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的课例研究(空气 )(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1:4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验教学的课例研究(空气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验教学的课例研究(空气 )》。

第一篇:实验教学的课例研究(空气 )

基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课例研究

--------空气(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223

一、研究背景

新课改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即要重视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本节课是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前面一章内容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等知识。基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章内容是学生真正认识化学的开端,是学生真正走向实验探究的重要过程。而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初步通过实验来验证空气中的成分(二氧化碳的检验,水蒸气的检验,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空气的成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学生都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但是对空气中还有氮气而且氮气的成分比氧气更多就不怎么了解了。对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了解应该也就有一点而已。学生对空气中各个成分的含量应该了解的不全面的。

学生对化学仪器的认识不是很多,对化学实验的向往度很高,更渴望能通过化学实验来探求新知识。

三、课堂基本情况(课堂简录)

课堂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及误差分析。

引入:请同学们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你身边的空气。你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吗?(引出课题)

学生感受(„„)

设疑:请大家动动脑筋,你能通过实验或实例来证明你身边确实有空气的存在吗? 学生:(„„)叙述:(过渡)其实大家动动脑筋,还有很多小实验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如,我这有一个集气瓶(展示集气瓶),我说它是空的,对不对?

学生:(„„)

老师:正因为空气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们察觉,所以尽管它客观存在,但人们对它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老师:许多的科学家的实验证明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请一位同学说说空气的成分。然后做出积极的评价)

实验:参照书本P34图2-1图2-2做相应的实验。(学生参与)验证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存在。给出相应的结论和板书。

老师:叙述,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空气里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还有氦、氩等稀有气体。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却是氮气和氧气,那么氧气在空气中占有多大的比例呢?

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P35图2-3 简述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名称及实验过程。(完成P35活动中的填空)

在实验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最后得出结论。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2.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学生思考后,有部分学生答出)

3.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刚开始学生有点难理解)

4.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6.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通过学生讨论,进一步认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最后,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有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小结(„„)

四、课后反思

应用了实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的高。学生通过讨论等学习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

1.在探究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水蒸气实验中,探究实验比较单调,空气通入石灰水使石灰水变浑浊,能说明有二氧化碳的存在,但是很牵强的说明了其量很少。在设计实验时,可以用对比实验来更准确的说明。

2.在学生重点讨论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环节中,基本停留在本节课所探讨的问题上,学生不一定能够根据新的情境,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拓展迁移环节,提出一些新的情境问题会更好。

3.学生的参与率还是少了点,气氛虽然还好,可能效果上不是很理想。设计新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分析,我将课堂教学变得富有生气与乐趣,多方位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目的能得到有效实现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对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

1.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定。

2.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实验可以得到更可靠的数据和结论。

3.通过实验造成的误差分析,使学生懂得要想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和结论光靠实验是不够的还要加上我们的正确处理。

4.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等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的再设计(设计新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重点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讲演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

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500 mL量筒、100 mL量筒、10 mL量筒、500 mL烧杯、红磷、水、火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大家一起深呼吸感受美好的自然,感受身边的空气存在,引入今天的课题——空气(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组成

设疑:你对空气有多少认识?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①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②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二、活动(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拉瓦锡及其他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情况)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设计如何取某地空气的样本。(比如:要取我们学校食堂的空气样本的方法。学生讨论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以有关空气问题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本课的距离,产生好奇感。

以探索形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三、活动(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存在的检验)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活动(学生演示,教师指导并引出一系列的问题):验证空气中有二氧化碳的实验(设对比试验,一组用嘴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吹起,另一组通过注射器向澄清石灰水推气,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和其含量比较的少);验证空气中有氧气的实验(向集气瓶内放入点燃的火柴继续燃烧);验证空气中有水(利用无水硫酸铜做对比试验,一组直接滴水,另一组放置空气中一段时间)。此项活动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由老师引导使学生自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3.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四、活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通过以上探究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物质,但是还不知道他们的含量是多少。那么,接下来就对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的比例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方案:

