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关爱》教材研说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研说
马军庄小学 白伟杰
老师们:下午好!
关爱是个充满温情的主题。自古以来“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经典故事,不知温暖了多少人。当我们翻开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教版教材,关爱跃然纸上:它藏在全家团坐一起看电视的遥控器中,装在充满阳光的棉鞋里,还在那双为长辈拿拖鞋、洗手绢、挠痒痒的小手上,而柔柔的月光下母慈女孝的场景更令人动容。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在启蒙时期,就学习用真情去获取真情,用关爱来赢得关爱。今天我就以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切入口,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部分展开研说。
一、说课标
㈠语文课程目标的设置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就第一学段而言识字与写字是学段目标的重中之重,具体来说: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4.学习独立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4.诵读儿歌、儿童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好、感叹号。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㈡针对于本单元教材具体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4个生字,会写3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情。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更多的识字方法,在自主识字能力上有所提高。
2.课文的阅读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3.利用阅读材料,以巩固识字,同时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
4.借助拓展写话题目训练,在巩固识字的同时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体贴、照顾长辈,帮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二、说教材: ㈠编写特点
1.各单元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
2.安排独立的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4.改进呈现形式,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5.体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㈡编写体例
一年级上册教材力求搞好低幼衔接、稳步推进。从一年级下册开始适当加大改革力度。依据这个编写设想,本册教科书从内容到形式有了较大改进:从本册开始,教材围绕专题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这样编排,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思想,体现了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的整体推进,便于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单元安排了导语→《识字2》→《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四篇阅读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二”。
1.本单元在简短的导语之后,以三字经的形式编写识字课,孩子们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既认了字,又领会到了“尊长辈,敬父母”的道理,与之后的阅读课文及语文活动遥相呼应。2.《看电视》截取生活中一家围坐沙发看电视的普通场景,以诗歌的形式巧妙地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合在一起, 从看电视这个细节中表现了一家人彼此关怀谦让的情感。3.《胖乎乎的小手》和《棉鞋里的阳光》都是充满家庭温暖的小短文.《胖乎乎的小手》视角独特,以小见大,巧妙夸赞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棉鞋里的阳光》写了小峰在妈妈为奶奶晒棉被的感染下主动帮奶奶晒棉鞋的故事。4.《月亮的心愿》写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而放弃了和同学们去郊游的决定.进一步深化了本组“关爱家人”的主题。5.“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
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㈢知识技能的立体整合:有关爱的主题在多册教材里都有涉及—— 一年级上册《平平搭积木》、《借生日》赞扬了儿童关心、敬爱父母的美好心灵。一年级下册第二组《关爱家人》
二年级上册第七组《真情关爱》分别表现的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以及更广阔的情感熏陶:浓郁的亲情、真挚的民族情、对落后地区少年儿童的同情。二年级下册第二组《奉献与关爱》是一组用爱心串起来的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些充满爱的诗文后,再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献出爱心。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献出我们的爱》;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从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这种感情。
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可贵的亲情友情》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深入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别人。
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人间真情”的专题,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从不同的角度,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这一篇篇充满真情的课文,值得我们和学生一起去品味,感悟文中的情,体验家的温馨,去接受别人的爱并付出自己的爱。
三、说建议
㈠教学建议 1.识字教学
①要尊重识字规律,随文识字。最好在学生借助拼音熟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圈一圈生字、画一画带有生字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学习生字。
②要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经验。从以前学过的字中发现规律,学会新的字。
③要激发识字兴趣,通过编字谜、顺口溜识字要尽量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编自记,不必十分考究其合理性。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记忆生字就行。(举例说明)*借助“被”字认识衣字旁。结合“被”的意思,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和衣服有关的字,一般都用衣字旁。衣字旁有两点,它是由“衣”字变化来的。
*“愿”很多学生都以为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其实它是半包围结构的,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2.指导写字
