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教案5篇

时间:2019-05-12 18:0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好的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好的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教案》。

第一篇:最好的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教案

第七章 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大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杜广强

一、教学简况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认识改革开放的目的、性质和问题意义,清楚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懂得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辨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理清对外开放与自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更生的关系,知晓对外开放格局以及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和评判标准;(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2.教学难点:

(1)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3)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授课对象

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四)学时安排

4课时

(五)课后作业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理解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3、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如何不断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二、教学过程

(一)教材结构

本章以“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为切入点,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了“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结论。通过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的解析,提出了衡量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进而总结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接着认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说明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最后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强国之梦。

本章分三方面。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分四目。第一目,从依度上讲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第二目,从高度上讲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第三目,从程度上讲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第四目,从察度上讲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分三目。第一目从广度上讲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第二目,从尺度上界定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第三目,从适度上讲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分三目。第一目,从视度上讲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第二目,从维度上讲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第三目,从力度上阐述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板书设计

第七章 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依度: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的历史变化 2.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二)高度: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目的—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进步 2.性质—根本性变革、自我完善和发展 3.问题—在探索、前进中解决 4.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程度: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三个面貌”和“三个最”的历史性变化和巨大成绩

(四)察度: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十个结合”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广度: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全面性—任务所决定的 2.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3.改革的突破点—薄弱环节

4.改革的反思—不走回头路、不动摇、不折腾

(二)尺度: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三)适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视度: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维度: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全方位:向外对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向内有全国范围开放 3.宽领域:由经济到科教多方面开放

(三)力度: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外贸:以质取胜

2.经营:既“引进来”更“走出去” 3.风险:提高抵御能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当这个时代到来之时,锐不可当。曙光升腾,万物肆长,江河成川,山丘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荡的30多年。如何展现、如何评价、如何思考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意犹难尽的话题。让我们从三大方面、十个“度”来展现这个伟大的画卷。

第七章 春雷神州—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评论引入:

1978年,当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回望历史,我们由衷地感叹,翻天覆地的时代伟大变革!

请同学们思考:

(1)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评价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2)中国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让我们回到原点,来探个究竟。

(一)依度: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其实,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人的质疑不无道理。[教学案例]黎明前的苦楚

1978年,凤阳县前五生产队中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当过志愿军的史成德一家10口人,只有3只碗,还是破的。1979年,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记者到西部农村调查。调查发现,1978年西部农村全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是山西吕梁地区,为人均70元,最低的是宁夏固原和定西,只有36.8元。

1978年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 ②

② 顾亚奇、常仕华、章晓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信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10—11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工人,相差14.5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1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小时起落2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1978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定远县考察,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之间的一段对话。万里问道:“你有什么要求?”这位农民解开破棉袄,拍着肚子说:“没有别的要求,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了”。万里说:“这个要求太低了,还有什么要求?”这位农民又拍拍肚子说:“这里面少装点山芋干子就行了。”后来,万里感慨地说,解放28年了,我们连农民这么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

分析讨论:

(1)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如此贫穷?根源在哪里?(2)中国怎样才能尽快走出困境?

通过讨论自然引出只有改革开放之路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可见,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其依据是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环境的历史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

2.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虽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人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被当时的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通过改革开放,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如果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打开了闸门;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创造了前提。那么,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并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高度: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变革。”邓小平的话经典反映了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把我们的认识提升了一个新高度。

1.目的--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2.性质--根本性变革、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机制,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3.问题--在探索、前进中解决 [教学案例]让人欢喜让人忧

②①②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胡星斗《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南风窗》,2001年第6 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作家狄更斯曾经这样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狄更斯的誓言也许可用来描写改革开放30年后的中国。

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因为有上层的决心、全民的支持,也因为遵循了解放思想、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的路线与策略,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持了长期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给社会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多元的文化,初创的法治;给人民带来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引导中国走上了与人类主流文明逐步接轨的现代化道路。

从“坏”的方面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少有像样的理论,没有精心的设防地;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法治国家的建设经常遭遇人治的干扰;特权垄断势力坐大,形成庞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唯经济主义的思想导致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无法进行有效的信仰重建、文明重建,也没有在民主、法治、正义、公平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建设,致使社会公德意识无法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总体上“好”的方面占了主流。但是,近年来某些“坏”的方面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反弹,甚至有人担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否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

具体而言,有人忧心忡忡:

——举世公认市场经济是民有经济,政府不能成为市场主体,否则政企不分、官商不分必然导致严重的腐败,形成特权垄断利益集团,但是,目前出现了大规模“国进民退“的势头,在钢铁、化工、煤炭、石油、民航、公路、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邮政等等几乎所有有利可图的领域,民营企业往往处境艰难甚至被强制低价收购。

——目前一些地方的公检法联合办案不再承诺“司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要求律师“讲政治”,这是否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地方政府不公正地处臵为毒奶粉受害儿童维权、为四川地震豆腐渣建筑受害者维权的人士,打击维权律师,打击上访含冤人员,这是否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导致新的不和谐?

——哪怕是微小碎步的政治改革,现在也少有实质性的行动;在政治、文化领域,一些正常地讨论时事、政治、社会问题的博客、论坛、网站被地方当局大规模地关闭,海外网站及奥运期间一度开放的境外煤体网站很多被屏蔽。人们还担心通信自由遭到破坏;在扫黄的同时,手机短信会否被监控,手机及电话会否被非法窃听,电子邮件会否被破坏或窃取?

问题讨论:

(1)文中提到,有人担心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否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拓展开来,有人说改革开放把社会主义改没了,越来越改向资本主义了;有人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还有人说改革开放虽然使物质文明上去了,但精神文明却下来了,带来思想道德滑坡。你怎样看待这些说法?

但愿以上观点只是某些关心国是命运的人们的猜测,现实中我国并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倒退,因为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全盘国有、计划经济、人治专制、剥夺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早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道路,因此,留给中国的正确选择只有一个,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大业,铸造“新改革开放”的时代;进行经济、政治、社会的全方位改革,废除特权与垄断,保障民权以改善民生,保障社会正义以弘扬道德。

关于改革开放的形势与问题。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以下六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城乡、贫富等三大差距显著拉大,二是社会管理严重滞后,三是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四是粗放式发展模式一直没有改变,五是环境、生态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六是腐败严重以及权钱交易、社会风气、社会治安混乱等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关于改革开放的任务与重点。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利益格局和还权于民。这两项改革,都是要害,都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关于改革开放的阻力与动力。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权力部门,而动力可能来源于每个人。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经济上更富裕一点,人际关系更顺一点,心情更舒畅一点,这也便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积极改革的动力。另外,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出了问题就退回去不干了,这在战略上是错误的;二是不能用“不稳定”作为阻碍改革的借口。

4.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因此,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程度: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后,可首先从百姓生活的一些细节体现改革进展到何种程度,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教学案例] 奇迹的诞生

在“衣”方面,名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日渐成为人们的追求。在农村,人均购买服装的支出由1978年前的不足6元增加到2008年的142元,增长了23倍;而城镇居民由120元增长到1166元,增长了9倍。

在“食”方面,从吃不饱到吃得好。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仅78.6元,城镇居民为122元,而如今,人们不仅仅要吃饱,更讲究吃好,讲营养讲绿色。2008年,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下降到43.7%,①

① 国务院研究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2010年3月版,第361、362、372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城镇居民下降到37.9%。

在“住”方面,居住条件环境显著改变。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4.3平方米,2008年,增加到23平方米,增长了5倍。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2.4平方米,增长了3倍。

在“行”方面,出行更加便捷。在交通工具方面,由传统的自行车和人力板车发展为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消费804元,比1978年增长了150倍,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2.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近4倍。2009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居世界首位。

在“居”方面,家庭耐用消费品越来越现代化、高档化。从“三转一响”的老“四件”,也升级为新四件,现在又发展成空调、电脑、汽车、移动电话等诸多新产品。

从生活的五个方面这个角度,我们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效是显著的。那么具体地从一个城市的角度,我们又会看出这30多年哪些变化呢?

