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杀了我的牛》读后感
《谁杀了我的牛》读后感(精选多篇)
我看过许多关于成功的书籍,每一次读这类的书都有一种兴奋和激动的感觉,因为可以提醒自己深深的反省。但是大部分书都大同小异,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与其他讲成功的不太相同的书,书名很奇怪,叫做《谁杀了我的牛》,成功最大的敌人就是平庸,而它是一本用寓言故事来讲述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摆脱平庸,不能取得成功的书籍。
在书中,“奶牛”象征着借口、托词、谎言、和理由。就是它们将我们与平庸绑在了一起,影响了我们真实而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限制你的能力,为你创造借口,让你逃避责任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一头“奶牛”所造成的。其实我们每
个人都不是天生就甘于平庸的,只是因为有许多“奶牛”束搏了我们实现梦想的脚步,最后,因为平庸而使我们大家都与可以实现的梦想擦身而过,只好走了一条平庸路了。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这样看待他。当一个人真正表现出无能时,那他毫无希望的想法将更加坚定。你的任何一个想法都会决定你将来是成功,还是失败。你沿路见到的信念、价值观和感悟,都会成就你的一生。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做自己的屠夫,将阻碍我们的“奶牛”一头一头的杀掉,走向无牛的人生。那时候,我们将变得更自信,生活也将会更幸福、更美好!
《最牛的教师》读后感
西林区第一中学冯慧颖
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
补救途径。尤其,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可以使我们不断总结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这个暑假,我读了赵国忠主编《最牛的教师》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教育见解与思路。它给我列举的许多活生生的例子,让我不再为单一的教育理论而感到枯燥与无从下手。通过这本书,让我感到境界、个性与执著成就了“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需要这样“牛气”之教师;今日中国教师,需要拥有“牛气”的情怀与视野。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生机、活力,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创新。
一、“牛气”源于境界——有感于魏书生的教学民主化
教师之境界当是秉承光大文化之精神,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乐读书、善读书,以“书”之精华夯实自然之道,以“德”之品行涵养浩然之气,以广博的知识从教,以宽厚 的胸襟育人;教师之境界当是拨开迷雾见青天,站高一点,望远一些,以大气的理念经营大气的课堂,装点大气的教育风景。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魏书生在谈到他连续七八年接手的全是由学校专门挑出来初中毕业班的差班,学生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于是,他在教七言绝句时,不讲写作背景,不讲作者介绍,更不讲诗的意思、表现用法??只是先领着学生朗读,学生会读以后,再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兴趣,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分钟背诵比赛??结果,许多已经对学习绝望的学生惊奇的发现:学习原来这么简单!
清明节时,魏书生让从烈士陵园扫墓归来的学生写作文,学生都说没写过作文,不会写。魏老师就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下水作文自己念,让学生听写。可是,有的学生不会写字,甚至连拼音也不会,魏老师就让他们画圈代替。于是,很多学生就这样写出了平生的第一篇文
章。
回想自己的教学,我能像魏老师那样善待学困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吗?魏老师说过,“一般的班级都有一个两个爱打架的,三个四个学习差的,五个六个
不听话的,如果我们与学生对立,那么一届一届的学生与我们进行车轮大战,什么时间才能战斗到头?学生到校是学习的,不是听老师训的。去医院看病,有哪个医生对病人的病来气的?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向医生学习,耐心的善待每一位有毛病的学生?”或许要是我接手像魏老师接的这样的差班,也许早就认为不可救药而放弃了他们吧!平时的教学里,我对待学困生的要求总是过高,用对待优等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怕他们少背诵一段,少做一个题,少写会一个字,甚至还不停的责怪他们太懒、太笨,回想起我对待学困生的心总是很贪婪的,总想把所有的知识统统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忽视了积水成渊,集
腋成裘,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以致对他们施加更大的学习压力而丧失学习的动力。
2.树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班务管理和课堂教学中,魏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卫生、纪律、学习等方面,都任务细化,要求具体的承包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包括老师延堂、说闲话、发火,都由学生承包分管。对于顽皮的学生,魏老师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搭理他们,假装不知道学生的情况,找优点,忽视他们的毛病,忘记他们的错误。难怪魏老师会得意的说:“我有那么多学生帮我教书,你能说我不轻松,能不快乐吗?如果把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对手,那不是自己在找罪吗?”
