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时期教育理念(推荐)
论新时期教育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变得尤为重要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仅有方法、理念是不够的,只有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并用之于实践,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作为教育理论的执行者,该如何化力量为行动,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新教育理念,使新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从此踏上理想之国?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随着国际教育理念的发展,我国也改变了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应该端正教改实验的指导思想,以常规打基础,教改求发展,创新求提高的教改思路,摈弃传统教育导致的依赖性、被动性、因循性;弘扬素质教育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解脱老师成“教”的奴隶,学生成“学”的奴隶的桎梏。尊重并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恢复自主的感知觉,增添自主的探索力,发挥自主的使命感,强化自主的创造性。改革“以教室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变“备课”为“既备课又备人”,集中主要精力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从善于“会教”到善于指导学生“会学”,变学生依赖性学为独立性学,变被动性学为主动性学,变学生因循学为创造性学。逐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教学模式。
新教育不能只有理念,需要实践和操作;更重要的是不能埋头在过程的时候,忘记了我们的目标。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就是自我教育基础上的自我管理;理论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系统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行动就会陷入盲目,没有目标。
二、当好“育人工程”设计师,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创造独特的自己 教育是一项令人瞩目的“育人工程”,教师是这项工程的实施者,如何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去实现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我们教师要画好蓝图,当好“育人工程”的设计师,把学校真正建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1)教师要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乃教育之需,因为教育是一门智慧型的事业,“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育出有智慧的学生”。
(2)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为每个教师创造了多样化的发展机遇和可能,关键是每个教师是否做好了迎接这些机遇的准备。机遇从来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有心人。缺乏生涯规划的教师,极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没有梦想,缺乏动力和方向。要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自己的专业规划意识和能力。
(3)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有魅力的教学艺术是有效的教学。变革学习方式或教学方式,是体现教学艺术,展现教学魅力的根本前提。新课程特别强调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过于依赖知识传递的接受性的单一化弊端,主张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渗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也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方式最核心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构建方式。要达成思维品质优化、情感升华、价值观构建等深层次目标,必须实现学习方式的整合与优化。
(4)做个有思想、有信念的教师。信念是行动的指南,信念是支配行动的意志。教育是一个需要信念的活动,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的信念是教育场景中应该坚守的基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教师的信念首先是学生为本的观念,其次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再次是教育本质观。作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必须有信念;作为一名有品位的教师,他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三、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是育人的首要阵地,因此,我认为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
(1)把尊重带进课堂。现代教学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在人格上尊重他们,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好的时候,要多加表扬、鼓励,若回答错误时亦不要不高兴或大发雷霆,优秀生与后进生应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人格,有利于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感情的参与,即四个学会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表达。(3)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我讲你听”、“我下命令你执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现在我们提倡集体授课,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结构,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创设了更大的时空。
(4)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一强调主体,就可以忽视主导,那种抛开主导,强调主体的做法,最终导致的是教学的失败。学生是个发展中的主体,他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指点、激励。因此,在班级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摆在了重要位置。
(5)以评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来自于多种途径,适当的评比、竞赛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评比活动并不是一时的小打小闹,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精神和创造性。
总之,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教育需要的变化,要求我们只有树立新观念才能走进新课程,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新时期教育理念大讨论
新时代教育理念大讨论
斜桥镇中心幼儿园 周毅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强调创设丰富的室内外环境,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水平开展各项活动;强调游戏是课程组织的基本形式,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为此,我对幼儿园教育基本理念的理解:
(一)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保障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如科学探索活动:在烹饪、玩沙、玩水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分类和寻找因果关系,感受事物之间的关系,体验探究以及创造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讨论观察所得,在幼儿预测结果时提出质疑以引起幼儿的思考。健康类活动:在室内外活动区中发展幼儿的投掷、跳、跑、攀爬等运动技能,使幼儿真实感受身体各个部分的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协调运动的,以加深幼儿对运动的理解。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区,幼儿可以涂鸦、撕纸或剪纸,可以用颜料涂画或用黏土造型。通过艺术创作,幼儿可以提高手部控制能力,这种技能有利于前书写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活动还有利于帮助幼儿感受有关质地和结构、形体和色彩等物体特征,使幼儿获得有关数学学习的经验。角色、表演游戏:幼儿通过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尝试理解、控制自己的世界,体验分享的快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释放生活中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幼儿也可以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来尝试适应外部世界。积木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主决定使用何种大小、形状的材料,计划和安排建构过程,关注建构技能的应用。他们可以与同伴一起通过测量、计算来解决问题,体验分享或合作的快乐。阅读活动:当幼儿用语言来表达感受、分享观点和传达喜欢或害怕等情绪时,他们开始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当幼儿听音乐或欣赏诗歌时,他们能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幼儿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这些责任意识正是推动教师自觉行动的动力所在。
