企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计划》、《校企共引共享高级人才协议》、《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生产性实训规程》、《企业教育学生管理办法》等。二是建立激励和考核制度。由于校企合作必然对管理者和教师能力提
出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制订一系列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包括: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与科研,尤其是可以通过配套经费或经费减免等措施,鼓励与行业企业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系部与企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并将校企合作纳入教学单位和系主任的考核。
3.师资保障
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兼职教师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组成员由合作企业相关负责人、人力资源部经理、运营部经理、专业带头人、专业组长等组成,其主要负责落实“一师一企”制度、“企业教师工作站”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建立与维护“教师工作站”,提高专兼教师的师德素养,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专兼结合、互帮共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校企合作传美誉
我校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成功合作,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捐建的发动机动力总成实训室惠及老区职校,解决了设备技术问题,达到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服务苏区大众的良好社会效果,同时也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做了一次宝贵宣传。中央电视台、中国汽车网、网通社等多家媒体对我校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的成功合作进行报道宣传。
2.技能大赛创佳绩
应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提供的发动机进行教学实训,能让学
生触类旁通,在省市汽车发动机拆装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年有学生获得市一等奖,省二等奖,并取得团体奖的好成绩。
图4-1学生动手操作 图4-2技能大赛集体成果 3.学生就业路子宽
通过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校企合作所培养的毕业生,深受大众汽车企业的好评,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毕业后有明显的归宿感。毕业生除进入大众汽车企业就业外,主要就业于本地各类汽车维修站,实现了就近就业的效果,为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六、体会与思考
1.在实训教学中,设备使用频率过高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而需要及时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同时必须加强学生爱护公物等思想品德教育。
2.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探索的成功合作之路,能否长期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经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3.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学生虽然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其毕竟年轻、经验不足,需要企业的精心呵护,严格管理,进一步培养,才能成为企业长久的中坚力量。
第五篇:技能人才331培养模式
技能人才“331”培养模式
皖北煤电集团恒源股份有限公司任楼煤矿
一、企业简介
皖北煤电集团恒源股份有限公司任楼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国有大型矿井,可采原煤储量1.77亿吨,设计年产量150万吨,服务年限84年,1997年12月30日矿井正式投产。矿井建有年入洗原煤200万吨的选煤厂,一座年产标砖6000万块的煤矸石砖厂和一座1.2万千瓦机组的煤矸石电厂,一座年发电能力为2467万KWh的瓦斯电厂。矿井经过改扩建,现核定生产能力280万吨,2010年生产原煤300万吨,企业现有员工4772人。
任楼煤矿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和“事故可防可控”的理念,深入推进企业文化、精细化管理和员工培训“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强势推行“三条红线”、“四件法宝”,夯实矿井安全管理基础,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倾力创建“平安、高效、和谐”任楼。矿井先后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OHSAS18000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煤炭行业高产高效矿井,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和“全国煤炭系统文明单位”。
二、技能人才“331”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及内涵
