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观后感--毛概实践报告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毛概小实践报告
2011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一年,电影《辛亥革命》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献礼片。我是一个对历史没有太多兴趣和天赋的一个人,这学期学校给我们开设了毛泽东思想这门课程,重新使我对历史有了些许了解。观看了《辛亥革命》之后,我对辛亥革命和中国的革命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也感到非常震撼。于是写下了这篇观后感。
起初观看这部电影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了解辛亥革命和中国改革历史,而是看到这部影片集结了很多打大牌明星,例如成龙、李冰冰、房祖名、胡歌等,但是真正看完《辛亥革命》之后,自己内心有很多震撼和钦佩。《辛亥革命》剧本在尊重史实前提下有重大突破,全景式地展开辛亥革命史诗般场面,生动刻画了孙中山、黄兴、徐宗汉、秋瑾、黎元洪、袁世凯等历史人物。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欲聋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影片大体为四章:血染黄花岗、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制。《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小伙子们要牺牲生命去革命?为什么海外的华侨要捐款甚至卖掉祖宅赞助革命?孙中山在演讲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给中国人生活的尊严,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只有革命这一条路。武昌首义后,黎元洪指挥汉口炮台两炮轰走了荫昌的军舰,成为袁世凯出山的导火索。袁世凯率领北洋军顺利攻克武昌后,停止了进攻,开始在清廷与革命党之间寻找押注的机会。革命之火在军事上完全可以被扑灭,但袁世凯太明白自己的命运,他不能再给满清权贵一个兔死狗烹的机会,实际上,确实是袁世凯的私心,是清廷覆灭的真正推手。满清入关,是吴三桂的反水成为明朝灭亡的真正推手;晚晴的灭亡,同样是由于另一个军事权臣袁世凯的反水,可谓起于斯、亡于斯,清廷灭亡岂不正是历史的报应?
辛苦革命为什么不是普通的兵变、**或改朝换代呢?
是孙中山及同盟会高举的“共和”理念,成为推翻清廷以及中国3000年君权专制的“思想杠杆”----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军权,都注定成为人民公敌。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让这一思想开始中国人心中扎根。即使还有怀念皇帝的遗老遗少,也改变不了共和理念成为中国历史的潮流。在晚清,只有孙中山自1895年起,就坚定地高举革命、共和的大旗。谈共和,则必谈孙中山。孙中山就是共和体制的旗帜。孙中山回国后,力排众议,坚决提出要早定国体,即以民国、共和取代君主专制,以总统、总理、议会取代君主立宪。不能等待袁世凯的逼宫(清廷退位),而要创造一个共和政体,哪怕让袁世凯这样的阴谋家来做民国的大总统。当孙中山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孙中山指出,大总统的意义不在于谁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专制君主的传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为此,孙中山将民国大总统一职,作为推动袁世凯造反的诱饵。国家元首,国之大宝,非如此如何能令袁世凯率领中国唯一有实力的军队(北洋军)归顺民国呢?
《辛亥革命》在表现这段历史的脉络上,很见功力。不是过去史学家所谓革命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目的,袁世凯最后复辟帝制。《辛亥革命》不仅为革命人的“无私”进行了有力的辩护,而且为孙中山超越历史的洞察力进行了辩护。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我们今天要肯定和发扬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对待历史,尤其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重要历史的敬畏态度。这些电影创作人员可以说是在我们党史专家、文献专家的带领下、启发下,认认真真地学习历史,小心翼翼地走近历史,感悟创造了符合历史人物的心灵,精益求精地塑造好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为今天的观众提供历史营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地对待历史的传统,跟那种借历史去展示明星的做法大相径庭。
辛亥革命是什么?
