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时间:2019-05-14 00:0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第一篇: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也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社会转型由此开始。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回顾这30年,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第一:改革开放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的时候为3624.1亿元,到1997年为74462.6亿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其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我国为379元,1990年为1634元,2001年为7543元,2007年为17954元,增长了46多倍。再次、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数额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直在增长,到

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虽然始于1997年的凶猛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中国对外贸易承受了巨大压力,利用外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疲软,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现象日趋明显,外有金融危机影响,内有通货紧缩作祟,为挽危局,政府叫响了“积极扩大内需”的口号,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币不贬值、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出口退税率、依法治理金融,强化监督管理等等。中国经济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中国政府进行的“技艺高超的宏观经济管理”使中国成功的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后中国成功加入WTO。加入WTO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将在一个更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下,以平等的条件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人均资源少,人力资源丰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高对外依存度,无论从战略利益还是当前利益出发,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非常有利。而且,WTO的共同规则还将对稳定我国多边外贸关系、减少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改革开放使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解放思想引导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进思想解放。二者相互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的进步。30年来,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

开放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靠改革开放取得的,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都是靠解放思想推动的。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过程,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历史。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不仅推动了全面拨乱反正,还进一步引发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思考,从而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乃至全面改革,从封闭到开放,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革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局面。

第三: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改革开放30年,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中

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2006年1月1日起,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工作上的失误。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姓名:陈小溪

学号:11081307

第二篇: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1978年的春天,邓小平主席在中国的南海视察时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闭关锁国的中国必须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铁证,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是成功的。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以汶川为中心的里氏8.0级的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20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这代人也就是所谓的“80后”,生在国旗下,长在蜜罐里,充分享受到了日新月异的新生活。电视机由黑白到彩电,如今的电视已经全部换成了液晶;电脑由最初的奢侈品变成了家庭必备品,而且一台都不够用了,有的家庭需要两台或者三台;中小学减负,大学扩招,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能有文化;“三农问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家庭收入一天比一天高,旅游、出国、购物样样不耽误;我们已经从父辈们的过生活转变为享受生活了。

如今的北京以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切实的为老百姓解决民生问题:北京市民出门可以选择多种出行方式,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我们的出行时间,四通八达的道路使我们可以随意出行,去到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而且公交费用的低廉大大降低了出行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医疗体制的改革也给市民带来了方便,许多的传染病已经免费为市民治疗;急救快速降低了人们的危险率;医疗保险使人们不再看不起病,不敢去看病。教育方面也有改进,中小学已经由应试教育尽量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多的注重对孩子们的文化兴趣的培养;农民工的孩子同样享受受教育的权力,使他们的父母放心的工作,更好的建设首都。有人说在北京买的起房子才算有钱,尽管北京的房价高居不下,但是政府出台的多种措施使市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空气清新了,环境优美了,行为文明了,服务热情了,交通方便了,文化体育生活丰富了,科技发达了,生活在北京,我们愈来愈感受到它每天都在变化中,向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可以说奥运会是催化剂,加速了北京的发展,北京抓住了这个机会,尽情的展示了令人骄傲的一面。尽管2008年是坎坷的一年,但是兴邦多难,我们相信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使世界震惊,重新看中国。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第三篇:《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教学设计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方框内容(P023-025页),是让初中生感悟我国改革开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我们初中生虽然对改革开放的内容有所了解,但还比较浅显,有必要对学生进一步加深改革开放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及含义,理解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能力目标:能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感目标:感受身边的小康生活,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投身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改革的实质和目标及含义、对外开放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了解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举例分析法、作业练习法、小结归纳、讲授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69岁的叶先生捧出记录自家收支的一本本账册说: 1966年,5口之家的年收入是1509.89元;1977年全家年收入1847.30元;1989年年收入超过10000元;2000年达10万元。

问:你从中了解了什么?(我们一步一步走上了小康之路。)。教师讲解:我们走上小康之路是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富起来道出了我国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所在。今天我们学习八年级下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二.学习探究。

1、出示目标,指导阅读,引导自探。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3到P27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改革的实质、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能说一说大锅饭、包产到户、股份制的含义吗?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 说一说:有人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你认为?

