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中秋诗会 新闻稿

时间:2019-05-13 10:2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月几时有 中秋诗会 新闻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月几时有 中秋诗会 新闻稿》。

第一篇:明月几时有 中秋诗会 新闻稿

“明月几时有”

——记常熟报慈小学中秋诗会顺利开展

9月29日,常熟报慈小学举办了“明月几时有”中秋诗会。其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获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本次诗会在报慈小学旧山楼进行,旧山楼是清代咸丰时太常寺博士赵宗建所建的藏书楼遗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此举办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体现出了学校具有时代气息与人文关怀的教育精神。活动中,老师、家长义工和孩子们展示出了多姿多彩、充满诗情又不乏乐趣的风貌。活动开始,一曲古筝、古琴演奏为诗情画意的中秋诗会拉开帷幕。音乐声中,沈校、钱校、冯校和陈校为在场的师生、家长送去了中秋寄语。表演唱《读唐诗》、师生情境诗朗诵、《诗韵太极》三个节目将诗词、音乐和表演相结合,有声有色;学生的书画作品展示、舞蹈《繁花》和情景剧《中秋即景联诗》将诗词融入了舞蹈、表演等元素,带来了一场唯美的视觉盛宴;旧山旗袍秀、中秋祈愿、赏月、品尝月饼等活动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也为本次诗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明月几时有”中秋诗会以经典诗词为主题,本次活动不仅纪念了我国传统节日,也结合了我国传统诗词文化,更体现了报慈小学“守心望道”的学校精神。

第二篇: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赵春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

疏通词的大意

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 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疏通词义;整体把握词的意思,领会名句的含义和感情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会词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的胸襟,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画面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月亮)。

2、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说说你积累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3、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我们曾学过苏轼的一篇描写月亮的文章,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啊!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多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4、本文是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对!这首词有没有题目?(没有。)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5、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教学目标”。

6、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大屏出示)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1、关于作者苏轼,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介绍,其他同学可补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苏轼学识广博,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民间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影响极大。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2、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和老师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指一生读。

三、初读感知,疏理文意。

1、检查预习(出示大屏幕)

2、先听课文朗读。(注意: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听节奏,悟语速。(在课本上作出标注字音与停顿)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3、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听完朗读,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里想想当时的画面。(屏幕出示诵读诗词的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有感情。)(生大声朗读课文。)

4、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推荐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5、疏通文意(看大屏)要求:(1.四人小组合作翻译课文(2.找出文中读音、写法及词义需要注意的字词(3.划出不懂的句子

6、请大家疏通文意后再有感情地朗读要求一遍课文。(生齐读课文。)

四、精读品味,欣赏佳句。

1、在诵读声中我们仿佛来到了那个明月皎洁的中秋之夜。大家看这首词有几部分组成?板书:(三部分:小序、上阙、下阙。)

2、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师生同读小序)小序交代了什么?(板书:交代了时间和写作目的)。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两个)。对。是哪两个呢?(一是怀念子由)。对,及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七年不见肯定会心怀想念。好,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有知道的同学吗? 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大家想一想,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3、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那老师再问你,“天上宫阙”指的是什么?(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师:是月亮中的宫殿吗?(众生默然)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 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4、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回去)。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是回到朝廷吧?)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朝廷)。

5、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还是指朝廷)。师:好极了!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不能。)从哪看出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他怕什么?(“寒”。)“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不是。)那指什么?(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作者心中充满了矛盾。那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人间”指什么?(“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师: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

6、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启发)具体点说——(“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兼怀子由”。)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怀子由。)

7、这里先写月,接着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句怎么解释((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是在人们别离时圆呢?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作者因什么而恨?(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好!(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这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难。)

8、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那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不是。)看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你从哪里 看出了期待和祝愿?(但愿。)“但愿”怎么解释?(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师:(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所以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9、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10、文章上阙(板书)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板书)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一部照相机,如果装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装入彩色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是(彩色照片。)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张底片,如果用快乐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快乐的照片。)如果用痛苦或忧伤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痛苦、忧伤的照片。):那么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底片去照世界的?(快乐的。)很好,我们永远都要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一切。现在,苏轼用他的心灵为我们拍摄了一幅照片,请同学们透过这张照片,体会作心者的境。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2、四人小组讨论:

