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
作文: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面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由话题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如从美学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角度写“距离可以保持一个人的独立个性”,从认知角度写“距离可以保证客观性”,从物理角度写“距离可以提供活动空间,保证安全”等,但结合材料聚合思维,则不能这样随意去写了,材料告诉我们距离的远近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① 一、二则材料是从心理角度讲咫尺可以成为天涯,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 ②三、四两则材料从科技角度讲天涯可以变为咫尺,这是因为科技进步的力量。写作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方为正点。
至于文体选择,从心理或者科技角度写距离由远变近或由近变远的体会,则是要写议论文,同意不同意皆可,体现话题的开放性。如同意,则是因心灵隔膜,人与人之间咫尺如天涯,不同意可写只要人与人心灵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审题时,如果能够兼顾到两个方面,写“咫尺天涯”与“天涯咫尺”,则视为最好的立意。
点评:
成语也是名言,本题通过一个成语的倒序,展示了时代的进步和科枝的发达。写作时要打开思路,深刻领悟命题“要求”中“内容不限于通讯技术进步方面,说社会现象,谈人际关系,畅想未来世界„„只要切合题意就可以”的含义。这样,构思时就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插上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充分扩展自己的写作空间,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天涯成咫尺 从历史上的“天涯”变成了今天的“咫尺”写起,表现科 技的巨大进步。
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天涯海角”,那是古代时的天涯,现在几小时的飞机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另一面,似乎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一切都应 归功 于科技的发展,将来科技很可能也会让银河系、太阳系变成“咫尺”,遨游太空就不再是梦 „„
距离 从“咫尺”与“天涯”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距离出发,虚构一则故 事。
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阿勇觉得用 它来 形容最近的女朋友阿丽最恰当了,因为她老是用奇怪的眼光看他,仿佛是一个陌生人。阿勇 觉得事情不妙,结果终于证实了他的猜想;阿丽又认识了新的男朋友。经过一番曲折,阿丽又回到阿勇身边,看着阿丽一如初识时纯真的笑脸,阿勇觉得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好远„„
牵挂 将“天涯”与“咫尺”拟人化为兄妹俩,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母爱的无私。
一位母亲有两个孩了:一个是哥哥天涯,一个是妹妹咫尺。哥哥出外闯荡,走得很远,偶尔 让人捎钱捎平安信回来。妹妹在家照顾父母。母亲常常在傍晚的时候到村口张望。妹妹心疼母亲,便要托人将哥哥唤回,母亲却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让他窝在家里一事无成。”妹妹望着母亲渐白的头发,不由得眼眶湿了„„
那一年,这一天
——献给遥远的奶奶
风,掀起落英跟思念厚厚的一叠,往记忆里堆砌,拼凑了凌乱的情结。抚一把残琴,断了的弦,把我的思念弹奏,遥远的你收到了吗?
那一年,这一天,村里的桃花开得煞是绚烂。朵朵粉色的小花儿随风在枝头笑着闹着,像是淘气的娃娃。你牵着年幼的我,迈着小步儿到树下看桃花。那时的你离我是那样的近。你望着那些可爱的花儿,把眉毛都笑弯了,让皱纹绽放成朵朵美丽的桃花。赏花时的你就是那朵最美丽的桃花。而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你会离我如此遥远: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又过了一年,也是桃花灿烂的季节。然而阳光被压抑得不语,乌云震碎了桃花投射的影子。那时你最后一次看桃花。只是你那如桃花般的笑靥被疾病吞噬的苍白无力。你唤着我的乳名,紧紧握着我的手,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握着,生怕我——你最疼爱的小孙女会淘气的离开你身边。
你知道吗,奶奶?那时的我也害怕,最疼我的你会抛下我远去,任我在桃花林中徘徊。我不要你走,我想要你永远牵着我的手,带我看桃花。
可是,那一年,这一天,你还是走了,走在桃花怒放的季节,走得很安详。暴雨打落的片片桃花,铺了一地。那些雨点是云儿在哭泣吗?那些落花是桃树在悲伤吗?泪儿在我的脸上汇成了小河。我的天灰了,心开始落叶。
无数次我透过记忆的纱窗静静的看着你,我感到你并未离开,你近在咫尺。可当我伸手想抚一抚你的面庞时,无数次的,我只能抓住一抹思念的空气。这把我打回了残酷的现实:你已离去,在另一个世界,在遥远的天涯。
独自走在开满桃花的林荫小道上,看风儿掠过桃枝,吹落点点桃花。那缓缓掉落的叶像思念,拼凑着你的笑颜。我随着正在掉落的花轻轻旋转,幻想能再回到和你漫步花海的那一年的这一天。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香,夹杂着你的熟悉的气息,片片花瓣亲吻着滑过我的脸颊,我感觉到那是你的爱。
哦,奶奶,我明白了,你其实并未走远,你的心和我在一起,你的爱滋养着我成长。你其实一直活在我的记忆里,活在我的心里,离我是那样的近。你就在那片桃花林里。
点燃你留给我的爱化作烛火,紧紧关上记忆的纱窗,守护者,不让岁月偷偷溜进窗口,带走关于你的记忆。
虽然,我再也无法回到那一年的这一天,但只要有那爱的烛火,你我虽生死相隔却如近在咫尺。
话题:天涯与咫尺
咫尺天涯,天涯咫尺
在夕
空间的远近决定不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拉开人们距离的是难以逾越的心灵鸿沟,难以拆除隔阂高墙。海上生明月,有些分隔两地的人的可以天涯共此时,而有些相距咫尺的人却不愿(能)共赏冰轮。
我们在人生路途中不断向前,送走了故人(会引起歧义,可改为“旧友”),新(结识)的人又接踵而至。其中不乏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贤才(,关键在于你能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人)。有的人可以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价他人,惜才、用才。有的人却偏偏有一种带着个人的情感、喜好来看待这包罗万象的世界的习惯,这好比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使他们不能真正的了解他人。
宋代的王圭是一个跋扈和虚伪的老人。他凭着资格和地位,自认为文章天下第一,当后起之秀苏轼名震文坛时,他便想尽办法栽赃陷害。年轻人朝气蓬勃,少保守思想,有创造性,年长者阅历深,经验丰富,本来可也相互学习,却因为王圭的恃才傲物、矜持自夸和嫉妒拉开了距离。
俗话说:“人生难得忘年交。”同样是一老一少,章太炎与邹容却一见如故。拥有一颗惜才的心让他们跨越年龄的距离。他们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因惺惺相印(惜)从而对他人有客观的评价,为世间留下一段佳话。
惜才,不仅要跨越年龄的距离,不以长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轻易否定后生晚辈,而且要克服尊卑观念,做到贤(识)才不问出处。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被我们所津津乐道:一个是技艺高超的琴师,一个只是在江渚上打柴的樵夫,伯牙眼中的中的钟子期不是一个卑微的樵夫,而是一个贤才,于是把钟子期引为知音。假如伯牙没有用客观的眼光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嫌弃对方贫贱而不结交的话,他还能觅到他的知音吗?
尊卑观念、恃才傲物、矜持自夸、嫉妒„„无论是其中的哪一样都足以让我们看不清自己和别人,让我们不能把他人和自己,他人和他人一视同仁。
人与人的距离可以很远,也可以很近。朋友,您是选择把咫尺变为天涯,还是把天涯化为咫尺?珍惜贤才,放下你的偏见与矜持,摘下你的有色眼镜,用客观的眼光去看看这个世界吧,它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点评]
经过修改,文章显得思路流畅,选材正确,文章也富有深度。第1、2段主要论述人们之间的距离远近关键在于你能否用欣赏的眼光看人;第3段反面论证,第4、5段正面论证,层层深入,最后总结。条理清晰,观点辨证,是一篇很规范的考场文章。
[佳作选萃一]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烈日当头,黄沙滚滚,一个孤寂的骑者在驿道上飞驰。人,昏昏沉沉,摇援欲坠;马,口鼻急喘,微带白沫。但人与马却没有片刻的休息,一味的奔驰„„驿站到了。另一个接过了信筒,跨上一匹骏马急奔。而先前的一人一马却似虚脱地萎顿在地„„
这就是我国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驿递。说是“我国”有些不确切,因为其它国家的邮递方式也是大同小异。这种方式极端落后,传递速度可想而知:人马在大道是奔驰,当时的路面质量当然远不如今;甚者,如有人截杀驿车,那就不论距离多么近,也收不到信件,真可谓是“咫尺天涯”。
公元394年,西晋的怀帝司马炽,被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成汉政权所虏,送往邺城,并于十二月被杀。但他的死讯却直到第二年三月才传递到驻在建康的晋王司马睿那里。邺城与建康相隔不远,但传信息却用了三个月。这不是什么特别注重的事,但军国大事呢?