(3)、实行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互研,合作共探。

(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问:我国的改革的实质、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讨论归纳:我国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你能说一说大锅饭、包产到户、股份制的含义吗?

1.“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怀,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2.包产到户---最初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八个农户最先开始实行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统一计划、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条件下,把耕地农作物和某些畜牧业、养殖业和副业生产任务承包(包用工、包费用、包产量)给农户负责,实行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一种做法。由于是以农户为单位负责完成整个农业生产周期内的全部生产任务,劳动的最终成果和承包户的经济利益联系比较直接,因此有利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促进生产的发展。

3.股份制---亦称“股份经济”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属于不同人所有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合理经营,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形式。(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

讨论归纳: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就是要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说一说:有人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你认为?

讨论归纳:从明清开始,中央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依旧停留在农耕时代,只知自给自足,一点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发展。当世界发现利用了电、有了电话、有了蒸汽机车时,中国还在靠油等取光、信鸽或人工传递信息,马车、人力拉人。从种种迹象看,中国如果不关门,其实是可以吸收这些信息的,也能够更早的利用。

从我们的紧邻日本就可以看出,在隋唐时期一直与中国有往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制度等等,博取精华回国后利用。在明治维新后,更是快速的将封建制国家改革为民主立宪的工业化国家,国民生产力一下子就快速的提高,国力也充分的上升。这告诉我们脱离的世界,一个国家是无法快速发展的,只有与世界融合、接轨,才能繁荣中国。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这也是邓小平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这还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的深刻的结论。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

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3)、实行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

多媒体出示材料:1.1978年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了4倍。从人均收人翻一番所需的时间看,美国用了45年,巴西用了31年,印度尼西亚用了13年,韩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10年。

2.“世界迈一步,中国跨三步”,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GDP剔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增长9.7%,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3.世界第一大电话用户拥有国、电视机产销第一等我国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康社会成为事实。

3、拓展提升。

实行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义。

三.巩固总结。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小康社会成为现实。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靠改革开放“我们走出苦难”,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走入了繁荣的市场经济时代,我们正在享受着小康生活,明天会更美好。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改革的实质---改革的目标---

对外开放----结语: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义。

四、检测巩固。

1.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B)

A.坚持改革开放 B.实行对外开放 C.实行计划生育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某新编快板词唱到:“老百姓的日子变甜啦,吃东西讲究营养啦,住房子讲究宽敞啦,穿衣服讲究新潮啦,新出的汽车没档啦,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啦,‘神七’上天啦„„”。词中唱到的这一切说明(B)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发展变化更加迅速,为世界所瞩目 ②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 ③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见面语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打招呼“吃了吗”;80年代,打招呼“看电视了没有”;90年代,打招呼“搬新家了没有”;如今到了21世纪,打招呼“买车没有”“最近去哪儿旅游了”。

(1)人们见面时打招呼用语的演变说明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2)你认为这种实际生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1)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实际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我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都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4.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小康社会成为事实;我国人民的精神社会日益充实。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呈现了从数量小到数量大、从质量低到质量高的开放新趋势。中国正在以开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

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

(二)货物贸易结构不

(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断优化

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

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一、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放格局经过先试验后推广,采取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一)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范围由特区逐步扩大到了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沿边城市,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区域性推进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至此,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外开放以“出口创汇”为切入点,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成为政策的基本指向。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不仅要继续扩大商品贸易,而且可以让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办企业、搞加工贸易。这样就使原来的对外经贸交流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和生产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到国际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被广泛采用。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二、对外贸易连上新台阶

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出发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0倍

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

特别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对外贸易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赢得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2002-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8.9%,进口年均增长27.3%。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5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用了3年,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也仅用了短短的3年时间。2002-2007年入世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即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总和。

30年来,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使我国从一个外汇捉襟见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除少数年份进出口贸易有小规模顺差外,多数年份均为逆差。进入1994年以来,进出口贸易均保持顺差,且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20亿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618亿美元。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仅有的1.67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5万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从出口商品结构看,30年来,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8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别为50.5%和49.5%;到1986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过初级产品,达到63.6%,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1%和94.9%,工业制成品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持续提高,1994年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进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则达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2000年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28.6%。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