以改革开放的重要城市深圳为例,1979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不足两亿元;到2009年已超过8200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如今的深圳,已建立起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深圳机场已开通28条国际航线,106条国内航线,成为全国五大繁忙空港之一;已建成8个港区,跨入全国十大港口之列,已建成13个一类口岸,其中有全国最大陆路交通口岸——皇岗口岸,深圳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8.1%,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三,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探月的国家之一。

[分析评价]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中国奇迹?

(2)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从同学们的讨论中可以对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行概括,有“三个面貌”和“三个最”的历史性变化和巨大成绩。

这“三个面貌”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近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人的变化,首先是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是,在这场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革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万众一心地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团结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

在这场深刻变革中,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党思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勇敢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这“三个最”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165亿美元增长到26269亿美元,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四;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17607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城乡居民收人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均增长了5.7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前不久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有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正是在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同时,拓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四)察度: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观察与检视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什么样的实践经验值得总括?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作出改革开放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从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关键是既不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这样的结合,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统,和社会的整合。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作为前无古人的创举,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这样的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一种既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制度模式。

第五,我们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又重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上层建筑变革;而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又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创造了兼具民主和集中两种长处的政治制度模式。

第六,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这样的结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第七,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适时地把促进发展、提高效率同注重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使中国社会既持续地充满创造活力,又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而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能同时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趋利避害的平等竞争中达致互利、普惠、共赢。

第九,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注意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这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样的结合,既避免了不少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又使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第十,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总之,贯穿这“10个结合”的一个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10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发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功和发展模式的成功。这个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年的励精图治和伟大成就昭示我们一个真理:这就是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语重心长的话: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广度: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全面性—任务所决定的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放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改革之初,领导人有着清晰的自省,邓小平在最后一次复出之后,曾用他一惯的通俗风格道出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作为一位阅尽历史风云的老资格政治家,他依然突出制度对于人的决定性作用。真实世界的制度从来就不处于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两极状态。它们要么处在坏制度向好制度的转型之中,要么处于好制度向坏制度的衰变之中。

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的路径,从人的角度而言,其基础就是在认可特殊利益集团在财富上的优先分配权的同时,必须让人民也分得一杯羹,人民从财富绝对增长中所获得的满足必须能够抵消政府优先分配所带来的相对剥夺感。而且这种相对剥夺不能超过人们容忍的极限。显然,这是比“把馅饼做大”更加苛刻的一个条件。

2.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 ①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简要罗列如下: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中央企业调整重组步伐加快,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

垄断行业的改革在多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邮政和盐业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铁路方面,2009年新组建合资铁路公司43家,吸引地方资金约1150亿元。邮政方面,新的法律法规陆续颁布。

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政策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财税支持力度得到了加强,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度改革全面推开。

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逐步健全。

金融企业改革深入展开,金融产品创新有序稳步推进,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创业板市场正式推出。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新进展。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得到了加强。

3.改革的突破点—薄弱环节

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变化程度,关键是要看它最落后的地区进步和变化有多大。农村是中国发展最落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农村改革是全国改革的突破口。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国家。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农村、农民具有决定意义。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没有几年,农民不但吃饭不发愁,而且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如今,人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生产的东西想卖给谁就卖给谁;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种多少就种多少。农业税的取消,结束了实行两千六百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不但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从精神上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真正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如今种粮不仅不用交税费,而且还拿补贴,“农民打心眼里笑了”。农村真正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孩子上学不但不用交学费,有的还免了课本费和住宿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 ①①国务院研究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2010年3月版,第361,372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实行,使农民小病不发愁,大病也看得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使农村一步跨过了一个时代,真正解除了后顾之忧。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眭。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资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一种理想正在变为现实。

4.改革的反思—不走回头路、不动摇、不折腾 [教学案例] 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当他用铿锵豪迈的语言讲到“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时,会场里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汇。“不动摇”,主要指始终不渝地坚持一种立场、观点,体现了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既定目标而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果敢行动;“不懈怠”,主要指对工作、事业尽心竭力,不松懈懒惰,体现了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既定目标而表现出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折腾”,主要指做事情、干事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按规律办事,不能反复无常、翻来覆去、做无用功,体现了人们为实现一定的既定目标而表现出的一种自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1984年,邓小平同志曾就办好经济特区的情况到广东等地视察,一天散步时爬上中山市的罗三妹山,下山时,引路的同志建议原路返回。邓小平同志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向前走,我不走回头路。”寥寥数语,显示出他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如今在他当年走过的崎岖小路的石头上镌记得着这句话。3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绝不能开历史倒车,不 ②

② 《礼记•礼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能再走老路。

苏联解体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为什么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曾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一个有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一夜之间”瓦解了?最根本的就是它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改旗易臶的邪路。

“长夜难明赤县天”,回望100多年前的中国大地,封建统治风雨飘摇、大小官员颟顸懈怠,饱受内忧外患的“折腾”。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受尽了列强宰割、内乱频仍之苦。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上下求索,“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历史证明这些道路都走不通。历尽千辛万苦,中国人民终于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走过弯路,、吃过苦头:有些正确的没有坚持下来,动摇了;有些错误的没有坚决抵制,折腾了。一个时期,“左”的思想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愈演愈烈,以致发生“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当世界许多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的时候,我国却陷入了十年内乱之中,耽误了发展的宝贵时光。

在互联网上,“百度”一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会显示出10余万条相关信息,尤其是“不折腾”一词,如果单独搜索居然有100多万条相关信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广泛认同和热切期望。①

思考讨论:

(1)为何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会引起广泛共鸣?(2)怎样才能切实做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① 中宣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200—226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其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会引起广泛的共鸣,最根本的是说不能走回头路。要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必须不走回头路。

为什么不能走回头路?这是因为,人们从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回到封闭僵化,回到停滞落后,意味着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穷折腾,意味着死路一条;走回头路,就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就会失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就无法在同世界的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中实现自己的更快发展。走回头路,就不会有市场繁荣、产品丰富的生活,人民富足安康的美好日子就会失去。

要使改革运行稳定,落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指示。在改革中要:

其一,在改革中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等等。改革既要有“看得见的成果”,更要有群众切身感受到的“看不见的成果”,比如社会安定、就业水平等体现安全感、发展感、满足感、幸福感的成果。

其二,要善于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来发扬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来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的改革行为。