唐高祖李渊派卫国公李靖攻打萧铣。金陵城被唐军围困数日,城外不满五十里就有多于唐军数倍的援军。但这些援军由于不知金陵是否被攻破而始终按兵不动。萧铣在城内欲眼望穿,也是咫尺天涯„„
斗转星移,月日如梭,千年时光转眼即逝。地上,蒸汽机车呼啸奔驰;海上,远洋帆船破浪前进。但邮递的技术始终没有实质的发展,一个个迟到的迅息不知给多少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儿子不知父亲病重,而来不及见上一面;爱人收不到彼此的信息而伤心欲碎;将军得到不到急时的情报而全军覆灭„„
托马斯·莫尔发明了电报机,从这时起伴随着莫尔斯码的清晰节奏,一个个重要的信息送到当事人的手里„„
马可尼发明了电话,彼此的声音相互交流,多年的老友暄寒问暖;远涉重洋的游子倾诉思乡之苦;母亲的爱也不因万水千山而阻隔„„
今天,互联网技术更使人结新叙旧;随着可视技术的发展,邮递信息不仅仅是语言,声音,还有面貌——最真挚的情感。
世界似乎变小了。不错,人们的信息交流从“咫尺天涯”到了“天涯咫尺”。未来?那一定更加灿烂。
评点:
这篇话题作文能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们的生活质量上的“提速”。作者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带着我们去体味低效对人类发展的极大阻碍作用,让人们在铁的事实面前反省顿悟,也让人们看到提速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作者在申诉了低效的危害性之后,笔锋一转“莫尔、马可尼、互联网” 人们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人类正加快提速的步伐,这意味人类社会在提质。
这篇话题作文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提速的重要性、迫切性,重槌响打,水到渠成地阐明了提速重大意义:提速意味人类社会在提质。文章层次分明,观点鲜活,材料紧扣话题,极具说服力。
[佳作选萃二]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给哥哥的一封信
哥:
新年好!不知你在海口独自过年是不是孤单,我们在北京可是热闹极了,奶奶也熬到了十二点听世纪钟声呢!她老人家最近身体很好,心绞痛一直没儿犯。
你还记得吧,就是你参加高考时,奶奶的心脏病犯了,当时你们全家还住在兰州,爸爸给大伯写信都不敢提奶奶住院的事,怕你分神。幸好,后来奶奶出了院,你也考到了北京,当时,大伯给这边挂了长途,爸爸刚告诉他“妈妈前一阵病了”,话还没说完,电话突然断了,那时候的长途,你还记得有多难打吧,十次有九次接不上,我们在这儿急,你们在那边急,我记得很清楚,奶奶摊开地图,戴着老花镜,手颤巍巍的,找兰州,我一指:“不就在这儿呢吗?”比划了一下,“离北京才几尺远!”谁知奶奶一下哭了起来,爸爸在公用电话守了两个小时,才终于等到电话通了,跟大伯讲清楚,他回来以后,我很小心地告诉他刚才我把奶奶气哭了,爸爸看着地图,无奈地自言自语:“这就是‘咫尺天涯’啊。”
你到北京念了四年书,工作了三年,说要去海南岛的“天涯海角”,这一去就真是天边儿了上了,她放不下心,你当时连哄带骗才把奶奶稳住了,说,只要分公司建起来了,你马上就回北京的总公司,陪在她老人家身边,如今已经快一年半了了,你说话到底算不算数?不过,我看奶奶倒是不着急了,你三天两头一个长途电话过来,奶奶这边捧着电话,在床上一靠,一聊就是一个钟头,也是,现在长话费越来越便宜,精打细算的奶奶也不在乎那几个钱了,她说:“听见我大孙子跟我说话,比什么都强,声儿真着哪!”她举起话筒让我听,我明白,以前的长途老是有干扰,现在没这个问题了。她也不念叨着让你回来了,好像你就住在家里一样,这算不算“天涯咫尺”呢?
不过,我不会让你轻易蒙混过关的,奶奶不提了,我必须得说,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大伯和大妈也要从兰州“飞”过来呢,到时候,我可不许就缺你一个,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忙得脚朝天,春节一定要吃口团圆饭。
不罗嗦了,祝你工作顺利,还有,千万别累着。妹
2008年8月10日 评点:
这篇作文选自北京市东城区2000年期末全区统考优秀作文。作文采用了书信体形式。在记叙中抒发情感,反映了习作者生活丰富,思想活跃,行文构思巧妙,文章材料准确、翔实,分析说理深刻透彻;文章能立足于现实,语言朴实,还能灵活地运用对比联想来表情达意。
[佳作选萃三]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北京 程 甄
“君在长江头,我在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这首千古传颂的爱情诗在今天怕是不太适用了。因为超声速飞机可以一解这相思之苦。
请注意,这不是开玩笑。看看今天的世界你就会明白,我们的世界改变了多少。破牛车比不上“桑塔纳”,煤油灯比不上电灯泡,针线包成了老祖母的回忆,取而代之的纺织业的机器大生产;80天环游地球已不是天方夜谭。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不禁感叹道:世界变小了!这可真是一个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的剧变!
然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有没有感觉到人们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天涯咫尺”到“咫尺天涯”了呢!一家人坐在一起平心静气吃晚饭的机会越来越少,父母忙着工作,孩子忙着学习,饭桌成了办公桌、课桌;厨房里几乎没有油烟,因为大多数时候,一包快餐就解决了问题;即便真坐在一起,一家子又都木然地动筷子,木然地看电视。家,已不再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倒仿佛是一个长途中的驿站了。朋友是好久没有联系了,亲戚也是好久没有走访了。我们每天披星戴月地穿过钢筋水泥大厦去淘金、去搏斗。我们仿佛是一群“孤独斗士”。的确,人们在20世纪创造了比前几个世纪多得多的物质财富,可我们在创造的同时是否还丢掉了些什么?我们捡到物质的钻石的同时,是否我们也失去了精神深处的钻石?如果我们失去了亲情、爱情、友情,那我们就没有资格去取笑那对夫妻,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真挚、更纯粹、更像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不是让大家都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休息、去玩乐。我只是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交流,多一点温情,少一些冷漠,少一些戒备。都有一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境,爱别人也爱自己。物质是发达的,但再发达也要为人类的精神服务,我们不要做物质的奴隶,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文艺复兴”释放了人性,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来一次文艺复兴呢?这并不是一桩轰轰烈烈的事,但同样也是一桩伟业。请在上学之前向爸爸妈妈道别,请给同乘公车的人一个好脸色,请参加同学的聚会,请结识一下自己的邻居,最重要的是,请对自己说:“我爱你,我爱大家,我爱这个世界。”当我们每个人都真心说出这番话时,这个世界才真正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评点:
这篇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能从分析现象入手,运用对比来揭示主旨。习作者目光敏锐,从通讯技术进步说起,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分析丝丝入扣,在生动的记叙中流露真情,文末诚恳发出告诫——“我爱你,我爱大家,我爱这个世界。”当我们每个人都真心说出这番话时,这个世界才真正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佳作选萃四]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
“咫尺天涯”是说两个人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往往形容人们的“无奈”,其实这是无奈的说法,是人们对无法左右的事情的托词。
“天涯咫尺”就有了一种“千里共婵娟”的味道。试想,月下独醉,举杯邀月,思念的亲人与自己同在一轮月下,或狂舞,或醉酒,或沉吟,或同样也在思念,心中便悄然荡满了温情,思念的千“丝”万绪早已伸向了远方,紧紧绾住了亲人,纵然远隔重洋,也是咫尺之遥。与孤独的嫦娥相比,我们之间哪有天涯啊?