(二)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耐心、责任性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教师要热爱孩子,“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从中我深深的懂得:只有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真正从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深入到孩子中去,关注他们的举动,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很好的为幼儿服务,这样就在他们中树立了威信。我们教师辛勤的劳动,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解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哺育下一代,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爱孩子就意味着尊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认真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每一个意见,每一个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得角落——人得自尊心。我觉得热爱幼儿要面向全体,尤其是个别性格特殊的幼儿,能容纳他们的天真,能容纳他们的错误,这种爱才是博大而深沉的!多表扬,多给他们戴一些高帽子,少批评,即使批评也尽量不在全班幼儿面前批评。让爱的暖流也能流进他们的心田。让他们也感受到生活也有阳光。
(三)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和保教实践想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更新幼儿教育观念,主动、积极地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幼儿人格,真诚关爱每一个幼儿,做孩子们的朋友、妈妈。要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必须具备以下几种业务素质:(1)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基本保证。(2)有较高的管理艺术。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班级的整体管理,二是针对每个幼儿的个别指导。(3)有丰富的情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热情洋溢的赞赏以及在与幼儿接触时的仪态、表情和举止所表现出的积极情感能随时地激发、调动幼儿的热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因“亲其师而信其教”,变苦学为乐学,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了双向的情感交流,使教者亦乐、学者亦乐。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过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方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发展的意志和能力。
让我们在工作中,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信任幼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以上是我的拙见,与大家共勉。
第三篇:新时期教育理念大讨论征文
审视自我正确定位
猿向人进化,人类诞生,自人类社会形成起,教育活动便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面存在。人类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兴亡发展,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教育的表现形式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掌握并创造文化,得到全面发展。而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了桥梁的作用,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道之末闻,业之末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矣。”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先把“闻道”和“精业”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与追求。在对待教育事业上教师应具备忠诚教育,敬业乐业的道德品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思想品德修养,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技能充实自己,完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法,并且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结构,使之更加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学劳动过程中教师所表现的道德品行、言论和知识往往对学生起着示范性作用。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往往对自己的老师怀揣着崇拜和敬意,那些在其学习生涯中为他指明方向,甚至影响他一生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似春雨点点浸润着心田的种子,悄然伴其发芽生长,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一般的良好品质更需兼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个传递科学知识,综合运用智力的过程。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持有恒心和耐心,不能急功近利;教师的劳动还具有超前性,不仅要关心现在的更要关心未来,按照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势,随时进行方向和内容上的调节。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更应采取严谨治学,勤奋进取的态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还应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包括为教学心理学,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以便使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另外在教学能力方面应首先具备教学中:包括备课、讲课、板书设计、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再者是组织管理,教育科研和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从而为教育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教师劳动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具有创造性,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整个过程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和完美结合。教师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立学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育不是大型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组合材料制造成相同的产品,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应尊重个性化的发展,发挥主体作用。在知识传递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我们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指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在潜移默化中让知识内化。除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并改起进,实现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和有效性,增强“时态性”。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受者,是教学过程中赖以存在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学生眼中教师的形象以及反馈都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教师应给予宽容的心,关心爱护他们,并尊重、信任他们,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心声,细看孩子们眼中的大人世界,他们的语言童稚而不失真,表扬抑或批评,学会用心交流,每一个文字都似流动的音符,回荡在校园的每一方。童真的年代,他们更需要别人给予的认可,信任即是沟通的前提,沟通是拉近彼此心灵的基础,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创造和谐的氛围与环境,每件事开始都有会很难,可是只要坚持下去,全身心地投入了,就能体会到它真正的快乐。
想起友人曾说的“会有人因为你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即使是微妙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有时候显得极为渺小,在灾难面前我们或许软弱得不堪一击,唯独不变的是那最真的心。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作为一个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一个一直被学校温室呵护着的新手,人生的船帆才刚刚扬起。没有过多的畅想,一如既往地坚持曾经的梦,迈开步走在学校的绿茵小道上,学着以一颗平常的心去认真对待,努力做得更好,点滴间,身后的足迹会是最好的见证.....钱忠云
