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究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究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古诗好比是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的一颗明珠,其象征了中华独特的文化。诗词文学这种文学作品是对生活实际的高度概括,因此具备博大精深的特点,其有着高远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因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后人学习与吸收的精神素材。为此,怎样实施更加有效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这是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引导学生吟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为了调动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实施各种各样的诵读教学模式,如,有效地统一配乐吟唱、朗读、音乐等,进而受到学生的青睐。例如,教师在教授《咏柳》这一首古诗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吟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的乐趣,加深学习的印象,实现迅速背诵的目标。并且,小学生也善于表现自己,教师需要打造一种开放与宽松的平台,以使学生完全地表现自己和释放自己,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吟唱的同时感悟古诗的情感。
二、注重拓展延伸,突破古诗教学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当仅仅限制于教材或课堂上,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为此,教师在教授一首古诗的时候,需要为学生讲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生平、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并且积极地探究拓展与生成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教授《草》这一首古诗的时候,针对难点“枯”与“荣”的理解,教师能够立足于一年的四个季节,要求学生通过简笔画将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的小草的样子画出来,以及通过自身的语言讲解各个不同季节小草的特点。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和秋冬这两部分,让学生通过一个字对这两个部分的小草的特点进行总结,最后连起来说。这样,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古诗的意义,并且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以情感作为基点,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热情
针对古诗而言,要么阐明哲理、要么托物言志、要么借景抒情,而在使人称赞的语言文字之后,常常涵盖了作者的情感和故事。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应当充满激情,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把握住激情点,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古诗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赠汪伦》这一首古诗的时候,由于该诗赞颂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因此教师需要以情激情,且把握住情感的基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之下学习古诗语言。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实施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完全地想、说、听,从而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张建平.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攻略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编辑张珍珍
第二篇: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关于古诗的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优秀论文关于古诗的教学探究
摘要: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却只流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词:古诗教学 ; 个体差异 ; 自主探究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猛然间心中激起一阵涟漪。“不求甚解”这个词语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想抒发自己喜爱闲静、淡泊名利、寄情诗酒的闲情雅致。用在这儿是否就是在鼓励人们多读诗呢?细看文章发现,非然!邓拓先生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是这样解释这个词语的:“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古诗词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时空的距离,其备课与现代白话文备课有着很大差别。一些名师上得颇为经典的古诗词课,大多是由于教师的古典文学底蕴深厚,古诗词备课上课的根基扎实。而作为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非常迷茫,既无法“深入”,又做不到“浅出”。因此,我观看了很多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也做了很多尝试,但还是懵懵懂懂,有很多不解之处,希望提出来后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津。
一、“不求甚解”的教学是否对所有的古诗文都适用
如果把小学阶段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话,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感悟能力、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是不是所有的古诗文教学都应该以“不求甚解”为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我认为不尽然。
首先,“不求甚解”的要求对低年级或者中、高年级的后进生还有实用价值,但对大多数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要求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一种初步的自主探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古诗教学其实是在带着学生阅读古人的文章,要从古人的笔下读到自己能理解的意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验,对自己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因此,虽然我们的学生还小,虽然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甚解”。他们不光要“吸收”,而且还应该教会他们怎样“伴随着倾吐的吸收”。也就是让他们尽可能主动的、自主的探究古诗文中自己需要的理解、感悟。
其次,哪怕在同一个年级,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在古诗文的学习上的差异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有的同学就对古诗文特别感兴趣,并且已经有一定的阅读,感悟古诗文的能力,他们只需要我们轻轻地点拨一二,便可打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任他们驰骋在古代和现代连接的罗马大道上。我们不该为了最基本的要求,而放弃对更高需求的努力。再次,《新课标》推荐背诵的 75 首古诗词,虽都是历代名篇,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但在内涵上也是有差异的,在情感的把握要求上也是有层次的。所以,不该一概而论,“求甚解”和“不求甚解”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该有学生自己决定。
二、在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都能“不求甚解”吗
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 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我们接受这个现实,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对博大精深的古诗文理解的不够深刻,强求理解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产生对古诗文的敌对情绪。学生可以“不求甚解”,可以等以后的“每有会意”,我们教师能吗?如果我们也“不求甚解”,我们拿什么对这些古诗文“深入”?课堂上又何来的“浅出”?如果我们“不求甚解”,我们怎能把握好哪些是“甚解”,哪些不是“甚解”?
