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分钟面试试讲稿《北京的春节》
6北京的春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上课之前让我们来听一段儿歌。听出来这是什么节日嘛?你在哪儿听到过?——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了解作者:板书:老舍的简介资料并过渡:
师:本文的作者是老舍,谁愿意把你预习时搜集的老舍的资料汇报一下? 生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代“语言大师”。
生2:老舍还被北京人民政府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春华秋实》、《茶馆》等。1966年文革刚开始的时候,他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的太平湖投湖自尽。享年67岁。
师:我们对作者有了了解,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看看老舍笔下的北京人的春节是什么样子的。
师:老舍介绍了春节的哪些日子,动笔画一画 板书:
时 间 顺 序
腊 八
年
俗
年
味
腊八粥、腊八蒜 色味双全——垂涎三尺
小 年(二十三)
除 夕
初 一
初 六
十 五
十 九 挂彩灯、放花炮、吃元宵
美好快乐——张灯结彩
再读课文,选取“除夕真热闹”段 范读。评价老师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带着感情读一读。你喜欢的段或者句子,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做记号 板书:填“风俗习惯”
风趣、幽默(老舍语言的特点)老师再范读,(*风趣、幽默的读)
元宵:师生合作:师:有的——
有的——
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不知不觉中出来了一个节日单。变成本节课的学习单。
小组交流,品味年味
师:春节是我们国家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北京人过得热闹、喜庆,大街小巷处处弥漫浓浓的年味儿,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哪些习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交流,你品出了年的什么味道?(学生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一名学生班级内汇报)
生10:我品出了北京的年是快乐的味道。孩子们可以吃糖、买喜欢的玩意儿、可以逛庙会、赏花灯。
生11:我品出了北京的年是团圆的味道。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
生12:我品出了北京的年是喜庆的味道。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华。
生13:我品出了北京的年是爆竹的味道。腊月二十三,天一擦黑,爆竹就想起来了,除夕鞭炮日夜不绝,元宵节,小孩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师小结:春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从吃到穿,从备到过,处处洋溢着人们高兴快乐和温馨幸福,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和传统文化。
第二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分钟面试试讲稿.藏戏
7.藏 戏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戏吗?你知道的剧目有哪些?那么你知道你看到的是那种剧目?除了我们的秦腔,你还知道有哪些剧?
京剧——国粹(国剧)川剧——变脸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除了这些,我国还有豫剧(河南)、越剧(江苏、浙江、福建一带)、评剧(河北这一带,想起一个人:赵丽蓉)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今天我们来看一种少数民族的戏曲——《藏 戏》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2、前三段:排比式问句。(老师找了一些排比式的文章开头,下来大家传阅一下,学习学习,试着写一写开头,并在我们以后的作文中体现)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8-16自然段 2)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17和18自然段。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三、传奇的藏戏:
1.以弱抗强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 3.艺术的传奇: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学弈》试讲稿(10分钟)
1.学弈
一.导入:
有个小朋友,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学会了一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他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他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母亲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板书:学弈
学弈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知道的?——课文下面的注释(学习的好方法)自己读课文:说说你的第一印象——难理解、拗口、不同、很难读通 现代文——文言文。老师带着大家读。有什么问题?举手
弈秋,通国 之 善 弈 者也。(谁读懂了,先给大家说说,谈谈方法)-看注释
(人名)(全国)(的)(善于)(下棋)(人)
者:人。读者:读书的人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的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强调方法: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意思,顺畅
(1)难道说第二个人没有第一个人的智力好吗?(2)难道后一个人比前一个人的智力差吗?
(3)难道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曰——日: 子曰:孔子说 师:为是其智弗若与? 生:非然也 两人一块下棋,是不是后一个人的智商不如前一个人呢?找句子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yuan)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大概说说这段话的意思:从前,弈秋带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 —— 另一个—— 结果——
生字:俱
矣
鸿
鹄
发现有好多的“之”:找一找,说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的)
惟弈秋之为听:(的教导)没有实在的意义,上中学的时候再学 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
思援(yuan)弓缴(zhuo)而射之:(天鹅)有些书上没注释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他,指前一个人)发现文中的“为”的读音:
惟弈秋之为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为是其智弗若与? 成语:
专心致志——心不在焉 聚精会神——三心二意 全神贯注——朝三暮四(《孟子》)(《礼记》)
(《庄子》)
左顾右盼、心猿意马、一心一意
作业:写故事(不要求一字一句翻译)
第四篇:《北京的春节》试讲稿
《北京的春节》试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北京的春节》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好,开始上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30 北京的春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知道了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详细写了春节的几个重要日子,一起说:除夕、正月初
一、元宵。(板书: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1、文中详写了三天,你最喜欢哪天呢?
请看大屏幕的阅读要求: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勾画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大家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3、学生交流。
(一)除夕
1、谁喜欢的是除夕呢?
小红,你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除夕给你的是什么感觉呢?
谁来说一下?
奥,除夕真热闹。(板书:热闹)
(边板书边说:)这句话是在段首的,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再读读这一部分,看看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的?(1)小丽你来说。
嗯,“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这些都是人们的活动,你是从中感到除夕真热闹。
(2)有补充的吗? 小明你说。
奥,从“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这些人们的活动,也能感到除夕真热闹。
(3)还有吗?(4)小东。
你说是从“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些味道、色彩、声音的描写,也能体会除夕的热闹。
(5)除夕这一夜真热闹呀,请大家伴着欢快的音乐,想象着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一读。
(二)正月初一
1、谁喜欢的是正月初一呢?
