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上诗词学案
九上
25、词五首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背诵五首词
2、背诵课下注释
3、背诵每首词的主旨
4、背诵原句填空、名句赏析及课后题 【复习流程】:
一、基础积累
(一)、学生限时背五首词及注释、文学常识,课后题
(二)、检测课下注释及文学常识:
1、《望江南》选自,作者,朝 词派重要作家。
2、《渔家傲 秋思 》选自,作者,朝政治家、文学家,“渔家傲”是。
3、《江城子 密州出猎 》选自,作者,朝文学家、书画家。
4、《武陵春 》选自,作者,朝 词派词人。
5、《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选自,“破阵子”是,作者,朝 派词人,“赋”,“壮词”。
6、脉脉 ;聊 ;倾城 ; 胸胆尚开张 ;会挽 ;拟 ;八百里 ; 麾下 ;炙 ;翻 ;了却 ;天下事。
二、词表达感情的区别:
《渔家傲 秋思 》表达感情。《江城子 密州出猎 》表达感情。《阵子 》表达感情。
三、《望江南》
1、全词仅27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时间从 到,景物有,感情从 到 到。
2、突出凝望时间之久,烘托出一种空旷无聊、怅然若失的句子。主旨句是。
3、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四、《武陵春 》
1、“风住尘香花已尽”暗示季节是,象征词人。
2、本词从、两个 细节可以看出词人的满怀愁绪,“闻说”“也拟”“只恐” 欲扬先抑,表现了词人感情由 到 的变化。
3、词中写“愁”思别有新意的两句是:。4.《武陵春》抒发生离死别之情的句子是:。
5、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渔家傲 秋思 》
1、本词上片表达方式是,下片表达方式是。词中“ ”字直接点明了季节,“ ”四字间接点明了季节,紧扣题目。上阕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的词是,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 “ ” 意境相同 ;从“浊酒一杯家万里”想起《苏幕遮》中“明月楼高休独倚。
3、点明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是。
4、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但又未立功难返矛盾心理的句子 是。
4、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5、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是。
6、“燕然未勒归无计”引用(朝代)的典故。
7、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
8、用自己的话写出“四面边声连角起”描绘的画面: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0、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
11、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词中的作用:
六、《江城子 密州出猎 》
1、本词上片表达方式是,写出 ;下片表达方式是,抒发了。
2、本词词眼是“ ”,表现在。
3、写出猎壮阔场景的句子是,突出观猎盛况旳一个词是。
4、最能突出作者少年狂气的句子是。表现作者开朗豪放、老当益壮心情的句子是,与曹操的 “ ”意境相同。
5、以 自比,表达希望重新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是。
6、表达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决心的句子是。“天狼”代指。再写出两句爱国诗句。
7、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8、“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狂”字作用:
9、赏析“千骑卷平冈“:
10、赏析“亲射虎,看孙郎“:
11、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2、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七、《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情节从哪两个细节可以看出(醉态和梦境相结合的句子):。
2、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3、再现将士们同甘共苦的句子是。
4、写出抗金部队壮盛阵容的句子是。
5、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6、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7、本词感情由雄壮转为悲壮的句子是(主旨句)。
8、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请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9、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0、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11、赏析“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12、赏析“沙场秋点兵”:
1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场面:
14、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5、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16、赏析“可怜白发生”:
17、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九 上 课 外 诗 词 学 案
【复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会理解填空;
3、会名句赏析。【复习流程】:
一、基础积累:
1、学生限时背10首诗词——背《观刈麦》课下注释;
2、默写10首诗词
二、理解填空: 《观刈麦》
1、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
2、侧面描写劳动繁忙景象的句子:
3、表现劳动人民劳动艰辛的句子:
4、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 5、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6、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 7、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
8、“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 《月夜》、诗中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的诗:
2、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
3、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句是: 4、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 《商山早行》、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
2、诗中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 3、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
4、诗中“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美体现的诗句是: 《卜算子·咏梅》、词中描绘梅花生长的严酷环境的词句是: 2、词中写出梅花悲惨遭遇的词句是:
3、词中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的词句是:
4、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卜算子·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
5、表现梅花孤傲清高、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句子: 6、古诗词中有大量受人欢迎的有关“花”的名句,请写出你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破阵子》、词中用特定的景物点明时令的词句是: 2、词中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春景的词句是: 3、词中表现采桑女心情的词句是: 《浣溪沙》
1、词中暗示暮春节令,同时描绘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的词句是:
2、词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3、词中写行人悠然而行,任意而走,给读者一个意外惊喜的句子是:
4、本词中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请你再写出连续两句描绘田园风光的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醉花阴》、词中描写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的句子是: 2、词中写词人思念丈夫却又不得团聚,自己独处,寂寞冷清的句子是: 3、词中明写赏菊饮酒,实为写词人无法排遣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4、词中暗示饮酒赏花,也难解思念之苦的句子是: 《南乡子》
1、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叹怅惘之情的句子:
2、运用《三国志》中曹操赞美孙权的典故,暗指南宋,没有出一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含蓄地讽刺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的句子:
3、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句子:
《山坡羊·骊山怀古》
1、《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的语句: 《朝天子·咏喇叭》
1、曲中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的句子是: 2、曲中运用夸张手法,对封建社会作了“灰飞烟灭,必然灭亡”的预测的语句是:
三、能力提升:《观刈麦》
1、本是作者是 朝代是 ;从全诗来看描写了 和 两幅场景。
2、本诗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作用是?本诗主旨是?