三、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更好的达到《新课标》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沿着这个理念去审视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以读为主。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优美,可以先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 不求甚解 ” 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初读古诗。然后在读中感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我们也应该认真解读教材,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看似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只如此,我们如果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古诗文中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认知体验,使得自身的情感和作品所累积沉淀的情感进行碰撞、交流,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才是 “求学问”和“学做人”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诗文教学的最优化组合。总之,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牡丹江市光华小学
谢娜
小学语文教材的体裁是多样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既要以一般的教学规律为指导,又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把一般和个别结合起来,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的教与创造性的学的完美统一,诗歌的教学亦然。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比较多,有古诗词、现代诗、儿童诗,还有儿歌等,尤其是古诗词最多。和历次《大纲》相比,《课标》第一次明文规定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古诗词不少于80首,并且列出篇目。可见,《课标》对小学生诵读古诗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一是除课本内入选的古诗词之外,很少有人指导学生在课外自读古诗词,甚至连《课标》推荐的篇目老师都不知道,又怎么去指导学生诵读呢?
二是课内学习古诗,教师习惯于逐词、逐句讲给学生听,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爱学古诗,更不用谈熟读成诵了。古诗词也只是考试中的填空题,才提醒教师要督促学生诵读古诗。
三是把古诗教学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一首古诗,要让学生得到一次艺术享受,受到一次美育熏陶。更有的教师把诵读古诗和写作练习结合起来,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面对目前的教学现状,应该怎么教学古诗才好?
古诗词(包括入选课本的和《课标》推荐的)大部分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名篇或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的佳作。这些诗倾注了诗人们崇高的情操、伟大的抱负、远大的志向,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比较好的。引导小学生诵读这些意境清新、含义深邃、语言生动、韵律铿锵的古诗词,可以增加儿童的知识,丰富儿童的想象、陶冶儿童的情操、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同时,也为增加儿童的文化底蕴、提高儿童的人格品味开拓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科版语文教材共有(72)首古诗词入选,其中低段(17)首,中段(25)首,高段(30)首。它们都是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个特点的精品。古诗的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美育教育,只不过不同年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已。
一、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这是低年段学习古诗的基本目标,也是低年段小学生容易做得到的。这是因为低年段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其他读物少,多记性、少悟性,多读几遍就可以记下来了,朗朗上口,熟读成诵了。至于诗中的意思,能理解多少是多少,暂时不理解也没关系,这是一个吸收的过程、积累的过程、直至顿悟的过程,可以受用终生。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三首之一《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古诗朗朗上口,二年级学生边读边看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想象出的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只要反复吟咏,就熟读成诵,就可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就领悟了。
二、疏通文字,感受语言美
中年段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要在疏通文字上下功夫,这是因为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不断演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星蝶”的“走”,古义是奔跑。《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古义是“因为”。我们教学时,对古今异义的字,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这些诗句就无法理解。再如《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及《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这三个诗句中的“空”字,依次是:一作“尽”解,一作“天空”解,一作“空旷”解。教师指导时,应对这些多义词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小学生无法理解。
三、理解诗意,领悟情感美
到了高年级,学生疏通了文字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诗意了。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诗句的反复揣摩,感受诗中丰富的内容,领悟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挖掘出诗句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的意境是个关键。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凭借“诗情画意”寄托强烈的感情,启发读者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完全是写景,而实际上诗句中都洋溢着诗人遇赦回归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情景交融,意境生辉。如能指导学生流利酣畅地朗读诗句,诗人那种声色飞扬,欢情满地、喜出望外的形象就会呼之欲出,学生也会和诗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真正领悟情感美。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影响跨越时空,哺育一代代民族精英和语言大师,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都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鼓励孩子们从小吟诵古诗,并不是为了效法古人,而是为了弘扬爱国诗人的伟大情操,体恤民生疾苦的可贵情怀,并从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得到更丰实的语言积累。在这个总目标的引领下,各个年段古诗教学也有所侧重。低年段注重“熟读成诵”,目的是让小学生记忆力强的时候,多背诵一些古诗,以备未来之需。中年段注重“疏通文字”,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诗句,感悟语言的能力。高年段古诗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诗意,受到情感熏陶。
我一直在高段任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尽情的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可以说,它的艺术感染力不亚于唱一首歌或看一幅画,如果指导得法可以收到令人陶醉的教学效果。
大家知道,古诗是可以合乐的,所以称为诗歌。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动人心脾的音乐美。因此这种节奏上平仄相间,合辙押韵的诗句读起来铿锵动听,扣人心弦,能给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感。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奠定了心理基础。
例如我教《春夜喜雨》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读全诗,然后指导学生读书后的注释,在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后,让学生反复熟读全诗,而后指导学生用“/”线划出诗句的节奏再大声朗读,如读《游山西村》这首诗可以这样划分节奏: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划分出节奏后还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诗句尾字的平、仄音,就可以教学生朗读了。最初让学生模仿老师读,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边体会读诗句,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又朗朗上口了。读到高兴时,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其乐融
融啊!
