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经》中的管理变革智慧
《易经》中的管理变革智慧
2010-05-10 14:42:25 来源: 销售与市场 跟贴 1 条 手机看股票
从《易经》中“革”卦的研究和分析入手,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简单的文字阐明了“变革”的基本规律和要点。
组织变革历来是企业和管理咨询所面对的重大问题,无论是组织结构调整还是引入绩效考核,面临变革的企业好像突然变成了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表面的平静之下是各种能量的蓄积与显示。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稳定和业绩的担心,高级管理者对自身地位的考虑,员工对自身工作变动和收入的关注等等,无不成了改革顺利实施的障碍因素。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变革最终往往演变为以下几种形式:
1.来自部分高层或中层的反对呼声过高,企业领导者担心过多,犹豫不决,最后不了了之,变革方案被束之高阁;
2.企业领导者变革心切,缺乏对时机的选择和把握,草率行事导致企业管理停顿,变革失败,领导人威信下降;
3.变革掌握住了时机,然而在实施中缺乏有效的实施步骤和掌控机制,变革阻力逐渐增大,最后草草收场,或流于形式,变革失败;
4.变革时机和步骤都把握不错,不求完美,但求关键点的把握与整体进程的推进,最后变革取得成功。
如何认识企业变革的规律,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进行企业变革和变革成功,是管理咨询顾问及企业领导关注的焦点。而从《易经》中“革”卦的研究和分析入手,却能发现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简单的文字阐明了“变革”的基本规律和要点。《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实际上是六十四种现象所寓义理的组合,各自喻示着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处世方法、人生哲理和自然规律等,如屯卦譬喻事物初生时颇为艰难。而六十四卦任何一卦的六爻之间在义理上的联系,正是某种事物、现象的变动、发展规律的象征性表露,也是一卦哲学内容的具体反映。
下面就从包含“变革”意义的卦辞分析入手,力求揭示企业变革的规律,从而对大家有所启发。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革,即变革旧的事物。变革旧的事物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员工对旧的事物早已习惯了,适应了,一下子要变革员工早已习惯、适应的东西,员工是绝对不会马上理解接受的。变革后要取得员工的理解和信服,需要一定的时间。
元亨,大亨,大通。事物旧了,坏了,亦即穷了,才要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以旧换新,穷变通,所以革之而可以元亨,即所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利贞,即利于正道。变革旧事物是极难的事情,所以要遵循正道,坚持原则,倘若任意胡来,则一定失败。能够坚持正道去进行变革,纵使时间久,险阻多,最终也将成功,成功了就不会后悔。
从以上的卦辞可以读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变革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而变革之后需要一段时间取得员工的理解和信任,遵循变革规律的变革则一定成功,不会后悔——这段卦辞是对变革的概括性的论述。
下面则是六爻的爻辞,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成一个变革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初九,巩用黄牛之革”。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用坚韧的牛皮将自己包束起来,不要轻举妄动。变革是大事,不可轻易为之。变革要得其时,在其位,有其才,审虑慎动,而后可以成功,可以无悔。在企业管理变革时,企业尤其要审时度势,时机如果不具备,就应该以中顺之道自守,不可轻举妄动。
第二阶段,“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在变革之前要有一个过程,使变革的形势达到成熟,变革的条件具备了,不失时机地进行变革,那么一定“征吉,无咎”,取得胜利。这个阶段意味着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第三阶段,“九三,征凶,贞历。革言三就,有孚。”虽然变革时机已经到来,然而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变革开始实施时往往面临如何开始的问题,既不可盲动躁动引起恐慌和抵触,又不可迟迟不动错失良机,动摇员工对变革的信心。
“万事开头难”,爻辞“征凶,贞历”就反映了变革初期的这种两难局面,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革言三就,有孚”,亦即革还是要革,但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得到员工的理解和信任之后方可行动。“革言三就”就是对变革的言论要经过多次反复的研究和审慎周密的考虑,证明确实合理可行,没有问题,并且经过多次的宣讲、讨论和培训后得到员工的信任,即“有孚”,这时就可以进行变革了,这一阶段强调的是与员工充分的沟通并得到员工的信任是变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四阶段,“悔亡,有孚改命,吉”。变革成功了,后悔消失了,员工理解了,满意了。在前三个阶段,即当革未革,欲革难革之时,必当小心审慎从事,力求变革稳步发动,一举成功。而第四阶段则是前面阶段的一个必然发展。
