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10: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

第一篇: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

鲁迅专题

一、填空

1、《

》和《

》是鲁迅在“五四”前后以现实题材创作的两部小说集。

2、鲁迅在谈到中外作家创作艺术时,称道了“———”和“———”的方法,说自己杂文的特点之一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

3、鲁迅的散文诗集《

》收入作者()年至()年间所写的散文诗23篇。

4、鲁迅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以爱姑为主人公的《

》。

5、在———年2月至11月间,鲁迅追怀往事,写下了十篇散文陆续发表,总题名为“———”,到编辑成集时才改题为《

》。

6、文学形象赵贵翁、赵七爷、老拱分别出自鲁迅的小说———、———、和———。

7、鲁迅历史小说中着重批判的人物形象有———、———、———等。

8、鲁迅现实题材小说中不觉悟的愚昧的底层群众的典型形象有———、———、———等。

9、鲁迅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小说有———、———、———等篇。

10、鲁迅以封建卫道士为主人公的小说有———、———。

11、单四嫂子出自鲁迅的小说《

》。

12、《彷徨》共收入———年至———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篇。

13、鲁迅第一部小说集的命名意在给———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小说主要描写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一是———形象,二是———形象。

14、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共收———年至———年间写的小说———篇。

15、《阿Q正传》写于———年,连载于北京的《

》,署名———。

16、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以———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

17、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意在暴露———

和———的弊害。

18、鲁迅的第一篇小说《

》是用文言写的,1918年起,他参加了《

》的编辑活动,这年五月,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小说。

19、“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出自————。

20、鲁迅“他不但是伟大的———,而且是伟大的———和伟大的———。”

二、单项选择题

1、鲁迅去世于()

A.1936年

B.1937年

C.1940年

D.1942年

2、《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21年

3、《阿Q正传》最后一章是()

A 从中兴到末路

B 大团圆

C 优胜记略

D 革命

4、鲁迅唯一的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离婚》

B.《祝福》

C.《伤逝》

D.《**》

5、下列哪篇作品是历史题材的小说()

A.《故乡》

B.《鸭的喜剧》 C.《社戏》

D.《铸剑》 6.、《药》收入鲁迅哪一部作品集()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

7、《祝福》收入鲁迅哪一部作品集()

A.《呐喊》

B.《彷徨》

C.《野草》

D.《故事新编》

8、下列哪部作品是收入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

A.《孔乙己》

B.《阿Q正传》

C.《铸剑》

D.《故乡》

9、鲁迅的《春末闲谈》收入下列哪一杂文集()

A.《三闲集》

B.《坟》

C.《热风》

D.《华盖集》

10、《春末闲谈》艺术上的重要特点是()

A 情景交融

B 说理形象化

C 文笔冷隽峭拔

D 象征性的形象

11、鲁迅论证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务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的杂文名篇是()

A、《秋夜》 B、《“友邦惊诧”论》 C、《拿来主义》 D、《春末闲谈》

12、鲁迅写的第一本杂文集是:()

A、《热风》

B、《华盖集》

C、《坟》

13、鲁迅探讨新知识者精神历程时发现:“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此话出自()

A、《娜拉走后怎样》

B、《在酒楼上》

C、《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4、“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句名言的出处是()

A、《离婚》

B、《奔月》

C、《伤逝》

15、哪部是歌颂历史上“中国的脊梁“的小说()

A、《非攻》B、《采薇》C、《出关》

16、阿Q革命的原因是()

A、阿Q看到举人老爷们对革命居然那么害怕,所以对“革命”神往起来 B、阿Q想改变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所以要起来革命 C、阿Q要为崇祯皇帝报仇

17、“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出自鲁迅的小说:()A、《长明灯》

B、《白光》

C、《狂人日记》

18、鲁迅的小说《药》的时代背景是:()A、辛亥革命前后;

B、“五四”运动前;

C、大革命失败前后。

19、魏连殳是:()A、清末的知识分子

B、辛亥至“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

C、“五四”落潮后的知识分子

20、《狂人日记》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它的11则日记是按照狂人的:

A、性格发展来组织的B、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的 C、事件联系的疏密来组织的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鲁迅后期杂文集

