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让教师站在道德的至高点
别让教师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教师节的思考
教师节已经过去几天了,想起了去年的教师节到凤凰支教的事,有很多回味,今年什么都没做,呆在家里,收到了一些祝福,很平淡,做了一点点思考。
从小开始,我们就被灌输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的。搜索了下现在教师节的制定由来:1985年1月,中国时任总理赵紫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教了十年书,说实话,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也没觉得有多么神圣,仅仅是一份职业而已,只不过会有些职业操守,有一点职业责任感罢了。
相较于往年,今年的教师节似乎过得“最热闹”,讨论争议似乎最多,因为就在上半年,接二连三的一些禽兽教师校长性侵学生的事件曝光,引起家长的恐慌,社会的热议。
制定教师节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提高教师地位,但这些必需要家长和学生认可才行。在网上看了很多有关教师节的评论,有谈“教师劫”的,因为一到教师节家长就要绞尽脑汁想着怎样向老师表示点什么,不然心里不踏实;有说应该要取消教师节的,因为把一个职业定为一个节日其实现实说明教师还是一个弱势群体,如同护士节、劳动节什么的。这些确实已成为了一种现象。听说从明年开始把教师节改在9.28号,孔子的诞辰日。在我看来,不如把“教师节”改成“教育节”,因为教育不仅仅只是老师的教育、专家的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政府的教育,而是大家的教育,全民的教育,不只是理论的教育,更是实践的教育,仅靠几个专家说点完美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有自信来谈谈教育,思考教育,要形成一种对话,专家与大众之间,领导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都要有对话,而不是单纯的专家说,大众听;领导说,老师听;老师说,学生听;家长说,孩子听。中国的教育要想取得大的实质性的进步,需要我们全民参与和思考,尤其要思考现阶段我们能做的,做得到的是哪些,不要天天只是盯着应试教育、高考不放。这就如同好几年前有些专家天天倡导房价泡沫理论,要跌,鼓励市民等等,鼓励租房,而时过境迁,好些年过去了,泡沫似乎更大,但什么时候破灭大家似乎已经等不起了,那些当时听信了所谓专家的,现在已经望房兴叹,后悔莫及。相对于房价,教育更是一个等不起的事情,投入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精力,时间和孩子的青春。我们的教育有着我们的现实国情,应该根据国情制定长期的和短期的教育目标,不说别的,就拿教育资源的公平性问题,择校费等等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么些年过去了又得到了多少改变,更别说彻底颠覆现在的高考制度了,这比八年抗战还要长得多,我们先谈谈现在能做到的必须做到的是什么吧,先搞个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什么的。
最近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见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发表演讲说总理和农民两岗位无贵贱之分。职业本该如此,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容易,都很幸苦,没有哪个职业比哪个职业更高尚,每个行业都是社会的需要,分工不同而已。真正伟大的是人本身,做了伟大的事,而和我们所处的职业无关,不能说入了这一行,你就突然变得伟大起来了,而应该是你平时本身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大家敬佩的事,那一刻你才真正伟大起来,大家才会尊敬你,比如汶川地震时的谭千秋如是,小锐锐事件中那位捡垃圾的阿姨如是。
性侵事件曝光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家长的恐慌,除了因为这本身是一件很恶劣的事件外,另一方面是因为从情感上不能接受,这么多年一直在自己心里那么伟大神圣的教师形象突然一下子变得那么龌蹉不堪了呢!并且有教师性侵好几个学生好几年,直到学生的身体扛不住才被揭露出来,这是为何?也许在幼小的学生思想里,老师都是伟大的,都是善良的,都是好心的;父母在家里也可能教导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在这种思维定式下,这些老师利用了孩子思想的不成熟,威逼利诱哄,使得自己的兽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得以隐蔽。这些事件报道后,我不知道政府将会采取什么措施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多组织教师听几次讲座以加强师德教育?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根本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救,要淡化教师的道德标杆,让大众知道不是每个教师个体的道德都是那么高尚,要学会说不,尤其在自己的身体受到侵害的时候自己要勇敢的抗拒和投诉。
让教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本身的发展和个性需求,因为对于心里有道德这杆秤的老师来说,容易压制自己的个性,生怕自己犯了什么错后被放大而影响自己的道德形象,这样就放不开手脚,自己的很多想法不敢付诸行动。其实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而对那些心里根本没有把师德品质作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老师来说,根本就没有把之放在心上,起不到约束作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平时的教学中,在学生和老师间建立好奖惩制度,教师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学生有权利指出来,老师该承担的要承担,该道歉的要道歉,这样在管理学生方面,在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老师对之的批评和惩戒学生才更容易接受。记得自己以前当班主任的时候,和学生沟通交流制定了一些班级制度,有对学生的,也有对老师的,我做错了也要受罚,被罚过,和学生争论过,在班会上道歉过,但并没觉得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了,反倒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他们似乎更能听得进去,心里的抵抗情绪不会那么强,还有学生主动向我承认错误的,因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单方面听谁的。教师节的时候学生送我几张卡片我也很高兴,有几个蛮有创意的我还在班会上表扬了。