第五阶段,“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大人,即企业的领导者,是变革的主体,以大人之道进行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虎变”,亦即变革的一切就像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显而易见,没有阴谋可疑之事,员工看得清清楚楚,完全值得信任,这里强调的是变革过程中领导态度的坚定、过程的公开和交流的坦诚。第六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对于变革成果需要具体严格的制度去支持和巩固,就像豹子一样细密严谨。因为还有人对变革只是“革面”而没有革心,内心未必有认识,更谈不上心悦诚服,所以需要严格的制度以及对制度严格的执行,才能真正巩固落实变革的成果。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问题已经不是革而是守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居贞”守成,最宜安静守正。“征凶”是指变革成功之后,不可继续变革,否则员工疲于应付,得不到时间对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行理解和强化,甚至认为改革者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转而排斥变革,最后往往连最初的改革成果也难以保住。由此,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管理变革的关键环节。
A阶段,变革的筹备期,是为变革积累势能的阶段,此时的关键环节和任务是:变革发动者对时机和变革各种力量的评估,等待时机,关键领导人统一思想,变革计划的精心制定,号召员工与“过去”告别,变革“紧迫感”气氛的创造。
B阶段,变革的进行期,是变革能量的释放阶段,此时的关键环节和任务是:共同愿景的创造,变革的大力宣传与员工培训,与员工持续和坦诚的沟通,维持强有力的领导,发挥支持者的作用,建立起与变革相适应的制度与结构。
C阶段,变革的巩固期,是变革能量的静止阶段,此时的关键环节和任务是:巩固变革的成果,不再提出新的目标和进行新的变革,使变革制度化,固化新的行为。(本文来源:销售与市场 作者:张行健)
第二篇:曾仕强:《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陈抟、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盛世,都是易道弘扬的时代。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充满无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辉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放异彩。有中国学者证明了基因的六十四个密码与易经64卦的一一对应关系,有西方科学家借鉴《易经》二进制法则为计算机诞生提供可能,也有丰田、三星等企业创始人受《易经》启发而成就事业
讲师:曾仕强
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国学功底深厚,后又游学欧美等国。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三十年前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对华人企业管理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
2009年是曾仕强教授赴大陆讲学20周年,已近80高龄的曾仕强教授丝毫没有懈怠之意,仍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终生使命和最大乐趣,孜孜不倦地为之忙碌和奋斗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即是根据曾教授大陆讲学2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的培训现场实况编辑加工而成,是曾教授所开创的“中国式管理”理论的浓缩和集萃。相信这部视频课程会为你的人生和事业经营带来很好的启迪和指引
目录:第一集:道法自然
1、中华儿女是《易经》的民族,因为长期以来《易经》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化基因
2、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如果那样上天就不公正了
3、好老板是没有固定模式的4、凭良心你会歪打正着,而不凭良心你会正打歪着
5、人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在职场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
6、文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使人和禽兽有所区别
7、我们有情的文化,但我们是讲理的民族
第二集:天地人和
1、老板生活在未来,干部生活在现在,员工生活在过去。
2、为了自私保护自己是阴,是错的;为了工作保护自己是阳,是对的。保护自己也有阴阳
3、只能顺其自然,却不能听其自然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4、如果没有威,恩就不存在5、老板不会骂基层不能干,只会骂他说不明白
第三集:阴阳之道
1、中国人不明言,没有说出来的才重要
2、要用脸色来暗示你的干部,而不是摆脸色给干部看
3、只要配合得合理,基本上都没有错
4、干部会用请来来把责任推给老板
5、《易经》读出很多君子,也读出很多小人
6、钱是要赚的,命是要顾的,名声是最重要的7、我们过的是艺术道德的人生
第四集:明位立德
1、不明白道理,糊里糊涂去走,就是迷信;明白了道理,照道理去走,就不是迷信
2、让所有人在工作中提升品德修养,而不是为了工作成绩而败坏品德
3、大同的重点不在同而在异,这也是中国人阴阳思想的表现
4、高层的责任就是帮助中阶和基层提升品德
5、人情不讨,人情永远在,人情一讨,连本带利都讨回去了
6、人际关系+伦理=人伦关系
7、所有的鬼都是从没有鬼开始的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1219258993,保证全网最低价
请加QQ1219258993下载、观看
第三篇:曾仕强易经中的管理智慧3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3》
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曾仕强教授多年潜心研究,将《易经》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用浅白易懂的文字和图表展现出来,引领我们追寻智慧的源头,迎向光明灿烂的无忧人生!