也就是说吟诵古诗是学生的事,是学生自己品赏、吸收、消化、积累,直至顿悟的过程,教师尽量要少讲,更不能代替学生去吟诵。我是反对由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古诗词的。因为那样会破坏原诗形象的完整性,损坏了诗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会感到索然无味的。
诗还是让学生反复吟咏好,反复吟咏才会读出韵味,有些古诗还提倡“唱读”。因为古诗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声韵、有节律,能吟也能唱。有的古诗只有通过吟唱,才能充分显示音乐美,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进而玩味诗中蕴含的情意。如我在教学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时,一边用手指轻轻的敲着讲桌,一边用缓慢的、婉转的、低沉的声调“唱读”着,特别是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学生仿佛感受到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衷情,如余音绕梁久久地在学生脑海中回荡。同时,在那缓缓“唱读”的声调中,学生又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思索,去体会,进入诗的意境,从而被诗人的情感所打动,产生强烈的古今爱国者的心理共鸣。一句话,学习古诗,要提倡以读为主,读中领悟意境,读中吸收和消化,最好能熟读成诵,从而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语言积累。
对于中高年段的小学生来说,还要引导他们在吟咏、诵读的过程中,多动些脑子想一想,感悟诗句中的深刻含义,特别诗中的佳句应该细细品味,体悟诗情画意,享受艺术美。
有人说: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可以说,诗情和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人抓住了特定的时令下柳树的特征,采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从整体到部分,写出了二月里柳树喜人的形象,把诗人赞美、惊喜的心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诗耐得读,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在吟咏过程中品诗、析句;这首诗又耐得寻味,在反复吟咏之后,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生花妙笔尤其是末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为生动有力,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创造者热烈赞颂的心情。从意境上说,诗的画面因之而活起来了,从价值观上来说,也随之升华了,可以启示学生在品诗寻味陶醉在艺术美的享受时,不可忘了美的创造者。
应该指出的是:品词、析句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与诗人写诗的时代
背景或诗人此时的心境结合起来品味、体会。这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交待清楚的,否则将出现岐义或笑话。如教学林升的《题林安邸》这首诗时,学生自读全诗之后,我先让学生说说四句诗的字面意思,学生的理解果然出了偏差。第一句;“杭州城外青山连着青山,高楼连着高楼,风景十分美丽。”应该说理解得不错,而第二句中的一个“休”字让学生费了思量。“休”是停业,诗人为什么盼望着:西湖歌舞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呢?学生思路嘎然而止,需要老师扶一把,教师可以借助显示淮河流域和汴京杭州地理位置图的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北宋灭亡,宋高宗迁都杭州的历史背景及作者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全诗。学生此时对“西湖歌舞”内涵就清楚了。学生对后面诗句中出现的“暖风”、“醉”的含义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了,那么“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讽刺意义也就理解得更深刻了。一位学生气愤的说:“这些权贵老爷们简直把杭州这个临时避难所当作过去的京都汴州了,真是可耻!
当然,品词、析句后,还把诗句还原到原诗中去,让学生在诵读之后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讲出来:临安城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宋王朝权贵老爷们在西湖边寻欢作乐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这些权贵老爷们沉醉在花天酒地的生活之中,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京都汴州了。
这样学生才能从全诗的整体角度进一步理解作者那句“几时休”的深意,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也会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
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才能够全面正确地品味出诗的韵味。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兴趣和习惯呢?