时代已发展到实际又残酷的今天,没有人再有闲情在古槐下摆老壶,饮苦酒,挥就一篇好文章,只为了满心的思念。现代的人们满心都是价值、竞争、自我,有闲时想起亲朋友了,就可以在自家的灯光下温一温“电话煲”,打开电脑一上网,解决了。如此之简洁,“天涯咫尺”反而显得厚重而不苟言笑,并且过分美丽还略带了几分凄凉。如今一切已如白开水一样简单乏味,远没有千年过往中古人所梦寐、所期望、所感叹的那样隽永。
“天涯咫尺”在我们看来易如反掌,但如此的理解总让人感觉这词像被抽了灵魂。诗人在秋风中的惨然伶俜,道出这四字时飞扬的长衫,沧桑的面庞上纵横的辛酸泪,给“天涯咫尺”注入了浪漫的灵魂。
浪漫——古国千年一脉相承的精髓,今天却无法延续。哪一位诗人不浪漫?漫漫中国灿烂文化,因为充满着种种浪漫愈发显得丰满,辉煌。“天涯咫尺”只在那样的背景和气氛下才有了自己的含义,而今却在我们这现代化的通讯中变得肤浅和干涩,也许是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不同了,我们现在有了快速的登峰造极的通讯手段,我们可以在前一秒远隔天涯下一秒却相离咫尺——我们做到了。
然而文学思维和文学表达上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我们已经远离了优秀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传统,不是超越发展,而是纯粹的倒退。也许事情都是相对的,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忽略了人文科学中的一些极细腻、极需深思熟虑的东西,我们之间可以“天涯咫尺”,而我们却与曾经的辉煌“咫尺天涯”。
简评:本文立意十分独特。一般人认为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将“咫尺天涯”变为“天涯咫尺”,而本文却认为现代人的通讯工具少了人间的真情,缺乏文化气息,将一切都变得简单了。立论新颖,联想丰富。
[佳作选萃五]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谈谈天文学的发展
古时之人就有解开自然的愿望,他们观察太阳,观察星空,发现规律,制定历法。张衡每夜观星空,成为了一大天文学家,并制成了“浑天仪”。可他们只看到了一点点表面现象:月亮圆而亮,星星小而暗;星有亮有暗,有的闪耀,有的稳定,有的“走”得快,有的静止不动;还有划破长空的,拖着扫把的„„古人不理解其中的奥秘,只能用神说来解释。
伽俐略发明的望远镜捅破了地球的“壳”,让人们看到了太阳系星体的“相貌”:月球上有坑坑洼洼的环形山,火星像染血般的红,土星有草帽似的光环。从此天文学开始了长足的发展。和“宇”这个极大的尺度来比,太阳系真算不上“咫尺”;与“宙”这一长久的时间相比,人类也短得不算“分秒”。古人尚不解“咫尺”内的谜,今人却已能看到“天涯”外的景象。随着大型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人类已能“看到”150亿光年远的地方,这可能已接近宇宙的边缘。这不仅是距离上的飞跃,也是时间的飞跃。因为我们看到的图景,已不是它此时图景了,而是几万年、几亿年之前的。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由“咫尺天涯”飞跃至“天涯咫尺”了。地环被认为“变小了”,那是由于通信发展使人们联系快捷、方便。在宇宙中,科学家也正在寻找生命,希望能与之联系。要想与外星人做到“天涯咫尺”般的方便对话,我们还要做很多努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可知的,且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仅天文学,在其他领域内,原来很简单的规律古人很难发现,而今人却早已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即所谓“从‘咫只天涯’到‘天涯咫只’”。面对科学的似乎无法破解的奥秘,人类不能退缩,因为它一定是可知的。同时我们要掌握方法。没有望远镜,宇宙不会自己向我们敞开胸怀。人类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索那未知世界!
历史证明,人类会破解更多的科学奥秘。
简评:本文属科技类说明文。作者以这个题目来谈天文学的发展。把“天涯”的景象变成了“咫只”可见,从而谈及科学前景:人类会破解更多的科学奥秘。本文知识性强,介绍清楚,谈得明白。
[佳作选萃六]
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为何只爱陌生人
究竟什么才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空间上的远近吗?不,不是的。我想那应是心与心的距离吧。
曾在偶然间问一个朋友为什么痴迷于上网,她平静地告诉我,网上有人会听。天哪,难道一个远在天涯不知名的过客会比周围人更是我们的知音?也许是的。我们在自己与父母之间挖了一条叫“代沟”的壑;我们在自己与同学之间立了一道叫“竞争”的墙;我们在通向周遭人的门上挂了一把叫“冷漠”的锁。于是我们无法对周围人诉说,于是我们寂寞了,孤独了,痛苦了,彷徨了,我们高唱自己是“一匹来自远方的狼”,但不要忘了,挖壑、筑墙、挂锁的人正是我们自己!
还记得王菲的那首《只爱陌生人》吗?为什么只有陌生人才值得我们倾诉与关爱?也许我们与远在天涯的人没有利益冲突,没有金钱攀比,没有美丑限制,就像盖茨说的:“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就像那句名言“Everygirlisaprincess”(每个女孩都是一个公主)能够在网上得以真正实现。难道只有远方的朋友才能让我们“不亦乐乎”吗?我们将远在天涯的人视为心灵的知音,对近在咫尺的人却戴着面具,我们对身边的人封闭了自己,觉得自由了,安全了,但我们封闭的究竟是什么?
有多长时间没有与身边朋友谈心了?有多长时间没赞叹过花朵的美丽了?有多长时间没有抬头仰望星空了?我们忽略周围,淡漠人群,自命清高。于是我们对周围人和事物变得自私而尖锐,只能对远方的陌生人寻找心灵的契合与交汇。于是从我们对周围人心灵的咫尺天涯发展到对远方过客心灵的天涯咫尺。科技成全了我们将世界变小的梦想,也造成了我们更加自闭与孤独的悲哀。终有一天当我们看远方白云时可以感觉很近、很近,而对身边的人却感觉很远、很远。
迷途的心灵已将本末倒置,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是几千万分之一的可能,而我们却不去珍惜这身边的缘分,偏要到“天涯”去寻找“咫尺”的感觉。只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的冷漠与脆弱,我们对周围人不敢敞开心灵,于是我们觉得孤单了,觉得寂寞了,然后又去向远方过客“哭诉”自己的无助与可怜,就像一个怪圈,我们自己对周围人上了锁,然后对窗外的过客呐喊自己的孤独。
其实,无论相距天涯还是咫尺,只有真诚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是零距离。天涯有朋友固然好,但身边的朋友更值得珍惜,他们会为你祝福,他们会给你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晚归的夜里,他们会为你留一盏灯。对你的父母倾诉吧,拥抱你的朋友吧,对周围人摘下面具吧。无论我们相距咫尺还是天涯,让我们的心彼此贴近,彼此温暖,彼此依靠。
点评:作者以“什么才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切入话题,指出“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的核心问题是“心与心的距离”。接着,通过对上网聊天一事的思考,指出高中生寂寞、孤独、痛苦、彷徨的原因是:“我们在自己与父母之间挖了一条叫‘代沟’的壑;我们在自己与同学之间立了一道叫‘竞争’的墙;我们在通向周遭人的门上挂了一把叫‘冷漠’的锁”。作者还从更深的层次向我们描述了生活中的这样一个怪圈:“对周围人心灵的咫尺天涯发展到对远方过客心灵的天涯咫尺”“看远方白云时可以感觉很近、很近,而对身边的人却感觉很远、很远”这篇文章之所以在同题作文中脱颖而出,在于作者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形象又不失深刻地对两要素的作文话题加以阐释,而且从“上网聊天”这件普通的事情,阐发了一个凝重的道理:“无论相距天涯还是咫尺,只有真诚才能让我们的心灵是零距离。”记叙时有思考,说理中见真情。思辨的火花在文中时常闪现,哲理性的语言耐人寻味。
第二篇:童话诗人——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诗中之城
13级对外2班
吴媛媛
38号
大概很多人最早读到的顾城的诗会是《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一首简短的两行诗是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它在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现今的我们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黑暗,以及那一代人的觉醒。
而我个人开始读顾城的诗是在高三时期,图书馆打折区淘到的诗集成为了我最爱的书目,其中《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中有一句“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从那时起就成为了我的励志铭。这正是顾城的诗的力量,对生命的幻想能够激起人们对未来的希冀。
可以说,高三对于我也是一个黑暗的时期。每个人都在压力之中担心自己的前途,却又对未来一无所知。事实上确实如顾城所说,在高考之后很多事情就明朗起来了。我们每段时期的经历和情感都会在岁月里沉淀、发酵,成为以后我们成长的养分。种子需要埋在土壤中才能萌芽,过去也要葬在光阴河岸才会开花。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安徒生的童话就是顾城的养分。他说:“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的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我生活,我写作,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所以在顾城的诗中总是充满梦幻和童稚,纯真无暇、扑朔迷离。诗人期盼着这个世界能够像童话中的那样纯净美好,也毫不掩饰地将这种期盼化为诗句,并幻想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纯净美的世界。我相信并不止我一个人为这个世界着迷。
舒婷写给顾城的诗——《童话诗人》中道:“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儿童的世界无疑是美好的,成人往往都向往着孩童的无忧无虑。但向往归向往,成人也往往懂得自己无法回到孩童时期,顾城却为此幻想出了一个世界。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或许就是诗人一生的写照。顾城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如此悲悯地想要拯救这个世界、拯救人类,他的幻想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因为“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现实的世界