第一集 易之大道 《易经》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美好的。过分制度化,只会“制”他人于死地,“度”自己上天堂。诸子百家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整全的《易经》。4 学西方人学问的结果,是清清楚楚地死掉;学中国人学问的结果,是糊里糊涂地活着。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和调整,而且要永远一路向上。6 易之大道在于用《易经》来引导科学,使其走上正当的方
向。差不多就是不能差太多。
……
第二集 乐天知命 1 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2 君子败也是成,小人成也是败。一切一切都是从未定之天出发,追求既定之局。4 人生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在不同的职场 职位里面进德
修业。进德修业的三点要求:区别于禽兽 活出自主性 自己心安
理得。占卜的目的是整理我们的思路,而不是听做决定。做人不可以听天由命,但是要知天乐命。
……
第三集 易道思维 中国人是天底下最喜欢自作主张的人。2 从求人走向不求人是人生奋斗的目标。3 中国人的事情只有一个答案——合理就好。4 中国人任何问题只有三个答案:很难讲 看你怎么讲 随便
你讲。中国人的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字——度,而这个度是很难拿
捏的。……
第四集 善尽责任 中华民族此番不是崛起,而是复兴。2 中国人是不接受道歉的民族,需要的是事先防范,而不是
事后道歉。人要对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4 中华文化就三个字而已——尽责任。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迟早要死,但是不知道怎么死,什么时候死。
…… 主讲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致力于胡雪岩研究三十年,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中西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人伦关系等。所开创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对华人企业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本人以其大智若愚、厚积薄发、化腐朽为神奇的演讲风格屹立业界十余年,是少数可称为大师级演讲者之一,当之无愧的培训界风云人物,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
师。
经历:美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英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台湾交通大学
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曾仕强部析胡雪岩商道》、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现代易学院》详解易经系列丛书等数十种著作。
第四篇:《易经》中的教育智慧
《易经》中的教育智慧
《易经》中的教育智慧
榆林童学馆约束管教(利用刑人)这个小孩刚开始学习叫发蒙,是说启发蒙昧,或者是初发,这个蒙昧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教育他,后边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利用刑人,就是说你用规矩,规章来约束孩子,如果你不约束他,孩子会放纵,甚至犯事。现在的教育,把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外壳、形式,生搬硬套拿过来,其实西方有基督教文明的根基,他有很多内在的规矩的,不那么简单。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以学生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喊口号,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说法。比如说:“一切为了孩子”。这个说法本身是有毛病的。假如不关心老师、折腾老师,我们老师那么辛苦,今天搞一个活动,后天又搞一个活动,天天这样,连着两星期,老师都疲了,第三个星期能一切为了孩子吗?领导不给老师钱,总是惹老师生气,那老师能高兴吗?所以古代是没有“一切为了孩子”这个说法的。不是说不为了孩子,他应该是圆融的。就像咱们老师能一起出去玩一玩,有一个放松的机会,我们老师轻松了,我们会有更好的心态教育好孩子。或者说老师进行这种传统文化的培训,我们更充实了。不是说我们老师明天给孩子讲《易经》,而是我们老师今天更善良了、思维更开阔了,明天我们带着一个更高的境界、更开阔的思维给孩子讲课,不管是讲手工、画画,还是讲拼音、数学,你的心态是非常好的,思维是非常开阔的,讲什么都能讲好。