闲聊中,一些班主任总是叫苦叫累,可又有谁能做到魏书生这样呢?不大胆的向学生放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或学习管理,而事事都由教师自己操办,又怎能不感到累呢?有时我们往往又被一些顽皮的学生所困扰。对待这
样的学生我们又有谁能像魏老师那样去忽视他们的毛病,忘记他们的错误,想方设法寻找优点?而我们对待这样的学生是用放大镜去放大学生的缺点,而不能用显微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一味的盯住他们的毛病不放,其结果,挑起了他们缺点那根敏感的神经,只能使他们与老师斗智斗勇,最终只能提高他们顽皮的水平和能力。
二、“牛气”源于个性——讲台上的幽默大师林语堂
独特之个性魅力或如野山花那样的豪放,或如红玫瑰那样的热烈,或如兰花草那样的含蓄。即使是看似平常的相貌,静时,你能感受其涵蕴;动时,更能称道其光彩。独特之个性魅力就像一盆美丽馨香的鲜花,闻者欲趋,视者欲近。任何真正的成功者,身上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1.考试绝活———“相面打分”
林语堂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
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一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唱到的学生依次站起,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难得有几位他吃不准,心中没十分把握,便请他们到讲台前,略为谈上几句,他便测知端详,然后定分。
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他的记性特好,一个班的学生,几节课下来,他便能直呼其名了。他在课堂上总是随时指认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未及学期结束,每位学生的学力和程度,他已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印象了,这就是他敢于“相面打分”的秘诀。据他的学生们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同学们
心中无不服贴。
2.天生口才———把讲台变舞台
林语堂从小便有了登上讲台的愿望。很小的时候有人问他长大之后要入哪一种行业,他的回答是:
一、做一个英文教员;
二、做一个物理教员;
三、开一个“辩论商店”。所谓开一个“辩论商店”是漳州当地的一种说法,而不是指一个真正的行业。通常说你开一个商店,参加论战的一边,向对方挑战,像称一件白东西为黑,或称一件黑东西为白,这样向人挑战,同人辩论。林语堂从小便以辩才著称,兄弟姊妹们都称他为“论争顾客”,退避三舍。
林语堂的口才在读大学的时候终于发展成熟。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他领导了一支讲演队参加比赛,击败了不少对手而获银杯。他登台领奖,令全校轰动。那一次他一人独得了三种奖章,还有讲演队的银杯。
3.第一节课———请吃长生果
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
课的时候,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里的东西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弄得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课堂变成了茶馆。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操一口简洁流畅的英语,开宗明义,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
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林语堂微笑着招呼学生:“请吃!请吃!”教室里响起了剥花生壳的声音。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林语堂痛恨上课点名,但他的学生却从不缺课,不像其他课,老师点名后,居然还有人乘机溜课。他上课时,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座无虚席,甚至连别班别校的学生,也往往会赶来旁听。一则因为他的名气响,他编了《开明英文读本》和《开明英文文法》等,俨然是一位英语教学的权威专家。再则他的课讲得确实有水平,德国莱比锡大学毕业的语言学博士算是货真价实的。
学生来不来,悉听尊便;上课讲什么,怎样讲,则悉听林语堂之便了。他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上课用的课本也不固定,大多是从报章杂志上选来的,谓之《新闻文选》,生动有趣,实用易懂。他也不逐句讲解,而是挑几个似同而异的单词比较。比如他举中文的“笑”为例,引出英文的“大笑”、”微笑”、“假笑”、“痴
笑”、“苦笑”等以作比较。学生触类旁通,受益无穷,大感兴趣。他的脑子里似乎也没有多少师道尊严,不像有的先生摆出一副俨然神圣的架势,装腔拿调,他则笑颜常开,笑语连篇。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从不正襟危坐,他说太累,他受不了。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着。在讲台上踱来踱去,有时就靠在讲台前讲。讲着讲着,一屁股就坐到了讲台上;有时也坐在椅子上讲,讲得兴浓,得意忘形,情不自禁,居然会像家居那样,将两只穿着皮鞋的脚架到讲台上。学生们先是大愣,后来也就习惯了。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某些课堂中,学生不注意听讲,不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常会对此心生怨恨甚至大为光火。可回头想想,我们的课是否能吸引学生?学生爱听吗?我们是否关注学生、注重“生成”?我们的引导得法吗?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已成