①指导要到位,要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情况,对生字笔画的起笔、止笔、占格。字的间架结构,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与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清楚。
②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时不要拘泥于对每个字逐一细致的指导,整体规律上着手,多引导学生自已发现写好字的方法掌握规律。
③要精讲解、多示范。要加强新出现偏旁、笔画的指导,用彩色粉笔突出标示。(例)*“画”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下面的凶字框儿不能写得太高,要让被包围的部分多露少包。*“妈”和“奶”,一是女字旁的笔顺要适当提醒一下;而且其中的横变为提,书写时不能超出右边的撇。另外,“马”字的第二笔是“竖折折钩”,“乃”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都是一笔写成的。“太”字可以重点指导写好“竖撇”,要“先竖后撇”,也就是先写竖,再由竖中弯下写成撇。“气”字要重点写好最后一笔,弯处要写得像一张弓,钩处要有力。3.阅读教学
①注重学生在读书中的独到感受、注重自悟自得。学习朗读时要边读边想。教学时,可以结合泡泡中的提示,体现训练过程。
﹡如P2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秘密”的含义。训练一边读一边想。﹡再巧妙链接P25,联系文中兰兰的表现──推想
这样既联系课文想象情景,训练边读边想、读思结合的能力,又联系课文推想未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②阅读教学流程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学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如P22,“揭开奇妙”时,就可以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深化对主题“为别人着想”的理解。
﹡再如,P25,兰兰的爸爸、妈妈、姥姥的说的话都可以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进行表达训练。
4.指导朗读。本组课文对话较多,练读时重点练好对话中疑问和感叹的语气。并且要纠正唱读,进行必要的范读、评价读、分角色朗读。5.恰当发挥语文园地的作用 1.“我的发现”有两项内容:一是识字,二是一字多义。
识字方法的学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练习运用上。可以指导学生看看哪些字可以用“减一减”的办法来学,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来学,让学生自己找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认记生字。认识六个生字后,再通过认读词语来巩固。如:车票、元月、元旦、值钱、诗篇、遍地等。
一字多义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解“张”字的意思。如“张爷爷”的“张”是人的姓;“张贴”、“东张西望”、“张开嘴巴”可以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一张画”可以用实物讲解;“开张”可以放在句子中理解:某某饭店今天开张了。没有必要说出词语解释,只要学生能知道字词在不同地方的大概意思就行了。
2.“日积月累”包含两项内容:“我会读”和“读读背背”。①“我会读”,要求读一些常用词语,在积累词语的同时巩固生字;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词语的朗读上。有些词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口头造句练习,如“照顾、精彩、奇妙”。有很多字是本组学的生字,要注意巩固。②“读读背背”,要求读背一首小诗《鞋》。“读读背背”的练习,教师可作适当范读或领读,然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背诵。背诵一定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3.口语交际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本组“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我该怎么办”。
(1)在口语交际课之前,要提早布置准备工作。留心观察爸爸、妈妈等长辈是怎样关心、照顾自己的,并试着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鼓励多角度想办法,如怎样让爸爸、妈妈信任自己,举什么事例说服他们等等。(3)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勾起话题,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4)注意交际过程的指导: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中的不足,适时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合作意识。4.展示台:“识字加油站”是让学生展示自己从电视上认识的汉字,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识字的好习惯。
这项展示活动,应该在本组教学开始时就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注意从电视节目中认字,并随时做好记录。展示的前一两天,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字词整理一下,准备展示。展示交流时,可采取多种形式,尽量让所有同学都有机会展示,并从别人的展示里学到不认识的字。如果学生还从别的途径识了字,也要给他们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并加以鼓励。㈡评价建议
首先,围绕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1.对识字教学的评价,学生只要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读正确,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即可。
2.对写字教学的评价,应重在关注孩子们的写字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是否正确、端正、整洁。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
3.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4.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
第二,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
第三、对低年级儿童应多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希望我们评价是暖暖春风,润物无声的同时——鼓起学生自信的风帆!㈢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首先,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参、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第二,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我校利用图书室、书香走廊、班级文化、手抄报等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有利环境。教师还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我相信,只要我们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认真研读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通过指导学习,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使他们成为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学习者。以上是我对单元教材的一点肤浅认识,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指正,谢谢!