其三,改革开放一定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检索中国这些年的富豪榜,有很多富豪在上一年还默默无闻,可是一年之间却能身价亿万。中国富豪榜诞生富豪的集中地是地产业,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这些年来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财富在一定范围内也是遵守“守恒定律”的。集中国50多年发展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成果和13亿中国人的财富来裕少数人、少数地区,这再简单不过,也再快不过了。但这样的效率不是真实的效率,这样的效率也不是我们所希望和追求的效率。

要使改革良性发展,达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状态,在改革中要:

一是改革的价值指向要科学,改革必须为人民改革。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改革本身也不能成为目的。改革者本人更不能因为自己是改革者而享受不被改革的豁免权。我们的改革只有一个指向,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我们的改革者只有一个使命,就是遵循人民的意愿而改革。

二是改革的主体定位要科学,改革必须让人民改革。谁是改革的主体?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公理”。我们党在理论上是这样讲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县小岗村21户农民联合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

三是改革的思维模式要科学,改革必须有辩证思维。我们不权要通过改革“把蛋糕做大”,更要通过改革“把蛋糕切公正”。

马克思曾经讲过:“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缩成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和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①

四是改革的路径选择要科学,改革必须要规范彻底

① 辛鸣主编《十七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2008年1月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尺度: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不断深化、具体化的过程。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以“生产力标准”的概念。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生产力标准,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目的。生产力标准是核心,后两个有利于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具体化,使生产力标准从抽象的理论形态成为可视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实物形态。

“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之所以不能陷入姓“社”还是姓“资”的抽象争论,不能把一切产生于资本主义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广泛应用但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经济现象,都认为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加以否定;也不能无条件地拒绝和否定一切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和因素。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不具有特殊的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而对于那些确实姓“资”,但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

(三)适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的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改革和开放紧密相连,邓小平说,实际上我们制定了两个开放政策,即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这两个开放不行”对外开放和改革一起成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一)视度: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所谓“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就是说世界各国不论地处何方,也不论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怎样,都需要与别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开放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其中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世界市场形成初期,马克思就提出,大工业首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为什么这样说?马克思认为,以第一次科技革命为标志形成的大工业生产,消灭了以往各国自然形成的孤立状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这一理论观点为我们制定对外开放理论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想启示。

①①①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开始融为一个整体。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生产,比如波音客机的零部件生产和供应,在那时就已经突破国界扩大到国际范围,形成了多国协作生产的国际分工体系。而生产的国际化,结果是什么呢?——直接推动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1910-1937年间,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仅为1.9%,1965-1980年提高到6.6%,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大大提高。

这些都表明,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已经遍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样,一方面,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要求世界范围的开放,另一方面,它又为世界的开放提供了必要基础。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来加强同国际社会的联系。向欧共体的建立,还有拉丁美洲国家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以及东亚四小龙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都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并利用这一趋势使自己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所以,正是在对这样一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上,邓小平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自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是人类历史上盛况空前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创造了难以想像的财富,并让数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中国以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回应了开放世界的潮流。

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普遍承认。中国的商品行销世界,它的投资也遍及全球。中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认可。以某些标准来说,中国可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刚从十年浩劫中清醒过来的中国,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起步较早的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但这种落后,不仅是这十年造成的,也和中国的历史进程有关。就像邓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平说的,我们的老祖宗也吃过这个苦头。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或许有同学会问,为什么我们没能从新中国一建立就实行开放政策呢?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发展。但是,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遏制,以及一些片面理论的影响,比如当时建立在两大阵营认识基础上形成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再加上我们自己“左”的错误认识,因此,拒绝向西方学习,也不敢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形成了事实上的闭关自守状态。从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我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对外出口还不到世界出口额的1%。而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几乎全部中断。

对这一时期怎么看,邓小平讲了四句话:一是“人家封锁我们”;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三是“中国人民不怕孤立”,“主要靠自力更生,搞出来很多东西”;四是“这二十年是世界蓬勃发展时期”,把这四句话连贯起来,就是说尽管这22年中国坚持自力更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都抵不上关起门来搞建设遭受的损失。我们错失了一次发展的机遇。而同时期,韩国通过扩大出口和发展制造业,创造了60年代到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汉江奇迹”,人均GDP增长近9倍;同期出口更增长了近30倍,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而日本也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短短13年时间内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

当时正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经济管理体制僵化、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与此同时,我们既要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挑战,这一双重任务可以说既艰巨,又紧迫。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又一次良好的发展条件。在国际政治方面,和平的曙光开始出现;在国际经济方面,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能不能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怎样利用这些新的机遇加快中国现代化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设,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从中国历史沉痛的经验教训中,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启示中,从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中,邓小平看到,“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要发展,绝不能离开世界。所以,尽管当时的中国还存在着种种对开放的疑虑,邓小平仍然果断地决定抓住这一历史性转折的机遇,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对内改革经济体制,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将对外开放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项根本方针。从此以后,中国走上日益开放的道路。

教学案例:开眼,开放,开拓

如果没有清人陆士谔,那么有可能到现在为止,我们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叹为观止,仍然无法与我们曾经的历史发生联系。

1910年,32岁的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全书分12回,以一个梦贯穿,虚构了100年后的上海。主人公“陆云翔”其实就是作者本人。陆士谔之孙陆贞雄说,祖父在小说里写道:“在我们中国上海浦东要召开一个万国博览会,要开这样一个会,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上海来。”

在小说里,一觉醒来的陆云翔与妻子李友琴游历上海,他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彬彬有礼,而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据说这是学习欧美的结果。“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更让小说主人公惊讶的是:“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小说结尾,陆云翔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

当我们发现100年前的这位先贤,曾经在他自己的著作中畅想浦江两岸架起钢铁长桥,修通水下隧道,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时候,我们除了 ①②

②陈文敬《振兴之路:中国对外开放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周庆安《上海世博 中国新起点 世界新期待》,《参考消息》,2010年4月29日;《中国走上世界舞台完成“三连胜”》,参考消息,2010年5月4日。李涛《中国人的百年世博梦》,《文汇报》,2010年4月17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感慨陆士鄂的预言如此准确之外,其实还有一份实现梦想的欣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不仅仅是一次博览会了。在浦江两岸修建起来的这个世博园,就像自己的形象广告说的那样,能够3天游遍全世界。而它对于整个中国的意义,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形象,无疑也是全国的。

百年前陆士谔们对未来的猜想,其实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们在假设中国技术现代化的同进,没有设想到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速度和能力会提升的如此之快。因此,世博会在这个时候召开,我们毫不怀疑我们的地大物博,而更期待的是我们对自己、对未来、对世界的理解。

有人说,奥运会是世界为中国提供了一次展示机会,而世博会是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次展示机会。各国竞相展示自己,它们建造了漂亮的展馆,并力争成为新闻头条,例如丹麦首度将小美人鱼铜像运出哥本哈根。

上海世博会背后的掴家形象,是中国人的形象,也是一种包容和文明的形象。这种包容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这种文明也体现在对未来生活的责任感和引领意识上。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多次主办过世博会的国家,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日本等国也曾经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展示良多。世博会在提供传统展示的同时,也曾经指引过世界发展的方向,甚至提出过新的问题。其实问题、探索加上答案,会给世博会背后的中国形象,提供新的命题。

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上海世博会会给世博会背后的中国形象,提供新的命题?