第二篇:人教版语文九上诗词鉴赏
观刈麦
白居易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理解。
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3、谈谈你对“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理解。
这两句对割麦者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写,揭示了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二、默写: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劳动者的矛盾心理,请在《观刈麦》中找出与此相似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家田输税尽而抱子拾麦的句子 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4、《观刈麦》中表现诗人对重赋下农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作由面到点,由叙转议。直抒对农家同情关心的诗句)
5、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同意。“悲怜”是指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7、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8、诗中反映苛税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9、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10、主要写了那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11、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全诗留露出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盛夏五月繁忙的情境,表现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愧疚之情。
月夜
刘方平
【注释】:①更深:深夜。②北斗:指北斗七星。阑干:横斜的样子。南斗:二十八宿之一,有六颗星。③偏知:忽然感到。④新:初。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
“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 6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3)这首诗的语言一直被后人所称道,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点。语言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独具一格。
(4)有人认为这首词胜在后两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诗的前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在静谧的月夜的虫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后两句使得全诗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意对即可)
二、(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仰望,写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
(2)诗歌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请举例说明。
初春的虫子也许还很稀少,但是诗人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虫声是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也令人油然生发出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商山早行(温庭筠)
(1)请解释“凫”和“回塘”的意思。
凫:野鸭
回塘: 圆而曲折的池塘(2)“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思念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5)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3、《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4、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5、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6、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7、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破阵子 晏殊
1.词的题目中应该填入的一个字是春(某一季节),作者晏殊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2. 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更透出幽静与悠长。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 6
3.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答题要点:描写了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女伴巧笑以及斗草输赢游戏等,勾画出明媚、欢快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一改传统诗词中伤春惜时的老套。
4、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其作用如何?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5、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6、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请作简要赏析。
下片写青春少女的小故事。两个东西相邻的少女,在采桑小路上相遇。东邻女伴的笑容引起了西邻女子的疑问,以为是她昨晚作了好梦。问答中才知道原来是今天斗草赢了。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两个笑字,一写笑容晏晏之美,一写笑挂双脸之盛,写出采桑女子明快活泼、天真快乐的形象。
7、词的上阕情景交融,清新活泼,请简要赏析。
借助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等众多秀美明丽的意象来写美丽的春色。描绘了一幅清新活泼,具有乡间泥土气息的春景图,与下阕写人物的天真可爱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2分)
8、词的下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少女形象?
