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1、12章(补充的单选和多选题)
第十一章 资产评估报告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资产评估报告书摘要与资产评估报告书正文两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资产评估报告书摘要的法律效力高于资产评估报告书正文
B.资产评估报告书摘要的法律效力低于资产评估报告书正文
C.二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D.二者法律效力的高低由当事人协商确定
2.按照有关规定,资产评估说明中的进行资产评估有关事项的说明是由()提供的。
A.委托方B.受托方C.资产占有方D.委托方和资产占有方
3.资产评估报告书是建立评估档案、归集评估档案资料的()。
A.重要信息来源B.主要内容C.一个环节D.重要目的4.整体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内容不仅要反映资产价值和负债状况,通常还需反映()。
A.所有者权益B.有形资产C.单项资产D.递延资产
5.资产评估报告书原则上应在确定的评估基准日()提出。
A.1个月内B.2个月内C.3个月内D.半年内
6.资产评估结果有效期一般为评估基准日后的()内有效。
A.30天B.90天C.1年D.2年
7.资产评估报告必须由()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名。
A.1B.2C.3D.4
8.资产评估报告是由()在完成评估工作所提交的反映评估基本情况的报告书。
A.委托方B.评估机构C.国有资产管理部门D.资产评估协会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资产评估机构应完成的准备工作的是()。
A.资产清查B.实地观察C.成立评估项目小组D.制订评估操作方
10.按照有关规定,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采用非现金方式配股,其配股说明书的备查文件必须附上()。
A.各类资产评估的净值B.各类资产增减幅度C.资产评估报告书D.资产评估结果确认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现行规定,资产评估报告书应包括()。
A.资产评估报告书正文B.资产评估说明
C.资产评估明细表及相关附件D.资产评估结果确认书
2.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基本要素一般包含()。
A.评估方法B.评估目的C.评估基准日D.委托方和资产占有方简介
3.资产评估报告书正文阐明的评估依据包括()。
A.法律法规依据B.经济行为依据C.产权依据D.取价依据E.计算依据
4.资产评估报告书正文应列示的内容有()。
A.评估范围及对象B.评估原则C.特别事项说明D.资产评估明细表
5.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应用者一般包括()。
A.资产评估委托方B.资产评估管理机构C.资产评估受托方D.有关部门
6.资产评估报告一般包括()内容。
A.正文B.评估说明C.附件D.会计报表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资产评估报告?广义上的、狭义上的资产评估报告有什么分别?
2.资产评估基本程序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简述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制作步骤。
4.撰写资产评估报告书应注意哪些事项?
5.委托方使用资产评估报告及有关资料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6.资产评估报告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7.“关于进行资产评估有关事项的说明”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8.企业整体资产评估报告中的备查文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十二章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和法律规范、准则体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时,CPV应该聘请专家参与评估业务。
A.涉及CPV能胜任的业务B.涉及CPV不能胜任的业务
C.涉及同时含有CPV胜任和不能胜任的业务D.涉及CPV参见的业务
2.CPV应在每个具体的评估工作过程中形成()。
A.评估工作计划B.评估工作总结C.评估工作检查D.评估工作底稿
3.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对于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资产评估机构和有关的CPV实行()。
A.资产评估行业谈话提醒制度B.资产评估行业通报批评制度
C.不予注册的措施D.撤销注册的措施
4.根据注册管理办法规定,CPV问申请人出具资产评估工作年限虚假证明的,将由()给予通报批评。
A.国家级协会B.省级协会C.市级协会D.所在的县(区)协会
5.注册管理办法规定,评估机构申报注册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的,由省级协会予以通报批评,并在()个月内不再受理其有关注册事宜。
A.3B.6C.12D.18
6.与国际评估准则相比,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制定了资产评估的()。
A.指南B.指导意见C.具体准则D.基本准则
7.我国资产评估发展伊始,其主要目的是基于()。
A.维护市场经济顺利进行B.维护国有资产权益
C.维护企业权益D.维护民营经济权益
8.从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方面考虑,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应当是()的评估准则体系。
A.独立性B.专业性C.综合性D.程序性
9.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于()年。
A.1988B.1989C.1990D.1991
10.()的规定有利于规范评估执业行为,切实保证评估业务质量。
A.评估假设B.评估程序C.评估方法D.评估目的二、多项选择题
1.CPV的责任要求主要包括()。
A.对客户责任要求B.对评估助理的责任要求C.对评估业务的责任要求
D.对社会的责任要求E.对同业的责任要求
2.属于CPV对同业的责任要求是()。
A.不得在公众媒体登载任何有关CPV所在单位的任何信息
B.不得采用强迫手段与同业争揽业务
C.不得对其执业能力进行夸张宣传
D.不得作出可能损害执业形象的行为
E.在同行业中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共同维护行业声誉
3.CPV违反执业道德的行业自律措施主要包括()。
A.不予注册或撤销注册B.开除会员资格C.公开批评或谴责
D.记过或记大过E.谈话提醒以及强制培训
4.依照设计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指导思想,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应当具有()。
A.均衡性B.层次性C.程序性D.专业性E.综合性
5.资产评估业务准则在纵向关系上分为()。
A.基本准则B.具体准则C.评估指南D.指导意见E.试行办法
6.《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从()等方面对各类资产评估业务进行了规范。
A.基本要求B.操作准则C.披露要求D.专业胜任能力E.执业责任
三、简答题
1.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在形式和实质上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中介行业的标志是什么?
