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论改革开放

时间:2019-05-13 05:1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论改革开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论改革开放》。

第一篇:新时期论改革开放

秋石: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2012年10月16日 10:59:36

来源:《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

实行改革开放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吹响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冉冉升起。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探索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每深化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前进一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加快一步。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中完善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七大得出的重要结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改革开放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推动了党和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我们党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伟大的创造。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自觉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和人民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应当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我们去回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我们党清醒认识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和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从农村改革入手,大胆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新情况,党和人民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各种难题,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创造了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奇迹”,还交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中国答卷”,书写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中国故事”。应当看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坚定不移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伟大革命,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既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断完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为经济繁荣发

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应当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成为党和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实行扩大开放的政策,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稳妥驾驭复杂局面,团结带领人民在扩大开放中抢抓机遇,在深化改革中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稳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应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挑战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妥善处理复杂矛盾中发育生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出党和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在实现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世界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应当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党和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凝聚力量,更加有力地攻坚克难,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的基本取向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矛盾问题复杂多变的冲击和考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排除干扰、把准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越来越充分暴露出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面对矛盾问题、风险考验,越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与我们对时代脉搏、中国国情、人民愿望的把握密切相关,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密切相关,与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密切相关。由于我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蓝图必然是逐步清晰起来的,改革开放的措施必然是逐步完善的。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改革发展,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坚持总体谋划、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有的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建设滞后造成的或由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要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科学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平与效率、增长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精神与物质等重大关系。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境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舆论引导、干部实绩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以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以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矛盾只能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科学发展去解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篇:论改革开放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作用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字:中国 改革开放 作用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二、改革开放,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在减少贫困、大幅度提高民众生活水准上的飞速前进也是世人公认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贫富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如何使中国全体民众共享改革成果,努力改善民生,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要努力探索并加快建立“共享改革成果,努力改善民生”的相关制度,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如卫生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探索设立“共享改革成果,努力改善民生”的改革发展指标,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主要指标内容。这可以参考2000年联合国189个成员国通过的《千年宣言》中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如减少贫困和饥饿,普及教育等。我们可以设立诸如中低收入家庭收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等指标。

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斐然、步履矫健,13亿中国民众正在享受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13亿中国民众将会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改善自己的民生。让我们以《改革》的名义,共同期待这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生动揭示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重大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形态,它们共同的特点、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深深植根于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就是这一伟大实践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个方面,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性思考,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党30年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开启了与世界沟通、交往、合作的大门,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也为世界文明不断作出贡献;在世界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影响世界。至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已同我国建交,我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辽宁人民版)

《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张维迎,上海人民版)

第三篇: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学科:历史 版本:冀人版 年级:九年级 单位:59中 作者:张栋渊

复习目标: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5、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6、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知识清单:

1、________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的________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的决策,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作出实行_______的新决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这次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________为何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下,开始走上了建设______________的新道路。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_______取得突破性进展。4、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和四川省委实行“放宽政策的方针”,两省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_________,受到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__________,使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6、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批准________省为经济特区。

7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逐步形成了__________到沿海__________到沿海________再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8中共_____________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______________》,新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___________根本大法。此后又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法律。一个以___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9、______________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__________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_________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10、_______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全国有步骤的实行____________到_______年,我国基本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目前教育体系包括______________、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________,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11、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_________战略。全国高校大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教育规模出现历史性变化。

1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13、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文学艺术应坚持“为人民服务、___________”的方向,它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保证。

14、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1981年—1986年我国__________连续获得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获得____________的球队。1984年7月,我国代表团参加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_______届夏季奥运会比赛中,我国选手_________在奥运会第一天进行的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夺得冠军,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______届夏季奥运会,成为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课堂训练

1、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到:“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喊一声,上工天不明,下工点了灯。”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A、建国后进行了土地改革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材料中“他”的主要贡献是()

A、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B、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是()A、在法律上确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6、1984年,有的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7、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依然决然的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浦东新区

8、江西省永丰县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电视剧《永恒的忠诚》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为原型,艺术地再现了他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的感人事迹。小岗村之所以能蜚声全国,因为它是()A、“一五”计划中的大型工业所在地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地 D、经济特区的首创地

10、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从1959年开始到现在,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半个世纪农村的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下午分田。”对他日记中所记内容的理解符合当时史实的是()

A、此次“分田”废除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B、此次“分田”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所有权,可以随意转让或买卖 D、“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1、毛泽东的下列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向雷锋同志学习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我国体育健儿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他成为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位奥运金牌获得者。他是()A、刘长春 B、许海峰 C、容国团 D、李宁 13、1978年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相比,不同之处是()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当时普遍得到了农民的好评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15、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之路。为农民致富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题

1、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就是中华儿女不断探索的奋斗之路

材料一 《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67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一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

材料二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神奇的一页。”

(1)中华民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

(2)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设计师是谁?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