通过刻画人物的笑,描绘了一个美丽、清纯、活泼、浪漫的农家少女形象。(或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描绘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农家少女形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1、(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3).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4).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6分)
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轻轻点出(5).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2.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2分)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
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 6
5.阅读这首宋词,续写下片赏析(150字左右)。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这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醉花阴 李清照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6.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成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7.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心境。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8.“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9.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1分)
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2分)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 6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武陵春 李清照
1、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 答:倦梳头,泪先流;
2、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 答:又多又重。
3、上片中,“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4、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 答: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1、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4、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5.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6.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7.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 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 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 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 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 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 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8.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6分)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 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 6
赏析: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1.《朝天子•咏喇叭》体裁是 散曲,朝天子属曲牌名,咏喇叭属散曲题名。作者王磐是明代散曲家。词中用曲儿小腔儿大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喇叭、锁呐的特征,用__只吹的水尽鹅飞罢_!表现了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
2.《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3.赏析“腔”。腔调之意,道出了宦官与喇叭的共同特征,揭露了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恶世态。
4.赏析“抬”。
抬高之意,与喇叭特点相对应,暗含对比,讽刺了宦官装腔作势,狐假虎威的嘴脸。
5.赏析“乱”。表面写的是官船来往之频繁,也侧面表现官场的混乱和黑暗,表达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6.赏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形象的写出了官船喇叭声声,刻画了他们仗势欺人,横冲直撞,揭露了他们欺诈百姓,鱼肉百姓的罪行。
7、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8、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9、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 6
第三篇:诗词学案
诗词学案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注释
① 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有平韵、仄韵两体,均为双调四十二字,后用为词牌名。② “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已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③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④ 香径:花园里的小路。
二、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三、译文
四、赏析
1.本文的体裁属于,浣溪沙是。
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答案:词 词牌名
独
天气亭台都与去年一样
物是人非,时光不再
2、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答案:夕阳
落花
归燕
3、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抒写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
结合,浑然一体。答案:情景或景情。
4、这首词中多处用到了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作者在词中主要表现了自己的哪些感受?这些感受又是借助什么来表现的?
6、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7、《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是:
,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9、仔细品味这首脸炙人口的小令,回答问题。
(l)“一曲新词酒一杯”到“去年天气旧亭台”,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不仅在于自然天成地表现了眼前之景,而且给人一种哲理性的启迪,你能说说其中蕴含的哲理吗?
(3)“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一个“独”字表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作者,以及词的文学常识;
2、学习并领会本词的意境和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本词。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2
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初步感知
①识字正音,注意古今异读字词。
②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三、合作与探究学习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四人一组讨论:该诗歌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为什么?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有感情地表演朗读。
3、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①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②品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要义:语速、语调、节奏、情感等把握。)
四、巩固与拓展
1、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3、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4、表达词人豁达胸襟,且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5、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通常蕴含的意义。
五、小结
1、讨论归纳本词主题。
2、正确、切当的朗读背诵本词。
六、作业
1、准备默写本词;
2、完成相关练习;
3、课后收集整理有关写“月亮”、“月光”的诗词曲及名句,学习归类。
诉衷情
朗读和分析该词
1、齐声朗读这首词。
简介词的读法:了解作者和背景;初读—翻译;再读—品字词句;三读—作者的思想;四读—习得。
2、品字词句的表达效果(上片)。上片:“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请学生翻译这两句。
用了一个什么典故?---什么朝代?谁?成语?
这一句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万里觅封侯”哪个字特别生动?
“觅”字。写出了什么?分析得再细一点。
“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句哪两个词语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
这两句写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豪情壮志怎么样?实现了吗?用词句回答。
作者怎么写豪情壮志落空的?
用了两个生动的词。
上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色?
上片写了什么?
3、指导上片的背诵,及时理解并掌握词的内容。作者当年的凌云壮志是什么? 作者当年的勃勃英姿是怎样? 理想破灭哪两句?
抒发忧伤惆怅心情的哪两句?(反之)用典故的哪两句? 典故什么成语? 诵背上片。
4、继续品字词句等的表达效果。(下片)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一句翻译。---复习前面的知识。
你看到的作者外貌形象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中国有句古话,叫“男儿有泪不----只是未到-----” 作者的感情还只是忧伤惆怅吗?
三句九字有什么特色?
“鬓先秋,泪空流”
哪两个字最能表达这种情感? 齐声诵背这九字。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翻译。
“心在天山”----
----呼应。“身老沧洲”---
---呼应。“此生谁料”----
一生如此了,想想作者什么情感啊?
哪字最生动?---“老”
下片写了什么? 下片:
6、指导背诵下片
九字不得志。
身心分离。
失望痛苦的形象----“鬓先秋,泪空流”
悲愤沉痛---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三读,读作者思想
豪情壮志---忧伤惆怅---失望痛苦---悲愤沉痛。这样丰富的起伏的情感源于什么? 源于:
情感源于思想,什么思想?
