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时间:2019-05-13 10:51: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第一篇: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条件下,我认为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首先要完善民主选举的环节

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还不完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需要深入探索有效办法、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具体到民主选举这一环节,存在贿买选票,宗族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干扰、操纵村委会选举的现象,并且越来越普遍。只有民主选举这一环节程序设计的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真正体现出选举的民主性,才能确保选举出的村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是一个能协作、能共事、有凝聚力的班子,是一个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班子,是一个既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又能很好地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主动接受群众民主监督的班子;才能确保选举出的村民代表、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真正发挥应起的参与决策、民主监督等职能。

1、选举委员会的产生:

选举委员会采取推选产生的办法,由各村民小组按照群众威信高、法律观念强、熟悉民主选举程序的标准,从老党员、老干部或知识分子中推选一人或几人组成。选举委员会成员应不再参加竞选本届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选举委员会的推选工作由上届村委会组织完成。

2、候选人的产生:

选民个人向选举委员会提出附有10位以上选民联名推荐的参加竞选的书面申请,再填写上有介绍本人的基本情况、竞选理由、竞选岗位及初步工作打算,选举委员会审核后确定申请人是否成为候选人。审核的标准和依据是:联名推荐的选民是否属实、够数,竞选理由是否正当等。在由选举委员会把该村参加竞选的候选人名单及其填写的竞选表格予以公布。用这种公开、透明的“阳光”方式产生候选人,可以有效抵制用金钱、势力等不正当手段拉票的发生。这样才能引导选民理智地进行投票选举,还能使选民对当选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3、建议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实行分开选举的办法。

实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分开选举。实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分开选举的办法,有利于候选人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竞选岗位,有利于选民根据各个岗位的具体特点、要求从候选人中选出最合适的人选,从而增强选举工作的方向性、有序性;实行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分开选举的办法,有利于引导候选人之间进行合理的竞争,有利于选出的村委会能迅速整合成一个团结协作、有凝聚和战斗力的班子,从而能有效迅速地开展村委会工作。

4、高度重视村民代表的选举工作。

应取消由村民小组推选村民代表的办法,以明确村民代表所代表的具体选民,实行村民代表向选区村民负责制,并赋予选区选民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有权重新推选村民代表。这样可以增强村民代表的责任意识,也有利于各选区村民对所推选的村民代表进行监督。

二、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要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三个环节

1、建议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村民会议制度是村民自治、村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根本体现和保障。村民会议作为直接民主的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建议明确村民代表会议作为它的经常性议事组织,经授权代行村民会议的绝大部分职权。用代议制民主弥补直接民主平时不到位的缺憾,同时,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与所代表的村民的有效沟通机制,保障村民能够通过这种替代方式,经常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2、建议调整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能,明确各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和相互关系。

应把村民代表会议建成一个独立的常设机构,把村务决策权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行使,使村民代表会议由虚变实,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还权与民。党支部、村委会不再行使村务决策权;通过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民代表会议主席来体现党组织的领导;村委会负责事务性工作,具体执行落实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后有权向村民会议提议罢免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认为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不当,可以提请复议,对复议结果仍然认为不当,可以召开村民会议表决。

3、建议取消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一肩挑”的模式,继续提倡支部委员与村委会委员交叉兼职的做法

适当减少村民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的成员职数。这样既可以防止“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又可以精减村级组织人员,节省开支,减轻农民负担。实行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提请研究事项,交由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决策的机制,进一步理顺了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乡镇人民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要建立健全民主考核、合理奖惩和定期培训制度

当前部分村委会的工作除了组织“三秋”“三夏”生产外,就是为了迎接上级各种检查而做的表面准备工作。标语满街、牌匾满墙、档案满橱成了衡量村级工作的标准,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等工作还没有摆到突出位置。

第二篇: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基层性。第二:独立性。第三:自治性。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居(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工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尽管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可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应属于居(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

对于工厂、农业、学校等基层组织,需要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上海工会坚持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把建立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作为扩大基层民主和维护职工民主权利的主要载体。各级工会在深化企业改革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全市各区县局(产业)普遍制订了实施细则,促进了民主管理的不断加强和深化。

比如说,在公有制企事业中强化职代会各项职权的落实,重大改革决策实行职代会预告制的达90.9%,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方案实行职代会表决制的达87.3%,对民主评议信任率达不到要求的干部实行了免职建议制。在非公企业中探索民主管理有效途径,试行职代会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社区、工业园区等建立区域性职代会,一些非公企业还探索实行了共商会、职工管委会等职工民主参与的新形式,扩大了非公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厂务公开制度,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实施面达到86%以上,部分非公企业进行了试点,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和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等不断得到落实和完善。全市三分之二的职工代表接受了民主管理业务培训,增强了民主管理的意识,提高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水平。

基层民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要真正发展基层民主,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层民主落实好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了,百姓就会心顺气畅,这必将有利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高二6

朱晶泓

第三篇: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建设交流

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建设的法治化实践交流材料

农村是社会的基石。农村民主法治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大局,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北仑区注重将制度的体系化建设与基层的民主需求相结合,予制度设计于“四个民主”,贯法治理念

于“理事流程”,让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民,能够轻松实现对村级事务的管理,走出了一条加强基层民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一、实施动因

随着农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民主管理方面的问题凸显:

1.制度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不少的农村、农业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如农民权利缺乏保护、法律难以得到普遍认同、法律法规呈现明显漏洞等,造成了法律进入农村的困难。现有的村民自治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容又主要针对村民自治组织的,而非村民自治本身。这就导致了村民权力、义务、地位和村民会议的权限、性质等关乎村民自治的规范难以涵盖。全面具体地规定村级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程序性法规至今仍是空白,对如何落实村民的自治权以及对于侵犯村民权利的行为该怎么惩戒,缺乏具体措施。尽管各级政府也纷纷制定出台了种类繁多的基层民主制度,但普遍存在内容笼统、空泛,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有的制度只提一些原则性口号,既无实际内容又无具体操作程序,无执行的必要;有的制度只提要求,缺乏配套的保障措施,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还有些制度要求由于基层条件尚不具备,导致无法执行;一些制度机制形式主义的要求过多,不利于基层简便快捷地工作。

2.基层干部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干部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王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主观的,客观的等多方面原因,基层干部群众的民主能力和法律素质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部分村干部用传统习惯方法解决问题的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少,甚至搞家长制或一言堂,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把村民自治变成村官自治;部分村民民王观念缺位,主人翁意识不强,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不够;部分村民依法办事能力弱化,不知道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权益受到损害时也无力维护,或是采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

3.民主实现途径和载体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农村在“四个民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民缺乏积极性,民主选举不规范,贿选等非正当的竞争和参选形式多样、情况复杂,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选举的真实性产生一定影响;村务、党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公开的实质性内容少,程序不规范,形式比较单一,村民最关心最想了解的村务事项,公开的速度和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村民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管理的渠道不够畅通,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得不到保障,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信访件增多等。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消除制约基层民主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切实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北仑区从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基层民主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按照点面结合试点先行的思路,围绕“四个民主”建立起配套衔接、环环相扣的民主制度链条,同时还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实务操作,简化处理程序,切实保障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并把它扩大为基本面的动力。

二、主要做法

1.三环节:直面法治

——民主选举,从“上级选人”到“群众公选”

