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诗词练习
一、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3.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3.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4.请你依据平时的阅读积累,依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段不少150字的描写片段。
5.《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6.你还能默写出哪些描写沙漠的诗句?说说它们好在何处。
三、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属双关语,暗指。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4.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6.按提示默写诗句。
(l)重点写思念之深的两句:。(2)重点写思念之苦的两句:。7.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 8.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答: 9.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答:
四、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仔细品味这首脸炙人口的小令,回答问题。
(l)“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答:(3)“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答:
五、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4.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5.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2)琼楼()(3)绮户()(4)婵娟().....6.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欢饮达旦()(2)把酒问青天()(3)高处不胜寒()(5)但愿人长久()7.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明月几时有?。(2),何似在人间。(3),月有阴晴圆缺。(4)但愿人长久。8.写出三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句子。
(1)(2)(3)9.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是。
哲
理的句
子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4.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5.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2)琼楼()(3)绮户()(4)婵娟().....6.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欢饮达旦()(2)把酒问青天()(3)高处不胜寒()(5)但愿人长久()7.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明月几时有?。(2),何似在人间。(3),月有阴晴圆缺。(4)但愿人长久。8.写出三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句子。
(1)(2)(3)9.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4.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5.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2)琼楼()(3)绮户()(4)婵娟().....6.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欢饮达旦()(2)把酒问青天()(3)高处不胜寒()(5)但愿人长久()7.补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明月几时有?。(2),何似在人间。(3),月有阴晴圆缺。(4)但愿人长久。8.写出三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句子。
(1)(2)(3)9.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2)(3)
六、如 梦 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 和。
(2)作者采用 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第二篇:《诗词入门九》
九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在辨四声的基础上学会了辨平仄,就可以学平仄配置的规则了。学这规则,最好从学平仄标准句式开始。所谓标准句式,就是一句诗的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也就是理想的句式。但作诗为照顾字义,允许在非关键的字眼上有条件地变通,所以不论前人今人所作的格律诗,许多并非标准句式。但是学平仄配置,则应从学标准句式开始。好象学打麻将,学会了“推倒胡”-----怎么把万、条、饼等配成胡、将等简单的规则,再学什么“一条龙”、“清一色”、“门前清”等算翻的复杂规则就有基础了。就平仄配置的规则而言,它比麻将规则简单得多,但运用到做诗上,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还包含有关文学修 养的许多问题。
学标准句式,先要懂得诗句的音节,格律诗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是通过诗句中音节的平仄上下交递、左右回环体现出来的。五言诗句有三个音节:头两字叫头节;中间两字叫腹节;最后一字叫脚节。七言诗句比五言多两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个音节是在最前头的,叫顶节,其后各节名称同五言诗句同,依次为头节、腹节、脚节。标示如下:
五言诗句: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
∧ ∧ ∣
仄仄|平平|仄
∧ ∧ ∣
头节|腹节|脚节 七言诗句: 西山|白雪|山城|戍(杜甫《望野》)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顶节|头节|腹节|脚节
五言、七言的标准句式,并不复杂,各为两类四式。
五言标准句式分仄起、平起两类。仄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仄仄;平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平平。两类又各分两式。即: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仄声,不入韵句;仄起平收式----头节仄声,脚节平声,入韵句。平起仄收式----头节平声,脚节仄声,不入韵;平起平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平声,入韵。例句如下:
仄起仄收式: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黄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
为叙述简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甲1式。
仄起平收式: 落日|五湖|游(薛莹《秋日湖上》)
仄仄|仄平|平
为叙述简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甲2式。
平起仄收式: 林中|观易|罢(韦应物《答李瀚》)
平平|平仄|仄
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乙1式。
平起平收式: 花枝|出建|章(皇甫冉《婕妤怨》)平平|仄仄|平
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乙2式。
五言诗的标准句式就这四种:
甲1式:仄仄|平平|仄
甲2式:仄仄|仄平|平
乙1式:平平|平仄|仄
乙2式:平平|仄仄|平
从这四种标准句式中,可以看出音节间的平仄交递:凡头节是仄仄的,腹节或者是平平,或者是仄平;凡头节是平平的,腹节或者是仄仄,或者是平仄;脚节,押韵句平声,不押韵句仄声。这叫作句中音节平仄相间。一个音节两个字,相间是“间”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间“。这是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初学者必须首先弄明白。
用以上四种标准句式作首句,可以组成四种标准的五绝句式。例诗如下:
1.首句仄起仄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1型: 王之涣《登黄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甲1)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乙2)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乙1)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甲2)
(注:”欲“该平而仄,因在非音节的字眼上,可以变通。)2.首句仄起平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2型:
薛莹《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仄仄仄平平(甲2)
烟波处处愁。平平仄仄平(乙2)
沉浮千古事,平平平仄仄(乙1)
谁与问东流。仄仄仄平平(甲2](注:”谁“该仄而平,变通用字。)
3.首句平起仄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3型:
韦应物《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平平平仄仄(乙1)
溪上对鸥闲。仄仄仄平平(甲2)
楚俗饶词客,仄仄平平仄(甲1)
何人最往还。平平仄仄平(乙2)
(注:”溪“该仄而平,变通用字。)
4.首句平起平收。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4型:
皇甫冉《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平平仄仄平(乙2)
凤管发昭阳。仄仄仄平平(甲2)
借问承恩者,仄仄平平仄(甲1)
双娥几许长。平平仄仄平(乙2)
(注:这首诗每句都是标准句式,没有变通用字)
五言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大多采用1型和3型,采用2型和4型的较少。
律诗,专就形式而言,不过是绝句的重迭(首句入韵的例外,第五句要换成仄脚)。把绝句格式学好了,学律诗格式并不难。这里按五绝四型的次序,举例如下: 五律1型(首句仄起仄收):
杜甫《水槛遣心》
去郭轩槛敞,仄仄平平仄(甲1)
无村眺望赊。平平仄仄平(乙2)
澄江平少岸,平平平仄仄(乙1)
幽树晚多花。仄仄仄平平(甲2)
细雨鱼儿出,仄仄平平仄(甲1)
微风燕子斜。平平仄仄平(乙2)
城中十万户,平平平仄仄(乙1)
此地两三家。仄仄仄平平(甲2)
(注:”幽“该仄而平,”十“该平而仄。)
五律1型是两个五绝1型的重迭。
五律2型(首句仄起平收):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仄仄仄平平(甲2)
连山到海隅。平平仄仄平(乙2)
白云回望合,平平平仄仄(乙1)
青霭入看无。仄仄仄平平(甲2)分野中峰变,仄仄平平仄(甲1)
阴晴众壑殊。平平仄仄平(乙2)
欲投何处宿,平平平仄仄(乙1)
隔水问樵夫。仄仄仄平平(甲2)
(注:”白“、”欲“该平而仄,”青“、”分“该仄而平。)
五律2型是五绝2型与五绝1型重迭。
五律3型(首句平起仄收):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平平平仄仄(乙1)
白水绕东城。仄仄仄平平(甲2)
此地一为别,仄仄平平仄(甲1)
孤蓬万里征。平平仄仄平(乙2)
浮云游子意,平平平仄仄(乙1)
落日故人情。仄仄仄平平(甲2)
挥手自兹去,仄仄平平仄(甲1)
萧萧班马鸣。平平仄仄平(乙2)
(注:”一“、”自“该平而仄,”挥“、”班“该仄而平。)
五律3型是两个五绝3型相重迭。
五律4型(首句平起平收):
李商隐《风雨》
凄凉宝剑篇,平平仄仄平(乙2)
羁夜欲穷年。仄仄仄平平(甲2)黄叶仍风雨,仄仄平平仄(甲1)
青楼自管弦。平平仄仄平(乙2)
新知遭薄俗,平平平仄仄(乙1)
旧好隔良缘。仄仄仄平平(甲2)
心断新丰酒,仄仄平平仄(甲1)
消愁又几千。平平仄仄平(乙2)
(注:”羁“、”黄“、”心“该仄而平。)
五律4型是五绝4型与五绝3型的重迭。
从上面五绝、五律各四首中,可以看出句间音节的关系。为了说明这种关系,先介绍一下诗的句、联的名称。格律诗两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首绝句是四句、两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尾联。一首律诗是八句、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前面说过,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是一句之中音节平仄相间。那么第二条基本规则就是一联之中音节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是相反的。如出句头节是平平,对句头节必是仄仄;出句头节是仄仄,对句头节必是平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脚节除首句入韵(即2型、4型)诗,首联的出句和对句都是平声外,其余各联,出句必是仄声,对句必是平声。这叫作联中音节平仄相对,对也主要是”对“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对“。
平仄的第三条基本规则是联间音节平仄相黏。就是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除脚节外,音节平仄是相同的。就是绝句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尾联出句)平仄相同。律诗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颔联出句),第四句(颔联对句)和第五句(颈联出句),第六句(颈联对句)和第七句(尾联出句)音节平仄相同。这种相黏也主要”黏“在音节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相”黏“。
从上面所标示的八首例诗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律:一联中出句是甲式,对句必是乙式;出句是乙式,对句必是甲式;上联对句是甲式,下联出句必同为甲式;上联对句是乙式,下联出句必同是乙式;除首句入韵诗(2型、4型),首联出句为2式外,其他所有出句都是1式,对句都是2式。只要把四种标准句式记住了,•再把这一规律掌握了,象学麻将似的,你就已经学会了”推倒胡“。
把五言诗的平仄标准句式和基本规则掌握了,再学七言诗就容易了。七言诗句比五言诗多一个音节----顶节,按句中平仄相间的规则,五言头节是仄仄的,七言顶节必是平平;五言头节是平平的,七言顶节必是仄仄。七言的标准句式如下:
甲1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甲2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1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乙2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前面已经说过,律诗平仄句式是绝句的重迭。•把各型七律标准句式的组合的规则掌握了,七绝标准句式的组合规则也就自然会了。为避费辞,下面只标示七律的平仄规则,七绝从略。七律1型(首句平起仄收): 杜甫《野望》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西山|白雪|三城|戍(甲1)
首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南浦|清江|万里|桥(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海内|风尘|诸弟|隔(乙1)
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天涯|涕泪|一身|遥(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惟将|迟暮|供多|病(甲1)