2、材料一 1996年,就是“九五”的第一年,我们全国财政教育投入是1211亿元,到了2001年,也就是“十五”的第一年,我们全国财政教育投入是2582亿元,到了2006年,也就是“十一五”的第一年,我们全国财政教育投入是5464亿元。2007年我们财政教育投入又增加75亿元,2008年预算财政教育投入达到9080亿元。

材料二 我国财政部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财政体系,为此投入经费154亿元。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名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名学生获得资助。

材料三 从2006年开始,某市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寄宿生活费,真正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该市市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一起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对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1)材料一中的十几年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呈现怎样的态势?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哪一级国家行政部门对哪些教育对象的关心和帮助?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关系

3、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1)各段民间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从材料2到材料3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篇: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一讲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阅读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4.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年9月12日)

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22日)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第五篇: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有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好公益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目录: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

三、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五、如何履行与实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一些游牧部落在一定地区定居后,开始了乡土生活,产生了一种乡土感情。这种乡土感情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便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国家的热爱。爱国主义感情是各民族国家共有的一种高尚的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种。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摆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新一代主人来讲,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都有着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会给一部分人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这样的教育,正确的引导爱国主意思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拳拳爱国之心,至今仍被国人崇尚和敬仰。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炽热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和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须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通过开展基本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他们看到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明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使学生明确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爱国主义是指在爱祖国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家、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我们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家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名人,甚至是本地的名人,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如何爱国,什么样的行动爱国,平时的行为应如何做才是爱国不甚了解。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家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小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大家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家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近代所以落后,并客观地分析它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在通过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引导大家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我们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向老人请教,以前的老一辈人的生活水平和现在的我们的生活水平对比,使我们认识到祖国的发展,我们经济的突飞猛进离不开我们祖祖辈辈的辛勤劳动;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之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对比教育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时,还要考虑人们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使之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大家的爱国之情。大家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我们要组织大家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大家多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纲要》拓宽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强调通过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教育成果,并着眼于建立长远的教育机制,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把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1996年10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为了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

1996年11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此次公布的100个示范基地中,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内容有19个,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斗争内容的有9个,反映现代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的有75个。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随着国家实力增强为我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因素。我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实现了重大提升。我国实现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自身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但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不平等的状况依然存在,当今国际社会规则依然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规则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激化了国际不平衡和不公平。这一状况导致人们对中国所处的弱势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强了反抗国际剥削、维护中国利益的意识,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因素。

爱国主义具有的合理性是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另一有利因素。国民对于国家的归属是依然是人们心理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祖国”的热忱依然不减。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提供了历史依据。中国在历史上取得了无数重大成就,为人类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语汉字、四大发明、长城、儒家文化等繁盛的历史文化增加了人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促进着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发展。

我们更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意哲学邓小平理论相结合,并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时会导致一种狭隘爱国主义的出现,即将爱国与排外、孤立简单地等同起来。显而易见,这种爱国主义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一种能够将开放、合作与爱国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在爱国主义教育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中应坚持这样的爱国主义,“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应深刻意识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同胞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炽热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五、如何履行与实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我们必须了解当代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让每个人都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有: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好公益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1、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省市可建立由党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商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按中央和省委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基地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在教育基地的领导班子配备、人员编制、队伍培训和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其次,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其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以取得社会效益为根本原则的,所以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它的投资积极性一般不高。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首先应该主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政府要有建设好、利用好教育基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资金投入上,各级政府要挑大头,加大投入力度,要计划好用于教育基地建设的配套资金。要按照文化事业建设费和有关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对中央和地方的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腐败现象。

最后,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民营资本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遍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仅靠政府的那点投入难以支持其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将是个不错的选择。笔者认为,教育基地可以大胆地把基地后勤推向市场,吸纳民间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较好地化解矛盾。例如西柏坡纪念馆就已经采用竞标的方式,将馆里的卫生管理工作向社会公开承包,结果当年就节约资金9万多元。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合理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各类反映我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政府应支持这类教育基地主动与旅游部门或旅游公司联系,加强合作,发展红色旅游,拓展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空间。

2、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信息渠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的各类教育基地建设,必须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教育内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教育形式,不断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途径,使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各类教育基地要从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努力做到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解决陈列内容陈旧、手段方式落后的状况,在艺术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设、灯光配备等环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更多的信息,努力增强文物展示的现场效果。

其次,要开辟双向渠道,共建共育。要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要与社区、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要组织巡展、巡讲、报告会、座谈会,把教育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去。各教育基地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走进农村,多办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流动展览。

总结: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今天,我们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载新时期论改革开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论改革开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新时期海关监管

    《海关实务》期末考试论文 论新时期海关监管工作中的 任务和作用 论新时期海关监管工作中的 任务和作用 【论文摘要】 基于职能分工形成的以部门为导向的监管体系在实践......

    论新时期爱国主义

    论新时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社会基储历史主题和具体内容。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1978年5月11日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起点是《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作出《关......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

    街道工委“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街道工委“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在1978年后制定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政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研讨材料

    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学习研讨材料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十年**之后,我们党和国家走到一个决定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头。在这样的......

    街道领导干部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街道领导干部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强力发出了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