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需要幽默,需要活跃的氛围,教学幽默可以助教师一臂之力。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修养德性。缺乏幽默的课堂,宛如一潭死水;缺乏幽默的老师,宛如一尊雕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别具匠心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使师生关系倍加融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牛气”源于执著——李圣珍的“孩子们” 每一位“牛气”的教师,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此确立起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更充满“牛气”的成果。每一位“牛气”的教师,在成功和荣誉面前是冷静、执著的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
进取,而是更加执著于学习、研究,并将学习、研究中获得的智慧全数地投入教育之中,使其“牛气”散溢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化学教师叫李圣珍,先后有60多名所谓“傻孩子”、“笨孩子”、“呆孩子”、“坏孩子”等被家长和学校认为没有希望了的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她的身边。他们每个人都有噩梦般的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痛苦。可是,他们在李老师的家里生活、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有的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并出国深造,有的在班级里成了“希望之星”、“双百生”、“读书大王”??是什么使这些连他们父母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希望”的孩子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究竟该如何把那些“问题孩子”塑成可造之才?
李老师说,我根本没有什么诀窍,对于正常孩子,只要在学校里有一个好老师带着就行,而对于这些孩子,必须
及时地拉他们一把,帮一个是一个。李老师认为,这不可推卸的使命感使她不得不这样做。
李老师认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师长。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家长期望的那种有出息的好孩子的。而且家长追求的许多东西与孩子所期盼的往往大相径庭。孩子们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是碰到了自身逾越不了的困难:或是因为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影响到学习;或是因为启蒙教育不好,从一开始就不曾找到过学习的快乐;还有一些是品德问题。李老师不同意出现问题就一板子打倒学校的做法,功利心强的老师毕竟还是个别的,学校的教育还是不可替代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现代教育强调的也恰恰是这种个性的差异。而中国沿袭的一向是传统的群体式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兼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所以要求塑造灵魂的人———教师,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教师好比好的
殉道者,自身纯净了才能净化孩子。
相对于学校的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更重要的一个环节———父母自身的素质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客观地说,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失败,首先是父母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的失败,其次才是孩子的失败。如果处于主导地位 的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误入歧途,那么孩子必将成为无辜的蒙难者。而此时,承担后果的往往是年幼的孩子而不是作为成年人的父母。拔苗助长、放任自流、漠不关心都很难造就一个有作为、身心健康的孩子。李圣珍老师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应该对每一位家长和教师有所启发:家长要真正和孩子建立意识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或被孩子牵着跑的那种平等;不要向孩子发泄你的喜怒哀乐,孩子不是你情绪化的倾泻对象;一定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如果父母在情感上不受孩子的信赖,他就会“移情别恋”;孩子遇到困难时,不
是指责,而是用具体的措施去帮助他渡过难关;孩子读好书可以帮他塑造灵魂,父母和孩子要一块读好书,让好书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要真诚地赞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学会赏识你的孩子,从孩子身上看到大人欠缺的优点,而不是横加指责;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要期望值过高,动不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做那些高不可攀的事情;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不行,那不行,也不要对孩子说,这危险,那不能动,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并与他们一道去体会这个世界。