任楼煤矿是一座现代化矿井,广泛运用科技含量高、运行安全可靠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推进矿井各系统主要设备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实现了100%采煤机械化,75%掘进机械化,以科技创新促进安全,各生产环节、生产流程形成“人机制约、人机互补”的安全保护链。现代化矿井的科学管理模式及新技术、新设备使用对员工的素质、操作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任楼煤矿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依然不尽如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不和谐的现况,任楼煤矿员工教育培训委员会进行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查找影响提高员工技能的制约因素,发掘培养本质安全型员工的潜在优势,推出技能人才“331”培养模式。“331”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抓好员工实习期、成长期、提升期三个阶段“教、练、考”三个环节,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努力打造本质安全型员工队伍,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
三、主要做法
(一)实习期:实行“三教三考”培训法
即对新员工大力实施“三教三考”培训,核心在于打造合格新员工队伍,使新员工迅速完成从安全生产的门外汉向安全技能型员工角色转换,成为安全生产的生力军,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1、岗前培训全面教
一是严格按国家培训大纲组织教学。在课程设臵上,严格按国家教学大纲规定设臵培训课程,用72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又增加18学时,设臵本矿基本概况等课程,使新员工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熟悉本矿安全发展史、生产布局、开采方式、管理制度等基本情况。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课堂讲授、视频教学、模拟演练、互动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提高了培训效果。
二是开展皖煤文化培训。按照以文化育人、铸魂的要求,开设皖煤企 业文化和安全文化课程。同时在培训期间开展“三必唱”活动,组织新员工在上课前、吃饭前、军训前齐唱皖煤之歌、诵员工训导词和安全誓词,使新员工牢记“诚信、协同、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认同“共同创造、共享未来”的企业宗旨;树立“珍爱生命,让安全成为我们的习惯”及“事故可防可控”理念,使皖煤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新员工的脑海中,落实在行动中。
三是实施准军事化教育。新员工培训前先进行一周的军事训练。培训期间,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着重抓好“五个统一”,即统一着装、统一住宿、统一排队吃饭,统一列队走进教室学习,统一早晚军训活动,着力提高新员工的遵章守纪意识和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造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2、基地实训实践教
为提高新员工的操作技能,避免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两张皮”现象发生,岗前培训结束后,在实训基地进行10天的实操训练。
一是开展实验演示教学。为使新员工建立矿井空间概念,提高对井下作业现场及生产工艺的感性认识,矿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设备,让新员工分组观摩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生产工艺演示,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增加生产实践知识;进行瓦斯爆炸实验演示教学,强化新员工对煤矿瓦斯爆炸发生的条件、危害了解,增强按章作业的意识。
二是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践培训模式,提高新员工实际操作技能。一是组织新员工先在实训现场观摩如何使用设备、如何安全操作,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培训,再回到现场动手操作,实操教师在旁边指导,现场解答问题,使新员工对安全知识加 深理解,学以致用。二是安排新员工在矿大修厂的采煤、掘进、机电、运输等车间的生产设备上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了综采支架、支柱、链板机、皮带机、小绞车及运输信号等设备的操作方法。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听课有实情、观摩有实景、操作有实物,受到了新员工的欢迎。
三是进行自救互救训练。在创伤急救实验室开展自救器使用训练、创伤急救训练,通过“每人动手操作,逐个考核过关”实训途径,使新员工全部能够熟练使用自救器,掌握人工呼吸、止血方法、骨折固定和伤员搬运等现场急救技术。在实训基地模拟井下灾害现场,开展紧急情况疏散演习,提高新员工的避灾自救能力。
3、师徒结对岗位教
为使新员工尽快熟悉区队管理规定和生产工艺,新员工到单位后首先进行20学时的区队培训。考核合格后,与技术骨干签订师徒合同,开展为期4个月的岗位实习培训。
一是开展师带徒达标培训活动。新员工进入区队班组后,按照“1+1”帮教模式,为每名新员工指定一名文化水平高、业务技能熟的生产骨干担任师傅,并签订4个月的师徒合同,开展师徒结对达标培训活动。实习期间师徒同上一个班、同下一个井、同干一件活、同休一个班、同受奖惩;赋予师傅培养作风、传授技术、传授经验、抓好安全的责任。师傅以“四带一保”即带思想、带作风、带业务、带纪律、保安全为途径,结合单位生产实际,制定带徒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传、帮、带、教”作用,带领新员工学习岗位作业标准、工艺流程、设备操作、质量标准化等内容。师徒结对达标培训期间,师傅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确保新员工实习期满能够独立作业;徒弟尊重师傅,勤奋学习,认真实践,把师傅绝活绝技学到 手,技能水平达到上岗资格标准要求。