A.《二心集》

B.《三闲集》

C.《热风》

D.《花边文学》 E.《伪自由书》 2.下列哪些是《呐喊》中的作品

A.《祝福》

B.《故乡》

C.《白光》

D.《**》

E.《伤逝》 3.下列哪些是《故事新编》中的作品

A.《奔月》

B.《理水》

C.《肥皂》

D.《非攻》

E.《出关》 4.下列哪些是《野草》中的作品

A.《秋夜》

B.《藤野先生》

C.《过客》

D.《好的故事》 E.《影的告别》 5.下列哪些是鲁迅的杂文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说“面子”》

D.《“友邦惊诧”论》

E.《无花的蔷薇》 6.下列对《阿Q正传》论述正确的是

A 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

B 共有九章

C 共有十章

D 采用章回体

E 采用日记体

7.鲁迅反映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社会生活题材的小说集是

A《呐喊》 B 《彷徨》

C 《故事新编》 D 《野草》 E 《朝花夕拾》 8.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有

A《药》

B《阿Q正传》

C 《伤逝》

D 《祝福》

E 《孔乙己》 9.鲁迅关注妇女命运的作品有

A《伤逝》 B 《铸剑》

C 《祝福》

D《阿Q正传》 E《一件小事》 10.下列对《伤逝》论述正确的是

A《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婚恋为题材的作品 B 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C 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D 运用涓生“手记”的形式

E 采用夸张性的讽刺语言

四、名词解释题

1.《野草》: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1927年7月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共收鲁迅散文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2.《朝花夕拾》:叙事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原名《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定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命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切怀念,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笔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

3.《阿Q正传》: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的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4.“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其特点是遇到失败或不利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等手段来获得精神上的优胜,掩盖实质上的失败,它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和自身弱点,妄自尊大,自欺欺人,麻木健忘,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鲁迅写阿Q“精神胜利法”,是为了揭出“国民劣根性”,唤醒国民的觉悟,探索造成这种病态性格的社会根源,去改变人们的悲惨境遇。

5、狂人: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表面上是一个患“迫害狂”的病人,他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实际上他是一个反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思想斗士,是一个带象征性的反封建形象。作者通过狂人这一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表现了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6、子君:(要点)《伤逝》中的人物,“五四”时代质朴、纯洁、天真、善良的中国少女。有独立的人格,勇敢地发出“个性解放”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赢得了爱情。后来却逐渐变得平庸、麻木,甚至空虚、浅薄,最终在经济的压迫下和涓生分手,重新回到封建家庭,郁郁而死。这一形象说明,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以爱情至上为生活支柱,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是注定要惨败的。

五、简答题

1、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为什么可以说《呐喊》、《彷徨》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其成熟的标志?)请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答:《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 3 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

2、分析《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一)塑造典型人物。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3.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请具体说出这几种类型的人物。

答:鲁迅的这些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真实地反应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以后这三个重要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命运。这些知识分子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A.一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一心想求取功名,充满旧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又有同情。

B.二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是文人中的渣滓。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C.三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子君等。他们具有现代意识、进步的思想和要求变革的愿望,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多,而且也是作者最为看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通过这些失败者的悲剧,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说明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既是黑暗势力压迫的结果,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4.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都是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祥林嫂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 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

5、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6、鲁迅是如何透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深刻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中国国民的劣根性的。

答: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的一个江南小镇-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助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原来,在他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得到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

②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

③阿Q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大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戏小尼姑、与王胡与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表现。

④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表现,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表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连,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 5 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7、《阿Q正传》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题?

答:《阿Q正传》通过对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显示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小说特别透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解释了病态社会中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8、《阿Q正传》在艺术表现方面主要有哪些特色? 答:《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虽有很大的普遍性,但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观念的化身。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有尾两部分的议论,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

④《阿Q正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有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9、《伤逝》中,如何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出深刻而丰富的时代社会内涵?

答:《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典型代表,他们曾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敢的行动。但是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是什么造成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这一悲剧有揭示了什么样的时代社会内涵?

①封建势力的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②知识分之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

③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的经济地位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倚,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空幻的愿望。

10、简析伤逝的思想内涵?