① 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

②换一个矿泉水瓶子,再想办法把瓶内的氧气消耗掉,看瓶子变瘪了多少; ③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提供浙江版八年级下册第35页图2-3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索:指导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广口瓶的空余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设疑:

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 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科学分析: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①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上述实验中的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因此白烟最终消失。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的原因。③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多少?④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它有何性质?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反思与评价: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最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该实验进行改进,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更容易操作)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设问:能不能用木炭来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学生谈论,说出原因,教师评价)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最后,课堂小结:

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②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学生阅读教材: 空气成分氮气 78% 氧气 21%(大约是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设计意图:增强记忆。

六、课后反思

从本课的教学过程反思:

1.以深呼吸引入课题——空气,实现了既简单又高效教学原则,很好的使学生来到了课堂。

2.以学生对空气的了解和提出关于空气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风暴,使学生真正的融入真个课堂,为后面探究空气的组成和实验验证组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验证空气中有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把以往先进行学生吹气先说明二氧化碳可以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做用注射器向澄清石灰水注空气实验的步骤改为两个实验一起做,做对比,这样既节约了时间,而且更能说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而且量很少。

5.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中,在完成实验后,在老师的一连串问题中又把学生带进了思维风暴,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的指导最后分析出各个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实验误差的分析,这是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是很少的。为了评价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提出用木炭来代替红磷可以完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给学生讨论。并布置了在课后查阅资料对该实验进行改进的方法,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更容易操作。好像这么做有点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但是也真正符合赞科夫的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整个课堂氛围来看,教学是比较的高效的。

从本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反思:

本课紧紧围绕重点难点,利用课堂的实验教学手段,并让学生参与在实验操作中。通过学生的思维风暴,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教学活动设计的环环相扣,使得学生的探究过程(包括思维过程和实践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有效。思维过程跃然纸上,实际操作过程井井有条。

本节课学生探究活动、学生讨论都丰富,一节课下来之后,如果不进行反思和小结,学生就容易形不成体系,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反思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主要的探究方法和形成的知识进行了及时地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反思和小结,对这节课要掌握的重点的目标、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地过程和方法,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最后几点感想:在探究过程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情况,必须进入小组指导,让学生能少走弯路,给学生一个方向提示。学生在活动讨论中的的猜想,直接影响他们探究的方向和结论。因此,应该重视学生的猜想,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猜想,及时给学生指导。

第二篇:空气成分实验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新课程改革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都是经过教育教学专家反复论证,能针对学生循序渐进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而编入教材的。我针对科粤版第二章第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反思。

一、对实验中采用“红磷”作为反应原理的教学反思

对于每一个实验的原理,在选取上都有诸多因素的限定,如反应物要容易获得、价格要低廉、反应现象要明显、环保等等。在实验中对原理的反思,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分析和结论的归纳,体悟实验的本质。所以我针对该实验原理提出如下反思问题

(1)为什么测定空气成分要用过量红磷?

(2)如果用木炭,铁丝、镁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反思中提出的问题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出发,力求探究和开放性,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该实验选用的反应物要符合这些要求:既能在空气中反应消耗氧气,生成物还要不是气体;反应物只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和空气中其它气体不反应。通过反思将实验变成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手段,提高了实验的智力价值。

二、对该实验装置改进的教学反思

在实验教学中,为确保学生安全,防止环境污染是实验装置改进的重要内容,由于该实验中搭配欠佳,操作复杂;手法不娴熟就会导致有污染的五氧化二磷逸出,在安全性和环保上不能达到要求。所以在课后,针对该实验装置的改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两点的建议

(1)设计实验,让反应在一始终密闭的环境中发生

(2)装置要简单化,可见度高,便于观察现象。

针对建议学生采用不同的反应物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装置:

在上图

(一)将白磷放入密闭的集气瓶中,为避免燃烧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散逸,所以采用凸透镜聚光点燃白磷;上图