现在在大力倡导中国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法律、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大核心板块,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领先于另外两个板块的发展,我想对于中国梦来说接下来要努力发展的是法律梦和教育梦。
教师,其实没那么伟大!
附:曾收到过得教师节礼物,保留至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感觉很温暖。几个学生一起送我的教师节礼物,最上面是我曾教给他们的一句英文名言
教师节一个学生送我的礼物(我是教化学的)
第二篇: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
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
——美国课堂给我们的启示
张丰
近年来,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十分活跃,大江南北涌现出各类典型。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此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在对美国基础教育的考察中,我们发现了许多体现“让教于学”价值取向的课堂镜头。
案例1:美国课堂中的“学案”
在一节通过电影学习《德国史》的课堂上,放映着一部事先经过剪辑的纪录片。影片的主线是1945年“二战”结束至1994年“柏林墙”倒塌期间发生在德国或与德国相关的重要事件。授课教师和7名学生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作记录,偶尔教师也会穿插一个问题或是一点解释,学生也会简单地讨论几句。
学生的桌上有4张记录纸,第一张纸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及主要信息;第二张纸让学生在一个时间轴上整理这些关键事件,并将美国、苏联、英国等国的对德主张与政策的发展也整理到这个时间表上,以梳理其中的逻辑与线索;第三张纸上印有若干政治家的演讲词,在每段演讲词后授课教师都是提出设问:这是谁的演讲,什么时候发表的,他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演讲的意义或标志是什么……这4张记录纸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教师的意图。
这是我在美国发现的一例典型的“学案”。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没有听到授课教师的娓娓相授,也没有看到师生之间精彩跌宕的追问与对话,有的只是他们默默地观看、记录、整理和间或的讨论。老师课堂言语的占时可能连10%都未必有。而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呢?老师又该怎样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其实,这位历史老师的备课重点主要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纪录片的剪辑,二是3张“学案”的设计。高明的老师往往能够通过核心知识与方法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本质意义的学习的发生。也许,教师没有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必需的学习目标,而是把在观看、记录、思考、整理的过程中所带给孩子的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影响作为第一学习目标。这或许是我们课堂的局限,也是我们的“学案”编制与运用的“软肋”。
案例2:基础比技巧更重要
在一节《代数2》的复习课上,授课教师先在电子白板上呈现5个方程,让学生判断这5个方程所对应的图形的类型,然后选择两个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出图形。有60%的学生能基本完成教师的要求。但大家的神情有些散漫,无关的谈笑也时而有之,教师的宽容真有点“境界”。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倒非常自觉,不过也有未掌握的孩子若无其事地坐着,授课教师在巡视中会与孩子作些交流。15分钟后,教师开始在电子白板上讲解第一小题,然后请几位学生到前面去讲解另外4个小题。
在得到学生的积极确认后,教师亮出本节课下半段的学习要点——解析抛物线的三个要素,即开口朝向、顶点坐标和对称轴。教师先在白板上简单地作知识梳理,而后又呈现两个方程,请学生变形,写出这两条抛物线的三要素。
整堂课,授课教师就呈现2个要点、7个小题。教师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便不再发起更多的智力挑战。
基础比技巧更重要。如果把太多技巧化为必须学习的内容,会让很多孩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最大立场。当然,我们还要让一部分有潜力的孩子能够自觉地深入数学。美国主要通过课程选择修习制度为学生的延伸学习提供机会,而不是提高统一的课程标准,强迫另一群孩子陪他们读书。
案例3:“创意写作”是如何形成的印第安纳州学术高中的课程组织颇有特色。在春季学期都会提前两周完成学期测验,腾出半个月的时间组织集训式的“特别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将学生全部打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和课程,集中学习、研究一个方向或专题。这种“特殊课程”称为“五月项目”(May Term),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完全相同,一般是3-5个小时,由教师自己把握。
在《创意写作》课的学习现场,一位气质极佳、年过半百的女教师主持这门课程。该课程没有教材,老师会在前一天提出要求,让学生做好素材与观点的准备。课上,一般先是学生的展示和讨论,然后组织一个半小时的“小组写作”。老师说,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上课时,12位同学围坐一起,大家都能充分看到彼此的表情。
