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设计说明】 根据新课标理念,坚持在读中学的原则 按照“自读 →解读 →品读 →悟读”的环节 逐层推进 重心放在品读和悟读上 通过感知文本 把握人物形 象 理解个性化语言及对人物形象的传神刻画 并与现实碰撞 体味其社会意义 和现实意义。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 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 一是要理解
作品蕴含的感情 了解作者的意图 二是要从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 分析。分析情节 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 直至结局的 矛盾又是怎样解 决的。此外 还要注意细节描写 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本课学习目 标则定为 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 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 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欣赏客体 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 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积累了十六七年母语学习和十余年语文 专门学习经验 已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经过初中及高一多篇小说的学习及课外 小说阅读的积累 他们对小说常识已经掌握 另外在此之前的诗歌、散文鉴赏能 力的培养 也使他们形成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与经验。一句话 此时学生已经初 步具备鉴赏小说的能力 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 “粗知” 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 失去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 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阅读主体对阅读欣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 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 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让学生产生少知甚至 未知感 生疑生惑 从而使主体产生阅读活动的过程性需要 让距离去调动学生。从而让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 根据新课标理念 本案例设计坚持在读中学的原则 整个教学活动贯 穿“自读 →解读 →品读 →悟读”四环节。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 由易到 难 组织教学内容。整篇小说学习以“自主 合作 探究”为基本过程 策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本意义 建构知识并与现实碰撞 体 味其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最终实现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并获得创新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安排一课时完成 学习重点是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难点是理解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完成 自读〔课前布置 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自读 课堂验收。主要是以熟悉情节 初 步了解人物形象为目的〕 解读〔课上要求学生快速跳读文本抓典型化语言 分 析人物 解读文本〕品读〔细读文本 品味传神之笔〕悟读〔利用文本中知识 的构建与现实碰撞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案例题旨】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意义
和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小说自问世以来 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深刻的思想内 涵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让人感慨 引人思考。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条件下的名著阅读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 如何得到 2.四步阅读法 自读 →解读 →品读 →悟读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效果如何 3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教学
策略对于学生自主阅读具有何种意义 4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 根据预习作业 教师请同学分别复述小说情节并逐一由同学进
行了评议。在情节的复述中师生就开始了交谈 课前读课文 小说中的人物给你 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有说封闭的、有说胆小的„„不管怎 么说 一般都能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典型性。很自然便转入了对人物形象 这一问题的探究。
一、自读 师 老舍先生说过 “一篇好的小说 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小说的阅
读 首先是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继而才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学们读了这篇小 说后 主人公别里科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思考后自由发言 多生描述人物 形象 既尊重文本 又有所创新] 生 在最晴朗的日子里 穿雨鞋 带雨伞 穿着暖和棉大衣„„ 生 走在街上 戴着墨镜 低着头 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师 同学们对别里科夫描述得如此生动形象 很让老师佩服 那么根据你的描述 和理解 别里科夫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格 生 怀旧、封闭 生 胆小、多疑 生 害怕新生事物
师 你是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生 语言、肖像。
二、解读 师 小说中典型人物均有典型的语言。例如 “我真傻 真的”--------祥林嫂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 Q “多乎哉 不多也”--------孔乙己
这些语言都极传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 那么别里科夫的经典语言是什么 〔学生 默读文本 标划经典语言〕 生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师 他在不同场合重复的这一语言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体会人物心理 反 复品读 →指名仿读 →师生评读 生 这句话以不同的方式在文中出现九次之多 充分表现他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 令禁止的事物都觉得可疑、害怕的心理。
三、品读 师 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的特点。
例如 鲁迅《药》中突出描写了华老栓的手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地想交 给他„„” 通过对手的刻画揭示他此刻的复杂心理 在《祝福》中多次刻画祥 林嫂的眼睛 通过对眼睛的传神刻画 充分展现祥林嫂的悲苦生活及不幸命运 那么契诃夫刻画别里科夫的传神之笔又是什么 生 脸色。
师 小说中多次刻画别里科夫的脸 最能表现别里科夫心理变化的是哪几次 生 “他躺在被子底下 战战兢兢 深怕会出什么事 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
做噩梦 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 他没精打采 脸色苍白。” 生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 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 “谁 要来管我的私事 就叫他滚 ”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 站起来。
生 “他俩走远了 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 瞧着我。„„” 师 在上述脸色变化中揭示了别里科夫怎样的心理变化 生 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师 那么能不能把对别里科夫“脸”的刻画换成对“眼睛”的刻画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交流答案 体现多元解读 生 不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他僵死的心灵早已把这扇窗户关闭。
生 能。由别里科夫性格决定 他的眼神也应是胆怯 多疑 呆滞 无神„„ 可从这些角度描写。学生言之有理 教师予以肯定 然后表达教师个人见解 师 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了 你怎样看待别里科夫的死 生 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生 专制制度毒害了他 他又是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四、悟读 师 我们对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深感悲哀 中国有句老话“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对别里科夫的“套子”和我们的“规矩”二者之间的关系 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 以“套子与规矩”为话题 谈谈你的认识。学生思考 交流观点 推荐发言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 先明确观点 再加以 阐释
