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合集)

时间:2019-05-13 22:2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第一篇: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

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和技术往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不再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那种积贫积弱,不再是六七十年代那种贫困落后!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 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年少懵懂的我,只看到家乡日新月异,却不知道变化何起。如今,才真正地意识到,原来自己活在了这么一个奇迹的年代,这么一个春天般的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炫丽阳光下生活,我们是幸福一代。

我忍不住开始设想,在三十年前,那个刚刚经历了十年**的中国,面对着被高喊“革命”的造反派们折腾得乌烟瘴气的国家,面对着国人仍旧停留在意识形态斗争上的守旧思想,面对着毫无经验和先例可循的窘困境地,那个老人,他需要何等的勇气与胆魄,才能作出决策,提出了导致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

在春天的滋润下,我不断地汲取社会给我的养分。长辈们经常言传身教,要我珍惜现在学习的环境。我无法完全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父辈们求知的艰辛,然而,回望求学生涯,我的路确实如同在春风的关怀下延续。崭新的桌椅,明亮的教室,详尽厚重的字典,还有连接世界的电脑等等.挂在他们嘴边细说的当年,像首遥远的童谣,故事曲折而晦涩。仿佛那些落后已然百年,回望起来只剩对伟大改革开放的感慨。哪怕是看到自己小学,也由不得心生感味:以前的学校哪有现在如此美丽而且齐全的设备呢.在春天的滋润下,身边的细节无处不在升级。衣服变了,从以前慈母手中的线,变成了一件件华丽的衣裳,三十年前有谁会想去穿上华丽 的衣服拍下自己美丽的一刻呢?饭菜变了,从以往的单调的一双筷子,变成了餐桌上完备的餐具,三十年前有谁会想人们会喜欢吃生鱼片呢?茶叶变了,从往前一块大饼似的包装变成现在经过高温杀毒的茶包,三十年前有谁会想茶也可以变成一罐得体的饮料呢?出行的方式变了,从以往的自行车时代变成了如今的汽车时代,便利的公共交通时代,三十年前有谁会想到公交车里面有电视看、地下有列车飞奔呢?

在春天的滋润下,思想也在拔节成长着。中国入世申奥、嫦娥奔月,刘翔的中国速度赶超了世界记录,中华民族越来越因国家而自豪。长年酣睡的东方民族,在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开始苏醒,演绎东方神起的传奇。用世界的眼光看未来,用先进的思想自我武装,中国人自信满满地走上世界的政治经济舞台。经济的全球一体,文化的相互渗透,无不有国人的努力和足迹。

如果我活在二十年前呢?恐怕就是装上一杯开水,在台灯下执笔伏书,为了生活在纸上默默耕耘吧。父辈们的那种生活是那样的熟悉,却又那样的陌生。我们也难想象那种票证的日子,就如同我们的下一代也难想象我们怎么能对着如此“落后”的机器去记录自己的生活一样。

继往开来,我们走着一条前人未曾涉足的路。这不可能是康庄大道,甚至会满铺荆棘。改革开放让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奇迹不断延续下去,春风也将在这片名为神州的土地上猎猎不息。

停笔,涌动的思潮久久难以平息。穿越了三十年时空的断想,回响在耳边的是老人那浓浓的川音,“发展,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3、农业生产成就巨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5、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6、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及一系列整治运动后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与1978年底在京召开的,同时标志着以邓小平同志领导集体的第二代我党中央集体领导核心,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我党的正确发展明确了方向。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制订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步骤的、因地制宜的实施各方面改革,勇敢的打开国门,推动经济、文化、政治的全面发展,推动国防和军 队力量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充满了新的希望、活力和生机。

三十年来,我党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大刀阔斧展开了各项改革,改革主要在经济上改变了毛泽东一直坚持的束缚经济发展的大锅饭政策,竭力使政策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坚持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利用东部沿海有利条件率先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快速地开发了广东沿海,利用香港发展深圳,依托澳门建立珠海以2个经济特区再辐射整个广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使中国形成环渤海圈,珠三角,长三角3个工业中心,为了减小贫富差距,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同时缓解东部资源紧张局面,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总的来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保持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改善。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个人觉得历史上毛泽东的转权和愚昧不能磨灭其的丰功伟绩,我党也是个犯过很多错的党,但是确实是无可代替的拯救国家的一个党,伟大的党,是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党。

三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我国现在的改革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其中政治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政权的完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的一次政治理念的变革,政治改革的方向是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做主 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中,实现民主政治的升华,公平正义的回归。经济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国家是一个缺乏商品经济传统的国家,新中国又曾经长期搞计划经济,因此人们的竞争观念不强,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不强,而要更好的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就必须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以此来促进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与人民的共同富裕。文化改革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中国化,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就是多元化与国学复兴。社会改革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也就是目前中央说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一个比较综合的改革,目前的特征是经济改革进度很大,政治改革步履缓慢,文化改革与社会改革弊端不少,尚有很多关于人性,关于人权,关于社会公平的话题需要妥善解决。

对外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成,没有开放进行不了改革,没有改革,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我国目前的开放还带有很浓重的管制色彩,而这种管制侧重于政治与经济领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市场的有效流动。而在文化上,西方的很多糟粕却大行其道,这方面的开放过于放任。

第二篇: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向前发展的。•(2)他们还提出了社会发展动力论,认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评述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是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认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

•他在1921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所写的《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在总结苏俄刚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初经验时,及时地

•把改革提了出来,强调 •要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 •主义建设任务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手段。

•斯大林早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存在,认为精神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