(二)中将白磷放入始终密闭的注射器内,向盛有生石灰的烧杯内加水,该反应放出的热量将白磷引燃;图

(三)在密闭的试管中放一段铜丝,用酒精灯加热,使它消耗试管中的氧气。学生在设计上都考虑了装置的密闭性问题,能体现追求科学的严谨性。像这样的实验装置学生设计的还很多,不仅仅能达到实验装置改进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实验装置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体悟实验设计中装置的最优化思想,还能促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种沟通,是两者的融合,在实验教学中的反思带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通过反思使实验教学得以改进,实验水平得以提高。

第三篇:物理数字化实验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

——数字实验室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课题 滑动摩擦力和正压力

教学内容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用什么办法可以测定它们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数据采集器、力传感器、计算机、长木板、细绳、摩擦力实验器、毛玻璃、包装纸、铁架台等 数字化实验设备简介(如图1)

1.传感器:数字化实验的核心部件。“感”将物理量转化成电信号;“传”将电信号传递到数据采集器装置和计算机平台。教学中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热传感器、电流电压传感器、光传感器、声传感器等等,图中是一个位移传感器。

2.数据采集器:采集传感器感知的数据,并传给计算机,可以说是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的转换器。

3.实验仪器:完成某一物理实验需要的仪器,如小车、导轨、灯泡、电源、开关、线圈、磁铁等。

4.计算机及其内部处理由传感器传递的数据的软件。

5.实验结果:实验中采集的数据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直接显示以数学方式展现的图表和图象,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数学的图象和图表呈现。

由此可知,数字化实验是将传感器、计算机与传统的实验仪器结合,是传统实验方法的发展和数据处理的科学化,呈现的是真实的实验,数据处理上更严谨,规范。

对传统实验的改进方案及结果分析: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之一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现象,探究滑动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实验原理是让木块匀速运动,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用拉力来反映摩擦力。

传统教学中采用图2的装置,用弹簧秤水平拉一个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的木块,学生通过观察木块从不动到运动的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来认识摩擦力。但由于仪器较粗糙,数据的变化不易看得很清楚,本实验大多情况下作为了一种模糊的定性研究。

用传感器参与本实验,实验原理不变。但图2中的弹簧秤换为力传感器效果也不好。于是我们想到用图3的装置,将力传感器固定,感知力的一端通过一段弹性不大的细绳与木块连接做本实验,这样木块始终与地保持相对静止。拉动木板,在刚加拉力时木块与木板有相对运动趋势,木块与木板间有静摩擦力,木板运动起来,木块与木板有滑动摩擦力,由于木块始终相对静止,因此各个时刻的拉力就反映了对应的摩擦力。实验数据传入计算机,木块抽动过程中拉力的变化以图4中的红线形式展示。这样木块由不动到运动中摩擦力的变化就通过拉力变化的图线清楚的呈现给学生。

对图象做进一步分析看出图中的①表明木块还未受到拉力时完全静止的一个过程,木块受拉力为零,因此摩擦力为零。图中②体现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在不动到滑动的过程中静摩擦力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图中③是物体动与不动的分界点,此时的摩擦力是最大静摩擦力,图中④体现的是物体的运动过程,图中清楚显示滑动摩擦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且在运动中保持一个定值。所以通过图4的完整图线很好的反映了学生认识摩擦力的第一个层次──感知摩擦力。

第二层次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正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图5对应的是木块放在毛玻璃表面,图6是木块放在包装纸的表面。两图表格中的“平均”显示的是在毛玻璃表面分别施加三个压力和在包装纸表面分别施加同样的三个压力实验时滑动中对应的拉力大小,也就反映了各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测量木块重1.5N,在木块上依次加250 g砝码,使正压力依次为1.5 N,4 N,6.5 N。再将得到的数据用Excel处理得到的如图7的图、表,这样处理本实验既分析出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间的正比例关系,又知道这个比例系数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更可以算出相应的动摩擦因数,且控制变量法也一目了然。

教学反思: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感器的介入提升了实验数据分析的层次。图象的展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教师无须语言的赘述,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通过理性的数学分析得出,使学生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将教学内容由过去的粗糙丰富为严谨、科学。

第四篇:课例研究(推荐)

