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 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 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 ”,“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 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 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 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 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 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轼跟变法派唱反调,在朝中难以立足,就申请到密州就任。十月的清晨,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挥笔作就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 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 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 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 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 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过几年,即元丰二年(1079年)7月,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不仅不可能与弟弟“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而且连能否活着都成问题。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前半生风调雨顺、风光无限,哪受过这等罪?自觉前景黯淡,心理严重受伤,对形势估计十分悲观,甚至一度差点自杀!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如风声不妙,便送来一条鱼。某日,苏迈出城,托人送饭;那人不明就里,特地送了几条熏鱼。苏轼一见,惊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阵伤心,一阵恐惧,顿时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闰之和孩子,可怎么办?只能跟着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子由怎样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 他处身设想过?可怜我们兄弟一场,到死不能见面,少年时还约好要„对床夜雨听萧瑟‟呢……”悲痛绝望之意,又深了一层:“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 有来世报答了。”随即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叮嘱狱卒转交苏辙。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他望空中拜了两拜,祈祷菩萨,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长寿。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 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 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思来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觉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怎好进了阴间地府,向阎王陛下讨饭吃!”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见上一面。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 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心里更加无所谓了,忽然摸到脸上的泪痕,忍不住自嘲:“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 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这是苏轼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杀念头,自那以后,他彻底豁然,即便后来被贬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绝望苦恼,总是设法寻找乐趣,开慰自己。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 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 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夜雨对床”的约 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 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其后,苏轼儿子苏 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 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绝望?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了,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如宋朝有流行 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5)苏轼苏辙的兄弟情
苏轼(1036-1102),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辙(1039—1112年),苏轼之弟,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人皆为唐宋八大家,连同他们的父亲苏洵,世人尊称“三苏”,归纳他们的特点是“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苏辙俩的性格生来就大不相同,苏轼热情奔放,苏辙沉静恬淡。少年游玩之际,但凡有山可登,有水可浮,苏轼未尝不急急撩起衣裳,率先而行,苏辙却要查看一番后,才不紧不慢地跟上;苏轼如得到一副书画佳作,立刻欢呼雀跃,真以为乐,而苏辙总是淡漠地看着,不甚经意,但跟在哥哥身后读书习字,未尝一日相舍。
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名字里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是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处;“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性格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辄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
有人说,“名字决定命运”,绞尽脑汁地想个好名字来谋取人生的大富大贵、时来运转。我不知道“取名术”到底有无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没有给苏轼的仕途带来好运!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尝尽世间悲苦离愁,做事并未“瞻前顾后”;而苏辙谨慎一世,未尝一日“由着性子”去。
虽然个性文风截然不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感情却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地,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几乎贯穿他们的一生,苏辙说哥哥“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认为弟弟“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自己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先来看苏轼的这首《沁园春 孤馆灯青》吧: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当时,“王安石变法”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苏轼跟变法派唱反调,在朝中难以立足,就申请到密州就任。十月的清晨,野鸡时鸣,月尚未落,朝露漙漙,苏轼向密州急行。他勒马站立,凭鞍无语,思绪万千,在马上挥笔作就这首《沁园春孤馆灯青》。面对碰壁,苏轼直抒胸臆,告诉子由,虽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壮志未酬,但自己十分旷达洒脱,“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乐于“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的诗酒人生。
这首词较之苏轼后来的词,尚有不太成熟之处,但全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波澜起伏,脉络清晰,层次井然,而且这种超旷豪逸的磅礴气势,开始了词风的悄然转变。
当然,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欢饮达旦。他大醉之后,举怀邀月,拍手狂歌,起舞徘徊,清影风露之中,今夕不知何夕。猛然想到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轼顿时生出无穷无尽悲欢离合之感,一时难以自已,神来之笔,潇洒挥舞,作成千古绝唱之《水调歌头》。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旷达,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卷舒自如,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全篇皆是佳句,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此词自诞生之日起,大家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尤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即或不必尽废,而苏轼此词自当高出一头。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可惜,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过几年,即元丰二年(1079年)7月,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捕入狱,不仅不可能与弟弟“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而且连能否活着都成问题。
关于这著名的“乌台诗案”,来龙去脉一言难尽,但总而概之,纯是恶龊的派系斗争,是当时“变法派”对“守旧派”的政治陷害,“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尔,自然做了首遭打击的“出头鸟”。
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苏轼无辜下狱,时不时地被拉出去严审,感到“变法派”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前半生风调雨顺、风光无限,哪受过这等罪?自觉前景黯淡,心理严重受伤,对形势估计十分悲观,甚至一度差点自杀!