2.我国资产评估法律规范体系有哪些最主要的内容?
3.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我国资产评估业务准则体系在纵向关系上是如何划分的?
5.《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对评估师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
6.《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为什么要明确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责任?
7.《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对注册资产评估师遵纪守法的要求有哪些?
8.《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哪些?
第二篇: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单选多选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2.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A.改革B.开放C.现代化D.改革开放 3.改革的性质是()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4.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5.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A.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D.设立经济特区 6.“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A.人民生活标准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D.实践标准 7.“三个有利于”标准是()A.判断改革姓“社”姓“资”的标准 B.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C.判断一切改革政策的标准 D.判断经济成就的标准 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是()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9.毛泽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问题是()A.有开放思想,但是条件不具备B.条件具备,没有开放思想 C.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开放思想D.条件也具备,也有开放思想 10.对外开放的开端是()A.设立经济特区 B.建设上海宝钢 C.吸收外资D.设立深圳特区 11.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概念是()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理论务虚会 C.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D.1982年十二大
12.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13.新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1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A.以我为主 B.以外向经济为主
C.保证国家安全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5.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C.加入金砖四国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A.请进来B.走出去
C.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D.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17.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A.技术安全B.贸易安全 C.金融安全D.投资安全 18.“走出去”战略的直接含义是()A.到境外去旅游B.到境外去投资办厂 C.到境外去学习D.到境外去贸易
二、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改革的目的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2.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指改革()A.与第一次革命不同,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性变革
C.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必然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并将引起相应的思想观念变革
D.改革与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也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近代中国三次伟大革命之一,近代中国的三次伟大革命是()A.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 B.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
C.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
D.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开拓了民主思想进步的道路 4.新时期改革开放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主要有()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 C.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从僵化教条到解放思想
5.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直接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即使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旦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B.解放生产力并非只是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相联系,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和挑战
C.在明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具有内在统一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而且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6.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废除人民公社 B.改革人民公社 C.发展乡镇企业
D.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7.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一再成为各种争论的焦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内容有()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D.是否有利于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A.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B.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C.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D.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9.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都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其中()A.改革是革命B.改革是动力 C.发展是目的D.稳定是前提
10.我们党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原则是()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协调、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
11.之所以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因为()A.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动力的主体 B.人民群众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基础
C.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共同目的 D.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稳定的关键
12.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他指出()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出发点和立足点
B.对外开放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条件;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对外开放要为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服务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增强了,就可以更好地实行对外开放
