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孔庆东 《论语》的魅力

时间:2019-05-13 10:3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孔庆东 《论语》的魅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孔庆东 《论语》的魅力》。

第一篇: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孔庆东 《论语》的魅力

[孔庆东]《论语》的魅力

[画外音]:身为孔子第73代直系后裔,孔庆东先生眼中的《论语》会有怎样与众不同的魅力?而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又为什么偏偏要与一名小学生共同做客百家讲坛一起畅谈《论语》?敬请关注本期《我读经典》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精彩讲述--《论语》的魅力!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中,《论语》无疑是极为重要和特殊的一部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的这部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现存20篇,492章。《论语》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社会生活问题,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一位长期执教现当代文学的青年学者,一位以犀利幽默文风见长,活跃于当代文坛的作者,他是如何解读《论语》的呢?在他的眼中,《论语》的魅力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又应该如何对待《论语》呢?《百家讲坛》大型系列节目《我读经典》之《孔庆东》读《论语》的魅力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朋友们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百家讲坛》要做一个特别节目,找我们这些在《百家讲坛》有过‘前科’的一些讲师,来给大家谈一谈如何学习经典的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其实我没有多少发言权。我是一个在经典问题上没有任何权威可言的这么一个人。所以我就只能粗浅地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谈经典。作家王朔有一句名言,说一个人要是什么也干不了,那就去当作家。我给他接一个后半句,如果连作家也当不了,就去当学者。我就是这样一个连作家也当不了的人,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我今天要讲的这些话是有学术权威性的,不具有!假如电视机前有学术权威在观看,您赶紧换台,咱们两不耽误。

今天我要讲的是为什么要学习《论语》?我讲这个题目也是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的。大家不要以为因为你姓孔,所以你就讲孔子,你就讲《论语》。我讲《论语》跟我姓孔也没什么关系,人家易中天老师姓易,人家也没讲《易经》啊,人家讲《三国》!人家刘心武老师姓刘,也没讲刘姥姥,人家讲的是秦可卿!所以不要认为姓什么必须要讲什么。

正因为我自己没有权威性,所以今天我还请来另外一位嘉宾,我想请一位小学生朋友跟我一起来谈一谈。为什么请一位小学生呢?是给我壮胆,我虽然不行,但总比小学生强吧?所以面对一个小学生,我心红胆壮!这位小学生朋友就是北京市育新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孔繁闰同学。

这位同学!(起立)好!请坐,孔繁闰。他的名字不太好记,不过他江湖上有个外号人称‘阿蛮’!野蛮的蛮!不是曹阿蛮!但是很可惜的是至今他看上去好像并不太野蛮,希望继续发展!

阿蛮同学,我问你两个问题吧!

问:你学习过《论语》吗?

答:学习过!

问:学到什么程度了?

答:都会背了,意思也基本上都懂了!

问:《论语》一共多少篇啊,你都会背了?

答:20篇!

问:《三字经》里怎么说?

提示:论语者,二十篇

答: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问:这说明《论语》的作者是谁?

答:不是孔子,是孔子的学生,或者是孔子学生的学生

问:你说得很周密,不一定是学生,很可能是学生的学生。那么再问你,你周围还有其他同学学习《论语》吗?

答:有几个

问:他们学的程度跟你比怎么样?

答:他们也都是最近才刚开始学的,也就学了那么两三篇吧

问:那《论语》20篇你都能背下来了?

答:嗯,对!

问:你还知道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像你们一样学习《论语》吗?

答:我觉得应该是有的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答:我是通过看电视、看报纸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学习《论语》了

好!你请坐!阿蛮同学说得挺好!现在全国很多青少年都在学习《论语》,不仅是咱们北京市,很多其它城市,很多乡村,海峡对岸,两岸三地五湖四海都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学《论语》。好,那下面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论语》?(这也是呢)不是说我想好了一个绝对的真理来灌输给大家,是我自己也在琢磨的问题,我想我自己为什么要学《论语》,我不是搞古代文学研究的,我就每天看着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我就这么说过一辈子也可以,但我为什么不断的要去看《论语》?我也看《老子》看《庄子》,我的这个孔孟老庄我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著作,基本上要轮流的出入于我家的洗手间,人最好的书肯定是放在洗手间来读的,就是你最需要心情愉快的地方,所以你要读这些最好的书!所以唐诗、宋词、孔孟老庄轮流的出入我家的洗手间,我总是在那里读这些书。我是这么看的,我们为什么要学《论语》呢?

《论语》的魅力之一

[画面字]:《论语》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它是人类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要放到全人类文明的这个大背景下来理解。人类思想有多少?人类思想有很多,我们说的思想不光是哲学家、思想家的思想,人人都有思想,王老五也有思想,何八姑也有思想,我们能了解得过来吗?咱们了解不过来,光说这些思想家就有成百上千,我们没有办法去了解。但是其实呢,他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思想家与思想家不是一个一个的,就象我们研究山脉一样,山是有脉的,用不着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研究,几大山脉一列出来,特点找出来,就能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人类的思想必须提纲挈领地来把握,一个现代人你必须接触过孔孟老庄,接触过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读过一点古希腊的东西,接触过一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再接触一点现代思想,按照这个框架你去选五十本书,把这五十本书读下来之后,什么书都迎刃而解,那些你一看那就真是印刷品了,你翻起来哗哗的,有的人说,孔老师你读书怎么这么快?我说,我不是读所有的书都快,我说我读《论语》是慢的,但是我读小说很快,我读普通的学术著作很快,一本二十万字的小说我两个小时解决,四十万字的小说四个小时解决,基本上一下午一本长篇小说。因为什么?因为这些书看起来毫无深度,你只是随着情节往下走就完了,拿到任何一本书头二十页读得慢一点,读完二十页它的基本框架已经把握了,后面就是哗哗往后翻就是了。所以,书和书之间是有这样的家庭关系的,你把爷爷书掌握好了,下面都是儿子书、孙子书,那读起来真是摧枯拉朽,所以,读过这五十本书之后,其他的书就越读越快,融会贯通。

?