这样真心为了老师好,就是为了孩子好。蒙卦里说的“利用刑人”这句话就是孩子我们得管,这个刑是刑法,当然说刑法这个词就有点严重了,实际上是利用约束、规章、制度,说白了,你得管这孩子。就像在幼儿园,你对孩子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那叫爱吗?不叫。孩子学不出东西来,那孩子就是放纵,你放纵孩子,那孩子能学到东西吗?想学就学,想玩就玩。如果一切随便,哪个小孩不想看动画片去啊,哪有人跟你背诗呢?都跑了,对不对?能这样吗?所以说利用刑人。咱们就说教育的“教”字,现在的教右边是个反文,过去不是这样,过去是一只手拿一个鞭子,或一个棒子,老师得打,当然他打不是为了残害孩子。今天都变异了,他不让打了,所谓的体罚,连站一会儿都不行,那孩子还能管吗?现在咱们说道理啊,大家看父亲的父,两只手,一边是规,一边是矩,大家知道规矩这个词吧?一个手拿着规,一个手拿着矩,才能画出圆和方来,你不教他,随便玩去吧,他能学到东西吗?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那个父亲音为什么叫“父”啊?大家知道那是斧子,不正怎么办啊?你得“斧正”他,大家知道有斧正这个词,写文章、书法最后有斧正,是拿斧子修正。其实,学校的那个校字,古代好孩子不进学“校”,这个校是木头栅栏,这边是交,就跟那圈似的,他是木头栅栏,围成一大圈,二流子等社会闲杂的那种不好的人,咱们给他管起来。实际上,这里的利用刑人,是不是对他好?对孩子好,如果放纵,他敢打别人,到时候敢杀人去,杀人最后他得死刑偿命,是不是这样?所以这样利用刑人是为他好,为孩子好的。对学的道,对传道的老师,学生要有敬畏之心,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寓教于乐(用说)大家一定都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就是悦,通假字,“用说”就是用悦、用乐,我们老师、家长也不能光拿斧子,那孩子就怕你了,那你怎么教育好他。我们还要用他喜欢的形式进行。比如说:孩子爱画画,我们怎么教育他爱妈妈?我们只不过利用他爱画画来画一个妈妈,他是不是就把爱渗透进去了?他爱妈妈,关心别人。那么他喜欢画画。有的孩子喜欢唱歌,他不唱这个就唱那个,那我们教一个“世上只有妈妈好”,他在学爱妈妈,这样用他喜欢的形式来引导他,他是不是就愿意上你这来学了。这样他就求着你来学了,“老师,您再教我一首歌!”“老师,今天教我画一幅画吧!”是不是你就好教了?老师说:“今天必须得交一张画,不交甭想回家!”强迫的要求,有的孩子就不愿意画了。所以这个利用刑人是对着孩子的那个魔性来的,要有约束。但是要想教育好,还要有学生喜欢的形式,咱们说那个礼乐这种乐,艺术这方面都可以,因为是他感兴趣的。约束有度,过则不好(桎梏,以往吝)这个桎梏,这个桎是脚镣,梏是手铐,就是古代的脚镣子、手铐子。刚才说我们约束孩子,给他一定的约束,是对魔性的,但不是为了束缚孩子,把他的手脚都拴起来了,他还走得了道吗?他就走不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呀?所以说“桎梏,以往吝”,吝是一个不好的词,大家知道占卦,它有“吉”和“凶”,吉就是好,凶就是不好。还有两个字就是“悔”和“吝”,悔是后悔,就是不好,吝就是更不好了,吝比悔更不好,半凶,接近凶了,所以吉凶悔吝,会有这样的词告诉你这件事它的程度,吉,好的;悔,不好;吝,半凶;最不好的是凶。怎么样不好呢?你把孩子拴住手脚了,他还走的了道吗?走不了,刚才说的是用规矩约束他,讲道理,而不是让他什么都不能干,你看古人这一句话对教育问题说的好不好?真好!“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古人的大智慧从这一句话,寥寥的几个字,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了。“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教育者的包容我们每个老师都教许多孩子,包蒙,这个好理解,包是包容,包容所有的孩子,今天我们说老师要关心所有的孩子,孔子讲仁,《弟子规》说“泛爱众”,我们老师要关心所有的孩子,这是一个包容,孔子说有教无类,就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能包容,淘气的、慢性子的、有点儿脏的……你都喜欢,这是一。再者,就是针对一个孩子,你得能包容他的缺点和他的不懂事,那个蒙是不是不懂事?蒙昧,就是不清楚,不懂事,你得包容他们不懂事,他不懂事不是他不愿意懂事,是他小,大家了解个意思吗?就是包蒙,我们要理解他不懂事的这种状态。比如小马,就是恰巧跑到那去了,不是故意的把那东西踢翻了。《弟子规》中说“有心非,名为恶,无心非,名为错。”无意的做错事了,是错误;要是明知故犯,这就是坏,是为恶。所以包蒙,作为教育者,包括家长和老师,要理解孩子的蒙昧,能包容他不懂事,他不懂事你就慢慢讲道理,包蒙的结果是什么呢?吉!你能包容他这个蒙昧,看到他这种发展中的不完全性,其实有这种不完美,才有咱们的老师教育的价值,所以包蒙是“吉”的,包容孩子的这种蒙昧,否则就不“吉”。对新媳妇,也要包容才好要娶儿媳妇了,您听了蒙卦就会大“吉”啊,因为“纳妇,吉”。那么娶儿媳妇为什么“吉”呢?