答:《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她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犀利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的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是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知识恋爱婚姻自由,风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 6 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懦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套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11、结合作品,具体论析《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对于表现作品的思想蕴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答:《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谊悠长。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心碎的恋情。这样,就便于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便于充分地抒情。比如:作品对热恋中的涓生在会馆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虑、急切的心情,描述得非常真切;涓生心不在焉地翻着随手抓过来的书,'耳朵却聚精会神地听着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细心地分辨着子君橐橐的脚步声。憎恶着那不象子君或太象子君的脚步声,而脑子里却翻滚着种种祸事的忧虑„„。对于涓生后来的悔恨和悲哀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真情,作者也使用第一人称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述出来。当涓生知道子君已死的消息时,他的悔恨达到了顶点,鲁迅用第一人称如实地写下了他的悲愤:“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他快意。

此外,作品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在写实的过程中也时有涓生浓重的抒情。在整个悲剧的叙述过程中,抒情气愤非常强烈。热恋中的深情,新婚后的喜悦,失业后的惶恐,感情濒于破裂时的痛苦,终于分手后的绝望以及子君死后涓生的悔恨和悲哀,都或隐或现、或淡或浓地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客观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和子君良人的情感历程及悲剧结局,使作品表述的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情力度,突现了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感染力。议论与抒情的不断穿插,还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种波折起伏的意味,噶故事演义得近近远远,既真切又似有些朦胧;即有强烈的现实性,又带有一种凝重的历史感;既有生活细节的精心描写,如用油鸡和阿随的命运来呼应子君感情的变化,又有高度概括的抒情话语,如涓生所说:“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他快意。”,“我要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以往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种抒情有将故事提升到一种新的境地,给人留下很大的回味与思考空间。

12、分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象征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变态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它以 7 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变态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13、为什么说《药》含有双重的悲剧性?

答案:华老栓受迷信思想愚弄,买下了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而小栓终究不免一死,小栓的结果是一个悲剧;另一方面,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群众终不觉悟,革命先驱者的血只能作为“人血馒头”的材料,这是一个更大的悲剧。

14、《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这两个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要点)都是象征性人物形象;都是傲视封建思想势力的个性主义者,同时又都有人道主义极世心;都同属于“五四”时代已经觉醒的战士形象。

15、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及艺术特点。

小说塑造了各类古人形象: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如 《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历史是上“中国的脊梁”,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复仇英雄形象,如《铸剑》中的复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讽刺性的人物,如《出关》的老子,《起死》中庄子。艺术特点

1、“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如《铸剑》原文献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鲁迅则着重于性格刻画,这是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

2、《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如《铸剑》是一浪漫主义之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形象。

3、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等。这些现实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些人物说些现代语,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

第二篇: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节:生平及思想发展

一、鲁迅的生平(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一)前期:

1、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2、南京求学和爱国思想(1898——1902)

3、留学日本与追求探索(1902——1909)

4、辛亥革命与沉默苦闷(1902——1909)

5、文学革命的主将(1917——1927)

(二)后期:

上海十年的思想与创作(1927——1936)

二、鲁迅的创作

1、文体:小说、散文、杂文、古典文学研究著作、论文、书信集

2、时间:1907《人之历史》——1936年10月逝世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3、数量:3本短篇小说集;1本散文诗集;16本杂文集;1本书信集;多种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

三、鲁迅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1、思想史意义:完成了“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转型

2、文化史意义:著述的开创性、示范性与深远影响

四、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

2、个性解放思想

3、改造国民性思想

4、“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一、思想内容——封建家族制度及封建礼教“吃人”

二、狂人的形象

狂人是象征意义上的狂人,又是象征意义上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三、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

1、文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 具体性

象征性 4 跳跃性

现代“国人沉默的灵魂”,批判国民性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第三节《呐喊》《彷徨》: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1、小说集《呐喊》

时间:1923.8 数目:1918——1922年,14篇。

2、小说集《彷徨》

《彷徨》1926年北新局出版,收1924——1925年11篇小说。背景: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三、《呐喊》《彷徨》小说集杰出的艺术成就——《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A、“表现的深切”——思想内容

(一)题材(劳动人民)——普通农民

知识分子(原因)

传统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

(二)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着重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三)深刻的主题:①批判国民性

(四)叙事模式:外来者介入的尴尬与失语

模式:外来者介入——→看/被看——→说/被说——→沉默、失语——→退场

B、“格式的特别”艺术手法

(一)对古典小说艺术的继承与突破(小说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二)对异域营养的摄取(外国文学的借鉴)① 俄罗斯文学——果戈里、契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② 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波兰显克微支《炭画》 ③ 日本文学——夏目漱石;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三)个性的独特与创造与天才的艺术想象力 ① 总体风格——“热烈”与“冷峻”相结合 ② 表现形式——深厚的感情有机融合于冷静的客观描写