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未有|涓埃|答圣|朝(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跨马|出郊|时极|目(乙1)
尾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不堪|人事|日萧|条(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
(注:”南“、”迟“、”人“该仄而平;”出“、”不“该平而仄。)
七律1型是两个七绝1型相重迭。七律2型(首句平起平收): 毛泽东《长征》》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甲2)
首联〈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对
对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乙1)
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乌蒙|磅礴|走泥|丸(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金沙|水拍|云岩|暖(甲1)
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乙1)
尾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三军|过后|尽开|颜(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
(注:诗中只有”磅“该仄而平,其余字字符合标准,律诗平仄如此严谨者罕见。)七律2型是七绝2型与七绝1型相重迭。
七律3型(首句仄起仄收): 杜甫《阁夜》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岁暮|阴阳|催短|景(乙1)
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天涯|霜雪|霁寒|宵(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五更|鼓角|声悲|壮(甲1)
颔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三峡|星河|影动|摇(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野哭|千家|闻战|伐(乙1)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夷歌|几处|起渔|樵(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卧龙|跃马|终黄|土(甲1)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人事|音书|漫寂|寥(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霜“、”三“、”人“该仄而平;”五“、”卧“该平而仄。)七律3型是两个七绝三型相重迭。七律4型(首句仄起平收): 毛泽东《到韶山》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别梦|依稀|咒逝|川(乙2)
首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对
对句--故园|三十|二年|前(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红旗|卷起|农奴|戟(甲1)
颔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黑手|高悬|霸主|鞭(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为有|牺牲|多壮|志(乙1)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敢教|日月|换新|天(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喜看|稻菽|千重|浪(甲1)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遍地|英雄|下夕|烟(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故“、”敢“、”喜“该平而仄;”三"该仄而平。)
七律4型是七绝4型与七绝3型相重迭。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居多,以2型、4型为常。《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有七言诗,全属2型、4型。
学会了辨四声,记熟四种标准句式,再领会这四种句式的交递规则,就基本上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要领了。初学者只要把本篇所标示的各型绝句、律诗,多看它几遍,好好琢磨琢磨,就不难看出,不论五言还是七言,不论绝句还是律诗,平仄基本规则只有三条:句中音节平仄相间;联中句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第三篇:九上古诗词总结
九上古诗词赏析汇总
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背景】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左右。辛弃疾主张抗金北伐,遭到了主和派的排斥、诬陷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同甫的。
【思想感情】本词通过对梦境中战斗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对友人的激励慰勉之情。【具体解析】
1.“醉里挑灯看剑(酒醉之后挑亮灯火端详宝剑)”
表明词人为国抗敌的愿望非常迫切,同时也塑造了一个落魄英雄的形象。2.“梦回吹角连营(梦中回到了响着号角声的军营)”
本句由实转虚,“梦回”二字表明了之后的战争场景不过是作者的旧梦重温。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将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形(视觉)、声(听觉)两方面入手,描写了士兵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精神,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4.“沙场秋点兵(战场上正在进行秋季大阅兵)”
“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又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本句形象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点兵”二字也透露出激战即将开始。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像的卢马一样飞驰,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描绘了惊险而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将军形象。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想要完成君王收复河山的心事,赢得我生前死后的英名)”
这两句直抒胸臆,交代了作战的目的——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也是词人的理想,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使词的情感上升到最高点。7.“可怜白发生(只可惜两鬓早已白发丛生)”
本句一方面由虚入实,表明了前画所描述的经历只是一种虚幻的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已经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怜”二字表达了词人空有凌云壮志却无法实现的悲哀和无奈之情,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
二、《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
【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体解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
“田家少闲月„„小麦覆陇黄”,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下文麦收的忙碌和痛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第二层:
“妇姑荷箪食„„但惜夏日长”。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蒸”和“灼”形象地将劳动人民忍受酷热的炙烤,辛苦劳作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矛盾心情,突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笫三层: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画面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到无法生存,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第四层:
“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一去做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此时的北宋王朝国贫兵弱,不断受到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当年七月,辽主曾胁迫宋廷割地数百里。这年十月,苏轼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僚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以抒怀。【思想感情】通过对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的描写,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具体解析】
1.“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人的豪情壮志)”
本句中,一个“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胸中的雄健豪放之气。
2.“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托着苍鹰,戴着锦帽,穿着貂袍)”
描写了一位善于打猎的武士奋发的英姿和气势。3.“千骑卷平冈(千骑驰骋,席卷山冈)”
“卷”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形容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随同太守前去观猎的热情,我要亲手射杀猛虎,让诸位再看看当初孙郎的风姿)”
“看孙郎”一句运用典故,表明作者要像孙权一样亲自挽弓射虎,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与上文的“少年狂”相照应。
5.“酒酣胸胆尚开张(酒兴正浓,胸怀和胆气更加豪壮)” 6.“鬓微霜,又何妨!(鬓发白了一些,又有什么关系!)”
“鬓微霜”与上文的“老夫”照应,“又何妨”展现了词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抒发了词人壮志未已,仍欲建功立业的心情。
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来到云中[给魏尚复职]?)”
这两句词运用用典的手法,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派人来赦免他,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疆抵御外敌入侵。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定将把手中的雕弓拉成满月的形状,朝着西北方,射杀犯界的天狼。)”
这三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射天狼”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操。
四、《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本词便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思想感情】本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具体解析】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塞下的秋日风景十分奇异,飞往衡阳的大雁毫无留恋之意)”
一个“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从侧面反映了西北边塞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
2.“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的边声随之而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层层山峰的环抱里,长烟雾霭,夕阳西下,这座孤城的城门紧紧关闭。)”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中原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饮下这杯浊酒聊以解忧,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一杯”和“万里”悬殊对比,诉说杯酒难消乡愁。“燕然未勒”运用典故,表明战争未胜,归乡无期。这句话揭示了征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思念家乡的复杂矛盾的心情。
5.“羌管悠悠霜满地(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
借景抒情,表达凄清悲凉之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加重征人的愁思。天气的寒冷表现戍守将士的艰辛。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夜深了,将士们不能安睡。将军和战士们须发都变白,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运用互文手法,表达了将士久陷疆场,头发花白战争都没有结束,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思乡忧国之情;隐含对朝廷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第四篇:·欣赏诗词九要
·欣赏诗词九要
(一)扫除字词障碍(包括查明典故)
阅读诗词可能会碰到两种情况:第一种通俗易懂,没有艰涩的字词,也没有生僻的典故,比如清代陆次之的《五人墓》:“五人五匹夫,五人五君子。埋骨在青山,题名在青史。”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能读下来;但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不见得能读懂;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可能读懂,但未必能挖掘出其中深刻的含义。其中的关键是要了解“五人墓”是怎么回事。高中同学读过张博的《五人墓碑记》,因此可能读懂,但要从赏析角度讲。能从此诗挖掘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人,应该怎样生;又应如何死”,就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通俗易懂的诗词不见得能理解深透。
第二种情况是有较多的生字和典故。读下来都较困难,这就非借助工具书不可了。比如南宋戴复古的《饮中》这首七律:布衣不换锦宫袍,刺骨清寒气自豪。腹有别肠能贮酒,天生左手能持螯。蝇随骥尾宜千里,鹤在鸡群亦九皋。贤似屈平因独醒,不禁憔悴《离骚》。