民主选举是农民充分享有自己民主权力的最直接方式。针对“少数人选人、从少数人中选人”导致的选人不准、埋没人才以及“抢了位子不干事”、“占着位子不为民”等问题,北仑区从制度、程序、环境三要素入手,切实把村干部选用权交到农村群众手上,真正做到干部行不行群众评一评;干部用不用,群众公论。

一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区委、区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坚持依法选举和完善选举程序上,出台关于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各街道制定了切合本地实际的选举实施方案和操作手册,编印统一规范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范本。在全区全面推行无候选人直选选举制度,村干部候选人由选民直接推选产生,上级部门不委派、不指定、不授意,确保把政治素质好、办事公道、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深受群众拥护的人选进村民委员会班子。积极稳妥地推进“自荐直选”制度,由自荐人向本村村民选举委员会自荐报名参选,并提交书面竞职承诺参选,选民以无记名秘密投票的方法,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毛遂自荐”的报名方式,避免了“海选”无

目标、得票散的情况,也将原候选人的“无序”竞争变为现在“自荐”人的“有序”竞争,改“暗”争为“明”争,降低了贿选出现的概率。大力推行村干部履职承诺制度,完善创业承诺制度和辞职承诺制度,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意识,也让村民比有标准评有依据。

二是规范民主选举工作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做到规定环节不减少、法

定程序不变通、严格依法规范操作。认真把好村选举委员会推选关、选举办法确定关、选民登记关、委托投票关、候选人提名关和正式投票选举关等环节,努力做到选民登记不漏登、不重登、不错登。村选举委员会成员、选民、选举办法和选举日、自荐人、委托投票、投票时间和地点、选举结果等7项内容逐一进行公示。改变过去选举委员会包办选民登记的方式,尝试通过广播、公告、张贴标语等方式,引导村民在规定时间内到固定登记点进行选民登记,推动“登记选民”向“选民登记”转变。投票环节做到了选票当场领取、当场秘密划票、当场投票、集中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对重点村、难点村、竞争激烈的村等,实行全程录像直播,确保换届选举全程置于“玻璃房”中进行。

三是营造民主选举法治环境。进一步培育选举文化,大力探索整合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以及宣传窗、黑板报、文艺演出等平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宣传。让《选举法》、《组织法》以及换届选举工作纪律要求等法律知识走进民心。利用宣传车到村集中宣传,尤其是“重点村”、“难点村”,走街串巷反复播放;利用村高音喇叭广播,通俗易懂地讲解换届程序、资格条件、选举纪律等内容。组织“村头宣讲团”、“老干部讲师团”、“蒲公英宣讲团”等20余支民间宣传力量深入村头田间,帮助村民消除家族、宗族、派别等陈旧观念,引导他们依法有序参与选举。加强对选举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区八家职能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严厉打击贿选、破坏选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对选举中违法行为明确“六个严禁”,并首次细化贿选的“八大行为”。各街道(乡镇)也通过选情预警网络、手机短信群发、现场重点监控等途径对选举中出现的违法事件,及时介入,果断处理,确保换届选举依法公正进行。

2.“四个一”:体验法治——

民主决策,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

民主决策是规范农村权力运行,体现村民自治的关键举措。针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村建投入大,村干部权力大,集体资产数量大,导致涉及村级管理信访举报超过全区信访总量60%以上的问题。该做法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

1.明确“一事”范畴,强化规范决策。“一事”是指村级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类、工程建设类、财务收支类、人事管理类、民生项目类等五大类。除此以外,涉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其他重大事项以及村党支部、村委会认为有必要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议的事项也纳入决策范围。

2.明确“一议”程序,强化科学决策。“一议”是指通过村民民主议事,进行充分酝酿讨论。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提议。决策议题一般由村两委会提出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二是商议。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召开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村民代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拟定初步实施方案;三是审议。召开村两委会完善实施方案,提交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讨论,同时将方案上报街道、乡镇审核,经审核同意后确定方案。

3.明确“一签”责任,强化民主决策。“一签”是指召开村民代表对村两委会提交表决的方案进行讨论并实施表决,以在纸质表决书意见栏签名作为表决形式,并当场公布表决结果,以全体村民代表过半数“同意”为通过。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对会议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对最终表决结果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签字确认。

4.明确“一公开”步骤,强化透明决策。“一公开”是指村务决策全程公开,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事前公开。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三天前,将有关事项内容在公开栏中公布;二是事中公开。凡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的事项,必须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布;三是事后公开。决策事项完成后,将完成情况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及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布。

3.“1+4”:践行法治——

民主管理,从“制度管人”到“流程管事”

民主管理是发扬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针对村级制度重“实体”轻“程序”、制度重复、操作不强监督不便等问题,北仑区推出五项村级事务操作流程范本,配套建设十六项村务工作制度,构建村务工作规程体系,启动和实施村务工作流程化管理,切实提升村务“阳光管理”、“阳光服务”的水平。

村务工作流程化管理模式,由一项通用流程和四项专用流程组成,将村级主要工作事务按内容性质划分为五类,按照村务工作规律,分别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将工作程序予以明确固定,使村级事务的操作更加规范明了。具体由通用流程“村级事务工作流程”和村级建设工程实施流程、经济合同管理流程、财务支出审批流程以及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流程等四项专用流程组成。以此为核心,配套出台或完善了相关的另外16项制度,形成村务工作规程体系。

“1”即“村级事务工作流程”,属于通用流程,适用于村级一般事务的操作。包括四步工作环节操作,分别是:村事提议—>村事决策—>执行和监督—>资料归档。其中,村事提议环节具体包括三个操作步骤:民主提议、提议疏理和意见征求。村事决策环节包括两会决策和情况公告两个步骤。执行和监督环节包括事项实施、民主监督和结果公开三个操作步骤。资料归档环节具体要求将村事的相关提议、决议、执行监督涉及的资料进行归档。

“4”即四项专项流程,根据村务实际,对村级事务操作中相对专业性特殊性的工作,进行专门性程序规定,主要包括“财务支出审批流程”、“建设工程实施流程”、“经济合同管理流程”和“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流程”。

财务支出审批流程,适用于村级财务支出,包括四步操作环节。分别是财务审批—>财务审核—>上报入帐—>财务公开,财务公开环节包括财务报告、分歧处置和财务公开三个操作步骤。

建设工程实施流程,适用于村级建设项目工程,包括四步操作环节。分别是:项目前期环节,包括项目方案—>项目报批—>项目备案三个流程;项目实施环节,包括项目发报—>项目施工—>民主监督三个流程;项目决算环节,包括项目验收—>工程决算—>结果公开三个流程;归档转交环节,包括资料建档和档案移交两个流程。

经济合同管理流程,适用于村级重要经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包括三步操作环节。分别是:合同拟定环节,包括合同起草—>法律审核—>条款审定—>合同签订四个操作流程;合同履行环节,包括履行合同和情况公开两个流程;归档备案环节,包括资料归档和合同备案两个流程。

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流程,适用于农村党员的培育、发展,包括四步操作环节。分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环节,包括接受申请—>民主测评—>教育培养—>发展对象—>党委预审—>集中培训六个操作流程;预备党员接收环节,包括入党票决、党委谈话和党委审批三个操作步骤;预备党员转正环节,包括考察培养、转正票决和党委审批三个步骤及资料建档环节。