《孔氏谈苑》记载,苏轼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如风声不妙,便送来一条鱼。某日,苏迈出城,托人送饭;那人不明就里,特地送了几条熏鱼。苏轼一见,惊出一身冷汗:“完了,完了,我死定了!”一阵伤心,一阵恐惧,顿时跌坐在地。
摸到身下又凉又硬的地板,苏轼想到自己死后,妻儿家小的凄凉情景,心头蓦地一痛,潸然泪下:“闰之和孩子,可怎么办?只能跟着子由了„„”
想到子由,突然“哎呀”叫了一声,情不自禁的站起,在牢房里来回走动,心中怦怦乱跳:“子由怎样了?不知是否也遭了罪?我为甚么只想他来救我,却不曾为他处身设想过?可怜我们兄弟一场,到死不能见面,少年时还约好要‘对床夜雨听萧瑟’呢„„”悲痛绝望之意,又深了一层:“子由,我先走了,你的情谊,我只有来世报答了。”随即写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的绝命诗,叮嘱狱卒转交苏辙。
看着狱卒的背影离去,苏轼长叹一声,慢慢陶出藏在胸口的青金丹,那是“有尊严地死去”的备用药物。他望空中拜了两拜,祈祷菩萨,保佑弟弟及家人健康长寿。这时,他想到苏辙以前对自己“谨慎择友”的忠告,今日果然栽倒在一些“好友”的身上,顿时对子由洞悉人情的能力深表佩服。自己曾经得意地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泛爱天下之士,无贤不肖欢如”,如今又如何?思来想去,不由得苦笑:“放眼望去,只觉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今日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他无意中暼到一旁的饭菜,登时觉得肚子饿得干瘪,干渴更是难忍,毫不踌躇地端起就吃,心想:“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怎好进了阴间地府,向阎王陛下讨饭吃!”
待到吃饱喝足,连那鱼骨头都嚼着吃了,苏轼精神振作起来,随手将青金丹扔掉,心想:“即使要死,死前也可能跟子由见上一面。反正在劫难逃,他们要杀便杀,要剐便剐,悉听尊便!”心里更加无所谓了,忽然摸到脸上的泪痕,忍不住自嘲:“苏轼啊苏轼,你这人忒也无用,适才竟然吓哭了,要是给人知道,脸往哪里搁去?”
他再不去想那些生死攸关的事,倒头便睡,鼾声如雷。这是苏轼在困境中的唯一一次自杀念头,自那以后,他彻底豁然,即便后来被贬到海南儋州,也不再绝望苦恼,总是设法寻找乐趣,开慰自己。
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苏轼喏喏点头。
饭毕,霜色仍浓,苏轼带着儿子苏迈骑马离去,回首看到子由拉着家小几十口人,站在郊外远远地望着自己。他心里一酸,想停下来,想再跟弟弟叙叙旧,马却飞跑起来,苏辙的乌帽渐渐淡去,终至不见。
苏轼微叹一声:“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萧瑟”的约定吗?”
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韦应物“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时,十分欢喜,立刻与弟弟约定,年老后,一定要“夜雨对床听萧瑟”。“夜雨对床”的约定,后来在两人的互答诗词中不断提起,如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颖州知府时,还作了《满江红 怀子由作》寄给苏辙: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然而,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其后,苏轼儿子苏迈、苏迨等生活艰难,虽然当时苏辙遭到贬官减薪,日子也甚节俭,但他毫不犹豫地倾力相助,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一处,终于度过难关。1112年,苏辙临终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逐有“二苏坟”之称。如此,兄弟二人庶几成“夜雨对床听萧瑟”之约?
古今中外的历史,数不尽、道不明的是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故事;如果人类的发展尽是这些“血淋淋的吃人史”,岂不是太令人悲哀、绝望?幸好,历史并不全是如此,我们还有苏轼,还有苏辙,他们的兄弟深情,无论何时都能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希望!