此诗困难的是用典太多,全诗共用了五个典故。一是“别肠贮酒”。此为古语,言酒量过人。二是“左手持螯”。典出《世说新语》:晋代毕卓嗜酒如命,曾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三是“蝇随骥尾”。典出《后汉书·隗嚣传》,刘秀曾对隗嚣说:“……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超群。”骥,良马也。四是“鹤鸣九皋”。典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九皋,指深远的水泽淤地。五是“屈平独醒”。典出《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被放逐于滨,遇见渔父,见屈原“颜色憔淬,形容枯稿”便问他何以到这个地步,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但查清典故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意图即他想通过用典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
比如第三个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从原诗句“蝇随骥尾宜千里”来看,估计复古有难言之隐。这从“宜”字可以看出。既是“随骥”本应(宜)可以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有两种推测:一是复古曾有意“随骥”,想借他人名势而封印成名,结果却落了空。二是并无事实,只是假设:如果我有蝇苟之心,便可“随骥尾”,也早该飞黄腾达了,然而我不愿做这种丧失气节的事,从复古的性格和经历看,当以后者的推论为准,这由下句更可得到印证。
这就联系到第四典的用意。复古以鹤自比,觉得自己是鹤立鸡群,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鹤的本性。鹤总要独立孤鸣,其声闻于野,而鸡群是无法理解的。诗人为自己绘出一幅孑然傲立,顾影自怜的画像,清高傲岸使他不可能去作“蝇随骥尾”的事情。
这样,两典就和作品的思想联系起来了。由此更能深刻理解诗人阶性格特点。再说第五典。诗人以屈原的遭遇类比自己,痛切地感到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南宋统治者们恰似楚亡前夕的状态,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而诗人又不能“随波逐流,哺糟啜离”,那么也只好任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像屈原一样赋《离骚》那样的悲世之作了。明白此典,再看“贤似屈平因独醒,不禁憔悴赋《离骚》”这一结尾就可豁然贯通了。
诗中用典必须查清,但更重要的是弄清典故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当然要弄清这一点,很可能还需对作者生平、写诗背景有所了解。
上面说了读诗可能碰到的两种情况,读词亦然。如王先的《人月园·元夜》就属通俗易懂的一类: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年年此夜,华灯盛照,人月园时。禁街萧鼓,寒轻夜永,纤手同携。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帐。
全诗除“禁街”(指皇区、皇宫大内等禁地)值得查一查之外,再无难懂的词句。但要体会出作者写元宵之夜的意境特点,也非易事。元宵节在古代是非常热闹的节日,尤其在宋代更甚。
柳永描写元宵有这样的词句:“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一对比,你就能发现此词的特点了。所以,别看字面上通俗易懂,要想分析透彻,也不大容易。
第二类词作可用姜夔的《湘月》为例。下面仅录上片作一简要分析。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这里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你能体会出来吗?你看,日沉西山后,暮色渐渐笼罩远处的山峦。从晚霞映天到暮色苍茫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幻。朦胧清幽的暮景藏着深不可测的美的精华,正怂恿诗人大舟浮水乘兴一游。天色更加暗了,劳累了一天的渔民也都收网归家,水面上原有的撒网声,鲜鱼的崩跳声,浪花的激溅声现在已经全无,天光的余辉映在水面上,反射出银色的光斑,水上也许只有大舟击楫之声了。江上不时还有几只水鸟匆匆飞过,它们也要归巢栖息了。寂静的江面上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也逐渐消失,夜,将帐幕完全落下,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将清辉洒在江面上,再也听不到单调的划桨声,船在水中任其漂流。此时只觉远山近水空寒逼人,月色透过薄薄雾气,弥漫在江面上,更显得朦胧。虽是溽热的盛夏,望着江中小舟洲,水边的草树,不但顿觉溽暑全消,更使人感到一股凄冷袭上心头。“山水空寒,烟月交映,凄然其为秋也。”不是秋寒,却似秋寒,……万籁全息,江面如镜,任“一叶”在江中漂泛,谁也不肯用船桨点破明镜的江水,损害这天然的静美……这是一幅多么清幽的月夜浮湘图呀!可是,你要描绘出这样一个优美的意境,如果连词中的“一叶”、“夷犹”、“汀洲”、“中流”、“容与”、“画桡”等词都弄不懂,怎么可能呢?如果你写不出意境又不解“终年底事”为何意,你就更弄不明白“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这句领起全词的问句是什么意思了。可见,要读懂词,领会其写景的意境,先扫除字词障碍是多么重要了。底事,何事,何以,即为什么。领起句的意思是:与友同游太湖早有旧约,为什么没有实现呢?自问年复一年,为了何事长期辜负这清幽的美景?“一叶”指画船,“夷犹”从容不迫,汀,水边平地;洲,水中陆地。“中流”指湖中(还记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吗?)“容与”,安逸自得貌,一讲起伏徐动貌。(还记得“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吗?)“画桡”,画船之桨,桡rao,船桨。读诗词必须先扫障碍。但扫清障碍不是就读懂了诗词,实际上走完这一步,对诗词尚来分析哩。
(二)了解有关情况
要深入了解一首诗词,除了要扫除字词障碍外,还需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题目,二是作者有关情况(尤其是和作品关系密切的情况),三是浏览诗词时引起的有关联想。这些联想很可能对你深入理解诗意有推动作用。当然这些联想必须有泛读的基础和审美联想能力。联想往往是自然跳出的,不是冥想可得。但如果你在分析一个诗人的某个时期的诗之前,广泛地浏览他那一时期的其他作品,那么你对那首诗的理解可能会深刻得多。后面我们将举例说明。四是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有一点要说明,即对有关背景和史实的了解也很重要,但我们单列为一项,放到第“五要”中具体说明。
当然,不是对所有的诗题、词题都需要研究,但有些题却非研究不可。如李商隐的《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诗题就很值得玩味。花下醉,真是醉得奇丽,醉得惬意。然而此醉是不胜酒力而微醺呢,还是观赏花艳而陶醉呢?看来,“醉”字却有双关。诗人因不胜酒力而去“寻芳”,已是微醉,看到百花吐艳、溢彩流芳又不禁陶醉,这才有后面“更持红烛赏残花”的情趣。像这样的题目就值得推敲。再如顾炎武的“悼亡”诗,如果你不知悼亡诗的来源及它特指悼念亡妻的意思,分析起来就会失之浅薄。至于像《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杜甫)这样的诗题,如果不弄清“泥饮”(niyin强留客人饮酒,表示十分热情)是什么意思,严中丞是谁。(严武),“美”的词性变化(赞美之意)那就很难往下读诗了。有些词题也不可忽略,它往往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你的分析提供线索。比如郑燮的《沁园春·恨》,这“恨”字就是全诗线索。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题名点明时间、地点和词的内容。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点明是咏荷上之雨,而不是雨中之荷,为你的分析提供了重点。
总之,分析诗词往往就从题目入手,千万不可忽视。第二是了解作者有关情况。这也是分析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诗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作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所以要深刻理解一首诗必须了解作者有关情况。以顾炎武的《悼亡》诗为例: 甘年作家向边陲,坐叹兰枯柳亦衰。传说故园荆棘长,此生能得首丘时? 当然,首先要把“作家”(治家)和“首丘”(《礼·檀弓》:“古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丘是狐穴根本之处。后人谓返葬故里为归正首丘。)查清。但如果不去了解顾炎武的生平事迹,而只从诗面看,也不过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前两句写对妻子的歉疚之情,后两句写对故乡的怀恋,如此而已。但如果你对顾炎武的生平和性格有所考查,对诗的理解就会加深很多。顾炎武出身在江苏昆山,其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但使他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更使他懂得要作一个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人。一**五年五月清兵渡江,他毅然到江苏参加抗清斗争,虽未成功,且经受了兵败、母死的惨痛打击,但从此立下了坚定的抗清复明志向,至死不衰。四十五岁决定到北方游历,以便更广泛地结交抗清志士,从此一直奔走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后在山东定居。一六七七年他六十五岁时又从山东迁至陕西华阴,但仍然不忘抗清复明,最后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因上马失足,受伤病死在山西曲沃。他自离家二十多年直至七十岁寿终,一直为两件事奔忙;一是抗清,二是作学问。却从未回家探望过一次。这中间他的外甥都已做了清朝的大官,几次写信请他南归,都被他严词拒绝。其实他并非毫无思家之情,但为了不作异国臣子,为了学术研究,他鄙弃了可以轻易得到的高官厚禄,他的这种心情和高尚品格,难道在他的《悼亡》诗中丝毫没有反映吗? 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妻子和故土是怀着多么深挚的感情!但在权衡家与国的重量上在衡量营造家庭的温暖、妻小的安适和深虑国家的兴亡、学术的进步两者的轻重上,他没有迟疑,把全部砝码放在了后者。当我们了解了以上事实后,再看他的《悼亡》诗,就会透过表面看到了贯串在他一生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深深为之感动了。
第三是由诗句引发的联想。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其他诗句,尤其是表达类似思想的诗句有所了解,还有,也要了解其他各个历史时代的诗人表达类似思想的著名诗句。现以秋瑾的《对酒》为例;不借干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对酒”便可联想起曹操的诗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一个是表达对离乱的伤感,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个却是抒发拯救祖国的革命豪情。第一句可从其豪气联想到秋瑾的其他诗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但秋瑾也还有做为一个女子的生活情趣和细腻感情:“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浴罢兰泉,斜插茶花映翠钿。”第二句大有李白诗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第三句可想到他的另一些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第四句和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思想是相通的。分析一首诗,对这位诗人的其他诗作了解得越全面,分析得可能越透彻;由诗句引起的联想越丰富,分析的说服力可能就越强。第四是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要对一个诗人的写作风格有较深刻的理解,必须研读这一诗人一定量的作品。
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较困难,也是没用必要的。但对文学史中重要的作家风格有个最基本的了解,却并不困难,同时也是必要的。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感情奔放,极富浪漫色彩;杜甫诗沉郁凝重,诗风富于变化。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
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分析诗词,若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苏拭是北宋豪放词派之首,可是看看他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悲戚哀婉并不在李清照《声声慢》之下。
(三)研究布局结构
诗词无论长短,分析前都要研究结构。尤其是较长的诗词,如果不能解剖,分成几块,那就很难入手分析了。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共120句,内容非常丰富,如果你逐句串下来,每句的意思大致能懂,但全诗的脉络却显得模糊。所以必须进行结构分析,把诗分成三大部分: 尽口君王看不足。写出一个重色轻国的天子,一个娇媚恃宠的贵妃,为后面迷色误国必然演出的一幕血泪悲剧做好铺垫。、魂魄不曾来入梦。写爱情破灭,贵妃赐死。尽力渲染凄凉萧索的环境以突出明皇的寂寞和悲伤。“此恨绵绵无绝期”。写贵妃已在仙境,但两人对爱情的向往已成泡影。最后点出“长恨”的题旨。这样对全诗的概貌有了基本理解。再对每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就较容易了
短诗也一样要分析结构,如郑燮的题画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结构上讲,首句写根坚,不但为第二句写根基铺垫,且为后两句的万劫不毁张本。第二句写根基,第三句写磨难(结合他的经历分析)已经可以看到韧竹(实际就是作者)的坚韧性格。第四句写骨气,把韧竹形象推到最高潮。四句诗,句句推进,前后照应,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词如果是双调,已分出上下片,大的结构已然分明,一般规律是上片重景下片重情。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上片写江边所见雄伟景色。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束句,承上启下,过渡到下片赞扬周瑜的英雄业绩,进而和自己对比,抒发出人生如梦的消极慨叹。但词的结构并非全是上景下情。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上片)便已含很深的感情:江水中有多少逃难百姓的眼泪!西北望长安,可叹被群山所阻,哪里望得到!忧国忧民之情已跃然纸上。对诗词结构的分析,有时可看出作者的匠心,好的诗词句段不可轻移,是非常严谨的。
(四)体会诗中意境
意,指作者的主观想像;境,指客观存在的环境。意境是客观景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经再创造的产物。意境本来就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有我之境。读诗如果不能把作者创造的意境体会出来,当然就不会产生审美感受。因此读写景诗体会意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现在我们该回答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了。如何把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所写的意境体会出来呢?请看下面这段描写: 这是一个长镜头:在去往黄四娘家的小溪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诗人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弥望的是奇花异卉,闻到的是浓郁花香。从色彩的艳丽,到沁人的花香,都使诗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镜头集中在大小各异、色彩不同的花枝上。镜头推近,映出众多花朵。千朵万朵已使人有数不尽之感,但写其多还不能写出花的质感和重量。而压技低却形象而逼真地写出花的质和量。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读者仿佛看到数朵硕大的花团盛开在绿叶陪衬下的枝叶中。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有不胜花重之态,而艳丽的花朵却含靥放蕊。显出一种少女对青春的矜夸。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镜头啊!“压”“低”两字不但写出花朵的大而多,同时从静态中写出微微的动态,更赋予花枝以感情,引发读者广泛的联想。?