我们都知道:兴趣被人闪誉为“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形成一种内动力,去推动人们自觉地探求知识,认识世界。有兴趣的学习可以使人积极的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没兴趣的学习好似服苦径一般。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是这样,一旦孩子们觉得学习古诗有意思,可以派上用场,他就会自觉自愿的诵读古诗,达到“曲不离口”的程度。
激励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方式很多,比如以班级或学年为单位开展“朗诵古诗”的竞赛活动;还可以广泛开展课外读古诗活动,鼓励学生把在课外诵读的古诗展示给全班同学,但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学生练习改写古诗,让学生在享受古诗带来的美的享受的同时,学习如何创造美,展现美,从而更长久的激发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这是为什么呢?理由有三:
首先,改写古诗先要通读全诗,弄懂古诗中词、句的意思;然后要把古诗中语言的形象诉诸想像思维,在思维屏幕上浮现古诗语言描写的形象画面,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再造想像的形象画面,这对学生来说是很好改的,也是可以做得出来的,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改写古诗比命题作文来得容易,学生可以不为“没的可写”而发愁。因为诵读古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间接的认识世界机会,古诗所写的内容就是学生改写古诗的基本题材,只是需要开动脑筋依据诗中提的语言形象,展开再造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所隐含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怀而已。
第三,改写古诗可以为学生提供炼词、炼句,提炼主题和布局谋篇的借鉴。如改写贺之章《咏柳》,诗人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呕歌初春的风光,赞颂孕育万物,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的春风。诗的第一句写树,第二句写枝,第三句写叶,第四句写风。层次井然有序,结构严谨,又浑然一体。其中第四句作为结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全诗妙笔出花,升华情感的高潮。
指导学生把《咏柳》改写或白话文时主题不变,仍是赞美,美的创造者——春风。结构不变,改写后的白话文可分四段来写,每句诗扩充成一段来写,这就要加进自己的理解和再造想像了,也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发展语言的机会。学生们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的。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对改写古诗感兴趣的内在动力。
由此可见,诵读古诗与改写古诗结合,不仅可以从读学写,以读促写,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在享受美感的同时学习如何表现美,孩子会乐此不疲的。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雷山县排告完全小学 冷可明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总之,古诗教学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殿堂,使学生领悟到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第五篇:探究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观点和知识,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把探究教学应用于古诗的学习中,对古诗的意境,背景等的探究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还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教学 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常吟古诗,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思想。在小学中吟诵古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字的感悟能力。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文感悟能力,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古诗的特点(一)韵律美
古诗对仗工整,一般每句压韵,读来朗朗上口,如宋朝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二)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练,而且常常用一些象征手法或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是再现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如《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个“于”字把诗人对秋天那种喜爱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三)意境美
古诗往往借助一些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孟郊的《游子吟》,把母亲的爱通过一针一线表达的很彻底。许多 古诗不仅写景也在写情,通过很好地感悟诗中的意境,就能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
二、探究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教学的概述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思想自古就有。研究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早在我国古代,儒家学者孔子的教学中就蕴含着启发式的思想,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就是听教师讲或自主学;“问”即意味着自主探究。
(二)探究教学在古诗中应用的重要性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意境进行探讨研究,利用老师创设的情景,通过想象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古诗教学中有许多睿智的道理,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通过探究研究,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从中收获很多知识和道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古诗中运用探究教学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以及意境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探究教学在古诗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根据古诗基本特点,以及探究教学的特点,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以音乐入手,让学生诗文配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诗歌教学中,选用相应的音乐背景,用熟悉的音乐情感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共鸣,从而深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小学生的感知是直观的,一首优美的小诗配上与意境相配的音乐,再加上优美的朗读,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时,我们可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想像秋高气爽的景象。当学生慢慢进入状态时为学生创设情景,简单地讲述诗人当时的背景,让学生探究当时的画面,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山要画得怎样?你还看到了什么?石径、小屋、枫树分别是怎么样的?最后展示学生的画并且逐步引导学生读出诗文:云雾缭绕的山、弯弯曲曲盘旋而上的石砌小路、在白云间若隐若现的小屋、红红的铺满山坡的枫树。此时,学生如临其境,完全陶醉在了美景中。这时就要抓住时机适当点拨,使学生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原因,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感悟诗意。借助音乐,学生想像、入境,不仅加深了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同时很自然地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
(二)多元教学,通过朗读促进思考,促进感悟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反复朗读,通过读能促进感悟,促进思考。如骆宾王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有的小学教材上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诗,因为它节奏明快,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我们在教学生欣赏这首诗歌时,选择好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朗读语音响起,学生跟着范音轻声读,体会诗的韵味,再创设情境挑战读、激情读,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诗歌海洋的边缘。总之多读多诵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讨论交流,探究诗意,体悟情理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如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这是小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
(四)延伸阅读、拓展能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在学习完王维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你是否还知道他的其他诗?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可以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探究式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设计》2009年第4 期 《浅谈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2009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