李老师的另一番话更让我们感动:“我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自己的灵魂塑造另一个灵魂的过程。”“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的人相比,更接近于人性中美好的彼岸。所以,教育最高的境界,其实是以心换心,用灵魂塑造人。”这番话包含着多么深沉的爱心和多么博大的胸怀啊!它一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最牛的老师》里还有一些让我难以忘怀的教师:有身为校长而继续不停研究学问的陈垣老师,他的学习精神与不断的反思值得我们学习;有能让一个被众多老师拒绝、家长放弃、自己堕落沉沦、成绩全部倒数第一的学生考上北京大学的高考战神王金战老师;有班主任中的军事家万玮;有以爱心和民主著称的李镇西??有太多的教师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细细推敲最后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教师需要会思考,会反思。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们又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历史----每个人已走过的生命历程呢?学会反思和忘记,也许是对教师个人教学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师要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让教师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汲取营养,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与成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完成别人看来是艰巨或困难的事情。
《牛和鹅》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牛和鹅》这篇课文,讲的是: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局的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作者敢欺负牛,但是却怕鹅。就在被鹅欺负的时候,金奎叔出现了,他不但救了作者,还教育了作者,让作者改变了以往的观点,不再害怕鹅,欺负牛了。
读了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从中我明白了: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多多留心、多多观察。
这篇课文中,金奎叔给我的印象最深,他是这样说的:“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我觉得在我们生活中,不应该无缘无故地欺负人,也不应该惧怕于某种事物、某个人,我们想办法去不被人欺负,不惧怕世间万物!
总之,对待事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因为这样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
福建泉州晋江市晋江市东石廷都小学五年级:吴明榆
《牛氓》读后感
许多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不被主人公保尔那种坚强的毅力所折服,但你们知道吗,保尔之所以有那么坚强的毅力是因为他从另外一个人身上吸取了精神骨髓,那个人名叫牛氓,牛氓是《牛氓》书中的主人公。
我一捧到这本书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我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就是没能亲自读一读了。我迫切翻开第一页,立刻便被吸取住了,我连大气也不敢喘,整个心思都沉浸在书中了,有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拖了进去,整个世界都暂停了。这本书中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没有讲曲折离奇的故事,没有赞颂美好神奇的事物。讲述的是一个人不幸的遭遇,被最爱恋的人重重地打了
一巴掌,也打碎了他的心,被最崇拜的偶像所欺骗,使他孤助无援,亲人的无情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于是他用死来代表另一种生,即假装死去,然后逃去其他国家过新生活。他把一切想的太简单了,新的生活使他更加痛苦,陷入绝境之中,地狱般的生活给他致命的打击,他不断寻求新的生路,不断尝试各种角色,但仍不能改变现状,后天的残疾常常折磨他,心灵的创伤,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日子恐吓着他。他没有后退,没有被吓倒,他怀着自己的信念,顽强地同命运作斗争,所有的人在了解他后而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命相随,他成了一个有极大魔力的人。不了解得人认为他是个鬼,憎恨他的人把他当成魔,在生活中的磨练使他成为一个十分会伪装自己的人,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去打击敌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领导的队伍,正当神圣的武装起义快要爆发时,他被抓了,不是他伪装失败,而是他自愿的。进狱后,又过着地狱毒蛇式的日
子,多次可以逃脱,但他中途又停下来,他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的重生可以唤醒每一个沉睡的灵魂,于是慷慨就义了,所有的士兵都感到这使得自己的灵魂不安,他的确成了现实中的耶稣。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仿佛刚刚要被窒息而死,却又获得了重生,我才知道:人的精神力量可以达到这种地步,一个人的信念可以如此不动摇,牛氓也在我身上获得了重生,我愿做一条牛氓。
今天,我们学了《牛和鹅》这篇课文,讲的是: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局的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作文 《牛和鹅》读后感。作者敢欺负牛,但是却怕鹅。就在被鹅欺负的时候,金奎叔出现了,他不但救了作者,还教育了作者,让作者改变了以往的观点,不再害怕鹅,欺负牛了。
读了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从中
我明白了: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多多留心、多多观察。
这篇课文中,金奎叔给我的印象最深,他是这样说的:“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我觉得在我们生活中,不应该无缘无故地欺负人,也不应该惧怕于某种事物、某个人,我们想办法去不被人欺负,不惧怕世间万物!