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国体的新生,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国家、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元首、官员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变王权天授、王土王民、杀伐随意的专制独裁政体。
这是中国历史的真正进化。
《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志士。
电影精心塑造了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形象。同时它也把那个时代的一批知识界的风云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今天的观众面前,展示出一幅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史,这对我们今天是极富启示意义的。一些不太熟悉的人物,如章太炎、刘师培等,以及像杨度这样的人物,他们的精神轨迹通过一部大众化的电视剧,形象地展示在我们今天观众面前,展示在今天的知识分子面前,展示在今天的青年面前,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所以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是我们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文艺创作的一个重大成果。电影用辛亥革命那批志士仁人的精神写辛亥革命,同时这部剧的这批演员,确实是在屏幕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享受。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
第二篇:毛概实践报告材料
社会实践教学题目。
1、进入21世纪10年间家乡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消费状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及地点:本人居住地所属行政区域。
调查研究目的:了解近十年来家乡经济取得的变化,人们在经济变化的基础上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的变化。
2、人们对节能减排问题认识状况的调查
调查对象及地点:所居住城市及村镇居民
调查研究目的:了解当地居民对于气候变化以及“节能减排”问题的认识。
3、了解所生活的区域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调查对象:所居住社区或村镇的居民
调查目的:了解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群众的文化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4、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专项调查
调查对象:所居住社区或村镇的居民
调查目的: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长,农民工生存状况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请对当地城市中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做专项调查。例如:其生产安全保障、工资水平、权益保障、居住生活条件等方面进行调查。
5、健康合理的大学生活方式调查
调查对象:本校学生或其他高校学生
调查目的:可以选取校园学习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建议。
6、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本校在校学生或其他省内高校在校学生
调查目的:这个经济、政治、文化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挑战。在种种情况面前,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又是呈现出怎样的状态,试设计调查问卷并回收进行分析研究。
5月10日交给班长按学号排序2500字
第三篇:毛概实践报告
2016年社会实践(社会调研)方案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程(社会调研)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一)指导思想:
贯彻理论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教育原则。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实际中去,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大学生对国情民生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目的
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深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人际交往表达、调查报告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二、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的主要内容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结合课程内容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自己寻找调研单位,或到父母、亲戚、朋友或邻居的企业调查,也可以到所在乡村或社区调查。
学生参照2016年社会调研题目(见附件一)。
三、社会实践参加人员 1401—1404 1401—1404
四、社会实践调查基本要求
社会实践调查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体同学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在具体实践调查过程中,每位同学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调查。
2、必须保证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不能少于一周。
3、认真撰写一篇社会调研报告。五.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1、根据参考题目选题,完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
2、根据所选调查题目,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研,对调查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
3、第十二周各班应及时将社会调研报告以班级为单位汇总,上交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调研报告进行考评,并记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
格式要求:
统一用实习报告作业本。封面注明: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5年社会调研报告
2、实践报告标题 例:关于***********的调研报告
3、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附件一:实践调研参考题目 青年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看法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知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与原因浅析 大学生文明素质调查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 对校园公共设施破坏现状的调查 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关于大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做第一排的原因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知度调查关于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满意度调查 关于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政策的了解认识调查 社会诚信度及其影响调查 大学在大学生心中印象的调查 大学生宿舍文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18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调研
19在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0大学生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21.解析90后大学生的弱点
22.培育湖南工业大学的大学精神之思考
第四篇:毛概实践报告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和高校发生深刻变革带来了许多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困惑、混乱与沦丧,一些可能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关 键 词: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和高校发生深刻变革带来了许多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困惑、混乱与沦丧,一些可能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高校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从表面上看,现代大学生似乎缺少以往的政治热情,但我们坚决不能用“政治淡漠”来简单加以概括,如果说学生已经由盲目的冲动变为勤于理性思考,逐步趋于成熟则更为客观准确。他们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观察和处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
(一)政治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素质最根本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对祖国的热爱会变成大学生一种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动机,继而 产生巨大的热情,为追求真理不辞辛劳的攀登,从而形成无畏的创业精神。集体主义使大学生将自己的成才目标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紧密相联,继而形成一种促进自己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动力,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和实践能力。
高校学生是比较关心政治的,他们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愿望比较强烈,对于一些国内外大事,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在与一位马哲教师交流中,得知该位老师对同学们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迫切心情颇有体会。这个情况同时通过我校开设的马克思哲学课上同学们对于老师所分析的政治国际形式的强烈兴趣也可以看出:
1、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多数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理论,能够主动学习并迅速接受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科学的思辨能力,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积极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2、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遍认同。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给予了热情关注。近年来,大学生的改革开放意识明显增强,对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深感自豪。在与同学谈话中进一步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政府作出的英明战略决策,将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人生观。总体上看,大学生人生追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勤学善思、注重能力、全面提高、立志成才是其人生观的基本特点。
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明显增强。现实社会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只有文凭没有水平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同学们一致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我校,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除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上自习外,就是进图书馆、听音室、网络学习室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同学们表示“现在还是想多学些有用的东西,将来才能有点作为”。
(三)价值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在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也同样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同时,由于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理想化,加之外界的多种诱惑,不良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既不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倡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也不是惟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而是强调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兼顾,奉献与索取的统一。