它跟前边对应起来,包蒙,我们家小孩不懂事,那么新媳妇儿进家了呢?也要包容这新媳妇儿。假如我们能包容这新媳妇儿,这不就越来越好了吗?而不是指责她这不懂那不懂,比如,她干活的时候把东西放错了地方,婆婆就恶意的指责、挑剔说:“这个不能摆在这儿,没看我原来摆在什么地方吗?”。应该是善意的包容:“你不知道,应该这样,这件东西应该放到这儿。”或者是“我们习惯放在这里了,你看放哪儿合适就放哪儿吧。”这就是包容,这样娶媳妇儿,对待儿媳妇,就“吉”,那样恶意,心里不接“纳”儿媳“妇”,就“不吉”。古代娶媳妇不容易再从另一个方面说说,娶媳妇的过程不容易,过去古代需要行聘礼。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成亲需要“三媒六聘”,也叫三书六礼。“三书”就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六礼”是指由求亲到迎娶、完婚的礼仪,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具体是:
一、纳礼:男家请人预备礼物向女家提亲、说媒。
二、问名:男家在大红庚帖上写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结亲,就把女孩的名字八字等写上请人占算。
三、纳吉:如男女双方的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则婚事初步议定。
四、纳征:又称过大礼.类似今天的订婚。
五、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
六、迎亲: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亲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现在有女的一分钱不给,就跟着男的走了,愿意跟着他,民间有种说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其实这一句话是错的,没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谁会去嫁给鸡呀?这句话是原来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嫁了乞丐了,不嫌他穷,就跟着他要饭去;嫁老头子了,不嫌他老,就安心跟老头踏踏实实过日子,这里其实是一句好话,有古人的敬天知命在里边,还有妇女的坚贞、坚忍在里面。“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老百姓说俗了,就变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歪曲了它的正面含义,老天可不会这样安排。这里就说三媒六聘,有多隆重,为什么呢?现在有的男女,认识才两天就敢开房、同居,贪官还情妇、二奶、三奶的,乱象丛生,后患无穷,咱不具体说了,谁受罪谁自己知道。三媒六聘多正式,其实聘礼的内涵多好:是你们家姑娘好,这么漂亮,这么能干,给我们家当媳妇儿,不是当受气的媳妇儿,是当主妇,主持我们家的家务,这是敬请的,这叫聘。所以这六聘,那是三顾茅庐的意思,六聘代表的是一个敬意、诚意、谦恭之心。现在还有玩命要彩礼的,那时贪婪,古人是对神圣的婚姻、对对方的尊敬、珍惜和慎重,过程是幸福的、是美好的。说教育,假如学生有这样的诚意,像三媒六聘一样敬请老师,你说他能学不好吗?“老师您一定要教我!老师您一定要教我!老师您一定要教我!”他这种求学的精神,就是能够学好的基础和保证,实际是这个意思。所以作为学生来说就是要敬师,叫尊师重道。《学记》里边说“严师为难”,就是尊师为第一位的,因为敬其师、尊其师,才能乐其道,你尊敬老师才能愿意跟老师学他讲的知识,践行他讲的道理。
治家之道还有一句话叫“子克家”,儿子可以治理好这个家,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包容孩子,能够这样做事诚心恭敬谨慎,言传身教,他就会把孩子教育好。那么孩子有责任感、有勇气、有信心,对上知恭敬,对下能包容,他就会把家治理好,就可以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学生如此,一定会学习好;太子如果这样,将来的国家就会美好;我们大家事事这样,事事就会做好,事事顺利,就会“大吉”。这是蒙卦九二告诉我们的道理。“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拜金女,没自我,不能娶这是第三爻,大家能听出这不好吧,这个六三,六是阴,是个女的,这个女的不好。虽然我们能包容,刚才说包容新媳妇儿也好,包容孩子也好,但是六三这样的姑娘大家不能要,可不要娶这样的媳妇儿。“见金夫”,这个夫就是男的,金就是钱,见到有钱的男的就走不动道了,“不有躬”,“躬”是自己,就是失去了自己,见到有钱的男人就找不着自己了,就跟着人家私奔了,就是这意思。“无攸利”,没有什么好处、益处,为什么呢?这样的女的,她眼中只有利益,就是见到钱就变样了。其实我们换成学生的话,大家知道有个故事,有个人叫弈秋,是全国最擅下棋的人,有两个人一起和他学下棋,一个专心认真学习,就成功了;另一个下棋时,看见天上飞的鸿鹄了,他就想怎么射下来,怎么样做了更好吃,他就学不好棋,哪怕他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那也没有用。