总之,对待事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因为这样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读后感《作文 《牛和鹅》读后感》。
福建泉州晋江市晋江市东石廷都小学五年级:吴明榆
第二篇:《谁杀了我的牛》读后感
[《谁杀了我的牛》读后感]
书的开篇即是一则关于“杀牛”的寓言,看似随意漫谈,读来却又扣人心弦:一个睿智而经验
丰富的老师想向弟子传授获得快乐而成功生活的秘诀,于是带着弟子寻至一荒僻穷困的山村,并落脚于村中最贫苦的住房面积不足14平方米的八口之家,破败的房子、蓬乱的头发、孱弱的身躯以及粗糙的衣服、悲哀的面容,悲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谁杀了我的牛》读后感。意料之外,这家人却拥有一头奶牛——唯一的使他们不至于限入赤贫并以此博得邻居尊重的财产。第二天,尚为破晓,当这家人尚在梦中之时,老师却与弟子“不告而别”,走时,老师竟将随身携带的匕首突然刺向了奶牛,一刀毙命(不是专业杀手屠牛专家是万万办不到的)„„
不要说故事中的弟子惊讶万分,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和笔者一样觉得不可思议——毫无疑问,这家人将限入“灭顶之灾”而“家破人亡”,毕竟,奶牛是全家人的唯一生活来源和精神“依靠”。学生被老师的行为震惊了,质问老师为何这样做?老师不做任何解释,也毫不关心这户可怜的人家失去他们唯一的谋生工具之后命运将如何,撇下这可怕的场景径自走了,学生满腹疑惑、亦步亦趋,也随之灰溜溜溜走了„„回到城里开头几天学生还在担心那家人会不会可能已经饿死了,偶尔睡不着觉时也会自责一下,但很快就淡忘这件事了(都没有想过要去证实一下或帮帮他们,看来别人的生存生命对自己太不重要了)。直到一年之后,老师建议再次旧地重游,学生的罪恶感才又被勾出来了,悔恨当初老师的行为毁掉这家人,自己作为帮凶也是难逃其咎,忐忑不安地踏上了旅程„„
然而,一切又出乎预料,这家人不仅没有遭到“灭顶之灾”,反而旧房换新房,颓废变精神,肮脏、贫穷的主人变成快乐的地主,过上了崭新、健康、富足的生活。难道奇迹发生了?听主人讲述他当初怎样从唯一的谋生工具奶牛意外死亡后,主人天真得以为是被一些嫉妒他们家的稀有财产的坏人杀死的,这样的推理很雷人,这样的善良很感人。他们经历了绝望痛苦,最后为了生存只能另谋生路,开辟空地种菜,谁知种的菜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有多余的可以卖钱,并走上了发财致富之路,学生这时才明白老师传授的课程,惊叹老师当初的举动是多么伟大和有先见之明,简直是先知,读后感《《谁杀了我的牛》读后感》。
作家这时方一语道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奶牛”,我们背负着由我们的偏见、逃避、恐惧和借口所构筑的沉重担子到处行走。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自欺欺人的局限将我们与平庸的生活紧紧拴在了一起!