价值目标多样化,带有明显的务实倾向。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裂变在大学校园里的反映强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变革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一样,带有明显的普遍性、同一性和同步性,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并向获取实惠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种多样性和务实性的价值取向同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和多元利益主体等体制的出现是相吻合的。
(四)道德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和思考,校园的大学生群体大体上完成了东、西方道德标准的否定与肯定,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与西方文化中积极因素逐步融合,形成当代大学生的新型道德观念。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在调查中,多数同学认为“无
私奉献精神非常崇高”,“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应该兼顾”等。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忠、孝、仁、义、礼、信、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仍有保留的必要,并且对“忠、孝”的选择率最高。
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的前提下,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智育,轻德育。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使自己有所发展,必须依靠真才实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所以大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中,实践则少之又少。个别同学忽视德育、不注重全面提高素质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直未能有效解决,这些直接导致他们意识淡化。甚至极个别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不愿上政治理论课,不愿意担任社会工作,政治上不求进步,公益性活动不愿参加,甚至是厌倦和反感。特别是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做出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荣誉的行为,道德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二)注重实惠,缺乏理想。“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评论是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的现实写真。过去对宏大理想的追求,代之以对更加现实、更加具体、更能体现个性的目标选择,这样虽有增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减轻心理压力等积极的一面,但其生活缺少动力、格调不高、得过且过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活动不是以锻炼能力为目的,仅仅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理论功底不强,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一部分同学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中。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觉得“学习无动力、生活无目的、无聊苦闷”;甚至有的学生不明白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三)贪图享乐,怯于奉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同学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据调查,把金钱看作是人生首要目的同学的比例在近年来有所升高。在采访同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认为金钱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赚钱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个人私欲得到更好的满足,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意识较为薄弱。
(四)强调自我,忽视他人。一些大学生曲解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提倡个性就是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把个人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有的竟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在大学生的演讲稿和话语中运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实现自我”。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对国家集体利益漠然置之;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同学关系紧张;
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出现偷盗、借财物不还等损害他人利益;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考试作弊、弄虚作假;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畸形消费。自我意识的膨胀使个别学生相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意义就在于“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歪曲化。
三、对策思考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也会对国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倡导积极思想,正确引导学生思想意识走向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二是学校,三是家庭。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舆论报道等都会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这其中有好的影响,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此时,学校导向就成为了决定学生意识走向的重要因素。那么学校改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呢? 新的历史条件和德育对象变化的新特点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上出现的新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不仅仅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思考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对“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学校一是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精神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会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二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走向。每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状况,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加强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大问题,虽然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小部分思想道德与政治意识薄弱的学生,而大学生处于血气方刚、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很容易就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误导,有的甚至被图谋不轨的坏人所利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
政治行为无论对现在还是将来的中国,均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把加强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全面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内心世界,完善其人格和个性,全面提高素质无庸置疑应该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做到“德育为首,教育为本”。适时恰当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素质理念,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党的可靠接班人。
第五篇:毛概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调查小结
实践出真知,这是好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同样的,我们也仅仅停留在知道这句话的层次,到底它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我们也是模模糊糊的。。经过这次实践调查,我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以前,我一直不太相信实践能得出什么大道理来,就好比工地上劳作的工人们对各种工作了如指掌,他们实践了很多很多次,可是也没见他们得出什么真知,他们经过很多次实践未必能得出什么道理,而我只要去查看一下相关的书籍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了解到相关原理(在这里,并没有任何看不起工人的意思)。
在做调查报告前,我认真地查阅了资料,自以为了解清楚了实践调查的全部流程,应该会比较顺利的完成此次实践调查。可是事实是,中间碰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很多问题都在资料之外。而通过这次实践,我虽然没有得到类似定理,原理的东西,但我了解到了许许多多更具实践性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真知吧。回想一下,真知并不是书上所讲的种种大道理,一味的教条主义正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所以,实践出真知。
可能马克思也没有想到,150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会像一股不可阻挡的风暴,席卷整个世界,每个人都知道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就像当今世界每个人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一样。可是呢,知道并不代表了解,知道并不代表认同。这次抽样调查显示:在当代大学生中,54.8%的大一学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经过一年的学习,大二,三,四学生只有23%左右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甚了解;但是,不认同或者对马克思主义无所谓的学生占了30%
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比例,我不知道这是学校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悲哀。鲁迅先生曾所过,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不会有出路的。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将来的中流砥柱的我们,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不认同,那又何来的国家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今我们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渠道主要是理论课堂的学习,新闻媒体的宣传,团委学校组织的活动等等。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渠道并不是易于我们所能接受的。时代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进步,但我们的学习方式却没有太多实质性改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普遍对马克思之类的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了。有一个故事说,掉了一块马蹄铁,输掉了一场战争;输掉一场战争,覆灭一个王朝。可见,一个小事件也会造成巨大影响。更何况马克思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呢?
我想,如何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