第四篇: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有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好公益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目录: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
三、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五、如何履行与实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一些游牧部落在一定地区定居后,开始了乡土生活,产生了一种乡土感情。这种乡土感情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便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国家的热爱。爱国主义感情是各民族国家共有的一种高尚的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种。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摆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新一代主人来讲,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都有着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会给一部分人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这样的教育,正确的引导爱国主意思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拳拳爱国之心,至今仍被国人崇尚和敬仰。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炽热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和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须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通过开展基本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他们看到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明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使学生明确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爱国主义是指在爱祖国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家、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我们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家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名人,甚至是本地的名人,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如何爱国,什么样的行动爱国,平时的行为应如何做才是爱国不甚了解。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家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小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大家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家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近代所以落后,并客观地分析它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在通过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引导大家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我们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向老人请教,以前的老一辈人的生活水平和现在的我们的生活水平对比,使我们认识到祖国的发展,我们经济的突飞猛进离不开我们祖祖辈辈的辛勤劳动;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之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对比教育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时,还要考虑人们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使之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大家的爱国之情。大家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我们要组织大家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大家多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纲要》拓宽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强调通过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教育成果,并着眼于建立长远的教育机制,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把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1996年10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为了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
1996年11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此次公布的100个示范基地中,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内容有19个,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斗争内容的有9个,反映现代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的有75个。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随着国家实力增强为我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因素。我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实现了重大提升。我国实现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自身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但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不平等的状况依然存在,当今国际社会规则依然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规则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激化了国际不平衡和不公平。这一状况导致人们对中国所处的弱势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强了反抗国际剥削、维护中国利益的意识,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因素。
爱国主义具有的合理性是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另一有利因素。国民对于国家的归属是依然是人们心理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祖国”的热忱依然不减。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提供了历史依据。中国在历史上取得了无数重大成就,为人类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语汉字、四大发明、长城、儒家文化等繁盛的历史文化增加了人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促进着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发展。
我们更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意哲学邓小平理论相结合,并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时会导致一种狭隘爱国主义的出现,即将爱国与排外、孤立简单地等同起来。显而易见,这种爱国主义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一种能够将开放、合作与爱国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在爱国主义教育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中应坚持这样的爱国主义,“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应深刻意识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同胞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炽热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五、如何履行与实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我们必须了解当代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让每个人都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有: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好公益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1、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省市可建立由党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商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按中央和省委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基地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在教育基地的领导班子配备、人员编制、队伍培训和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其次,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其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以取得社会效益为根本原则的,所以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它的投资积极性一般不高。