原来,“奶牛”象征了所有阻碍我们实现人生梦想的借口、托词、“合理化”的解释、恐惧及错误信念等等!故事虽简单,其蕴含的道理,却不可谓不深刻。扪心自问:人生短短,谁又甘愿庸碌年年?谁又不想过自己理想的充满希望的生活?可是,又有几个人不是踌躇满志地守着自己披着美丽外衣的“奶牛”,然后,心安理得地开始了新的一天?更可怕的是,我们实际拥有的“奶牛”可能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多得多。我们常常安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像我这个年龄,能混到今天这样已经不错了。”“我很想写作,可我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还是算了。”而作家却宣称:“良好”是“杰出”的敌人。成功始于抛弃借口和摆脱平庸。悲观是成功最大的敌人,期望太低和消极的态度必定会导致挫折与失败。成功人士从不找借口去解释事情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也不会抱怨事情应该怎样。他们会做的只是肩负起责任,使一切顺利进行。
换句话说,“奶牛”其实并不能算作我们的“财富”,亦不是我们真正的依靠,反而是无形的枷锁与束缚。“奶牛”虽易得,并且有的“奶牛”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美德,具有“理想品质”,但它终于只能让我们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而甘于平庸。所以,趁着春光正好,动手吧,勇敢地杀死你的“牛”!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去做,那就看看这本书吧。
最后,引用全球著名畅销书《心灵鸡汤》丛书的作者——马克汉森,看完此书后的一段推荐语来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我相信你们将会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我也相信会给自己机会去树立伟大的理想,摆脱平庸的生活;我更相信,你们正准备着成为敢于编织伟大的梦想并勇于为之奋斗的人。”
第三篇:《谁杀了我的牛》读后感
我看过许多关于成功的书籍,每一次读这类的书都有一种兴奋和激动的感觉,因为可以提醒自己深深的反省。但是大部分书都大同小异,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与其他讲成功的不太相同的书,书名很奇怪,叫做《谁杀了我的牛》,成功最大的敌人就是平庸,而它是一本用寓言故事来讲述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摆脱平庸,不能取得成功的书籍。
在书中,“奶牛”象征着借口、托词、谎言、和理由。就是它们将我们与平庸绑在了一起,影响了我们真实而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限制你的能力,为你创造借口,让你逃避责任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一头“奶牛”所造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天生就甘于平庸的,只是因为有许多“奶牛”束搏了我们实现梦想的脚步,最后,因为平庸而使我们大家都与可以实现的梦想擦身而过,只好走了一条平庸路了。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的时候,周围的人也会这样看待他。当一个人真正表现出无能时,那他毫无希望的想法将更加坚定。你的任何一个想法都会决定你将来是成功,还是失败。你沿路见到的信念、价值观和感悟,都会成就你的一生。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做自己的屠夫,将阻碍我们的“奶牛”一头一头的杀掉,走向无牛的人生。那时候,我们将变得更自信,生活也将会更幸福、更美好!
第四篇:读《谁杀了我的牛》有感
读《谁杀了我的牛》有感
初秋彤
《谁杀了我的牛》,令人匪夷所思的名字,该书到底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叫这样的书名?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拜读了此书。果然有读的价值,推荐者用心良苦。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美满关系、成功事业、健康生活、充实人生,却又满足于现状,抱着“过得去就好”的想法度日,直到发现美好事物都已是过眼云烟方感遗憾,美国超人气激励大师卡米洛?克鲁兹博士的《谁杀了我的牛》能够告诉我们答案,并启迪思考,助力我们成功的人生。
一名睿智的老师带着学生踏上旅程,期盼让年轻人真正了解自我设限的道理,看清阻碍成功的真正大敌。于是,他们造访了一户破败的人家,目睹了一宗“杀牛”事件……这家人仅仅有一头奶牛以维持生计,但是这仅有的奶牛却被老师无情的杀死了。年轻人疑惑不解,以为这家人的日子肯定会更加艰辛。一年后,年轻人返回探望这家人,居然发现他们已经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原来那头奶牛的死,实际上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是那一家人生活的终结,而恰恰是他们充满了机遇的新生活的开始……这个突如其来而又神秘睿智的事件如何瞬间改变年轻人的一生?