13.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样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A.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利用外资,又不能盲目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 B.既抓开放搞活,又抓廉政建设,打击经济犯罪
C.既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资金,又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警惕与防止和平演变
D.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又要注意肃清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影响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Ⅰ
1.A【解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D【解析】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3.B【解析】A、D项讲的是改革的深刻影响,B项讲的是性质,C项包含在B项中,是B项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所谓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也就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所以本题只选B项。4.A【解析】A、B、C项涉及十七大报告概括改革开放的三大目的,其中A项是最根本的目的,因为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人民生活共同富裕是根本目的,民族伟大振兴是重要目的。
5.A【解析】新时期改革启动的标志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6.C【解析】最根本的目的可以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和前提。7.B 8.A【解析】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和谐的深刻基础。
9.A【解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足点。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要求我们坚决抵制、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又强调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合乎科学的东西
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由于“左”的错误,毛泽东许多开放的思想没有能付诸实施。
10.A【解析】对外开放的起点是设立经济特区。
11.C【解析】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概念。
12.A【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邓小平有关重要著作的了解情况。考生要注意掌握邓小平有关代表性著作或代表性观点的出处。
13.C【解析】A、B、D项是某一项政策方针,C项是对新格局的概括。14.D 15.D【解析】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
16.C【解析】C项的新战略包含A、B项两方面的内容,也包含D项内容,所以选C项。17.C18.B
二、选择题Ⅱ
1.ABC【解析】这是十七大权威表述。2.ABCD 3.ABC【解析】A、B、C项是近现代中国三大伟人,三次伟大革命。
4.ABC【解析】讲的是三大历史性转变,而僵化教条不可能一次性转变完成,解放思想也需要不断进行,所以D项不选。
5.ABCD【解析】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理论,而不是按“以阶级斗争为纲”,达到了三位一体地科学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内在统一。
6.AD【解析】A项正确,B项就不能选;发展乡镇企业邓小平称之为“意外收获”,是农村改革、开放、搞活的结果,但严格讲不属于农村第一次改革的内容,但可以看作农村改革的第二步。7.ABD【解析】“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C项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所以不选。8.ABCD【解析】基本揭示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内涵。
9.BCD【解析】在“三者关系”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地位和作用,即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10.ABC【解析】D项是A项的具体内容,所以只选A、B、C项。11.ABC【解析】D项包含在B项之中,所以只选A、B、C项。12.ABCD13.ABCD
第三篇:毛概第二章单选、多选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著作是()
A.1929年6月《给林彪的信》B.1929年12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C.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D.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
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课题之一是反对主观主义,毛泽东在形成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主观主义”的问题的文章是()
A.《古田会议决议》B.《反对本本主义》
C.《改造我们的学习》D.《〈共产党人〉发刊词》
3.毛泽东初步界定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的著作是()
A.《反对本本主义》B.《改造我们的学习》C.《实践论》D.《矛盾论》
4.毛泽东最早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的时间场合是()
A.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 B.1937年《实践论》
C.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其中包括《论新阶段》D.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
5.毛泽东在创立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首先作出科学界定的著作是()
A.《反对本本主义》B.《改造我们的学习》
C.《新民主主义论》 D.《实践论》
6.党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的标志是()
A.《反对本本主义》B.《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C.《新民主主义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7.毛泽东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系统哲学论证的两篇著作是()
A.《反对本本主义》与《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B.《矛盾论》与《实践论》
C.《〈共产党人〉发刊词》与《〈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D.《新民主主义论》与《改造我们的学习》
8.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系统哲学论证中,《实践论》的作用是从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角度()
A.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根源B.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阶级根源
C.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社会根源D.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文化根源
9.党的思想路线的正式阐述者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毛泽东和邓小平
10.“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并指出毛泽东所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
A.实事求是B.艰苦奋斗C.为人民服务D.密切联系群众
11.邓小平领导全党拨乱反正,抵制和批评“两个凡是”的直接思想武器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方法和精髓的人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邓小平D.江泽民
13.创造性地提出解放思想,并且将其规定为思想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邓小平、江泽民
14.江泽民对思想路线作出的新贡献是()
A.解放思想B.“三讲”C.与时俱进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本质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16.与时俱进的实质是()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创新
17.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着重从思想上建设B.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