再看,戏蕊彩蝶在花丛中流连忘返,不时在花间翩翩起舞。如果说上两句还是描绘花朵静态的妩媚,那么第三句则写出戏蝶动态的舞姿。这里的“戏”和“舞”都用了拟人之法,写出了众多彩蝶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扇动翅膀的优美舞姿。此时作者已把艳丽的花丛作为背景,而把镜头集中在翩然起舞的彩蝶上,由静过渡到动,更加深化了“春意闹”的意境。但作者并未止笔,正当诗人也“流连”于花艳煤舞之时,耳边又传来黄莺娇嫩的啼声。至此,诗人便把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受写全。
从多方面唤起读者的美感体验。“恰恰”两字也恰到好处地写出诗人对当时意境的潜在感受:当诗人从视觉、嗅觉感知外界自然的色艳、形美、花香、蝶舞等多种景色时--恰在此时从听觉又感知了娇莺自由自在的啼叫,这就形成了一曲多角度的优美的自然交响曲,今诗人也令读者陶醉在这一幅大自然的美景中。诗人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把自己创造的意境详细地给你描绘出来。只有通过你的想象,才能把诗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并像电影一样衔接起来。这也是一种审美创造。
每个人的审美联想可能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得到审美愉悦。联想越丰富越细致,画面便越生动越动人。诗是形象的又是凝炼的,它为读者提供了广泛的想象余地。阅读写景诗如果缺乏这种想象力,那就必然觉得枯燥无味了。学习诗词鉴赏应该逐渐培养锻炼这种能力。比如给你一首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迹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能把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吗?不妨试一试。对于写景诗意境的体会可参见本部分第一个问题中对姜夔《湘月》的描绘。
(五)考查有关背景(包括了解有关史实)
有些诗词在阅读时并不需要去考查背景,如某些写景诗,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杨万里的《昭君怨》(咏荷上雨)等。
但有些写景诗却较为复杂了。比如南朝诗人江淹的《望荆州》: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岁晏君如何?零泪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此诗结构可视为前八后六两部分。前八基本上是写景,后六则重在抒情。但写景中已带有浓烈的政治悲叹,和后面的抒情实为有机的整体。
首句便言自己是奉义到荆州的。江淹曾作为属僚随宋建平王刘景素往镇荆州,而刘景素早有谋反之心。江淹已有察觉,曾规诫苦谏,但刘因受左右怂恿已难易辙,故此江淹时时有危惧之感。下两句描写楚塞之长,实为夸张之笔,恐怕有侧写镇守荆楚责任重大之意。而再下的写景也正是他危惧之感的外现。深秋,凄冷的荒郊,万木萧条,一阵悲风吹过,发出阵阵哀鸣;天上的云霞照在暴涨的沮漳二水之上,更显得周围一片寒瑟。这寒秋之景正象征着政治前景的险恶。岁晏君如何这里的君当指刘景素。
岁晏似有双关,一指时令已至深秋,另似暗指刘已到岁暮途穷之日,预示其险恶前景,故有君如何之问。从玉柱、金樽来看,似乎这是一次露大宴饮,但既无热烈场面,又无欢愉情绪,有的却是一片冷寂。琴瑟不奏,徒然蒙上一层露水;金樽未饮,白白凝上一层冷霜。突然,不知那里奏起《苦寒行》来。这支描述行军艰难苦寒的乐曲,更增加了诗人的悲戚。刘景素不久移镇京口,与腹心日夜谋议,江淹知祸机将发,又赠诗隐谏,终触怒刘而被斥为吴兴令。不久,刘举兵失败,招致杀身之祸,而江淹幸免株连。联系他写《望荆州》前后背景,便知此诗绝非一般游山玩水之作。全诗这种冷寂悲惧的基调,如果你不知道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你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或者只视为一般纪游之作,那就谈不上对诗的深刻理解了。我们在前面还曾提过范仲偷囊皇状省短抟啤罚ǖ诙糠质闱槭械亩梁笥懈欣ぃ┒琳馐状室残攵苑吨傺偷木⑺枷胍约氨尘坝兴私猓裨颍源实睦斫獠皇鞘е潮。褪敲馨俪觥4蠹抑溃吨傺鸵运囊磺粤贡车摹队婕野痢范骨Ч牛对姥袈ゼ恰分械南忍煜轮嵌牵筇煜轮侄忠殉汕Ч琶洹?
他确实不愧为一位忧国爱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剔银灯》一词看去却颇为消极,似乎诗人已看破红尘,视宦海为畏途,大有生年不满百,一醉解干愁之叹。你怎么解释这个矛盾?如果你不了解某些史实,你就会陷入迷惆之中。《中吴纪闻》载: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剔银灯》,皆离劝世之意。可见这是即席应答之作,且有劝世之意。象是一位老人回顾一生后对青年语重心长的教诲。全词主旨,上片象是站在字宙来看人间的争战,觉得真是用尽机关,徒劳心力,政治斗争,军事谋划,无非是徒劳心力,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大家都象刘伶一样,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呢!作为一个政治家,竟产生以醉酒来逃避现实的思想,不是很难理解吗? 然而纵观范仲淹的历史,对他的消极情绪并非不能找到一些原因。仁宗时,他迁吏部员外郎,因忤吕夷简而罢知饶州。
庆历三年(1043)他已64岁,任参知政事,同富弼、欧阳修等向仁宗建设十事,主张改革官制,重视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又因被谗,出为河东陕西四路宣抚使,徙青州,在赴颖州途中病死。这是他一生中两大挫折。尤其是改良运动的受挫,他和欧阳修一样,在政敌的打击和排挤下,不可能不产生消极思想。因此当他雪染双鬓、回首一生时,感到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和无聊,进而产生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的想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再看下片,是对少年学子提出的由衷告诫:人世都无百岁,少痴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这里作者给人们算了一笔帐:一般人都活不了一百岁,而年幼时尚未涉世,幼稚不免愚顿;到年老时,脑筋迟钝,四体不灵,弯腰驼背,也不免笨拙;只有中间一段,年富力强,思敏体健,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只可惜一些少年总是把心计牵挂在功名之上,或追利禄而蝇营狗苟,或逐功名于宦诲沉浮。到头来怎么样呢?还不是用尽机关,徒劳心力!最后作者提出忠告: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当你们面对一品那样的高官,千金那样的厚禄时,请先问一问白发人,问问他们怎样才能避免陷在那争名逐利的可怕漩涡中。统观下片内容,虽从结构上象是上片思想的推进,但因为强调了看破名利,强调了看重韶华,强调了去问白发,遇到名利的诱惑又如何回避,这就可以使我们把作者的思想引到更积极方面去理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就没有牵系浮名、看重名利。
他的忧乐全系于国家和人民之上。如果我们把刘伶一醉的消极成分削减,而把作者看作一位指导少年如何步入人生的白发,那么他所指出的道路应当是一条正直而积极的道路吧!由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你就无法解释他的消极思想;但如果你不能全面了解作者思想的单调,你就很难看出词中的积极万分,也分辨不出贯穿全词的主线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了。人的感情毕竟是复杂的,在人生旅途中必定会反映出多层面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当然在弯路的行进中总有一个大趋势,在思想的大动荡中也有一条主流。我们读《剔银灯》也会感到在消极的心绪中却不觉得颓唐,在人生经验的大总结中仍含着几分耿介。可见,分析诗词还需要一点辩证思想。
(六)深味诗外之意