1982年在巴黎,诺贝尔奖的得主们曾经开会讨论,说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人类需要什么思想?研究研究去,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说人类二十一纪纪最需要的思想就是孔子的思想。这是八十年代初期,而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在奋力地向西方学习,我们之间有个认识上的错位,那么今天呢基本上东西方都达成了一种共识,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思想组成部分中的孔子的思想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的部分,这是我讲的《论语》是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文化的这一点。

[画外音]:孔庆东先生认为,《论语》以其深邃独到的思想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在人类的思想组成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论语》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那么,回望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论语》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论语》的魅力之二

[画面字]:《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源泉

回到我们中华文明的范围里来说,《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源泉,中华文明到底是什么?不容易说清楚,一个伟大的文明它结构复杂。不像一个小部落,一个小民族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也有人去具体解释它的多元性,有人说是儒释道互补(儒家、道家、佛家),但是在这个互补的格局中,这些成分并不是等量齐观人的,它们有主有次,那么我认为对中华民族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是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是有一个历时性发展过程的,发展到后来有它僵化的一面,在孔子那个时候,儒家思想是一眼鲜活的山泉,是非常鲜活的,你看看《论语》里面,孔子是非常幽默的、非常平和的、非常辩证的,你看看孔子跟他的学生是怎么对(讲)话的,不像我们今天上课这样,大家老老实实一排一排坐着,前边一个叫老师的人在前面站着,给大家灌输某种思想,有时候为了“衬托”他的威严,后面还弄一块黑板,这都属于现在的教育方式,太单调、太僵化,孔子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孔子那个时候,中华(民族)的思想是处在最活跃、最鲜活的时期,后来他的弟子们一代一代发展,儒分为八,儒家分了七八种。那么在孔子那里他的思想是兼容并包的,上课的方式对人的思想是有影响的,我们今天这种上课的方式就容易形成老师一言堂,因为你们这坐的方式不便于你们发言,除非我叫你们发言,你们才能发言,我们上课平时也是这样的,就是老师叫学生发言。如果是圆桌式的,或者是孔子是跟他的学生一块儿早上起来没事儿游个泳,游完泳一边擦着身上一边坐到沙滩上,哎,今天咱们谈谈伊拉克的问题,那就完全是另一种上课的方式,那学生就可以随便发言,这样的思想它本身就是多元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本身是兼容并包的,所以,孔子为什么讲这个: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首先认为自己需要随时随地学习,他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所以,这个思想才能越发展越壮大。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随便能够想到的

[画面字]: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爱思想、中庸思想、民本思想

我们现在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这个思想就是从孔子那里来的,“和”是孔子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为贵”这个话就是从《论语》里边来的,还有这个民本主义的思想。我们过去批判孔子的时候总是说,孔子的思想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你要这么去看呢,那所有思想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了,我们要看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的思想跟别人比到底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相比较而言,孔子的思想是民本的思想,是以百姓为主的思想,当然到了他的传人到了孟子这里发展得更显著了。就拿教育思想来说,孔子的思想是德育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不是那个只盲目地追求成绩,追求那个成绩单追求排名次,毕业了之后找一个好工作,不是那种教育思想,是德育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所以,孔子的思想是纷繁的,多样的,充满着许许多多的理论空间的,可以不断探讨下去的。

[画外音]:孔庆东先生认为,孔子的思想纷繁多样,博大精深,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在人类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会成为唯一没有间断的五千年延续下来的文明,儒家思想功不可没,不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论语》是不是已经成为过时的老古董,“中看不中用”了呢?孔庆东眼中的《论语》还有怎样的魅力呢?