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概况 《野草》:1924.9—1926.4;《语丝》23首散文诗。1927年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朝花夕拾》:1926年2月—11月,最初在《莽原》连载,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 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二、文体意义

三、创作心理分析与两种散文体式

四、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剖析内心世界的矛盾,展现迷惘、苦闷、自省、彷徨等情绪。

2、对自我存在价值——顽强战斗精神的展示与歌颂。

3、广泛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

①社会批评——抨击社会黑暗面。《淡淡的血痕中》(三 一八惨案);《我的失恋》(青年社会问题)

②人生批评——《复仇》“看客”;《求乞者》

(二)艺术特点:

1、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广泛运用

2、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3、文体的独创性和多样化。

4、语言凝练,文辞优美

5、有些篇章比较晦涩,难于理解。

五、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成就:

二、鲁迅的杂文

(一)杂文内涵(定义): 杂文:又称杂感,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文章。目的是对于有害于时代的事物给以反响或抗争。它的内在精神就是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

(二)创作概况 举足轻重的地位;1925年以后主要创作转向;17本杂文集;

《鲁迅全集》书影

(三)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社会意义:

2、文体意义:

(四)创作分期—教材P314(分期;杂文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1、形成期(1918—1925)——《热风》、《坟》

2、发展期(1925—1927)——《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3、成熟期(1927—1936)—《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17本杂文(14本生前发表;3本死后整理)

4、逝世后:《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五)思想内容: 核心: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反对任何形式、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1、抨击时弊。

2、对农民、妇女、儿童命运的关注。《阿金》《我谈“堕民”》

3、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无情解剖。传统奴性

4、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①文化关系;②国民性改造

(六)艺术特点:

第四节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书影

(一)概况:教材P46;(时间;分期;篇目;创作方法)

1、时间:1922——1935年,历时13年,8篇小说。

1936年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2、分期:前期(1922—1926);3篇;

《补天》《奔月》《铸剑》 后期(1934—1935);5篇; ①②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再现。

3、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叙述有时有一点旧书上的依据,有时却不过是信口开河”(鲁迅)。

(二)《故事新编》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

(三)《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用杂文笔法写历史小说,影射现实生活。

(四)重点篇章讲解

早期——《补天》《奔月》、#《铸剑》 后期——①《理水》《非攻》

②《出关》《采薇》、#《起死》

(五)艺术特色

1、古今贯通的写作方法。

2、将古人写活。

3、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

4、运用“油滑”手段为“借古讽今”服务。

5、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葬礼场景

第三篇: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节:生平及思想发展

一、鲁迅的生平(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一)前期:

1、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2、南京求学和爱国思想(1898——1902)

3、留学日本与追求探索(1902——1909)

4、辛亥革命与沉默苦闷(1902——1909)

5、文学革命的主将(1917——1927)

(二)后期:

上海十年的思想与创作(1927——1936)

二、鲁迅的创作

1、文体:小说、散文、杂文、古典文学研究著作、论文、书信集

2、时间:1907《人之历史》——1936年10月逝世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3、数量:3本短篇小说集;1本散文诗集;16本杂文集;1本书信集;多种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

三、鲁迅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1、思想史意义:完成了“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转型

2、文化史意义:著述的开创性、示范性与深远影响

四、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

2、个性解放思想

3、改造国民性思想

4、“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一、思想内容——封建家族制度及封建礼教“吃人”

1、大哥:家族制象征;尊崇礼教,按传统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

2、赵贵翁: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踹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

3、医生:封建社会以“治病救人”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以劝导、训诫的方式帮助统治者“吃人”

4、民众:封建传统蒙蔽下的庸众,他们是被吃着,同时又参与吃人 1、2、3、4、——→先秦到五四,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史。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吃人方法有二

易牙蒸子事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1、“尊道者”封建伦理道德吃人

夫为妻纲:节妇烈妇

施加精神压力逼人自戕

割股疗亲封建孝道

狼子村反抗者以“大恶人”为名,打死,吃心肝

2、叛逆者:颠倒是非,网织罪状

“狂人”被加以“疯子”之名,拘禁起来

二、狂人的形象

狂人是象征意义上的狂人,又是象征意义上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三、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

1、文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 具体性 3 象征性 4 跳跃性

现代“国人沉默的灵魂”,批判国民性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一、背景和主题

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塑造了一个落后愚昧的中国农民形象。

主题:揭示落后农民阿Q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

二、阿Q形象的内涵

1、贫困的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流浪农民形象,有劳动者的有点。

2、深受封建观念毒害,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①两性观 ②革命观

3、思想性格核心——“精神胜利法”

