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时间:2019-05-12 19:4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第一篇:《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两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老子“有无”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自然诵读,在诵读与感悟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教法方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课讲解

(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十一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听完之后,抽几个学生模拟朗诵)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诵读方法自由朗诵,在朗诵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3、诵读、背诵(比赛),让学生自由举手,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朗诵,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评判出最出色的

(二)、翻译,译文讲解

1、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一章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教师重点解析:

准备一个空杯子,然后倒满水,再去理解这句话:

无水时,其为杯,有用之杯; 有水时,见水见物见利不见杯了。

(三)拓展引申、小结:

做人当虚怀若谷,人敬你;一旦实力显现,则引发诸多利益纷争鸟;新西游记里孙悟空师傅传授72变之后告诫悟空不要逞能显能,悟空问其缘由,其师傅答曰:别人见到你的本事,必然心怀夺取之心,届时不是你死就是他亡了(大意

如此);所谓才(财)不外露,也是遵循这一道理。

有人问,现代职场不表现能力,还会有人要你啊? 其实这不矛盾; “为用”时,人是敬你的,对你有期待的;“为利”时,你可以为别人带来价值的,换一个角度来说,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一旦对方把“水喝光了”,接下来的动作可能是把被子扔掉,取另一杯水饮;所以,人要保持学习,一方面既要空,又要不空。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

(四)诵读、学习第十二章

1、范读、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翻译: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3、评析: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三、小结归纳这两段话的含义,回顾知识,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背诵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第二篇:中国旅游地理教案第12章

第十章华东旅游区

第一节 上海旅游区

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是我国第二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留下一些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比较缺乏,但却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内外游客集散地,归纳起来有三个特色:(1)都市风光

上海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有着极其魅力的都市风光,现代化建筑独具特色

外滩:外滩是上海的风景线,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点。好些第一流的建筑师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留下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优美建筑,使外滩有“外国建筑博览”之称。虽围解放前建筑,先仍具魅力,成为“金融一条街”无论是外部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都富有特色。浦东: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坐落在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以其468公尺的高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之高塔;又以其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11个球形体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相邻的国际会议中心一对巨大的球体遥相呼应,让您领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如梦意境;还以其穿梭于三根直径9公尺的擎天立柱之中的高速电梯,与悬空于三根立柱之间的360度全透明三轨观光电梯竟相送客,让您感受现代感技术的无比神奇。

(2)都市文化

上海30年代以来开埠,城中因各国租界分割建衙而留下大量式样不同、风格迥异的西洋建筑,形成了上海滩特色的建筑文化。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百年里,上海本土文化以宽容的姿态接纳包容了来自西方社会的文化、饮食、商业,并将其消化吸收形成了本土文化,即海派文化。虽然上海既无山水也没有太多古老的历史古迹,然而发达的商业、各国的建筑、海派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就是上海独有的旅游资源。

利用故居遗址建造成旅游景点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位于虹口区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作为标志性文化工程,成为了上海都市文化旅游的一处亮点。在这条街上有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寓所、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寓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遗址及上海艺术剧社等;此外开发了钱币博物馆、藏筷馆、上海文物商店、老电影咖啡馆、山根会所、咸亨酒店等一大批文化休闲景观,多伦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了“现代文化重镇”。

(3)都市商业

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以其琳琅满目的商品,名店云集的购物街,被誉为中国的购物天堂。

南京路南京路在半世纪前就是上海一等繁华之地,现在改建成步行街。

淮海路高雅华贵的淮海路---淮海中路商业街是上海滩上与南京路齐名的旅游、购物天堂。它东起西藏路,西至东湖路,沿街有商业网点上千家。倘佯于淮海路上,你会真正体验到华贵、高雅和现代生活的涵义。

四川路四川路商业街,南起苏州河畔,北至鲁迅公园,是仅次于南京路、淮海路的市级商业街。第二节 江苏旅游区

一、苏南旅游区 1.南京

这座建城将近二千五百年之久的古金陵,曾是六朝胜地,十代名都。

中山陵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位于钟山南麓。陵墓是由墓道、碑亭、祭堂、墓室等组成。纪念堂内有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坐像。1926年春开始动工,1929年春建成。总面积8万平方米,高约73米,海拔158米,有392级台阶,建筑布局成自由钟形。