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为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

1985年初级产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仅为12.5%,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几年,大豆、铁矿砂、石油等基础原材料的进口量呈持续大幅增长之势。

与此同时,国内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为4990亿美元和2870亿美元,分别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机电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术产品占进口额比重从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从贸易市场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贸易合作蓬勃发展,对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与其他贸易伙伴往来发展较快。

1998-2003年,日本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为3561亿美元、3021亿美元和2360亿美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东盟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7.6倍。俄罗斯、印度分别为我国第八、第十大贸易伙伴。

(三)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3亿美元增加到2509亿美元,25年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17.6%。其中,出口额从24.8亿美元增加到1217亿美元,年均增长16.9%;进口额从18.7亿美元增加到1293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严格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入世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4.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同时,服务贸易的结构也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之初,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80%以上,2007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0.3%,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4%;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资发展迅速,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外资的进入,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双缺口,推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一)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渐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对外借款特别是政府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对外借款大于外商直接投资,13年间累计对外借款高达526亿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资仅为251亿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借款,此后,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主要的方式。

从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看,1983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9.16亿美元,2007年已达到748亿美元,24年增长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7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0.1%,远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资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26亿美元;1992年以后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1992年吸收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登上200亿美元台阶,1994年迈过300亿美元,三年跨过三道坎,此后,我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的地位逐步确立,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稳步扩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资超过450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19.4%,比同期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年均增速高出7.5个百分点。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预测,2007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量达到创纪录的1.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近4400亿美元。2007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加上金融领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约835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5.4%,占发展中国家的19%。我国从1993年起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7年末在我国实有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8万家,实有投资总额达2.11万亿美元。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2549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57.7%,缴纳的税收超过990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5000万个。

(二)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拓展

改革开放初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相对单一,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并购投资和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很少。入世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加入WTO承诺,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开放资本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有序推进。

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中国政府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到境外上市,扩大融资渠道,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筹资总额1105亿美元,其中有55家企业同时发行A股。

其次,主动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资额度已提高至300亿美元,54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准投资额度约105亿美元,另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证券公司取得QDII资格,9只QDII基金产品和1只QDII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获得批准,获批投资额度已达375亿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内开放证券业。截至2008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已批准设立7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已达49%。

第四,改进和完善外资并购政策。2006年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我国外资并购政策和环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国投资者共并购2.18万户中国境内企业的股份,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7.6%,其中外国投资者购买1.94万户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股份,购买2373户内资企业的股份;并购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1343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注册资本的11.6%。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外资总体上呈现出数量扩张型特征,为了出口创汇和引进外资,各级政府对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用地、税收和融资等多方面的优惠,并由此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投资格局。入世后,我国相继修订完善了相关政策,颁布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进一步扩大了服务业开放;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资项目进入。同时,充分发挥外资在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外资区域布局、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稳妥扩大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对外开放,拓展利用外资的新领域。

在新的外商投资政策指导下,外商投资的重点,从一般制造业发展到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近几年外商投资于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后,商业、外贸、电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显著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占全部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7%、31.6%和41.4%;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是74.1%、67.5%和57.3%,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

四、“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经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竞争力逐步增强。

对外经济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不断努力,迅速发展成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6年,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和北非。1981年以后,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开始逐步壮大,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扩大,综合竞争力增强,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自1995年起,开展了对外设计咨询业务,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入世以来,对外经济合作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改革开放之初仅有几家企业,到2007年已发展成为一支由1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2002—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签订合同累计48.6万份,合同金额25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33亿美元,分别是1976—2001年对应项目总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新签合同金额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34.2%;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5.3万人。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技术密集的电力、冶金、石化、轨道交通和电子通讯等领域的项目已占到总营业额的一半;大项目数量增长迅速。2007年有49家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强,14家跻身百强。

(二)对外投资规模增势强劲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经国家批准,只有少数国有企业主要是贸易公司走出国门,开办代表处或设立企业。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虽依然较小,但已取得积极进展。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入较快发展期。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有27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上升到265亿美元,2002—2007年6年间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地区升。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投资国别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2007年,亚洲地区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比重为62.6%,拉丁美洲占18.5%,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计占13%。