首先,每位同学展示自己事先收集整理好的五件事。当某位学生展示时,其他学生安静地倾听或作些记录,期间老师没有插话。
接着,每位成员介绍完五件事后,老师都会提出一个问题:“根据这五件事,猜猜该同学要表达什么观点?”此时整个小组活跃起来,大家纷纷发表看法。当猜到同学的本意时,他会很开心,甚至和同伴击掌庆祝;反之,便会流露出失望的表情。老师要求每位学生记录下其他同学基于五件事情所提出的观点,供自己参考。老师并不作正确与否的判断。而是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与否。
最后,老师让每位学生重新选择五件事,创作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首诗歌。
课堂上,老师没有传授给学生创意写作的具体技法,只看到在同学们热烈交流中的记录与思考。虽然这些思考并不严谨,也很难通过具体测验来考量。但这是一段真切的创作的过程,教师早已将她对创意写作的理解,蕴含在这次学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
这些朴素而真实的课堂,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和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今日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实质。
1.教师的功夫在课前,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在上述三个课堂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师对于学与教的关系的认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站在学生身后的教师。
在美国的课堂上,老师的话语不多。在与老师的对视中,我们没有看到老师有迫切的需要传递给同学们的东西。然而,在课堂的自然进展中,却发现孩子们可能面对的丰富的内容。这就是教育。
老师的功夫并不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前的构思与准备,包括资源提供。老师坚持“让教于学”、“还教于学”,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掌握方法。
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孩子得到了什么,而是孩子生成了什么,生成了多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
在《德国史》一课中,教师没有在课堂上指点江山,而是让学生自己记录和思考;在《创意写作》一课中,教师没有给学生教授创意写作的各种技法,而是让学生在写作经历中体会创意。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精彩的表现,但孩子们却在课堂上有真切的感受。但这并不代表美国老师可以漫不经心,在课前,他们为孩子做了充分的准备:剪辑的纪录片、看电影时的学案、创意写作的流程„„老师是以自己丰厚的专业素养,去促成孩子有意义的学习。老师备课备什么?不是你在课堂上的精彩言辞,而是孩子需要的学习设计,那个切入本质学习的学习活动的设想。
2.教师的智慧在于对学生学习的预见、策划与组织。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组织学习。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并不看你讲得漂亮不漂亮,而要看你有没有组织起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美国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精神。教师的专业功底常常体现在他对如何完成学习目标的必需的“台阶”的预设,这些不露痕迹的预设,会引导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譬如,像《德国史》一课中的第二张学案,在孩子们完成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整理后,一个整体的历史分析悄然形成,这远比那些史实片断的记忆更有意义。又如,在“创意写作”中,让孩子们事先准备的五件事与一个观点,似乎并不经意,而组织孩子们交流、分析、比较、感悟,虽然没有确定性的学习内容,但留给孩子的却是深刻的策略与道理。
据了解,美国的高中教师通常每周授课有15-20节,每天给那些选修自己课程的学生上一节课,每天面对3-4批不同的孩子。如果在国内,如此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是无法想象的。每周20节课,我们的老师一定会上到嗓子“冒烟”。因为我们的老师总以“播放的手法”来上课,而美国的老师呢,他们一般不站在讲台上,而是站在学生的身后。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解是狭隘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与指挥,在于他对课程的整体把握。
3.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联系,让课堂充分体现课程的意义。
常有学者追溯“课程”的原义,有一种说法将“课程”解作“道路”,这是有道理的。课程不是“静态”的学习内容,而是“动态”的包含学习方式的学习进程,是学习活动的有机集合。
3在美国,我们看过几十节课,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让我们眼前一亮。但在前述的三个课堂案例中,我们却有别样的体会。这些课堂启示已不只是课堂,其中充盈着教师的课堂智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目标的整体性。在现在的课堂中,其实都有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内容目标,二是超越内容的方法或思维的目标。哪一个目标是课堂的重点目标?怎样兼顾两个层次的目标?怎样让一堂课更好地为整个课程服务?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问题,但这又恰恰是大家容易忽略的视角。
二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紧密结合。我们思考,这些课堂的价值并不在于它能马上解决什么,而是它促成了学生的哪些学习经历。应该是学习内容“附着”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学习方式为学习内容服务?从某一时段看,内容似乎是重要的,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看,学习方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我们的教师难易摆脱传统的“以讲代教,以听代学”的课堂,为什么我们的教师难以从“片段式教学”走向“整体性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落后的评价让先进的课堂难以实施。