玄武湖位于南京城东北,周长15公里,水陆面积444公顷。湖中有五个小岛,由桥堤将梁洲、环洲、菱洲、翠洲、樱洲连在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屏。

莫愁湖位于水西门外,周长5公里,水陆面积40余公顷,清朝时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相传南齐时洛阳少女远嫁居此,因而得名。园内胜迹有:胜棋楼、郁金堂、赏荷厅、粤军殉难烈士墓等。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坐落在钟山南麓,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现存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兽、石人、石望柱、碑殿、宝城等遗迹,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2.扬州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江苏省位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历史的古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经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3.镇江

镇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十字黄金水道”之交汇处,城市三面环水,一面临水,山水辉映,风光秀丽。镇江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风光旖旎,向以“天下第一江山”和“城市山林”而闻名于世。沿江耸峙的“三山”风景区(金山、焦山、北固山)是镇江市最著名的风景区,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二、苏北游览区 1.连云港

(1)孔望山汉代摩崖石刻

孔望山位于市区以南3公里处,因孔子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这座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的古老山体,距今已有18亿年的历史。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代游客所景仰。

(2)花果山

花果山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区云台山脉之中,距市区7公里,云台山脉大小山头136个,其中的花果山海拔625.3米,是江苏省最高山峰。花果山作为旅游胜地,它的真正扬名应归功于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奇石,有的象人,有的似仙,例如各类“猴石”、栩栩如生,姿态各异。

(3)锦屏山将军崖岩画

位于锦屏山南麓的桃花涧,山青水碧,谷幽涧深,距市区9公里。桃花涧不仅是风情流水的自然景观,也是一处历史遗迹。这里有桃花涧新石器遗址,二涧村新石器遗址,九龙口商周遗址和被誉为”东方天书“的少昊部落祭祀遗址。将军崖岩画,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岩画凿刻在长约22米、宽约15米的平整黑色岩石上,内容有人面、兽面、农作物以及太阳、星星等各种符号。整个岩画中央有三块磊石叠加在一起,上有许多研磨石孔。2.徐州

(1)两汉文化看徐州

(2)看云龙山水

第三节 安徽旅游区

一、皖北旅游区 1.合肥

合肥是安徽省会,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驰名。合肥青山绿水环抱,街头树木成荫,是一座花园式的绿色城市。

(1)逍遥津 逍遥津位于合肥市北面,古为淝水上的一个渡口,现已辟为公园。园内有湖,面积百余亩。湖中岛上有亭、坛和张辽衣冠冢。这里是三国古战场,《三国演义》中的“张辽大战逍遥津”即发生在这里.(2)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合肥市包河公园内,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主。祠内现存有清刻包公石像和有关珍贵文物。包公墓与包公祠遥遥相对,迁安着包拯遗骨。墓园内外树木成荫,建筑古朴庄重,环境肃穆安静,与附近的包公祠等共同组成了包拯纪念区。(3)教弩台

逍遥津附近的教弩坛是曹操为教练强弩手以抗击东吴水师而筑的高坛.坛上现存明教寺、屋上井和听松阁等古迹。明教寺建于南朝,屡经兴建。2.马鞍山市

采石矶

3.曹操故里——毫州

亳州,安徽西北部的一颗明珠,是一座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名人辈出,曾经诞生过曹操、华佗、李绅、陈搏等历史文化名人,留有汤陵、道德中宫、白衣律院、华祖庵、曹氏家族墓群、地下运兵道、花戏楼等珍贵遗迹。4.安庆

(1)振风塔

(2)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潜山县境内,东临长江,西连大别山。风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境内山奇水秀,古迹众多,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有很多文物古迹,全国重点寺庙三祖寺是佛教禅寺三祖灿立化处,为著名古刹。道教也一度兴盛,称为第十四洞天。山下有著名山谷流泉和石牛古洞中的摩崖石刻;周转还有新石器时期“薛家岗古文化”遗址以及中国著名古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焦家畈,并有三国时期“乔公故址”等。5.历史文化名城——寿县