二是强化师带徒实操训练。师傅在作业现场对新员工进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实践操作训练,使其掌握操作技能,领会操作要领;针对操作要点和重点,进行手把手帮教训练,把一技之长传授给徒弟。同时,我们鼓励师傅带领徒弟到机修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参加实操考核,快速提高新员工实际操作能力。
三是建立师带徒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徒弟每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向师傅汇报,师傅每月向班组长汇报徒弟学习情况,班组长每月向区队长汇报师徒结对取得成效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区队每月向人力资源部书面提交一份新员工学习、生活及思想的总结材料。二是实行津贴制度。每月给师傅发放100元带徒津贴。三是实行师徒同等奖罚制度。新员工在实习期内出现“三违”,师傅陪同现身说法、接受同等处罚;徒弟在每月一考中受到奖惩的,师傅按对等的标准执行;新员工实习期满达到上岗要求,能够独立作业的,对师傅进行奖励,让师徒成为利益共同体,调动师徒结对培训的积极性。
4、三考联动,促进新员工自觉提高岗位操作技能
培训中心、安监部门和区队加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考核,以考督教,以考促学,不断推动新员工学习岗位操作技能。
一是培训中心月月考。新员工岗前培训结束后,安监部门、培训中心联合进行闭卷考试,经考核合格的,分配到区队进行4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培训中心在每月底对新员工进行测试,全面检查每个月岗位技能培训的进展情况。第一个月侧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核岗位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第二个月着重安全知识考核,重点考核安全规程内容,井下 危险源辩识及避灾自救等内容;第三个月注重基本技能考核,以考问、答辩及现场测试等方式进行;第四个月进行全面上岗考核,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核实际操作能力。我矿规定,月考成绩合格率低于85%的区队,扣除区队安全工资总额的10%,个人考试成绩与其区队领导、师傅挂钩奖罚,促使区队加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学习与考核管理。
二是基层区队动态考。成立区队和班组两级考核小组,采取班组日常动态考核和区队月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师徒结对训练效果进行考核。一是班组动态考核。在班前会上提问“一日一题”学习内容,点评师带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在作业现场考问当班应会的知识点、安全点和工序流程;在班后跟踪帮助新员工提炼技术要点,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二是区队动态考核。考核包括月底理论考试、现场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每月底进行一次学习考试,测试新员工对生产工艺流程、作业规程的熟练掌握程度;现场逐一考核“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实际操作能力。区队考核小组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在现场进行示范教学;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学习,解决师傅传授中的薄弱环节和“盲点”问题。基层区队动态考核的结果与工资挂钩。同时对操作规范、熟练的,给予师徒每人100元的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师傅当月带徒津贴,罚徒弟100元。
三是安监部门随机考。一是建立随机抽考制度。每月随机从各单位抽10名新员工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考试,对考核不合格的新员工责令其进“三违”学习班学习,并对其所在区队进行通报批评。二是大力开展现场随机考核。70多名安检员人手一册《手指口述300查》,在其分工检查的工作面,随机对新员工进行现场考问,现场点评,现场测试操作能力。对答错问题、操作不规范的新员工进行现场指导,直到学会为止,并在下一 个班次进行复查。这种现场考核方法,注重“手指口述”实际运用,促进了新员工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
(二)成长期:开展“三训两证”培训法
新员工实习期满独立作业后,规定在三年时间内必须参加岗位技能达标培训、岗位安全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持《岗位安全资格操作证》和《操作技能等级证》上岗作业管理法,否则给予解除合同。核心在于使现有员工熟练掌握本职岗位操作技能,实现本质安全型操作。
1、分工种参加安全资格培训
新员工实习期满后,矿根据岗位需要和员工个人能力与特长,分到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进行作业。作业期间,矿制定详细地培训计划,分批分工种安排培训,从事一般岗位作业的人员,在矿四级培训机构脱产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在三级培训机构参加脱产培训。经考核合格的,颁发相关专业工种岗位安全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
2、全员开展岗位技能达标学与练
为进一步提高作业人员岗位技能,用一年的时间在全矿开展岗位技能达标学与练,前6个月为理论学习阶段,后6个月为实操演练阶段。人力资源部制定47个岗位工种的培训计划,采取“定点、定责、定时、定人、定量”方式,抓好“学、练、考,评”四字环节,做到培训人员、时间、内容、方法和实操培训五落实,力保全员岗位达标100%。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公共知识集中培训与专业技能分工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实操演练上,以井下电钳工、采煤机司机等18个特种作业人员岗位为重点,组织全员立足自身岗位,在学中练、练中学;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比武活动,引 导职工在岗位实践操作中,不断总结、改进、提高。在考核评比上,严把“考”字环节,分别从理论测试和实践操作两各方面,分期进行考核。对取得前三名的职工分别给予奖励,不合格人员,给予处罚,并责令补学、补考,使全员岗位技能通到普及性提高。