4.“十清单”:助力法治——

民主监督,从“形式监督”到“实质监督”

民主监督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基本保障,而在“四个民主”的运行实践中又是最薄弱、最难以发挥效率的环节。针对一些地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履职能力水平有限,村务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等问题,2010年3月起,北仑区推行村务监督“十清单”制度,将村监会需要重点监督内容及相应的监督要点、监督方式等,汇成一张监督总图表,方便村监会成员及农村干部群众对照操作,确保村务监督取得实际效果。

一是“清单式”分解,细化监督内容。拟定村务监督“十清单”,把包含村民关注、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工程建设项目和村级集体“三资”管理等方面,具体细化成决策程序监督、村务公开监督、工程项目监督、货币资金监督、债权债务监督、收支票据监督、资产资源监督、合同履约监督、印章印签监督、干部廉政监督等十项监督内容,实现村务监督的全覆盖。还对十项监督内容进行规范,设定每项监督工作的具体要求,统一监督方与被监督方的共同工作目标。

二是“条目式”公布,明晰监督要点。为避免监督的随意性,将清单中的十项监督内容,制定了54个“条目式”的监督要点,明确每条监督内容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步骤,使监督事项清晰明了、便于操作。如针对债权债务监督,明确了各类债权是否清理、债务是否偿还、是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催收、限期归还等5项监督要点。

三是“串联式”监督,优化运作方式。按照“十清单”监督要点,对每个关键监督环节和廉政风险防范点,明确相对应的监督方式,每个监督要点都有具体的监督方法,使监督要点和监督方式一一对应,形成“串联式”监督,易于村监委会成员查找和应用。如合同履约监督有四个监督要点,清单明确:对于重大经济合同签订、变更、解除是否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可以通过问询、查看会议记录进行监督;订立的合同或协议是否经司法所或法律工作者审核把关,可以通过查看合同文本进行监督;承包款是否按合同约定及时兑现,可以通过查询会计服务站入帐情况和查看合同文本进行监督;合同履约情况是否按规定公开,可以通过查看村务公开栏公开情况进行监督。

四是“双向式”评价,提升执行效果。每年由村监会按照“十清单”中的规范要求,对村务规范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测评,年终将“百分制”的量化测评结果分别向村民代表会议及街道(乡镇)纪检部门报告,街道(乡镇)把测评结果与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评先评优、考核等挂钩。同时,村监会每半年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十清单”监督情况,接受村民代表的评议,并接受乡镇(街道)纪检部门的监督。

三、主要特点

1.形象直观,操作简便。

将村级选举、村务决策、村务管理、村务监督的内容和要求,由一套套复杂枯燥的制度规范转换成一张张清晰简便的流程图表,形成便于“装口袋”、“记脑袋”的“操作手册”,让村民可以按图索骥,流程理事,大大增强了村务民主管理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2.设计科学,实在管用。

在“四个民主”的制度设计中,注重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将村民的主体性、参与度、满意度评估贯彻始终,帮助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力,提高村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如“四个一”制度中,抓住 “ 评”和“签”两个核心,村两委会每半年组织进行一次决策评估,通报有关重大事项处理结果,接受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评议,并根据决策的完成情况和最终成效进行满意度测评,当场统计测评结果,促进村民代表提高村事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日常工作中一个议题表决一次、签名一次,每个村民代表无论“同意”、“不同意”或“弃权”,都要在表决书上按照意愿签下自己的名字,而且每一事项商议的背景、决策的依据和理由、表决经过、表决结果等书面材料都以台帐形式保存,通过签名表决的形式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端正了村民正确履行民主权利的意识,使村民代表更加谨慎对待每一票,能够真实表达意愿、行使权力,避免个别村民事后质疑或反悔不认账,也进一步增强了村民代表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

3.切合实际,干群满意。

一系列的民主制度规程,把干部与群众的权利义务、村务活动的程序、村风民俗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一切村务管理和运作“晒”在阳光下,真正给群众一双慧眼,还干部一身清白,保村庄一个和谐。一方面,民主管理制度的实行,逐步解决了农村群众关注的干部不廉洁、村务财务不透明、工程项目暗箱操作、重大事项个别人说了算、集体资产流失等热点问题,从源头上遏制镇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村民的监督渠道畅通了,对村里各项工作的来龙去脉知情了,对村干部猜忌不满减少了。

四、成效评估

1.填补了民主制度程序性规定的空白。

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是民主制度的两个方面, 实体性制度是目的,一般规范的内容是“做什么”,决定了程序性制度的存在;程序性制度是手段,一般规范过程程序,即“怎么做”,确保了实体性制度的实施。从目前情况看,在加强农村民主建设实践方面,实体性制度的成果比较显著,但程序性制度则是进展较慢。北仑区着眼于解决农村民主制度弹性有余、刚性不足、模糊性强,实际操作中容易钻空子等实际问题,大力推行村务管理简易程序,明确量化标准,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模糊性、概念化表述,减少自由裁量空间,提高规章制度技术性,使各项制度更加清晰具体,杜绝制度漏洞和空隙,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和配套性。同时,更加侧重于过程、顺序、途径的限定,规范流程管理,完善执行程序,提高运行质量,在操作上精心设计,使每个环节有据可依,弥补了民主制度程序性规定的“短腿”和空白,保证制定的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2.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能力。

农民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的养成,基层干部的民主素质和对基层民主的认识,是在基层民主实践中不断磨练和成长的。在推进“四个民主”进程中,农村党组织理顺了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明确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思路,依法落实农民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管理的各项权利,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监督村务的积极性,使群众真正成为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保障了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农村干部逐步养成良好的依法和民主协商习惯,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带动的方法同村民打交道,通过民主的形式,法律的手段解决各种问题,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农村各种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农村群众在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实践中学会了正确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依法评判是非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感悟到民主法治必要性。农村出现了四少四多的现象,村民对村里意见少了,对村班子信任的多了;和村里讲条件的少了,对村里工作支持的多了;看“热闹”的少了,主动帮助工作的多了;干部与群众之间隔阂矛盾少了,理解包容的多了。

3.推进了北仑新农村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样要把民主法治建设摆在基础性位置,走法治化的农村发展道路。基层民主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促进和规范了村务、党务、财务三公开,畅通了村民依法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把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定落到实处;而且让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渗透到北仑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如在村庄环境整治、民生项目、重点项目投入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步走”的标准化流程。第一步,事前听取民意。通过实地踏勘、公告栏、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表决通过的,进入实施阶段,未通过的,进一步完善后再提交表决。第二步,事中群众监督。每项工程均有所属村村民、村民代表、监委会成员、专职工程管理人员担任监督代表,全程监督项目开展,按照“三不放过”的质量监督原则,严格把关,记录在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安全。第三步,事后集体把关。在工程验收时,监督人员、监委会成员、指挥部相关人员、其他专业人员、区域内懂工程建设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参与,对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予支付余下工程款,直到整改完成,所有参与人员签字确认的前提下,才可按合同规定全额支付,确保工程质量。民主法制给北仑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营造了文明健康、规范有序、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四个民主”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三环节、“四个一”、“1+4”还是“十清单”,都从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不仅建立起覆盖农村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的一个个单项制度,而且强化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实体性制度、程序性制度间的相互衔接,确保基层民主制度高度协调、互为补充、运转协调。与此同时,结合农村实际,通过对现有工作流程的梳理和工作流程标准化,将大量繁杂琐碎的村级事务管理变成一项项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理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难度,调动了村民民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让村民自治真正成为贴近农村群众生活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利,推进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第四篇: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