•晚年基于社会主义实践,他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评述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者,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矛盾的运动规律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系统的阐述。但是列宁的有关观点值得借鉴。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论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社会主义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矛盾解决的方式

4、中国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是非对抗性的。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解决。

第四,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即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评述

•毛泽东是认真、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矛盾及运动规律的第一人,但由于社会主义实践还没有完全展开,尤其是对社会主义阶段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对于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

•理论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实践中的失误,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提出判断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适应还是 •矛盾的新的标准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

4、提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

——邓小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 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 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 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 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1、国内情况:政治上的混乱状态;经济上停滞状态。•人民的迫切愿望:改善生活

2、国际环境:

七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我国经济与科技实力与世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3)就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是一场革命

•(4)就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是一场革命

小结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把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首先,革命的任务不同

•其次,革命的对象不同

•再次,革命的性质不同

•最后,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开放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2,改革开放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

制度≠体制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四)改革的依据、目的、原则、对象、方法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1、改革的依据

第一,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

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3、改革的目的

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4、改革的原则

改革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向性—中苏改革对比

••• 出发点不同 改革目的不同 改革性质不同

出发点不同:

苏东国家认为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效率,中国则认为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不同:

•苏东是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取代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则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

•改革的性质不同:

•苏东国家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中国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改革的方法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的历史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价格、国企、市场体系、分配体制)

•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步骤。

•••播放视频 《旗帜》之五 历史转折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不重要。•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渗透和交织。

•1979年初春,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小平还对习仲勋说了一番值得载入史册的话:“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你不是陕甘宁特委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接着他又说了一番名言:“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ª¡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37页

1978年3月,万里到安徽定远县考察。

万里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交谈。

风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三)改革的成果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推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中国GDP总量的变化 恩格尔系数变化 人口与人均GDP

(四)改革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任务

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之间 不协调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1)城乡发展不平衡

(2)区域发展不平衡

(3)不同社会阶层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还有不够协调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

1、“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及其提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为什么会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提出这一问题和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直接关系。

•首先,当时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其次,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再次,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

•2.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必须落脚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它的直接目的。

•(2)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求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姓“资”还是姓“社”,只能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身的性质,特别是所有制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能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或者说改革是否可行提供一个判断标准。不能用它来判断姓“社”还是姓“资”。

•姓“社”还是姓“资”与改革开放的具体方法没有内在的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断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对于那些确定为姓”资“,但是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

2、发展是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江泽民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1.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洋为中用”。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又指出,我们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这并不妨碍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即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于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对外开放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决策。

• 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主动开放(明中叶以前,公元3—15世纪以前)

主动封闭(明中叶-1840年)被动开放(1840年─1949年)

被动封闭(1949年─1971年)

主动开放(1971年以后)

•1.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从1978年至今,总体上可分四个阶段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找到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2)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开发海南省和上海浦东。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图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当地时间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石广生签字后同WTO总干事穆尔举杯庆祝中国成为WTO大家庭中的一员。

入世前 :

• 单边、单向、窄领域

• 政策性“试点” 和倾斜

• 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 “引进来”

入世后:

相互、多边、宽领域;

在法律框架下的体制性开放; 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引进来” “走出去”。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所以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

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

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

•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的粗放增长方式,出口质量和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进口方面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进口结构不够合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够。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

1、要鼓励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以质量取胜: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

3、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 •

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5、有效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第一,要科学引导外资投向。

•第二,要把利用外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第三,吸收外商投资要能够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一,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第三,可以带动出口。

•第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和概括,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生态安全

•其一,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其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三,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思考题: •

一、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三、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五、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六、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阅读书目: •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 •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版

第三篇:论改革开放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的作用

摘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字:中国 改革开放 作用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二、改革开放,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在减少贫困、大幅度提高民众生活水准上的飞速前进也是世人公认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贫富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如何使中国全体民众共享改革成果,努力改善民生,显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要努力探索并加快建立“共享改革成果,努力改善民生”的相关制度,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如卫生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探索设立“共享改革成果,努力改善民生”的改革发展指标,并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主要指标内容。这可以参考2000年联合国189个成员国通过的《千年宣言》中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如减少贫困和饥饿,普及教育等。我们可以设立诸如中低收入家庭收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等指标。

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斐然、步履矫健,13亿中国民众正在享受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13亿中国民众将会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改善自己的民生。让我们以《改革》的名义,共同期待这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生动揭示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重大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形态,它们共同的特点、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深深植根于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宝贵经验就是这一伟大实践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个方面,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性思考,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党30年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开启了与世界沟通、交往、合作的大门,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也为世界文明不断作出贡献;在世界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影响世界。至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已同我国建交,我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辽宁人民版)

《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张维迎,上海人民版)

第四篇: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1.简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的形式:1,对外贸易2资金交流3技术交流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的旅游业 对外开放的格局:点:五个特区线:14个沿海城市,6个沿江城市,边疆口岸,省会成市面:开放区,如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沿边和沿线地带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3宽领域: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下载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最终定稿]

    社会主义改革和队对外开放1.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文化建设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选 1. 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改革 2. 3. 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的理论表述,是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4. 5.......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的现实原因 1、 摆脱旧体制对生产力发展严重束缚 2、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步伐 (二)改革的理论依据 1......

    新时期论改革开放

    秋石: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2012年10月16日 10:59:36 来源:《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最终定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

    对《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的感想5篇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但是,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一个具有现代化、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我认为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 正......

    第七章 单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A A.改革开放 B.与时俱进 C.科学发展 D.快速发展 2.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A A.十一届三中全......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案

    这篇文章是我百度的教案,来给你参考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切实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搞清党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