小华,你读一读。大家注意听一听,“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 谁来说一下?
对,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也是段首的总起句。“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奥,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那,“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的呢?请大家自读这一部分,概括归纳后同桌交流。
3、小强你来说。
你从“全城都在休息。”感受到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不同,很悠闲。小光,你呢?
他是从庙会上人们的活动感受到正月初一的悠闲自在。
4、谁愿意读出这种感觉? 小芳你来。
读得真好,大家都想去北京的庙会逛一逛了。
(三)元宵节
1、元宵节也很热闹喜庆,读读这一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对,是灯。元宵节闹花灯。
2、请大家再读这一部分,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看能体会到什么?
3、谁先说?(1)小青。
嗯,从“张灯结彩”体会到元宵节红火而美丽。(2)小英。
你是从“老铺子,这一连串的排比”中,体会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人们的热情。
(3)如果你置身于其中,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谁来读出这种心情? 小静,你来。
(4)是呀,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请看大屏幕,大家一起读:“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三、归纳总结,领悟写法
1、学到现在,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除了热闹,对,还有:喜庆 团圆 祥和(完善板书)
2、本课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小亮,你说。
对,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 小江,你来补充。
详略得当。对,这样安排就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 还有吗?
小华你来说:老舍先生语言通俗、简练。
我们在习作中要学习这些写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四、拓展延伸,了解风俗。北京的春节很吸引人,但不同的地方春节风俗也不同。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资料,办一期有关春节习俗的手抄报。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老师!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第五篇:教师 招聘 考试 面试 试讲 10分钟 试讲稿 六年级 上册
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卖火柴小女孩冻死街头的画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们再次怀着同情和悲伤的情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齐读。
二、以“幸福”为线索,解读小女孩的命运
1、课文中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拥有真正的幸福吗?
2、为什么说她没有幸福?用自己的话说说。
(1)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
A、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B、展开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应该是怎样度过的?
C、可是,在这团圆的幸福时刻,她有没有压岁钱?有没有新衣服?有没有享用不尽的食物?没有,通通都没有,连一双鞋子也没有,还得光着脚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买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么?(是寒冷、是饥饿、是欺凌)
D、找出这部分你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
(2)不敢回家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爸爸会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3)疼爱她的奶奶已经死了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没有亲人的疼爱,得不到关怀)
(4)她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为什么说小女孩没有幸福?
3、理解火柴给小女孩带来的“幸福”
(1)、既然别人不能给她幸福、爸爸不能给她幸福、疼爱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给她幸福,连死了人们只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为什么还说她曾经多么幸福呢?是谁给了她这种幸福?(火柴)
(2)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谁来读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边听边看,有没有几个标点很明显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叹号)读一读有感叹号的句子。
(3)你从这几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与其说小小的火焰是奇异的火光,不如说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拥有温暖啊!)
(4)老师发现,你朗读的时候情感变化很大,能说说原因吗?(燃:高兴;灭:失望)是啊,火柴终究是要灭的,然而,灭的只是火柴吗?(灭的还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灭,她面对的就不是火炉,而是——寒冷;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黑暗;面对的不是火炉,而是——纷飞的大雪。带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自由朗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几个段落。
A、同学们,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她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小女孩生活的那个环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思考。
B、谁来谈谈?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为她太饿了;
生:她渴望得到快乐,因为她太孤独了; 生:她渴望得到疼爱,因为她没有人关心;(引导有感情朗读“奶奶,啊,请把我„„”读出恳求、读出迫切)
生:她想让奶奶带她飞走,因为她受不了这些痛苦了,很想摆脱。(引导朗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读出同情、读出悲伤)
师:小女孩真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吗?那么,这样的地方在哪儿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虽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她的眼前没有火炉,只有——寒冷;没有烤鹅,只有——饥饿;没有圣诞树,只有——孤独;没有奶奶,只有——寂寞;没有得到摆脱,只有——面临死亡。
4、谁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你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生:听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生:听出了人们的漠不关心。
生:也听出了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师:一个会读书的人,就是能透过语言文字和作者同悲同喜,和文中的主人公同忧同乐。
师: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生:没有,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她才能摆脱痛苦、饥饿、寒冷,不用忍受痛苦、饥饿和寒冷对她来说是一种幸福。
生:她得到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5、虽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灭,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点燃,她点燃的只是火柴吗?(她点燃起对幸福的渴望)一次次地点燃火柴,火柴却一次次地熄灭,熄灭的只是火柴吗?(是她的希望)然而不灭的又是什么呢?(不灭的是她追求幸福的信念)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不能再点燃火柴了,她也要——(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她捏着的只是火柴梗吗?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6、小女孩的命运如此悲惨,然而至始至终,她有没有哀怨过?有没有流下一滴眼泪?找出文中描写小女孩表情的一个词。(微笑)你从“微笑”中体会到了什么?她微笑什么?(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火柴)可是火柴的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小女孩却从火柴中得到了这样的幸福,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是谁给了小女孩这样的幸福?与其说是火柴给了小女孩幸福,不如说是她自己。因为她用微笑去面对生活,因为哪怕是幻想的微小的幸福她也没有放弃追求,哪怕到了死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三、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想开去
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想开去,你想到了什么?
1、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理解她的处境吗?你能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体会她面对寒冷、面对饥饿,面对痛苦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这给你怎样的启发?(最好的读者要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读书在于读自己,发现的时候发现自己,因此,要读出自己的思考。)
2、要重视和同情社会中的贫困者与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