试论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

提纲: 关键词:

协商民主现状问题: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是后发外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导致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在很多方面还不健全,尤其是协商民主政治制度还处于进一步的探索中,所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首先必须加强协商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召开召开,随后,全国掀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浪潮,在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体,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十分重视社会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产生改变了民主决策机制,创新了民主形式,同时摒弃了许多西方民主协商制度的一些缺点与不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均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的协商民主一样,也存在自身的不足,面临一些困境与挑战,现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添砖加瓦。

二、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丰富实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在我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同其他党派团体和党外人士团结合作过程中形成了协商民主思想,特别是在“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中有效进行了协商民主实践,这可以说是协商民主的萌芽和雏形。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是协商的结果,协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创造了双周座谈会、协商座谈会和最高国务会议等行之有效的协商方式,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至今人民政协已有65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协商,已经形成一种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推动人民政协性质和作用载入宪法。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两会”党员负责人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选举和协商这两种民主形式。200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2006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都对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作出明确规范。2011年中办下发的《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正式明确提出“协商民主”„„

目前,协商民主已经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呈现广泛、多层、制度化特点,并且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协商。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党内外进行广泛协商。特别是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协商。十六大以来,仅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达197次,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充分征求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二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决策协商。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协商和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大立法实行了开门立法,建立了立法论证听证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立法,收集立法信息,尽力使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都能得到体现和表达,制定出符合公众利益的法律、政策。《物权法》的诞生,就是人大立法践行协商民主的一个范例。其中,决策听证会较具代表性。人大立法协商和政府决策协商,是近年来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创造性发展。三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正如报告指出的,这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民政协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工作方法、实践模式和工作网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我国协商民主的继续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十届全国政协以来,围绕宪法修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政府工作报告等,全国政协组织召开10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10次专题协商会,中央领导同志参加全体会议分组讨论与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四是基层民主协商。主要包括恳谈会、听证会、咨询会等多种形式。比如,浙江温岭市探索创建的“民主恳谈会”制度,从最初主要是农村思想工作载体,逐步转向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为核心的乡镇基层政府治理模式。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大力推进多种多样的民主协商实践,正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协商、崇尚协商的民主氛围,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强调要进一步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人民政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作出了新的积极贡献。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协商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等共同创造的新型民主形式,它具有中国特色,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的显著特征、丰富内涵和实现形式,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协商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国家制度层面,一个是基层制度层面。

(一)国家治理层面:加强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人民政协为主要实践形式的协商民主制度,是在国家层面加强协商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到议事日程。把握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重点是加强以人民政协政治制度建设为主体,以其他相关民主协商制度为辅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建设这一制度目标。

第一,从法律上确认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我国协商民主制度的政治形式、组织形式的重要地位。人民政协是公民在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直接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从我国现行政治制度安排可以发现,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而是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载体,通过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体和平台,对公共权力的运作发生直接的影响。我国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从其职能上可以看出,人民政协对公权力的影响力至少包括调查权、参政权、议政权和监督权等,这些已经是中央文件给以明确规定的。此外,要充分发挥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实践主体的重要作用,还应该进一步扩大人民政协的协商范围与职权,比如还应该加强政协对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规章和执法行为进行必要的审核和质询。行政机关有责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必要程序,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予以答复。按照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之中的原则要求,任何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或作出的决议,在人大或常委会通过前,应先在政协进行协商,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后再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如果在政协协商的时候难以形成共识或存在重大分歧,就不能匆忙提交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此外,政协委员有权通过视察、调查的方式对国家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有权对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监督等等。要确保人民政协对公共权力的影响力得以正当有效的行使,就必须有相关的法律进行明确界定。政协委员的界别对于能否真正地实现政治协商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社会中,政协委员的界别并不强,这就导致政协委员不能够代表所有社会阶层的利益,而事实上,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利益分化的社会,要充分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作用,必须增强政协委员的界别色彩。与此同时,要加强政协委员的独立性,从法律上保证政协委员的言论免责权。

第二,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来看,我国对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和发展这项制度尚未形成共识。这对于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瓶颈,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必须打破这一瓶颈,在加强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吸收与借鉴的同时,进一步推陈出新,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而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第三,处理好民主集中制与协商民主的关系。从国家形态上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协商民主的现实政治制度基础。但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带入了党内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在集中的前提下发扬民主,所以民主集中制的重点在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决定着中国政治的组织形态和生活形态。作为党的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不同于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是从高度纪律化的组织建构出发,而作为国家政权组织原则是从民主化的制度建构出发。协商民主可从国家形态的民主与基层的民主两个层次上看。因此,在政治运行机制上,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一般都是作为政党组织原则的。在民主协商的前提下进行表决,体现了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关系。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协商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是协商民主中国化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如何协调民主集中制和协商民主的关系上,中国学者对其也探索了许多。有的学者认为:明确划分“民主”与“集中”两个领域。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参与体系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相结合的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为基础,使得可操作的形式民主能够享有,从而使得民主相对于集中的弱势地位得到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民主领域。而在制度化的民主领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集中领域,集中领域与民主领域沟通可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并且对协商过程中的偏好和利益诉求进行集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集中更加坚实,从而对于科学、合理的决策的制定有促进作用。

第四,进一步健全政治体制。健全的政治体制是实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制度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政治体制并不健全。众所周知,中国是民主的后发国家,是被迫进行现代化的,再加上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公民参与机制不完善、选举民主发展不充分,这导致中国政治体制对协商民主的发展具有了双重性特征,既给协商民主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公民参与机制建设和选举民主发展都有待推进。故从政治体制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的视角来看,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健全中国的政治体制,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二)加强中国地方民主协商政治制度建设

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中国化的发展空间是基层。随着基层协商民主的蓬勃发展,中国在实际协商民主的过程中,一定会发展出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协商方法。笔者也持同样的看法,在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过程中,地方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非常有利。地方协商民主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农村村委会,另一个便是城市社区。

协商民主具有独特的民主模式,将其引入村民自治制度之中,一方面有利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乡村社会的协调与发展。要想营造平等自由的民主环境,必须保证协商程序的规范化,协商民主非常重视程序的合理化,它的重要特征就是程序性,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只有保证程序性才能使参与的利益各方得到平等合法的地位。第一,在协商之前首先要保证基层民众获得信息的平等,这是村民参加平等协商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落实好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切身利益。第二,健全自治制度,加强民主管理。村级领导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并相应地制定一些辅助制度,比如财务制度、议事制度和民主理财规则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规定好村委会职责,以及各个职权部门的职责任务,村民的权利和义务等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成为了人们居住的重要场所,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发挥协商民主的政治功能,巩固协商民主的地位,使协商民主走向强势,关键一点就是一定要在基层有所体现,在社区有所实践,与基层协商民主形式相结合。为此,上海一些街道办事处的“三会”制度工作模式为协商民主增添了鲜活的形式。“三会”制度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听证会”制度、社区居民“协调会”制度、社区居民“评议会”制度。这些工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对发展城市社区协商民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协商民主政治文化建设