1、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从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豁达的胸襟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板书——豁达 乐观)

五、熟读成诵,感悟诗情

师:这首词很经典,也很短小。老师想考验你们一下,能不能当堂背下来!请大家背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1、背诵练习

2、这首经典的词如今还被谱成了一首经典歌曲来传唱,大家想不想听听? 播放视频《水调歌头》歌曲,屏显歌词。

师:齐背课文,力求声情并茂。(生有感情的进行背诵。)

师:同学们用这么短的时间背诵的如此流畅,真了不起!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吧!

3、课堂练习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____________

4、下面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看谁 把握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写好的同学请举手。

(生改写,师巡视,)

(今晚,我仰天问月,不知天上明月成于何时?想起遥远的京都,不知那里的情形,现在又是怎样?我真的很想回去啊,回到朝廷,一展我的宏图大志。可 是,想到那些小人的排挤和诽谤,罢了吧!把酒独舞,清风明月,为政地方,不也很好吗?)师:看来,我们男生真的很精彩啊!女生,哪一位来,我们不能输给男生啊?(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这因伤离怨别而愁苦的人,令我无法入眠。月亮啊,月亮,你是不是也充满忧愁呢?倘若不是,那又为何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分外圆呢?……对!人世间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是如此,总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不是万事都能随人愿的,只希望我们能够年年得平安,千里心相连,明月共观瞻。)

师:看来我们男生女生各有精彩。时间关系,我们不再请其他同学读你们的精彩片段了,我相信,一定还有同学比他俩写得更精彩。

五、总结:音乐很美,词也很美。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布置作业

1、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写一首白话诗,或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一段电脑动画。

2、拟写一句激励自己的话。

七、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小序:时间 目的

上片:望月(写景)豁达

下片:怀人(抒情)乐观

第三篇:《明月几时有》教案

《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琼楼玉宇、不胜、婵娟等。

(2)了解作者,了解诗词常识。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诗情,培养读诗的趣味。(2)理解诗意,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热爱诗词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掌握词义,理解诗义。教学难点:把握诗词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拓展法等。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

一、引领情境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入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于是有了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仰望夜空中的明月,你或许也曾有过美好的遐想你所知道的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老师出示咏月名句前8张PPT)

二、情趣导入

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许多文人骚客更是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畅饮抒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三、走进苏轼

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谈,既可谈所查的资料,也可以谈自已的感受,最后再由师出示苏轼的资料。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PPT)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苏轼当时正被贬为密州太守,苏辙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济南。苏轼兄弟情谊甚笃,自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苏轼中秋畅饮,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抒怀思亲的词。(出示PPT)

五、介绍“词”的一般常识

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曲,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据起那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一。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阙,也叫做片。(出示PPT)一首词一般分为两部分,上阙就是一首词的第一段,下阙是该词的第二段。就是一首词的前后两部分,又称上片和下片。

六、赏读诗歌

刚才我们介绍了本词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下面我们来对全词进行品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步、听配乐诵读(播放朗诵视频),这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细心品味。第二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大声地自由朗读,充分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感。自由散读词作,猜测一下当时苏轼的心情。(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出示PPT)

第三步、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字音,老师作补充(PPT展示),请同学们读准读会。

第四步、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展示朗读技巧。(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七、品味词意

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1)解释相关字词,翻译课文,分析课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提问: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3)概括上阕的内容(4)概括下阕的内容

(5)小组讨论:你认为这首词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愫?作者在这首词中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八、结束语:

播放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体会词的意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九、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十、作业

1、背诵课文,直到会准确默写。

2、请以“月亮”为内容,写一段景物描写。

3、课后收集你喜欢的诗词,准备朗诵会。

第四篇:《明月几时有》说课稿(范文)