割席断交的故事还有两个一起学习的同学,最后“割席断交”的故事:《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同在园中除草,见地有块金子,管宁见了和看见石头瓦块一样,继续干活,华歆拿起来舍不得放下,看管宁不理,最后就给扔了,可是心有不甘。又有一次同席读书,有乘华车的大官路过门口,管宁读书如故,华歆放下书就跑出去看。管宁割开席子,与他分坐,说:“你不是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华歆这种人的心老在被外物所带动,他就失去自我,其实今天多少人失去自我了,你要很清楚的去看,大街上走的人,都不像人样,为什么?他都是在为名利在奔波,像钱的奴隶一样,有钱让上这儿,他就跑这儿了,一会儿就又为了钱上那儿了,他不是自己想上哪儿就上哪儿了,他是奔钱去的,有人以为自己想上哪儿就上哪儿,其实就是这样被外物带动着,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今天的人善良不够,正气不足,哪有古人那种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气概。更有甚者,为了钱,什么坏事都敢干,坑蒙拐骗偷,杀人害命,那不就是心如豺狼、畜生不如了吗?很可怕的,最后就得跟魔走了。慢点走,等等你的灵魂印第安人有一句格言,说:“慢点走,等等你的灵魂。”那就是这个人你没有自我的时候,没有这个心灵的时候,那做事的不就是一个空壳吗?很危险。其实人就没心了,因为这个心就被外物、被钱所包裹,被事所包裹,就每天处于稀里糊涂的忙忙碌碌,眼睛里都带着压力。你到街上,到一个单位,到一个商场看很多人,非常的疲惫,心里充满斗争和防范,人与人之间关系就非常紧张。现在很多人压力都非常大,有的人皱着眉头,不知道发什么呆呢,想事想的非常辛苦,感觉非常累,看着都替他难受。但是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找到自己的心灵,非常重要。不要被外物所驱使,不断的追逐,不知道自己干什么,没什么效率就瞎忙活,那么就会失去快乐。把这些包袱都扔掉,你就会快乐的。有的老师一边听一边就把心里的包袱扔了,越听越高兴。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希望大家扔掉一些身上的重负,轻松起来,真正笑起来,发自内心笑起来。有的人也能笑,将就着笑,一笑完了马上就又紧起来了,他脸上那个肌肉是紧的。今天许多人都是这样。“见金夫,不有躬”这样的女人不能娶,那么这样的孩子也难教育好,因为他见到什么就追逐什么,就像那个小猫钓鱼的故事,那小猫的状态,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逮蜻蜓,一会儿钓鱼,这样跑来跑去的,他老在外头追逐着,这样的孩子他就累,一无所成,猫妈妈专心就有鱼吃。总不能专注的孩子,就不好教,这不是包不包容的问题了,这样的孩子就不好办了。“见金夫,不有躬”,知识、技巧是小问题,道德的缺失,这可是一个大问题。放开自己,多亲仁者,不固执己见**:困蒙,吝。后边三个爻,就进入上卦了,这个**,他这也是一个阴爻,一般阴爻还在阴位就不是很好,叫:“困蒙,吝”,吝当然是不好。困蒙,就是你给他困起来,这种蒙昧你把它困起来,不好。孔子《象传》“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就是解释这个事,他说了三个字:“独远实”:“独”是孤独的独,直接说就是封闭自己,孤陋寡闻。“远”是不亲师,远离师,看到老师就跑,怕被老师管,这也是自困。独,就自己在一个地方也不出去,见识就少,这不就是自己困自己吗?中国有句话叫做功夫在诗外,写诗,功夫在诗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简单,现在有几个人能写出来的,中外有几个人能写出来呢?他下的功夫,就是在诗外的功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不要自困,远师,远道。“实”就是强,固执,就我这样对,他也是自困,就我这样最好,不管老师怎么说,这孩子就认为自己这样就是对,你怎么管他,就管不了,他这都是自困,这种蒙昧他能够解除吗?他就什么都不懂,他就自困,所以叫困蒙,困蒙大家记住三个字“独远实”。放低自己,虚心求教六五:童蒙,吉。六五,就是上卦的中间,所以它又是好的。“童蒙,吉”,大家想一想:“童蒙”跟“蒙童”一样吗?这个蒙童是说不懂事的小孩儿,童蒙是说像儿童的这种蒙昧状态,这小孩儿什么都不懂,他不是不懂装懂的不懂,被观念污染的不懂,他是像一张白纸的那个不懂,老师好好教,他会很快就懂了,所以“吉”。还有一个,中国古代男的奴隶叫童,所以这个小孩儿要把自己当做像奴隶似的,这话夸张了,就是他放低自己的身份对待老师,他就是诚心,就像我有罪似的,我有缺欠,你教育我吧,古代真有这样的,今天我们很少听到了。在《水浒传》七十三回里边有一首诗,就是李逵听说宋江强娶一个姑娘,误会了,然后他就砍了杏黄大旗。至人无过任评论,其次纳谏以为恩。最下自差偏自是,令人敢怒不敢言。这首诗里边说人现在夸进谏,说纳谏很好,在这个夏商周的时候,夏商朝代那些君王找到贤人以后,就对他说:您就批评我吧!一定要用最严厉的言辞批评我,就像我是一个患了很长时间大病的人,您一定用最猛、最重的药来来治我,就这样的心态,那叫纳谏,是你一定要说我,我哪有错你一定要严厉的指出来,这是真正的纳谏。