一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

四川省大竹县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室 罗恒

作者简介:罗恒,四川省大竹县教研室中小学英语教研员,大竹县骨干教师、科技拔尖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县人民政府奖励,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一、案例研究背景

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焕发了生机,它可以大容量、快节奏,声影并茂。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像中国人过年一样,少之又少。没有多媒体的英语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益难道我们就举步维艰吗?只要我们遵循语言的教学规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改革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我们也是可以为的。

本案例来自大竹县自主乐学高效课堂展示的七节研讨课(七节课均为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都没有使用多媒体)。听课的有省市县英语学科专家和县内一百多名英语教师。展示内容是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Unit2 “What should I do?” the content from 1a to 2c。其中一位授课老师是大竹县石河中学杨英老师。杨老师这一节课的整体操作模式是按:“引-学-展-评-理”的程序进行的。授课班级为六十八人,虽然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但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讲授式、灌输式,课堂活跃,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及分析 Step1.Lead in

1.Greetings and free talk.2.Let the students check the task each other.分析:教师与学生轻松自由的英语交谈,学生感到很轻松,为课题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检查,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让学生充当了小评论家。(其实,学生的检查有时候比老师还认真,更能启发被检查的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初步凸显。)Step2.Study(Pre—task)Task 1: Lucy wants to buy a new guitar, but she doesn’t have enough money.What should she do? Task 2: She argued with my best friend last week.She wants to get on well with her as before.What should she do? Task 3: I was away from my family for two month.I miss my parents very much.What should I do? Task 4: I was late for school.What should I do? Group1、3 finish task 4;Group3、6 finish two tasks;the other groups finish three tasks at least.Ask students to use the letters、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page11、12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s much as possible.The students in group must help with each other.说明: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师把任务写在纸上,分发到每个小组。组内非常热闹,有大声朗读的,有教同学说、读的,还有的在关着书表演的等等。

分析:问题来源于生活,但解决问题的知识来源于教材。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情景带 1

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读、带着任务学、带着任务想。学生不仅要学单词、短语,还要会运用句子结构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真可谓一箭三雕。同时为后面的展示环节奠定了基础。Step3.Show(Practice)

Group7: We finished task1.We think she can borrow some.Maybe she should buy a second hand guitar.She can also get a part-time job and have more money.She can’t even buy until she have enough money.Group1: I should say to my teacher or my parents I’m very sorry.I’ll get up early and won’t play on the way to school.I should study hard.……

说明: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基本上把教材中的短语如“call…up、on the phone、surprise sb.、out of style、stay at home、argue with”等都用上了,而且在展示完后,都有学生评价其优点和不足。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远远超过老师对学生的一个“Good.Very good.Excellent”等。

分析: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不仅代表自己的水平,更代表本小组的水平,所以他不得不认真去看,认真去记。尽管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出错,如二手“second hand”中间应加短线,“she have enough money”也有语法上的错误。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学生的思维。其实,学生的思维是很丰富的,放开我们的手,学生或许会飞得更高更远。

Step4.Show(Further Practice)Example: M: What’s wrong with you, Lucy?

W: My clothes are out of style.I want to buy new clothes.What should I do?

M: Well.I think you should study hard and you’ll get a good job in the future.You can buy them.W: Oh.I don’t like studying.M: Maybe you could borrow some money from your parents.W: That’s a good idea.Thank you.教师建议:围绕你生活中的问题,小组讨论,仿照例子编写对话, 然后小组展示。

说明:教室先静了三四分钟,然后小组就开题讨论了。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中一个小组是这样编写的:

A: Tomorrow is my mother’s birthday.I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thing for her.What should I do?