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首先应该主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政府要有建设好、利用好教育基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资金投入上,各级政府要挑大头,加大投入力度,要计划好用于教育基地建设的配套资金。要按照文化事业建设费和有关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对中央和地方的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腐败现象。
最后,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民营资本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遍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仅靠政府的那点投入难以支持其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将是个不错的选择。笔者认为,教育基地可以大胆地把基地后勤推向市场,吸纳民间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较好地化解矛盾。例如西柏坡纪念馆就已经采用竞标的方式,将馆里的卫生管理工作向社会公开承包,结果当年就节约资金9万多元。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合理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各类反映我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政府应支持这类教育基地主动与旅游部门或旅游公司联系,加强合作,发展红色旅游,拓展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空间。
2、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信息渠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的各类教育基地建设,必须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教育内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教育形式,不断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途径,使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各类教育基地要从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努力做到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解决陈列内容陈旧、手段方式落后的状况,在艺术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设、灯光配备等环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更多的信息,努力增强文物展示的现场效果。
其次,要开辟双向渠道,共建共育。要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要与社区、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要组织巡展、巡讲、报告会、座谈会,把教育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去。各教育基地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走进农村,多办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流动展览。
总结: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今天,我们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论新时期海关监管
《海关实务》期末考试论文
论新时期海关监管工作中的
任务和作用
论新时期海关监管工作中的
任务和作用
【论文摘要】
基于职能分工形成的以部门为导向的监管体系在实践中已显现其固有的缺陷,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尽管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海关管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守门人”理念的影响,在制度方法上仍然没有改变单一的、逐单逐票验放的传统通关作业模式。因此,建立海关大监管体系,通过转变作业模式,加强和改善海关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制约海关事业顺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负荷、落实科学的治关理念,建设和谐海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大监管体系形成成为整体监管功能必须转向的趋势之一。
关键字:海关 监管 监管体系 任务与作用
根据《海关法》明确规定海关有四项基本任务,即监管、征税、查缉走私和编制海关统计。海关的这四项基本任务是一个统计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海关四项基本任务的基础是监管。海关监管是指海关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及相关的进出境行为,实施专门的监督管理。保证国家有关运输工具、货物、和物品依法出入境的有关法令得到遵守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的措施,目的是保证有关进出境活动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维护国家主权及利益。2000年以来,开始实施的通关作业改革及配套的机构改革,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职能监控为保障,建立了以集中审单为主要标志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在国家现有经济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的大环境中,基本实现了高效运作与严密监管的统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贸总额的急 剧增加,通关模式相配套的海关监管体系逐步出现 了诸多的不适应,比如职能交叉、机构过多、人力 资源配置不合理、行政成本过高等,海关内外要求 改革的呼声比较强烈。海关监管体系既决定于业务管理体系,又反作用于业务管理体系。海关监管体系存在的种种不适应,势必影响到海关业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海关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表现、原因及改革方向、对策进行探讨,使海关工作不断追求“严密、高效、低成本”的目标,是当前海关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海关传统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批不科学。目前总署和直属海关实现“职能管理”的主要方式依然是“审批管理”。一是审批事项过多,比如减免税审批、加工贸易备 案审批、敏感性商品进出口审批、案件审理审批等等。二是审批环节过多,有的事项法定和人为设定了多级审批,个别审批环节多达十三个,即便扣除审批流转过程,工作效率仍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三是服务功能不足,即职能部门为业务现场提供智力支持的功能不足。
2、机构设置不规范。一是从海关布局看,除一个省〔广东、福建、浙江、辽宁)设置多个直属海关外,直属海关内部的隶属海关和办事处设置同样过多,有的工作量严重不饱和。二是内设机构看,海关法赋予海关监管、征税、统 计、打私四项职能,但从总署到直属海关,把四项职能分解为通关、监管、关税、统计、加工贸易、政法、技术、督察审计、调査、缉私等职能部门。其中缉私和调查部门又普遍内设多个处级机构,许多部门还内设各自的风险管理机构,从而导致海关内设职能机构过多。
3、职能划分不确切。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交叉比较严重,如现场通关征税、验估、担保各环 节与关税之间,报关单证放行、结关环节与监管之间,报关单删除、修改、理单各环节与统计之间不同程度存在职能交叉问题。二是职能分工不够清楚,如审单中心和通关现场的审单岗位之间的职责缺乏严格界定,从而导致通关现场对审单中心普遍存在依赖心理。三是职能部门过多,基层疲于应 付。各部门职能管理实现方式均包括指导、协调、监督、评估、认定的全过程,均以报关单为核心素材,多头向业务现场下达核查要求。四是职能分工过细,导致责任不清。
4、人力配置不合理。“一提加强某项工作就要求增加机构和编制”,这种非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思路,使海关系统的人员配置形成“竖立的枣核型”,即海关总署人员相对较少,直属海关职能部门人员队伍庞大,隶属海关一线人员相对不足。全国海关系统共有干部4.6万人,但实际从事一线监管人员仅约1.7万人。规模庞大的直属海关机关人员在行使以审批管理为主的职能管理是不正常的。
(二)原因分析