对外投资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资源、电讯和石油化工等行业。2007年,以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部投资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产业集聚区逐步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不仅采掘业、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继续加大对外投资,金融业也开始了境外投资试点。截至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达2268亿美元。国有商业银行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到2008年4月底,我国已批准10家证券公司、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31家境内企业获准从事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境外期货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亿美元,其中,金融类企业存量167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存量1012亿美元。

五、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

一是把建设自由贸易区提到战略高度。自由贸易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以及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我国从2000年开始建设自由贸易区,截至2007年10月,我国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对其出口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与东盟签署并实施了自贸区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议,促进了“10+1”、“10+3”机制的深化。

二是双多边和区域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我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129个国家和地区、1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180多个多双边联委会机制,对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已举行了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协议。与此同时,中国还相继与日本、欧盟、东盟等建立了相应的经济对话机制,加强了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协调与沟通。与俄罗斯互办“国家年”,涉及多项经贸活动。丰富了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内容。创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实了8项对非经贸合作举措。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论坛”两个机制。

展望未来,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路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努力创造并保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第五篇:中国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

中国外经贸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参与的形式上不断深化,逐步升级,日渐形成与其他国家互补互益、互惠共赢的开放格局。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38.3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6.58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8%。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增长迅速,非金融类对外投资1990年仅为9亿美元,2007年达到187.2亿美元。从中国对外货物、服务贸易往来、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可以窥见中国对外经贸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成就,本文主要从外贸方式与结构变迁的视角,观察和论证中国外经贸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

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与在全球贸易总额中比重的提升

从贸易规模方面看,中国进出口总量快速增长,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贸易排名稳步提升,成为了真正的贸易大国。中国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80.2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125倍,年均增长率达18.1%。进口总额从相应从108.9亿美元增长到955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7%。同时贸易顺差从-11.4亿美元增长到2622亿美元。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贸易增长的整体水平,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0.9%增长到2006年的7.2%,贸易总额世界排名也由第22提升至第3位。中国对外货物贸易规模的增长速度显著地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是全球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开放,使国内产品大步迈入国际市场,加快了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合作的步伐。

中国外贸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表现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说明中国相关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正在不断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没有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情况下,进口额的不断扩大同样标志着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地位的提升。因为进口是从消费的角度展示出来的国民经济的特征,进口的扩大是一国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表现。目前国际经济关系中,在出口与进口、提供与需求两者之间,进口一方、需求一方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更能够就国际经贸规则发表意见,掌握决定性的权力。甚至可以说,谁掌握着需求的力量,谁掌握着市场的闸门,谁就掌握了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动权,谁就能够引领国际经济的潮流。中国在进口市场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竞争关系中话语权的提升。

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一,从出口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构成的变迁方面看,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都一直保持了连年增长的势头,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初级产品,所以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49.7%增长到2006年的94.5%;与此同时,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6年的5.5%,这从外贸出口角度反映出中国工业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出口产品以生产原料、矿物燃料、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动植物油脂及蜡等资源性初级产品为主,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自1990年起,中国的外贸出口中以机械及运输设备、轻纺产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矿冶产品等工业制成品为主,这反映了中国在外贸产品上的比较优势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移。

第二,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内部结构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连续上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21.8%增长到2006年的54.7%。与此同时,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比重连续下降,由1980年的44.4%下降到2006年的19.1%。这说明中国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资本,技术生产要素不断发育成长,由弱转强,中国逐渐摆脱对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

第三,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方面看,近年来随着中国外贸结构升级,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成熟制成品中进出口逐渐活跃,保持了较强的增长势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并且出口额的增长速度高于进口额的增长速度。1997年及以前中国在机电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1998年中国在机电产品领域首次实现顺差,并且顺差不断扩大,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实现5494.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6.7%。在高新技术领域,2003年及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直到2004年才开始实现顺差,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814.86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9%。以上变化充分反映出中国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表明中国在科技实力、自主创新方面的竞争优势经历了不断提升的发展路径。