C.从严治党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8.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解放思想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0.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贯彻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达到()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21.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22.在谈到党的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时,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A.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B.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C.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D.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保证
23.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思想解放的第一个宣言书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24.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与时俱进的重要性D.尊重实践的重要性
2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的“解放思想”是指()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C.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D.排除姓“资”姓“社”抽象理论的干扰
26.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
A.解放思想,不断研究解决中国的新问题、新情况
B.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C.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D.求真务实,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7.胡锦涛对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A.科学发展B.统筹兼顾 C.求真务实D.解放思想
答案
1.A2.A3.A4.C5.B6.A7.B8.A9.B10.A
11.D12.C13.B14.C15.B16.D17.D18.A 19.C20.B
21.B22.A23.C24.B25.A2 6.B27.C
二、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A.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D.中国革命斗争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2.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为党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系统哲学论证的主要角度是()
A.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领导与群众的关系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3.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为科学论述、最终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发表的重要著作主要有()
A.《矛盾论》、《实践论》
B.《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
C.《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
D.《〈共产党人〉发刊词》、《〈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
4.在新时期两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发表的解放思想的两个宣言书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D.1992年南方谈话
5.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贡献是()
A.首次对思想路线进行了准确完整的表述
B.创造性地把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C.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方法
D.正式把实事求是规定为党的思想路线
6.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有()
A.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B.从狭隘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
C.从小集团利益出发的宗派主义D.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个人主义
7.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这是因为()
A.党的思想路线内在包含了实践标准、群众路线的内容
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D.社会主义是亿万群众的事业
8.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其中尊重群众是指()
A.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B.尊重人民群众的愿望
C.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D.尊重人民群众的一切
9.十六大报告揭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即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B.把握规律性 C.尊重群众性D.富于创造性
1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与时俱进,要自觉地把人们的思想认识()
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中解放出来
1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
A.要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B.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C.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D.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12.解放思想之所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因为()
A.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B.解放思想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必须常提常新,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
C.解放思想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推动作用
D.解放思想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个部分、每个方面、每个环节
13.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做到求真务实,就必须()
A.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
B.不断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C.不断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
D.不断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14.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主要体现了()
A.思想方法上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统一
B.基本立场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C.理论原则上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工作路线上领导号召与群众路线的统一
选择题答案:
1.ABCD2.AB3.ACD 4.AD5.ABCD 6.AB7.AB8.ABC9.ABD
10.ABC11.ABCD12.ABCD13.ABCD14.ABC
第四篇:第12章 公务员交流
第12章 公务员交流
第一节公务员交流制度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单个人与环境关系的公式:B=f(PE),式中:B——个人的绩效,p——个人的能力和条件,e——所处环境。
勒温的场论指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即他的“场”)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中,比如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恶劣,心情不舒畅等等,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而且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不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舒适的环境去工作,这就会造成人员流动,因此,勒温的场论是研究人员流动的理论基础之一。
对心理场的解释
