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数学教学——二期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我的数学教学——二期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努力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就要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选择最佳教学方法。(1)教的优化。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办法。由于活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心理特征、学校具体条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知识去学懂新知识,突出教学内容中核心的基本概念,达到以纲带目,以简驭繁。(2)学的优化。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状况,就应把学法研究列入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探讨中。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二、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44页,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知什么踢足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地将此背景巧妙地进行创改,如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的明显。
三、利用多媒体与新教材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新教材的实施中,我们应积极参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想像,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和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要想达到新教材的有效教学,教师在使用时必须科学,制作课件决不能是课本的简单复制,也不能只当作投影仪而代替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展示也应及时、适度,不能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按”。制用课件要新颖、科学。如在七年级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发散思维,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们解决世上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而不是用书本。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数学创造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掌握数学定理知识。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发散的结果并不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往往是鱼目混珠,其中不乏谬误,只有依赖于数学定理知识体系,才能综合发散结果,沿着正确的思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回答“有没有正n边形的一个内角比它的外角大130°?”这个问题时,就要依赖数学定理知识体系,从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内角和及外角和的计算公式等知识着手思考、联想,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从而找出答案。
2、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应变就是思维的灵活性,有了这种的灵活性,才能更好地做到举一反三,并达到思维独特性的境界。应变能力强的学生,对出现的新问题,能不受原来思维定势的束缚,而能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有关数学概念、理论、规律及生活常识,分析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发展学生数学应变能力的基本途径是练习。所以数学师应当认真设计练习题,力求新颖、巧妙,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你吃过手拉面吗?如果把一个面团拉开,然后对折,再拉开,再对折,如此往复对折10次,会拉出多少根面条?”、“新年近,小明和小勇乘车到新华买衣服,发现这条路上共有7个车站,于是讨论用于这条路上的车票共有多少种,有多少票价,你能帮帮他们定出结论吗?”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创新性思维素材,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扩点”补充、延伸,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异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所提供的条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想像能力。
总之,人常说,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说教育有一定的原则、规律,但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最可贵的是灵活巧变,从实际出发,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学习毅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浓厚兴趣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愿意学习,有效的学习,并学会学习,同时,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它的掌握和运用值得我们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去研究。让更多更新的知识有待于学生们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去掌握,去发展。
第二篇:《我的数学教学——二期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我的数学教学——二期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反思》
作业内容:近年来,我们一直进行新课改。经过学习与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而成长。因此,我结合《 对 称 》教 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教材、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创建的文明史中,具有多种变换形式。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因此,在本课教学时我力求体现如下几点:
1、尊重经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起点十分重要。在生活中,学生对“对称”并不陌生,但其认识仅仅是生活积累,直观而肤浅。在上述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如,上课开始,我引导学生观察小蝴蝶和小蜻蜓它们的左右两边,问:“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进而对“对称”概念的教学。这就让学生从用生活的眼光观察生活过渡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清晰、完善“对称”概念的教学,并运用“对称”的特征剪对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折痕取名引出“对称轴”„„教学环节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现实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使概念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2、关注体验“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这个理念。在“做对称图形”这一环节,我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试图让他们模仿着老师动手剪一剪,使其经验和思维在剪一剪中得到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顿悟、深化,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他们探索、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相互启发,在尝试——创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并获得情感体验。
3、联系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中,我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精心设计了两次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又由一个“美”字,让学生发现这其实也是一种“对称”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虽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体验感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但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索:
1、教学中学生动手多,如何组织课堂使得课堂“活而不乱”?