现在人理解的纳谏是什么呢?他心里不爱听,表面能够接受。那更好的是主动的放低自己。就像这个童蒙,像自己犯了罪一样,我有不懂的,您一定告诉我。其实说犯罪也不难听,西方耶稣就说人都有原罪,本来就有这个说法。那么你自己觉得自己有罪,你就放低自己,那么求老师这种诚恳,这种低位,这种谦恭,那你才能很好的学到知识,所以这就会是“吉”。善意敲打,恰到好处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上九是击蒙,他这个蒙昧,一击就打开了,棒喝一下打明白了,“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不利为寇,咱们看这个孩子有毛病,老师有时候处理不好,你虽然想帮他,你说重了,说早了,是不是有时候孩子就逆反了,怎么样呢?你就树了仇了,孩子跟老师结仇了,“这老师不喜欢我!”其实他误会了。大人也是,你对别人提意见、说他缺点的时候,你尽量耐心一点;但是别人说你缺点的时候,你要能听进去。有这么一个比喻,人家说“你身上有一个小泥点”,有的人就不爱听,他却想“我这边还有一朵花呢”,“我这儿还有一个玉镯呢”,这跟那泥点有关系吗?是不是你把那个躲开了?人家说你有泥点,他回一句“你还有一个泥点呢”,是不是对付?自己身上的泥点就自动没有了,不可能。咱们是不是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我这儿挺好的!”“这边挺好的!”它跟那边不好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说你这有泥点的时候,他不是不尊重你,他是说泥点不好,不是说你不好,这个大家能明白吧?如果他是恶意的,他是指责你;如果他只是说你的泥点不好,就不是说你这个人不好。那我们作为老师,对别人你就得分清楚了,你一定说:“咱俩是好朋友”,咱们俩怎么怎么好,“但是,你身上有一个泥点。”你不要说:“你怎么有个泥点,你怎么这么脏啊!”他是不是就觉得说他了,他就不接受了,反过来一句:“你身上还有一个泥点。”他把你当敌人,说你身上还有一个泥点。咱们来回的说,大家能听明白这个意思吧?所以“不利为寇”,你帮助别人指出缺点,帮助他去除蒙昧,弄不好你还跟他结了仇。你说重了,说早了,他不理解,他认为你在攻击他,尤其咱们小孩儿更脆弱,“老师不喜欢我!”,其实你真不是不喜欢他,你说“这字写的怎么乱七八糟的”,你要稍微着急说没写好,他可能就伤心了,哭了。你说“你今天真乖,小裙子多漂亮啊!但是,这个字写的不好,咱们把字写的像你的衣服一样漂亮,好不好啊?”他知道老师喜欢他,是这字写的不好,你尽量把那缺点和他分清楚了,清晰的告诉他,要不你一说缺点,就变指责他了,他就变成敌对,不容易接受,这就是为寇,不利为寇。利御寇,就是刚才那么善意,这孩子不爱扫地,老师上午先说:“有个小懒虫会来,咱们俩一起准备,等待会儿小懒虫来了,咱们一起打败它!”是不是你就跟它是一头儿的了。等下午,打扫卫生的时候,他一犯懒,不想干,老师说了:“小懒虫来了,咱们打跑它。你拿笤帚扫地,扫跑它。”当那个不好的东西、毛病显露出来的时候,你再指出来,别在没表现出来的时候,你就指出来,让孩子平白无故的先不高兴了,利御寇,防御这个寇,可以说是小懒虫。这整个讲的都是一些教育的原则和教育的方法,这就是蒙卦。法应变,道不变:关键还是德行的培养大家看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不是非常大呢?这些文字还是后人写的,那前边就这么一点,就能讲出这么多来。《易经》就是六十四卦,它就不断的变化,这六爻你看也不断的变化,所以它是变易,但是它变动里边是不变的,不变的就是那个道,其实在《易经》里边非常注重道德,就是它不变的是道德,这是关键,然而它也是非常简易,我们很容易掌握的。这就是道,就是说它的原则是不变的,形式、方法是变的,刚才说我们包容孩子,那我们能不能包容家长呢?就是家长对教育不理解,你教正确的方法,但是家长的这种不理解也属于蒙昧,就是不懂,你也要包容家长,而这种就属于物件变了,是不是在变?但实际你的善、体现出的包容没变,核心的东西没变。所以这种不变的是那个道理,只不过你可能换了人,换了形状。这个蒙卦的这段短文,把教育该说的都说到了,今后大家有机会再学《学记》,就更明确,就会说的更具体清楚一点。
第五篇:浅谈易经中的人生智慧
浅谈易经中的人生智慧
——《易经与人生智慧》课程心得体会
Major:XXXXXXXX name:XXXXX number:XXXXXXXXXX
作为一位外国学子,我有幸选修了《易经与人生智慧》。在这门课上,我学习并了解了《易经》这部堪称为“中华之魂”的经典。这部古老而深邃的巨著不但使我充分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以其睿智的话语为我指明了今后自我发展道路,使我受益颇丰。《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它通过两个最基本的符号 “一一”(阴)“一”(阳)以及看似离奇的卦辞、爻辞,从哲学层次上深刻地剖析世界、解释世界,揭示世界的创造与宇宙的组构变化规律。