2013-4-16 5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研说稿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研说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下面我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本册教材进行研说。首先,说课标。
从课程总目标、本册教材内容标准两方面说。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分别是: 体现人文性的目标是:1.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3.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体现工具性的目标是: 1.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4.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5.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6.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以上课程总目标的制定,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具体到本册教材内容标准: 汉语拼音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能按顺序熟练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并初步掌握大写字母。
3、初步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550个,会写其中的250个字。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顺序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5、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初步掌握识字方法。阅读
1、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鼓励学生多阅读,扩大阅读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其次,说教材。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8组,各部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专题都有:识字写字、四篇课文、语文园地组成。
1、识字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1600-1800字会写800-1000字。掌握笔画、部首、规则、间架结构、形体美。写字姿势习惯。
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学习查字典。
2、阅读
学习默读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喜欢阅读感受乐趣。
3、语文园地
展示台 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
口语交际 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我的发现 鼓励探究多种识字方法、规律。编写特点
1、识字写字 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识字任务主要安排在课文和识字课后面的练习中,语文园地少量安排。改变集中识字,贴近专题,承担识字任务,减轻压力,体现整合。特点:独立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背诵。(词语、三字经、对对子、数量词归类、谜语、谚语、诗歌)
2、阅读
(1)课文内容选材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
(2)思想内涵全面,蕴含丰富,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每个专题都比较宽泛避免内容的局限性。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3)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内容、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
(4)题材广泛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强。选文富有童心童趣,与当代儿童生活紧密联系。
以情感人:《看电视》一家人互让电视频道的感人场面,洋溢着暖暖的温情浓浓的亲情。《月亮的心愿》珍珍为了照顾生病妈妈放弃郊游的故事。《棉鞋里的阳光》,我和妈妈对奶奶的孝顺体贴。
以趣动人: 课本以儿童的目光看世界,充满童真童趣《小壁虎借尾巴》等童话贴近儿童的想像世界。《胖乎乎的小手》反映了孩子们丰富的生活世界。《棉花姑娘》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深受学生喜爱。
以美诱人: 课文充满美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展现了形象美《荷叶圆圆》。展现了语言美《四个太阳》,文中那优美的语言、丰富鲜明的形象滋润孩子的心灵。说教学建议
1、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流程精心打磨课堂。鼓励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小组合作,游戏巩固。(熟字组词游戏、会意识字)
2、写字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习惯。范写重点笔画用彩笔标出。
“描一对二写三”严格按照笔画顺序书写。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增强自信。
3、阅读教学
(1)注重学生在读书中的独到感受,注重自悟自得。(2)阅读教学流程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纠正唱(范读、听音乐配读、分角色朗读)
(4)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提前指导学生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5)编排课本剧表演在说说演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两只小狮子》中 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6)选读课文结合讲读课文教学。
4、语文园地
(1)“我的发现”练习设计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
用加换偏旁、熟字加偏旁、”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识字方法巩固旧知,学习新知。教学时,鼓励学生把获得方法迁移运用于识字学习中。(2)“口语交际”积极倡导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合作意识。教学尽量模拟社会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形成互动。适时评价,引导鼓励为主。规范口头语言,重视提高交际能力,学会合作交流。(3)展示台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不断产生成就感,不断激发好学上进的动力。用竞赛、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展示本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评价采取激励方式,使识字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评价建议:
首先,围绕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对识字教学的评价,学生只要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
对写字教学的评价,应重在关注孩子们的写字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是否正确、端正、整洁。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
3.最后,对低年级儿童,应多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首先,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参、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二、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
我校利用图书室、绿化园地、校园墙壁、黑板报等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有利环境。
我的研说教材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导!谢谢!