(2)中国如何在开放的世界中展现自己?

一个不开放的系统是要走向毁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国策。

第一,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他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不是孤立的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

第二,对国内外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第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的现实依据。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应当有全面的认识。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也要充分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

教学案例:时刻警惕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外资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以市场换技术”。20多年的实践说明,虽然外商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场也换来了一定的技术,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却微乎其微……一些外资还会通过多种手段遏制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如在合资条款中,外方一般都要求中方,只有生产许可权而没有产品设计确认权,因而无需也不能对外方的产品技术进行任何修改和创新。不少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原有的研发机构被分拆,技术力量大量流失……大的跨国公司凭着优厚的薪水和待遇“挖走”了我国许多优秀科研人才。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最优秀人才的40%、优秀人才中的45.7%都流向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或大型中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①

美国国防部战略贸管司司长约翰〃康法拉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的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的原则是:“美国要在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 ① 2007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域保持30年的领先地位,一般依此决定对华出口。”当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时,尽管中海油在其要约函中保证:中海油愿意延续优尼科的市场和销售手段,实现优尼科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但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亨特与另一名众议员还是致函美国总统布什,要求他对中海油有意并购优尼科公司一案进行全面审查,并称此并购案可能影响美国国家安全①。

分析讨论:

(1)从案例中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面临着那些新问题,除了案例中所讲还有那些新问题?

(2)针对改革开放中的新问题有什么相应的对策? 案例所言在告诫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二)维度: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978年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三个维度的对外开放格局。

1.全方位:向外对所有国家开放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各民族各国家,无论大小、发 ① 2006年7月16日《中国经营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展程度如何、属于什么性质和类型,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可以和我们互通有无,我国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贸易往来。

2.多层次:向内有全国范围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这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

3.宽领域:由经济到科教多方面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人了一个全面开放的新的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人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显著增加。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25600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过去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后者的比重已经上升到90%以上,对外贸易的效益有了很大的改善。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在吸引外资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外资结构继续优化。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出口增长仍属于数量扩张型的较为粗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的增长方式;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较少;引进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技术,核心技术比较少;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对外投资比较薄弱。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能力。

(三)力度: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经受最为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周密部署,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有效克服外贸外资大辐下滑的不利影响,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体现在了对外贸易上,其对我国进出口的冲击程度已经全面超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外贸企业订单萎缩现象严重,沿海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停产、倒闭,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企业中集集团两万名职工被迫集体休假,全国最大加工贸易企业富士康集团裁员3万人,沿海地区不少行业龙头企业每周仅上班两三天。面对这样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见事早、行动快,多次提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相结合,努力保持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2072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我国出口总额首次赶超德国(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1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一方面,以资源配臵市场化为名,让市场配臵资源成为了权力变现的捷径;另一方面又以市场配臵资源为借口,推卸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改革其实是“半吊子”、“假招数”,新瓶装旧酒,既不彻底,更不规范。

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1.04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8.7%,其中发达国家吸收直接投资下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41.2%,发展中国家下降34.7%。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仅下降2.6%,规模达900亿美元,超过法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增长6.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增长20.7%。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1亿美元,增长10.6%,12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7.8万人,同比增加3.8万人。

教学案例:不差钱了,还需要利用外资吗?②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正步入新阶段。与此同时,社会上对利用外资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外汇储备早已超过2万亿美元,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还需要再利用外资吗?

从数字看,仅2009年,占全国企业总数不足3%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全国28%的工业产值、近22%的税收、56%的出口额,直接吸纳11%的城镇就业人口。外企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积极的企业群体,引进技术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量的60%以上。

事实上,虽然我国吸收外资已形成较大规模,存量约1万亿美元,但总体上讲并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年均吸收外资不到80美元,仅为全球水平的1/

3、美国的1/10,远未达到饱和程度。

从全球看,吸收外资是大多数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即便像美欧这样资金充裕、科技先进、市场体系完备的发达国家,也高度重视外资效用。2008年,美国尽管受到金融危机重创,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仍居高位,而当年我国的引资额虽达到历年最高值,也仅为美国的1/3。

中美商会近日发布的《2010年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82%的企业对在华业务前景表示乐观。有关调查也表明,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广阔的市场空间、不断提升 ①①国务院研究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2010年3月版,第83、86、88页

②崔鹏:《不差钱了,还需要利用外资吗?》,《人民日报》,2010年6月21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的人员素质、重视环保节能的科学发展方式等,依然是我国利用外资的突出优势。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外商投资法人企业4811户,同比增长20%。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进一步利用外资没有压力和难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为促进经济复苏,许多国家加大引资力度,采取强化国际投资合作、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等方式吸引跨国投资。不少发达国家提出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吸引本国企业海外资金回流。据了解,作为全国外资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江苏省苏州市今年一季度外资企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尽管高达68.6%,但外资增加额却未摆脱负增长局面,不容乐观。

同时,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面临越南、印度等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国家劳动力、土地成本更低、没有货币升值之忧,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例如,越南对外资企业实行“四免四减”,马来西亚、印度实行“五免十减”,对我国吸收外资形成较大竞争压力,甚至一些在华外商转向这些国家投资办厂。

思考讨论:

1如案例所言,我国外汇储备早已超过2万亿美元,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足,还需要再利用外资吗?

2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利用外资究竟该何去何从?发挥什么作用?对新时期吸引外资应怎么看?

其实,这种不差钱是相对过去而言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钱并不是太多,并且钱不都等于资本,国内资金形成资本的能力较弱,还需要包括利用外资在内的各种渠道不断吸收资金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外商投资不仅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理念也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外商投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温家宝总理日前会见欧盟在华企业家时表示,所有在中国经过法律注册的外资企业,我们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视同于中国企业;他们制造的产品都视同于中国制造;他们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创新的各种产品也都视同于中国产品的创新。

我国正站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关口。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后危机时代,全球大洗牌。只有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经济格局新一轮调整变化趋势,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我们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求主动,在发展中占先手。即使看上去“不差钱了”,吸收外资也不可放松。

很多外资企业有技术、有经验、有意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实现“引资”与“引智”结合,完全可以利用外资助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0多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逐步进人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这意味着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们与各国经济联系继续加深,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一些新的现象不断出现。

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外贸:以质取胜

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进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着重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臵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经营:既“引进来”更“走出去”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同时,要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3.风险:提高抵御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臵,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它也使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在开放过程中,要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各种安全的能力。就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也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在开放度比较大的经济中,由全球经济波动引起的经济不稳定容易对国内经济产生冲击,这使政府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控的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我们对开放型经济中产生的风险和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3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0年工作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任务,指出要全面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发展要求,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包括“稳定发展对外贸易”、“推动利用外交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等。这些既是结合2010年国内外形势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具体安排,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举措。

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首先,开放要全面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极为复杂,我们既要锐意进取,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把握好各种外部机遇,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妥善就对各种外来的冲击和风险,将其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其次,开放要全面适应国内发展的要求,必须贯彻到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各个方面:着力稳定外部需求、防范外来冲击,为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作黄鹂;着力提升开放质量,提高开放效益,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着力以开放促进国内体制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以开放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第三,要稳定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市场,调整、优化出口结构,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第四,要推动利用外交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第五,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最后,办好上海世博会。把一个开放的中国做强做大。

巩固练习: 单选题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在(A)A不断发送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2 多选题

(1)“三个有利于”的实质是强调(BC)A不要争论

B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上不要陷入姓“资”还是姓“社”的抽象争论

C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措施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D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可以不问姓“资”姓“社”

(2)“走出去”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角度看,其直接指向主要在于(ABCD)

A发展对外投资,到国外去投资办厂

B扩大外贸出口,利用国际市场支持本国经济的继续发展 C转移生产能力,调整产业结构,缓解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培育有竞争力的新产业

D到境外去利用外资,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利用境外资源,获取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 论述题

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答案要点: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记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主要有教师归纳、学生归纳和老师点评。本章采取学生归纳和老师点评的方式。

学生归纳的要点:

1.在学习内容方面,本章包括哪些方面,重点内容是什么?哪些方面多自己有深刻启示?