生 1
略 生 2
略 „„ „„
学生唇枪舌战 时间已经不多 教师不得不煞尾 “许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 意见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通 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我们加深了对小说人物及社会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达到了 小说与现实的碰撞的目的 增强了理性的认识。”在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同学生交 流后 小结道 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而阻碍历史发展的往往就是各种各样 的“套子” 但是套子不等于规矩 摒弃套子 不代表不要规矩。是否能推动社 会的进步与发展 是区分套子与规矩的标准。抛掉套子 尊重规矩 革新思想 社会才能进步 时代才会发展。
课结束了 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对人物命运 对小说主题的深深思考之中 小说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每个人的自我。
【案例后记】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说不尽的 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 学生领略了这一 艺术精品的风采 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必须 紧扣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主线 努力“删繁就简 避熟就新” 要对教学内容进 行“战略性资产重组” 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使学生学得乐 学得深 此其一。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 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 通过创设合理 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阅读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 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 的预期结果 此其二。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 为的引导、点拨 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使阅读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 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 此其三。案例的有效实施 需要 教师具有正确的观念 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前后分别安排以下练习
1、检查预习查词典完成下列词语解释 辖制 管束 孤僻 孤独怪僻
歹毒 阴险狠毒 讥诮 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 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 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2、朗读课文 了解主要内容。
3、了解小说故事情节 并准备复述课文 每人根据组别复述一个部分。要求 完整、概括、连贯 一分钟左右。
4、练习结合课文的理解 请以“套子与规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 800 字 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
【案例分析】 本案例运用四步阅读法 力图体现“自主 合作 探究”的教学理念 因而
表现出了一定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与理论意义。首先 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 对
人物形象 作品主题的认识 还是知识的学习都不是 或很少是 由教师传递、告知的 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 在课堂上 阅读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阅 读权、思考权、发言权 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 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 而是实质性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 教学条件下的阅读活动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阅读。与 课外阅读不同 课堂阅读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活动 “教”的正确定位在于策动 学 引导学 促成学。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 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 也 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阅读 而是努力将阅读多样 化 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 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 逐—展开 解决为途径 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 教者 以调整难度 提供支持 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 这种帮助正如不 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 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主体情知互补 心 智并进 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 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 基础。
本案例中“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不是采用给 人物贴标签和传统定论的方式 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事实素材去发现 探 究。本案例在处理“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这一学习难点时 学生获得的不仅 是某一知识结论 同时经历了知识的创生生成的过程 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 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接受知识的阅读教学过程相比 这种 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它决不是一 知半解的 更无需死记硬背 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 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 生、创造过程 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 因而是一种“活化” 的知识 另外 学习者在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 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 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 必需的 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学生在讨论“套子与规矩”的问题时 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 思维活动敏捷 而深刻 富有创见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 学生有思
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 善于思考 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 而是 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 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 是教师运用开放 式的问题 开放式的点拨 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开放 使学生拥有一个选 择的空间 因而才有一份主动 一份生动。
【案例反思】 就一节课完成这篇小说的学习而言 本节课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达到预
定的效果。其成功之处在于 教学层次定位准确。本人能够在学生把握情节的基 础上 从人物性格切入 选点准确 学情意识强。在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作品的 鉴赏中 本人尊重学生的理解 善于从学生的表达中引导点拨 注重了教师角色 的转换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注重了阅读的多样化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研学氛围中 达到了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目 的。尤其是敢于走出预设 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形成创生性学习效果的做 法 更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但是 由于教师的作为必须受 45 分钟的限制和师生思想交流不可控状的制 约 这节课同样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提高的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课堂导向语言应进一步精确、凝练 突出有效信息 给学生更明确的思