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一、精编培训教材。组织精干管技人员精心编写了一套涵盖所有工种的《岗位技能达标学与练》和《技能鉴定培训教材》,所有员工人手一套。教材贴近生产实际,简明实用,员工一学就会,一听就董。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员工既能学到安全生产知识,又能提高专业技能。教师精心准备,提前备课,都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教学幻灯片,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保证教学贴近实际,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二是开展差异化技能鉴定培训。从2009年开始,把第二季度定为技能鉴定培训季,大力开展技能鉴定培训工作。2009年技能鉴定培训工作从5月4日开始,至7月13日结束,整个培训过程历时71天,累计培训1063人。2010年从4月19日开始,至6月18日结束,历时62天,共办班18期,每期培训5天,累计培训13个工种1065人。为了提高培训实效,把各工种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分开进行培训,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为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对培训考试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严格考核兑现。
三是严格技能鉴定考核。从2009年开始,矿把9月、10月定为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月,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和民主测评三个环节进行,三项成绩都合格都颁发技能等级证书。为了使考试能顺利进行,考试前矿认真准备,系统安排,对命题、考务、考试时间、场次、监考、阅卷、民主测评等工作,都进行周密安排和部署。对人数多的工种,初、中级错开日期,同一等级人数多的采取A、B卷分上下午考试,及时将各批次考试人员名单挂网公示,对每批次缺考人员及时进行通报,确保了技能鉴定考试考核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严肃考场纪律,杜绝舞弊、抄袭和弄虚作假行为。
2009年通过系统培训、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和民主测评,综合评定1063人合格,2010年1065人合格。截止2010年底,井下主要技术工种中共有2128初级工和中级工,占在岗人员的70%。
(三)提升期:搭建三个平台培养“技术大拿”
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业务技术大拿的作用,矿在技术含量高且容易影响安全生产的采煤机维修工、综采维修电工、综掘机维修工、等11个工种中,选拔56名专业技术精湛,工作业绩突出,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的技师或高级技师作为导师,选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能处理一般问题的中级工及高级工为徒弟,双方鉴定师徒合同。师徒关系确定后,双方按师徒合同和文件规定认真组织实施培养。以“抓两边、带中间”的方式,每名师傅带2-3名徒弟,开展多层次的传、帮、带活动。通过一年的精心培养,核心在于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技能精湛、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解决难题的技术能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创建13个技术学习工作室
为解决导师带徒学习场所,矿建立13个技术学习工作室,重点发挥技术学习工作室“选骨干、带队伍、解难题”三个作用。每个技术学习工作室配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机、图书资料、黑板、桌椅及相关教学设备、配件。全矿146名师徒每周在工作室开展一次技术讨论、课题攻关,或传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技术学习工作室两年来共开展115项技术革新,解决现场难题236次,提高了技术大拿培训效率,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搭建实训基地平台
矿每月留一天时间让师徒在机厂进行实地训练。师傅要制定、季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并严格按计划进行培训,每月至少要带领徒弟到机厂等场所三次,利用现场设备设施传授技术,并做好详细的教学记录,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理论教学,教学前要充分备课并撰写教案,与徒弟进行沟通与交流。徒弟要认真学习钻研,做好学习记录,一月写一篇学习体会,师傅每季写一篇带徒总结。培训中心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购买学习资料发给师徒。
3、搭建岗位演练平台
矿规定各单位要为“技术大拿”培养提供便利条件,培养期间安排师徒同上同下一个井,以便于师带徒岗位演练活动的开展。师傅要在井下现场进行手把手示范教学,向徒弟传授技术要领和工作经验。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地演练。同时,矿根据实际培训需要,不定期组织徒弟到厂家进行培训,或请厂家技术人员到单位授课。
4、建立健全考评机制