定义:用瞒和骗的方法,掩饰实质上的失败和屈辱,逃避现实的严酷打击,求得精神上的所谓胜利。

哲学实质: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妄自尊大——麻木健忘——向弱小者泄愤——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形成根源:①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

②长期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毒害的结果。

历史文化内涵:

三、阿Q形象塑造的意义

1、批判国民性的广泛社会意义

2、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四、《阿Q正传》的艺术特点: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4、纵横结合。

五、阿Q形象新析——人类生存困境中的“倒霉鬼”形象

第三节《呐喊》《彷徨》: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1、小说集《呐喊》

时间:1923.8 数目:1918——1922年,14篇。

得名: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特点:

1、以思想启蒙为特色;

2、侧重农民命运的描写;

3、提出“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2、小说集《彷徨》

《彷徨》1926年北新局出版,收1924——1925年11篇小说。背景: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得名:鲁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

特点:

1、艺术上比《呐喊》更加成熟;

2、题材:侧重知识分子命运的描绘;

3、主题:提出了知识分子历史命运及道路的主题。

三、《呐喊》《彷徨》小说集杰出的艺术成就——《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A、“表现的深切”——思想内容

(一)题材(劳动人民)

普通农民:《阿Q正传》《药》《**》《故乡》

农民:意义、特点

劳动妇女《祝福》《离婚》

知识分子(原因)

传统知识分子

1、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白光》

2、被否定的反动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肥皂》《高老夫子》

现代知识分子

①现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

②英勇反抗旧世界,旧制度,后来走向否定自己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 子君

(二)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着重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农民题材:重精神的愚昧

内向性显示“灵魂的深” 知识分子:精神创伤与危机

(三)深刻的主题:①批判国民性

②反封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③农民和知识分子问题

(四)叙事模式:外来者介入的尴尬与失语 模式:外来者介入——→看/被看——→说/被说——→沉默、失语——→退场

B、“格式的特别”艺术手法

(一)对古典小说艺术的继承与突破(小说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① 叙述方式——从顺序到自由选择

② 矛盾冲突——从性格冲突到个人与整个社会冲突 ③ 叙述角度——从全知全能到限制性叙事视角 ④ 时空关系——从纵向展开到横向扩展

⑤ 表现手法——创统手法的发展和现代心理描写的运用

(二)对异域营养的摄取(外国文学的借鉴)① 俄罗斯文学——果戈里、契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② 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波兰显克微支《炭画》 ③ 日本文学——夏目漱石;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三)个性的独特与创造与天才的艺术想象力 ① 总体风格——“热烈”与“冷峻”相结合

② 表现形式——深厚的感情有机融合于冷静的客观描写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概况 《野草》:1924.9—1926.4;《语丝》23首散文诗。1927年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朝花夕拾》:1926年2月—11月,最初在《莽原》连载,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 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二、文体意义

《野草》——“独语体”散文——灵魂深处的情绪、潜意识,内心独白,晦涩、难懂,并引向哲理思考。

《朝花夕拾》——“闲话风”散文——平等、亲切,任意闲谈的漫笔式手法。

三、创作心理分析与两种散文体式 散文诗集《野草》

1、时代和社会原因。

2、个人生活原因:①兄弟失和;②婚恋痛苦

3、外国文学影响:厨川白村(日)《苦闷的象征》 散文集《朝花夕拾》

1、生活变化。

2、风格改变。

3、人类的“童年——故乡”情结。

四、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剖析内心世界的矛盾,展现迷惘、苦闷、自省、彷徨等情绪。代表作《影的告别》、《颓败线的颤动》。

2、对自我存在价值——顽强战斗精神的展示与歌颂。代表作《过客》、《这样的战士》

3、广泛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

①社会批评——抨击社会黑暗面。《淡淡的血痕中》(三一八惨案);《我的失恋》(青年社会问题)

②人生批评——《复仇》“看客”;《求乞者》

(二)艺术特点:

1、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大量的象征意向。《影的告别》的“影”、《复仇》的“裸立者”《颓败线的颤动》的“母亲”、《过客》“过客”。