维导向。评价语言还有待于提高、丰富。
2、作家思考生活的方式有其共性特点
可以尝试归纳式思维导引 以启发
学生的智慧 开发学生的智力。总之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尤其是在师生碰撞的动态过程中 具
有不可预料性。但是 我们应当坚信 只要有追求 理想就会实现。
第二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案例
刘树文
小说教学“师生互动”的具体操作模式是:①预设目标,师生协商共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②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围绕小说“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三要素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③讨论、交流、根据预设目标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各自观点。④教师点拨,引导思路,发挥个性,补充遗漏,纠正错误。
课前准备:根据小说的学习特点,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有关小说的知识,了解小说特点及三要素。让同学们知道学习小说的重点、难点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欣赏小说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要注意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就塑造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回忆初中学过的契诃夫的《变色龙》,了解作家的有关情况和作家的写作风格。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本节课在设计时考虑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问题答案不统一。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师: 人不能活在袋子里,更不能活在套子里。当我们被套在套子里的时候,要极力摆脱它。可是在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笔下,却有一位自觉自愿的装在套子里并极力的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契诃夫的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板书课题)
师:本文作者契诃夫大家知道些什么?包括从课文注释中了解到的,或从其他课外书、上网了解到的,都请说来听听,好吗?
生1: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贫困,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疾苦、思想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基础。
生2:代表作为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生3: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生于1860,他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
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
生4: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的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说明本小说是以写人为主的。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人为什么被装在套子里?又是什么样的套子呢?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有哪个同学能告诉我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
生:别里可夫。
师:本文主要写了别里可夫的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生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可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2)别里可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自然段)。
(3)埋葬别里可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可夫”(最后两自然段)。
师:你感觉别里可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两个字概括。
生1:愚蠢。
师:为什么?
生1:他晴天还穿着雨鞋和棉大衣,这不是“愚蠢”的表现吗?
生2:与其说他“愚蠢”还不如说他“怪”
师:这个同学说得好,我也认为“怪”比“愚蠢”好。他既然是一个“怪”人,怎么个“怪”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请大家再把课文认真的读一遍,同时找一找那些地方能够体现出别里可夫是一个“怪”人?
(用多媒体屏幕展示别里可夫画像)(提示:处处用套子;外表、思想状态、具体事件-----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
师:别里科夫是个“怪”人,是因为他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这个“怪”、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下面我们一一来分析。
师:他的外表是什么样的?
(学生细读第1自然节,学会筛选信息。划出标志性的句子。)
生1:他晴天穿雨鞋、带雨伞
生2: 他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
生3:他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
师: 为什么会这样?
生: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借套子躲避现实。)
师:他的思想状态怎样“怪”?为什么?
(学生精读第2、3自然节,学会概括。)
生1:用套子套自己 :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生2: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用套子套别人:
生3: 全校教师都怕他,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全城受着他的辖制,六个“不敢”。
师:“怪”在具体事件中怎样表现的呢?
·漫画事件
·自行车事件
(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从言、行中方面总结,重在“套子”的结果。)
生1:漫画事件: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事件: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当面与柯瓦连科交锋时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用多媒体屏幕展示表格)
师: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
生1: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
生2: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
师: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师: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生:“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师:对别里可夫悲剧性的一生是如何认识?
生1:可怜---受害者;可鄙---告密者,人格卑劣。
生2:可恶---辖制别人; 可憎---卫道士。
师: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生:“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说明作者塑造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性格怪僻者,而是在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一类人物的典型。只要有产生这类人物的土壤,或者没有彻底铲除他们生存的土壤,生活就不可能彻底改变。
师:既然我们知道别里科夫是典型环境中的人物,那么谁能概括的分析一下这个人物?
生1:别里可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他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他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生2: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别里可夫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的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提防“乱子”。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一人物的典型社会意义是什么?
生:别里可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对人物的把握处了在情节结构中和矛盾冲突中去分析外,更重要的是从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等细节处去刻画人物。这一点本文也做到了。处此之外作者刻画人物的最重要的什手法是什么?