2.请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认识。

教师点评的要点:

1.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价和补充。建议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进一步探讨。

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所处地域的实际了解并熟悉当地改革开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自己毕业以后能充分适应开放的中国和世界做好准备。

作业安排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参见教学简况

(五)课后作业

(四)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本章教学过程遵循以下五个步骤,各步骤时间分配如下(计划4学时,以1学时为50分钟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二)讲授新课(180分钟)

1.关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的教学步骤

(1)由评论引入和案例导入,让学生思考。(10分钟)(2)教师讲授与案例讨论本节的四个目。着重阐述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此处可引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与展望》一文的内容作为讲授补充。(35分钟)

(3)播放视频和问答。此处可以播放“复兴之路”中有关改革开放部分的视频,接着紧扣改革开放这一主题的有关内容进行若干提问,由同学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0分钟)

(4)以《改革开放30年电话变迁》启发学生以自己身边的小事说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0分钟)

(5)以《深圳改革开放20年:思想论争的历史沿革与启示》③

①引导学生正确全面认识改革开放。(10分钟)2.关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的教学步骤

(1)提问导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提问导入,第一,为什么推行全面改革过程中要提“坚定不移”这四个字?第二,改革开放最先是在哪一些领域展开的?(10分钟)

(2)教师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完成本节三个目内容讲授。(25分钟)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有关人物播放 ①②

④ 吕南勋《福建党史月刊》

仁民《改革开放30年电话变迁》《今日科苑 》2009年第21期 ③ 曹天禄、梁宏《深圳改革开放20年:思想论争的历史沿革与启示》《南方论丛》2008第4期 ④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2008年第3期 4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视频让学生重点理解改革的重点及改革的反思。(20分钟)

3.关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教学步骤

(1)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论证从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开放的历史。(10分钟)

(2)用案例讲授本节的三个目,重点是中国如何适应开放的世界并在开放的世界充分展示自己。(20分钟)

(3)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有关视频展示一个开放的中国和一个开放的世界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20分钟)

(三)巩固练习(8分钟)

(四)归纳小结(4分钟)

(五)作业安排(3分钟)

(六)社会实践:参观大连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8学时)

(五)教学组织

1、根据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特点以及授课班级的数量,本章采取教师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和学生代表实践三结合的授课方式。

首先是教师进行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层面上获得深刻认识,并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提出对当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疑惑。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疑惑作出回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正确认识。

其次是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的鲜活性、生动性、针对性的特点,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判断、解答,由教师点评、引导。

再次是教师在授课期间适度、适时的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力图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课堂讲授知识的正确性,并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获得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教学组织。

本章分为三个方面进行讲授,按教学大纲的逻辑顺次进行教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学,采用先总后二分的方法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方面是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认识、评价。具体包括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目的,性质、问题、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我们从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后两大方面分两分来讲。第一分是说改革,着重说明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以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分是说开放,说明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对外开放的丰富内涵以及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

因为本章内容大都是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很熟悉的内容,所以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会在以讲授为主的过程中,多注意运用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要穿插新颖丰富的材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讲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教师会通过《深圳改革开放30年:思想论争的历史沿革与启示》一文讲述改革开放之初的风雨路程。另外教师还会通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讲述个人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而增强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实践改革开放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最后教师必须讲述一下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主要通过《记录改革开放的北京表情》、《改革开放30年电话变迁》等文章进行例证展现。

3、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教学组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成败与否在于是否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非仅仅使学生收获了知识。实践就是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内心认同的最好途径,但是受制约目前的学生规模我们不方便开展大规模的学生实践活动,因此只能选择代表进行实践然后向全体同学作主题发言来进行。

(六)教学方法运用

1.讲授法,老师课堂讲授本章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基本掌握本章知识。

2.案例分析讨论法,通过多个案例多层面全景展示我国改革开 ①

① 孙红云、杜剑峰《记录改革开放的北京表情》《电影评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放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对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思考并深入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视频播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达到直观教学的良好效果。

4.社会实践,让学生代表参加社会实践并通过课堂讲解分享社会实践感受。

三、教学小结

(一)教学效果分析

1、理论体验方面

本章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因此通过课程讲授学生必须掌握以下几点:首先从根本上认识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获得实施改革开放具有合理性的认知。其次能够从教学中全面理解我国的改革为什么说是全面的;全面又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再次认识到我国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开放,又如何才能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如果学生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以上几点则证明其获得了不错的理论体验。

2、经验体验方面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具有独特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案例教学步骤。一方面,教师会结合我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际,截取发生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社会、经济、个人的变迁来使学生能够获得间接地经验体验。比如人物访谈视频、重大事件视频,比如中国电话的发展、中国人的表情变化等等。这种体验明显有别于理论体验,它不仅生动活泼更具有现实说服力能够正切改变一些同学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实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教师组织抽样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部分同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现实真正见证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巨大作用。尽管能够进入这一环节的学生数量不会很多,但是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传递给其他同学进而影响其他同学,达到直观教学的良好效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二)教学体会

1、教学内容方面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一章的基本知识具有弱理论重实践的特点。另外本章知识逻辑结构设计也很合理:首先从总体上讲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理论依据、目的、成就、经验等。然后从改革和开放两方面分别进行阐述。这种逻辑结构不仅有利于老师讲明白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学明白问题进而真正掌握本章知识。按教材的逻辑次序依次讲授以达到预期效果。

2、学生学习动力方面

因为学生已经很熟这部分知识了,对这部分知识不能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找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调研、查找资料,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做主题发言。

3、学生学习过程方面

知识的学习应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二是学习主体对所学知识的认同。三是学习主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真正践行所学知识进而使之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达到第二、第三各阶段还很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课堂讲授知识大多是大面上的知识比较笼统。虽然容易掌握但却不利于真正说服学生。第二,虽然本章知识相对贴近实际但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是很有一段距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实践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故而少理论知识的叙述,多从生活的细节和师生互动展开改革开放的诸多方面。

4、课程、班级设臵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基础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可是在现实中却存在课时过少的问题,很多重要的问题不能够全面地展开讲授。另外课程设臵中过于注重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过于注重理论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其次班级容量太大不能很好兼顾每一个学生。故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社会实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三)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体会制定以下教学改进措施:

1、改进学生学习动力方面

前面已经提到现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大,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尝试:

第一,优化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知识点较多,需要通过丰富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现实经验支撑。这种支撑必须来源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事例,必须生动活泼又发人深省。

第二,丰富教学手段

谈到丰富教学手段很多人想到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既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又能够在相对确定的时间里向学生灌输更多信息。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更加明显。目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会把这种多媒体教学只当作是消遣而忽视了其教学价值。这就意味着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越多就越是偏离了教学的主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度、适时使用多媒体。基于以上考虑,这里所说的丰富教学手段是建立在尽量压缩多媒体教学基础上进行的。这些不同的教学手段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直接目的,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内化为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知识为根本诉求。

第三,提高自身水平

时代在前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也在不断推进,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也必须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包含两方面:首先教师必须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时刻展现出改革开放的最新动态。其次教师必须进行教学研讨,走出小圈,乃至跨地区、跨国别、跨文化的交流,从而通过其周身散发的迷人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方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前面已经提到学习的三个阶段,我们需要改进和优化的是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如何实现学生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认同,到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目前切实可行的是让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表象,从感知到感觉再到感悟,理解对外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

3、课程和课时设计方面

首先,必须加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就必须让学生去接触实践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检验其对错。如果理论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必然会对学生掌握本部分知识产生有利影响。

其次,增加两课课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还考虑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性。我们必须增加课时特别是这一章的课时,增加的课时主要用于学生展开实践活动。

再次,缩小班级容量。教学本身就是一项互动性很强的活动。过大的班容量导致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太多进而导致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所以为了提高质量必须缩小班级容量。

四、阅读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强国之路——纪念改革开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案·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30周年重点书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篇: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他们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向前发展的。•(2)他们还提出了社会发展动力论,认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评述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是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认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

•他在1921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所写的《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在总结苏俄刚刚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初经验时,及时地

•把改革提了出来,强调 •要把改革作为解决社会 •主义建设任务的最主要 •最根本的手段。

•斯大林早期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存在,认为精神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

•晚年基于社会主义实践,他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评述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者,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矛盾,矛盾的运动规律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系统的阐述。但是列宁的有关观点值得借鉴。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矛盾论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社会主义矛盾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来加以解决,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矛盾解决的方式

4、中国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是非对抗性的。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解决。

第四,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即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评述

•毛泽东是认真、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矛盾及运动规律的第一人,但由于社会主义实践还没有完全展开,尤其是对社会主义阶段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对于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

•理论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认识等原因,导致了实践中的失误,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提出判断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适应还是 •矛盾的新的标准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

4、提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如果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

——邓小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 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 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 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 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1、国内情况:政治上的混乱状态;经济上停滞状态。•人民的迫切愿望:改善生活

2、国际环境:

七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我国经济与科技实力与世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3)就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是一场革命

•(4)就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是一场革命

小结

•2.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把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与第一次革命一样重要。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首先,革命的任务不同

•其次,革命的对象不同

•再次,革命的性质不同

•最后,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开放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2,改革开放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邓小平

制度≠体制

•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又被称作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四)改革的依据、目的、原则、对象、方法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1、改革的依据

第一,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第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第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

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3、改革的目的

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4、改革的原则

改革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向性—中苏改革对比

••• 出发点不同 改革目的不同 改革性质不同

出发点不同:

苏东国家认为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效率,中国则认为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不同:

•苏东是用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取代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则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

•改革的性质不同:

•苏东国家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中国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改革的方法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

(一)改革的历史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价格、国企、市场体系、分配体制)

•1992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步骤。

•••播放视频 《旗帜》之五 历史转折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不重要。•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渗透和交织。

•1979年初春,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小平还对习仲勋说了一番值得载入史册的话:“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你不是陕甘宁特委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接着他又说了一番名言:“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ª¡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37页

1978年3月,万里到安徽定远县考察。

万里和一位穿着破棉袄的农民交谈。

风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三)改革的成果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推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中国GDP总量的变化 恩格尔系数变化 人口与人均GDP

(四)改革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任务

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之间 不协调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

•(1)城乡发展不平衡

(2)区域发展不平衡

(3)不同社会阶层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还有不够协调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平衡

1、“三个有利于”标准内容及其提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

为什么会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提出这一问题和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直接关系。

•首先,当时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其次,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再次,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

•2.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1)“三个有利于”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必须落脚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它的直接目的。

•(2)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求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把握两点: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姓“资”还是姓“社”,只能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自身的性质,特别是所有制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能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或者说改革是否可行提供一个判断标准。不能用它来判断姓“社”还是姓“资”。

•姓“社”还是姓“资”与改革开放的具体方法没有内在的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断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

•对于那些确定为姓”资“,但是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

2、发展是目的

3、稳定是前提

江泽民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发展是目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1.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洋为中用”。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又指出,我们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但这并不妨碍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即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于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

2.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对外开放是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决策。

• 邓小平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主动开放(明中叶以前,公元3—15世纪以前)

主动封闭(明中叶-1840年)被动开放(1840年─1949年)

被动封闭(1949年─1971年)

主动开放(1971年以后)

•1.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从1978年至今,总体上可分四个阶段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找到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2)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开发海南省和上海浦东。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图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当地时间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石广生签字后同WTO总干事穆尔举杯庆祝中国成为WTO大家庭中的一员。

入世前 :

• 单边、单向、窄领域

• 政策性“试点” 和倾斜

• 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 “引进来”

入世后:

相互、多边、宽领域;

在法律框架下的体制性开放; 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引进来” “走出去”。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所以国家和地区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宽领域,是指在开放的范围、空间和形式上,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较小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开放; •

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 •

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竞争更激烈,经济风险更大,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加

•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的粗放增长方式,出口质量和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进口方面我们的主要问题是进口结构不够合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够。

(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

1、要鼓励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的进口。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以质量取胜: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

3、提高加工贸易产业层次 •

4、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5、有效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第一,要科学引导外资投向。

•第二,要把利用外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第三,吸收外商投资要能够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一,参与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第三,可以带动出口。

•第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对国家安全的理解和概括,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广义的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方面,狭义的国家安全仅指隐蔽战线安全。

生态安全

•其一,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其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三,要正确处理好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判断改革和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思考题: •

一、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二、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三、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五、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六、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阅读书目: •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 •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 •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版 •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版

第三篇: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案

这篇文章是我百度的教案,来给你参考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切实懂得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搞清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正确理解改革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入理解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掌握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搞清楚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以及我们怎样进行开放。

二、授课学时:2学时

三、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对外开放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上节课我们提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就此开始改革开放的历程。今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如果说这32年的巨大变化,咱们可能都没有概念。我们都不知道三十年前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通过下列数据来感受一下这三十年的变化。

①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GDP为3645.2亿元。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是1978年的91.999倍。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②城镇居民收入: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1759元,是1978年的34.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3587元,是1978年的26.849倍。农村贫困人口2.5亿减少到2000万。③外汇储备: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为15.57亿美元。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19134.56亿美元。是1978年的1228.94倍。简单的从数据上看,这三十多年中国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开放的背景:

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文革1976年结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华国锋,提到他,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两个凡是”的方针: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当时的人们思想的束缚很严重)。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关于经济方面的曲折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这一节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提了。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说过:“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现在已经建国59年,头8年(1949—1957)好,后30年(1978—2008)也好,中间21年(1957—1978)情况不大好。