诗是形象的艺术,诗人总是通过形象打动读者,表达自己的感情。即使是直抒胸臆的作品,也往往含着更深层的原因有待挖掘。如前面讲过的郑燮的《沁园春》(恨)就是一例。词中对恨的宣泄己到极点,但恨什么,为什么恨,却要每个读者去体会。“诗言志”,但如果都是直言其志而一览无余,恐怕就不成其为诗了。宋代诗人梅圣俞说,最好的诗应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最忌写得太直露,而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语)既然如此,那么体会诗外那个“无穷之意”就特别重要了。李白有一首《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写的是一个少妇在秋夜凝思呆望,站立已经很久,露水已沾湿罗袜,她还凝望着秋月,毫无睡意。可以想见,此诗写的是思妇的愁怨,但全诗无一“怨”字,而愁怨充满全诗。诗人写的是形象,而感情须你自己体会。如果你体会不出诗外的“怨”字,那就无法言诗了。前面还提到韦在的一首《陆金陵府相中堂夜饮》,这首七律从结构看,前三联极写夜宴欢歌乐舞、豪华富贵的场面,而最后一联却跌出一个“愁”字。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从表面看,这“愁”也许是对好景不长的惋惜,也许是留恋豪华的享受?如果你这样理解这个“愁”宇,那就不浅薄了。在这“愁”字的背后,应该说还包含着很深的内涵,而这些意蕴都必须在诗外寻找了。首先得了解韦庄所处的时代特点。韦庄生活的年代,唐王朝已是日暮途穷。黄巢起义大军的浪潮已席卷长安,地方上的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军阀混战弄得兵燹遍地、民生涂炭,而僖宗只好四处逃窜,求得偏安一隅。
这样一个政治大动荡的局面,投射在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感情上,往往表现出一种伤感的愁绪。虽然有些人在纵情声色的欢乐中可以暂时求得麻醉,忘却前途的黯淡,但一些清醒的头脑也会产生消亡前的危俱,不由唱出无可奈何的挽歌。这首《中堂夜饮》在一片珠光宝气的眩照中透出了作者隐隐的哀愁。这简直是大厦将倾的预感,末日将临的哀鸣。韦庄的思想,在国家危亡,哀鸿遍野之际,虽然还提不到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的高度,但他毕竟看到了那些高官显贵骄奢淫逸的后面隐藏着多么严重的危机。他以较为清醒的头脑,窥出无可逆转的事态趋势,因而产生一种浓重的愁思,在客观上使读者鄙视、憎恶那些穷奢极侈、置国家人民于不顾的达官贵人们,这不能不算是他的可取之处。其次要分析一下尾联的深意。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世间也没有永驻的欢乐。而杯盘狼藉、灯灭舞散的场面更使人倍感寂寞和凄凉。此处诗人用了一幅半月斜天,江水呜咽的荒寂夜景来和上面三联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加深了这一“愁”字的意蕴。第三,要了解韦庄是个什么样的人。韦庄是长安杜陵人,并且是唐朝宰相韦见素之后。可见他和李唐王朝是息息相关的。但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岌岌可危,他也流落到镇江。西望长安,思乡之情顿起;北顾中原,忧国之痛何堪!诗人看到半月斜天,不由不想到半壁江山也已朝不保夕,在此兵燹遍地、战乱频仍、前途黯淡、凶吉难卜之际,这些贵人们却还纵情声色,似乎国破家亡不堪一忧,想到此,诗人怎能不愁上心头更上眉头呢?所以这一“愁”字乃是全诗机纽,按动它才能解开全诗。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这一“愁”字,在诗外还有那么多的意蕴,而要挖出诗中含蓄的意蕴,则必须要全面了解诗的背景、考查诗人的身世以及深挖诗中的内涵。
(七)分析艺术特点
接着上面分析的例诗,来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在极写欢歌乐舞、层层迭进之后,最后跌出一个“愁”字。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跌势冲击,恰如把水势不断提高,以形成巨大落差,一下子飞流直下,这种势能则具有更大的打动人心的力量。首联连用三个“满”字,极力张开一幅豪华热闹的画面。颔联不用正比“富贵犹如神仙窟”,却用反说,使人想到海上仙窟的豪华富丽也不过如此了,使其豪华迭进一层。颈联再进一层,以重彩渲染夜间的灯火辉煌和舞姿的溢彩流光。诗至颈联已把豪奢写绝。但这三联都是诗人客观的描摹,却不曾带有一丝欢快,好象冷眼旁观,内心却隐藏着几丝凄凉和哀怨。所以当尾朕蓦然跌出“愁”字时,细细品味并不感到生硬。前三联的迭进已给“愁”字的跌出蓄积了极大的势能,所以一旦跃出力量就大得多了。请再读下面这首诗。晓征戚继光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黎。这首诗并不难懂,但你能看出它写法上的特点吗?前两句极写其静。拂晓本来就是万物将醒的沉寂时刻,再以潺潺霜溪流水衬之,更给人寒寂之感。可有谁知,在这寂静的环境中却有千军万马在行军。这里本来形成静与动、沉寂与喧嚣的巨大反差,而在此,作者却极力突出静的一面,写其形而避其声。
“霜溪曲曲转旌旗”,这是个鸟瞰的镜头:只见战旗随着弯弯曲曲的溪流在蜿蜒前进。只有形没有声,但这还不足以突出静。你知道,溪岸的水鸟是最警觉的,稍有动静便会扑楞楞群起而飞。此时岸边不知睡着多少沙鸥,在它们身边走过千军万马,它们竟然不曾察觉,周围该是何等的静啊!但在这静中,你又是否看到了戚家军纪律的严明?这里面蕴涵着多么大的战斗力!这正是衬托的妙用。后两句战斗突兀而起。在极静中写笳响鼓呜,前后构成强烈对比。笳鼓之声迭起,一声比一声紧促急迫,侧面烘托出鏖战渐至酣畅。而结句又是一个衬托。你知道,深山多年修炼的高僧最不易受尘世喧嚣的干扰,一般声响无法惊扰他的禅坐,而此处却用了“惊杀”二字,不仅写出鏖战中各种混杂之声音响之大,同时也突出了沉寂和喧嚣的巨大反差,而在这种反差中又使我们感到了戚家军的勇猛和令行禁止,铁一般的纪律。从此诗我们可以悟出对比的力量和衬托的妙用。研究词的艺术特点,最好是抓住最突出的一点分析,最忌泛泛而谈。凡泛泛的分析,如果不是诗作本身确无特点,那就只能说明你对此诗的艺术魅力并无感受了。
(八)推敲用字精巧
古人作诗填词很重视炼字,有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此说并不夸张。杜甫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古诗要求凝炼生动,在格律上又有诸多限制,因此更加要求字字含有丰富的内容。最为大家熟悉的是王安石炼字的故事。他有一首《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先后换过十余字。最初用“到”,后改“过”,又改“入”,再改“满”,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什么好呢?这里把形容词用作动词,当然在表达上就会更丰富,可从三方面来看:
一、“到”“过”“入”等字只能状出春天来到江南,但写不出春到的景象。而“绿”却能使你感到一片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
二、“满”字较前三字为好,因它写出了范围,但却写不出颜色——春季特有的颜色。“绿”却写出了。
三、“绿”字暗暗透出一个“望”字。作者泊船瓜州,而他的家在金陵,此时正有思家之念。遥望江南“又是一年春草绿”,思乡之情顿生。如果用“到”“过”等字就传达不出这种感情了。还有大家熟知的“推敲”这一典故的来源。唐代诗人贾岛作诗很重视炼字。一次在驴上得一联佳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觉得其中“推”字也可用“敲”字,正在用手做推敲的姿势时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行轿。韩愈得知缘由,考虑了一会对贾岛说,“推”字音义浊重,不如“敲”字更能传达当时意境。确实,“敲”字在极静中写出声,有衬托之妙。唐代僧齐已有一首《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校开。”郑谷见之,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技开。”后僧视郑为“一字师”。
元代有个著名诗人叫萨都拉,曾写了一联诗云:“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听了一老人的意见,把上联的“闻”字改为“看”,全句顿时生色不少。大家知道,诗的意境讲究调动读者各种感官来体会。此句上下联一“闻”一“听”,不但相重,且不能使视听互衬,声色辉映。改一“看”字便有了视觉之景,听觉之声,意境更加完美。古人既然如此注意炼字,我们读诗当然要注意字的表现力。前些部分以举过不少例证,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中的“压”“低”等字,郑燮《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夜宴》中起句的三个“满”字等等。几乎对每首诗中的某些用字都值得推敲,但推敲时一定要仔细品味诗人用字的表现力。