《论语》的魅力之三

[画面字]:《论语》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不要把古代的东西就看成是古董,我们说:哎呀,现在的书还没读完呢,哪有功夫去读古代的书啊,不要这么认为。现代的书,有的刚生下来就死了,要这样去看,鲁迅说得更直接,鲁迅说:诞生即死亡!鲁迅批评某些著作,说这些书诞生即死亡,看不看都没用,而像《论语》这样的书,像《老子》、《庄子》这样的书,它永远是活的,永远是鲜活的,所以《论语》这种东西不能看成老古董。孔子的话还适用于今天,甚至可以说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孔子的思想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在我小时候那时候批林批孔的时代,我们在坐的很多朋友都经历过批林批孔,那个时候就很不理解,其实批林我也同意,批孔呢我也不反对,但我就是搞不清楚为什么批林还要批孔,为什么这俩事要弄到一块去?这是在当时不太能够理解的一件事,但是即使在那个时候孔子的思想依然吸引着我们,甚至很多人是因为有了批林批孔运动才得以全面地接触儒家思想,当反面教材嘛,当反面教材人家让你当反面教材,你可以当正面教材,你可以通过阅读接受它,我本人就是这样,我并没有因为我姓孔从小就读这四书五经,我没有,我出生一个工人家庭,小时候都是读《毛选》、读《林海雪原》、看样板戏、读鲁迅,读这些长大的,恰好是有了批林批孔,(因为)批林批孔要写作文啊,要写大批判文章啊,要写大字报啊,给了我一个机会,我就得以全面的来接触孔子的思想,那时候叫孔老二,还有孟子的思想,我们同学给我起一外号叫孔老二,我一看他们的思想,我觉得说得都对啊,这话有什么错吗?没什么错嘛,(那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觉得这话为什么要批判呢?这不是很好吗?由此我才知道这些话原来不是我爸说的啊,我原来以为这话是我爸说的呢。我家一来客人我爸就说: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还觉得我爸挺有学问,后来知道不是我爸说的,是他“剽窃”别人的。我才知道原来这些话都是有根的。我记忆很深刻的一件事是上小学,我是我们学校学习最好的同学,我们学校是选派我到区里去,讲儒法斗争故事,记得第一次让我讲的是“柳下跖怒斥孔老二”,我说不行,我说这个不能讲,我说我姓孔,我不愿意讲这个故事,你给我换一个吧,后来给我换成陈星吴广起义了。虽然(给我)换成了陈胜吴广起义,但是我对那个“柳下跖怒斥孔老二”还是印象很深刻。那么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就问我,说孔庆东你说说,“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我根据我的理解,我说“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恢复周礼,这是我的理解。老师说:不对,根本不对!你懂什么呀,“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这是老师说的!然后,我们同学“哗”就笑了,就嘲笑我,他们可逮着我一次错误了,感到兴灾乐祸的快乐,孔庆东犯了这么大的错误。连“克己复礼”是什么都搞错了!所以,那个事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就知道,我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这种孤独,就是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大家全认为你是错的,对你哄堂大笑。我当时不能总结我这种感觉,我是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书才知道这是一个愚味的统治者加上一群愚昧的民众扼杀文化精英,我当时就是去这么体会的!我就没觉得那时候哪来的资本主义呀,孔子那时候没有资本主义,你为什么说复辟资本主义?(但)我说不过你,我没办法,你是老师,你有权利。然后,(他)不但一个老师,(还)加上这么多愚味的同学,这完全可以把我淹死,我又没有办法去(辩解)。但是由于这种孤独却使我好像在一种黑暗的寂静中默默地增加了对说出这句话的人的尊敬,我才知道孔子(这个)的思想啊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克己复礼”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都容易被误解,所以我心里暗暗地想,这批林批孔对吗?不敢想得太深,但是微微的有这么一点反省的意识,就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对的事情恐怕有问题,未必对!有些思想你不能接受,跟你矛盾,你也没有办法反抗的时候,你在心里悄悄地坚持着就行了,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想法,那么也有人认为:说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了,不管你是复辟资本主义也好,你是恢复周礼也好,我们都进入现代了,我们干嘛要恢复周礼呢?现在不需要古代的思想,现在甚至有人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把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全部去掉,说这都是封建糟粕嘛,都是不民主、不法制、不自由的思想,我们现在要民主、法制、自由。我们大家可以去想,这种主张对不对?不要过去的思想,我们现在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孔子的思想里边没有自由,没有民主吗?过去的东西就一定是错的就一定是专制的吗?我们以前的思维是认为凡是过去的就是好的,现在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同样需要警惕,我们总是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看一看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一代人的文章,他们有谁批判过孔子!没有!他们的文章都用很大的篇幅热列地赞美我们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这些思想家,这些文学家,从孔子一直赞美到曹雪芹,他们要批判的是,你明明生活在现在你还冒充孔子,他们批判的是那种代圣人立言的僵化思想。说是你活在二十世纪,你还一开口之乎者也,你以为你是谁啊?他批判的是这种文化态度,而不是去批判那个孔子,而且在五四运动的时候,“打倒孔家店”这五个字,没有!这都是历史不断的积累,以讹传讹,到了批林批孔的时候,我们就以为从五四的时候就有“打倒孔家店”了。我们退一百步说,即使打孔家店是对的,那孔家店也不是孔子开的,孔家店并不是孔子开的,孔子没开过孔家店,就像我写的书我自己并不卖一样,我的书在别的店里卖,(所以)孔家店不是孔子开的,是后来的统治者,后来的知识分子他们打着孔子的旗号,开的孔家店,那里边不一定是孔子的思想,所以说孔子的思想,它历代都活着,不但在朱熹那个时候活着,在清朝活着,在五四的时候,在今天,它都活着!

[画面字]《论语》以其独特的魅力,仍然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孔子的思想历久弥新,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论语》到底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安身立命究竟能有什么直接的帮助呢?透过《论语》孔庆东先生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论语》的魅力之四

那么最后我讲一点,我们学习《论语》呢是因为《论语》能够直接帮助我们的人生

我还是想问一下阿蛮

问:阿蛮,你觉得《论语》学习对你的学习有用吗?

答:有用!

问:有什么用?

答:至少学语文的时候不会有不懂的地方了

问:基本上不需要老师讲吗?

答:那也是需要老师讲一点!也不是全都懂!就是说不会遇到太大的碍障。

问:对你的平常跟同学、跟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有用吗?

答:也是有用的!

问:有什么用?

答:比如说吧,有时候同学们,比如答应什么事情吧,我告诉他要言而有信啊,就是说用《论语》来(要求自己),大家不就都友好了?都交朋友了!

问:对你自己的个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用吗?

答:有什么用?思想感情?我觉得学完《论语》之后,我这人以前吧,有点比较爱冲动,学完《论语》我感觉我现在比较要干什么不好事,想起了《论语》之后就渐渐平静下来了

说:啊,对自己修身养性有用啊,一个性格爱冲动的人,学了《论语》有利于自己能够平和自己,其实你说的那句话,就叫“克己复礼”!

答:嗯啊,克己复礼!

(好,请坐吧)那么刚才通过阿蛮的发言啊,我觉得《论语》对一个小学生都是蛮有用的,那么对于我一个大学老师,当然也是用处非常大的,很多同学,很多朋友喜欢读我的书,其实我自己活得是挺不安的,因为我一直是处在(感到自己处在)圣人的光环中,我说的圣人就是圣明的人,不是神人,我其实一直在学习,从孔子到鲁迅这样的古今圣贤,而且越学,就像爱基斯坦、像华罗庚他们说,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人不是越学越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越学越发现,啊,还有那么多的事不知道,包括对这些大思想家的理解,那真是,用颜回的话说:

[画面字]:[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你今天理解他的思想了,明天一看好像还不对,后天一看,还有发展,还有一点没琢磨透,就那么点话,就够你一辈子琢磨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为什么说它是经典呢?它不是说一次性消费的,它可以反复地无穷次数地消费下去

[画面字]:[读书感言]: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次性消费的,而是可以反复地、无穷次数地消费下去——孔庆东

很多话以为懂了,甚至以为能给别人讲了,过几年一看,还要修正,所以我们这些很多北大的老师绝不会说拿着一本教案,年年拿这本教案给学生讲的,那早被学生轰下去了,你每讲一次课你都必须更新你的教案,因为思想在发展,你的智力在发展,你比如说,我不是上《论语》课的,假如上《论语》课的老师,他每一学期都一定要有新的发现。就象我每个学期讲鲁迅都会不一样一样,不能简单地重复,这除了你自己的努力之外,关键在于《论语》自身,它就是有自我繁殖能力,自我再造能力的,所以我说《论语》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那本武功秘笈,我们用武侠小说做比喻,武侠小说不是经常说要去找武功秘笈吗?其实武术界倒没多少武功秘笈,真正的武功秘笈,就是像四书五经这样的书,它就摆在那儿,就看你怎么读它,你自己的修为你自己的认真程度,看你读进去之后,能不能有你的造化。