4.“方法立意”的课堂期待“方法立意”的评价。
在听前面提到的那节数学课时,我一直在问自己:数学课最后要留给孩子什么?我们可能留给每一位孩子的是什么?回想我们的课堂,教师总有教不完的东西,学生总有做不完的习题。因为我们求全,过于关注事实知识的记忆,过于讲究特殊情境的技巧。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对于事实知识,只要孩子知道从哪里获得,就未必需要记忆:对于特殊的技巧,没有必要面对全体学生。美国的课程更为突出核心概念与基础知识,更为重视学生的方法思维与探索经历。这就是“方法立意”。
当然,并不是我们的教师“无知”。今天,这种“知识立意”的教学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寒”。我们的考试测验,特别是对于短期测验结果的过度重视,确实需要深刻反思。我们常常混淆了过程性评价与选拔性评价,让孩子学习的时时刻刻都被选拔性评价的“紧箍咒”束缚着,而且在命题技术上,从“知识立意”到“方法立意”、“能力立意”的跨越,还缺少实质性的研究与突破。如果我们对于这样的经验式命题的结果还要过度应用的话,短期功利的影响的放大,将会导致教育教学行为的异化。这是今天的课程改革所要克服的关键困难。
(摘自《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
第三篇:2017至2018教师工作总结
2017—2018学第二学期期末工作总结
教育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每一年每一届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个性迥异,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来说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而在这一工作的过程中,老师也必须有针对性地反思,才可以使教育真正达到更好,更有效的目的和结果下面是我对于这半学期工作以来的感悟和概述,现将这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素质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热爱本职工作,责任性较强,工作上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常规和临时任务,团结同事,一心扑在教育上,认真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课下进行答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关心,爱护,尊重自己的学生
二.教学工作方面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知要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关键。坚持先备课后上课的原则,做到每一节课都是“有备而来”。认真读教参和教辅资料,备教材,教法和学生,既要考虑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考虑知识的横向衔接;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出难点;既要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又要注意好各个环节的过渡自然。三.取得的成绩
在这几个月的工作中,我所带的七年级英语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后进生还需巩固基础的词汇和句型知识。四.存在的问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对学生还不够了解;教学方法上还可以再提升等。而这些问题只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解决。五.改进措施
1.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注重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这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厌学的习惯,顶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甚至是抄袭的,所以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由于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所以上课时间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时间,作为老师应善于组织,调动学生进行学习,更充分的利用好上课时间。总之,在这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一些回报。我会努力填补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来辅助课堂教学,激活课堂,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更有效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力争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取得好的成绩。我相信耕耘总会有收获。
第四篇:教师道德
热爱——教师最高尚的职业情感
内容提要: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热爱就是我们对兴趣的最大的执着与付出。而“教师”这个名词又总是与“付出”“奉献”联系在一起。因此拥有“热爱”这个教师最高尚的职业情感,会让教师把培养学生当做自己一生的最大的兴趣去热爱。
关键词:热爱 教师 高尚 职业情感
爱为师德之本,无爱便无教育。这句话表明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做到两点:一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个岗位;一是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只要你怀有这种热爱之心,怀有这种最高尚职业情感,那么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这个岗位。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其职业岗位上,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一位哲学家启发我们: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就必须在上面种上庄稼;要想让灵魂洁净,就必须用美德去占领它。这种美德,就是“无私奉献”,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有高尚的师德。