B: Maybe you should go home early after school.Don’t play outside.Help your mother do more housework.C.That’s a good idea.Thanks for you.分析:学生仿照例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运用中学知识、强化知识。老师并没有安排学生读教材,记短语和句型,也没有将句子的结构和单词的用法。充分相信学生,学生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学生经过前面两个步骤的操练运用,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并初步掌握了这节课重点。

Step5.Evaluation(Feedback)

1.Practise listening.(Finish 1a,1b,2a,2b)2.Exercises(Students design some exercises by themselves)3.Students explain the exercises.说明:教师要求学生设计选择题,翻译题,对划线部分提问和对话题,然后学生讲解和评价,教师监督。

分析:从口头操练到笔头练习,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法任务型教学。这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清晰,思维更加深刻,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合作使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更加自信。每一步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导演、监督者和评价者。

Step5.Straighten out students’ thinking(Summarize)1.Which letters、phrases and sentences pattern did you learn in this class? 2.How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some advice? 分析:梳理所学,总结所获。静下心来,让学生说,让学生想,让学生写,这是消化的过程。要提高课堂效率,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Step6.Homework..1.Collect your problems in your study or daily life.2.If your mother’s birthday is tomorrow, you don’t have enough money.What should you do? 分析:作业设计新颖,突破了传统的作业形式,不是简单的抄写、背诵,而是要求学 生要用英语思维,根据所学用英语完成的任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没有多媒体的条件下,要提高课堂的“精彩度”,即教学效率,杨老师这节课无疑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1.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这句话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引导者,指方向的人;二是知识形成途径,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案例中,杨教师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的“引和知识的构建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和练习上。

2.《新课标》指出,“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杨老师在step2中就采取了分层要求。可见,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在没有多媒体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更精彩。

3.课堂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有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才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案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贯穿了这些思想,这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一些基本理念。

4.案例中,教学全过程都体现了情景认知理论。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指出,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当需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它们往往被证明是没有用的。杨老师这节课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应用性、互动性。

5.教学过程贯穿“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即让学生用语去“做事”。我们注意到,杨老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前结构(已有的知识)以及兴趣等等,所设置任务的难度,角度都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务的执行是建立在充分的操练和练习的基础上,是有着充分的准备和铺垫的。否则,任务的实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4.在评价这一环节中,杨老师一是适当的处理了教材,主要通过听力的操练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大胆的让学生设计反馈题,充分相信学生;三是让学生来讲解反馈试题,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充满了自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到底获得了多少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心里才清楚。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给压力,学生才有动力。如果教师一味的霸占讲台,学生就会离你越来越远,最终你的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

总之,在实施新一轮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实施教学,恰当地改变课堂结构,针对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上巧妙构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使在没有多媒体的条件下,广大农村地区的英语课堂教学同样可以精彩起来!

联系电话:*** 4

第五篇:课例研究

应该了解的定义

1、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在今年的研修当中也有特定的含义。它首先是要求我们锁定在教学实践当中的真实问 题。然后我们开展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课例研究。三次备课是第一次备课我们在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选择一节课,然后呢是老师基于已有经验进行备课,不要寻求帮助。在备课以后,研修组老师进行备课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授课的老师开展基于同伴互助的备课。第二次备课之后要进行观课准备,上课。观课和上课同时进 行。在上课结束以后,根据观课的情况,研修组进行评课议课。然后在评课议课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第三次备课。那么整个的过程就称作“课例研究”.(就是下面的磨课计划。

研究小组确定研究问题和方向-做磨课计划表-按磨课计划表的计划就行磨课-进行讨论研究问题)红色字体是自己总结

2、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项目整合下行的载体。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协同研究,是基于教师现实起点,解决自身教学问题的自主研究,是借助课例研究e流程跟进教学过程的混合式研究。

下载实验教学的课例研究(空气 )(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验教学的课例研究(空气 )(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一、课例研究——唤醒教师的主题意识 在雅典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么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说过“最重要的是:成为本......

    空气说课

    《空气》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课例研究方(范文)

    课例研究方案一、指导思想 围绕“县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题,以课例为载体,以县域教研和学科教研为依托开展教师行动研修,推进研训合一,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模版)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

    课例研究作业(本站推荐)

    课题:9加几研究主题:培养学生的正确运算能力学校:仓山一附小姓名:林玲学科:数学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例1、例2。2.......

    什么是课例研究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是要弄清一节课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课例研究也不是教案。教案是具......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课例研修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

    课例研究心得

    课例研究心得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真的是机会难得,受益匪浅。 在这两个月的学习中,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交流、„„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 课例研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