再举一例:白居易的《暮江吟》首句为“一道残阳铺水中”。用了一个“铺”字。至少可以使我们想到以下三个妙处。一者言其残阳漫江之广;再者状出红日西沉,已落江面,光照之角几乎与江面重合,这才有平铺之感;三者写出光照的强度已由白无直射的强烈转为日暮斜射的柔和。“铺”使人联想到柔软波动的絮被,恰与荡起涟漪的江面吻合。如果用“洒”就缺乏整体感了。
(九)品味音韵和谐
我们读古诗,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往往感到铿锵悦耳,节奏和谐,有一种音韵上的美感。古人讲吟诗,可见诗必须读出来才能体会它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句式上的整齐,声调上的平仄,节奏上的和谐。至于词,本来就是可以唱的,当然有很强的音乐性。诗歌和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尤其是古诗,都寻求有整齐的句式,从《诗经》中的四言到唐诗中的七言排律,句式都很整齐,读起来就有一定节拍,显示出一种音乐性。如“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两字一节,四言一拍,节奏非常鲜明。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二二三式的七字句,七言四拍,读起来也很和谐。但有些古诗每句字数并不象律诗那样整齐,但一样使你感到节奏鲜明,显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这本来就是东汉乐府曲调,句式虽比较灵活,但决不杂乱。句首“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三七七构成一句,两句相对,有极鲜明的节奏。有时长短参差的句式不但不会破坏音乐性,反更使句式错落有致,显出特有的韵味。如杜甫的《饮中八仙》。
有兴趣不妨一读。有时诗人用短促的句子还和他要表达的感情有关。如清代诗人张沙白的《太白墓》:“明皇顾,宫奴怒,玉环妒。四海飘零七尺身,千古才名三尺墓。……”起篇就用三句短促的节奏,三句连韵,准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激愤情绪,概括了非常丰富的史实。诗句的音乐性还来源于声调的平仄。语言显得铿锵悦耳主要在于用字平仄的对应上。请看下面这一对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来觉得和谐悦耳、朗朗上口,再来考察一下字的平仄,应是:仄仄平平仄,平手仄仄平。可见上下句,字字在平仄上都是相对的。(还可试析“海阔凭鱼跃,无高任鸟飞。”)当然对句在平仄上并不要求每字都对,但规定的字必须相对,这样才能保证诗中音韵的和谐。(参见附录二诗词简要知识)古诗词的平仄和押韵是比较复杂的一项专门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无须掌握,我们只要能体会到诗词中音韵的和谐就行了。
第五篇:精美诗词赏析九
精美诗词赏析九
121、漫成
风雨弥天掩断垣,艰难租赁拥孤村。悲欢渐老忧时泪,沉恸终欺荷主恩。历历清诗听海月,茫茫高浪蹵江豚。无边意绪深惭处,不识阴晴迫荜门。
几回萧瑟等闲看,禁得几回花叶残。风景十年图破壁,禅心一念付家餐。忘忧蔬果装金碗,入梦琴筝唤玉盘。厨下生烟香气溢,何当饱饮过轻寒。
堪怜事事问维摩,乱发初生去日多。呓语难期诛北海,文章百感责东坡。荒村野望迷烟树,败壁垂询牵蔓萝。浩荡新恩呼自起,敲壶哪复作高歌。
新雨浸淫知旧凉,中年辛苦惯寻常。一床慵卧多心累,镇日难消无事忙。食肉余情回味浅,羡鱼空感赋诗香。呼儿偶尔图新醉,褶皱纸杯权作觞。
心绪如铅不敢添,豪情琐屑几回兼。紫萝曾识风无恨,绿蚁新醅价岂廉。断续行吟消日月,参差餐饭赖油盐。眉间空自林泉意,小作优游拂指纤。
韩娥不顾市门讴,颠覆空梁六十秋。浩荡争夸颜色好,娇羞独述紫宸游。蝉鸣西陆三冬景,梦入南洋一叶舟。盛世浮生休避地,怜他蹈海岂难酬。
122、疏慵
疏慵已负旧时名,故国江山燕羽轻。呼酒邻家终冷落,看云天气惯峥嵘。文章一炬英雄业,影事千年豺虎声。且笑襟怀长郁郁,繁华满目念荒城。
123、一夕
一夕空山里,偷闲不觉秋。鸟鸣惊枕簟,风起过帘钩。香袖啼红冷,冰泉凝碧流。尊前潦倒者,容我醉扶头。
盛夏多惊雨,黑云倾压来。但闻声霹雳,且与梦徘徊。叶卷梧桐老,心明蝴蝶开。年年知此日,急管与谁哀。
搔首相逢意,楼台七月天。平生耽冷梦,诗酒误华年。芳信柔情剪,残星孤枕眠。不知身外事,为问故人闲。
优诏从容下,恩深又往来。浮沉云意短,料理雨帘开。晓梦催安枕,清寒费剪裁。乱髭应未剃,老病付舒怀。
124、丙戌夏日杂诗
逢人多袒腹,憔悴又今年。不住青山里,空迷碧柳间。疏风飞叶舞,骤雨落花连。惊喜鹃啼处,长河一小船。
三生三径里,一问一颓然。幽梦情难至,芳期谁与传。暮云天外远,浊泪眼中旋。太息朱弦断,独听深树蝉。
125、一晌
一晌无言水色清,风来隐隐梦魂惊。遮颜自许天寥廓,沁骨居然酒证明。枫冷如思千里月,霜寒只是百年生。北邙南浦浑忘却,败壁独存蟋蟀声。
126、清冷
清冷夜之眠,有梦多往复。隐隐桂子香,萧萧风扶竹。何处听虫吟,飘舞湘裙幅。一灯明高楼,聊以炫人目。谁倚碧阑干,中心常郁郁。谁抚七弦琴,宛转蛾眉蹙。回看月痕深,永夜怜幽独。
127、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帝力遣谁知。四海谋一统,出仕谋先富,民无讼,律无私。耕者释其田,大厦列参差。黄发垂髫,喜乐如斯。灯饰夜之城,日月岂相欺。车行不问夜,太守理万机。爱其民,忧其国,载笑又何思;识礼节,明传统,国柱赖撑持。春则风浩荡,夏则星月驰;秋则收其实,冬则似亲慈。举国似家,民犹子也,颂有司。恩泽广及草木虫鱼鸟兽,对酒心足,盛世咸唱太平词。
128、杂兴
人世飘摇几变更,繁华错认到江城。芭蕉滴雨情难问,莲藕扶风意不胜。断简残编秋色老,旧愁新梦月华明。苍茫孤咏登高阁,且听无边落木声。
几回风雨洗晴波,蛱蝶残花竟若何。往岁难怜多逸兴,少年谁与共高歌。临渊鱼羡浮生愿,归路蝉鸣一笑诃。已是黄昏容两忘,满池秋色打枯荷。
逢人几度说林泉,漱石枕流残照偏。柳色渐枯摇月影,秋光乍冷袅茶烟。馀生温饱文章在,此意清凉竹簟眠。夜半难夸杯酒淡,尧歌商颂许他年。
盛世文章仔细看,豪情歌颂万千端。相期心字曾焚篆,重叠带罗空整冠。骤雨未来花渐落,清诗能写泪犹寒。明王御制多垂手,咳唾珠玑眼界宽。
流光已是十年春,春去秋来俗了人。苦热才思连夜雨,怜情不晓百年身。蝉鸣依约愁似梦,蝶化飘然恨如尘。黯淡魂销难自语,分茶浮动浅沾唇。
去来雷聚等群蚊,弱骨何尝值一文。眼蓄空劳风簌簌,心明已惯雨纷纷。随人怕说秋花烬,惊梦重弹古调焚。垂首红笺无写处,此情可待不堪闻。
重逢已是十年秋,不惯沧桑敢效尤。谈笑鸿儒非故旧,往来亲戚少王侯。天青道路何堪问,草碧蓬茅只足休。和泪真成应未必,乾坤老大锁吟眸。
江山如此惯风尘,何必遭逢问假真。盛事盛筵鱼目混,嘉谈嘉会鹿蕉陈。相怜早是十年恨,歌诵依然万里春。或恐掉头风正暖,书成低首识良臣。
129、猛虎行
磨其牙,吮其血。啸其歌,歌其烈。人民城郭非其列。饥则吞噬,饱则咬啮。横行不怕狐兔狡,皇天惟尔驱日月。一吼长街皆震动,利爪同时如田猎。天之不仁,遣尔雄杰;泰山之下,妇人呜咽。
130、无题
南山无处种畦蔬,星月悬天荷旧锄。柳色遭逢难作赋,芳时辛苦不须书。曾经刻骨悲欢冢,莫道颦眉寂寞墟。镇日销闲棋子落,灯花残照暗随车。
橱中新宠是馀蔬,看月看花不自锄。遍检神方无疾病,闲吟新句费琴书。黄昏已是经行路,碧树难分兴废墟。但使隔篱呼旧友,未妨牛马走蓬车。
种树不成且种蔬,好从文字问耕锄。浮云浪漫谁能写,乱雨殷勤我自书。彼土堆成非古陌,此心思量岂荒墟。馀生盛世歌从众,虎鼓瑟兮鸾驾车。
细雨沾尘园可蔬,蓑衣箬笠把犁锄。惜花情绪凭人问,说梦文章秉笔书。一笑纵能沽浊酒,长歌哪复忆寒墟。谁言温饱平生愿,弹铗终能出有车。
131、拄杖
拄杖田园花与木,繁华不与成幽独。一自西风起天涯,萧萧飒飒竟粗俗。飘零也知造化工,落红声势出山谷。池塘秋草似深眠,谁复无聊居华屋。拥被眠酣月自起,破窗摇帘看何足。塞耳不听秋声来,唏嘘或可言清淑。梧桐得似枯蝶舞,小虫扰梦且扪腹。耿耿披衣非反侧,影落斜栏知丛竹。丛竹已生黄栌绕,何堪笑我食无肉。忽忽两鬓已中年,叹息愁肠揉倦目。为问渊明归来意,却效东坡犬吠蜀。逝水流年无一语,雪泥岂必留鸿鹄。纷纷万念几回来,遣此馀生歌一曲。明日故人招我饮,狂歌痛饮毋相触。
132、卖菱老人
蜷缩于街角,卖菱不敢言。眼寒风局促,发白客雄浑。小吏潜声至,高天无处存。茫然空四望,疾速已黄昏。
133、秋桃
枝柯横蔽鬼神工,落日西风别样红。嫩约无凭心事浅,深盟着意眼波融。一川烟草连青树,几处秋鸿点碧空。醉里重揩离别泪,连宵寒雨渺难穷。
134、伤落花和水村先生
更无人处望斜阳,天色如烟草色凉。雁去横空思旧梦,秋来绕树染微霜。曾余懊恼追游路,不改凄清急就章。眼涩已无枕痕泪,明朝堪笑罢耕桑。
最是无聊傍柳行,一般风雨一般情。画瓢曾作长门赋,解梦空从陋室铭。壁上苔痕难自扫,心头月色杳然明。飞花数片凝红泪,又听连宵寂寂声。