环境。用文字来解释这个公式的话,就是说行为是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人对同一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个人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甚至同一个人,如果情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对同一个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勒温的这种描述显然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状况。为了更确切地具体分析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勒温提出了心理环境这一概念,心理环境也就是实际影响一个人发生某一行为的心理事实(有时也称事件)。这些事实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准物理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二是准社会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对他当时行为能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三是准概念事实,即一个人在行为时他当时思想上的某事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有可能与客观现实中事物的真正概念之间存在差异。在这里勒温提出了所谓的“准事实”,他是想借用这个概念来说明影响人行为的事实并非客观存在的全部事实,而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情境中实实在在具体影响一个人行为的那一部分事实。这一部分事实有时候可能与客观存在的事实相吻合,也有时候可能不吻合。勒温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反映了他的整体论的观点。
一.公务员交流的含义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公务员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消灭行政职务关系的活动和制度。
1、交流形式是法定的(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范围、对象及其相应的条件和程序要求。
2、公务员交流范围的广泛性。公务员,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可以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的不同的机关之间交流(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外部交流)
所谓“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对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组织、领导、监督等活动。它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管理性,即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里的公共事务比较广泛,既可以是国家事务,也可以是社会事务,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体、卫生、科技以及同社会秩序有关的各种事务的管理。
二是具有国家代表性,即这种活动是代表国家进行的,它是一种国家管理性质的行为,而不是代表某个人、某个集体、某个团体的行为,也就是说,这种活动是国家权力或其派生权力的一种体现。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群众团体是由国家拨款建立或者拨款设立并维持运转的,这些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实际上属于国家委派经管国有资产或者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员,他们的活动会影响到国家管理职能,在工作性质与公务员接近。因此,本法规定公务员可以与之进行交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法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协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务员的交流,既包括不同机关、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职位之间的交流,也包括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
3、公务员交流的原因:一是工作需要,二是照顾公务员个人的愿望。
4、公务员的行政职务关系(可能会改变公务员的职务的性质和内容、人事关系、工作地区)。
5、基本上都是同级或相关职务的平调。(职务的级别不得变化,不得以交流程序代替公务员的职务升降程序,不能以交流为手段,变相地晋升或降低某公务员的职务或者级别。否则,会冲击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制度。改变公务员职务级别的交流其实就是公务员职务升降,公务员职务升降的程序条件和公务员交流的条件程序是不同的,职务升降比公务员交流的程序和条件严格的多。)
二、交流制度的作用
1、有助于开阔公务员的视野,更新知识。
公务员的交流可以使公务员熟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工作,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长才干,避免因长期在某一岗位任职而造成的目光狭窄、僵化保守、因循守旧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公务员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保持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活力。
2、有助于防腐倡廉。
公务员长期在一地工作,容易形成近亲繁殖,或陷入某些关系网中在这种环境下,权力缺乏监督和约束 容易被滥用或滋生腐败。公务员交流则是一种解脱,务员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人熟了,关系多了,有些事碍于情面,难以做到秉公办事。交流使公务员从矛盾中解脱出来 更换工作环境,突破各种关系网,可以公正地行使职权。同时,交流轮岗也是一种监督,因为离任前一般要进行离任审计,这既有利于做出公正的评价又有利于发现问题。因此交流也是对公务员严格要求,关心爱护的有效措施。
3、有利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部门、单位之间经济实力存在差异,加之目前公务员管理配套制度不完善,各地区、单位和部门人才分布与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普遍存在 市区机关人才多于县和乡镇 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多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一方面 有的地方 部门和单位 人才供不应求 而具备较高素质 能够担任领导工作的人才难寻 即使有人才也很难留得住 另一方面 某些地区 单位又存在着人才大量积压和浪费的现象交流轮岗则能较好地改变交流轮岗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的现状 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在各地区部门以及各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
4、能帮助公务员解决一些个人的实际生活困难。
在实际生活中,夫妻两地分居、居住地过远、赡养老人等等公务员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都可能影响到公务员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关心公务员的工作,同时也要关心公务员的生活。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公务员交流可以帮助公务员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可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更加投入的去工作。可见,公务员交流制度是法,但是同时它也是很人性化的。三 公务员交流可能带来的问题
1、公务员交流容易引起经验乃至人才的流失
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在一个业务部门工作多年,熟悉掌握国家或上级机关的有关政策、规定 对于本部门业务得心应手,对本单位所分管的工作,有关项目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发展前景思路清晰,与上下、左右、内外有关单位或人士建立了良好沟通与协调方式。显然,这是经验的积累是一个熟练公务员在业务工作上的经验优势,然而,在一个部门工作时间长了也容易使人产生惰性、靠经验吃饭、目光范围狭窄、在一些权力或涉及某些利益的部门还可能产生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这不利于干部的培养,也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务员交流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但同时也可能引起管理经验的流失就公务员个人而言 参加公务员交流的原因各不相同 因人而异 因此 会对工作带来不同的影响 公务员交流到满意的岗位 往往心情好 会比较乐意做好交接班工作 这样 经验的流失相对较轻 对公务员交流不满意者 则要靠责任心了 责任心不强或心情不好者 大多不认真或不会做好交接班工作 不可避免会使有些工作中断或搁置
2、公务员交流容易打断原有的工作思路
公务员在一个部门工作若干年 对承担的工作有了经验 对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并形成工作思路 公务员交流轮岗容易打断原有的工作思路 就算公务员交流者有高度的责任心 做好交接班工作 并把自己的想法 思路告诉接任人 接任人也会因为对新部门工作认识的限制 不一定会真正理解 或许 接任者有自己的新的思想和新的做法 不一定愿意参考别人的思路走 无疑 新人会带来新的思维 新的作风 但由于他们短期内对新岗位的了解不够 他们所想 所做的不一定是切合实际的 也不一定是更好的 从了解熟悉一个岗位的工作到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是有时间过程的 更是需要逐步积累的
3、公务员交流容易使工作延续性受影响
在严格实行定岗定编后 大部分公务员都同时担当着多个工作项目 而且每一个工作项目都有不同的工作程序和要求 与不同的部门发生着各种联系 有些项目时间性很强 必须及时跟紧有些工作涉及好几个部门 必须按时 按程序进行 公务员交流后 新的接任人因为对新的工作不了解不熟悉而不一定能很好地承接 容易导致某些工作和项目的执行 实施受到延误或中断 这不单是某个部门管理上的问题 还可能影响到其它部门的运作 以及有关工作的开展应当看到 以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正确引导和适当培训 经历公务员自身努力和一定时间的适应 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制定周密科学的公务员交流制度,坚持科学的交流原则、条件和程序,发挥公务员交流的积极作用,避免或者减少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四、交流制度的实施原则