画面字][读书感言:《论语》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武功秘笈,关键看我们如何认真地对待它——孔庆东

那么,我想请阿蛮背《论语》的最后一句,我们看看它对于我们有没有什么帮助?(阿蛮,起立)你把《论语》的最后一章背一下我们听听: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好,请坐)

孔子最后讲“不知”,几个“不知”就“无以”什么,“不知”什么就“无以”什么,实际上告诉我们要知命、知礼、知言。其实是我们人活着的三个任务、三个追求!知命、知礼、知言!合起来是一个知的问题。其实思想也好,哲学也好,合起来就是一个“知”。这个“知”有很多层次,知道、知晓,他由一个简单的接受信息,到一个完全弄懂弄通,中间这个差距是很大的。从这个知角度来讲。我以前就有这个苦恼,刚才我举的我上小学的那个例子其实就是自己不被人家理解,自己被人家误解,明明你是对的,你是正确的,人家反而认为你是错的,你在这个环境里生活得不好,那个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是坚持说,我这个“克己复礼”就是恢复周礼的,你还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环境你同意他的说法,你说我错了,我现在才知道克己复礼就是要复辟资本主义,如果投降了的话,你的生活环境会改变,大家认为,你看知错就改了,但是你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处境,特别是你在人生道路上有所前进的时候,你超越了你的同事们,超越了你的同伴们的时候,你就会孤独。当大家都说,太阳围着地球转的时候,你勇敢地说地球围着太阳转,你就要面临危险,甚至把你烧死,人怎么办?这个时候孔子讲了:

[画面字]:[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觉得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就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怎么对待它呢?孔子说这个事情不重要,不要老去忧虑,你不要企图让别人都理解你,有些人每天喋喋不休地向别人宣传自己,恐怕别人不知道你,其实语言不能解决问题,你从早说到晚可能反而增加了别人对你的误解,你要做的事去知道别人,如果你不知道别人,那么别人知道你也没有用,我们人活着的观念,是自己这个主体,去知“你”这个主体之外的客体,去知别人、知世界、知宇宙,这是重要的!你只要知道别人了,别人不知你的情况,你也有办法改变,你如果不知别人,别人知了你也没用,最后,这个误解会变成正解!一开始人们认为你没水平,是误解!到最后可能就会发现,你真的没水平!因为你都不能知别人,你怎么有水平呢?所以你记住《论语》这样的话,对自己的人生,是非常有直接的帮助的,就是当你坚持一个正确的信念的时候,你能够一方面横眉冷对千夫指,一方面俯首甘为孺子牛,当千夫所指的时候,是对一个人的考验,大多数人都认为你错了,人越活就会有被冤屈的时候,这个时候儒家的思想看起来温文尔雅,其实骨子里是有一种非常至刚至大的东西,是一种人生支柱。

[画面字]:[读书感言]:儒家思想看似温文尔雅,实则至刚至大——孔庆东

[论事.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你说:我光有个好心行不行?其实是不行的!我们现在号召讲和谐社会,大家说你和谐我和谐,你闯了红绿灯也不管你,也不罚款,杀人犯都放回家去行不行?和谐社会嘛,你干嘛搞得那么对立呢?不行!孔子讲,和谐不是一团和气

[画面字][论语.学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要以礼节之,用今天这个情况怎么解释呢?和谐社会必须以法制建设为基础,犯法就要得到惩罚,要有规范,规范才能和!没有规范不能和,就是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状况,不好的一面,包括国际秩序很混乱,就在于规矩坏了,规矩都乱了,各讲各的理,谁干什么事都找出一套自己的理,来为自己解释,这很像孔子生活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什么人类会认为今天孔子思想重要,就是人们社会里礼崩乐坏了,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胳膊粗力气大,就可以打别人,然后找一套说法。就像狼要吃羊一样,它说羊把水弄脏了,没弄脏的地方也能找一个借口来吃你,这个规矩乱了不行!所以这个世界不和谐!社会不和谐!要以礼节之,我们看孔子他是怎么说他是一个圣人呢?他并不是天生智商很高,其实我们在《论语》中也能看到,孔子自己的智商并不高,他认为自己智商起码就不如自己的学生颜回,他跟子贡说咱们都是举一反三,人家颜回举一反十,颜回说一个知道十个,咱们都不如他,孔子是一般的聪明人,不是特别聪明的,但是孔子他有一套学习方法,孔子的这个《论语》就讲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法,讲得很具体,从怎么学习一直到怎么吃饭,什么样的肉不能吃,什么样的酒不能喝,讲得非常仔细,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卫生学家,孔子是许许多多方面都是大家,他因为有了这一项一项的规矩,他整个的人支撑起来了,这个圣人是这样立起来的。

关于怎么样学习《论语》可能其他的朋友还会有其他的说法,我只是抛砖引玉,讲一点我个人的体会,也正像孔子所说,无非是各言尔志,孔子是教育思想非常民主的,孔子上课就是大家随便说说,就是这样,自由发言,小组讨论,然后他做一个总结,他总结也不是说自己这个是绝对真理,他就是评点一下:你这个太莽撞了啊,你这个不错啊,就是这样,非常自由的一个学习气氛,很像我小时候那个学习小组,但是就在这种看似轻松的气氛中他的学生都成了才,孔子的学校是不包分配的,但是他的学生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各国的诸侯都争相聘请孔子的学生,都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才。正因为这种民主,谁也不保证自己说的是绝对真理,我用真诚的心来说,但是我不保证我说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别人都可以修正,我们中国人永远有这种生生不息的真正的文化革命精神,我觉得这才是中华文明它的伟大性、它的延续性、它的内在的魅力。

好吧,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讲到这里,谢谢阿蛮!也谢谢在座的各位朋友!有机会咱们再见!