2、如何合理调配教学时间做到“收放自如”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第三篇: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去年,我们有幸到某校去观摩学习,收获甚丰,感受颇深。该校课改采用 “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他们使用的是“三环六步一反思”的教学模式上课,所谓“三环”是指“预习——展示——反馈”,所谓“六步”是指“出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试——纠错巩固”,一反思就是教师及时写课后反思。这种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环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
这种模式有其先进的一面,在这样的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融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值得称道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基本上能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神态自然,表达流畅。个个踊跃发言,没有在其他地方扭扭捏捏畏首畏尾的现象。毫无疑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值得点头。可以预见,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比别人能说会道,比别人能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占有优势。二是团队协作能力彰显。新课改以后,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捆绑式评价,让学生明白,只有小组的成绩好了自己的成绩才会好,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团队的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
反观传统的课堂,老师或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云里雾里,可知收效甚微。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你叫他上去讲几句,他“口嚅嚅而欲动,腿颤颤而将倾”。你知道,“背一袋钞票,却没有一毛零花钱”是什么回事。现在许多人就是这样的。
言归正传,该模式,之所以“高效”,关键在于:教师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上课前,老师们都把他们研究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把自己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给大家评价。虽然这些答案学生可能从教辅用书参考资料里搬过来的,但即便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彰显,知识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积累和巩固,能力得到升华。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老师轻轻松松上课,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大家都不费吹灰之力,一派和谐景象。
于是,同行个个皆叹弗如。本人在赞叹之余,心中疑虑就出来了——这真是高效吗?答案是:no.理由有二:其一,如此高度统一,所有师生共用统一的导学案,施行统一的教学程式,统一解决相同的问题,得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试问,师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了吗?学生的个性在哪里?其二,在形式上,如此热热闹闹课堂,看上去很美,似乎很轻松,一路顺风顺水。那么,在课外,学生们要是不下苦功夫,能这么顺利吗?学生在课外是什么样的?这是个令人遐想的问题。这留给参观者们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是不是老师们只是玩了一个魔术,把法宝从左手转到右手,其实最终目的还是一样的——都为了分数干活?其三,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限,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是否有错误或一知半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就听出很多片面或错误的知识点,而老师并没有及时的纠正。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全面很值得打个问号。而且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教师的说法,其实,这课改,多少有点表演成分,在平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必需的,要是每节课都这么折腾,谁受得了。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原来,在这浮华的背后,竟是这般景象。如果说这只是道听途说,不足为据,那么,还有事实为证:下午我们决定进行一次突袭行动,再次去原来的学校听课,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课堂上学生不再烈讨论,而是竖耳倾听,老师还是讲得滔滔不绝„„
其实,我个人还是很赞成先把研究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的做法。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去啰啰嗦嗦的讲那些学生从课本上就可以掌握的知识点,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分析重难点。但我不赞成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下来让学生说,特别是我们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面很窄,课前又没有很好的途径去收集材料,所以还需要老师去引导。
教育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其实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其他新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好的一面。如何把这些优点结合起来,走合适本校的课改之路才是正确之路。
第四篇: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我的历史教学——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去年,我们有幸到某校去观摩学习,收获甚丰,感受颇深。该校课改采用 “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的教学模式。他们使用的是“三环六步一反思”的教学模式上课,所谓“三环”是指“预习——展示——反馈”,所谓“六步”是指“出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试——纠错巩固”,一反思就是教师及时写课后反思。这种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主要环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
这种模式有其先进的一面,在这样的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融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值得称道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基本上能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神态自然,表达流畅。个个踊跃发言,没有在其他地方扭扭捏捏畏首畏尾的现象。毫无疑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值得点头。可以预见,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比别人能说会道,比别人能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占有优势。二是团队协作能力彰显。新课改以后,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捆绑式评价,让学生明白,只有小组的成绩好了自己的成绩才会好,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团队的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反观传统的课堂,老师或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云里雾里,可知收效甚微。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你叫他上去讲几句,他“口嚅嚅而欲动,腿颤颤而将倾”。你知道,“背一袋钞票,却没有一毛零花钱”是什么回事。现在许多人就是这样的。
言归正传,该模式,之所以“高效”,关键在于:教师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上课前,老师们都把他们研究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把自己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给大家评价。虽然这些答案学生可能从教辅用书参考资料里搬过来的,但即便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彰显,知识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积累和巩固,能力得到升华。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老师轻轻松松上课,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大
家都不费吹灰之力,一派和谐景象。
于是,同行个个皆叹弗如。本人在赞叹之余,心中疑虑就出来了——这真是高效吗?答案是:no.理由有二:其一,如此高度统一,所有师生共用统一的导学案,施行统一的教学程式,统一解决相同的问题,得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试问,师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了吗?学生的个性在哪里?其二,在形式上,如此热热闹闹课堂,看上去很美,似乎很轻松,一路顺风顺水。那么,在课外,学生们要是不下苦功夫,能这么顺利吗?学生在课外是什么样的?这是个令人遐想的问题。这留给参观者们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是不是老师们只是玩了一个魔术,把法宝从左手转到右手,其实最终目的还是一样的——都为了分数干活?其三,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限,对某些知识点的认识是否有错误或一知半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我们就听出很多片面或错误的知识点,而老师并没有及时的纠正。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全面很值得打个问号。而且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教师的说法,其实,这课改,多少有点表演成分,在平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必需的,要是每节课都这么折腾,谁受得了。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原来,在这浮华的背后,竟是这般景象。如果说这只是道听途说,不足为据,那么,还有事实为证:下午我们决定进行一次突袭行动,再次去原来的学校听课,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课堂上学生不再烈讨论,而是竖耳倾听,老师还是讲得滔滔不绝„„