看见日出。人都会有这样的时期,仿佛身陷沙漠,找不到绿洲,仿佛下一刻就会被炙热的太阳蒸发。但只要我们有勇气走下去,把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不曾放弃就不会后悔,那段经历也将是我们人生中的养分,融进我们的生命里。
对于自然毫无戒心的顾城,对他人却有一种本能的怀疑和防范。“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人与人之间,即使是亲密的情人之间,也不知是远或近。在顾城看来,唯一不会背叛他的就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顾乡了。
1982年顾乡结婚,顾城为她写了一诗《铁铃》。诗人自白道,小时候也想过,按照习俗,姐姐应该会先自己离开家,却没想过带姐姐走的那个人。因为儿时的顾城甚至不愿姐姐的同学将她叫走,以更有意义的学习为由,拯救姐姐“免于堕落”,以没时间和同学玩儿为限度。他藏起姐姐的日记,吓唬姐姐说已经烧掉,还撕下过若干页藏在若干地方言明“改邪归正”才有望收回。爱意的表现笨拙而天真。
“书都有最后一页,即使你不去读它”,离别也这样不知不觉到来了,即使人们总是无法相信。面对姐姐的出嫁,顾城感觉到“一切都在走,等待就等于倒行/为什么心要留在原处,原处已经走开”,从小一起成长的两人有着最深厚的感情。甚至于他在留给姐姐顾乡的遗书里说道:“也就你不恨我,人人报复了我。”但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顾城心中充满的是对现实的绝望。
我们都知道,顾城的童话幻想最终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中破灭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使顾城感觉到无法逃避物质的束缚、城市的压迫、生存的困境,生存世界破坏了顾城心中纯净美好的天国,是生存世界砸碎了顾城童话般的诗心。由于对现实生活陷入绝望,顾城因此似乎已经无法再行使“童话诗人”的职责了。当诗歌不再能安慰诗人的灵魂的时候,他要寻找一个能慰藉他灵魂的真正客观环境所在,以至于最后终于逃到新西兰的一个荒岛上去了。
在激流岛的与情人英儿和妻子谢烨共同生活的一年半可以说是成就了诗人的理想国,可惜好景不长。情人和妻子先后弃他而去,让顾城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虽然最后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但是遭到的妻子的拒绝。无法承受现实的诗人最后走向了死亡。
或许诗人的死,并不是我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的。但是我们都能看到,像顾城以及与他相似的海子都对生命有着清醒的意识,而他们的幻灭都有一种悲凉的意味。
一个用整个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的真正的艺术家,即使肉体的消亡、灵魂的熄灭,血液也会在储存在一行行的诗里。顾城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具有革命性、标志性的艺术先锋朦胧诗派的一个风格特异的“童话诗人”以其特有的精神美,影响着未来的读者和诗人。
第三篇:激情出诗人
与时代共脉搏 与人民同呼吸
大雪小雪又一年。不管我们怎么留恋北京奥运的辉煌,诅咒汶川地震的肆虐,还是惊呼世界金融的寒潮,2008的步伐仍然是不紧不慢,以它固有的节律离我们渐行渐远。蓦然回首,当我们再来盘点这一年的时候,发现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有太多的悲痛、太多的凄苦、太多的焦虑、太多的遗憾、太多的不甘、太多的惊叹、太多的自豪、太多的思恋„„人们仿佛在坐过山车,经历了寒冰与烈火的考验,也接受过阳光与掌声的花环。2008,无论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在每个人的心灵上都注定要留下深深的印痕。
文富先生的《词记2008》,就是这样一部浓墨重彩的篇章。它以词(曲)的形式记录下2008那一件件震撼人们心灵的事件,仿佛一架“文字摄像机”用优美隽永的词作定格住了一个个撼人心魄的历史瞬间。
《词记2008》孕育于那令人诅咒的汶川地震。有人说,一个汶川地震震出了许多郭沫若和郭小川。悲愤、伤情、震惊、感佩,激发了许许多多普通民众用深情、用心血创作出蔚为壮观的、可歌可泣的诗章。报刊上、网络上铺天盖地涌现出许多悼亡诗、感怀诗,现代诗、古体诗。这个情景让人回想起了1976年的清明,人们为了悼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是自发创造出了大量的诗词,“扬眉剑出鞘”,缅怀人民的好总理,直斥险恶的四人帮,那厚厚的由童怀周编辑出版的《天安门诗抄》就记录了那段让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悲愤出诗人。就在举国哀悼汶川地震死难者的那些日子里,原本就擅长古体诗词创作的、市诗词协会副主席谭文富先生同样是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仿佛如石压心,如鲠在喉,一连创作出几十首诗词,陆续发表在各级报刊上。身为市委宣传部分管文化、宣传工作的官员,他敏锐地掂量出2008年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翘首以盼的北京奥运、恰逢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于是他陡然升腾起一种责任,勃发出创作的冲动,决定以诗词为载体记录下2008共和国坚忍不屈的步履,记录下广大民众喜怒哀乐的情怀。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来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远古先人劳动的“吭呦吭呦”开诗歌创作的先河起,诗歌就一直作为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歌谣体、风雅颂、骚体诗、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从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海洋,一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出现代新诗,更加繁花似锦,争奇斗妍。大家耳熟能详的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臧克家、郭小川、贺敬之、李瑛、闻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舒婷、顾城等等,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且作为能动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之一的诗歌从来就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与李白齐名的杜甫还被后人尊称为一代“诗史”,那是因为杜甫的诗作大胆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尤善撷取生活场景以反映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构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的瑰丽画卷。
新近出版的、上海大学吴欢章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分体诗歌史》将中国现代诗歌分为六大类:现代抒情诗、现代叙事诗、现代讽刺诗、现代儿童诗、现代民歌、现代旧体诗词。按此分类,文富的《词记2008》应当属于现代旧体诗词。这是因为作者生活在当代,作品题材取之于当代,从内容上说当然应该是现代诗,但表现形式则采用了旧体,当属于现代旧体诗词。
纵观中国现代新诗,其主流一直是与时代共脉搏,与人民同呼吸的。无论是《女神》、《大堰河,我的保姆》、《甘蔗林——青纱帐》、《向困难进军》、《我思念北京》、《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还是《致橡树》、《一代人》等,即使是现代抒情诗也都忠实地记录了社会前进的足音。然而,勿庸讳言的是,与中国现代新诗的辉煌时期相比,近些年来的一些新诗却大不如前。缺乏磅礴大气,缺乏震撼力,而越来越变为一些人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参照,越来越脱离受众,脱离读者,呈现出逐渐衰退的态势。坊间甚至产生了一种极端的论调——“诗歌死亡”说。这实际是国人对新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气话,作为文学的最高表达形式,诗歌不该也不会死亡,但新诗的现状又确实令人担忧,给人一种“衰落”之感,路子越走越窄,尤其缺少大作、力作。个中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诗人本身的气度、修养有关,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志”的问题。“诗言志,歌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只有“志”在时代,“志”在人民,作品才能与时代共脉搏,与人民同呼吸,新诗也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汶川大地震后,报刊、网络上涌现了不少诗作,感人且极具震撼力,这是新诗不会死亡的一个明证。事实证明,新诗的涌泉在人民的心中,新诗的火种在人民的心中。而且中华民族团结之“志”,振兴中华、强国富民之“志”都在这些新诗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时代共脉搏,与人民同呼吸不是一句空话。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把我们的心声诠释得很形象,很清晰,我们的诗人若能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大众的这种心声,新诗一定会受到人民的欢迎的。
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文富先生的作品就是这样与时代共脉搏,与人民同呼吸的大作、力作。在他的词作中充满着豪情,充满着志向,这不是抒一己之私情,也不是立一己之小志,而是抒发了中华民族的豪情,树立下跻身世界强国之大志。请看下面两首作品:
忆秦娥〃汶川大地震感赋
乾坤虐,山崩地裂云遮月。云遮月,万人忽逝,万人悲切!天灾藏祸霜兼雪,中华儿女腰如铁。腰如铁,同舟共济,众志成岳!
