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诵读教学案
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15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欣赏,整体感知古诗词 A《饮酒》(其五)(陶渊明)(1)介绍作者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了解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4)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5)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B《渔家傲》范仲淹
(1)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2)范仲淹简介: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二、合作探究(20分钟)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A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1、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一遍。(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
.
a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b理解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3、探究学习: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4、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B学习范仲淹《渔家傲》
1、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2、整体把握,朗读古诗词
3、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上阕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下阕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3)总: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三、当堂练习(10分钟)
1、当堂背诵《饮酒》。
2、当堂背诵《渔家傲》
3、交流重点诗句。
4、默写本单元两首诗词
第二篇:30 诗词五首 教学案
诗词五首
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体会、领悟,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
二、课前自学:
读读记记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与元琛齐名,合称元白。著有<<白氏长庆集>><<新乐府>><<秦中吟>>。白居易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儿做’。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赋以《阿房宫赋.》名世,散兼用,别开生面。诗以七绝最为出色,所作《过华清宫绝句》《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在晚唐文坛上卓然成家。著有《樊川文集》传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人吉安人),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元兵南侵,他浴血奋战,被俘不屈,终遭杀害。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著名作品《过零丁洋》《正气歌》等。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诗、文、词各体兼长,其诗善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其文摹追先秦诸子,气势充沛,笔力遒劲,表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著有《定庵全集》。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以写散曲著称,其散曲吟赏自然风光,歌咏隐居乐趣和仕途险恶,最有价值的是一些揭露现实、同情人民之作。有散曲《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文题背景
《观 麦》
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李白人周至县尉,这是他有感于当地人民贫困而写的一首讽喻诗。《赤壁》
赤壁,三国时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军队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位于陆水入长江处。《赤壁》这首咏史诗,吟咏的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诗人因捞起沉于江底的一段戟而咦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赤壁之战,周瑜得胜是因东风之助,他的获胜是出于侥幸。倘若当时没有东风,他就会大败;大乔、小乔也会被锁到铜雀台中。诗人有感于晚唐统治者荒淫腐化,不思进取,而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过零丁洋》
公元1275年底,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被临危任命为右丞相抗击元军。1278年底,文天祥战败后在五坡岭被俘,元军强迫他随船追击在厓山的南宋一个皇帝。船过零丁洋是,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已亥杂诗》
本诗是诗人在1839年辞官南归和北上接家眷的往返途中所作的315首七言绝句之一。这些绝句记述了途中的见闻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忧愁,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风貌。本诗借落红有情,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是一首散曲,山坡羊是词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关中大旱,张养浩到陕西办理赈灾,途经潼关,吊古伤今,写成此小令。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历代为军事要地。
三、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自学<<观刈麦>>
1、初读
: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译读 :
结合注释,用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翻译本诗
3、研读:思考下列问题
(1)熟读本诗,归纳内容
(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4、赏读:赏析下列名句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诵读感悟,直至能背
二、自学<<赤壁>>
方法同第一首
第二课时
一、自学后三首诗词,方法同前 赏析名句提示
<<过零丁洋>>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当堂训练:
背诵这五首诗词
三、课后作业:选取其中的一首诗词,准备改写成故事
第三篇:诗词诵读
学科:语文课题:《诗词诵读》备课教师:课型:新授时间:
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词。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宋神宗无丰八年进士。晚年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屡遭贬谪,词集有《淮海居士长短句》问世。秦观少从“苏轼”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学步《花间》,善写相思树类,情韵婉转,犹比秋水;历来被奉为《婉约派》首席,有《淮海词》卷。
2、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是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家族的聚居地。