首先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任何职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否热爱岗位,决定着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积极性、表现和成效。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爱岗敬业有着更重大的意义,例如那些在小山村中教课的老师,那些在危房中教学的老师,那些为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的老师,都是爱岗敬业的楷模,他们热爱这份职业,不,他们不仅仅把它当做一份职业,更是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份事业。
其次是严谨治学。现代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行为意识的倡导者,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治学,必须终身学习,好学不倦,刻苦钻研业务,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学科的前沿,不仅教会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更要教会他们发现真理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知识是有限的,能力则是无限的,让他们运用开拓创新的能力去建设我们国家的未来。
再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全过程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师表即教师在各个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教师的行为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则是为人师表的最基本的要求。
2、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思想基础有一篇文章叫做《 21 世纪谁来当教师》,向我们提出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21世纪,到底谁来当教师?”目前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是否能保持住教育这一份净土,是否能稳定住自己这颗浮躁的心,耐得住寂寞。当一些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纷纷 “跳槽”时,试问我们的教育怎么办?谁去“传道受业解惑”?谁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明天的栋梁?此时,更可以看出,“热爱”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多么可贵的品质!例如:孙炯教授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就赢得了同学的尊敬和爱戴。正如他在宝钢优秀教师颁奖大会上讲的“教师是我最热爱的职业,我为我们这项崇高的职业,为我们是一名大学教师感到自豪,感到骄傲”。不仅如此,孙炯教授还认为要做一名好的大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处于本领域的前沿。只有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够站在研究的高度,在基础课教学中给学生指出数学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创新性的思考问题。正因为孙炯热爱这个教师这个职业,他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才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如果一个教师厌恶自己的职业,他怎么可能认真的完成他的教学任务?如果仅凭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应付上课,这给学生造成的损失该有多大!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生中蕴积着众多人才,遇到良师会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但也可能被不安心从教、见异思迁的庸师贻误终生。二、一是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的爱,只能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只能是主观主义的教育。
1、热爱学生是教师最高尚的职业情感。首先,热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做为一名教育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面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应当随时保持高度的敏锐性,经常进行细微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其次,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付出自己的精力去了解学生,面对每一个学生都用炽热的爱和教育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用爱的甘露去自润他们的心灵;用爱的钥匙,让学生敞开心扉,这样才能找到教育学生的良药,才能因材施教。再次,热爱学生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只有教师充满热情的教育,学生才能在“爱”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才能引导他们茁壮成长。特别应当重视的是,对于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后进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给他们以真诚的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引导他们成长。