山坡羊〃全国哀悼日致汶川同胞
长江澜固,黄河涛住。三山五岳千峰肃。命同株,祖同出,炎黄血肉擎天柱。众志成城焉惧苦?灾,我共汝!扛,我共汝!
好一个“中华儿女腰如铁”,好一个“灾,我共汝!扛,我共汝!”大气磅礴,催人奋进。读着这样的作品,仿佛听到了嘹亮的军号,听到了震耳的战鼓,谁能不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有位伟人说过,愤怒出诗人,还有人说,热爱出诗人。说到底,就是激情出诗人。作品的思想深刻与否、情绪通畅与否、语言由衷与否都源于一个情字。没有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就不会有对于损害百姓的强烈愤怒。“愤怒出诗人”,这“愤怒”可以是对历史的反省,也可以是对现实的审视;可以是对真理的揭示,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憧憬;可以是对不满的宣泄,也可以是对时弊的痛斥„„旗帜鲜明,爱憎分明,或讴歌,或鞭挞,或赞美,或讥讽,殊途同归:一个星球,一个梦想。新时代需要洪钟大吕,也需要匕首投枪。
文富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敢爱敢憎,敢悲敢怒,对上不谄媚,对下不倨傲,身居庙堂,心怀江湖。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他出身贫寒,曾是地道的草根;后虽步入仕途,但心中常念百姓,把根基深扎在百姓之中。惟有如此,他才能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才能急其所急,忧其所忧,痛其所痛,哀其所哀,才能从心底流淌出真诚感人的作品,而绝非像兆山羡鬼胡诌的那种激怒国人的“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的荒唐之言。
请看文富于地震废墟中“拍摄”的两个令人心碎的镜头,字字血,声声泪,不忍卒读,泪已洗面:
卖花声〃灿烂的笑
一位女教师冒震数次闯入教室抢救学生,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课堂笑语飘天半,地裂楼倾转瞬间,校门顿作生死关。入出一遍,救生一片,再回身、却为思念。
雪梅香〃悼震中死难学生
看5月16日晚拍摄的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挖掘现场的照片,其中,《震撼人心的那只手》撕心裂肺:一名死难学生,手里紧紧攥着一支笔。心痛难以入睡,展纸挥泪成篇。
不知道,男孩抑或女学生。胖乎乎娇手,依然攥笔没松。应是听读竞风采,正值提问抢头功。棚忽落,踊跃身姿,一瞬为恒。心疼!那只手,若到将来,定创国荣;笔亦如椽,绘出绚烂人生。可叹天灾逆人愿,更惜花损伴风轻。滔滔泪,带血横流,难悼殇童。
《词记2008》中那些怀念、悼亡之作,文富都是满含热泪写就的——“心痛难以入睡,展纸挥泪成篇”,而且每到悲伤处,几次辍笔,非待感情平复之后不能继续。文学作品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这是许多人的创作经验,文富用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印证了这条真理。
文富国学底蕴颇深。虽生长在农村,但乃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较厚的文化功力,受家庭影响,文富从小就饱读诗书;念师范时已显露出创作才华;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教书还是从政,他都没有丢掉这个爱好,每每有佳作问世。年岁逐增,阅历日丰,政治成熟,创作也渐入佳境。虽说毛泽东同志并不主张年轻人学习写作旧体诗词,认为旧体诗词束缚人的思想,学习不易,创作更不易,但对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且本身就从事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的文富来说,一直把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己任,并身体力行,勉力而为之。他曾对社会上热衷过洋节的现象撰文,指出对外来文化既不应排斥,要兼收并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加大宣传、传承的力度,按照“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加强文化的民族性。
2008奥运会的极大成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各国人民的喜爱,国际上的汉语热方兴未艾,而我们自己却不能继承发扬包括优秀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岂不是一件天大的憾事。科技越发达,生活越便捷,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现代病”:汉字失写、书法退化、阅读萎缩„„如若任其蔓延,后果不堪设想。而古体诗词原本阅读、创作的人就少,难道真的就这样让极富魅力的诗词文化慢慢消亡?到头来像阿Q一样喃喃一句我们有唐诗宋词,“祖上比你阔得多”?
文富先生坚持不懈地创作古体诗词,正是从一个侧面坚持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2008,文富的创作不止于词,诗也写了不少,一首《改革开放三十年颂》竟洋洋洒洒5000余言。不过《词记2008》所收皆为词(曲),结集时,文富还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奥运火炬传递全程境内外共135个城市,火炬所到之地皆要有词以记之。虽然有些难度,但唯有克服困难才有乐趣。自己预定的目标自己去突破,创作也就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一般来说,后人填词,词牌与所写内容并无直接联系。但文富则充分利用了词牌“字面”提供的意义,实现了词牌的“资源效率”最大化。他的《抗震救灾八唱》一组词作中,写总书记、总理、人民解放军就分别用了定**、诉衷情、破阵子三个词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文富先生的良苦用心。
文富不是专职作家,他的创作只能放在业余,而他又基本没有业余时间。熟悉文富的朋友都知道他基本没有节假日,单位几乎所有的重头材料、大块文章都要经过他的手,经过他的眼,否则领导不放心。能者多劳,在撰写公文、材料方面,文富对这句话有深切的感受。
2007年的春节他在加班,大年初二发来一首七绝: 莫怪弟子拜年迟,辱重萦身鬓有丝。饰过文非忧政祚,读冰看雪念恩师。
2008年元旦他在加班,后来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加班感赋: 踏雪迎风沐酷寒,红灯舞彩始知年。春秋几度匆匆过,功业千番日日难。冷看浮名听涧水,激扬大道壮人寰。老夫喜走躬耕路,景色绝于世外园。毛泽东同志的不少诗词都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古人更是强调“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三余”——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文富的作品就是这样拼命的挤时间,将别人喝酒、打牌、K歌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才创作出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一位朋友说过,人的差别就形成于业余时间,此言不谬也。
除了勤奋,永远不脱离生活,永远不脱离人民,永远保持朴素的感情,这也是文富创作的一个秘诀,更是保持文学作品与时代共脉搏、与人民同呼吸的重要前提。一位曾经将青春献给北大荒的朋友说,之所以不愿意居住在高楼大厦,不愿意行走在柏油马路而情愿住在平房,愿意赤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因为这样可以接到地气,身体才不会染病。这位朋友的观点已经得到医学界一些同仁的首肯。同样的道理,过去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的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创作途径不该被现代人抛掷脑后,闭门造车、粗制滥造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感。读文富的作品总有那么一股新鲜味,总有那么一股激情。就是因为他虽然办公室在十六楼,却总要找机会去“接地气”,愿意“赤足走在田埂上”,一次喝酒,在朋友家窗前的葡萄架下,文富竟高兴得孩子似的激情四射。诗情播撒在泥土里,才会勃发出“一口大葱一口酱,大葱蘸酱第一香”这样耐人寻味的诗句。
我们期待着文富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相信不忘赤足走在田埂上的文富不会让我们失望,让我们翘首以待。
李超 2009、1、7深夜于北京
第四篇:童话诗人—顾城
童话诗人——顾城
·顾城以“童话诗人”著称于世,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他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顾城有着异常细腻敏感的诗情,也许这与他早年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有关,乡村的田园生活在他的孩子记忆里蒙上了一层纯净优美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后来的诗情与风格。顾城始终以孩子气十足的眼光来注视着世界,它的诗有一种清新可人的气质,那么脆弱而又倔强地表达个人极其幼稚的感受。在顾城的大多数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象是从他的唯自然主义态度里随意流露出来的趣味。单纯、异想天开,洋溢着童稚的豪气与可爱。一些朴素的哲理从顾城的诗里流露出来,那么平静而又隽永。
顾城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年少开始写诗到1978年为第一阶段,这是他创作的少年期,作品不多,内容较浅显,语言平易,是一个善于思索的天才少年之作,如写于15岁的《生命幻想曲》 ·1979年到1986年为第二阶段,是他创作的成熟期,他许多广为人知的诗作都写于这一时期,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活泼空灵而又含义悠远
·1987年到1993年为第三阶段,诗歌数量相对减少,语言向童稚回归,虽不乏优秀之作,但已显示出内心精神无所适从的迷茫和才情不足的困窘, 写诗漫不经心, 但写出了诗人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
代表作品赏析:
(一)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分析】·诗里创造了“我”、“你”和“云”三个意象,用“远”和“近”来描述三者的距离。这首诗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心理距离的变换,也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二)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分析】·这是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此时中国的“十年浩劫” 刚刚结束,而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一代人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这一首诗就表达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与战胜黑暗的决心。