苏轼活着时,追逐崇拜他的“粉丝”数不胜数;他死之后,“苏迷”人数更加扩大了,崇拜者赋予了苏轼许多虚虚实实的故事传说,甚至还有神话。如宋朝有流行歌谣说:“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眉山草木尽都枯萎失色,原因是草木之色全加诸于三苏身上了;还有如“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之类。
还据说,在三苏祠的古井旁,那棵苍劲的荔枝树就是苏轼亲手种植的。当年,他一边植树,一边祈愿说:但愿自己退休后,能回到这里,和弟弟一道在树下乘凉赏月、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饮酒欢歌。
苏轼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但当年的荔枝小苗,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绿荫婆娑,仍在千年后迎风招展,笑对游客,笑对风雨!
苏轼与苏辙
金榜题名、跨马游街,苏轼、苏辙这两位少年进士,正是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嘉祐六年(1061年),苏家兄弟又同中制举科,特别是苏轼竟考中头名!可有了功名,他们就要拜官受爵,从此胸怀天下,以国事为重。这年冬天,苏轼奉皇命要到凤翔做官,而苏辙则在汴京留任。从小朝夕相伴、读书对诗的好兄弟,忽然要分开,还真是很不习惯。
苏辙送苏轼西行,一直到了郑州,方肯话别,独返汴京。他料想苏轼前方多半要过渑池,不由感慨万千,便吟诗一首,派人带给苏轼。
说到渑池,就是“仰韶文化”仰韶村的所在县,它又是战国时秦、赵“渑池会”的地点。话说嘉祐元年(1056年)冬,欲往京城参加(第二年)科考的苏家兄弟便路过此地。
当时天气恶劣,风雪交加,马儿更是体力透支,累死在路上。他们晚上投宿到一家寺院中,那里的老和尚不仅热情地款待了饭食,临别前,还将自己的毛驴相赠。作为回报,苏轼、苏辙纷纷地院墙上题了诗作。
巧合的是,一年后,苏辙便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只是由于其他缘故,并未到任。
出于如上事由,苏辙给兄长寄诗如下: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轼收到此诗,已在凤翔任上。他先前确实途经了渑池,也拜访过那座寺庙。
他的和诗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人生所到各处,就像云游四方的飞鸿踩踏了雪泥一般。就算停落在某处,偶尔在上面留有一点足印,在其走后,那点痕迹也是会很快地消失的。
世事无常啊,那位老和尚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的塔冢已新建起来。旧时的院墙已经破败,再无从找到我们曾经的题诗。那一年的艰难行程你还记得吧,前路很遥远,人也很困乏,那只小驴子也困得不停地嘶鸣呵!
结句还有言外之意:人生本是艰辛无常,当年的困境都已挺过,以后也要有个平常心态,积极努力地开拓未来。
其实依我们看:说到“去留无定”,对苏轼、苏辙兄弟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谁能料想他们后来的宦海沉浮、飘泊边域呢?
但从另一方面看,谁说他们没有留下印迹?特别是苏轼,他所到之处,哪怕是偶然地灵感一动,惊鸿一瞥,也能给当地,及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也摸之不去。
在杭州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惠州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在海南岛上,还有个“贪看白鸟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哩!等等等。
这就是大文学家的伟大之处,他能点活一方水土,使其和自己的作品一起超越时空、引人入胜。
其实就是不谈文学,谈实际存在的,如:西湖的苏堤和六桥,杭州人谁没走过?
还是那句实在话:你在地方上做过什么,人民不会忘记。
还回来说这首诗,“雪泥鸿爪”还成了成语,可见其流行和经典的程度。苏轼老办压倒原玉的事儿,也不给自家兄弟留点面子。呵呵。
后来,苏轼通判杭州。任期满后,为了和弟弟团聚,他申请到山东一带做官——这时的苏辙正在济南工作。
神宗皇帝把他安排到密州做知州。然而阴差阳错,他们兄弟一直迟迟未能相见。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月下畅饮,念起多年未见的弟弟,写下了那首家喻户晓的长调词《水调歌头》:(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继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以自己独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向青天朗声地发问了。
面对世间的种种不如意事(除了不能与弟弟相聚外,当时词人因反对变法,倍受排挤),一方面词人幻想着出尘修仙,飞离人间;另一方面他又表达了对人间的留恋,不情愿像嫦娥一样清寒寂寞…… 其实,这是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思想辩争。苏轼的思想体系很有意思,他遵孔儒却不迂腐,修佛道却不沉溺,他有古代知识分子所少有的独立人格——当然这样无依无傍的个性,也使他在那个党派争霸的时代饱受摧残。
词人在反复思量之后,他还是决定留在人间。
词的下阕开始写实,抓住思念亲人的主题运笔。他先是埋怨明月,为什么偏偏在兄弟不能相见的时候圆呢?其实这话,也是在怪中秋节,怎么来得这么不是时候,再等些日子过节,也许就不会公务缠身了呀。
然而,苏轼从来不是那种轻易地把自己的愁怨寄给亲友,或者扔给读者的俗人——紧接着,他笔锋一转,直道事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阕,此事古难全!