主旨:
诵背全词。
8、习得:丰富跌宕的情感;对比(理想与现实;年老和年轻;空间对比;今昔对比);形象描写、抒情;典故;呼应。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该词。
2.掌握上下片内容和主旨。3.背诵文中注释。
第四篇:《诗词入门九》
九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在辨四声的基础上学会了辨平仄,就可以学平仄配置的规则了。学这规则,最好从学平仄标准句式开始。所谓标准句式,就是一句诗的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也就是理想的句式。但作诗为照顾字义,允许在非关键的字眼上有条件地变通,所以不论前人今人所作的格律诗,许多并非标准句式。但是学平仄配置,则应从学标准句式开始。好象学打麻将,学会了“推倒胡”-----怎么把万、条、饼等配成胡、将等简单的规则,再学什么“一条龙”、“清一色”、“门前清”等算翻的复杂规则就有基础了。就平仄配置的规则而言,它比麻将规则简单得多,但运用到做诗上,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还包含有关文学修 养的许多问题。
学标准句式,先要懂得诗句的音节,格律诗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是通过诗句中音节的平仄上下交递、左右回环体现出来的。五言诗句有三个音节:头两字叫头节;中间两字叫腹节;最后一字叫脚节。七言诗句比五言多两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个音节是在最前头的,叫顶节,其后各节名称同五言诗句同,依次为头节、腹节、脚节。标示如下:
五言诗句: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
∧ ∧ ∣
仄仄|平平|仄
∧ ∧ ∣
头节|腹节|脚节 七言诗句: 西山|白雪|山城|戍(杜甫《望野》)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顶节|头节|腹节|脚节
五言、七言的标准句式,并不复杂,各为两类四式。
五言标准句式分仄起、平起两类。仄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仄仄;平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平平。两类又各分两式。即: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仄声,不入韵句;仄起平收式----头节仄声,脚节平声,入韵句。平起仄收式----头节平声,脚节仄声,不入韵;平起平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平声,入韵。例句如下:
仄起仄收式: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黄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
为叙述简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甲1式。
仄起平收式: 落日|五湖|游(薛莹《秋日湖上》)
仄仄|仄平|平
为叙述简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甲2式。
平起仄收式: 林中|观易|罢(韦应物《答李瀚》)
平平|平仄|仄
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乙1式。
平起平收式: 花枝|出建|章(皇甫冉《婕妤怨》)平平|仄仄|平
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乙2式。
五言诗的标准句式就这四种:
甲1式:仄仄|平平|仄
甲2式:仄仄|仄平|平
乙1式:平平|平仄|仄
乙2式:平平|仄仄|平
从这四种标准句式中,可以看出音节间的平仄交递:凡头节是仄仄的,腹节或者是平平,或者是仄平;凡头节是平平的,腹节或者是仄仄,或者是平仄;脚节,押韵句平声,不押韵句仄声。这叫作句中音节平仄相间。一个音节两个字,相间是“间”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间“。这是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初学者必须首先弄明白。
用以上四种标准句式作首句,可以组成四种标准的五绝句式。例诗如下:
1.首句仄起仄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1型: 王之涣《登黄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甲1)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乙2)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乙1)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甲2)
(注:”欲“该平而仄,因在非音节的字眼上,可以变通。)2.首句仄起平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2型:
薛莹《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仄仄仄平平(甲2)
烟波处处愁。平平仄仄平(乙2)
沉浮千古事,平平平仄仄(乙1)
谁与问东流。仄仄仄平平(甲2](注:”谁“该仄而平,变通用字。)
3.首句平起仄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3型:
韦应物《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平平平仄仄(乙1)
溪上对鸥闲。仄仄仄平平(甲2)
楚俗饶词客,仄仄平平仄(甲1)
何人最往还。平平仄仄平(乙2)
(注:”溪“该仄而平,变通用字。)
4.首句平起平收。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4型:
皇甫冉《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平平仄仄平(乙2)
凤管发昭阳。仄仄仄平平(甲2)
借问承恩者,仄仄平平仄(甲1)
双娥几许长。平平仄仄平(乙2)
(注:这首诗每句都是标准句式,没有变通用字)
五言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大多采用1型和3型,采用2型和4型的较少。
律诗,专就形式而言,不过是绝句的重迭(首句入韵的例外,第五句要换成仄脚)。把绝句格式学好了,学律诗格式并不难。这里按五绝四型的次序,举例如下: 五律1型(首句仄起仄收):
杜甫《水槛遣心》
去郭轩槛敞,仄仄平平仄(甲1)
无村眺望赊。平平仄仄平(乙2)
澄江平少岸,平平平仄仄(乙1)
幽树晚多花。仄仄仄平平(甲2)
细雨鱼儿出,仄仄平平仄(甲1)
微风燕子斜。平平仄仄平(乙2)
城中十万户,平平平仄仄(乙1)
此地两三家。仄仄仄平平(甲2)
(注:”幽“该仄而平,”十“该平而仄。)
五律1型是两个五绝1型的重迭。
五律2型(首句仄起平收):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仄仄仄平平(甲2)
连山到海隅。平平仄仄平(乙2)
白云回望合,平平平仄仄(乙1)
青霭入看无。仄仄仄平平(甲2)分野中峰变,仄仄平平仄(甲1)
阴晴众壑殊。平平仄仄平(乙2)
欲投何处宿,平平平仄仄(乙1)
隔水问樵夫。仄仄仄平平(甲2)
(注:”白“、”欲“该平而仄,”青“、”分“该仄而平。)
五律2型是五绝2型与五绝1型重迭。