3取以为曲名,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乐章集》入“歇指调”,较一般所用多三十二字。通常以《淮海词》为准。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当时秦观正在别处任职,和恋人苏小妹聚少离多,备尝相思之苦。秦观是以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感受。
二、展示、交流
1、诗文朗诵大比拼,师生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查阅资料,理解全诗的意思。《乌衣巷》: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花开点点,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一片荒凉的景象。昔日飞进王导和谢安他们家豪华的厅堂的燕子,现在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
《鹊桥仙》:云彩在天空变幻出千百种奇巧的样式,牛郎、织女守候在遥远银河两岸,每年只在七夕的夜晚相会,可这相逢就如同秋风和露水般的交溶,胜过了人间那些日日相守,却不懂珍惜的人间伴侣。这刻缠绵的情思,像天河里,流了千年的河水,绵绵不绝,这如梦似幻的短暂欢会,却最终还是要结束,牛郎、织女恋恋不舍的各自踏上归去的路,在心中相互劝解:我们的真情已至死不渝,天荒地老,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词,欣赏古诗。
1、名句赏析:
①“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句。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 ”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
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课堂小结
理解诗歌的主题。
《乌衣巷》:
《鹊桥仙》:
五、当堂检测
1、《乌衣巷》中写寂寞衰败之景的句子:。
2、《乌衣巷》中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从侧面描写时代和社会的巨变的诗句:。
3、《鹊桥仙》中赞叹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的诗句:。
4、借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来表达爱情观的佳句:。
六、补救清遗预设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四篇:诵读经典诗词
“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 ”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结合学校的书香读书活动,在古诗的海洋中,领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在古诗中感受到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2、通过开展“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主题活动,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生。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活动准备:
1、各小组综合实践收集整理诗词。
2、物色好主持人2人。
3、各小队组织熟练背诵古诗,根据诗意画好四季图,写好有关古诗的书法作品。课件制作。
4、各类节目准备:舞蹈、小合唱、情景剧表演、小组诗等。活动分步: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
三、活动过程:
开场
主持人揭示主题班会“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中华古诗文诵读开始。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
第一部(闲情)
1、舞蹈并歌唱《春晓》,引起兴趣,带入诗境。
2、看图诵诗,春夏秋冬。
3、背古诗比赛。
第二部(亲情)
1、唱《游子吟》(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2.报答母爱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怎样去报答母亲的爱呢?
4、一起来看看《七步诗》的创作过程。
第三部(友情)
1、以小队为单位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队同学背诵的有关友情的古诗多
2、欣赏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送孟浩然之广陵》
3:下面请大家各自找曾帮助你学习,生活的好朋友送贺卡,说一句感谢的话。(放音乐《爱的奉献》)师准备三张贺卡送给三位同学,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当着他们的面说)
第四部(乡情)
1、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
3、情景剧表演 《回乡偶书》
第五部(爱国情)
1、背爱国诗句《示儿》、《己亥杂诗》、《夏日绝句》等
2、出示爱国名句齐读。
3、出示作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齐读)
结束:
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要求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第五篇:诗词诵读
诗词诵读
说
课
2011年10月27日稿
说课稿
语文教学分为阅读教学、造词诵读、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五个版块,这次公开课我想在“口语交际”、“诗词诵读”上去尝试。开始本想以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面对挫折》来讲,后来还是选择了第四单元的“诗词诵读”来讲。其一是缘于对诗词的喜爱,其二是我认为诗词这颗古代文学中的璀璨的明珠如果不引导学生去享受,那真是太可惜了。所以每一次的《诗词诵读》课我总会全身心地去备,深情地去引导学生赏析,总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自己的引领下爱上诗词。希望他们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感受诗词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
第四单元有两首词,一首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另一首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两首词都写“愁”,一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故国之“愁”,一是“轻舟难载”的生离死别之愁,然而两人写“愁”都写到了极致。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学习目标,采用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潜移默化的诗词学习中熏陶学生,激发他们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领他们领略诗词的美。
魏志雄 2011年11月27日
诗词诵读
教案
2011年11月27日
诗 词 诵 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及其它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并积累这些词句。
能力目标1、2、3、感悟诗词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炼的语言; 学会从字、词上去鉴赏诗词;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入中国古代文学阆苑,去感受南唐后主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故国之“愁”,去体会李清照“轻舟难载”的生离死别之“愁”。
二、范读诗词,初步感知文本。(配乐范读)
三、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分组互助研读诗词。
1、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
(1)学生借助资料书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读中感悟词文,体会词人所寄寓的感情;
(3)背诵、默写两首词,并尝试作一首(或一句)写“愁”的 “小
诗词”。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研读词文;
3、分组互助研读诗词。
四、学生展示研读成果在班内交流,教师及时点评,小结。
五、教师对两首词进行解读、赏析。
六、拓展,仿中学写:试作一首(或一句)写“愁”的“小诗词”。
七、指导学生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