煞句最经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要人还在,我们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只要人还在,我们早晚有相聚的那一天;只要人还在,一切都还在!
我们试想:如果人真得能修炼成仙,长生不老,眼前的一切多半都变得平淡如水!
怪不得那些传说中的神仙一个比一个冷酷和麻木。因为他们的亲友都没有衰老病老,既然不会死,也就不必着急繁衍,于是情欲也成了多余。
但他们永远没有人的真实和性灵,也永远比人苍白、无力、稍逊一筹。
想起《新白娘子传奇》,那是我上小学时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之一。但现在去看,发现结尾着实美中不足,至情至性的白娘子、视情如命的许仙、敢爱敢恨的小青,皆和道貌岸然的法海一样,变成了只会讲经说法的仙和佛,真是岂有此理!
还说苏家兄弟,确实是情谊深长。三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坐牢时,苏辙不避嫌疑,上下疏通,想尽办法为兄长争取生机。他甚至愿意放弃自己一切的官爵,来为兄长抵“罪”。
苏轼在狱中写下绝命诗“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说来生还要和苏辙做兄弟。
这时,宫里发生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宋神宗对手下说:去宫外看看,当前街市上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
侍从很快从某歌厅抄来一份歌词,神宗一读,正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当他读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句,不由叹道:看来,苏轼还是爱戴君王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忠君爱国的话,他早羽化登仙了,谁还跟你混啊!
很快,神宗把苏轼释放出狱了。当然,他本来也没有扼杀天才的打算,只是想意思意思。
这就是“人间真情”的力量了。他不仅能打动当事人,也能打动局外人,还能跨越时代,打动我们这些未了尘缘的后来人。
再说说苏辙,虽然他性格内向,却也绝非古板愚钝之人。他也才华横溢、见多识广,只是才名,多少被兄长所掩。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令人羡慕(东坡故事之十八)2008-03-25 13:40:02| 分类: 苏东坡 | 标签:28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七月,苏轼携带家眷离开京城,去杭州任职。但他未急着去杭州,在途经苏辙任职的淮阳时,在弟弟家里住了两个多月,可见兄弟俩有多深厚的手足之情了。兄弟俩的文学爱好,以及对朝政的看法都相当一致,唯一的是性格截然不同。弟弟性格内向,不多言语,凡事求实,处事也稳妥些;而苏轼却开朗豪放,活跃多语,处事多我行我素不拘谨后果。但这丝毫不影响兄弟之情,因二人从启蒙读书到赴京赶考,都一直相伴相随,所以既深知也体谅对方的性格。苏轼现有两个儿子,长子已12岁,小的仅1岁;可弟弟现已有了三个儿子和七位女儿,所以家境不太好,住的还是低矮的小房子。因苏辙长的比苏轼高大,所以苏轼常拿弟弟的身高开玩笑说:“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总之,两兄弟在一起无话不说,都很轻松愉快。苏辙深知哥哥性情豪放,常在宾朋面前或诗文中坦述自己的观点,故尔容易惹事吃亏(事实也是如此),所以这次也不忘劝哥哥。苏轼说:“我常常口没遮拦,觉得某一件事不对,就象在饭菜里发现一只苍蝇非吐不可。”苏辙诚恳地对哥哥说:“不过应先分清谈话的对象才行,有些人值得信赖,可有些人却不行!”很有趣,性格刚强不易服输的苏轼在弟弟面前却很顺从谦虚,他告诉弟弟说:“也许我天生太相信别人,不管与谁说话,我都喜欢倾吐自己想法,这就是我的弱点。”后来苏辙还要哥哥注意保养身体,不应管的事不要管,每天过得悠闲些对身体有好处,所以开导说:“哥注意到没有,悠闲能静心清心和对身体有益,这是长寿的简便方法啊!”两个多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苏轼在弟弟家过了难忘的中秋佳节后不得不离开,离别时兄弟俩都十分难过。弟弟又送苏轼乘船到下游七十里(宋里)的颖州,又同欧阳修一起共度了十多天时间。但送君千里总有一别,明天就真正离别了,当晚两兄弟在颖水划船,停停游游了一个通宵。谈了诗文,讨论了时事和说不完的手足之情。当晚在船上,苏轼还写了两首充满离别之情的五言诗。因诗较长,现只摘抄其中一首部份于后,供喜爱者品评:“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第二篇: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苏轼,苏辙深厚的兄弟情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这种优势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子瞻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