·“黑暗”“黑夜”与“光明”。它们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三)我是一个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绒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悸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来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顾城的审美理想——追求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的另一世界,孩童时的遭遇,使顾城理想的梦破灭了,但他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实现。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画下“笨拙的自由”、“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然而,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吗?诗人离开幻想回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指“我”的理想蓝图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我”在绝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白纸”指“自我”、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
第五篇:试说童话诗人顾城(定稿)
试说童话诗人顾城
作者:史亚芳
指导老师:张宁生
内容摘要: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称为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少年早熟,成年后却固守童贞,自然、生命、女性是顾城童话世界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来源又是多方面的,有童年根源、自然根源以及时代根源,循着顾城的生命足迹以及他所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发现顾城精心构建的童话世界终将毁灭的悲剧性结局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必然。
关键字:顾城;童话天国;自然;生命;女性
顾城是当代诗坛颇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就像一个谜,以纯银般的诗句、任性的人生构筑谜面,却以让世人震惊的方式揭开谜底。顾城写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也在每一个童话背后的黑色世界里奋力划开一道空白,再铺满那种本真自由的生命意志反抗异化的矛盾和挣扎。
一方面,这位神童型的诗人,少年早熟,当同龄的小孩还只会围着妈妈转的时候,顾城就已经开始用自己心灵里的美丽诗句来建构属于他的童话王国,他八岁便写下《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一句诗象征意味相当浓厚,非常具有想象力。12岁时诗作便相当成熟,“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他叫作月亮和星星。”(《星月的由来》)他透明的诗句中充满了深邃的理性思考,成熟的仿若一个大人。15岁时他写了著名的《生命幻想曲》,在这首诗中,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去问候自然万物,碰撞宇宙的日月星辰,热烈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他也相信自我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同一,自我心灵与天地万物的同一,充分表达了他对自我的认定,将“自我”融人外在世界当中,完成了对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当他真正长大成人以后,却固守自己的童贞,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用自己青春翱翔的姿势特立独行于时代主流的认同与理解之外,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都是由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所左右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1] 1 顾城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会把手放在膝盖上或桌上,只用眼睛瞧着对方。[2](p.16)他绝不吸烟,带色的酒也只是象征性地放在唇边,他的爱好是一个个的梦,遥远的梦、清晰的梦,而他自己则像一个国王迈步在属于自己的领土上。在他的生活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朋友曾说:“他的书就要从书架上和书柜里像瀑布样流汇下来”。顾城是十分尊敬书的,手干净时才去翻,从不开到180度。他的姐姐顾乡在回忆顾城时写到“他从小就是个纯净的孩子,你说什么他都信,这时你可别骗他。他所有的事都听,充满期待,眼睛明亮。”的确,即便是长大的顾城也还是固守孩子的纯净,并用其短暂的一生来建构他理想的童话世界。[3](p.219)舒婷在1980年赠给他一首《童话诗人》中写到“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4](p.69)顾城是一个童话诗人,他创造了一个个空灵、明净、美好而又精致的诗境,同时他又是自己童话王国的君主,努力实践并延伸着自己的童话理想。
一.童话天国的构建
顾城宣称:“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我也有自己的梦,遥远而清晰,他不仅仅是世界,他是高于世界的‘天国’。” 他以一个孩子的梦,用“纯银”一样的声音,构筑他所向往的纯净、童真、和谐的“天国”
1.那些童年留下的记忆——用童心构筑童话
诗人从小便深情的构筑他梦幻的童话王国,他记下孩童时代时他所能感知到的所有纯净美好的事物。小时候随父下放到农村,使顾城远离喧嚣,在美丽的海滨农村,那样一个充满着自然灵动气息的牧场田园般的地方,小小的顾城用幻想指挥手中的画笔,精心细致地勾勒那座存在于他心际的童话王国,把他小小的纯洁的心愿依次摆在他的王国里。回到北京后,顾城长大了,但仍然保持着童贞般的幻想和儿童般纯净的感觉,始终用一个孩童的眼光来张望周围的世界,用白描的铺陈、唯美的诗行和沉静的心绪逐一对童年的美好时光做一次冗长的回忆,然后用孩子的口吻向世人娓娓道来。
顾城构筑的这个童话世界比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要纯美得多,构筑这纯净世界的是一颗同样透明纯净空灵的童心。他始终以一颗童心来感知和描摹世界:“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得见得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 2 苦的爱情”(《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些都是小孩子才会有的念头和行为,这些诗句都是以一种完全儿童化的视角和口吻来表现。顾城用自己的“画笔”固执地涂抹了一个干净明朗美丽的世界,像儿童一样的真诚的向这个世界描述着自己所追求的理想。顾城创作这首诗时已经二十六岁了,但诗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站在世人面前,固执地宣称“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诗人希望通过“画”这一虚拟的建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心爱的白纸上”用“彩色的蜡笔”开始的世界,是一个多么至美至纯、多么灿烂和谐的世界,那里所有的色彩都是梦幻般的,所有的声音都是恬淡和美丽的,所有的存在都是无拘无束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古老的,所有的变化都是愉悦的,这个被现实世界挤出去的诗人,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财富——童心,来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天国。
对顾城而言,安徒生所构成的童话王国是他理想世界的基础,他盛赞童话大师安徒生“没有旗帜/没有金银丝绸/但全世界的帝王/也不会比你富有/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与其说这是诗人给尊师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自己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写照。他一向生活在超现实的假定性世界里,中国当代诗人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耽于自造的幻想里如痴如醉。他的爱与恨、沉沦与升腾,都在那个幻想型世界中得到补偿或平衡。而维系这一切的无疑是出自天性的本真童心,顾城用心灵的童真,生成了一个未染尘泥的童话世界。
[2](p.42)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扳着指头,喃喃自语;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眨巴眨巴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那些由童贞引发的幻想、情思、体验、意念总带着好奇、谦卑、天真的光彩。童贞是诗人灵魂的底色。
2.那些童话世界里的事——自然、生命、女性
(1)童话的背景——自然。顾城自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超常的感悟,在大自然中感受一切有灵性的东西——雨珠、松塔、瓢虫、蜜蜂„„,大自然既是顾城所要建造的理想世界的蓝图,也是构建顾城的童话世界的主要材料。他执拗的讲述绿色的故事,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来构筑他的童话世界,寄托他的诗歌理想,在诗和生活中偏执的保持与现实的间隔,实行“自我放逐”。
顾城诗歌中的意象多取自具有生命内蕴的自然物象。[5](p.145)在他的诗中,自然万物是可以和诗人进行着对话,它们是有语言、思想和情感的,大自然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童话世界。诗人看到雪花“在春天的夜晚融化”是“雪花的微笑”;“小鱼”在河里“举行会议”“研究着是前进还是退避”;诗人听到“自在的野蜂”在“把一支歌献给所有的花朵”,而“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轻轻地亲吻”; 3 “青蛙正指挥一家/练习合唱”(《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他写花:“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他写树:“一颗树闭着眼睛,/细听着周围对自己的评论”;他写风:“风在摇他的叶子/草在结他的籽/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他写化石:“我厌恶/我长久地睡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只有我,不会萌发/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这是一个多么纯真美丽的童话世界。