1、法制原则
公务员交流制度对公务员交流的各种形式及其适用的情况,各种交流形式的程序、条件都有明确规定。在开展公务员交流时,必须严格安装这些规定进行,不得随意变更。如交流资格的要求,编制及职位空缺的要求
2、适才适用 每一个公务员,由于其受教育的程度和成长道路不同等方面的原因,不但具有思想和性格上的差异,也形成了能力和业务专长方面的差异,而工作职位对每一个任职者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成功的交流工作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将每一个公务员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职位上,使他们的才能乃至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实现适才适用,人尽其才。公务员不能为了交流而交流,必须在充分考虑工作需要实施前提下,尽可能把公务员交流到适合其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做到适才适用,人尽其才,达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
3、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
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它是一个庞大有序的整体,而每一个公务员则是构成这一整体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公务员有义务服从组织的管理,服从组织上因工作需要而作出的各种交流安排。各级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公务员加强个人服从组织和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心情愉快地接受各种调动安排,按期到任就职。公务员对于交流安排如有不同意见,可向组织提出,但不能借此拖延或拒不服从安排。
经济发达地区人人都想去,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人人都躲着。
4、合理原则
公务员的交流,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效率问题,也关系到公务员的切身利益,如果不注意到这一方面,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反而对工作更为不利。因此,交流工作在充分考虑工作需要的前提下,也要适当考虑到公务员的个人利益,在不违反政策和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灵活地、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各种问题,尽量做到合情、合理,并且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心情愉快地接受交流安排,投入新的工作。
第五篇: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4学时)
当我们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最后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以某种恰当的形式传达给他人,同其他人进行交流。这就是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对于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来说,研究报告是其成果的集中体现。研究报告撰写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研究成果的交流和这一成果对社会的作用。因此,研究者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将研究结果以合适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对研究报告所应具备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及撰写步骤
一、研究报告及其类型
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其目的是告诉有关读者,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取得了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等等。1.描述性报告与解释性报告
根据研究报告在性质和主要功能上的不同,我们可将其区分为描述性报告和解释性报告两大类。描述性报告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研究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对于那些以弄清现状、找出特点为目的的描述性研究来说,这种报告是其表达结果的最适当的形式。
解释性报告的着眼点则有所不同,它的主要目标是要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类报告中虽然也有一些对现象的描述,但一方面这种描述不像描述性报告中的那样全面,那样详细;另一方面,这种描述也仅仅只是作为合理解释和说明现象的原因、解释和说明现象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或前提而存在。简而言之,是为了解释和说明而作必要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报告的这种区分并无十分严格的界限,在许多情况下,一份研究报告常常同对兼有描述和解释这两方面的功能,只是不同的报告对其中某一方面侧重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2.学术性报告与应用性报告
根据报告的读者对象的不同,我们又可将研究报告分为学术性研究报告与应用性研究报告两类。这两类报告在探写要求及风格上也有所不同。大体上,用作专业杂志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往往比较紧凑、严谨。在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它需要比较详细的描述,特别是样本抽取、变量测量、资料收集等等细节。资料分析部分相对广泛,但对结果的讨论部分则相对谨慎。而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或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报告则对研究过程的介绍十分简短。这种报告的研究结果部分常常采用比较直观的统计图、统计表等形式表示出来,并且根据研究结果所提出的政策建议部分在这种报告中也十分突出。3.定量研究报告与定性研究报告
根据研究的性质,研究报告还可以分为定量研究报告与定性研究报告两类。定量研究报告主要以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及其讨论为主要内容,数量化、表格化、逻辑性强是其表达结果的主要特征,报告的格式十分规范且相对固定,报告的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界限十分分明。与此相反,定性研究报告则主要以对文字材料的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要特征。在报告的结构上,既无严格的规范,也没有十分固定的格式。在内容上,描述和分析、资料与解释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明显。而且一般来说,定性研究报告的篇幅也比定量研究报告的篇幅要长,报告中所体现的主观色彩也较重。根据上述特点,本章中的大部分内容以定量研究报告的撰写为主(如无特殊说明,文中研究报告均指定量研究报告),对于定性研究报告则专门列出一小节进行讨论。
二、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
规范的社会研究报告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尽管用于不同目的、不同场合的研究报告在形式止会有若干细小的差异。大体上,研究报告都是从所探讨的问题开始,到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和意义结束。各种研究报告在结构上通常可以分成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或摘要、参考文献,以及附录几个部分。
(1)导言。主要说明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的意义,其中往往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的缘起(或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动机);第二,研究的问题及其界定;第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设计。即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研究的程序和工具等,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文献回顾及评论;第二,研究的基本概念、变量、假设和理论架构:第三,研究的总体、样本及抽样方法、抽样过程;第四,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
(3)结果。即说明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
(4)讨论。即说明所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什么或还能继续做些什么。(5)小结或摘要。即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6)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7)附录。即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计算方法等。
三、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 1.确立主题