苏轼与苏辙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不合时宜、不拘小节、旷达洒脱;苏辙则与他形成明显的互补,性格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相对平坦一些。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这是兄弟第一次分手。子由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佑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连上4札,亦乞外任。
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深,便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亦在写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苏辙,“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由。”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藤州,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子瞻卒前亦以不见子由为大憾。
另据宋人笔记所载,苏轼病逝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谁说亲兄弟之间必有一争?谁说文人必定相轻?请看苏轼与苏辙兄弟情谊之深厚,世所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
第三篇:文人兄弟之间的感情--苏轼与苏辙
文人兄弟之间的感情--苏轼与苏辙
在中国文学史上,兄弟并称为大文学家的有很多。比如曹丕曹植,但这两位一个是太子,一个是想做太子,两兄弟互撕,绝对算不上感情深厚。宋代词人宋祁和他的哥哥宋庠也是一对文采很好的兄弟,但是宋祁整天大吃大喝喝花酒,哥哥老是劝他也不听,所以这俩兄弟的关系很一般。鲁迅与他的兄弟,好像关系也不大好,在文学史上留下兄弟情深的故事的,以苏轼和苏辙为典范。苏轼和苏辙一同参加考试,一起考上进士,可谓是川府的佳话,毕竟同科录取的兄弟实在太少了。他们的老爸苏洵,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以仁义孝悌教育子弟,所以这兄弟二人的关系极好,苏东坡在官场的贬谪生涯中,无论是到了哪里,总是要写信给弟弟,关心他的生活,弟弟苏辙也深知苏轼是个刺头,又喜欢大吃大喝,总是回信给哥哥苏轼,嘱咐他少喝酒,多睡觉,少写诗,因为写诗太伤神,少说话。这样的关系,好像是反过来了,苏辙是哥哥,苏轼是弟弟。因为,苏轼的性格是一个相当随意的人,一身的文艺气质,动不动就要发个牢骚骂个人啥的,所以,在官场上,比不上苏辙的平稳持正。毕竟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人家苏东坡和弟弟的鸿雁往来,基本上都是用诗歌的形式,这样也催生了苏轼的好几首诗词,成为千古名作。我们先来看看他的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在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苏东坡不仅以真挚的情感写出了兄弟相别的孤独心情,更发出了对人生离合的哲理性体验,可谓千古绝唱。苏轼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每到一些传统佳节,就会想起自己的兄弟,于是就开始写诗写词,在强烈的思念兄弟感情的催化下,苏东坡又写了一首词,给弟弟苏辙,结果又成了一首千古名作。看来,苏轼还要真的好好感谢下苏辙,苏辙的存在,让他写出了好多流传千古的名作。比如那首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我们有必要说一下,老有人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成是爱情,其实错了,那是人家苏东坡想念自己的弟弟的。不过,这么美好的句子和祝愿,看成是写爱情的,也是相当美丽。第二,你看苏东坡说自己大醉之后,思念弟弟,这同样让人感到情深意切。因为我们都会有一个经验,就是你酒醉之后最想打电话的那个人,就是你最好的朋友,当然包括和恋人煲电话粥。这也说明苏东坡和兄弟的感情笃深。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其实有点亦师亦友的关系。苏辙最崇拜哥哥苏轼,说苏轼既是自己的老师,又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苏东坡则有点狡猾,他觉得自己水平高,有责任替弟弟吹个牛,他经常说弟弟的文章胜过自己,别人老是以为我苏东坡的水平高,其实你们不知道,我弟弟苏辙的文章才更好,比我好很多!看来,好兄弟就是要相互崇拜然后相互吹捧,大家各得其所,岂不是很美丽的事情?至于这兄弟俩在生活上的互相关心,在遇到挫折时,互相写诗安慰,我们就不说了。总之,这俩兄弟,有同样的才气,同样的兄弟深厚的感情,不过幸运的是,他们的性格上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否则,这兄弟俩在官场的生活更为艰难。