顾城对于大自然的这种特别的偏爱,使得他创造的意象几乎都是充满生命力的,“她们用花英鸣叫/她们用花英鸣叫/细细的舌尖上闪着蜜水。”(《早晨的花》)早晨的花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意象,他反复吟唱这一节诗,以造成一种视觉转化为听觉的美感。他就像是自己世界里的神明一样,挥一挥手,就让一切平淡的事物瞬间变得光彩夺目,让一切归于死寂的重新获得生机,他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面耕耘,努力用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去实践自己童话理想。
顾城的父亲很早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顾城与父亲一起在单调枯燥倍受歧视的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与他为伴的只有天上漂泊的云彩,草丛下的小虫,大自然的一切是他所热爱的,也是他所熟悉的,这样的童年生活使他养成了默默无语与大自然相处的习惯,所以大自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顾城一生所构建的童话王国的背景。
(2)童话的主题——生命。顾城的诗歌善于敏感地捕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比如《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人对于“远”和“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人的评价、对于生命存在的评价,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隔阂与猜疑,形象地表现了顾城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在《生命狂想曲》中更是如此:“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我要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里”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的生命同世间万物的生命相碰撞、相交汇,充满热情的对所爱的生命进行着赞扬,将“自我”融入外在世界的各项事务,找寻着对自我的认定,这些诗句皆染上诗人的个性、人格和特质,达到“超我”“无我”的境界。这首《生命狂想曲》是顾城早期的代表作,是他“把大自然生命的童话世界搬进自己的诗中,变成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天国的一次尝试”。
就像顾城在《生日》中所展示的那幅充满童趣的水彩画一般,诗人对于生命的体味从来不是重笔浓墨,而像是透明淡远的水彩。《生日》中的那个孩子满怀欣喜地把花籽装进了因生日而获得的钱夹里,虽然只是花籽,但我们已然看到了那娇艳的花朵,闻到那芬芳的花香了。惟有与成人世界、世俗世界相悖逆的童心,才会有如此奇特转移的“胡思乱想”,于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花籽幻化成眨巴眨巴 4 的“小眼睛”,黑亮黑亮的,也惟有童稚的灵现。“我不要钱/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我只要装满小小的花籽/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在孩子的眼里,有生命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所以花籽当然比不会发芽的分币可爱得多,因为它能绽放美丽。
童年的时候,别的男孩子会撕麻雀、点燃天牛、捉青蛙打得胀得老大,拉住野猫尾巴甩的飞快,然后一松手,让猫飞出去,这样的事情,顾城撞见就会浑身发抖,对于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他从来都是充满关爱和敬畏。
(3)童话的核心——女儿国。一个人的童话世界往往是难以存在的,它需要其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在顾城的童话世界里,扮演这样角色的就是与顾城发生精神联系的四名女性:他的母亲、他的妻子谢烨、情人英儿,另一位是与他只有一面之交的华裔越南女子李素华。顾城说:“永恒的女性有一个光辉使我们的生活和语言有了意义,有了生命,就像春天使万物有了生机一样。”[9]他最欣赏《红楼梦》里的这一段话:“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足以证明在顾城的童话世界中,女性是其核心要素。
在顾城的情感世界中,母亲一直是一种神性的象征。一种非真实的由幻想而成的母亲形象频繁的出现在顾城的诗歌之中,他曾幻想着飞上天空,把天幕上纯洁明亮的月亮摘下来作为发夹送给妈妈,戴到她那乌黑的头发上,博得她的欢心,沐浴一下母亲的温馨。这种愈加强烈的恋母情结最终直接导致了顾城的“女性崇拜”情结,他说“男性只是为了衬托女儿的纯洁才存在的。”
后来他遇到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对他充满了爱,用她女性的柔软包裹了诗人的心,谢烨是如此的温柔,她宽容、大度、有着圣母般的慈悲胸怀,可以给顾城足够的依赖,仿佛是一个永远温暖的避风港湾,即便是她的情敌当着她的面对顾城说我爱你,她还是用中国传统女性的温良贤淑接受了这一切。但是谢烨早年最是个自以为是的姑娘,她阳光灿烂,向所有人宣扬和赞颂她美丽的爱情。她本应该收好她的宝贝,秘不示人,可是她的爱情财富招来了李英,李英最终毫不客气的从她的手中抢夺了她的“宝贝”。情人李英是顾城童话世界中“女孩性”的代表,她活泼、任性、机敏、聪慧,充满活力、欲望强烈,给了顾城不一样的情感和欲望体验,更像是热闹的街市,总是令顾城惊奇。她的到来,能让顾城升上云端,她的离去又能将顾城推入谷底。李素华,虽然与顾城只有一面之交,但是她的清雅、性情淡泊、聪颖过人,却又无欲无求,留给顾城很深的印象,也是顾城女儿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三种女性都被顾城套上了母爱的光环,这是他在时代中迷失之后不断找寻的结果。
对女性的过于神性化、理想化的崇拜使得顾城一生都不愿意离开他的女儿国,所以当这个女儿国逐渐弃他而去,他的童话世界也将会崩溃瓦解,最终他选 5 择了自杀。
二.童话天国的根源
1.童年根源
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童年经验可以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作家创作的动力源。顾城构建童话天国最大的来源应该就是他的童年生活。事实上,他对诗的感觉,对心灵和精神空间的关怀,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都是少年时代在乡村“塑造成型”的。[6](247.248)顾城小时候随父亲到滨海农村生活,农村的文化氛围,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制约力量,大海的宁静和谐与农村田园气息铸造了他的诗人气质及人格理想。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没有伙伴,没有欢乐,然而却本能地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自然,虽然顾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但是他有着封闭的情绪记忆,固执地把自己的农村童年生活看成他童年经验的全部,并且这种经验始终烙印在他全部的心灵上。他全身心的与自然为伴, 怡人的沙滩、宁静的大海、蔚蓝的天空、清朗的月夜,那里有让人激动的色彩,让人萦怀的事物,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已沉淀为一种精神形式,支配着他以后人生路程的指向。正是大自然激发了幼小纯情的顾城心中某种诗的灵性,使他开始了一场童话般的漫游,以涉世未深的纯情之心,用儿童一般雅致又清澈的眼睛,发现了自然的诗趣和美。
2.时代根源
朦胧诗人是用血和泪的光荣诗篇,推动了一场诗歌浪潮的兴起。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背道而驰,一种命运与际遇的撮合,使得这群光辉的抒情诗人像“报春的乳燕”、“脱缰的野马”,凭着各自的真情实感,开始了他们这个探索与追求的征途。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身上也深深的烙上时代的痕迹。顾城吟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这代表这一代青年从艺术到社会的共同心态,它是长期积郁于心灵,猛然爆发出来的一声痛苦的呼号。[7](p.203)这里的光明,是一代人盼望着的白昼的颜色,在无边的黑夜的压迫下,一点点白光也会很惹眼。黑色与白色常常在顾城诗中相对出现,黑色是最低调的颜色,它吞噬一切之后,像无底的黑洞。白色是一种锋芒毕露的颜色,是光明,是太阳的颜色,在“黑”与“白”强烈的对比中,闪烁着诗人对于一段历史的反思与凝聚的智慧。诗人成长于黑白不分的年代,越是经历过黑暗就越是渴望光明,所以他的眼中有着一个与现实反向生长的黑白分明的世界,展示 6 给读者的也是一颗善良的心和一颗禁锢的灵魂以及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世界。
顾城的诗不像北岛那么充满理性和战斗力,不像多多的边缘性反讽和内心极度紧张,也没有杨炼的那种野性、凌厉的原始生命的奔流和文化意识的觉醒。顾城对历史的反思是深沉的,《永别了,墓地》抒写诗人站在一片红卫兵墓地上对于历史进行的重新思考,没有高声控诉,却表达了一个同龄人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态度。他的诗歌因此充满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他的反思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揭示。
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顾城。在思想处处受束缚,受挤压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加渴望人的自由,他的成长经历促成他的人生追求: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在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中,诗人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写诗,这样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歌中得到解决,以此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
3.自然根源