其实,我个人还是很赞成先把研究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的做法。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去啰啰嗦嗦的讲那些学生从课本上就可以掌握的知识点,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分析重难点。但我不赞成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下来让学生说,特别是我们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面很窄,课前又没有很好的途径去收集材料,所以还需要老师去引导。
教育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其实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其他新的教学模式,都有其好的一面。如何把这些优点结合起来,走合适本校的课改之路才是正确之路。
第五篇: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玩数学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玩数学
摘要: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题词“数学好玩”是把金钥匙。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好玩的东西才会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兴趣产生爱好,爱好产生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倡导玩数学,引导学生把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玩游戏,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现“爱学——会学——学会”。
关键词:学习兴趣 生活化数学 学生操作 数学游戏 玩数学
正文: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喜欢数学学习,轻轻松松主动学习数学,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题词“数学好玩”是把金钥匙。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好玩的东西才会使孩子们产生兴趣,而兴趣产生爱好,爱好产生动力。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倡导玩数学,引导学生把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玩游戏,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一.在兴趣中玩 在兴趣中学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科本身的内在兴趣和发现的自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搞好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会更精彩、更有效。
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学习的热情很低,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玩,尽情的玩,学生有了玩的机会,从喜欢游戏到喜欢老师,因此盼着数学老师的课,盼着数学老师设计的游戏,最后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老师的“圈套”,玩着玩着就喜欢上数学学习。如在一年级教学“数的认识”时,我放下教材,让学生离开课本,离开课堂,我告诉学生今天不上数学课,带领学生到校园中玩耍,学生们非常高兴。学生们玩的时候很自然的分成了几组,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在玩中不经意的提出数学问题,1.看一看,校园中有什么?喜欢学校的哪些设施?2.数一数,你喜欢的花、树等有多少棵?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建立了数的概念,学会了数数,这样引导学生在兴趣中玩数学、学习数学,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并且让学生体会感悟数学学习的方法。
“猜谜语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一节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教师设计形象、生动、有趣的谜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就进入角色。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导入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要给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说要猜谜,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谜语一出,学生就各说不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时老师拿出一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问:“ 谜面上的‘哥哥’、‘弟弟’在钟面上叫什么呢?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趣味谜语”,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二.在生活中玩
在生活中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在教学“元、角、分”前,可以先让学生和爸爸、妈妈上街购物一次,并把所买商品的价格记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了解了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逛商店”的游戏,现实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中来。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了元、角、分,学会使用换算元、角、分。这样设计学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游戏,让学生在生活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操作中玩
在操作中学
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这样作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要求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 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并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玩”。启发学生:你能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然后比较,分析,讨论,总结,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了许多不同的解法,发现了许多规律。这样通过玩,使学生有机会实践,有机会探索、交流和思考问题。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创造个性,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逐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在规则中玩数学
在学生时代我一直羡慕钦佩小学时学过的语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教育女儿李星华的一句话“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现在当了老师我经常这样教育我的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会创造机会让学生玩,有时玩的不是数学游戏,只是让学生玩个痛快,再上数学新课。这样教师尊重了学生玩的天性,学生也会尊重老师的劳动,认认真听讲,主动完成数学学习。
玩数学不仅仅是玩,重要的是学。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该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得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教学为内容,游戏为形式。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较为完备、严密的规则。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任务而提出的,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遵守行为规范及行为结果的评判处理规定。它是游戏中控制学生认识活动和游戏进行的主要武器。教学正式通过游戏规则来引导游戏朝既定的方向发展,通过游戏规则把教学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游戏之前要讲明有关规定,游戏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游戏结束后要结合游戏开展评讲,真正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很多知识都很好玩。但数学又是一门枯燥的学问,需要大量的计算和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我学”变成“我会学”,最终实现“爱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是每位教师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参考文献:
1.王巍 《让孩子们爱玩数学 玩好数学》 锦州教育网;
2.马莉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学与玩》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2年底6期; 3.徐增宝 《架构起数学与生活的四座桥梁》 《山东教育》2011年第1、2期; 4.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联系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箱:szxx077wzb@163.com 邮编:27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