研究报告的主题就是研究报告所要表达的中心问题,它是整个报告的灵魂。明确而适当的主题的确立,是整个报告撰写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在一般情况下,研究报告的主题就是研究的主题,即报告所要反映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整个研究的中心问题,二者往往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时候,可能会由于某些原因,使得报告的主题不能与研究的主题统一起来。
2.拟定提纲 主题明确后,不可马上动笔写报告,而应先构思好报告的整体框架,并将这种框架转变为具体的撰写提纲。如果说主题是研究报告的灵魂,那么这种提纲就是研究报告的骨架。通常,研究报告结构中的导言、方法等部分内容比较固定,变化不大。因此,拟定提纲这一步骤可以说主要是针对研究报告的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而有的。
3.选择材料
一项研究所得资料与研究报告所用的材料并不是一回事。研究资料往往都与研究主题有关,但不一定都与研究报告的主题紧密相连。或者说,并非所有的研究资料都能成为撰写研究报告时所用的材科。因此,在写研究报告前,必须对所用的材料进行选择。
4.撰写报告
当前三步工作完成后,我们就已有了一个结构分明、材料齐备的报告雏形,剩下所要做的就是用适当的文字把它们流畅地组织在一起了。具体的撰写方法通常是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而不要经常地在一些小的环节上停下来推敲修改,以免耽误过多时间。
四.研究报告的“沙漏”形式
撰写研究报告时,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或基本思路。这种指导思想或基本思路可以用“宽一窄一宽”来概括。若形象地说,就是要按照“沙漏”的形式来撰写。
这种按沙漏形式撰写的思路指出,研究报告在内容上应从广阔的导言开始逐渐集中到比较专门化的领域,直到提出研究者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的问题这就是由“宽”变“窄”;然后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果这可以说是沙漏的最狭窄部分。当转向讨论研究结果的内涵时起,研究报告又开始逐渐由具体的结论向更一般的领域拓展,即由“窄”义变“宽”。当然,这种沙漏式的撰写形式,并不是指篇幅上的多和少,而是指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的宽和窄。
第二节 导言
导言也称引言或绪论,它是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研究报告应以对所提问题的描述开始。因为,正是这一问题启动了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即要清楚地陈述你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问题做研究。同时,不管你所研究的是一个有关人类行为的简单经验问题,还是一个有关当前社会现实的问题,你都必须将这一问题故到一个较大的背景中,以便读者了解为什么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为什么值得研究。
在撰写导言时有一点应该注意,无论你的研究多么理论化,或者多么深奥,你都应该做到让一个有知识的专业人员能抓住问题的性质,能理解为什么他或者其他人应该关注这一问题。此外,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你的导言,下列几条基本的规则也是很有帮助的:
(1)尽可能用常用的话言撰写,而少用专业术语。
(2)不要把毫无思想准备的读者拉进你的问题或理论之中。要用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一步一步地把一般性的读者引人到对特定问题的正式的或理论化的陈述中来。(3)用例子说明理论观点,或者用例子来帮助介绍理论性的或技术性的术语。
二、文献评论
陈述了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这一领域中已发表的研究结果和结论进行总结和评论。这就是被称为“文献评论”的工作。通过文献回顾,研究者对这一领域已有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相关文献的查找和阅读工作也是早已完成了的。因此,到撰写研究报告时,研究者所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在研究报告中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的评论。
文献评论部分应该充满着恰当的、相关的并且是简明的和精确的材料。我们之所以在研究报告中报告并评述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对我们的研究有影响。在评论已有文献的工作中,不必逐一评论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每一项研究。因为要做到达一点,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关键是要对与我们的研究密切相关的那些研究作出评论。
文献评论的部分既可以单独列出,也可以并入导言,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由于篇幅的限制,作者必须对所评论的主要文献进行选择,同时简洁地作出评论,并将它们联系在一起,以向读者提供有关研究问题的另一种背景。
1、介绍自己的研究
在导言部分的最后,应该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的研究。这种介绍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讨论研究内容的细节,而是介绍研究的基本框架,比如你所研究问题或准备检验的假设是什么,主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描述你的研究模型,定义你的主要理论概念等等。这一部分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转到方法部分提供一个非常自然的和平滑的过渡。在前面所列举的性别偏见广告的例子中,采取的是下列过渡性介绍: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广告是否的确起到了阻拦潜在的申请者申请工作的作用。本研究希望回答这一问题,它所采取的方式是让中学高年级男生和女生阅读几份招工广告,并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给每一工作打分。对这些兴趣的评分进行分析便可以知道,那些用非性别歧视的语言所写的广告是否增知男人和女人对那些在传统观念上被认为是“别的”性别所干的工作的兴趣。
第三节 方 法
一、有关研究方式、研究设计的介绍
针对导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本项研究是采取哪一种方式进行探讨的?研究的基本设计是什么?这是研究报告的方法部分首先应该说明的问题。研究采取的是实验研究的方式呢?还是采取的调查研究、实她研究或文献研究的方式。由于不同的研究方式常常由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及特定的程序和技术所组成,同时它们还包含着不同的方法论问题。因此,采用不同研究方式的社会研究在报告中介绍的内容和重点往往是不一样的。
二、有关研究对象的介绍 除了文献研究外,其他几种社会研究方式都必须同人打交道。因此,在研究报告中,常常要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及其活动进行说明,尤其是在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研究报告中,更要专门介绍研究对象的选取从其样本的构成情况。拿实验研究来说,就要介绍实验对象是些什么人,他们是如何被挑选到的,他们又是怎样被分到实验组成控制组的,这两组的人员在某些主要特征上有没有明显的差异等等。而对于调查研究来说,则需要对调查样本做全面的介绍。比如,抽样总体是什么(即总体的界定),样本是如何从总体中抽取的,即具体抽样方式和过程。样本的规模多大(即实际调查的人数),回答率或回收率如何等等。
三、有关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
在一份研究报告的方法部分,还要详细说明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收集过程和所用的工具。
1.对研究的主要变量的说明
即说明研究的主要变量是什么,变量的操作定义是什么,这些变量是用哪些指标来进行测量的。如果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还应该对问卷中用来测量这些变量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即使在研究报告的附录中附有调查的问卷,也要这样做。如果某一变量较为复杂,调查中采用的是多个指标的综合测量,在这里就需要把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的程序和方法作些说明,即让读者既明白变量是通过哪几个指标来测量的,又清楚具体的计分和计算方法。
2.对资料收集过程进行说明
即如实地把研究者是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实他观察或问卷调查的过程告诉读者。比如,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对实验的过程进行介绍。
我们先用一份含有30个问题的种族偏见程度量表同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进行测量。半个月后,单独给实验组成员放映了一场反映黑人历史和生活的影片。又过了半个月后,再用同样的量表对两个组的成员再次进行测量。在这一个月中,两组成员都没有经历与种族偏见有关的事件。
3.对所用的工具进行说明
无论是实验所用的仪器、材料,还是测验所用的量表,调查所用的问卷,都要对读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描述。比如前面所举的种族偏见实验中,就应该对所放电影的主要内容及其出版年代、制片厂、导演及主要演员等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实验刺激的效果和影响程度。对于问卷来说,虽然在学位论篇幅的限制,不可照样做。因此,需要将其长度、形式、制作过程等作些介绍,比如,问卷包含多少个问题,主要是封闭式问题还是开放式问题,是否进行过试调查,在何地对哪些对象进行的试调查,试调查的结果如何等,都应作些说明。
四、有关资料分析方法的介绍
由于研究方式的不同,样本规模的不同,资料收集方法的不同等等,使得每一项具体的研究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也都不完全一样。有的以定性分析为主,有的则以定量的统计分析为主,有的只进行了初步的、一般化的描述分析,有的则进行了较深入的、复杂的相关分析、因果分析等。所以,在方法部分,还要对研究者实际采用的分析方法作些说明。同时,对于调料的处理、整理及分析过程,也需要作一些说明。
五、对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的说明