自是人间不问君,尊前秋色祗三分。颓墙隐隐听虫语,枯苇萧萧掩雁群。清露非关忧国泪,悲风自与送穷文。偶思应有狂情在,捻得残花莫看云。
岂有余音绕画梁,凤楼龙阙月如霜。秋心老树添惆怅,世事残花付渺茫。海国飘零都怕问,江山清肃总应忘。乱云芳草期难定,且看翩翩赤脚娘。
零舞断歌镇与怜,花飞花谢不成篇。荷锄羁梦因谁个,度曲埋香又一年。蝉鬓思情空倾动,蛾眉谣诼暗推迁。枝头寂寞秋光老,人在隋堤古柳边。
静默红尘难自伤,他乡错认醉为乡。漂流暗许真归海,兴叹终须一望洋。梦入柯山寻烂斧,心随蓬岛觅神方。余情蓄泪休轻洒,瘦骨铜声笑沈郎。
絮果萍因似旧时,枯花犹自缀残枝。风行暗夜无情冷,月破轻云着意窥。思渺随心归短梦,书空面壁笑痴儿。三生影幻埋秋草,劫度兴怀付与谁。
人间冷落是飘尘,水镜临花莫认真。帘卷西风多绣阁,天开北鸟竟迷津。霜欺归梦今时恨,雨打成泥前世因。或劝无思应有乐,金杯不厌百年身。
纔知土偶本无心,竟向人间刻意寻。冷陌烟花多水色,荒原草树发秋音。难言肃肃分南北,自是森森变古今。却笑陶家无处去,天公抖擞到山林。
几回笳鼓叩晨昏,乔木鸣禽不到门。波影翻帘侵雪月,秋声入梦笑儿孙。诗禅酒圣埋荒土,剑胆琴心付野村。袖手如渠凭嘱咐,花开花落更谁论。
135、闻雁诗和时新先生
何处曾闻天籁声,寒汀衰草楚云惊。千山有月芦花覆,一梦无情秋意生。老翅随风愁黯淡,初心湿雨恨牵萦。明朝依旧青空去,莫问孤飞第几程。
大言天地是吾庐,郢梦荒丘一意孤。雪压残山终有问,霜侵病骨惯难扶。湔愁倒影波心月,号夜凄风江上图。纵使沉魂无处置,休将浊泪洒溪湖。
136、秋桃。次韵鸣儿版主、梦烟霏版主
枝柯横蔽鬼神工,落日西风别样红。嫩约无凭心事浅,深盟着意眼波融。一川烟草连青树,几处秋鸿点碧空。醉里重揩离别泪,连宵寒雨渺难穷。
137、秋日杂诗
缓步廊前细雨滋,秋来雁去又迟迟。从他点滴心头意,远水遥山不可期。
一派浮沉烟雨意,百年婉转落花心。无聊忽记定盫句,车马西郊竞日阴。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自是潸然休洒泪,读诗辜负百年身。
忆昔婴孩无梦时,花枝轻捻粲于斯。而今智识如尘垢,一样花尘别样思。
138、海上
海上分明梦不真,兵戈消尽又称臣。可怜天下嚣嚣者,俱是东西南北人。
苔花随雨傍人开,点染颓墙费剪裁。自是人间多赤帝,惊闻霹雳地中来。
立尽苍茫五十年,喃喃呓语足堪传。英雄一怒风烟起,别样秋情别样天。
生死文章或与闻,斜阳如火更如焚。魔生魔道天之道,锁定青蚨三两文。
139、伶仃
伶仃独向蓼花边,水色苍茫不可连。鸥鸟无情穿白浪,帆船何处点青天?神蛟幻影龙吟落,鬼蜮如人犀照传。过眼繁华何必问,从今望断卜金钱。
140、村居偶成
蓬生知远径,秋冷燕飞回。懒向山灵问,倦馀鸥梦来。忘怀黄叶舞,多病紫萸开。安得重阳日,故人邀举杯。
积习临渊羡,灯迷魑魅过。寒花霜露重,孤枕黑甜多。老病思乔木,文章逐逝波。襟怀休与笑,无处踏茵莎。
枫老秋常在,苔生不染霜。风悲知有意,书寄岂无方。蛹卧新来懒,梦成去日忙。朱颜容易改,漫说菊花香。恐被青山笑,馀蔬不满盘。病怀容冷落,倦眼说艰难。始觉西风起,犹存天地宽。与君穷达意,闲懒未知寒。
141、晚秋
漫将风雨洗江城,多病闲听落叶声。山色空蒙无处问,花心感慨此时成。雁飞书至情难至,宵冷灯明月不明。倚得虚阑无逸兴,沉沉遥夜闭柴荆。
142、新子夜歌
月斜单括号,风定静音频。独有飚车者,轰隆撞我心。
君心如网页,不改日翻新。我自如光盘,圈圈刻录深。
QQ 聊天久,我心君不明。何堪频上网,百度搜君名。
一网连千里,宵深感不禁。何当化木马,侵袭识君心。
昨观偶像剧,触景又相思。手帕频揩泪,我心君不知。
风华纵绝代,意象竟难言。歌与无人处,芳心合断魂。
黑色之幽默,红枫唱晚秋。截图谁为者?影像怕长留。
送君君去远,不肯一回眸。嘀嘀手机响,低头双泪流。
143、山行
山回林木病成秋,莺转无声泉不流。独有嶙峋横入眼,非干绝壁锁清幽。
鹰浮云断乱山沉,掬月泉鸣枯木阴。飞叶飞花休更觅,一般寒径接遥岑。
144、丙戌深秋呈时新先生谢寄难老泉声
近听千里外,诗意托交游。未许先生老,岂如风雨愁。赋怀容瑟瑟,添酒念休休。心也由人意,殷勤致信邮。
连日风兼雨,残花缀别枝。伤秋无意绪,开札读新诗。愧我中年老,谢公音讯迟。分题他日事,相劝酒千卮。
万里相逢日,沧桑会有期。论杯持作酒,说梦化为诗。草色凋零处,天光散淡时。从公听古调,世事且由之。
青鬓悲秋发,沉云无处寻。菊开霜意重,枫落梦痕深。相忆惭诗债,论交寄素心。揖公三晋远,文字结知音。
【时新先生和作】
神驰天地外,长忆涉江游。汾上心难老,扬帆不渡愁。风寒月瑟瑟,雁去意难休。一点踏歌意,常思随梦邮。
日暮云渐起,归乌栖旧枝。灯昏网事懒,偶尔点君诗。几度欲南下,买舟老病迟。分题犹乐事,曾酬酒千卮。
芦叶伴秋影,扬州小杜期。湿襟何限雨,正帽可倩诗。太白将行处,城高云起时。琴残无古调,吾辈将何之。
君诗悲中发,壮怀自可寻。江南秋意重,三晋雪痕深。相忆酬佳句,遥承一片心。梅花香去远,当寄此知音。
145、杂题
风斜四野寒,星陨千山黑。昨梦又重来,不改苍苍色。
山痕逐梦生,星影随风灭。唤起满天寒,灯回惟一月。
花堕秋回远,星寒斫桂炊。归程无景色,一望大江垂。
菊老馀香歇,星明天气寒。茫茫荒宇阔,魂梦返秋山。
146、无题
长街风景到今时,碎叶沾花岂不知。填海精禽空料理,关心青鸟笑凌迟。蜀山残照沉云黯,易水馀寒瘦马嘶。冰结蝶枯深夜里,无人省识断肠词。
吴山沉黯楚山秋,一线横天锁碧流。拼得无情风易晚,消磨病骨泪难收。英雄生死馀陈迹,草木苍凉卧古丘。我有青丝垂十丈,冰寒夜夜怕量愁。
我似何人悲白发?何人似我哭芳丘?平波淡淡京华远,落木萧萧霜露稠。陨石随心思古梦,精魂托月付深秋。吟囊亲检忽垂泪,万劫乾坤怕说愁。
风轮碾梦化为尘,星雨招魂足此身。天意何曾穷碧落,琴心空许弄黄昏。松岗冷木愁难度,月夜寒灰恸若焚。拭眼人间无可问,霜凝桐叶又纷纷。
谁为能开一夜花?冰风起处即天涯。星垂昨夜江流阔,梦落他年日月赊。说法纷纷连玉阙,通灵续续点金砂。道人殷七何须问,不托鸩媒空自嗟。
月隐高楼莫问因,几人能识个中真?清词怕写乾坤事,红泪低垂色相身。入梦从来常作恨,关情依旧偶为呻。哀弦愁按柔肠在,前世易安曾比邻。
147、秋兴
冷冷风生枯木林,飘摇万象惯森森。情怀惨淡平波阔,剑气浮沉故国阴。竖子无言惟说梦,痴儿垂泪已诛心。横天一笑蓬蒿在,敢向深宵听铁砧?
沈生苍老眼波斜,对镜消磨两鬓华。浩宇苍茫存鬼蜮,初心散淡渡星槎。不信人间能击剑,须从梦外惯听笳。可怜今夜游仙远,看尽蓬山铁树花。
秋霜未许沐寒晖,风定云流一叶微。芳芷居然林梦远,沙洲依旧雪鸿飞。东篱菊老空相忆,西陆蝉吟岂不违。散发扁舟思酒渴,如人未肯逐轻肥。
朽木因谁镂作棋,从来进退有馀悲。水洼冰泮知无处,鹤梦霜华惯此时。未许雕龙心不渡,哪堪结草马难驰。山灵山鬼如相问,万壑萧萧费苦思。
人生何处卧青山,只在云流瞬息间。冷涩松风疑魅影,飘摇萍迹问乡关。乾坤老大开新界,雨雪霏微写旧颜。试卜玄龟惟一笑,天孙拱手列朝班。
无端喜怒起心头,夜月高悬又是秋。覆草无边霜雪重,冰河连岸鹤猿愁。逢人怕说狐和虎,入眼曾知鹭与鸥。不废青山多笑我,欠身驰梦到沧州。
览镜无言铸铁功,分明又到画图中。阶前独立听微雨,纸上横行唱大风。酒色难随尘色冷,秋颜不向玉颜红。飘零一叶千山外,绝似孤舟蓑笠翁。
看山自许走逶迤,又到黄昏碧水陂。乱啄小鸡穿瘦草,纷飞细雨湿空枝。苔生碎石风难动,天覆荒原梦不移。洒泪何须终有问,沉沉夜去一星垂。
148、戏作险韵
祢生有鼓裸裎挝,屈子怀忧舟力划。世事从来分水火,人情不改仰刀叉。水晶帘外听鹦鹉,紫竹林中说珞珈。故有吟情逢壁垒,流觞一意凿新污。
碧阑森冷力难挝,袖手流星天际划。寻梦微言成鹘突,泼茶终许斗尖叉。灯残影颤花含泪,夜耸霜明月似珈。为挽青丝愁镜里,一泓流水注低污。
【仰斋】
时至花开鼓不挝,小舟游览桨徐划。新荷乍举香堪把,佳句难成手乱叉。款款蜻蜓轻驻足,峨峨鬒发悄簪珈。兴酣酒渴方思饮,忽见山隈有石污。
149、楼台
楼台落日似旗旌,一洗平波万象明。绮语无端舟不渡,拈花或许月还生。瞥眼潮痕幽梦影,关心弹指断弦声。茫茫百感忘归也,澹荡拂衣谁与成。
150、五禽言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负笈千里求学苦。近来束修如淫雨。老父老母不堪负。归也归也父母语:学不能成不许归,卖屋卖血老父老母能供汝。闻之如铁催脏腑。不如归去归何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泪不住。
姑恶姑恶。姑恶姑恶。始我来归姑便恶。不备晨炊待我起,不予存折视我如视客。买楼另居姑又来,吃我住我不羞涩。楼外搭篷遣姑居,对人却现凄凄色。索粥日日成,云胡姑不乐?姑恶姑恶。
泥滑滑。泥滑滑。连日北风刮。冰雨随之落,泥泞无不察。老翁缓缓来,背驼眼半瞎。破衣难遮体,一身如一捺。翻检垃圾箱,唇吻翕讷讷。箱侧有寒雀,昨夜已冻杀。老翁捡雀归,风中飘白发。泥滑滑。泥滑滑。
阿婆饼焦。阿婆饼焦。阿婆忙碌惯辛劳。昨日阿婆换煤气,上楼下楼半弯腰。今日阿婆腰脊酸,兀自入厨烹煮又连朝。大儿来,语嘈嘈;小儿来,似咆哮:都言阿婆七十大寿福气高。唾溅油锅热油迸,阿婆痛极不敢号。阿婆饼焦。阿婆饼焦。
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哥哥。世事通途本自多。进出东门又缘何。母老子幼泪滂沱。茫茫立尽黄昏后,从头再来起悲歌。行不得也哥哥。