五律3型(首句平起仄收):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平平平仄仄(乙1)
白水绕东城。仄仄仄平平(甲2)
此地一为别,仄仄平平仄(甲1)
孤蓬万里征。平平仄仄平(乙2)
浮云游子意,平平平仄仄(乙1)
落日故人情。仄仄仄平平(甲2)
挥手自兹去,仄仄平平仄(甲1)
萧萧班马鸣。平平仄仄平(乙2)
(注:”一“、”自“该平而仄,”挥“、”班“该仄而平。)
五律3型是两个五绝3型相重迭。
五律4型(首句平起平收):
李商隐《风雨》
凄凉宝剑篇,平平仄仄平(乙2)
羁夜欲穷年。仄仄仄平平(甲2)黄叶仍风雨,仄仄平平仄(甲1)
青楼自管弦。平平仄仄平(乙2)
新知遭薄俗,平平平仄仄(乙1)
旧好隔良缘。仄仄仄平平(甲2)
心断新丰酒,仄仄平平仄(甲1)
消愁又几千。平平仄仄平(乙2)
(注:”羁“、”黄“、”心“该仄而平。)
五律4型是五绝4型与五绝3型的重迭。
从上面五绝、五律各四首中,可以看出句间音节的关系。为了说明这种关系,先介绍一下诗的句、联的名称。格律诗两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首绝句是四句、两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尾联。一首律诗是八句、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前面说过,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是一句之中音节平仄相间。那么第二条基本规则就是一联之中音节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是相反的。如出句头节是平平,对句头节必是仄仄;出句头节是仄仄,对句头节必是平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脚节除首句入韵(即2型、4型)诗,首联的出句和对句都是平声外,其余各联,出句必是仄声,对句必是平声。这叫作联中音节平仄相对,对也主要是”对“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对“。
平仄的第三条基本规则是联间音节平仄相黏。就是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除脚节外,音节平仄是相同的。就是绝句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尾联出句)平仄相同。律诗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颔联出句),第四句(颔联对句)和第五句(颈联出句),第六句(颈联对句)和第七句(尾联出句)音节平仄相同。这种相黏也主要”黏“在音节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相”黏“。
从上面所标示的八首例诗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律:一联中出句是甲式,对句必是乙式;出句是乙式,对句必是甲式;上联对句是甲式,下联出句必同为甲式;上联对句是乙式,下联出句必同是乙式;除首句入韵诗(2型、4型),首联出句为2式外,其他所有出句都是1式,对句都是2式。只要把四种标准句式记住了,•再把这一规律掌握了,象学麻将似的,你就已经学会了”推倒胡“。
把五言诗的平仄标准句式和基本规则掌握了,再学七言诗就容易了。七言诗句比五言诗多一个音节----顶节,按句中平仄相间的规则,五言头节是仄仄的,七言顶节必是平平;五言头节是平平的,七言顶节必是仄仄。七言的标准句式如下:
甲1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甲2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1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乙2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前面已经说过,律诗平仄句式是绝句的重迭。•把各型七律标准句式的组合的规则掌握了,七绝标准句式的组合规则也就自然会了。为避费辞,下面只标示七律的平仄规则,七绝从略。七律1型(首句平起仄收): 杜甫《野望》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西山|白雪|三城|戍(甲1)
首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南浦|清江|万里|桥(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海内|风尘|诸弟|隔(乙1)
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天涯|涕泪|一身|遥(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惟将|迟暮|供多|病(甲1)
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未有|涓埃|答圣|朝(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跨马|出郊|时极|目(乙1)
尾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不堪|人事|日萧|条(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
(注:”南“、”迟“、”人“该仄而平;”出“、”不“该平而仄。)
七律1型是两个七绝1型相重迭。七律2型(首句平起平收): 毛泽东《长征》》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甲2)
首联〈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对
对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乙1)
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乌蒙|磅礴|走泥|丸(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金沙|水拍|云岩|暖(甲1)
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乙1)
尾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三军|过后|尽开|颜(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
(注:诗中只有”磅“该仄而平,其余字字符合标准,律诗平仄如此严谨者罕见。)七律2型是七绝2型与七绝1型相重迭。
七律3型(首句仄起仄收): 杜甫《阁夜》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岁暮|阴阳|催短|景(乙1)
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天涯|霜雪|霁寒|宵(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五更|鼓角|声悲|壮(甲1)