2、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构成奇幻壮美的“意境”。

3、文体的独创性和多样化。

独创:借助外国散文诗,融进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国现代第一本散文诗集。

4、语言凝练,文辞优美,节奏和谐,具有浓郁的诗味。

5、有些篇章比较晦涩,难于理解(社会原因;艺术原因)。

五、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1886—1918)

2、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展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代风云和社会风貌。

3、回忆往事与针砭现实相结合。

(二)艺术成就:

1、以记叙为主,融抒情、描写、议论为一炉。

2、抒情色彩鲜明,饱含强烈的爱憎情感。

3、塑造了富有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4、语言,简洁清新,饶有风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文体意义: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体小说(孙犁)和“闲话风”散文传统。

二、鲁迅的杂文

(一)杂文内涵(定义):

杂文:又称杂感,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文章。目的是对于有害于时代的事物 给以反响或抗争。它的内在精神就是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

(二)创作概况

举足轻重的地位;1925年以后主要创作转向;17本杂文集;

《鲁迅全集》书影

(三)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社会意义:

2、文体意义:

(四)创作分期—教材P314(分期;杂文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1、形成期(1918—1925)——《热风》、《坟》

2、发展期(1925—1927)——《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3、成熟期(1927—1936)—《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17本杂文(14本生前发表;3本死后整理)

4、逝世后:《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五)思想内容:

核心: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反对任何形式、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1、抨击时弊。

2、对农民、妇女、儿童命运的关注。《阿金》《我谈“堕民”》

3、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无情解剖。传统奴性

4、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①文化关系;②国民性改造

(六)艺术特点:

“绍兴师爷”式的传奇笔法,笔锋犀利,一针见血。

1、以议论为主,辅之以描写、抒情,并做到有机的完整统一。《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忆》

2、论辩性强,具有鲜明的逻辑力量。

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3、形象性强,其刻画的几大类社会形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看客;叭儿狗;革命小贩;西崽。

4、体裁和写法的多样性。

5、强烈的主观性,饱含爱憎情感。

6、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①句式;②用词

第四节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书影

(一)概况:教材P46;(时间;分期;篇目;创作方法)

1、时间:1922——1935年,历时13年,8篇小说。

1936年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2、分期:前期(1922—1926);3篇;

《补天》《奔月》《铸剑》——取材于神话传说(虚构性)。

后期(1934—1935);5篇;

①《理水》《非攻》——歌颂历史上对人民有贡献的英雄人物。②《出关》《采薇》《起死》——批判阻碍历史前进的腐朽人物思想。

①②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再现。

3、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 ①“博考文献,言必有据”;

②“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叙述有时有一点旧书上的依据,有时却不过是信口开河”(鲁迅)。

(二)《故事新编》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

(三)《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用杂文笔法写历史小说,影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包括两种:

1、自身——与论敌论战的经历。

2、社会——30年代的历史文化事件。

(四)重点篇章讲解

早期——《补天》《奔月》、#《铸剑》 后期——①《理水》《非攻》

②《出关》《采薇》、#《起死》

(五)艺术特色

1、古今贯通的写作方法。

2、将古人写活。#

3、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

4、运用“油滑”手段为“借古讽今”服务。

5、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葬礼场景

第四篇: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

(一)一、人物概述

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⑶文学成就:

①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

⑴独特的题材

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

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⑵独特的眼光

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祝福》《故乡》《明天》《孤独者》《伤逝》《在酒楼上》)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伟大拷问,其实是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

但揭示人的精神病态,目的是是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是为了唤起对社会的、对人自身的反抗,这就显示出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性。⑶两大小说情节—两大结构模式:“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❶ “看”与“被看”: ①一类“看与被看”发生在普通民众中,(例如《示众》),小说中的人物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构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而在这类小说中,好奇的看客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慨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构成一种反讽的距离。

另一类“看与被看”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和群众之间,也就是“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在中国现实中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发现。启蒙者的一切崇高理想、真实奋斗,在民众眼中都成了“表演”。因此小说质疑的对象是双重的,即是愚昧的民众,也是对启蒙者,对启蒙本身的质疑。总结:“看”与“被看”无处不在鲁迅小说中或隐或显地出现,成为鲁迅小说的一大景观。“看”与“被看”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巨大潜能,是被鲁迅称之为“国民劣根性”的一种生存方式。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的戏剧的看客。”

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看戏和演戏,即“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就成了中国人长期的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反映了看客们集体无意识的国民劣根性。