第三篇: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研说教材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研说教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题目为:亦教亦研,灵动飞扬。研说的流程主要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去说。说课标也就是课程目标,从三个维度和两个领域两方面去说。说建议主要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和内容解析以及专题整合三方面去说。说建议主要从教材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三方面去说。
一、说课标
第一个课程目标即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知识与技能。全册要求正确认识550个常用汉字,会写250个生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学会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个维度: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借助图画、儿歌、拼音等,主动探究性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活泼有趣的方式识字。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口语交际的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课外阅读总数不少于5万字。有写话的兴趣,展开想象,初步体验情感和语言的优美,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个课程目标即五个领域。第一个领域 :识字与写字。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鼓励探究多种识字的方法,积累生字,正确书写笔画笔顺。第二个领域 :阅读。要求有感情的读文,体会情感因素,积累语言、古诗以读背为主,借助插图阅读。第三个领域 :口语交际。要求能恰当运用插图和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第四个领域 :写话。要求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学习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第五个领域 :综合性学习。要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大自然、活动等,能用口头或图文的形式表现自己观察所得。
(与以往不同之处:修订前后要求识字的总数不同。口语交际进行多角度选择。)
二、说教材
我将从八个专题、编写特点、编写体例与内容解析以及两个整合四个方面去说。
首先,说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编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特点
1、专题组织单元加强整合。这样安排培养便于学生的素养。特点
2、安排综合性学习。比如:第一、四单元,让孩子感受春、夏天的美丽;第五单元,告诉孩子遇到困难不要怕,要想办法解决;第八单元,告诉孩子,身边处处有科学,要善于发现、探索。特点
3、不断更新课文。这样安排,不仅面目一新,而且具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比如:有反映领袖事迹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有反映家乡新貌的《画家乡》;有体现关爱他人的《月亮的心愿》;有介绍自然常识的《棉花姑娘》等。特点
4、编写角度由教师的教转成学生的学。不管是单元导语、课后练习,还是语文园地,都以伙伴的口吻叙述、亲切,自然。特点
5、语文园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每个语文园地安排了“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多个方面,帮助孩子巩固并学会使用所学的生字。
其次,八个专题。
全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八个专题,分8组,分别是: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着教育价值。
接着,说编写体例及内容解析。
编写体例我将从全册编写体例和单元编写体例两方面去说。
1、全册编写体例。
全册包括8个识字,34篇精读课文和5篇选读课文,8个语文园地以及两个生字表。识字课中,安排了词语、对对子、谜语、谚语、诗歌等多种形式。大多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内容均贴近每一组的专题,便于整合。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大体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一组的课文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语文园地,主要安排了“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学习多种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全册教材中,每组内容都大同小异,都有一个识字,4-5篇精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
我将以教材第6组内容的安排为例进行解说。本单元是由一个识字,四篇精读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画家乡》、《快好孩子乐的节日》和一个语文园地六组成。课文末尾还安排了五篇选读课文,有《春风吹》、《象鼻桥》、《好孩子》、《咕咚》、《小猴子下山》。课文的最末尾安排了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中归纳了全册550个会认的字,《生字表二》归纳了全册250个会写的字。
2、单元编写体例。
每个单元都由单元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方面组而成。单元导语:是为了点明专题,提示要点及重点。课例:识字1个;精读课文4-5篇;语文园地有固定栏目: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有机动栏目:我会连、读读背背、我会读等。
例如:第五组――动脑筋想办法。识字5安排了猜谜语。课例有18课《四个太阳》,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画出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体会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19课《乌鸦喝水》,让我们认识乌鸦的善于动脑、聪明能干的一面。20课《司马光》,让我们体会到:遇到困难时,不要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21课《称象》,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语文园地》由“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会读”“口语交际”、“展示台”五个栏目组成。案例
18、《四个太阳》,“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春天,画个彩色的”。作者画了绿、金黄、红、彩色四种不同颜色的太阳,让学生体会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语文园地中:比如,口语交际,能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猜谜中主动识字。展示台,可以鼓励思考发现、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激发学习动力。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应教材从2012年秋季开始实施,我也从这时开始学习。要想把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领悟透彻,对我而言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我就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把自己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理解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课标
一年级上册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及常见的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准确进行运算。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认识物体的位置。·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方面:
·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问题解决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方面:
·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9个单元: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位置、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9单元总复习。分别安排在三个板块中。
数与代数中有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共六个单元。要求: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数感,培养符号意识,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认识整时钟。
图形与几何中有第二单元位置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共2个单元。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对简单几何体进行分类;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综合与实践中包括数学乐园和总复习共2个单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教材特点
(一)素材丰富、更具感性。