151、无题
岁末无聊处,芳心遣作诗。燃犀观古怪,说鬼念支离。月卷锋刀利,星流大梦知。十年沉恸处,散发覆双眉。
152、岁序
岁序奔流如掣电,西风可触不可见。枯桐散尽菊花开,冰寒一夜霜飞霰。霜飞月冷又经秋,秋去天横星更流。独向天涯何所念,何人为写百样愁?漫卷寒空眉间恸,冰凝泪滴爱失控。虚空一曲感伤歌,难割难舍无人共。惨然失笑淡然言,此身终许在人间。四顾无非形与影,劫相若灭自相怜。忽传新曲飞轮海,苍苍颜色终难改。乱发覆额短髭生,笑我狂言空感慨。从将诗意解作医,今宵又唱断肠词。汀芦已没孤鸿远,一天如幕水样垂。152、夜深
夜深独向风中等,碎磔流星愁未肯。千里相欺别样人,由他刻骨由他冷。
休将人事分昏黑,林卷西风听不得。天许无情一世间,锋刀寸寸无情割。
此心如在此心涩,漫说无情规与则。一自研磨色相身,此身怕向灵山立。
雨点梦痕难与约,心疗诗病无医药。天青碧海说高寒,雾湿云鬟人漠漠。
153、石流
石流,天之下,水之旁。风之落影又徊徨。中有琳琅玉之香。敲骨剥髓何其忙。日之出矣,荧荧之光;月之出矣,淡淡如霜。有美人兮,云胡来斯;持之兮又欲何之?云其遮也,山其重也;卞和一哭何其同也。
154、游戏诗
不:移向楼头问老梅,参商相与共徘徊。熏风卷雪何从去,笑劝刘伶弃酒杯。
火:长空划破看流星,坐对芸窗一点明。舔舐心头终不灭,随风摇曳怕多情。
恨:落日孤城花不开,长河万里梦难来。干戈怕挽烽烟黯,西出阳关泪满腮。
况:山山盘转随云上,独向长空抬眼望。鹤唳鹰悬斜日沉,超然不觉添惆怅。
铸:淬火融钢绕指柔,销魂蚀骨泪难收。何当一剑飘来意,画作纵横心上愁。
藏:似海侯门寄此身,相随谁复问真真。他年云雾冲天去,万里腾挪吓杀人。
毛:皮之磨损又如何,碎舞风中别样多。恰似柔肠割寸寸,人前犹自学欢歌。灵:仙鬼何须问不休,但得与君赋白头。一点芳心牵系住,仙魂鬼魄共优游。
貌:笑我朝人总岸然,纷纷付与等闲看。世间多少喧嚣者,倏变容颜怒与欢。
绝:剪断红尘不必思,梅花心外任开迟。雪泥空使留鸿爪,入眼悠然忘酒卮。
敛:刻骨曾经说不休,几回天意洗闲愁。昨宵风露中庭立,忽觉多情已过秋。
动:居然狡兔逐云飞,冷艳蟾宫不肯归。留得罡风摇桂影,素娥凄冷舞云衣。
乍:人间无处听冬雷,雪压霜欺肝胆摧。忽有孤鸿来海外,池潢不顾竟飞回。
音:鬼哭龙吟俱入心,云山雾海怕追寻。寂然如梦天青处,五十弦翻独挑琴。
罢:翩翩而下云中子,袖冷凌虚风不止。一偈尘缘托此身,巫山巫峡无生死。
黯:楼头一夜坐吹箫,瘦骨何堪霜月潮。老死枯桐摇病影,泪痕红浥湿鲛绡。
黯:一卷南华一卷骚,灯明焰冷又中宵。故人知我颓然意,自写新诗说寂寥。
海:山须藏芥洪波涌,日出其行云似拱。一线蓬莱入眼间,大荒传说谁能懂。
菁:草色青青花自零,梦耶非梦不分明。因谁写入画图里,转向多情说绝情。
我:剖开色相竟持戈,鸣铁无非一曲歌。诵得华严三万遍,雨中依旧听残荷。
触:一恸百年惟此身,锋刀利刃又谁人。无端惹起前生忆,寸寸芳心散若尘。
脱:鸳衾鸳枕足殷勤,半为多情半为君。纵使明朝知薄幸,今朝不改解罗裙。
脱:逢君事事总铭心,罗带轻分拥暖衾。但使画图留片刻,秋宵岂止值千金。
分:持刀划破大罗天,裁作霓裳不值钱。环佩丁丁明月下,心如灵镜梦如烟。
赠:已惯随人听雅弦,心昏难识雨和烟。无情未必堤前柳,一样冰风送旧年。(柳如烟)
赠:霓裳不舞亦云中,绰约凌波一阵风。曲误非干弹曲者,飞凰错认是真龙。(云中羽衣子)
赠:月有明兮玉有怀,一般明月照高台。老夫天许糊涂甚,懒卧支颐眼倦开。(月怀玉)
赠:已识梅花别样香,逢人说错又何妨。诗缘诗病今犹在,不忆当年赋短章。(梅花院落)
155、冬之桂
冬之桂,北风摧折。其枝枯落,离离霜雪。乌鹊之飞,悲鸣难绝。顾彼昔朝,伤我徐歇。
冬之桂,乱云颠覆。其干冷落,萧萧如触。雪雁之飞,悲鸣如哭。顾彼昔朝,伤我续续。
冬之桂,生死苍苍。帝德刚正,不识其香。克之摇之,履道弗彰。顾彼今朝,商颂尧唐。
156、消寒杂诗
一叶沾霜落,梅花带雪飞。晚来归客近,不许掩柴扉。
看山山自远,说梦梦相违。独有溪行者,萧然洗耳归。
落日衬苔衣,残痕惟一片。终须子夜时,大梦无从见。
绝意一千年,霜枫如血染。荒芜一片城,间阻心期远。
天意掩寒云,斜风过大树。谁言耿耿心,冷落人无处。
细雪不如花,腊梅香也未。残年怕问人,弄月谁能会。
157、戏作
日照梅花如点绛,香幽悄悄心头撞。偶然回首白云开,不许乘风仙子降。梦里冰寒大散关,人前燕落乌衣巷。几回抚掌对南山,一赋归来陶令戆。
满天花雨从空降,白鹿遭逢堪与撞。已是霜寒心自愁,居然骨瘦人如戆。纷纷盗跖度新年,缓缓颜回归陋巷。酒肆胡姬浅笑来,知谁不饮成羞绛。
踞坐颓然双颊绛,故人词笔嘲穷戆。风云万里莫轻来,意绪满怀终乱撞。环佩低鸣月色新,朱衣漫舞仙魂降。池塘乱草雪中寒,败壁苔生非古巷。
非为穷措非为戆,梦若风铃心易撞。笑我曾知立小楼,因君岂作藏深巷。空怀驾鹤子乔归,不见乘鸾箫史降。但得神仙能与期,绯衣着尽灯前绛。
158、岁末
风尘之末雪之涯,碎屑横天不是花。但使多情镌俊骨,空将琐恨付寒纱。楼头有月飞如血,镜里无人幻作蛇。自负平生尔汝意,何堪到此只吁嗟。
159、消寒杂咏
一样霜飞送旧年,残阳暖暖到花前。雪心梅影何须问,冰结池塘听断弦。
冰弦弹彻玉门开,绝意萧郎不肯来。为道精诚剖骨看,难怜入髓是情怀。
览镜无由触手冰,青丝覆额此心情。今宵顾影寒灯下,或恐萧郎梦得成。
160、杂诗二十章次陈子龙韵
所以焚若火,山势向枫林。云翳非铁色,眼落只阴阴。镌骨不可言,独有七弦琴。耳际风亦冷,吹我郁郁音。镂错博山炉,惨然金石心。凛凛银钩下,梧影掩高岑。愿思岁序远,荒迷计浮沉。
妖狐吹鬼火,寒霜缀碧枝。往迹不留痕,流风正当时。悦我容与色,幻妙竟可期。灵衣灼倦眼,玄泪只殆而。梦作幽窗卜,冻魄任驱驰。繁景镜琉璃,祯祯恒如兹。所为思忖者,一岁一祯移。
壮矣大罗天,重楼如叠扇。朱颜掩玄灯,惨白悬旆蒨。严寒暗结冰,旷野多敷衍。心微不与思,骨立黑风卷。似彼鳞片云,销蚀光影嬗。所驱安可知,毁弃平常见。瓦釜幽泣聆,瞬息姿容变。
颠覆于心者,玄玄思何长。瑰奇高树上,风欺落叶翔。孤光精灵意,死魄旧收藏。夭矫松与梅,光焰积雪旁。残日幽草没,烇火天中央。大泽瑶宫远,鹤舞岂如常。我生多意趣,惊喜对穹苍。
突兀于灵石,鳞鳞卧千里。缘情听瑶佩,心事终难理。譬若月当霜,秉烛夜之始。梅开一日花,花影如土委。咄嗟此悠悠,纵意文章里。光彩旁人诮,殛情哀不已。俯仰岁暮时,渊怀空磊磊。
瞻彼花艳爚,顾此花下人。花雨不沾衣,花气袭河津。幽怀托古义,幽思味其辛。抗声霜竹裂,残年近新春。撷芝山崖峻,闻猿问前因。池影冰轮动,事事怕生申。阻隔神光灭,玉颜弥足珍。
趋意混文辞,晦暗千载忧。迟暮非妙年,心霜鬓亦秋。颜色愀然改,兹行竟何求。弱叶倾于风,荒天又何仇。葱茏暮色里,逸辔梦扬州。灵境终可见,披云绕三周。神哉一岁速,杳冥仙人谋。有美隔江立,焦灼此悠悠。
岂意千里隔,叠翠生波澜。嗟此徘徊者,心摧在人间。所思沧海珠,整衣缱绻寒。君行浮云散,无处呼玉盘。鸿鸾轻雾里,晦景或可餐。妙处成歌响,哀音不足观。我有柯亭竹,方期遣悲欢。
绝意一千年,不登箫史台。所以千年后,日斑结苍苔。壮哉万里风,冉冉御风来。勖尔无为者,阴壁影徘徊。我思黑域里,情长心不开。羽衣空抱景,羁梦及蓬莱。荡魄俯青冥,神光掩尘埃。秀碧双成舞,襟带乱其哀。
我生逐其形,我死灭其迹。冻雨冬之灵,旷然心头积。似碎叶而腐,似玄天而役。廓落鹤而飞,度空风之隙。点点入吾眸,玉也混其石。思之一怆然,悠悠无勋策。断续凤笙鸣,辨之行跼蹐。
所思如珠泻,空负笔千军。远迈回风卷,素月集鳞云。有梦暗于夜,林颤声不闻。逝矣无多事,死草覆河滨。一鸣遥天廓,寂寂属归人。咫尺残年尽,叹息逐飞尘。嗟哉何能耳,失语味甘辛。
寂灭镜中人,侵夜广寒殿。疾风不肯窒,岁序光轮转。所谓忘情者,心似空巢燕。恩申或可得,耳目匪其恋。所谓屯情者,断肠词一卷。惠予曾好音,深阐摩诃衍。
抚发天极望,扪心岂自欺。大雅非玄叹,古式竟难知。物理穷悲喜,块砾弃平夷。于人多三省,私愤安可持。君行日以远,形魄不能随。默然眉间结,挽辔岁序驰。欢爱如夜雾,缅邈识情仪。清霜凌弱质,幽栖足吾师。
倾侧于世途,重门多管钥。云幡转离思,雪花当空落。音会而临风,四顾无丘郭。红颜经朔气,孤栖何所托。斯人佩瑶华,去去藏枯藿。应期又穷瞳,顾影日已薄。寒依岂无姿,冻萼终不若。惆怅君怜迟,欢洽失前约。
瑟瑟非古意,大喜复大悲。晚虫嘿淡月,岸风眉间吹。素景接咫尺,云掩影难移。远眺乾坤大,飞霜识其微。弱骨困于夜,蹙蹙远尘徽。侬无千里目,君行岂不知。有月掩其光,有月沐其霜。人行一千里,心似擘莲房。胡为怀袖间,不许君子详。既有幽栖者,困厄失其常。镜梦仙人意,歌也独彷徨。今音听无处,泠泠七弦旁。新诗写矜眩,谁复问其芳。
夜雪入吾家,寒色多妩媚。幽衷方遣驱,冻花天上植。渺然或可知,安得心其贰。古时抚弦人,递悲长相毖。陋姿何所欢,百年不自弃。嗟矣苦寒时,妖梦馀情始。生死无复语,玄藻竟与寄。
妖梦不可知,妖心转日轮。谁谓我令颜,妖媚只客宾。妖则失其誉,媚则问其因。期期无所语,君子难相亲。盛装灯灭夜,心自茹苦辛。次第思量处,痛痛又谁人。盼睐千里外,不是仙人身。
门前款款风,细雪飞连卷。心椎风之末,雪积梅之巅。怅矣俯身痛,不识此心妍。覆额青丝乱,怀梦敢思迁。假寐惟叹息,因君病难痊。胡为有远别,仙人贵擅权。怃然中夜里,顾恨后期愆。
心掣一千年,诗成惟草草。羞语风雪寒,情动惊梦早。岁月流光摧,残年安能保。对面不敢知,梅绽悄然扰。筝弦响丁丁,临镜镜影小。泛泛有欢言,美人容易老。悠然抚额处,谁复薄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