一是实行师徒津贴考核激励机制。师傅每月带徒津贴300元,徒弟每月学习津贴100元,季度考核兑现。师傅主要考核其职责履行情况,教学开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徒弟重点考核其安全生产知识是否掌握,操作技能水平是否提高,处理问题速度是否加快,日常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及单位设备事故率是否下降等。考核由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每季度对徒弟进行必知必会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和业绩考评。季度考核不合格的(低于80分),津贴减半;连续两季不合格的,停发津贴。二是加大奖罚力度。“技术大拿”培养活动一个阶段结束后,经考评对获得“明星师徒”称号的师傅、徒弟及所在单位分别奖励2000元、100元、2000元,同时对“技术大拿”培养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2000的奖励。经考评徒弟达到“技术大拿”业务水平的,可提前一年参加高一等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凡培养出5名“技术大拿”的师傅,其带徒津贴实行在岗终身制。矿建立了“技术大拿”人才库,各单位建立师傅队伍和徒弟队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开展“技术大拿”长期培养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企业专业技术领头人传帮带的长效机制。
(四)从制度上消除影响技能人才培养的障碍
围绕培养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矿相继颁发了《任楼煤矿新员工培训及实习管理规定》、《岗位技能达标培训活动实施办法》、《开展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培养本质安全型员工的指导意见》及《任楼煤矿技术大拿培养办法》4个指导性的文件,为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清除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1、策划创新本质安全型员工培养方案
一是确立全员岗位技能达标原则。以提高员工“必知必会”知识和现场作业技能水平为核心,按照“全员参与、学练结合、分类实施、教练相融、整体提高”原则,广泛开展岗位作业技能学习、培训、演练和竞赛活动,让员工系统掌握三大规程知识、现场规范操作和手指口述内容,使员工技能素质得到普遍提升,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二是确立全员技能培训与鉴定策略。实行“全员技能培训、鉴定、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先井下后地面,先特殊工种后一般工种”的思路,分三个阶段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2009年培训鉴定14个井下一线主要岗位工种和二线特殊工种1000人,2010年再培训鉴定1100人,2011年对余下工种和人员全部进行培训鉴定。每年逐步扩大技能鉴定覆盖面,使每一个工作岗位都得到相应技能培训与鉴定服务。三是确立个性化培训方案。对新员工实施“三教三考”培训,快速打造符合皖煤人标准的新员工队伍,使之成为安全生产的新力军。对特殊工种和一般工种以职业技能鉴定为牵引,以技能达标培训为支撑,实行培训、考核、鉴定和待遇一体化,提高其综合素质,打造本质安全型员工队伍。对技术大拿培养搭建三个培养平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建立四项激励机制
一是放宽技能鉴定报名条件。凡是试用期满的员工就可以申报初级工;在本岗位工作满2年,可以申报中级工;在本岗位工作满5年,可以申报高级工;获得国家、省(部)级技术比赛前三名的及获得公司“青工比武”单项第一名的,可破格提高一个等级申报;有特殊技能的员工可破格聘任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这项措施,不仅扩大技能鉴定的覆盖面,而且提高员工报名的积极性。二是实行培训津贴。在培训期间,员工除拿正常的工资的同时,实行培训津贴,津贴幅度与培训成绩挂钩考核。培训成绩在90分以上者每天100元;80-89分每天80元;70-79分每天50元,不及格每天罚款50元。培训津贴极大地提高了员工学习培训的主动性。三是提高技能津贴标准。矿技能津贴标准比公司规定翻倍,初级工每月津贴100元、中级工每月津贴200元、高级工每月津贴300元、技师每月津 贴500元、高级技师每月津贴800元。凡通过技能鉴定考核的,报名鉴定费用减免一半。四是实行带徒津贴和年终表彰奖励机制。师傅每月带徒津贴300元,徒弟每月学习津贴100元,季度考核兑现。年终评比表彰一批岗位技能能手和优秀员工。
四、技能人才培养效果
1、打造了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员工队伍
通过连续不断的培训,首先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其次是技能培训充分挖掘学员潜能,操作技能显著提高,技术创新常年不断。培养了一大批“精一会二通三”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催开了一朵朵“成果之花”。截止2010年底,矿共培养出2128名初级工和中级工、高级工252名,技师10名,高级技师4名,占全矿人员70%以上。机电科职工周勇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其设计改造的光控照明电路,一年可节电8740度;培育了国家级优秀班组长王廷安,省级岗位技术能手李艳;矿已有1035人持有初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2009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中,任楼煤矿有2人被录用,2010年又有1人被录用;2009年公司机关招聘10人,任楼煤矿5人入围;在集团公司青工比武中,任楼煤矿连续三年取得了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2、培养出一大批新生力军
通过“三教三考”培训,不仅扭转了新工人不能尽快独立作业的局面,而且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煤矿企业的新工人成为安全不稳定因素的难题,促进了矿井的安全生产。新员工培训合格率、实习期满上岗率均达到100%,其中的60%成为区队的业务骨干,12人走上了班组长岗位,17人被纳入后备班组长人才库。其中,2009年新组建的综采三区,有70%的人 员是2007年以来上岗的新员工,这些新员工和熟练工一起挑起了安全生产的大梁,全区产量平稳提升并杜绝了重伤及以上的安全事故。
3、经济效益及安全效益更加显著
2009年以来,在灾害加重,瓦斯升级,地压复杂的情况下,矿轻伤事故较上年下降了53.4%,消灭了重任及二级以上事故,三违同比下降了33%,原煤产量连年提升,多次被集团公司评为质量标准化矿井。2009年完成商品煤280万吨,实现商品煤销售收入10.98亿元,员工人均收入4.65万元,其中一线员工收入突破5万元。2010年生产原煤300万吨。截至2010年12月30日,任楼煤矿已实现安全生产919天,实现了安全与生产双丰收的可喜局面,任楼煤矿正向本质安全型矿井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