第四篇:兄弟情 演讲稿
非亲非故却如手如足
相亲相爱一家人,相守相望过四年,如手如足到永远。
告别了中学那个温馨的寝室,带着舍友们的祝福走进了我将要生活四年的宿舍,望着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心中又想起了以前的舍友们。带着回忆与留念与这群陌生的面孔相交流,我发现他们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和蔼可亲,内心的感触让我感觉到我将会有五个非亲非故却如手如足的舍友。
砂锅是不打不漏,朋友是不交不透,在军训生活的半个月中我们和谐相处,坐在一起谈生活,论国事。仅仅十五天的军训生活结束了,连长走的那一刻,我看到他们和一样在都在流泪。人们常说:“男人流血不流泪”但我要说:“流泪的男人是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流泪的男人是值得相信,值得相交,更是你值得托付一生的。
在与他们相处的这三个月里,我非常的高兴,非常的快乐,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打水、一起洗衣服、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打篮球。但生活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有时我们也会吵架,但过一会也就没事了,反而更加亲密,在我看来,寝室中的这些小争吵如同在食物中加些胡椒粉一样美味。
当我来到这个学校正在为前路无知己而渺茫的时候,是宿舍给了我五个舍友,当我正在抱怨上天无情的时候,是宿舍给了我五个朋友,当我正在感叹大学道路沧桑的时候,是宿舍给了我五个兄弟,宿舍给了我希望,宿舍给了我自信,宿舍给了我勇气,宿舍给了我五个非亲非故却入手如足的兄弟。因为有了这帮兄弟,我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因为有了这帮兄弟,我可以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因为有了这帮兄弟,我可以承担其更重大的责任。因为这帮兄弟会在我需要帮助之时给我伸出援助之手,会在我生活潦倒之时带给我自信和勇气,会在我失望孤独之时带给我希望和爱。
友情在我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活更加光彩,而现在最靠近我的明灯就是我的舍友,我的朋友,我的兄弟。这些舍友情、朋友情、兄弟情都会牢牢地记在我心里,永不流逝。今天,我要感谢宿舍,因为宿舍正事这些情感的发源地,情感的成长地,情感的纽带。
给排水1201
张鑫
第五篇:表达兄弟情义深厚的句子
1、我告诉你一句话 :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我刘华强是什么人,不用我自己说。我有我的兄弟,我得为他们生命负责。
2、寻遍记忆,唯有你,容得下完整的我。无论日后路怎么走,彼此老友角色似旧。
3、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兄弟合心,其力断金我们兄弟般的情谊不会因为空间距离慢慢疏远。
4、一生中能遇到几个这样的知己?亦有多少人与你相坦以对?人生中能有几个这样的兄弟与你天涯相随,有此兄弟夫妇何求?
5、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真正的兄弟情义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
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7、不论经历多少岁月,不论走过多远路途,我都深深怀念那条路,它曾经引导我与你相遇。
8、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卜邻惭近舍,训子学谁门。
9、海内有缘竞聚齐,事君彼此如兄弟。有时候兄弟感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誓言。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就会成为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的一面后盾。
10、我们的情谊高如山,深似海,烈如酒,长如江。
11、兄弟就像冬天的棉衣在你最需要温暖的给你温暖,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在你身边不离不弃
12、锦上添花是哥们,雪中送炭是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是知己,一生知己不多,你就是我的知己。
13、曾有的落莫都消失在天边云间那分快乐就是兄弟相伴男人的泪不轻易浮现一杯酒把自己迷惑到天边谁说生活是无聊和寂寞相伴谁说美酒是在寂寞痛苦才灌。
14、兄弟如手足。
15、兄弟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6、兄弟,有福可能不必同享,但有难必定同当。兄弟,简单两个字却承载了太多的感情!兄弟,是亲情的另一种诠释!