生:幽默讽刺的手法。
师:何以见得,你能具体有哪些地方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
生1: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
生2: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
生3: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生4:文中写别里科夫指责柯瓦连科的一段话:“难道这还用解释吗?——那就做不得。”这段话恰好是对别里科夫本人的嘲讽。
师:课文中的讽刺手法概括的讲有哪些特色?
生1: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生2:含蓄的对比。
生3: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教师强调:当然,运用讽刺与幽默,还得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得在遣辞、造句以及语气上斟酌一番。讽刺与幽默的运用,目的是要让所刻画的人物鲜活起来,更是作者褒贬感情的流露。这一点在阅读时要注意细心领会。
师:“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我想,这句话说的绝不仅仅是俄国,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生:有。
师:可否试举一例。
生1: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新生事物一点也不接受。我们院里有个老太太看到女生穿裙子都会指手画脚。
生2:我爸公司里有位员工,公司里无论上什么新项目他都会提反对意见。
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现实生活中这些有形、无形的“套子”呢?
生1:首先,我们自己应努力地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不要让自己变成“套子式”的人。
生2:在学习中我们更不能因循守旧、固步不前,应勇于创新,不断探讨新的学习方式。
生3:对于“套子式”的行为、思想我们应坚决抵制。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很深刻。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中除了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我们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就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人和事。而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就是即有的各种“套子”。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打破行为上、思想上、习惯上的所有的“套子”。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师生互动”,教师只不过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但是,作为互动式教学的一个尝试,在如何引导学生上,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
(作者沂水县第一中学刘树文)
电话:***2217969)
第三篇:装在套子里的人 葬礼导入案例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 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
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
(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
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可是他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呢?
补充背景: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要求自由民主。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能辖制全城,是因为他的背后有强大的沙皇统治作为后盾,受沙皇政府的毒害,他的言行与思想都与沙皇****制度一致,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三、继续探究,总结普遍意义 不过,幸运的是,别里科夫终于死了,大家有什么感觉?
明确:“大快人心”,大家从心里感到自由。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如果我们略去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人哪些启示?
明确: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还有可能活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其实,在现实中,“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四、品味语言,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难道当时那个社会就没有一点亮色了吗?(学生答:有。)对。还有华连卡姐弟。下面分角色诵读相应的段落。
(1)品读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语言。请两个男生分别读:“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请两个女生分别读:“我们先走一步!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问: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精神面貌?
明确:别里科夫恼怒,老气横秋,性情孤僻;而华连卡愉快,朝气蓬勃,活泼开朗。二人形成鲜明对比。
(2)品读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对话。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二人的对话部分,并请朗读者谈朗读感受。
问: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在思想性格等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总结出来并找出关键句给大家读读吗?
明确: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如:别里科夫:“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适宜的。”“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柯瓦连科:“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柯瓦连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背地里进谗言的人。”“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全城的人都怕别里可夫,为什么华连卡姐弟不怕?
明确:华连卡姐弟是具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必然向旧势力斗争。
为什么要写华连卡姐弟?
明确:写华连卡姐弟,是为了反衬别里可夫,进一步揭露他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以他爱情和婚事的失败来说明这样的人绝不可能从“套子”里爬出来。
“恋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特别是他最后被华连卡的弟弟推下楼,最终郁闷而死,这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中别里可夫式的人物很多,但终将被送进坟墓,沙皇统治必将灭亡。
五、迁移延伸,警示后世之人
让我们再回到葬礼上。暮色四合,送葬的人渐渐四散离去。我们发现。别里科夫的墓碑上还没有墓联和墓志铭。为警示后人。让我们为别里科夫写一副墓联或一则墓志铭吧。
第四篇: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导语设计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不要拼命摇,照样能解汗。
同学们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掌柜”啊?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没有眼光,不敢接受新事物。我们想起只要镇上有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的别里科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优化设计》P30)
1、作者
契诃夫,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是亨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剧本《樱桃园》等。
2、背景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全国,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惧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最终陪上了自己的性命。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削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板书:别里科夫这个人
第二部分: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
板书:别里科夫的婚事
第三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板书:别里科夫之死
四、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
1、活动主题: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
2、情景导入:1898年6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3、活动方式:分组调查
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个选题,然后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4、公布选题,提出要求。(板书)
A、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
B、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
C、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
D、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的死因)
5、展示成果,课堂交流,各组分别宣读书面报告。师生共同研讨,提出修改意
见。
A、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
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耳内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
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
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
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B、死者档案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出生日期:不详。
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况:未婚。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且又刻板守旧。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
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初。
问题思考:
1、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 ?