(1)海量情景图。如:我们的校园,小猪小兔盖房子、农家乐、野生动物园、拔河比赛……这些富有儿童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里面包含的奇妙知识,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紧贴于生活。一年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较窄,只有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实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才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第12页第4题。说说下面的物品放在什么位置合适。这些物品在卧室里的摆放,学生是熟悉的。用数学语言上、下、左、右、前、后完整的叙述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有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位置概念。(3)丰富的活动。新教材不仅延续了原教材中的活动,如:涂色、连线、画图、摆学具等。新教材活动更丰富。如:第11页第3题。把附页中的小兔和乌龟贴在图中。看图讲故事。说说,谁在谁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再如:第12页第5题。从附页上剪下小动物图,按要求贴一贴。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做”,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合理调整,更具理性。
1、内容调整
(1)新教材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数一数”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比多少”合并而成的。而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比高矮”“比长短”属于测量内容被删去了。将“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统计”的教学内容。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因为一年级一开始有些知识需要用到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关系来教学,如果不系统的学,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所以这一改变更合理。而原来“位置 ”中的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3)“用数学”的例题增加了,如:79页例6,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再如:98页例6,我们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两题在原教材的练习中出现过,而非例题。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变通能力有限,所以练习时无从下手,稍有经验的老师都是自己作为补充例题讲解。所以新教材的这一变动更具理性。
(4)练习增加了,如: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原教材是学习了1~5的认识和比大小,第几,分与合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加减法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0的认识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共3个练习。而新教材每学完两个内容之后就安排了一个练习,而且增加了单元整理与复习。共5个练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和理解知识
(5)新教材中10以内的减法表增加了减数是0的,还增加了差是0的,下面的提问也多了一问。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一是归纳整理得更完整。二是关于“0”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表里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掌握。
2、难度调整。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由于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由于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本册只认识“整时”。
(三)突显方法,更显灵性。
(1)对比教学。如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原教材采用的是分开教学。而新教材是对比编排教学。同时习题的编排也加强了对比练习。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悟数,如“3”既可以表示3个,也可以表示第3了。
(2)三段式教学。教为学,学为用。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新教材用三段式教学突出了学法指导。如:P98例6,让学生了解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并解决(教材一般用“怎样解答?”提示)——对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吗?”提示)这样,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又如:36页的活动,老师根据“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谁搭得更高?“这三个步骤去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是有序的。也是带有探索和思考的。还应该是有效的。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关注情感,更显个性。加减法表,原教材都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示,但新教材先出示的表是完整的。再出示的表是一部分,要学生自己把表填完整,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又如:19页第5题,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1、2、3、4、5,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使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有个性。
3、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他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基本体例是:生活情境图引入——发现提出数学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与拓展。同前几册一样,教材仍然在单元之前,安排一个大情境,引出后面的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4、立体式整合纵观分析小学阶段的学习以加减为例:一年级上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年级下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二年级上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下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以及混合运算,三年级上万以内的加减法
(二),四年级上小数的加减,五年级下分数加减,整个体系体现了范围逐步扩展,能力不断提升,本册教材为整个小学数与代数这一知识体系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各个知识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横向整合本册教材,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所占比例较大。本册书中有6个学习单元涵盖了这一内容。内容与内容之间环环相扣,结合的比较紧密。几大知识相互延伸,相互拓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一)在“懂”的基础上“学会”,提高数学“四基”能力。学生学习基本口算就是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数学事实库”的过程,继而完成从构建事实到提取事实的转化。
(二)在“做”的过程中“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学时,让学生随意摆弄手中学具,可摸、可滚、可推、可拍、可转……这时,学生会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以在地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通过摆,搭,学生还知道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倒塌,要想把球放稳,必须放在平平的面上,我们还可以通过蒙眼睛猜物体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学的过程中“养成”,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我个人认为要从“听、说、写、用”四个方面作持久的努力。
2、评价建议
过去我们有很多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继续沿用。今天想说说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及总复习学完后设置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评价时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第一次出现“成长小档案”是在学完第二单元“位置”以后。我想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是在学习上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回味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能答出一条收获的学生,就在他书中的小档案里盖一朵小花,有几条就盖几朵,以此激励学生。课堂上没有发言的学生,听了同学的发言后,回家把自己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来给你盖花。
3、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这些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合,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开发教材中的主题图资源。(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4)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用。
最后让我们为新课程改革祝福,更祝愿我们老师们与新课程同成长,与新教材共发展!