2、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第一,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确,只有在他们的人格独立的前提下,他们才可能去独立的思考。否则只不过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而已。第二,了解学生。了解是教育的起点和前提。明白学生的问题在哪,我们才可能在我们的教育中切中要害,否则只是隔靴搔痒罢了。第三,关心学生。关心包括关心学生的身心、思想、品德等方面。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他们求知的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老师爱你们。第四,公正对待学生。公平地、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公正地、是非分明地对待学生的各种行为。学生是一个群体,是由形形色色地人汇聚而成,学生又是一个个体,每一个都各不相同,但不可以主观的把他们分割成块,应该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去教育。第五,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声色俱厉,而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是要让他们改掉一些不良习惯,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爱学生绝不等于“惯”学生。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面镜子,经常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热情是短暂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减的,但是热爱不是,热爱是人们对这一份事业的执着与持久的情感。其他工作可以没有到“热爱”的程度,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职业,一个单纯的谋生手段,但教师不可以,没有对职业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学而不厌、开拓进取”的精神,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说:“我极为珍惜热爱教育事业这神圣的情感,呼吁每位从教者都要凝聚这种真情。只有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只有热爱,才能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真谛;只有热爱,才能担负起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一个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人,很难想象他在这一领域会取得什么成就。同样,一个不热爱教师这个岗位的从教者,要想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也只能是痴人说梦而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良好的素质则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培养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同样的,热爱自己事业和学生的教师也一定会获得社会和人们的承认与尊重,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教师最高尚的职业情感。
第五篇:教师发言稿:别让时间成为遗憾
教师发言稿:别让时间成为遗憾
教师发言稿:别让时间成为遗憾
亲爱的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你们有没有因为时间而错过或者后悔没做某些事?估计都有吧,我们总是在抱怨指缝太宽,时间太瘦,总是抓不住时间的脚步,稍不留意时间就匆匆溜走。
可是同学们但是真的怪时间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归根结底是自己不抓紧它。做很多事情,当你愁眉不展的时候,时间就从你的抱怨中溜过。我很欣赏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里对时间的这一说法:时间就像铁面无私不动感情的一个老人,不会因你的任何举动停住脚步,它只会对你的虚度光阴抱以轻蔑的一笑,然后轻轻越过。
很喜欢春节联欢晚会唱的那首歌《时间都去哪了》每次听我都在深深的自责,责怪自己没有让母亲头上的白发长出的慢点;责怪自己没有让父亲那长满厚厚老茧的双手好好休息过;责怪自己没有让父母那对儿女多年的殷切希望实现过„„甚至深深的叩问自己的良心做过多少让父母舒心的事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即使我内心再怎么不安时间照样还是不急不慢的走着。
也很喜欢央视那个公益广告,内容是“【小时候】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长大后】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毕业后】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有了孩子】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您享福啊!【成功后】妈,等天气暖和了,我带你出去好好玩几天!妈,你等等我!你再等等我!你再等等我!妈!你回来啊!”。再等等、再等等,等我们长大一定会好好孝顺父母,买最好的东西给父母,可是殊不知有多少时间可以让他们等待!一天天,一年年,时间抹白了父母的黑发,压弯了父母的脊背,模糊了父母的双眼„„我们还在不知趣的等待,我们等待着什么呢?难道要等待的是那个伤心痛哭的那一天吗?难道是等待的是追悔莫及的那一天吗?
同学们,时间真的不多,时间也很无情,它根本不给你任何机会等待,它也不会可怜任何一个人,别让时间成为你一生的遗憾。把握好现在的每一刻的时间,在我们每个人有限的时间内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吧,或许只是一句问候,或许只是简单地陪伴,但千万记得别让时间成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