二、皖南旅游区 1.九华山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池州地区境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圣地和佛教名山,是以佛教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群峰竞争秀,怪石峭拔。山有九十九峰,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雄奇险峻的自然景观曾倾倒无数文人骚客。古人曾将九华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概括为著名的九华山十景.2.黄山

黄山,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蜚声中外,令世人神往。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埂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3.皖南古村落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位于新安江上游,黄山南麓,是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徽学的发源地,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孕育了朱熹、渐江、黄宾虹、陶行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徽州文化底蕴厚重,品位非凡。境内文物星罗棋布,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坟精美众多,被誉为“古建三绝”.著名景点有棠樾牌坊群、斗山街、许国石坊、渔梁坝等。4.齐云山

齐云山在明代有文字记载的景点就有208处,如今有名可指的达三、四百处。它以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丹霞地貌和灿烂的道教文化在整个皖南旅游区中独树一帜。

第四节江西旅游区

一、赣北旅游区

1、南昌

(1)八一起义纪念馆,纪念塔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同志在这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在南昌中山路和胜利路交叉处(洗马池),原为“江西大旅社”,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96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起义部队到达南昌,包下这个旅社,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起义。1957年在旧址建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毅亲笔书写了馆标。

(2)滕王阁

腾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重建后的腾王阁,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同时也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三大名楼之首。重建后的腾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2、庐山

庐山其文化内涵几乎可以与北方的泰山比肩。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2000多年前在其贯穿全国的游历中登过庐山,东晋时期,道家,道教,佛教都把庐山当作圣地,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在庐山脚下,著名的佛教徒慧远在庐山的北边主持东林寺,其后南朝著名的道教理论家陆修静在庐山修建简寂观,全面整理道教经藏。唐之后,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词作家都到过庐山,李白,白居易,苏东坡在庐山留下许多名作。南宋朱熹在庐山东边主持的白洞书院是当时中国重要的学术中心。庐山近代还几乎成了重要的政治舞台。蒋介石把庐山当作他的夏宫,1937年,在庐山他发表了著名的对日作战宣言。1949年以后,毛泽东在庐山主持过三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尤以1959年的庐山会议著名。

第三篇:《道德经》第38章教案

《道德经》第38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第38章。

2、理解老子“上德”与“下德”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诵读与感悟中理解“上德”与“下德”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子《道德经》重在介绍宏观治理模式,并就此提出了“上德”与“下德” 的观点,那么老子在这里到底想要阐述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新课讲解

(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38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二)、内容解读

如果把道德水平分为上下等,那么没有道德学说时往往有上等的社会道德环境,而整日把道德挂在嘴边,形式上不离开道德,是为下德,其德可见,其功可称,故无法体现真正的道德;上等之德是无为的,因为它与道保持一致,自然无为,上德还是无条件的,不为名利的,下等之德是有心而为的,是有条件的,看得出人为痕迹的,功利的。

仁爱至上是有为的,但是无条件的;义气至上是有为的,也是有条件的;礼仪至上是人为的,没有人响应时就强行“推销”礼教制度。

因此,社会失去道才去关心德,失去德才关心仁,失去仁才关心义,失去义才关心礼,礼是什么呢,是忠厚,诚信缺失的产物,是荒废根本,关注细支末节的表现,往往成为祸乱之元凶。前述下德而下的伦理,是浮于道之外的虚华表象,是愚昧的起点。因此,大丈夫选择敦朴而不是浅薄,选择忠厚诚信,而不是浮华,因此,舍弃浅薄,取其厚实。

三、学生思考、讨论:

四、拓展引申、小结: 老子《道德经》重在介绍宏观治理模式,因此,对“上德”与“下德”等等的理解应当指社会环境而言,非指“上德之人”或“下德之人”;上德之所以有德,是因为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称之“无以为”;下德之所以无德者,因为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称之“有以为”。仁义皆不免有心为之。但上仁虽为,而无恃为之心,故称之“无以为”。上义则恃之矣,故称之“有以为”。注重礼仪意味着崇尚虚名,没有人附和却强行灌输礼教。

五、作业:

熟读背诵本章。

第四篇:《道德经》第39章教案

《道德经》第39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第39章。

2、理解老子“道”的辩证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和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老子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老子宇宙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

二、新课讲解

(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39章

(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 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二)师生共同翻译: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三)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 „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三、拓展反思

——重得轻德,以实用主义为宗

今人之所以轻视天道,多因他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以为“道”是精神而非实物,既不具备力量,也难给现实带来好处;倘要得到现实的好处,就必须斗智斗力,不择手段。

今人乐于交易,比如以钱易物、以权易钱、以色易权、以力易色等等。人们确信,交易的双方都看得见、摸得着,交易的物品及其价值也都看得见、摸得着,当然谁都不容易吃亏;即使吃亏,也不是吃暗亏,总能明其所以,并在此后的交易中追偿。

今人乐于交易的目的,在于实用。比如倡导性解放者,以为彼此都能得到满足,当然无可厚非;贩卖假货假药者,以为迫于生计艰危,当然可以不顾他人死活;大肆贪污受贿者,以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然可以放开手脚;拍马奉迎者,以为自己付出了自尊,当然应该得到回报。

譬如有一种人,只想好好过日子。言下之意,天地与他无关,道德与他无关,他无须思考实物以外的任何命题,只要将小日子经营得美满,将身体保养得康健,将心情调节得愉快,于愿已足。围绕这种经营,他精心算计生活中一切细节,处处追求趋利避害的良效,而且日益感觉良好。我曾问他,人生无常,你凭什么将它驾驭?他说有手有脚,总能把握眼前。我说你苦苦不想失去,如何保证它永不失落。他说事在人为,即使不能保证明天,也得首先保证今天。

人多这般思虑,天道却不。天道以德衡量善恶,俗人以物衡量得失。天人之间,正好相反。

四、小结:

德是道的特性的物质体现。天道即宇宙的特性,天道的威力无以复加。老子说,天得道,因而清明;地得道,因而安宁;神得道,因而灵通;谷得道,因而充盈;万物得道,可以茁壮成长;侯王得道,可以平定天下。相反,天无道,天必坍塌;地无道,地必崩裂;神无道,神必消亡;谷无道,谷必枯竭;万物无道,必定凋零、解体;侯王无道,必定倒蹶、败亡。

五、作业:

熟读背诵本章。

第五篇:《道德经》第13、14章,教案

《道德经》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诵《道德经》第十三、十四章。

2、理解老子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

3、了解老子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运用“道”的规律。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荣辱名利。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十三章

1、[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2、听录音。

3、学生齐读全文。

4、翻译全文,了解大意。[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5、[教师讲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

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二、讲析第十四章

1、[引语]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2、听录音。

3、学生齐读全文。

4、翻译全文,了解大意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5、教师讲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紧接着对此作了阐述。

三、联系现实,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作业:

背诵《道德经》第13、14章。

下载《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2章 公务员交流

    第12章 公务员交流 第一节公务员交流制度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单个人与环境关系的公式:B=f(PE), ,式中:B——个人的绩效,p——个人的能力和条件,e——所处环境。 勒温的场论......

    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12章 撰写研究报告(4学时) 当我们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最后的任务就是要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以某种恰当的形式传达给他人,同其他人进行交流。这就是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

    《道德经》第62章

    《道德经》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 美言可以市③,尊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⑥以先驷马⑦,不如坐进此道⑧。 古......

    病理学-电子教案-第12章 结核疾病

    第十二章 结核疾病 第一节 传染病概论 ..................................................................................................................................

    Java 教案-第12章 GUI初步五篇

    第12章 GUI初步 12.1 介绍(Introduction) 为JavaGUI程序设计应用程序接口(API)是面向对象编程最精彩的内容,图形用户界面(GUI)可以通过键盘或鼠标来响应用户的操作。这章首先介绍......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范文大全)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 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讲析第四十章 [引......

    建筑材料第12章建筑涂料

    第八章建筑涂料施工规程、验收及质量要求 1。建筑涂料施工基层质量应符合哪些要求? 2。基层修补方法有哪些? 3。涂料施工应在什么阶段按什么要求进行? 4。内、外墙涂料的施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