在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制度,一个主要的障碍是文化层面的。我国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自然主义经济模式为基础的传统政治文化,以封建专制为主要特征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在现代社会的公民政治活动中,依然可以发现传统政治意识如政治依附、臣民顺从、权威崇拜、宗法观念等痕迹。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政治文化使得在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形成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是形成良好的政治参与,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就是需要形成现代化的政治文化。

有学者从政治文化建设的视角出发,对如何培养适合协商民主所需的现代政治文化进行了探讨。如庄聪生先生从宏观政治文化环境角度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形式,要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他认为只有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组织文化环境,协商民主才能充分发挥优势。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既有糟粕,也有精华,在培养政治文化的过程,我们应该去伪存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应该以传统的对发展协商民主有益的政治文化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现代化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主要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和’‘合’传统,是对多元共存和发展的认可、接纳。这既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精神有所契合,又为协商民主被中国借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资源。”刁瑷辉先生研究了协商民主中公民精神的内涵。认为协商民主要求公民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政治自由与平等中追求更广大的利益。协商民主要求公民精神还包括相互信任、助人为乐的公民美德以及作为立体公民的自治精神。

三、加强协商民主运行机制建设

针对当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协商机制主体性不强,协商程序存在内在疏漏,协商机制运行效能较低等弊端,笔者认为,要提高协商民主的有效性,提高协商民主的政治价值,可以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如下创新。

(一)提升公民整体素质,培养政治参与能力

当前公民的理性不足主要是文化价值日趋多元、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以及人文教育相对薄弱造成的。而公共理性的不足又势必造成公民公共政治能力的匮乏。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高层精英对普罗大众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的惯性排斥,而经年累月的政治参与冷漠心态又加重了公民政治能力的贫乏和参政的边缘化。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的公共理性匮乏和政治参与能力边缘化使协商民主的实际政治效果也大打折扣。参与主体的文化素养在协商民主的实践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个体的文化素质不仅关系到理解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更关乎着公共决策能力。必须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政治教育,广泛动员其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才能真正提升参与主体的素质,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二)融合社会共识、疏通诉求机制

在协商民主运作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进各种公民听证会和专家听证会为代表的协商形式,这是表达各方政治诉求的常规渠道,也是公民表达自己意见的有效平台。在听证会上,民众和代表往往会提出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决策方应当作出积极的回应以消弭怨谤。同时,要发展和健全融汇公民意见的科学整合制度,通过融合社会各方的意见和看法,来达成社会各个群体、阶层的共识,以促成协商总体目标的一致,规避因利益差异而带来的无谓争论。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决策的民主形式,疏通诉求机制,才能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体现协商民主的本质价值。

(三)完善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协商机制

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听证制度、协商对话制度以及人民信访制度,尤其要加强制度配套和技术平台支持,使之逐渐形成科学规范的公共政策决策程序。建立人民对决策部门批评建议的正式渠道,创新民主监督的途径,建立公共政策损害公民利益的补救机制和公民诉求机制,进一步增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防止决策部门以公共政策之名损害公共利益。要积极探索决策部门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自我纠偏机制。

四、加强协商民主平台建设

俞可平先生曾经写过一本著作叫《民主与陀螺》,他将民主形象地比作陀螺,他说“民主像个陀螺,除了强调使民主运转起来的程序和机制外,还强调民主也像陀螺一样需要推动力和技巧。陀螺不抽不转,民主政治如若没有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也不会自动运行”。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形式,也只有像陀螺一样运转起来,才能发挥出它的功效。对此,一个必要的途径是加强协商民主平台建设。

(一)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构建并完善基于协商民主的制度平台

有学者认为应该以制度为基本平台来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要使协商成为促进和巩固民主政治的重要资源,首先必须使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过程,为此应首先把所有的协商都建筑在完善的制度平台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商政治的关键是制度的创新和建设。”我国的协商民主理念与实践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协商建国,统一战线与人民政协是当时设计的协商民主运行的两个重要载体。其后,历经发展与完善,逐步形成了我国的协商政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用,构建并完善基于权利的制度平台。利用既有平台,建构一个基于权利的多维度利益表达机制,将日益分化的社会力量纳入一个不断完善的制度结构,使社会利益能够通过规范化的渠道加以表达,通过协商形成共识,有效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是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目的和前提。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形式,面临着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的挑战。在政协组织中,应该继续完善党派之间、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协商。促进以党派名义进行的调查和建议、批评和监督是发挥政协作用的基础。同时,根据社会分化的现实,在人民政协组织之中,建立专业化的协商机制,例如党际协商机制、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协商机制以及政党与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之间的协商机制。在这些机制中,逐步完善基于宪法和法律的权利制度。

(二)充分重视互联网在协商民主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在获取信息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已经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主流渠道,成为民主协商的另一平台。”网络媒体所固有的开放、互动、快捷以及信息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样性特质,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政府部门与民众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的平台。此外,网络的舆论作用,逐渐得到中国高层的重视和肯定,高层领导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中央和国务院还设有专门机构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其中互联网公共论坛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公共论坛的政治参与方面,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是指“匿名的公民在网络上通过浏览公共论坛(即通常所说的BBS)上的帖子,以文字形式发表意见、分享经验,关注和参与论坛的讨论和调查,试图影响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参与方式。这种立基于新传播技术之上的参与方式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的、全面的参与和沟通的可能性。公共论坛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公民通过公共论坛的政治参与过程,集中体现了协商性民主的精神。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公共论坛的出现,克服了一些协商民主的弊端,协商民主在“公民参与问题上,同样面临着参与行为所需要的时间和有资格参与的人数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所设置的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站公共论坛的兴起,为克服上述障碍提供了可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论坛创造了新兴的公共领域,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哈贝马斯所说的“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互联网公共论坛正是这样一种通过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而建构起来的一个抽象化的公共领域。从互联网作为一种沟通工具的视角来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人们在一个由语言文字构成的空间中相遇,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许多现实障碍,网络的便利性特点使这种沟通情境扩展到更广泛的公众中。二是互联网公共论坛的商谈推动了政治决策过程。成功的协商过程是与政治决策过程相联系的。一个互联网论坛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的潜在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只有利益相关者才会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密切关注,这可以比政治系统更敏感、更准确地反映社会问题。公共领域中所表达的问题,公民通过对该论题的反复讨论,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构成对政治系统的利益诉求。将言论的政治影响力转化为政治权力,正是协商民主理论家所积极倡导的。

五、拓宽协商民主途径

我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有多种形式,其中,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人民政协的协商模式表现就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在政党制度的框架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代表以政协会议为组织形式,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运行良好,且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新的利益阶层、社会群体不断涌现,呈现出经济结构多元化环境。一方面,现代社会结构的多元利益分化,使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包括民间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为国家与社会的沟通起了明显作用。经济利益、公有制实现形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公民追求和增进合理合法的利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但是另一方面,现代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单就多元性就难以解决协商出现的意见分歧甚至观点冲突。这种复杂的社会境遇,要求我们必须拓宽协商民主的途径,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要拓宽协商民主,必要的选择是加强人民政协与政府之间的民主协商、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协商以及人民自主组织之间、人民自主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协商。协商民主有助于拓展利益表达渠道,推动公民个体、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对话和交往,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基础,扩大并促进公共利益。