王磊 2013年9月
第五篇:赵波: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材研说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材研说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赵波
本单元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它是小学阶段这一领域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学习本单元,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教材进行研说。
一、课标对教材的基本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通过认识圆柱的展开图,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体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及体例
1、编写意图: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的编排,继续注意使学生在获得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圆柱与圆锥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没有大的改变,但是,教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锥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使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如此编排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
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有关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并展开观察,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再把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重新包上,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这样的编排为进一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锻炼学生空间想像的能力。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教材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圆锥)的活动。此项活动的编排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像、推理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4)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教材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例如,教材联系长方体体积公式鼓励学生估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联系圆柱体积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教学是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思路设计的,如此编排是让学生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编写体例
本单元由节、整理和复习两部分组成。每一小节中又包含正文、课堂活动、练习。正文呈现教学内容,体现具体目标要求,其中例题多以问题、留白、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空间。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练习是为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设立的。本套教材的练习具有插图丰富、题型新颖、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等特点。整理和复习是对单元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在整理复习后面跟着一个综合练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的数学能力。
从编写意图和体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该套教科书中得以突显,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不再是被统治与统治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学生和教科书的关系不再是崇拜和权威的关系,而是一种探究和开放的关系。
三、教材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圆柱和圆锥两部分内容组成。圆柱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从特征、表面积、体积三方面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圆柱的感受和认识。圆锥包括认识和体积两部分内容。圆柱认识这节课分三个层次编排的:圆柱的认识、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圆柱的侧面、底面及其之间的关系。
圆柱的表面积主要是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圆柱的体积有两个例题,分别是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解决问题。
圆锥这部分内容其编排与圆柱相似,分别教学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利用圆锥体积解决问题。
从这棵知识树上我们不难看出圆柱、圆锥的认识分别是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基础,同时圆柱又是圆锥的基础。
由于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因此新教材十分注意把“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层次、有坡度地分配到各个学段中。
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圆柱; 五年级下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上册:认识圆,会计算周长、面积。这些知识都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学习又为后续的相关内容做好了准备,学生将在第三学段会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实物原型。
教材在编排时,既强调知识本身内在的纵向联系,又关注数与形的横向沟通与联系,尤其是考虑了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识规律。
四、教学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单元教学重点为: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圆柱、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及简单的实际应用。难点为: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圆柱形物体的用料,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建议是:
1、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特征时,首先让学生摸一摸圆柱形实物,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
里,想像一下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再动手剪开,看有什么发现。让学生通过操作看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可能有的学生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说说是怎样剪到的,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找到答案。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2、注重教具、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和探索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圆柱体积时,先让学生回想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直观演示出来。然后结合例5中的几个图形,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提问:“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一种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体积?”让学生谈谈想法,然后用底面、侧面不同颜色的教具演示。使学生清楚看到,圆柱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再通过多媒体进一步演示,发现底面分成的扇形越多,拼起来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这时发挥颜色的作用,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五、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
首先是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遵循《标准》的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应强调的是,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对此,我经常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
评价主体多元化。本学段的学生在自主性和独立性方面比第一学段相对要强。除了可以开展教师评价,还可以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如在资源评价上每单元结束时都有一个自我评价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有限的教材,无限的解读。我们只有潜心钻研教材,才能更好地服务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