第二篇: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

一、孝敬之道

1、百善孝为先,孝为行、敬为心。

2、父母付出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对子女的提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美德。

3、道理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但表达方式很重要;最近的人最伤不得。

4、对父母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顺者为孝;真正爱父母就是要尊重和包容他所有的习惯。

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6、真正的孝敬,更重要的是弘扬父母之志。

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心灵之道

1、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缺憾。

2、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候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

4、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心灵的勇敢。

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不可无傲骨、不可有傲气;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三、处世之道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3、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4、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5、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最亲近的人之间也应该保有。

6、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世界上不缺锦上添花,只缺雪中送炭。

7、慎于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思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言寡尤、行寡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修己以敬——修炼自己,保持严谨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

四、诚信之道

1、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信誉是你行走于世最基础的保障。

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君子人生顺达,而小人的人生也可能免于祸害,但只是侥幸而已。

4、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

5、恒常之心是对自己的诚意,也是对别人的信誉。

6、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观相关。

7、诚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某种价值的坚持。

五、交友之道

1、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聞;损者三友:友便辟(暴躁)、友善柔(优柔寡断)、友便ni(心怀鬼胎的人)。

3、过分的苛刻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更长久。

4、在这个世界上,不如意事常八九,要“常想一二”。

5、人生有三个坎:青少年时,戒之在色、壮年时,戒之在斗、老年时,戒之在得。注:青少年时的坎在婚姻上、壮年时的坎在与人争斗上、老年时的坎在因所得的失去而抱怨上。

6、与其与他人斗,不如跟自己的能力斗。

六、理想之道

1、我们不缺乏宏大理想,但缺乏到达理想的切实道路。

2、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3、表面上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七、人生之道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越矩;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知天命(知命、知理、知言)就是内心有一种力量去对抗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2、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八、天地人之道

1、孔子带给我们的是大地上生长的信念;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2、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3、“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一点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九、学习之道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需要学习。

2、一个人要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学习时要确认消息是真实的吗、确认消息是善意的吗、确认消息是真的这么重要吗?

3、真正的学习使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命中最匮乏的经验;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到实处。

4、不耻下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坚持容易变通难。

5、美好的品德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定位与制衡。

十、治世之道

1、“德政”是儒家思想。

2、真正的知识通达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能够为社稷、国家和百姓做点事情。

3、为政的“五美”、“四恶”

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之谓之“暴”、慢令至期谓之“贼”。

4、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一种宗教性指导,而是在思维方式上对后人永远保有启发。

5、真君子从不攻击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十一、忠恕之道

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3、真正的忠诚是内心的道德判断。

4、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自省——认知;宽容源自于理解;忠诚自己、善待他人。

5、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

6、“恕”——善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判断导致信念、信念导致情绪、情绪导致困扰。

8、恕道里面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渊源,就是感恩之心。

9、恕道有时候仅仅就是一个真诚的沟通。

10、人生用来铭刻仇恨就会遗忘所有的幸福,用来铭刻幸福心里就会充满感恩。

第三篇:百家讲坛我读经典语录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

1易中天 我读先秦诸子

读先秦诸子就是读人读人生读人生智慧。

从孔子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仁),从孟子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义),从 墨子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兼爱),韩非一双冷眼直面人生(法)。

2王立群 《孟子》强势由人

三大核心观点:人性善,仁政学说,强势人格。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

强势人格是内在的傲骨,而不是外在的傲气。

自强,不仅仅是超越别人,更应是超越自己;不息,不仅仅是指在逆境中的奋斗,更是指在漫长的人生中坚持不变的信念。

3钱文钟 《中庸》独特的启蒙

中庸之道,不意味着保守,它提醒身处竞争的人们必须有节取中。

4孙丹林 《老子》无形中的指引

除去杂念,无欲无求,才能无私无畏。知足常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抛弃私欲杂念,达到心静如水,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5马骏 《孙子兵法》有用于无用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兵者诡道也”

6孙立群 《韩非子》

读诸子要读出味道来,不一定读出快乐,要把握诸子的精神实质。法术势的启示,讳疾忌医的启示,变的启示。老师应该像高明的医生一样及时发现同学的问题。发展变化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责备变。”

7康震 《庄子》庄子的人生境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至人胜物而不伤,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一个人如果眼界大,他的理想才会大;理想大,他的人生境界才会大。庄子的哲学就是境界的哲学,它教人如何达到更高的境界。

真正能够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做人的最到 境界,也是庄子的人生哲学。

8阎崇年 《大学》明经读史感悟人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纲领:“明德,新民,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9毛佩琪 《中庸》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根据原则,根据基本道理来表态,表做出对于事物的判断,这样才能达到和。读中庸四忌:肤浅,空疏,拘泥,间断。

10隋丽娟 《墨子》兼爱与非攻 墨子所倡导的爱就是博爱。

大爱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只要去关心就够了。

11孟宪实 《论语》君子与小人 做君子。

君子特征:第一君子以道德为指针,第二君子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第三言而有信忠于所事,第四乐观通达文质彬彬。

六种道德误区: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12孔庆东 《论语》的魅力

经典的魅力在于他不是一次性消费的,而是可以反复的,无穷次的消费下去。《论语》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武功秘籍,关键看我们如何认真的对待他。儒家的思想看似温文尔雅,实则至刚至大。“知命,知礼,知言。”

13马瑞芳、纪连海 感悟孔孟

同行之间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是更重要的学习方式。见贤思齐,向大师学习。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定求古人之微妙处-----朱熹

14葛剑雄 《荀子》的启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制天命而用之。” “行贵于知。”

我们人类应该是顺应天命,然后去利用它,用之;这个不是指认定胜天,不是人类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做好,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都能够有学习的机会。人的一生都是在走路,每一步都离不开知与行。

15徐放鸣 《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6于丹 在成长中感悟

什么叫做坦荡,就是万物进入心中皆能化解。道不远人,你总归能凭着生命的成长去接近。

经典的力量永远给我们一种支撑,永远默默地温暖着我们的生命。经典就是那些朴素的恒久的温暖的天真的生命状态。

17曾仕强 《易经》与人生

做人内方外圆。(是圆通而不是圆滑)不三不四指不仁不义。

中国人是和起来的民族。(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做人先学墨子,再学孔子,最后至老子。