颔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三峡|星河|影动|摇(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野哭|千家|闻战|伐(乙1)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夷歌|几处|起渔|樵(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卧龙|跃马|终黄|土(甲1)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人事|音书|漫寂|寥(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霜“、”三“、”人“该仄而平;”五“、”卧“该平而仄。)七律3型是两个七绝三型相重迭。七律4型(首句仄起平收): 毛泽东《到韶山》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别梦|依稀|咒逝|川(乙2)
首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对
对句--故园|三十|二年|前(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红旗|卷起|农奴|戟(甲1)
颔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黑手|高悬|霸主|鞭(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为有|牺牲|多壮|志(乙1)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敢教|日月|换新|天(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喜看|稻菽|千重|浪(甲1)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遍地|英雄|下夕|烟(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故“、”敢“、”喜“该平而仄;”三"该仄而平。)
七律4型是七绝4型与七绝3型相重迭。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居多,以2型、4型为常。《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有七言诗,全属2型、4型。
学会了辨四声,记熟四种标准句式,再领会这四种句式的交递规则,就基本上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要领了。初学者只要把本篇所标示的各型绝句、律诗,多看它几遍,好好琢磨琢磨,就不难看出,不论五言还是七言,不论绝句还是律诗,平仄基本规则只有三条:句中音节平仄相间;联中句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第五篇: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
九上《故乡》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使用说明】
1.充分预习,熟读文本。2.熟记小说的有关知识。
【学法导引】学习,要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阅读和欣赏,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
通过对文章结尾部分的品味,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理念。
资料链接:走近作者
一管一砚一狂人,一笑一骂一大家。
双眼洞穿千秋事,两肩担尽古今愁。
这个人便是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了解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1、文体知识: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
小说三要素:---------、-----------、-------------、人物塑造方法:--------、----------、---------、---------
---------、---------
事故情节:--------、----------、---------、---------
环境:---------、----------
2、词语积累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瓦楞()
胯()下
獾()
秕()谷
鹁鸪()
()
髀()
嗤()笑
絮絮()
瑟()索
蜷()缩
寒噤()
折()本
惘()然
恣睢()()
潺潺()
黛()色
愕()然
五行()
朗读,整体感知步骤与要求:①独立完成。②小组讨论。③准备展示
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必做题]
小说以
为线索,按
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故乡——
-------故乡——
--------故乡
2.作者在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小说中的人物有:
主要人物:
(主人公)
衬托人物:
线索人物:
合作探究
1分析闰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
文中插叙了有关“少年闰土”的哪些些往事,你从中得出什么印象?
(2)二十年后的闰土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
(外貌、语言
动作、多我对生活的态度)
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动作描写等)(39自然段—52自然段)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动作
对生活的态度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
二是-----------------------------------------------------------------------------------------------------。
分别用一句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②杨二嫂:的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③“我”
: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3、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探究小说的主题
通过故乡、人物二十年间的变化,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的形象,通过
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重点句分析:
1、“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4、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5、“远近横着几个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一句中,为什么用“横着”?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把“活气”改为“生气”行不行?
质疑探究: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作者本人吗?说说你的看法。
延伸:
以“我(同情、可怜、讨厌、喜欢……)
(闰土或杨二嫂)”为题写一段200字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