校本课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埕口镇中心小学 冯晓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选自埕口中心小学校本五年级下册。本着校本以拓展学生视野、熏陶古典文化和本地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主旨,埕口小学校本课程文化旨在使学生感受古典文化气息、激发孩子们学习诗词的兴趣、陶冶古典文化情操以及学习先人先哲们的宝贵思想和精神文化。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词教学的重点。

2、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上升到了解面对悲欢离合应该有的人生态度。

3、能够在课堂上当场背诵或是吟诵出来。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提炼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板块的安排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导入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此处可以调动孩子们的思维)学生们的回答会从以前学过的诗句中寻找,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杨万里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然后教师总结导入:月亮是相同的月亮,但是面对这一轮月亮,有的人喜,有的人悲,有的思念,有的赞美,那么我们的大诗人苏东坡面对着月亮,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大文豪苏东坡对月抒怀的词。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2、了解作者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这之前,我要穿插介绍作者苏轼的有关情况及他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才能让他们顺利地过渡到整体感知。由于课下已提前布置好学生们收集这一方面的资料,因此这一环节重在学生们的汇报交流,老师给与总结。

不外乎,苏轼的主要地位如幻灯片所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此处,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详细交流苏轼的生平,这样利于学生从一开始就能了解苏轼的豪气的性情,豪放的词风,对作者多一点的了解就会对他的作品多一分的兴趣与好奇。

3、初步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己读通本词,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放手让孩子们去做,而不是强灌老师的意愿给学生们。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本词,读通本词。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顺本词,读准韵律感。

1)对于本词中的生字生词,老师在学生讨论交流基础之上,给与正确的指导,比如说本词中的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婵(chan)等生字,并指导学生给这些难懂的字词以解释说明,为弄懂词意做基础准备。

2)扫除了文字障碍,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正确的读音,重新自由朗读或是小组交流一起诵读,在学生朗读通顺的情况下抽查个别学生读,小组读,或者是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然后再一起讨论交流该以怎样的语调、语气、语感来朗读。

3)根据讨论的结果学习划分本词的停顿,根据停顿反复品读,教师泛读,学生跟读。引领学生在感受词的音律和美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并找个别学生,小组,男女生来朗读,体会这种音律的美感,感受与之前没节奏时的不同。

这一环节重在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诗词,初步了解文意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5)、了解写作背景,在诵读中加入感情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而在此之前,对于本首词的写作背景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政治上的抱负未遂愿,而又与家人分别多年,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带着对本词写作背景的了解,思念情绪在全班蔓延,趁着此气氛全班一起欣赏曹可凡主持人关于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视频,之所以选用曹可凡先生的朗读作品,是因为他能较好的诠释本词的写作韵律,因此,有利于学生们很好的把握本词的诵读,以及体会苏轼当时的心情。

紧接着,全班一起随着朗诵视频跟读,在音乐和正确的读音加感情融入中的指导下,边读边品味。

5、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语文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能做到初步了解词的意蕴,而后从此句中得知词人的胸怀抱负以及表达的思想,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询问学生: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在这一环节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并趁机,老师给出寄语。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像苏东坡一样,怀着旷达的心,笑对人生。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本词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在这一环节中,我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的歌曲,素有“天籁之音”的王菲,在诠释这首词中能做到天音与思念的结合,把握住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之景,可谓是经典。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歌词的内容,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幻化出形象画面并受到感染,引发他们无穷的想象。

然后在王菲的声音中再次朗读本首词。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词的诵读后,一起欣赏《但愿人长久》的MV版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并跟随视频的歌曲一起哼唱,学会此歌并能仅仅依靠音乐就能唱出完整歌曲,以达到背诵全词的目的。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学生欣赏画面歌曲的同时能背诵诗词,巩固诗词,从音乐中超脱出的 4

情感赋予在诗词的诵读识记中,从视觉、听觉和心灵共鸣一起达到本课的目的。

8、拓展迁移

出示幻灯片,面对给出的四幅月亮图,问同学们:你又想起了什么?试着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的心情。课前提前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小卡片。要求每位同学学着苏东坡诗人在卡片上用简洁的词语堆砌表达自己的心情,并配出相应的图画。

