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单选多选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2.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 3.改革的性质是()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4.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5.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A.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D.设立经济特区 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A.人民生活标准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D.实践标准 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 B.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C.判断一切改革政策的标准 D.判断经济成就的标准 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是()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9.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问题是()A.有开放思想,但是条件不具备B.条件具备,没有开放思想 C.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开放思想D.条件也具备,也有开放思想 10.对外开放的开端是()A.设立经济特区 B.建设上海宝钢 C.吸收外资D.设立深圳特区 11.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概念是()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理论务虚会 C.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D.1982年十二大
12.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13.新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1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A.以我为主 B.以外向经济为主
C.保证国家安全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5.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C.加入金砖四国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A.请进来B.走出去
C.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D.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17.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A.技术安全B.贸易安全 C.金融安全D.投资安全 18.“走出去”战略的直接含义是()A.到境外去旅游B.到境外去投资办厂 C.到境外去学习D.到境外去贸易
二、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改革的目的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2.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指改革()A.与第一次革命不同,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C.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必然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将引起相应的思想观念变革
D.改革与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近代中国三次伟大革命之一,近代中国的三次伟大革命是()A.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 B.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
C.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
D.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开拓了民主思想进步的道路 4.新时期改革开放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主要有()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 C.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从僵化教条到解放思想
5.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直接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即使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旦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B.解放生产力并非只是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相联系,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和挑战
C.在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而且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6.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废除人民公社 B.改革人民公社 C.发展乡镇企业
D.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7.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一再成为各种争论的焦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内容有()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D.是否有利于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A.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B.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D.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都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其中()A.改革是革命B.改革是动力 C.发展是目的D.稳定是前提
10.我们党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原则是()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协调、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11.之所以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因为()A.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动力的主体 B.人民群众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基础
C.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共同目的 D.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稳定的关键
12.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他指出()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出发点和立足点
B.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条件;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对外开放要为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服务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13.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样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A.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利用外资,又不能盲目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 B.既抓开放搞活,又抓廉政建设,打击经济犯罪
C.既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资金,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警惕与防止和平演变
D.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又要注意肃清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Ⅰ
1.A【解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D【解析】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3.B【解析】A、D项讲的是改革的深刻影响,B项讲的是性质,C项包含在B项中,是B项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所谓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也就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所以本题只选B项。4.A【解析】A、B、C项涉及十七大报告概括改革开放的三大目的,其中A项是最根本的目的,因为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人民生活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民族伟大振兴是重要目的。
5.A【解析】新时期改革启动的标志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6.C【解析】最根本的目的可以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和前提。7.B 8.A【解析】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和谐的深刻基础。
9.A【解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足点。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要求我们坚决抵制、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又强调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合乎科学的东西
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由于“左”的错误,毛泽东许多开放的思想没有能付诸实施。
10.A【解析】对外开放的起点是设立经济特区。
11.C【解析】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概念。
12.A【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邓小平有关重要著作的了解情况。考生要注意掌握邓小平有关代表性著作或代表性观点的出处。
13.C【解析】A、B、D项是某一项政策方针,C项是对新格局的概括。14.D 15.D【解析】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
16.C【解析】C项的新战略包含A、B项两方面的内容,也包含D项内容,所以选C项。17.C18.B
二、选择题Ⅱ
1.ABC【解析】这是十七大权威表述。2.ABCD 3.ABC【解析】A、B、C项是近现代中国三大伟人,三次伟大革命。
4.ABC【解析】讲的是三大历史性转变,而僵化教条不可能一次性转变完成,解放思想也需要不断进行,所以D项不选。
5.ABCD【解析】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理论,而不是按“以阶级斗争为纲”,达到了三位一体地科学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内在统一。
6.AD【解析】A项正确,B项就不能选;发展乡镇企业邓小平称之为“意外收获”,是农村改革、开放、搞活的结果,但严格讲不属于农村第一次改革的内容,但可以看作农村改革的第二步。7.ABD【解析】“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C项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不选。8.ABCD【解析】基本揭示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内涵。
9.BCD【解析】在“三者关系”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地位和作用,即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10.ABC【解析】D项是A项的具体内容,所以只选A、B、C项。11.ABC【解析】D项包含在B项之中,所以只选A、B、C项。12.ABCD13.ABCD
第二篇:第七章 单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A A.改革开放 B.与时俱进 C.科学发展 D.快速发展 2.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_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3.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D A.改革 B.开放 C.现代化 D.改革开放 4.改革的性质是()B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5.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A A.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 D.设立经济特区 6.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是()A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7.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伟大的“基本制度选择”的话,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一次伟大的()D A.路线选择 B.政策选择 C.方法选择 D.体制选择
8.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C 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改革开放 D.科技创新
9.从2003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要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来()D A.否定改革 B.修正和补充改革 C.终止改革 D.深化和完善改革
10.新时期我们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是()C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B.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 D.敌我矛盾理论 11.在全面改革阶段,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B A.农村 B.城市 c.经济特区 D.国有企业 1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形成,正式提出是()C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十二大 C.1992年南方谈话 D.1987年十三大
13.我们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D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十二大 C.1987年十三大 D.1992年十四大