顾城从小就沉浸在蚂蚁与蝌蚪、白兔与花猫的“乐园中”,文革期间,12岁的顾城无意间阅读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几乎影响他一生的自然启示录。就这样,顾城的一生与自然紧密的交融与一起。大自然赋予顾城的不单单只是对于自然的认识,更形成了顾城以自然为核心的诗学理念,诗是顾城童话天国理想的核心表现,顾城的诗歌创作也是在自然状态中完成的。“我写诗实在是因为自然给了我一种很强的感觉,我的生命里产生了一种冲动要写。”这个自小就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他会捉来七星、五星瓢虫,让它们在手中爬来爬去,他惊奇地看着那些小彩点,激动得仿佛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像一个国王又占领了一块领土,他对瓢虫的研究就像一个生物学家般精细,但他却发现了生物学家发现不了的东西——瓢虫的美丽、瓢虫的自由、瓢虫的幻想。他对苏舜说:“我习惯了农村,习惯了那个粘土做成的小村子,周围是大地,像转盘一样转动„„我不习惯城市,可是我在其中生活着,并且写作着。有时一面面墙不可避免地挤进我的诗里,使我变得沉重起来„„”诗人诗歌的灵动主要指依赖于他对于农村自然的热爱,他对于自然所发出的那些诗句,是自然所赋予他的,也是他自己在自然中不自觉的吸取到的,而他诗歌中的沉重却是现实城市生活强加于他的,于他而言,更多的是痛苦和无奈。
顾城一生都在主张“给文学以自由,让他们虫子般爬”。倾其一切去追求自然界中的“无我”之境。这些都是自然界中那些自由自在的生命色彩浸染诗人的结果,他想让诗歌像造物主初次创造世界时那般的自由,我想,他做到了,而且 7 做的很好,他就像是个被自然宠坏了的孩子,在诗歌中任意的表现所看的一切。如果没有自然这个诗与歌的灵魂在其诗中,顾城也许还是顾城,但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三.童话天国的结局
在顾城的成名作《一代人》中,“我”在黑夜中寻找着光明,但所用的工具却是黑夜的派生物,这无疑暗示着寻找的失败。这一悲剧性揭示了人能实现自我价值,又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永恒规律,同样预示着顾城精心构建的童话世界终将毁灭的悲剧性结局。1993年10月8日,37岁的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杀妻自缢。他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他的死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其他事物发生的一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身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顾城之死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必然。”[10] 顾城生来体质较弱,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常常独自一个人静坐。而他的母亲性格十分开朗,所以对于顾城的性格感到很反感,几乎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的姐姐,冷落了顾城。母爱的缺失使得他原本内向的性格更加封闭。同时出生在1956年的顾城亲身经历了文革那样一个灾难与荒唐年代,目睹了一批批无辜的人被残忍的批斗致死,这给顾城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使顾城更加偏执固执。
顾工在回忆顾城时说“他不太凝视人,人似乎是种最令人生畏的动物。不管从哪里来了位远方的来客,他都立即躲藏、回避。”文革初期,看到有人因为贴反还是贴错了标语而被众人痛打时“他关紧窗户,蜷缩在床头,像蜗牛,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有人只有天籁的世界。”小小年纪的顾城也早已学会逃避现实,“我在阔野上,在霜气中,/找寻春天,找寻新野,找寻花丛。//当天大亮冷雾散尽,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找寻》)年仅13岁的少年所写的这首诗中,我们更多的体会到他精神世界中的那种深切的萧索之感,这种感觉大概来自于并不美好和透明的现实刺激。顾城在面对这个丑恶的世界时,不是在批判中走向成熟,而是拒绝成熟,他转身而去,走向虚设的精神天堂,沉湎其中而不准备向人间反倾。
他建造了自己的童话天国,又将找寻到的“女儿国”安置其中,诗人对于其中他渴望已久的美丽纯洁的温情充满的依赖,这样强烈的依赖在诗人那里渐渐地又衍生出了无以名状的害怕。因为拥有的太过美好,才会担心失去时会产生的巨大痛苦。诗人迷失在这美的海市蜃楼里,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这座城市是他
[8] 8 的全部,他用尽全部生命去爱它守护它,因而时时担心会失去它。那颗脆弱的灵魂甚至经不起一点的波折,一旦发现那些美丽将离他而去,他就会亲手毁掉它们。
诗人的早熟、偏执、内向,使得他更倾向于向内在心灵世界延伸,当外在世界不断侵蚀他的世界时,躲藏与逃避又成了他唯一肯做的事情,刚开始他会选择搬离他的童话天国,使它离世俗远一点、再远一点,远离到少有人迹的孤岛上,然后他发现,这样还不够,于是他开始缩小自己的童话天国,越来越小,最后小到仅剩一座房子那么大,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世间里的那些事还是让他透不过气来,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改变,所坚持的也无法维系,于是他选择了将一切归为零。
其实在顾城的世界里,世俗的纷乱是一直没有被调和的,他只是将它搁置在一边,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在他的眼前展开,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顾城,当他没办法再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他必然会用极端的手段结束一切。正如他和谢烨活着的最后一天所发生的那些,这对朦胧爱人,他们的相遇是那么的偶然,如果不是那晚起了大风,带上了他的房门,顾城就不会一气之下翻窗而入,收拾好行李要回北京,如果顾城不是那样的任性偏执,他就不会当天就坐上了回京的火车,也就不会在火车上遇见他的妻。曾经他们在一起是那么美好的事情,可是后来英儿的插入是一切开始变的不对劲,如果不是英儿的到来,也许他俩可以一直好好的活下去,如果不是英儿的离去,也许他们三个人这样奇怪的关系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可是,事情总不会随着人们的内心进行,它只会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顾城伤透了谢烨,最终导致了谢烨的“背叛”,而他甚至愿意接受他与谢烨以及大鱼(谢烨后来在德国认识的男人)三个人像之前他们与英儿那样的三角关系。可是这样的愿望怎么可能在其他人的世界中都通行,他们最后激烈的争吵,但是达不到他想要的妥协,他也许并不想谢烨死,他只是打了她,却没想到会让她死,但是他自己却是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顾城是那样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最后却是早早的了结了自己,还摧毁了别人。他向孩童一样的思考,不是幼稚,而是简单的偏执,与其忍受失去的痛苦,不如自己摧毁。
四.小结
在顾城的诗中,顾城好像找到了造物主的感觉,他肆意挥毫,任意点缀,打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童话之城,这城肃穆静美、不染纤尘。通过写诗,他将自己放进了一个玲珑剔透的象牙塔,而无力或者无法正视并解决现实的矛盾。
这个总是戴着厨师帽一样帽子的天才诗人,他的童话天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幻 9 梦一场。他画他的妻,总是不画完就扔,他说画完就俗了。所以他的童话世界也永远也建不成,因为建好就俗了。他短短的三十七年的人生,留下了几千首诗歌,还有大量的画作,他的诗歌总是在找寻和追求,他的画里总是有微小的叶子的形象,他自己也很像是一片飘零的叶子,他讨厌树枝的束缚,又厌恶看到的世俗,他只愿意逃脱一切,随风自由的飘零,同时他的眼睛还要永远朝着天空。
顾城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他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财富,正如他的姐姐所说“他有许多错,但一定不比大多数人错更多。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占用的很少,他甚至只上了三年不完整的小学,他不吃好的不穿好的不用好的,而他给予这个世界的,我认为是多的。”
参考文献:
[1]韩传喜《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 ,《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江晓敏《顾城——生如蚁 美如神》,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版 [3]顾城《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4]顾城《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颜彦《顾城式朦胧:徘徊在现实与童话中》,《文学评论》2002年第34期 [9]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1期 [10]张鹏《必然的悲剧——我看诗人顾城之死》,《潍坊教育学报》1996年第2期
主要参考书目:
1.麦童、晓敏 《利斧下的童话》,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版 2.陈子善 《诗人顾城之死》,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青文书屋1997年版
Try to tell fairy poet Gu Cheng
Author: Shi Yafang Tutor: Zhang Ningsheng
Abstract: Gu Cheng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period of misty poetry, his poetry is full of pure bright image, a natural rhythm and romantic fairy tale color, thus is called a childlike heart to look at the world of “fairy poet”, his ideal is “dream” to build a “fairy tale world” Gu Cheng, follow the footprints, can discover the motive of this poet build necessary and tragedy.The article from three respects of constructing his fairy tale world content, root of the fairy tale world and fairy tale world ending to explore and his poems.Keywords: Gu Cheng;fairy tale kingdom;nature;life;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