第四,从贸易竞争力指数角度看,中国在初级产品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有下降趋势(这于中国的贸易战略和政策有关),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提升。1985年后,中国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上保持了连年下降的趋势,由1985年的0.45下降到2006年的-0.56。而同期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46增长到0.21。这反映出中国实施出口产品升级,结构优化战略取得较好的成效。在工业制成品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虽然都保持了不断提高的势头,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远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说明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中中国的资本、技术要素的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无法赶上劳动力要素的优势,劳动力因素仍然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主要优势体现。具体看,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85年的-0.45提升到2006年的0.34。而同期代表资本技术机密型产品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力指数从的0.91提升到0.12;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由-0.53提升到-0.32,可以看出这两项都低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里指数,并且化学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值,说明

其竞争力还很有必要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五,从进口产品结构方面看,与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相反,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呈现上升,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下降。从海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进口总额、初级产品进口额,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都保持了不断上升的势头,其中初级产品的进口额增长速度快于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增长速度,这使初级产品进口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12.5%,上升到2006年的23.6%,而同期工业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从87.5%下降到76.4%。这表明中国自主研制生产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替代的能力在逐步增强,使中国工业制成品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同时也说明中国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寻求利用其他国家的自然资源、工业原料、矿产燃料等,反映了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地位的提升。

贸易方式的变迁

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方式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经历了连年上升到稳中略有下降的发展路径,而一般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则先是下降,然后稳中略有上升。进口贸易方面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路径,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是主导方式,而进口贸易中一般贸易是主导方式。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1994年及以前,一般贸易始终是中国出口贸易中的主要方式,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到73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9.5%,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一直保持成为外贸出口的最主要方式。但从2000年起,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保持稳中略有下降,从1999年的56.9%下降到2006年的52.7%。分析出口贸易方式发生上述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新世纪以前加工贸易方式的飞速发展说明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显示出的巨大优势,中国自1991年起一直名列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第一位,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中很大比例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生产。而2000年以后,加工贸易增幅的逐渐回落主要是因为中国贸易战略、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和低附加值加工贸易的限制等。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的降低反映了中国逐步摆脱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更多从事其他较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体现出贸易方式上的升级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的增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加工贸易中出口与进口额相比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总额的比值基本上保持了逐步扩大的趋势。1994年加工贸易出口569.8亿美元,进口475.7亿美元,两者之比为1比1.198:1;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5103.55亿美元,进口3414.72亿美元,两者之比为1.588:1,中国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低于出口增速,这说明中国正在从加工贸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其一,国内加工环节增值率提高;其二,国内产业的中间配套能力增强,中间投入品的直接供应比重扩大。

贸易主体结构和国际市场结构的变化

在贸易主体结构方面,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外资的进入,中国外贸主体结构逐渐多元化,呈现出国有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比重快速下降,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局面。出口方面,国有企业的出口比重从1981年的99.8%,下降到2006年的19.4%,而外资企业出口比重所占从1981的0.5%增长到2006年的58.1%,私营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0.2%增长到2006年的17.6%。进口方面,国有企业的进口比重从1.981年的99.2%,下降到2006年的28.5%。而外资企业出口比重所占从1981的0.1%增长到2006的59.7%,私营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1%增长到2006年的9.2%。外资和私营企业在出口比重中的提高,说明外资和私营企业正日益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中国正逐步摆脱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中对国有企业的依赖。总体来看,贸易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外贸的活力,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在国际市场结构方面,中国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美国、日本、欧盟三大贸易伙伴和香港的市场依赖有所下降,但这四个地区目前仍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中国对俄罗斯、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比重逐步增长。总体上看,中国出口的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市场的多元化表明中国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下载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科技创新举世瞩目 3月30日 张笑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09中考政治复习专题之一-----“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三个主因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历史上......

    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民营经济蓝皮书》发布时间:2008-10-27 作者: 来源:摘自中华工商时报 编辑:省中小企业局信息与科技处改革开......

    论改革开放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作用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

    改革开放42年我国社会建设巨大成就(含5篇)

    改革开放 2 42 年 我国 社会建设 巨大 成就中国创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迅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使大多数中国人享受到城镇化社会的现......

    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原因的探析

    我国改革开放后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探析 [摘要] 自从我国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以来,成就大家有目共睹,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同时......

    浅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浅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内容摘要:2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就巨大,已经基本摆脱了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