(一)加强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

中国政治协商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是政党和各级各界精英人物直接参与决策、影响决策的一种协商制度。但能够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毕竟只是少数,他们的社会精英地位决定了他们的政治代表性存在局限,只能代表他们所在领域。同时也决定了他们与社会大众的距离感,使得他们不能够充分地反映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诉求。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多样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呈现新变化,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日益增多。这种复杂的社会境遇使中国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这迫切需要有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尽管社会基层已经建立了社区自治、村民自治、公证会、听证会等基层民主协商形式,这些新的协商民主形式有助于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但是,单凭这些协商民主形式还远远不够。因此,各级政府在立法和决策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完善包括政务公开、专家论证、技术咨询、意见征集等多项具体制度,还必须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在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外开辟政治沟通渠道,依托社会团体举行沟通会、听证会、座谈会等,实现决策者和普通公民之间完全平等地就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行实实在在的讨论,就百姓关注的问题举行答疑,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为党际协商民主提供丰富信息和决策参考。

(二)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协商民主至关重要。党内协商民主是党内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开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保证。根据党章规定:党员是党内事务的主体,按照一定民主程序和原则,“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党员有权在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时按照规定参加表决”,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凡属党内的重大事项、重要文件、重大问题都应通过党内渠道告知党员。然而,党内普通党员无法正常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基层党委决策中“暗箱操作”的事情也确实存在。加强党内协商民主的建设,应重点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与机制以及如何确定协商内容。在协商过程中,必须建立保证协商有序、有效的具体操作程序和规则。同时,党员在协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必须负责,建立责任负责制。党内民主协商坚持多数原则和集体领导原则,使多数党员的意见都能真实地表达出来,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共识,进而以这种共识形成党内民主的决策,这是保证共产党在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政治协商过程中意见统一、步调一致的重要条件。

(三)推进协商民主的多层性

不仅包括国家层面的立法、决策协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直接协商,社会层面的基层民主协商;协商的具体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六、创新协商民主形式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一个必要且可能的路径是创新协商民主新形式,在形式方面进行创新。具体主要表现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新形式以及其他的协商民主新形式。

(一)不断加强创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新形式

毋庸置疑,人民政协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制度的经典形式。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许多方面已经趋于成熟,有许多已经制度化和定型的协商民主形式,比如政协全体会议全面协商、政协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专门委员会对口协商、提案督办和委员视察座谈会等有效形式。对于这些已经制度化已经定型的有效协商形式,我们应该不断地坚持和完善。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地推陈出新,创新一些新的人民政协协商形式,加强人民政协与党委、政府等其他部门的政治协商,比如政协与党委常委的恳谈会、政协与政府的联席会、各种类型的听证会、双向交流会等这些新的政协协商民主形式都可以发展,用以完善我们的协商民主制度。

(二)不断创新其他的协商民主形式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不仅要继续完善已有的协商民主形式,还要积极探索新的协商民主形式。社会参与中的协商民主就是我国在新时期正在推行和探索的新型基层民主形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社区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社区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社区开始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在城市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区居民参与也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体现了公民参与的一种基础形式。社区参与过程展现出的协商民主机制运作很好地体现了公民平等协商和平等参与的公民精神。在我国各地涌现出来的多种协商民主形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温岭市首创的社区民主恳谈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基层协商民主新形式,它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社区议事会。社区议事会是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在迫切期望参与“城市社区建设”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协商、交流、合作达成社区建设共识的协商民主机制新形式。例如,2000年江苏南京市鼓楼区开展的以“社区议事园”为载体的社区民主议事机制,就很好地体现了社区民主管理的新思路。

第三,社区听证会。社区听证会是一种有效的协商民主新形式,通过社区听证会可以广泛征询和听取居民意见。在决策小区重要事项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可以采取听证会的形式处理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环境改造、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社区治安、社区服务以及社区矛盾调解等事务。

第四,社区联席会议。社区联席会议也是一种新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该会议是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社会工作者、驻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共同参加,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处理社区建设事项及居民反映热点问题。社区联席会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各单位之间的合作,提高了社区的治理效率。

第五,社区和谐理事会。理事会以搞好区域自治管理为宗旨,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的原则,坚持共驻共建、共建共创、共创共益的方针,努力构建精神文明共创、区域事务管理、区域稳定共保的区域化自治管理工作格局,为了加强社区自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区各方面的共赢,许多地方成立了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这是一种重要的社区协商民主制度。

第六,社区评议会。为了完善社区管理,倡导文明行为,在各地许多社区会定期召开居民评议会,让居民当家做主,谈谈身边的好人好事,对不文明的行为提出批评意见,对安全隐患、居民娱乐活动等提出自己的想法。居民提出的建议都记录在社区评议议事本上,并在社区公开栏中进行公示。此外,许多社区还利用网络这种新型的工具,来完善评议会的信息渠道。

第七,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络参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居民参与社区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网上广开言路,言论的自由度进一步提升,极大地拓展了人们政治参与的渠道,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在表达民情民意,汇聚民智民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参与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网络参与的前提是必须每个社区居民家庭都有电脑,都会上网。

第八,社区监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督促各级干部廉洁自律,履行职责,许多社区开创了社区监督新形式,例如赤壁市发明的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社区监督机制。这些都丰富了协商民主形式,促进了协商民主制度的发展。

除上述比较成熟的协商民主新形式外,各地还涌现出了多种新形式,如居民或村民代表会、居民论坛、党群议事会、各地的“民主理财日”“民主议政日”、村民民主评议会等都是涌现出的新的协商民主形式。“目前中国地方政治中协商民主形式,如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虽在国家与社会二元框架内进行,但体现了社会力量的现实存在,特别是因网络而形成的政治环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政治生活更为主动。承认国家主导推进协商民主发展,同时又须注重社会力量对协商民主形式的作用,这应该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之路。”

(三)培育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

对协商民主进行形式创新,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协商民主适应的社会基础问题。协商民主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公民的民主素养与民主能力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关键性条件。加强公民教育,塑造负责任的公民,通过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出有利于协商民主发展的社会基础,是创新协商民主形式的关键。同时,要为公民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通过有序参与政治生活,逐步培养公民的民主与法制观念,提高责任感以及理智的政治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有利于协商民主发展的新形式。

三、切实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作用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根本方向,不断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运用人民政协这个重要渠道,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扩大民主的范围,丰富民主的形式,提升民主的层次,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一是完善协商制度,强化规范性。认真贯彻落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规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协商,进一步明确协商什么、与谁协商、怎样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水平。

二是丰富协商形式,扩大包容性。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深入推进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充分反映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总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完善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形式。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探索和创新在基层群众自治、社会管理等领域符合实际的民主协商方式。

三是提升协商质量,增强实效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主动就重大问题开展协商,为搞好协商创造知情、反馈等有利条件,真正起到发扬民主、优化决策、推动执行的多重效果。要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面树立大局观念,提升自身素质,真正深入实际、认真思考,理性地表达诉求,负责任地提出建议。