生活方面的套子:衣着打扮方面,生活习惯方面(有形)P33
思想上的套子: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无形)
2、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式,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
氛。沙皇政府的忠诚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
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别里科夫就是作者在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一方面是“性情孤僻”,但更重要的是
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受的教育使得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
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C、访谈笔录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
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
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
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
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
健。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
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但也决没人
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
附:问题思考
(1)结合背景和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谈谈别里科夫具有哪些二重性?
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又是这一制度的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
士,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2)思考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并归纳主题思想?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生活永不可能自由快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D、结案报告
通过各小组对别里科夫一案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自杀的范畴,又属于他杀的范畴。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
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
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
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
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
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综上
所述,本专案组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死因调查,对人物有了一个
全面地认识,也了解了别里科夫身上有形无形的套子。那么,在“别里科夫的婚
事”这一主体事件中,别里科夫的套子思想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板书)
开端:准备结婚
发展:漫画事件、骑车事件
高潮:当面争吵
结局:婚事告吹
三、课堂活动:
1、这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有什么表现?作者是
怎样刻画人物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神志语言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嘴唇发抖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难堪极了
骑车事件: 脸色发白还成体体统吗?这怎么行?心神不定
当面交锋: 恐怖的神情,脸色发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情愿摔断脖子,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附问题:
(1)漫画具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2)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宁„„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思考:这部分文字表现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2、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①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撮合,游说,华连卡的好感都是外在诱惑。
并非内心萌发真心爱意,是“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②双方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事物;另一个则是美丽活泼,爱
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二人不可能发展真正的爱情。
③婚事结局: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使他无法承受爱的温馨和幸福,漫画事件
气得他脸色发青,嘴唇发抖,看到别人骑自行车,脸色发白,心神不定,坐立不
安。婚事对别里科夫而言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而是一场灾难。
总之,别里科夫对爱情也是害怕、恐惧,甚至无法理解,根本不能萌发真爱。
作者只讲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没有
爱的人,装在套子里的社会也是不会有爱的。
3、别里科夫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一方面它总是生活
在莫名的恐惧之中,战战兢兢。另一方面,教师们以及与全城的人都怕他,受他的辖制,为什么?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社会秩序。
全城的人都怕他,向他妥协,“战战兢兢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都怕”,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与沙皇专制制度是一致的。他自觉地维护旧制度、旧思
想。周围的人没有勇气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管辖。
别里科夫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装在套子里。可怕的是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而是一类。他们分布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监视
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如此全天候全方位的刺探与监视,使得本已禁锢森严的社会
更加黑暗,令人窒息。国人相见,也只能“道路以目了”。
4、如何认识柯瓦连科与华连卡这两个人物形象?
这姐弟两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是新生
活的主人,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表示
那种反动庸俗性格的消亡,但是,柯瓦连科姐弟的出现,却给人以希望。特别是
作者把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同这姐弟俩的一退一笑联系起来,这便预示了新生
活的力量。
四、艺术鉴赏
1、夸张手法
(1)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
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夸张人物的作用。别里科夫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
2、讽刺艺术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生活中落后事物的一种手法。讽刺要突出描
写对象所具有的逆情悖理、荒谬可笑的特征,使其无可隐蔽,以达到批评、谴责的效果。
(1)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
(2)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
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
刺吗?
五、小结
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
象征,象征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
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套子里,没有套子的绝对自由是没有的。但如果走了另一个极
端让套子阻碍了发展和进步,也是无法容忍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你怎样看待它们,请以“套子”
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第五篇:装在套子里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
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部分(第1—5段)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第5段至倒数第2段)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最后3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有许多。
四.分析人物形象。
1、请用几个带“可”字头的词语表达对人物的感觉。
明确:如可笑、可憎、可悲等。
2.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明确:有形的套子: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无形的套子: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3、他整天战战兢兢,怕的是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
4、全城的人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
明确: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5、两种“怕”的总根源是什么?
明确: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第二课时
一、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当面交锋、一命呜呼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他的同事和同..
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
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 “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5.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为什么人们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课题: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明确:既可恶、可憎、可笑又可怜、可悲
四、师生研讨: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
明确:1.细节描写(肖像 语言 神态)2.讽刺手法的运用
五、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同时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