从形式上看,上述问题有的是海关现有监管水平滞后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要求出现的新情况;有的是过去通关改革(机构改革)没有涉及到或解决好的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伴随通关作业改革衍生出来的一些新问题等。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则是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的政府海关行政管理思想和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变革。海关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把海关监管体系放到国家经济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的大背景下 去思考和理解,才能找出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1、在管理思想上。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无限政府、管理型政府。海关也管了报关行业、口岸的卡口和仓库等一些不该管的事。各海关业务管理方式不一,同样业务有的在总关办,有的在现场关办,不方便企业的问题也不少。
2、在管理方式上。市场经济要求在法律法规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符合规定的政府就应当办。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市场经济的管理是动态的授权的,以市场效率为追求目标;而计划经济的管理是静态的权力的,以严密控制为最高要求。这种根本的区别导致了与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的管理存在着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的弊端。
3、在职能配置上。海关监管按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进行职能配置,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实现权力制衡,三者独立行使职权。而目前我们政府及部门职能配置基本上是以适应行政审批为核心,是决策、执行、监督的混合体,决策者就是执行者 同时也是监督者。这就使得职能交叉,监督乏力的问题长期难以有效解决。
二、我国海关大监管体系的构建及作用分析
(一)海关大监管体系内涵
海关大监管体系是我国海关系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以构建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为基础环节、以构建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为目标导向、以构建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为发展后盾的一种创新思想。海关大监管体系在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职能管理体系、通关监管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
在职能管理方面,我国海关将立足于海关管理的高效运行,理顺三级事权,明确职能定位,在各层级、各领域建立起规范有序、运作顺畅、监督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海关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督办落实、考核评估、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努力形成环环相扣、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链条。在通关监管方面,我国海关将实行以企业守法管理为基础的分类通关模式,通过拓展监管时空,破解当前海关业务量快速增长与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改善通关服务,为企业占领和拓宽市场、提高竞争能力给予更大的支持。在监管上着眼提高海关监督管理整体效能,发挥一线监管、后续管理、打击走私等各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协作,实现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有效监控,建立起与“大通关”相适应的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海关大监管体系。
在监督保障方面,我国海关通过建立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制度来对海关权力进行监督,保障海关工作不骄不躁、高效廉洁。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的监督,监察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和其他社会舆论的监督,重点突出管理相对人和社会舆论对海关工作的监督。
(二)海关大监管体系的构建
1、构建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
首先,在纵向职能管理上,全国海关仍然沿用原来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垂直领导体制从上到下实现高效管理。由海关总署直接管理直属海关,直属海关直接管理所管辖关区内的隶属海关,各海关开展工作只需要对上级海关和相关法律负责,减少多头领导所产生的管理成本浪费。三级海关的事权划分应更趋合理,严格按照各级海关事先被安排的基本任务来履行各项职责。
2、构建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
货物通关是海关大监管体系的监管重点。通关监管体系包括一系列通关监管模式,构建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就是要让这一系列的通关监管模式在货物实际进出口时 “通得快”“管得住”。
3、构建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
虽然震惊中外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已过去10年有余,但它对国家干部队伍的腐蚀之深和对我国海关权力的公然挑衅的不法行为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应时刻引以为戒。海关大监管体系需要构建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让海关的工作时刻受到有效的监督。目前,对我国海关工作的监督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的监督,监察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海关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和其他社会舆论的监督。
(三)我国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的作用分析
第一,有利于我国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队伍。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和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我国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队伍。因为海关大监管体系的职能管理体系以集中统一管理的垂直领导体制实现海关内部复杂事务的层层管理,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海关总署署内重点职能机构相互间协调紧密,使横向配合到位有效。这样有利于把海关工作置于与海关亲密接触的管理相对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会进一步促进海关廉政建设,减少关员贪污腐败,促使各级海关竭尽全力提高工作效率,打造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队伍。
第二,有利于我国提高通关速度便利进出口贸易。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有利于我国提高通关速度,便利进出口贸易。除了在制度上简化进出口通关手续以外,各海关通关大都借助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道自动核放系统、货检及旅检小型X光机、车载移动式车辆检查设备及智能告知管理系统等高科技“武器”,仅“通道自动核放系统”就将原来车辆通过海关通道需要2分钟,一下子缩短到了5秒钟。
第三,有利于我国海关功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我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肩负着税收征管、打击走私、通关监管、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海关统计、海关稽查和口岸管理等七项职责。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海关一直是守护国门的神圣、忠诚卫士,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钢铁长城。所有这些都在巩固海关那威严的管制者形象。然而,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激增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加剧,服务型海关的构建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和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突出我国海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容易拉近作为管理者的海关与海关管理相对人之间的距离,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果,有利于我国海关功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参见〈牟新生署长在2005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一2005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办公厅编〈梅关内部情况通报》第1期。
2、参见哞新生署长在全国海关综合治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2005年4月28日》,海关总署办公厅编痛关内部情况通报》第16期。
3、参见禅新生署长在全国海关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2005年8月9日》,海关总署办公厅编痛关内部情况通报》第44期
4、李治.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发展 武汉:湖北社会科学,2001
5、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丨
7、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现代海关制度规划汇编[北京:中囯海关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