现代人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去了解《易经》得道理。持经达变。(原则不变,方法在变)

年轻人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应该多问应该不应该。中庸即合理,即是恰到好处。

中国人的最后是和而不同。(我们不一定要完全相同,但是彼此要尊重。)易经中从头到尾都好的卦:“谦”卦。“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明象位,立德业。”

第四篇:我读论语

从近代开始对孔学的批判,究其实质来说并不是针对孔学本身,特别是不是针对《论语》等汉代以前的孔学著作本身的批判。他们的批判实质是对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东林党人以及从清代开始封建农奴主义思想等封建思想的批判,因为孔学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经历过不同朝代的统治阶级的修改,早已经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意思了,加上原来的古籍本身并不断句,今人早已是句读之不知了,历经几千年后,本意确实真假难辨。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根据基本词义和说话的习惯,特对论语做一下自注,标点符号都是我在参考众多译文的基础上根据句意自己略加修改而成的。

(一)学而篇

这篇其实应该叫做德育篇,讲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德育思想,即一个人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成为一个道德上高尚的人。其突出主题就是孝悌忠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义道德。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当时中国社会尚处于农耕文明时代,他能有这样的德育思想是很不容易的,他的思想并不全是封建主义思想,也不是只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比如他的关于边学习边实践、言行一致等思想,即使在当代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⑴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注:

孔子说,学习完东西后时常在实践中使用所学到的东西,是让人高兴的事,这就像遇到朋友从远方到来让人高兴一样。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不觉得恼火、不去抱怨甚至怨恨别人,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⑵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自注: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但是却喜欢不尊重上级,不执行上级的命令,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一个人尊重上级却喜欢做违法乱纪、扰乱社会的事情,这样的人还没有见过。君子要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长足发展,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难道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吗?

⑶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自注:

孔子说,满口甜言蜜语,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巧舌如簧,面目多变,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很少是仁慈、仁义的,这不应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

⑷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注:

曾子说,我每天都从三个方面反省我自己,一是帮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地为他人着想,忠于自己的职责;二是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不守自己的信用、承诺;三是有没有同别人高谈阔论、空谈大道而不去认真的践行。

⑸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自注:

在断句上,有人这样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我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不大符合人说话的习惯,有些让人觉得一句话没有说完被打断了。

这样断句之后,应该是这个意思:千乘之国的治理策略,在于统治阶层兢兢业业的做事,倡导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统治阶层内部要团结一致,互相尊重,按照时令节气,气候变化指导老百姓进行生产。

⑹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自注:

在断句上,有人这样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个人认为这么断句是不恰当的,这段话讲的是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行,即在家里、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等等,主要是谈论如何做人做事。

原话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做学生的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重长辈,做事谨慎而且守信用,关爱他人而且要学习做好事、善事,见到别人做好事、善事要多鼓励,有多余的精力的时候,应该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⑺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自注: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尊重有贤德的人,做事稳重牢靠不轻浮(易当做移之义,色是泛指,指做事轻浮,流于表面,不深入了解事物的规律),侍奉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工作能全身心的投入,和朋友交往时,说话做事守信用。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没有上过学堂,我也要说他已经学的很透彻了。

后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对这句话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知识的来源的总结,即知识来源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对实践的总结(书本知识)。

⑻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自注:

孔子说,一个人要懂得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对自己自信心,否则就会失去个人尊严,学到的知识也不能牢固掌握;为人处世忠诚守信,和与自己有相同道德品质的君子交朋友,如果自己有了错误就立即改正。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本人熟读周易,这里的“重”一字恐怕就是自强的意思。后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中国佛家禅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恐怕都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引申。

⑼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自注:

曾子说,如果人们都按照《礼记》的要求,父母离世时合理地安排好他们的葬礼,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哀思,祭祀祖先时恰当地安排好祭祀的仪式,赞扬他们给自己带来的荣光与自豪,那么民风就会越来越质朴、淳厚。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并起、社会动荡,周王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自周朝开始制定的各种制度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在孔子眼中,那时的社会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在《论语》问政篇,对待丧葬问题的解答,孔子都是一个字“礼”。所以,曾子这句话也是对《礼记》的推崇,人为要按照《礼记》的要求安排好丧葬,不能越制。

⑽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自注:

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去官府旁观他们如何处理政务,这种事情是老师向别人请求来做的还是别人邀请来做的呢?子贡说,我们老师的性格温和,亲和力很强,学识渊博,待人接物有礼有节,生活简朴而且为人谦虚,不争名夺利,所以他才能得到这样的听政资格,老师以这样的方法来求取听政的资格,是不是和别人求的方法不一样啊?

一些译文中,将“良”译作善良,我觉得是不确切的,也许孔子很善良,但别人不会因为他善良而请他来听政的,应该是指他学识渊博,懂很多治国的道理。恭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恭敬,拍马屁的人才更招人喜欢,这里的恭应理解为懂礼貌,在现代人的概念词里就是懂交际的意思,在那个时代就是懂得《礼记》,孔子是很懂得周礼的人。

⑾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自注:

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的时候,看他是否树立远大的理想;当他的父亲不在的时候,看他是否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仍然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他的一生都遵从父亲的教导,为理想而奋斗,没有改变,那就是真的孝顺!

三年不可机械的理解为三年的时间,在中国古代,三代表的是所有,万物,比如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虽不是道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但在遣词造句上是一样的,所以我把这个三年理解为一生。道,也不应当简单的理解为规章制度、方式方法,在孔子的时代,汉语的词汇还不是很丰富,没有现代这么多的汉字,这里的道应该同“导”字,是教导、指导的意思。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遵从父辈的教导,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这才是真正的孝。即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孝,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且是长期观察!