在方法的最后部分,常常需要对研究程序、样本、资料等方面的质量进行评估。在社会研究中,任何一项研究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即总会在某些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研究者的科学态度既体现在研究工作中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精神上,也体现在对研究质量实事求是的评价上。研究的过程只有研究者本人最清楚,哪些地方存在着误差,哪些方面存在着缺陷,哪些方面存在着限制,都应毫无保留地向读者报告。
以上我们讨论了方法部分的各个方面,虽然每一项具体的研究并不都需要介绍上述各项内容,但是他们所遵循的宗旨却都是相同的。这就是:让读者知道你采取了什么方法,使用了什么工具,实际过程又是如何干的。
第四节 结 果
尽管在撰写研究报告时,我们通常将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作为两个个向的部分对待和处理,但这两个过程在实际研究中则是不可分离、相互交叉地联系在一起的。每一项结果的得出,常常需要研究者在二者之间进行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步骤:
(1)再次向读者提示你在报告的导言部分所提出的概念性问题,即对所研究问题的概念性陈述。
(2)进而向读者提示你在研究中实际完成的操作或实际测量的行为。即对问题的操作性陈述(这—方面的情况已在方法部分作过详细的说明)。
(3)紧接着马上告诉读者你的答案。
(4)现在且仅仅是现在,用数字、图形、表格、材料来向读者说话。即从这时开始,向读者展示你的详细的、具体的证据和结果,并对这些数字、图形、表格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这里的基本规则是,既能使读者通过问读你的说明和解释来抓住你的主要结果,又能使他们通过查看图形或表格来做到这一点。这也即意味着,各种图表都必须具有清楚完整的标题,即使是一个非常长的标题也行。同时,在说明和解释的文字中,你又必须手把手地引导读者找出图表中的主要结果。
(5)在每一个分文结果的末尾部分,都应对该结果所处的位置做—将要的小结。(6)用一种平滑的转折句把读者引向结果的下一个部分。
第五节 讨 论
当表达了研究所得的结果,下一个任务就是用更为一般的术语来讨论这些结果,并回过头去将这些结果同我们在设计这一研究时所期望的东西相联系。讨论部分经常同结果部分相结合,只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研究,或者那些有着较为广泛或较为抽象的应用的研究来说,讨论部分才常常是单独的。
讨论一般是从告诉读者你从研究中掌握了什么开始。一开头就以明确的叙述说明研究假设是否得到证实,或者明确地回答导言部分所提出的研究问题。但是,要注意,不要简单地再次解释和重复结果部分已经总结了的观点。每一句新的陈述都应该为读者理解这一问题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在讨论部分,我们应该讨论这样一些问题:从研究的结果中,能够得出怎样的推论呢?这些推论中,哪些同研究的数据资料结合得相当紧密?哪些则在较抽象的层次上同理论更加相关?对于研究的结果来说,它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又是什么? 在解释性研究中,一个没有证实的假设也是一个重要的结果,它同样对深入探讨所研究的课题具有价值——因为它在众多的道路选择中尝试走过了一条错路,它用失败的结果告诉我们:按原假设的思路来解释所探讨的问题,此路不通!讨论部分还包括,对于研究仍未能回答的那些问题的讨论,对于在研究中新出现的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的建议等。在实际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来结束研究报告的。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报告的讨论部分不宜过长。有的社会学家甚至认为,在讨论部分的长度与研究结果的清晰程度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负的相关,即讨论
第六节 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小结和摘要
研究报告常常包括一个非常简要的小结。在小结中,再次对报告前面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纲要式的总结。因此,它涉及到研究问题的陈述、涉及到先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涉及到从结果中得到的各种结论和推论,以及根据这些结论所进行的更为广泛的讨论等。但是,目前许多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常常以摘要来代替小结。摘要可以说是一种更加简明扼要的小结,它通常不超过200个字。与小结不同的是,它不是放在报告的结尾,而是放在报告的最开头,并量是单独作为一个部分与原报告隔开。摘要的这些特点,使得专业刊物的广大读者能很快地对这一个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结果和结论有一个总的了解,从而便于他们决定是仑继续阅读整个报告的细节内容。
摘要非常不容易写好,因为它的篇幅十分有限.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十分明确和恰当。正是由于不可能把各方面的情况都写进摘要里,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考虑,作出选择,主要突出哪些内容,而略去哪些内容。
二、参考文献
在研究报告的结尾处,通常要列出与研究报告相关的参考文献,或者叫做参考书目。这些书目是研究者在从事这项研究过程中所阅读、评论、引证过的文献。这样做一方面体现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另一方面也为同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文献索引。我们应对中文和英文文献的写法、格式等等打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准)。中文版著作的写法如下:
(1)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天律人民出版社,1981(2)[美]K.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英文著作的写法如下:
(1)W.F.Whyte,Street Corner Societ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3 中文文章的写法如下:
(1)张兆高.城市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研究,1984(5):35~48 英文文章的写法如下;
(1)S.L.Bem&D.Poston:“Dose Advertiing Aid and Abet Sex Discrimination?”,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3(3)
三、附录
研究报告的附录部分是将一些与该项研究或研究报告有关、但与研究主题和研究结论的联系相对松散,且内容相对独立、主要对研究过程或研究报告中的某些细节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材料集中编排在一起,放在报告的后面,作为正文的补充。它与研究报告的主体分开,既不影响读者阅读研究报告,又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研究的细节。
第七节 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行文要则
(1)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撰写。
(2)陈述事实力求客观,避免使用主观或感情色彩较浓的语句。
(3)行文时,应以一种向读者报告的口气撰写,而不要表现出力图说服读者同意某种观点或看法的倾向,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二、引用与注释
研究报告中有时需要援引别入的论述、结果、资料或数据来支持、佐证或说明自己的某种观点或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凡是引用别人的资料,一定要注明来源,而不能将别人的工作和成果不加注明地在自己的报告中使用。引用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引用别人的原话、原文时,要用引号引起来,再用注释注明;二是只接引别人的观点、结论但并非别人的原话、原文时,则不用引号,只需在其后用注释注明即可。
对于报告中引用的别人的资料,以及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或概念,常常通过加注释来进行说明。注释的作用主要有:指出所引用资料的来源,供读者参考查证;表示作者遵守学术道德,不把别人的成果掠为已有;既可以帮助读者解释报告中的疑难.又不使报告中断和过于冗长。
注释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夹注、脚注和尾注。夹注即直接在所引资料之后,用括号将其来源或有关说明括起来,对引文进行注释或提示。
第八节 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前面说过,定性研究报告没有十分固定的格式,不同的定性研究报告的结构不同,在撰写上似乎也无规则可循。可以说,定性研究报告在撰写上最重要的要求或许是资料与分析的有机连接。这是因为,定性研究报告受资料性质的限制,必须用较大的篇幅,较多的文字语言来表达资料和证据,同时,研究者的分析也应与这些材料相互印证和配合。同时,定性研究报告在撰写时还存在一个恰当地缩减资料的问题。
在具体撰写方式上,定性研究报告(特别是实地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之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别:报告者的语气不同。在定量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往往用比较客观的、正式的、旁观者的语气来进行描述和表达。特别是常常采用第二人称如“笔者”、“研究者”,或者非人称的“研究结果”、“数据”等等来表述。与此相反,定性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却往往来用十分主观的、非正式的、参与者的,甚至十分个人化的话气和方式来进行格述和表达。而且,定性研究报告常常是从“我”的视角来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这或许是由于定性研究者往往直接地被卷入他所研究的现象的背景中,直接与他所研究的人打交道,特别是他的观察、感觉和认识,常常是其研究过程的一部分的缘故。
在实地研究报告中,研究者也需要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进行介绍和说明。当然,这种描述和说明不像定量研究报告那样格式化,而是一种自然的研究过程的记述。在历史比较研究报告中,则往往看不到作者对研究方法的说明,通常只有一些对所用资料的说明,以及很大篇幅的注释相文献目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