由于这20年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和灾难,国民经济被推向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60年代10年中,就有1960、1961、1962、1967、1968这5年GDP出现负增长,而这一时期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期。据统计,60年代按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世界为3.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4.0%,发展中国家为2.6%,苏联和东欧国家为5.5%,日本为10.2%,而中国仅为0.2%,远远低于上述所有国家。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有资料表明:“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民族。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1957年日本国民收入只有279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为368.8亿美元,日本比中国少89亿美元。到1976年,日本国民收入达到4728亿美元,中国为985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的4.8倍;到了197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6.9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由此可见,30年前,我们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偶然的,是在经历了2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汲取了20多年“左”的错误的惨痛教训之后作出的。因此,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心愿,是时代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 2.改革开放的性质与我们的态度(简要)(1)改革开放的性质:

a、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致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b、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他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如何看待改革开放: 以前的观点:我们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长期以来,人们由于受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左”的思想的束缚,对改革存在种种误解。一些人在思想中总是把改革同近现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混同起来,甚至错误地认为,改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方式。一些人认为,只有革命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式,在革命完成后还习惯于用群众革命运动的方式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处理矛盾。有些人甚至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存在缺陷,改革就是否定社会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我们: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改革开放从实践上已经证明,它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显著的,停顿和倒退是完全不可能的。中国要发展,只有靠改革开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到底存不存在矛盾,这早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就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以前讲过,简单一提)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两对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两对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③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路。既然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也就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来得到解决。

④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第五章提及)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肯定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第六章讲过)状况进行了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①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有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认为,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即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也为改革开放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本身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③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④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在处理矛盾的问题上,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这其实也就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主;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认为,改革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或者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是一场不仅涉及到经济的改革,而且还涉及到政治体制,不仅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各个方面。所以说,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改革。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开端:我国的改革进程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最早的改革是在农村拉开序幕,而农村的序幕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农村的巨大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追溯到1978年。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凤阳的一个村子的18户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在(生死状)大包干协议书上,明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18岁。

这18位农民这一份生死契约,就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日后彻底的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个村子就是有名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2.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随后的80年代中期,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医疗改革从2000以来开始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到现在看来,前期的医疗改革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2009年十七大提出了新医改,“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改革成效拭目以待。房改:(分析)为什么要房改?“我有一个数据,解放初期,我国人均住房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1978年,我国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只有3.6平方米,反而下降。”曾多次参与国家房改政策研究和制订的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其中有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建设速度跟不上。

前三十年,虽然开始提倡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应依靠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企业以及个人。但实际上仍以前三者为重。“问题就出来了,效益好的单位和个人就分到了房子,效益不好的单位和个人就没有分到房子,造成了贫富差距。另一个现象就是租金很低,每平方米只有一毛钱左右,也就是说在一套房子里面,养一只老母鸡,老母鸡生下的鸡蛋就足够交房租了。”顾云昌这样形容当时的住房制度现状。“这影响了住宅的良性循环,实物分配的住房制度必须改变。”

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与当时中央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房租太低,人们就不买房子了。繁华的市中心和偏僻地方的房子,交通方便地区和不方便地区的房子,城区和郊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建房还可以鼓励公私合营或民建公助,也可以私人自己想办法”。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开始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重大经济举措(简单一提):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7年《物权法》出台。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

3.出现的问题:改革的三十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同样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包括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严重扩大化、房价上涨过快、物价上涨过快等现实问题。包括前两天海南有市民把菜种进了交通绿化带以抗议蔬菜价格上涨过快等很多突发性事件发生。如果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肯定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也一直有人把现在所有这些问题归咎到改革上来。

4.评价改革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面对全面性的深层次的彻底的改革,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也是为了能更彻底的打破思想上的束缚,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的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改革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同时也是带有风险的事。而如何看待风险,就是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要求,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这样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例:小岗村扛起了中国改革的大旗。但是小岗村后来的发展又是怎样的?直到1998年,小岗村还没有一条公路,没有楼房,没有一座称得上干净的厕所,全村没有通自来水。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江泽民要到小岗村视察前,安徽省委和凤阳县委才到处借款捐款,为小岗村建了一条公路,在村边建了水塔,小岗村算是通了自来水。在村里建了图书馆,二层小楼也建起来,农民“被上楼”了。小岗“大包干”展览馆也是在那时出现的。小岗村算是欣欣向荣。

而2004年记者再次去采访时发现,拧开村民的水龙头没有水流出来,因为村民用不起,展览馆因为村里无法支付工资而雇不起专业的讲说员,而由村干部轮流值班。村里的图书馆的几千册图书早已不见了踪影,图书馆的楼也住进了人家。小岗村的“大包干”只让小岗村一年脱贫,奔进温饱,但是二十多年没有跨入小康。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6年,3名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而后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到这里种植双孢菇,建了“双孢菇”实验基地,当时也被许多媒体称之为作秀。现在大多数村民都参与到了双孢菇合作项目中来,又开始了小岗村的合作化道路。

小岗村村委沈浩充分的利用了“小岗”这个无价的无形资产,到处为小岗招商引资,到2008年又有一家天津的一家公司在小岗投资上亿元建了良种猪的培育基地。2008年小岗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而同期全国农民的人均仅为4200元。小岗村在改革之初凭借分田到户实现了温饱,但是又因为分田到户的限制,始终没有步入小康,而后又是通过回到了合作化经营再一次步入小康,开始了小岗村的新篇章。所以,改革要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改革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三者之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国几年来的经济增速稳步保持在10%以上,这为我国总体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正是由于几年来的发展,使我国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下,经济受损情况相比较欧洲来讲,要小得多。而改革,则可称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助推器。改革使我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前所谓未有的壮丽时刻。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邓小平曾经讲过“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也是为什么在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以及2001年在中国南海上空出现中美撞机事件后,社会上有一些极端不冷静的人士叫嚷必须对美国有所报复,而中央高层可以说在处理此两项问题时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坚决采取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因为一旦我们与美国动武,两国即使付出的力量相当,而对中国的经济实力损害却要比美国大得多,我们多年经营积累起来国家实力就要受到严重打击。所以,我们必须坚决走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而非意气用事,断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场政治**,可以说就是一些绝大多数不明就里的人群包括很多的青年学生认为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的负向影响,就要全面否定改革,可以说,他们这种幼稚的想法最终是被遏制住了,否则,中国的社会将存在持续不稳定的状况,中国的前期改革也将付之东流。