在这则改变人生的寓言故事中,“牛”代表阻碍我们实现人生梦想的借口、恐惧、辩解与错误信念,每个人实际拥有的“牛”可能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还多。作者以简单、深刻、感性、幽默、睿智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摆脱种种让人表现平庸的恶习、借口与念头。原来如此,“牛”其实是人生中难以逾越的困难,把“牛”杀了,就等于切断自己的后路,但是却能逼迫自己闯出一条新路来,并且会越走越宽阔。反思自己,会发现有很多的“牛”在困扰自己,阻碍着自己的成长。我们所采用的大部分的借口和画地自限的想法,都来源于我们的良好意愿。每个行为背后,不管隐藏着多大的破坏性,但都有一个正面的目的。总之,我们不会有意养成某种坏习惯来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只是相信,这些行为能够让我们在某些方面获益。比如:“我随时都能戒烟,我只是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戒它。”这种辩解只是在面对和解决问题时的一种逃避机制。对于那些看似无法戒掉吸烟这个习惯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继续维持他们的不良嗜好、掩饰他们在戒掉烟瘾方面的无能、维护他们的自尊的最简单的方法。这头奶牛提供给了他们一种“事情尚在掌控之中”的错觉,从而将他们已经被不良习惯所控制的事实真相掩盖了起来。这头奶牛最大的坏处在于,它可能会跟着我们走过一生而从未被着手解决。我们还有着千百种画地自限的想法,目的就是避免自己产生无助感。比如: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有一套看似既合理又有说服力的辩词,那就是:或许换成谁都处理不好。工作繁忙时,就容易降低工作要求等。而《谁杀了我的牛》可以给我们以多大的帮助,这样的作品可是难得一见、值得一看。让我们从工作中发掘方法,更耐心、更巧妙、更坚定,鼓舞和激励他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将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点:从来不会为了解释事情的结果而编造借口,也不会抱怨事情原本应该如何发展,只会积极行动。《谁杀了我的牛》告诉读者,如何摆脱借口、甩掉平庸,以拥有美满关系、成功事业、健康生活、充实人生。在人生中,你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旁观者。赢家不只是单纯参与而已,他们会全心投入目标,而不会编造借口。不管面对的是什么“牛”,摆脱它们的唯一的主动方式就是--行动。不要让生命匆匆流逝,趁早摆脱“奶牛”的束缚,不要像有些人临终时才满怀遗憾地回顾过往,为错失的机会懊悔不已。曾经听过一种关于地狱的说法:地狱就是在抵达人生终点时和自己原本可变成的人面对面的情况。想象一下,那有多恐怖!带着新的激情开始每一段新的冒险,打破常规,挑战规范。担心、恐惧和怀疑不过是想要从你手中抢走你的梦想,并将你与平庸的生活牢牢地捆绑在一起的“奶牛”罢了。切记,阻止你走向成功的不是失败,而是平庸。
在《才子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造的》当中,提到威廉·詹姆斯他被认为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他曾经说过,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仿佛习惯了悬浮于我们头顶上的乌云,并任由它遮挡我们最清楚的洞察力、最肯定的推断力或最坚定的决策力。詹姆斯指出,和我们所能达到的境界相比,我们似乎只是处于半醒状态。明明可以完成不平凡的事业,得到的结果却往往令人失望。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有什么问题,而仅仅是因为我们允许那些自我设限的想法、错误的信念以及无数其他的“奶牛”破坏了我们的潜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接受挑战,开始迈向“无牛”的人生。你所有的梦想都有可能会实现,因为没有什么极限是你所达不到的。不要继续在牧场上放牛了,从现在开始,大胆筑梦,并为实现它而启程吧!