14.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又是有重点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A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所有制改革 D.分配制度改革 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16.毛泽东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主要问题是()A A.有开放思想,但是条件不具备 B.条件具备,没有开放思想 C.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开放思想 D.条件也具备,也有开放思想 17.对外开放的最大开端是()A A.设立经济特 B.建设上海宝钢 C.吸收外资 D.设立深圳特区 18.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概念是()C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理论务虚会 C.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 D.1982年十二大 19.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A 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20.我们党在新时期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是()B A.1982年十二大 B.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C.1987 年十三大 D.1992年十四大 21.新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C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22.所谓全方位是指()B A.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都开放
B.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开放 C.不论是政府、政党还是社会团体都开放 D.不论是友好还是非友好国家都开放 23.所谓多层次是指()D A.由低级到高级有不同的对外开放程度 B.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对外开放形式 C.由单一到综合的不同对外开放程度
D.根据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内陆省区等各地区的实际特点,通过具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24.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是在()D A.1999年12月 B.2000年1月1日 C.2000年12月 D.2001年12月
25.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D 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C.加入金砖四国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6.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C A.请进来 B.走出去
C.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D.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27.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D A.改革 B.阶级斗争 C.思想改造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8.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A 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外部经济条件 B.如何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 29.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C A.技术安全 B.贸易安全 C.金融安全 D.投资安全 30.“走出去”战略的直接含义是()B A.到境外去旅游 B.到境外去投资办厂 C.到境外去学习D.到境外去贸易 3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决定于()D A.社会主义本质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C.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D.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根本任务 32.“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C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33.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是()B A.十二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粉碎四人帮 D.十二届三中全会 3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D A.计划经济 B.混合型经济 C.自由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我国全面改革的重点是()B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坚持开放 3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A.改革 B.经济建设 C.阶级斗争 D.对外开放 37.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B A.各地区都可以搞开放,既可搞经济特区,也可搞沿海开放城市
B.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 C.既开放沿海地区,又开放内陆和沿江沿边地区
D.既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等开放,又在能源、交通、金融等多种产业领域实行开放。
38.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C A.调整 B.开放 C.改革 D.统筹解决
39.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最富有实践效应的重要内容是()C A.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 C.建立经济特区
D.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40.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C.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41.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的会议是()D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42.实行对外开放是()A A.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C.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 D.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 4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根本上说是()D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 C.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D.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4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45.“三个有利于”标准是()C A.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B.实用主义的标准 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D.判断经济工作的标准 46.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依靠外援
C.开放我国市场 D.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47.我们国家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A A.基本制度 B.基本理论 C.基本理想 D.基本原则 48.我国现有五个经济特区,他们是()B A.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浦东 B.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C.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州 D.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渤海湾 49.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D A.互相帮助,互利互惠 B.公平、公正、公开 C.互相平等 合作共事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0.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D A.放权让利,政企分开 B.实行承包制
C.进行企业改制,全面实行私有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B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B.长期的基本国策 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策 D.当前的权宜之计 52.小平曾指出,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D A.惩治腐败 B.实现四个现代化 C.发展生产力 D.改革开放
5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A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C.维护国家主权和平共国家利益放在首位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55.我国对外开放的主体是发展()A A.对外经济关系 B.对外政治关系 C.对外文化关系 D.外交关系 56.四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实事求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57.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A 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58.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B A.完全适应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完全不适应 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 59.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 A.靠自己的发展 B.靠国际形势的发展 C.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靠世界银行的贷款
60.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D A.发展 B.创新 C.改革 D.稳定 61.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C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62.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D A.政治制度 B.社会制度
C.经济制度 D.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63.邓小平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C A.对外开放 B.争取外援 C.争取和平D.独立自主 64.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B.社会主义本质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5.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B A.是发展的前提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66.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D A.和平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B.扩大我国的势力和影响放在首位 C.避免战争放在首位 D.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67.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B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68.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B A.夺取政权 B.解放生产力
C.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的关键环节是()B A.社会主义革命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实践 7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B A.相互分离的两个方面 B.相互贯通和依存的统一体 C.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 D.不同阶段的不同重点 71中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A A.农村改革 B.城市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D.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72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个措施是()B A.推行“三自一包” B.推行家庭承包经营 C.发展乡镇企业 D.允许农民流动
73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产权清晰的要求,企业应该拥有()B A.资产所有权 B.经营自主权 C.法人财产权 D.重大决策权 74.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B 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 75.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D A.政治保证 B.组织保证 C.思想保证 D.发展动力 76.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C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7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C A.知识分子 B.共产党 C.农民 D.解放军 78.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真正的不结盟 C.和谐世界
D.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79.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 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第三篇: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向前发展的。•(2)他们还提出了社会发展动力论,认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评述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是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认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
•他在1921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所写的《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在总结苏俄刚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初经验时,及时地