⑿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自注:

有子说,运用《礼记》来处理各种事情,是为了促进社会融合、和谐的目的,古代的那些圣贤的君主们的治国之道,也是以此为目的。当社会矛盾出现的时候,任它由小到大的发展是不行的,如果仅仅知道和谐,而不知道按照《礼记》的要求来达到和谐,也是不行的。

有的译文断句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这样断和我那样断的句义不变,但是不如我那样断看起来意义明了。这里的礼是《礼记》的意思,在这一段,孔子讲的是治理国家的时候《礼记》和和谐的辩证关系,即建立国家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以《礼记》为依据。

⒀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自注:

有子说,如果承诺符合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按照《礼记》的标准对待他人就会远离耻辱;不因为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抛弃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一家之主。

这里的“因”字应同“姻”字,指的是一个人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亲指的是父母双亲。“宗”字我的理解应该是一家之主的意思,有的解释为可靠,有的解释为尊敬。我觉得不应那么理解,那样上下文就不连贯了,而且也没有突出孔子“孝”的思想。最后一句应该是说一个人不因为结婚而抛弃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是孝顺的,能够将家族的荣耀发扬光大,可以作为一家族的宗主继承父辈的事业。

⒁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自注: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的很饱,也不追求住的安逸,勤于做事而且说话谨慎,根据高尚的道德标准来匡正自己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学习啊。

⒂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自注:

子贡问孔子:“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答:“这样的人还可以啊,但他们不如贫穷而以追求高尚的道德为乐,富贵而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为荣的人。”子贡说:“《诗经》上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的这种做人的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我跟你说了过去的事情,你就知道将来的事情了,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在这段话里,孔子认为人不论贫富,都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追求高尚的道德,对子贡能够举一反三的理解他说的话很是赞赏。⒃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自注: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理解别人。

孔子这么说的意思是要加强和他人的沟通,先让自己了解他人,沟通的渠道通畅了,别人也就能了解自己了。这种先人后己的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的思想。

(二)为政篇 为政篇主要讲述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一个“德、礼”的运用,他常常忽视法的运用,认为治国不能全靠法纪。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德、礼本身也是一种法纪,是一种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法纪,他的出发点就是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即使后来变坏了,也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变好。

但“德、礼”本身只是一种对个人言行进行约束的建议,没有惩戒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游学多年,其思想却不被大多数君王接受的原因。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状态下,仅仅靠“德、礼”是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的,要改变当时社会**,必须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社会法制,即新的“德、礼”,并以之来约束整个社会,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得以发展强大的最重要的原因。

毛泽东在给郭沫若《封建论》的评论诗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也是一个反对以德治国,主张以法治国的人。从他在建国后发起的种种运动看,他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实践者。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自注:

孔子说,要以道德为核心制定法律制度、管理国家,就像北极星居于中心而其他星星围绕着他运行一样。

之所以这句话被放在第一句,就是因为这句话是孔子执政思想的核心。在孔子的执政思想里,道德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元素。

(2)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自注:

孔子说,《诗经》有三百篇,但通篇的意思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原文中的邪字,应通今天的“斜”,意为偏,不全面,不正直,不高尚。

(3)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注:

如果仅仅以法律引导、规范老百姓的行为,以刑罚来惩罚违反法律的行为,那么老百姓违反法律后为了免于刑罚的惩罚就会投机取巧钻法律的空子,人就会变得没有没有羞耻之心。如果以道德来规范、引导老百姓的行为,以《礼记》的方法惩处不遵守道德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恪守《记礼》的要求。

原文中的“格”应作“恪”义,这样句义才完整,同时在最后一句开头省略了一个“民”字,最有一句应为“民有耻且格”。在这句话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教育、引导老百姓时不能仅仅强调法律,简单的运用刑罚,要宣扬高尚的道德行为,要用《礼记》的要求来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事务的方法。

(4)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注: 孔子说,我15岁立志做学问;30岁我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主张;40岁时我完全坚定我的理论、主张,不被现实所迷惑;50岁时我洞悉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60岁时我还能够博采百家之言,而不断地充实自己;70岁时我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做事情却不逾越《礼记》的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认为六十而耳顺指的是他能够博采百家之言,向别人学习。“钜”指的是规矩、要求,孔子极端推崇《礼记》,所以这里的钜应该是指《礼记》对人的要求。

(5)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自注:

孟懿子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就算是孝。樊迟驾车的时候,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怎么做才算孝,我告诉他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就是孝。樊迟说,怎样做才算是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来侍奉他们,他们去世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安葬他们,节日祭祀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来祭祀他们,这就是不违背《礼记》的要求。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遵从《礼记》的要求,按照《礼记》要求对待自己父母的生前和身后事,才算是真正的孝。

(6)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自注:

孟武伯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经常关心、照顾父母就是孝。唯通“为”,在早期的汉语中,唯不是唯一的意思,如成语唯唯诺诺,唯马首是瞻等词语中,唯都不是唯一的意思。疾是多,经常,总是的意思,代表频率比较高,不是生病的意思。忧是关心、操心、担心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忧虑,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忧还有照顾、服侍的意思。

(7)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自注:

子游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能给父母提供衣食就是孝了。想想看,家里养的狗、马也都有充足的食物。如果不知道尊敬父母,而仅仅给他们提供衣食,这和在家里养狗、养马有什么分别哪?

(8)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自注:

子夏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当长辈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做晚辈的替他去做;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这些不都是孝的行为吗?

这里的色应通涩,色难有事是是一个倒装句,是有事涩难的倒装,即做事情遇到困难。

(9)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自注:

孔子说,我跟颜回说话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反驳、否定过我,像个愚蠢的人一样;他离开我后,我从侧面了解他的言行,发现他对我的话都理解的很透彻,还能把我的想法做进一步的发挥,颜回不愚蠢啊!

(10)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自注:

孔子说,看到一个人当前的言行,回想他以前的所作所为,然后探究他做事的规律,谁还能在你的面前伪装哪?