它借助八卦及其相重而成的六十四卦和诸爻符号组成的卦象,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地予以表现,然后让人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调整策略和心态,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从而达到相对理想的目标。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和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与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有着共同的规律,可用相同的道理解释。
《易经》中着重探讨了人对人自身、人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认识。而这也是中外一切哲学归根结底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关注人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乾卦代表天道的规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刚强的代表;坤卦代表地道的规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柔弱的代表。《易经》中认为,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均依赖于这个由天和地组成的有机体中,并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存在。天有怎样的活动规律,人也应该有怎样的活动规律,人的一切活动均可在天的运动规律中找到依据。《易经》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虽然它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具体规律,但都统一在阴阳变化的总规律当中。即为“天人合一”。
因此,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确,就要看它是否与阴阳变化之道相合,即做到“人与天地合其德”。易经中强调人不能简单的效法和遵循天地之道,而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与自然的和谐,即“尽人事而听天命”
然而,人类自认为可以改造世界、改造自然,于是无止尽地掠夺着自然资源,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如今,大自然已经对此做出了回应,从核地震到大海啸再到山洪火山暴发、旱涝频发,人类正无助地吞咽着自己亲自酿下的苦果。
其次是关注人与社会,追求人际关系和和谐。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都必须与他人有所交集。而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或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方面,《易经》中作了较详尽的表述。第一是要仁慈与正义。《说卦传》云: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第二是忠实与诚信。《文言传》中有提及“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修业也”;第三是宽和与中庸。“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则很好地论述了这点;最后是谦和与虚心。《系辞传》说:“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接下来是关注人与自我,追求高尚的人格,已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目的。
《易经》中提出首先要认识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使命,从而更好地设计人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去实现道义。与此同时,易经中设计了君子和圣人两种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还主张通过学习来日新其德,不断进步。要长期学习,终身坚持,不仅修养自己的学问,更需修养自己的德行,做到“反身修己”和“穷理尽性”。
通过对课程《易经与人生智慧》的学习,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人类必须在在尊重大自然规律、遵循天人合一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另外,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品格,努力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也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代大学生所需要不懈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