❷“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也称“归乡”模式

这一模式中的小说中,叙述者不单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也是在叙述他自己本身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调。

归乡模式一般是从“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第一阶段“离去”是由于和传统氏族社会不和,受到挤压,而到都市中去“寻求别样”的出路。二十年后,因为失去精神家园,又归来故乡寻梦,那“时时记得的故乡”不过是心象世界的幻影。因此,整篇小说其实是一个心理过程,当现实图画逐渐取代想象中理想化了的“故乡”,“我”也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

而鲁迅却又对这样的“绝望”提出了“虚妄”的质疑,他的小说最后,往往在绝望中又会有反抗绝望的心理反弹。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确实是完全自觉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以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而其形式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❶小说叙述形式: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刻画人物的言行的优点,却打破讲究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规,截取生活“横断面”,打破时空的顺序,根据内容需要安排情节。《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日记体)的叙述方式,这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是一个首创;

《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 《药》从事件中途起笔;

《祝福》采用倒叙的结构方式。

特别是《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绝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❷艺术手法:鲁迅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建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影响。果戈理、契诃夫对小人物病态心理的现实主义刻画以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启悟,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显示着灵魂的深”的病态心理的挖掘、显克微支“寄悲愤绝望于幽默”的思想风格、安德列耶夫的“阴冷”、夏目漱石幽默讽刺的“轻妙笔致”,被鲁迅以“拿来主义”的态度融入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现代意味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❸小说艺术格局:鲁迅小说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他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它们熔为一炉,创造了种种不同的小说样式,如“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化小说”(《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小说”(《孔乙己》、《起死》),“历史演义体小说”(《故事新编》),等等。《阿Q正传》则采用“人物传记体”的方式,通过阿Q的生活行踪,着重剖析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悲剧命运。

❹艺术风格:鲁迅小说也显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作品在整体上侧重严谨缜密的客观写实,但也有结构自由灵活的抒情小说(《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和亦庄亦谐的社会讽刺小说(《高老夫子》、《肥皂》等),以及乡情浓郁,形、神、情、理相统一的乡土小说(《故乡》、《**》、《社戏》等)。

❺人物塑造:鲁迅小说具有以下特点:

①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能在读者心目中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②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揭示人物深层心理或无意识活动。《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含蓄、简洁却很传神。

③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三、说不尽的阿Q

⑴文学价值: 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

《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的伟大代表。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接近他,有着自己的发挥与发现,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⑵阿Q人物形象:

阿Q这个封闭落后农村的流浪汉,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他处于社会底层,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⑶阿Q人物解读:

阿Q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被认为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代表,《阿Q正传》是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精神胜利法”只是追求虚幻的精神“满足”,进而使人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的奴隶。于是使人堕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使人的生存困境永远不能摆脱。鲁迅正是对这一国民劣根性的深刻认识,才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拥有可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⑷阿Q艺术手法和意图解读: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四、《野草》与《朝花夕拾》

《野草》和《朝花夕拾》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一方面,散文文体就是“个人文学之尖端”;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了两种文体,即“闲话风”和“独语体”的散文。——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特色的。㈠朝花夕拾 文章文体: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这样的散文就模拟了儿时谈天的氛围,所以就规定这类散文的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读者和作者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通过作者和读者的精神对话:作者通过叙述自己生活和内心的秘密,引起读者共鸣,从而达到精神的互补和趋一。——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强制灌输的“布道”式、“演讲风”的历史性超越和否定。文章情怀分析:

《朝花夕拾》展现的正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和追忆与成年的思考。在对“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精神情调,也显露了作者最为柔和的一面,也内蕴这深沉和深刻地悲怆。两者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也能在文章的嘲讽中,看到鲁迅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体现了鲁迅现实关怀这一面。文章风格: 其

一、“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普遍充斥着抗争的紧张气氛的时候,鲁迅先生能在纷扰中写出闲静从容的散文,体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充满紧张、严峻的同时,也还有洒脱从容的一面。

其二、鲁迅的散文最大限度保留了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复杂性,这自然又是从更好的发挥“心灵的文学”文学功能的目的上出发的。㈡野草 意识特征:

“野草”的生存现状,鲁迅先生在《题辞》中是这样诠释的:“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野草和一切存在物一样在绝望中抗争,在死亡中永恒。这种对生命的绝对自信,对死亡加以肯定的生存勇气,是鲁迅先生生命哲学最有力的表达。“人”的存在最终是一种来自内心世界的自我的精神存在,当这种存在受到非存在的外在处境的威胁、攻击、和摧毁时,“人”的生命状态就会转向焦虑和恐慌。②现实意义:

《野草》描述了外部环境下文明社会的解体、信念的倒塌和方向的缺失,作品表达了“人”在外部处境条件下的绝望之情,描述了存在者的“人”因绝望而焦虑,因焦虑而抗争的主观精神。

《野草》中“人”的焦虑就是对生存命运的恐惧而产生的,但这种焦虑不是消极的颓废,而是大智大勇的怀疑精神。正是有了这种智者的焦虑和怀疑精神,作品的批判力度才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人性深刻,作为存在的特殊表现者的“人”,才可能在矛盾的生存现实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③社会价值: 《野草》的珍贵之处就在于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存在的自我肯定在生命哲学中的意义。自我谴责和灵魂的自我解剖,是《野草》生命焦虑的又一显着特征,这种浓厚的原罪忏悔意识,实际上是一种潜在地存在于个体身上的罪过的内心焦虑。㈢故事新编

解析《故事新编》中的油滑之处:

鲁迅将他在历史小说中采用的这种穿插现代生活细节的写法,称之为“油滑”。他自谓在《补天》中写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是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些穿插性的喜剧人物,有时满口现代生活的语言,如“OK“”古貌林”啦等等,油腔滑调,很像是戏剧舞台上丑角的插科打诨,有点类似鲁迅故乡浙东戏剧中的“二丑艺术”,可以把这种“油滑”看作是鲁迅吸取戏曲艺术的历史经验而作的一种尝试与创造。

这种写法不仅可以对社会现实起到揭露和讽刺的作用,为“借古讽今”服务,而且也可以引导读者对历史人物作出相应的对比和评价,鲁迅采用这种手法进行创作其实也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只是他所考虑的不是它是否符合“文学概论”中关于历史小说得到规定,而是这种写法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五篇: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鲁迅是现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所创作出来的文章都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思想和社会形式。鲁迅还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者,他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进行文学创作。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的大厦,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一种深刻的感性美,特别是在反映农民悲惨命运方面更为突出。在他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绅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一样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在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鲁迅总是将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的劣根性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孔乙己,即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了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形象,引起读者的深思。

鲁迅的作品同样也蕴含着催人奋进的理性美。他的《呐喊》、《彷徨》里的作品,就是改造国民灵魂的艺术实践。比如《药》,是反映了因国民的愚昧造成的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示众》通过街头十八个人物的群像,揭示出他们的麻木灵魂。在著名的《阿Q正传》中,鲁迅更把几乎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特别是“精神胜利法”,融进了阿Q这个落后的农民形象中,从而完成了一个包涵复杂思想和社会心理的具有很高美学价值的精神典型。

鲁迅是一个真正的、严峻的现实主义者。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擅长通过平常小事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鲁迅又决不机械地恪守前辈现实主义在创作中已经形成的特点和格调。因此,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具有深刻的悲剧性,总体上呈现出沉郁的风格。但在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国民性的弱点时,作家讽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的表现出来,使这些作品中的悲剧因素跟喜剧因素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读者在接触鲁迅笔下所描写的悲惨、龌龊、病态的现实之后,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引起深沉的思索。鲁迅的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他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但绝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了起来。鲁迅的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读鲁迅的作品即读自我和现实,在阅读人生和现实中阅读鲁迅的小说,又在阅读中理解自我和现实。

下载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学试题二 鲁迅专题(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鲁迅

    11344700.doc- 1 -11344700.doc- 1 - 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诗界革命: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黄遵宪为主将。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旧瓶......

    现代文学试题(大全5篇)

    200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中国现当代文学 41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填空(30) 写出下列作品的体裁形式(若是小说,请指明是长篇还是中篇,若是诗歌请指明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若......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A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A卷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鲁迅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杂文,前期有《坟》、______、《华盖集》、______四本杂文集。 2.1918年周作人发表《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四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课程名称试卷类别 一、选择题(10×3) 1、沈从文在哪部作品中塑造了集爱与美玲一体的翠瞿: A、《桃园》B、《边城》 C、《长河》D、《八骏图》 2、中国......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一、填空题 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

    《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中的鲁迅

    此文转自中国文学网 《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中的鲁迅 顾钧 《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顾钧英美选本中鲁迅小说的选录1995年,......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