17、从今天到世界末日,我们永远会被记得,我们幸运的少数,我们相依相系的兄弟,谁今日与我共同浴血,他就是我的兄弟。
18、兄弟不是一堆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热心的问候;兄弟不是一个敷衍的拥抱,而是一个会心的眼神;兄弟不是一幕短暂的烟火,而是一幅真心的画卷;兄弟不是一段长久的相识,而是一份交心的相知。
19、兄弟是身边那份充实;是忍不住时刻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坐的那杯清茶…
20、阮咸别曲四座愁,赖是东风不是秋。漫漫江行访兄弟,猿声几夜宿芦洲。
21、海内有缘竞聚齐,事君彼此如兄弟。有时候兄弟感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誓言。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就会成为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的一面后盾。
22、我们的情谊好似一坛佳酿,随着时光的飞逝,越酿越纯。
23、你经历那么多的人,聚聚散散、分分合合以后还会有,但是你要记得最后留下的永远都是我。
24、塞上风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遇适尤兼恨,闻书喜复惊。唯应遥料得,知我伴君行。
25、我一生最好的年华全和你们一起踢球喝酒吹牛了,所以后来我们都是光棍,这让我很骄傲。
26、兄弟不是一幕短暂的烟火,而是一幅真心的画卷;兄弟不是一段长久的相识,而是一份交心的相知。
27、兄弟是身边那份充实;是忍不住时刻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坐的那杯清茶。
28、有时候兄弟感情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时间的洗礼,不需要山盟海誓的誓言。只需要有共同的感触,共同的思绪,共同的梦想,就会成为在对方最危难的时候的一面后盾。
29、阮咸别曲四座愁,赖是春风不是秋。漫漫江行访兄弟,猿声几夜宿芦洲。
30、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31、兄弟就是手心和手背:当抚摩荣誉感受温暖的时候,()让给了弟弟;当抵御寒冷迎接挑战的时候,有哥哥的保护。
3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33、一条内裤俩人穿!
34、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出我们之间的情谊。
35、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36、兄弟,我们永远是朋友。
37、短短的一段路,浓浓的兄弟情。人行江湖,无兄弟之情,朋友之义,怎可闯荡?
38、塞优势雨思,城中兄弟情。北随鹓立位,南送雁来声。遇适尤兼恨,闻书喜复惊。唯应遥料得,知我伴君行。
39、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兄弟能够彼此遇到,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份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兄弟缘。
40、曾有的落莫都消失在天边云间,那分快乐就是兄弟相伴,男人的泪不轻易浮现,一杯酒把自己迷惑到天边,谁说生活是无聊和寂寞相伴,谁说美酒是在寂寞痛苦才灌。
41、当岁月老去了,身后的往事突然清晰。重复你的目光,在难串起我的回忆。当你给我一个微笑,让我想起旧日的兄弟情义,使我的目光永远沉入你的背影,夜以深,当流星划过,不用伤悲,千百年后还会相会,在重复彼此的目光依旧会心跳一辈子。
42、兄弟不是一堆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热心的问候;兄弟不是一个敷衍的拥抱,而是一个会心的眼神。
43、梦;总不够漫长可我们需要梦想。情;总让人受伤可我们还念念不忘。雨;下得再漂亮可我们还喜欢阳光。你;虽不在我身旁可我从未将你遗忘,亲爱的兄弟,最近好吗?
44、兄弟一心,不离不散!
45、兄弟就像片片拼图,结合后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不见了一片,就永远都不会完整,你-就是我不想遗失的那重要一片。
46、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兄弟合心,其力断金,我们兄弟般的情谊不会因为空间距离慢慢疏远。
47、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48、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谁动我手足,我穿他衣服。谁穿我衣服,我剁他手足!
49、亲情,是生命 成长的沃土。天下兄弟,一声兄弟,一生兄弟,难忘那段岁月!
50、兄弟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烦闷时送上的绵绵心语或大吼大叫,寂寞时的欢歌笑语或款款情意,快乐时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时善意的一盆凉水。在倾诉和聆听中感知兄弟深情,在交流和接触中不断握手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