第五篇:谁扼杀了员工的敬业度
对国内企业来说,五个主要因素影响员工敬业度:是否有机会不断提高技能和能力、高管人员的行动和员工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团队协作如何、能否参与部门决策和是否存在公平一致的薪酬标准,谁扼杀了员工的敬业度。只有8%的雇员高度敬业,67%的雇员中度敬业,高达25%的员工敬业度非常低!这是一组让任何一位企业管理人员都不得不重视的数据。为什么会有如此低的员工敬业度?是谁扼杀了员工的敬业度?没有机会提高技能能够在公司内一边工作,一边保持知识更新,是每一个职业人士追求的梦想。龚萍介绍说,在韬睿的此次调研中,高达43.2%的人将“拥有学习和发展新技能的机会”列为驱动员工敬业度的首要因素。这也说明,组织提供的学习和发展机会的多寡,直接影响着员工的敬业水平。在深圳的一家国内知名的家电企业,一位高级经理抱怨说,自己给公司干活就是像驴一样,3年下来,还是在原地打转。既没有获得轮岗机会,也没有一次的外派培训。“这让我很心焦,非常担心在偏处深圳一隅的地方工作的时间长了,根本就不能再适应未来的知识需求。”为此,他***自己掏钱参加一些外部的课程,期间他为了学习,不间断地请假、休假,绩效颇为难看。完成一些相关技能课程及在职研究生课程后,他跳槽到深圳市内的另一个家电企业,还连窝端地带走了部门的所有员工。身处管理层的高管人员可能并没有觉察到,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技能和能力的机会,最大程度影响着员工对组织的敬业度。高管的行为与员工的价值观不一致深圳联想的一名基层员工则回忆说,3年前,她曾经因与上司的工作计划有分歧而提出离职后又返回联想工作的过程。“我当时很生气,把辞职信密送给了杨元庆并把我离职的原因和盘托出,辞职信《谁扼杀了员工的敬业度》。我只是想在离职前告上司一状的。没想到我第二天就收到杨元庆委托秘书回复的邮件,向我道歉,表示由于他的工作失误导致我在联想受了诸多委屈,承诺会处理这个分歧和纠纷,同时鼓励我继续为联想效力。”她说,“看完这封邮件后,我取消了辞职的念头,以100%的投入继续做好我的本职工作。”调查数据显示,49%的中国员工认为,高管人员的行动与员工的价值观一致,是推动员工敬业度的重要因素。高级顾问龚萍指出,超过半数的中国员工对“上级管理者能与员工进行公开而诚恳的交流”、“上级管理者能关注我的日常工作”、“上级管理者努力使员工感到容易接近”、“上级管理者关注员工福利”等评价都不高。对中国企业的高管人员来说,需要反思的是,多长时间到员工办公区走访,倾听不同层次员工的声音?是否真正倾听员工的声音?总体而言,高管人员的可见度如何?在财务或其他方面出现压力时,公开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做法是否会受到影响?是否吝于表扬和认可员工的进步?团队协作崩溃深圳某手机生产企业的生产经理肖文经历一段苦苦的思考之后,最终选择了离职。“生产的整个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从原料采购到财务部门,生产部都离不开与他们的协作。但公司员工的协作意识与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这位从外资企业跳槽过来不到一年又离职的生产经理,回忆起那段工作经历仍然颇为痛心,“不管如何努力,在营销部门要货的时候,我总会受到缺乏某一项配件的制肘,不是缺货就是姗姗来迟,总是慢了半拍。最后营销部门找我算帐,追究起原因来,大家都在推卸责任。”他坦言,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半年后,他觉得特别疲劳,“慢慢地,我也不急了。原料到位、充足,我就开工,营销部门再急我也不急了。因为我学会了坦然面对。”尽管他承认这显得自己不够敬业,“但没办法,我解决不了协作的问题,自己干着急也没用。”而不愿在此消沉的他,最后选择了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