察通查,是查找、探寻、探究的意思,安通按,即指做事的目的、出发点、立场、规律等意。

(11)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自注: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以前的经验、知识进行总结、综合、推理、提高,从而创造出新的经验、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人为老师,向他学习。

温是总结、综合、推理、提高的意思,不是温习,更不是复习的意思,温本身并没有习的意思。后边一句应当少了一个之字,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这是因为古人写书的时候是不说“可以”的,“可”字,就已经代表了“可以”的意思,因为古代写书不容易,不说没有纸的时代,即使在有纸的时代,纸也是奢侈品,所以古人写书时都言简意赅,惜字如金,能用一个字来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字,而且经常省略“之”之类的代称。

(12)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自注:

孔子说,君子做事不像青铜铸造的器物一样顽固、呆板。

器,在当时指的应当是祭祀说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制品,特别是那些礼器。在战国时代,中国尚处于青铜时代,铁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器字本身从象形字的角度看,指的是刻有图案而且多口的容器,在那个时代主要指鼎之类的祭祀礼器,特点就是坚固、造型单一。孔子用器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行,应当是指人做事顽固、僵化、呆板的意思。

(13)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自注: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自己要宣扬、主张的事情自己先做,然后再向别人宣扬,让别人跟随自己去做。

(14)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自注:

第五篇:我读论语

我读《论语》

常德市13中陆道福

古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有北师大教授于丹“百家讲坛之《论语》心得体会”。而今我读《论语》,对其中“君子”一词颇有感受。“君子”一词在短短二十篇《论语》中就出现了上千次。穷尽一生,吾如今能达到“君子”要求的一半足矣!想成为一个君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自己:

1、孝。

“百善孝为先”。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个人对于父母不能尽孝,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对于社会国家也不会有伟大的建树。因为忘本之人,天良已丧,那里来的公忠之心,廉洁之德?所以世间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性情,不患不能为人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古人说得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一片孝心,端的是在一家则一家平,在一国则一国平。所有一切服务社会公忠体国的公德,务要澈底的从孝道建立起来。这实在是仁根的第一透露第一郁勃处,只要在这里养得活,便能够枝附叶贯地千花万朵俱森发了。一个人如能作到“孝”则“好犯上者鲜矣”!我国古代有很多孝感动天的故事,例如: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子路百里负米、春秋老莱子戏彩娱亲、宋代朱寿昌弃官寻母等。那今天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孝”呢?其一:做到“父母唯疾不忧”。不让父母担忧。其二:做到“敬”。子曰:“今子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三:做到“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令,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其四:内心做到敬,外形做到和言悦色。

2、仁。

正所谓“仁者不忧”,可见“仁”是非常重要的。仁是一种内心的修养,不是靠聪明才智去获得的。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泣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可见不是靠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每件小事都以仁义之心去面对,逐渐形成的自身修养。正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礼。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见,礼,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一份心。正所谓“礼轻情义重”,但礼也有所托。而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行”,对人、对事做到时时彬彬有礼。

4、智。

所谓:“知者不惑”。智:智慧,有学识,有学问,见识广博。也可用“学”来解释。今天的“学”似乎与古之“学”不同,今天的“学”已经完全指学习,指学校学的知识文化,指文化成绩如何。而古之“学”,泛指“学问”,不光指见识、学识,也指为人处世之道。从《论语》中看,智,在于多闻、多看、多学,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关键在于“行”,即付之于实际行动,正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只有获得“智”,才能区分君子与小人,才不至于被小人所欺瞒,走上不仁不义之路。《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很多,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我们只有多学、多问、多行,才能明白“巧言令色,鲜矣仁。”的道理。

5、信。

所谓言而有信,我们做人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应懂得“讷於言,而敏於行”的道理。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立木为信”,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况对我们个人!故我们在对人、对事时应慎言而谨行之,不能空口说大话、空话。我们应注意少说话,多做事,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要知道君子是“耻其言而过其行”的!

6、与朋友交。

朋友是很重要的,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中对择友也有不少叙述,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即为人真诚,坦荡的值得交,为人刚正不阿、诚恳、不作伪的值得交,见闻广博的值得交;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不能交,耍“两面派”的不能交,“光会耍嘴皮子”的不能交。

但怎样与朋友交呢?有人认为作为朋友一定要做他的“苦口良药”,必要时一定要给他当头棒喝。其实在给朋友提建议或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告戒我们不一定要做现代版“魏征”,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我们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要知道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正如一则寓言中所写到的:一群刺猬冬天在一起相互取暖,太近则刺身,太远又冷,尝试多次后它们找到了最佳距离,既不刺到身体又能相互取暖。可见不管是朋友,还是家人、邻人、同事都不能太近,而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在与朋友交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到这种最佳距离。正是:“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7、最后我们切勿怀抱“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别老是“患人之不己知”,应“患其不

能也”。

一本《论语》包含的哲学知识,包含的人生道理何止千千万万,它并不是我短短一篇读后感就能写清楚的,更不是读一遍、二遍就能融会贯通的。决不能说读了一遍《论语》,写了一篇读后感就能做一个儒家学者,关键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知识、经验,一件一件小事身体力行,尽量去做到“仁、智、礼、义、信”。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载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孔庆东 《论语》的魅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孔庆东 《论语》的魅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读《论语》(模版)

    我读《论语》 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就是它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从任何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更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

    我读论语(推荐)

    我读《论语》 罗庙中学 孔祥泰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我对孔子和《论语》的一点粗浅认识 读《论语》不能不了解孔子,了解了孔子我们才能更好地阅读《论语》。 孔子是一位......

    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

    我读论语(五篇)

    我读《论语》一小撮 文学艺术学院09汉文2班李玲2009040940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在抵御齐国......

    百家讲坛之杜甫

    第1讲 杜甫求官之谜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我们谈到杜甫就会想到李白,谈到李白也会想到杜甫,但是这两个人是如此的不同,李白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在......

    读《百家讲坛》有感

    读《百家讲坛》有感五一长假在家,暂时结束了出差的生活,可以好好陪陪我的妻子,闲暇之余,翻看起了我岳父给我的一本杂志《百家讲坛》。 这是一本合集2006.10-2006.12。初读此书,的......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全集(共5篇)

    百家讲坛《论语》心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之钱文忠 独特的启蒙范文大全

    [钱文忠]独特的启蒙 画外音:钱文忠教授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读书世家,按照家庭传统,应该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启蒙,背诵四书五经,但钱文忠却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家庭的动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