这一环节主要在于让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更要有自己的见解,面对同一种事物,不能像古人那样照搬诗词,而后有属于自己新一代的思想和诗歌,由此可以积少成多,培养文学修养。

9、课后作业

在本课学习后,布置相关的作业:解读苏轼的诗词,收集并阅读老师推荐的苏轼的三首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一环节旨在要求学生继续收集苏轼诗人的一些资料和代表作品,而不仅仅把本次的学习仅限于课堂之上,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累,才会在积累中产生兴趣,深受古典文化熏陶,达到了解和熟知古典文化的习惯,并能把我们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做好的称职的文化接班人。

以上几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把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化,其间穿插有图、文、声等综合信息手段,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象性,从而使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第五篇:电影《明月几时有》观后感

《明月几时有》的点点滴滴

当开始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想记下影片的点滴,而是观后的所思,当然这些也是缘于影片的内容,或者说由它指引了思索。------题记 拿什么回忆

当郑佳彬回忆往事时开始的影片,当然这是惯用的表现手法,以某个角色人物的回忆为线索展现影片的内容。其实,该片里郑只是个小小角色,确切说只是故事里的一个小孩子而已,或许正因为彼时他的年少才有此时他的回忆。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分量呢?微不足道吧,激发不了矛盾,解决不了疑难,至多是个润色吧。但于他则不同,可能彼时的战争年代生活的体验会是他一生最宝贵的人生历练,这样的谈资是了不起的。当我们抱怨生活的无奈、惆怅之际,想想他年少的时代有什么呢,衣食之忧不用想,没得想,简单地说活着就是最美好的,最真实的莫过于为了活着而生活。没有欲望可谈,过着最真实的生活,佛家说是欲望造就了痛苦,由此想想何尝不是呢!选择太多是头痛的,没得选择才是好的选择,生活的苦楚不是拿不起,而是拿的太多——放不下。不得不说的是之于少年打动人心依旧是纯真的情怀,无论是谈论自己在墓碑上的休息,还是幻想黑狗的惩敌,最后被风声吓怕暴露了其内心的自尊与弱小。当然,他还是成长的年龄,战乱的生活迫使他慢慢成长,对方老师的思念也伴随着他成长。黑仔的勇敢

刘黑仔是个线索人物,刚开始以为是个小混混,一副混不伶仃的样子,给帮会大哥传话带有浓厚的年轻气盛、蔑视不在乎的样子,但也有智慧于脑,先礼后兵是体现。如果说影片里有什么暗在的对比,他会是之一,相比那些文人弱不禁风,整日与书与文相伴,他则“轻松”多了,四处“游荡”。年轻是资本,二十左右的年龄,身强力壮,反应敏捷,处事果断,尤其是面对冒牌接头人,看穿后稍作周旋一击致命,这点是那些文人无法相比的。

有句话他说的很让人深思,当和方老师告别时反而说自己的命好,这是感激之词吗,感谢上天让自己经历这么多危险还活着,是活着,当我们感觉更多的是该去感激自己吧,执着于自己的当下,从没想过自己在短枪队能活着,活着就成为了感激之源。其实,正是这种“无思”让自己更好地完成当下的任务保有性命。当然有感激的心是好的,知足的心也不能被遗忘,只身一人没烦杂,甚至是爱情都没有,告别时那深深地一拥很快就放下,向着新的任务基地行去。期望的是胜利后再见,可谁会想那么多呢,明天是怎样都不得而知,有此念也只是留在心里而已,活就在当下,于感情认识就停止在再见还是认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下载明月几时有 中秋诗会 新闻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月几时有 中秋诗会 新闻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本词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教学重点: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

    音乐教案明月几时有

    音乐教案《明月几时有》 江西省吉安县浬田中学廖守芳 【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学唱《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亲情的重要性。 第二: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教......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讲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义 1、背景:苏轼(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文注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学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指导学生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句; 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情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 2、能体会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月亮在词中的意蕴。 3、能探究月亮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