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和推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协调配合,使两种民主形式更好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总之,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精神和部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把这一既顺应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又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民主形式建设好、利用好、完善好。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区社会治安

防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实现全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根据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浉河区《关于将创建文明城市有关内容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和水平,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覆盖全面、反应迅速、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为目标,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通过加强“人、地、物、事、组织”等治安要素管控,着力构建以社会面巡逻防控网、城乡农村防控网、实有人口管控网、内部单位防控网、行业场所防控网、社会信息资源网、预警防范宣传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频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为支撑,形成“党政领导,公安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防控格局,为全区社会生活的长治久安、建设美丽浉河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指导、有效管控”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人、地、物、事、组织”等治安要素管控,全面提升浉河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面的治安管理、防范与服务能力,发现、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明显增强,刑事案件高发的势头得到遏制,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部位得到有效整治,影响社会治安全局的多发性案件稳中有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三、工作任务

(一)社会面巡逻防控网

1、强化街面巡逻防控。巡防大队、湖东派出所、五星派出所要根据城区治安状况和人员分布等因素,按照“一个区域、一项方案、一张图表”的要求,制定具体到点、线、面、部位的巡防方案,设臵必到点和必巡线,形成覆盖辖区街面及各个社区的巡逻防控网。以“警力跟着警情走、警务围着民意转”为要求,合理部署警力。以“昼夜巡逻相结合,普遍巡逻和重点区域巡逻相结合,流动巡逻和设卡盘查相结合”为手段,开展全天候、网格化巡逻,实现“抓现行、打流窜、保平安”的目标,着力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强化乡镇办事处政府所在地社会面巡逻防控。除主城区外的集镇、省道沿路乡镇要建立专职巡逻队伍,在乡政 2

府所在地适时组织巡逻。经费由乡镇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由各派出所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使用。

3、延伸巡逻综合服务职能。公安分局要在主城繁华地段、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治安岗亭。形成以巡警、交警、城区派出所为主的战斗实体,落实24小时值班备勤;同时结合治安大队、社区警务大队、行政审批中心等业务科室,拓展业务范围,接受群众咨询、代办公安业务、开展便民服务,将治安岗亭建设成“机动执勤点”、“便民服务点”、“警民联系点”,充分展示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二)城乡农村防控网

1、深入推行农村(社区)警务战略。

一是要确保现有警务区(室)的开门率。结合辖区实际,采取“一村(格)一警、警协结合”的模式,责任区民警长期驻区工作;警力不足的可实行“一警多区”,一个责任区民警可兼顾两至三个警务区(室),每周轮流在警务区工作,协勤民警长期驻区,在责任区民警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确保警务区(室)的开门率和管事率。同时把握招商引资、企业进驻的机会,取得企业的支持,在厂区、施工工地等部位设立警务区(室),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提升警务室职能。工作中要以警务室为中心,吸收驻地治保会和企业保卫人员,形成警民联防的格局,通过例 3

会、培训、检查等活动强化公安机关对基层治保力量的组织领导,使警务区成为社会治安管控的聚集地和枢纽。同时要完善警务区(室)的设施建设。在警务室配备必要的警务装备,强化人员培训,提升民警素质。一旦发生案件、事故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制止事态、先期处臵,缩短治安管控半径,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三是要全力推行“警民互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引深“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通过开办民警微博、网上警务室、警民恳谈会、警营开放日等形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密切警民关系,取得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农村(社区)治保组织建设。

一是要健全组织机构。各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要督促各行政村建立健全治保组织。对各村治保成员的选拔,派出所要起主导作用。对工作不负责任、年龄偏大、有违法犯罪劣迹的,绝对不能吸收到治保会中。要尽可能把大学生村官、退伍复转军人等素质较高的人员利用起来,以便更好的指导和使用。

二是要落实办公阵地。要依托目前正在开展的“一村(格)一警”和警务室建设,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门牌、制度、台帐。日常工作要常态化,治保会成员要轮流值班。坚决杜绝“空场所、空人员、空制度”的形式主义。各乡镇、4

办事处要将派出所对治保会的考核纳入综合考评,以此来推动人员、报酬和经费的保障。

三是要强化督促指导。公安机关要把治保会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阵地和落脚点,将治保会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防范辅助力量,加强联系,强化指导,使治保会切实发挥作用。

3、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依托农村、社区支村(居)两委,组织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进一步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健全治安联防队员、党员、大学生村官、治安志愿者及“红袖章”等群防群治队伍,大力推行党员联户、排班轮值、邻里守望、院户联防等群防群治工作措施。重大节日期间,组织村支两委干部、治保会成员开展义务巡逻。

4、实行介入式治安防控。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在居民小区、城中村等场所推行提前介入平安创建工作,暨把住建等部门要将新建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作为综合验收内容之一,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同时向农村延伸,因地制宜,全面落实防范措施,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5、建立矛盾化解机制。要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发动广大民警进社区、进农村、进单位、进家庭,紧紧围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医患纠纷、涉法涉诉等矛盾易发领域,紧紧围绕 5

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群体,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不间断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大力推广“公调对接”机制建设,采取联合设立调解场所、聘请专职调解员、建立信息沟通和移送调处机制等方式,建立公安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紧密衔接、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依托“大党(工)委”、社区警务室、居(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把老党员、老干部、基层法律工作者、社会工作志愿者组织起来,成立矛盾纠纷调解小组,深入细致地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同时,紧紧依靠党委、政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积极稳妥地处臵各类突发事件,切实维护辖区社会稳定。

(三)实有人口管控网。

1、加强高危人员管控。密切关注涉稳、涉恐、涉毒、在逃、重大刑事犯罪前科、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吃住行消娱等动态信息。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和心态失衡、有严重人格缺陷等特殊人群的帮扶帮教和心理疏导,协调建立常态化的帮扶机制;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监管和医疗救治;对于上访老户等特定对象,通过“入户走访、真情感化、困难帮扶”等方式,加强交流沟通,缓解他们与监管机关的对立情绪,掌握其真实的思想动态和诉求;要加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 6

部门的对接,对监外执行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加强对境外来华人员管理,及时清理遣返“三非”外国人。

2、严密暂住人员管控。要按照“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信息管人”的要求,强化暂住人口和租赁房屋管理,落实暂住人口和租赁房屋登记、核查制度,并通过工作督察、考核,将暂住人口和租赁房屋真正纳入管理。

3、创新人口管理工作方法。借鉴城区公安分局租赁房屋中介网的经验做法,通过互联网,搭建警民互动、办事平台,鼓励群众自主申报,提高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内部单位防控网

各单位要按照“预防为主、突出重点、单位负责、政府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内部保卫力量建设,特别是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必须成立保卫机构,配齐、配足保卫人员,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制度,确保单位内部安全。

提高技术防范水平。各单位要在出入通道、重点部位、临街路面安装视频监控,要确保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金融、涉爆、涉枪等重点单位在安装视频监控的同时要普及电子围栏入侵报警系统的建设,实现对重要部位、易发案部位全覆盖,并为与110报警平台对接做好前期准备;

完善常态监管和应急联动机制,将辖区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工作纳入公安机关指导、监督范围,做到重点突出、分级负责、问责有人;加强反恐防暴、灭火救援预案修定、完善和实战演练;加强对重点目标和重要设施的安全防范;积极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