另外,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就不发展了。如果绝对全国一盘棋,那就会回到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时代,大家集体受穷。而我们现实的战略是“两国大局”的思想,让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各方面都有优势的东南沿海优先发展起来,然后在有步骤,分阶段的开始不同区域发展,像新时期的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崛起,现在,这些区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大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1998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年,那时,我们采取减员增效的办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结果在一些地方造成一个家庭中夫妻二人同时下岗,生活极为艰苦,有的承受能力很弱的家庭甚至走上绝路。当然他们个人心里承受能力是令人质疑的,但是从中我们也应看到,我们当时的政策制定还很不完备,没有把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的很好。新千年之后,我国政府在处理类似的问题时,就显得成熟的多,规定一个家庭中必须保证一人在岗,不许出现“零就业家庭”。有效的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了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可以说是改革的最本源的理想。改革如果带给百姓的不是生活的越变越好,我们的改革就是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我们说改革开放的32年,实际上也是中国向世界开放的32年。伴随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决策就是对外开放。1984年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位一项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在介绍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近代的中国社会情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把自己周围看成全是不开化的荒蛮之地:即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希望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要求通商。这个规格很高的使团由著名的外交官乔治•马嘎尔尼率领,共700人,带了丰厚的礼品(包括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一间先进的大炮),航行了9个月才到达中国。而清政府误以为英国想臣服中国,是远道来进贡的,把这个外交使团当成贡臣,把礼品当成贡品。还要求马嘎尔尼向乾隆行三跪九叩礼。马嘎尔尼不从,经再三交涉,马嘎尔尼同勤见英王一样屈一膝。对于他提出建立外交关系和通商的要求,乾隆的答复是:“所请多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英国使团无果而归。中国大门依然紧闭。中国人对世界依然一无所知,把西方先进技术称为“奇技淫巧”。直到47年以后,发生了鸦片战争,列强用重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被动开放。

中国的近代史是列强入侵史,是中华民族屈辱史。在近代中国人的感情中,既残存有中央大国的自傲,又有战败者的自卑。西方文明既然是同鸦片和大炮一起进入中国的,它到底是毒品还是营养品,是具有先进性还是具有侵略性,在中国一直争论不休。我国一贯的外交:不管怎么说“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所以还是应该“出去看看、学学”。其实中国从建国就开始对外开放。只不过当时主要是向社会主义阵营开放。这当然也有现实的政治背景。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就从苏联引进了156个大的工程项目。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了西方国家的几亿美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子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不过由于后来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中苏关系的破裂,我们开始了长期的与世隔绝的状态。毛泽东和党中央想方设法,打破封锁,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中美两国由对抗走向对话,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亦自始结束。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随着中美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以及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国际舞台又开始对中国开放。这些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发挥的作用。1.对外开放是需要:

国际:70年代开始的信息科技革命也逐渐使世界开始变得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写过不断深化,还是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都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再加上日本经济腾飞的经验(①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例如,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100多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使日本国民素质高,拥有各方面人才。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99%;1970年,高中学生考进大学的已达23.6%。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也告诉我们外向型经济的巨大优势。

国内:从我国实际情况看,长期的与世隔绝,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处理好关系: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关系。要始终坚持把独立自主、自立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步伐。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使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

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开始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步伐。1988年4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2007年06月09日成渝特区诞生。

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是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烟台开发区完成GDP670亿元,约占全市18%,一个区的GDP就占到全市的近1/5,到了2007年开发区的出口总额达到了653.4亿美元,占山东省和烟台市的比例分别达到了八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以上。)

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形成环渤海开放区。

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延伸。1992年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

通过这四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不论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可谓是全方位的开放。伴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展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各个领域。这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市场。不论在欧洲市场还是在美洲市场到处充斥着“中国制造”的产品。但是我们也知道这种“制造”利润是相当微薄的。这样的开放型经济所能给我国带来的实际效益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是微薄的,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针对这种不利的局面,我们要:

其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行业标准的出口,(韩国三星。过去三星电子是向索尼或三菱购买芯片,现在三星显示器是全球第一,在半导体静态存储器和动态存储器方面领先世界其他厂商,而CDMA手机也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三星电子在全球有17个研发中心。2004年,三星是美国的第六大专利获得者,已经成功申请了1600多项专利。掌握着全球显示屏的核心技术。)

其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现在我们更强调“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2010年10月中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巴西子公司达成确认性协议,将认购雷普索尔巴西公司的新增股份,认购后的股份比例为40%,这一交易的对价共计71.09亿美元。这是中石化继其去年以近76亿美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取得伊拉克和西非油气资产后,又一次大型海外能源投资。据介绍,股权收购完成后,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价值为177.73亿美元。这一交易尚需获得中国政府的监管审批,但不存在融资条件。根据认购协议,中石化和雷普索尔将共同开发巴西境内现有资产,同时允许双方在未来联合或独立参加新区块投标。雷普索尔巴西公司现参股多个巴西主要勘探盆地。雷普索尔公司是西班牙最大的工业公司,其经营业务包括勘探与生产、炼制与销售、化工、天然气等四个方面。

其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我们的对外开放还要考虑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以及环境与生态安全等。

例1:11月12日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消息,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Sprint Nextel禁止来自中国的通讯企业华为和中兴竞标其升级蜂窝网络的数十亿美元的合同。有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官方介入干涉此次交易,宣称担心美国国家安全。

对于这次的订单,美国商务部和国防部都十分关注。据有关消息透露,美国商务部长盖瑞给Sprint公司通过电话,表示他对于要将合约签给中国企业的担心。近来,美国政府在积极布置“网络战场”,所以美国国防部非常担心中国新兴的网络能力以及这次交易会对美国国防部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国家安全”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科技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绊脚石”。2009年年底,在印度主要电信运营商的采购合同项目中,华为和中兴先后被印度政府以不符合“国家安全要求”为由拒绝批准。从2010年2月以来,只有27张欧美设备厂商与印度运营商签订的采购订单通过安全审查,另有450张总值超过20亿美元的订单未获通过,其中包括中兴通讯、华为、联想、烽火通信等25家中国公司。印度情报部门实施安全审查的理由是,担心进口电信设备中藏有恶意软件或间谍软件。今年7月华为高价参与竞购摩托罗拉网络设备部门未果,8月对美国2Wire公司的收购方案也无法获得美方政府的批准。

例2: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引入竞争,我们在很多方面做了很多让步,外资企业进入先是与民族企业采取合资的方式,等站稳脚跟后就挤掉民族企业,“雪藏”导致一些品牌淡出人们视野。化妆品市场进入战国时代:(欧莱雅)小护士、(强生)大宝、奥奇、紫罗兰等曾经知名的民族品牌被国外品牌收购后,最终都销声匿迹的结局,还有饮料市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达能收购乐百氏等等让人们对未来市场是否会有垄断等现象的发生时有担心。

第四篇: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篇: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1.简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的形式:1,对外贸易2资金交流3技术交流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的旅游业 对外开放的格局:点:五个特区线:14个沿海城市,6个沿江城市,边疆口岸,省会成市面:开放区,如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对外开放的特点:1,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沿边和沿线地带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3宽领域: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下载最好的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教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好的 第七章_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教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0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最终定稿]

    社会主义改革和队对外开放1.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文化建设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选 1. 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改革 2. 3. 第一次对“三个有利于”标准作出完整的理论表述,是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4. 5.......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的现实原因 1、 摆脱旧体制对生产力发展严重束缚 2、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进步伐 (二)改革的理论依据 1......

    第七章 单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A A.改革开放 B.与时俱进 C.科学发展 D.快速发展 2.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A A.十一届三中全......

    习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 B、改革 C、政治运动 D、阶级斗争 &B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从根本上改......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单选多选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三大D.......

    (七)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共五则范文)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1、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观点2、认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4、正确理解独立......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小编推荐)

    第七章 1、邓小平1992年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