•把改革提了出来,强调 •要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 •主义建设任务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手段。
•斯大林早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存在,认为精神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
•晚年基于社会主义实践,他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评述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者,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矛盾的运动规律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系统的阐述。但是列宁的有关观点值得借鉴。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论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社会主义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矛盾解决的方式
4、中国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是非对抗性的。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解决。
第四,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即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评述
•毛泽东是认真、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矛盾及运动规律的第一人,但由于社会主义实践还没有完全展开,尤其是对社会主义阶段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对于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
•理论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实践中的失误,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提出判断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适应还是 •矛盾的新的标准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
4、提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
——邓小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 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 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 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 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1、国内情况:政治上的混乱状态;经济上停滞状态。•人民的迫切愿望:改善生活
2、国际环境:
七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我国经济与科技实力与世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3)就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是一场革命
•(4)就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是一场革命
小结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把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首先,革命的任务不同
•其次,革命的对象不同
•再次,革命的性质不同
•最后,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
(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开放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2,改革开放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
制度≠体制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四)改革的依据、目的、原则、对象、方法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1、改革的依据
第一,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
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3、改革的目的
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4、改革的原则
改革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向性—中苏改革对比
••• 出发点不同 改革目的不同 改革性质不同
出发点不同:
苏东国家认为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效率,中国则认为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不同:
•苏东是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取代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则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
•改革的性质不同:
•苏东国家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中国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改革的方法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的历史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价格、国企、市场体系、分配体制)
•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步骤。
•••播放视频 《旗帜》之五 历史转折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不重要。•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渗透和交织。
•1979年初春,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小平还对习仲勋说了一番值得载入史册的话:“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你不是陕甘宁特委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接着他又说了一番名言:“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ª¡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37页
1978年3月,万里到安徽定远县考察。
万里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交谈。
风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三)改革的成果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推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中国GDP总量的变化 恩格尔系数变化 人口与人均GDP
(四)改革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任务
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之间 不协调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1)城乡发展不平衡
(2)区域发展不平衡
(3)不同社会阶层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还有不够协调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
1、“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及其提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为什么会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提出这一问题和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直接关系。
•首先,当时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其次,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再次,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
•2.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必须落脚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它的直接目的。
•(2)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求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姓“资”还是姓“社”,只能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身的性质,特别是所有制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能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或者说改革是否可行提供一个判断标准。不能用它来判断姓“社”还是姓“资”。
•姓“社”还是姓“资”与改革开放的具体方法没有内在的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断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对于那些确定为姓”资“,但是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
2、发展是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江泽民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1.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洋为中用”。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又指出,我们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这并不妨碍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即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于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对外开放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决策。
• 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主动开放(明中叶以前,公元3—15世纪以前)
主动封闭(明中叶-1840年)被动开放(1840年─1949年)
被动封闭(1949年─1971年)
主动开放(1971年以后)
•1.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从1978年至今,总体上可分四个阶段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找到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2)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开发海南省和上海浦东。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图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当地时间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石广生签字后同WTO总干事穆尔举杯庆祝中国成为WTO大家庭中的一员。
入世前 :
• 单边、单向、窄领域
• 政策性“试点” 和倾斜
• 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 “引进来”
入世后:
相互、多边、宽领域;
在法律框架下的体制性开放; 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引进来” “走出去”。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所以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
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
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
•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的粗放增长方式,出口质量和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进口方面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进口结构不够合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够。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
1、要鼓励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以质量取胜: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
3、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 •
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5、有效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第一,要科学引导外资投向。
•第二,要把利用外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第三,吸收外商投资要能够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一,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第三,可以带动出口。
•第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和概括,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生态安全
•其一,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其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三,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思考题: •
一、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三、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五、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六、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阅读书目: •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 •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版
第四篇: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1.简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的形式:1,对外贸易2资金交流3技术交流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的旅游业 对外开放的格局:点:五个特区线:14个沿海城市,6个沿江城市,边疆口岸,省会成市面:开放区,如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沿边和沿线地带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3宽领域: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