(五)行业场所防控网

切实加强旅馆业、旧货业、公章刻制业、寄递业、开锁业、机动车修理业、二手手机市场、网吧及娱乐服务场所等特种(特殊)行业、场所治安管控工作。工商、文化、质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落实开业前的备案和告知制度,将相关法律、法规以各种方式明确告知行业、场所经营者享有的权力和承担的法律义务与责任,实行法人责任制。督促行业、场所建立健全治安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名制登记制度,创新服务管理模式,积极开展等级化服务管理,大力推广计分动态考核,逐步引导行业、场所经营者自律化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枪支弹药、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措施,严防发生安全事故;加强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不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六)社会信息资源网

1、场所信息收集。主城区和乡镇办事处政府所在地的商业区和人员密集场所,按照每条主街道、商场(超市)每200平方米建立一个“报警服务点”的标准,将从业人员中的治安积极分子培养成信息员,并在门店、柜台等醒目位臵悬挂标志,承担警情报告、信息收集、防范宣传等任务,一方面方便群众与公安机关的联系,另一方面形成了“全民参战”的防范格局,有效震慑违法犯罪。

2、行业信息收集。公安机关要发挥对宾馆、废旧金属回收、出租车、歌舞娱乐、网吧、游戏厅等行业的管控优势,将每个场所的法人、前台工作人员和出租车司机确定为治安信息员,将信息上报的数量、质量作为考核行业场所的一项重要内容,广辟信息渠道。

3、农村信息收集。偏远地区和农村,要将当地的小商店、小饭店、卫生所等人员流动较大场所的业主建立为信息员。对于工作中提供有价值线索的,辅以经济鼓励,从而调动广大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

(七)预警防范宣传网

要依托短信平台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将各行业、单位、场所以及基层治保组织负责人的手机号码分类打包,根据社会治安状况,适时以“短信包”的方式进行警情通报和防范宣传;同时要利用各单位、商铺电子显示屏广告宣传的空当,9

轮翻进行警情通报和防范宣传;电视台、报社要配合公安机关开辟专门栏目,进行防范宣传,使防范宣传更具有针对性、广泛性、实效性。

(八)区域警务协作网

坚持“常态、共享、联动、共赢”的基本原则,以情报信息共享、执法办案协作、网络安全合作、重点人员共同监管、治安问题联合整治、突发事件互援共处等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警种之间的协同作战、不同派出所辖区相邻责任区的警务协作、与相邻区域警务协作机制,真正形成警种联动、区域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

按照“扼守要道、辐射周边,全面查控、利民便民”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治安检查站建设,在出市、出乡镇主要路口,因地制宜、科学布设具备信息查询、图像监控和查控堵截等基本功能的治安检查站;遇有紧急任务时,迅速启动检查卡点,形成整体作战,诸警联动的格局。

(九)视频技术防控网

要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公安机关为主导,把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多渠道保障、分阶段实施,力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建成规划布点合理、技术标准统一、视频资源共享的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天候视频监控 10

系统,实现对主要公共区域、场所、街道、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及周边区域、治安复杂区域等部位和交通要道的全覆盖。要正确处理已建和新建的关系、公安机关建设和其他部门建设的关系、政府投入建设和社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的关系,公安机关要切统筹社会视频资源,并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公安指挥调度等系统进行有机整合。

1、进一步完善“天眼工程”建设。要加大建设力度,力争视频监控覆盖县城的所有街道、出入口、辖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和城区出口、车站、广场等人员聚集地和公共复杂场所。各乡镇要科学规划,切实加大乡镇所在地、居民区、重点乡村公路、重点村和重点出口的视频监控建设。

2、加强公安公路检查站和治安卡点视频监控建设。以柳林、十三里桥、吴家店等交警中队交通检查站为点,升级改造重要进出城区道口治安卡口,建设高清智能卡口,安装视频监控装臵,联网运行。

3、加强行业单位场所的视频监控建设。要加快推进重点单位、民爆库房、金融单位、网吧、党政机关、企事业、学校、行业、场所及社会组织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单位外围视频监控系统必须覆盖单位周围路面,并留有接入公安机关平台的端口,保证视频监控系统正常使用。

(十)虚拟社会防控网

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指挥中心和各派出所要加强监督互联网营业场所业主严格落实实名制登记制,加强对涉及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信息的监控,并牵头组织宣传、文化、工商、信息通讯等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研判分析,互相通报情况,加强网络舆情控制化解工作,为领导决策和落实预警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各警种要强化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提高网络不稳定因素的发现、引导、控制和处臵能力。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加强和完善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须成立加强和完善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公安分局,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落实全区防控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各乡(镇)、办事处、各单位也要建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做到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具体有人干,保证社会治安防探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责任,齐抓共管。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是全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充分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自觉服从区、乡镇、办事处、综治部门在防控体系建设方面的领导,自觉接受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积极主动地 12

做好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各级综治及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积极参与到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来;政法部门作为主力军要主动发挥重要作用。领导组办公室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具体单位,分步骤、分层次地抓好实施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正反两个方面典型予以宣扬或曝光批评。财政部门要做好经费保障工作。人社部门要协助做好人员招聘等工作。住建部门要做好防控体系重点工程的规划用地的保障工作。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要配合做好防控体系建设的考核、奖惩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做好配合工作,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各乡镇、办事处、各单位、各部门加大经费投入,解决经费问题,确保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落实责任,严明奖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日常检查督促和阶段性考评工作由领导组负责。各级综治部门和公安机关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综治及公安工作的考核内容。要紧紧围绕防控工作目标,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形式考核与实绩考核有机结合 13

起来。要出台科学、公正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把控制发案率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标准,对于防控体系建设得好,防范工作扎实,长期不发生治安问题的地区和单位,要进行表彰奖励,对治安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给予必要的奖励。对治安责任人失职,防控工作不落实,导致本地区、本单位治安问题突出的,要追究其责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责任人要对单位的治安防控工作负总责,对因管理不善、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综治部门要坚决行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

下载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有关资料的通知

    中共洪洞县委组织部通知 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有关资料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县直工委、各直属企业党委: 为进一步推进、引深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

    党内民主制度

    党内民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的观念不断更新,思路不断拓展,方法不断创新,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具体说来是不是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取......

    党内民主制度

    鹤壁市商务局第一机关党支部党内民主制度 (一)党委议事制度 一、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事求是,科学决策。 二、议题一般由书记提出,四分之一以上委员提出的议 题必须做为乡党......

    民主制度浅析[最终版]

    民主制度浅析 民主是什么?这在人类社会的几乎每一个时期都是一个生生不息、永不落后的话题,民主问题也一直是每一个研究政治或行政的人不可避免的问题。 古希腊一位哲人说过:我......

    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公司休假规定,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制定员工请假管理制度。 一、假期种类: 事假、病假、婚假、产假、丧假、工伤假、法定节日、......

    如何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管理制度

    如何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管理制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检查评比制度:乡、镇、街及签状单位要根据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到定期检查,检......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戴凤举 2006年第7期 ——社会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一段改革发展的历程。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与农......

    学校在进一步完善

    学校在进一步完善《章程》的基础上,健全各项制度:《校务委员会工作制度》、《教职工大会制度》、《教职工工作制度》、《教职工考核方案及标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