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中的鲁迅
此文转自中国文学网
《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中的鲁迅
顾钧
《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顾钧
英美选本中鲁迅小说的选录
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The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2007年出第二版),读本小说、诗歌、散文三个文类,每个文类再分三个时期,即1918-1949,1949-1976,1976-当这样全书共分九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小说,1918-1949”中鲁迅首先入选,共有三篇:《呐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
《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是英语世界第一本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对象的阅读选。此前,英美的出版社曾推出过多种中国现代文学选本,但都局限在一种文类,特别是小将那些旧选本中关于鲁迅小说的选目与《哥伦比亚读本》中的三篇进行比较,颇有助于我们从个新的视角观察鲁迅在海外的接受。
《哥伦比亚读本》的编选者是美籍华裔学者刘绍铭(Joseph S.M.Lau)和美国学者浩文(Howard Goldblatt)。1981年,刘绍铭和另外两位华裔学者夏志清、李欧梵合作编译《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Modern Chinese Stories and Novellas,1919-1949),其选录了鲁迅的六篇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祝福》、《在酒楼上》、《肥皂
在此之前,1970年英国学者詹纳(W.J.F.Jenner)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名为《代中国小说》(Modern Chinese Stories)的选本,其中收录了鲁迅的三篇小说:《孔乙己《故乡》、《祝福》。
至于更早的选本,我们可以取斯诺(EdgarSnow)编选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ShortStories)和伊罗生(Harold R.Isaacs)编的《草鞋脚: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StrawSandals:Chinese Short Stories,1918~1933)代表,前者收录了《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风筝》、《离婚》六篇迅的作品,后者收录了五篇:《狂人日记》、《药》、《孔乙己》、《**》、《伤逝》。
而以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为对象的最新的一个选本则是由方志华(FangZhihua译编译的《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英译》(Chinese Short Stor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AnAnthology in English)出版于1995年,其中收录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
审视以上的几个选本,很容易首先一眼看出的是:在所有的选本中,鲁迅总是排在第位并且是被选篇目最多的作家,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特别是小说家的地位是众所归无可置疑的。詹纳在他那个选本《现代中国小说》的编者《前言》中说:“在短篇小说创上,鲁迅远远高于其他作家,陈独秀、胡适只是从理论上倡导新文学运动,只有鲁迅作为这一动的领导者写出了至今仍然粲然可观的小说作品。”鲁迅的小说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技巧十分高超。詹纳《前言》一开头便敏锐地指出:“虽然1930和1940年代西方出版了一些中国代小说的选本,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也出版了一些选本,但中国现代文学对历和文化背景迥异于中国的西方世界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除了鲁迅之外,没有一个中国家能够在小说的形式和技巧上为那些寻求文学创新的西方作家提供借鉴。”其实鲁迅小说的很艺术技巧也是从西方学来的,但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再加上他对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厚的修中西结合,多有创新,因此能够对西方作家进行“反哺”。鲁迅是20世纪中国唯一能够做到一点的作家,这一事实已足以说明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广受欢迎的小说《孔乙己》
从以上列举的选目来看,《孔乙己》的入选率最高,其因缘除了思想的深刻之外,主还是由于技巧的高超。鲁迅本人最满意的作品也正是这一篇。《呐喊》出版后,孙伏园曾经问鲁迅“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了外国文。我问他好处,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的作风。”(《关于鲁迅先生》,《晨报副刊》1924年1月12日;现收入《孙氏兄弟谈鲁迅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后来孙氏还有更详细的回忆与分析:“《孔乙己》的创作的就在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那么,作者对于咸亨的掌柜,对于其他顾客,甚至对于邻舍子们,也未始不可用《药》当中处理康大叔、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等的方法来处理他们。方面固然是题材的关系,《药》的主人公是革命的先烈,他的苦难是国家民族命运所系,而《乙己》的主人公却是一个无关大局的平凡的苦人;另一方面则是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即不像写《药》当时的‘气急虺隤’也还是达到了作者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凉薄的目的。鲁迅生特别喜欢《孔乙己》的意义是如此。”(《<孔乙己>》,《孙氏兄弟谈鲁迅》,新星出版2006年版,第173页)鲁迅本人曾将《孔乙己》译为日文。
夏志清高度称赞这篇小说用笔的简练,美国学者韩南则十分欣赏其中反语(irony)运用。韩南在1974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鲁迅小说的技巧》一书中谈到:“反语对象是那个被社会抛弃的读书人,反语要素则是在酒店里当伙计的那个十二岁的孩子。这种反是我们称为描述性(presentational)的一类,是通过一个戏剧化的叙述者之口讲出来的。虽这故事是事隔近三十年之后的回忆,却没有让成年人的判断来控制孩子的天真。在孩子的心被所有主顾当做笑柄的孔乙己不过是单调无聊的工作中一点快乐的来源,我们也正是通过孩子胧的意识看清这个可怜人生活中那种随时出现的残酷。”就国内学者来看,李长之在《鲁迅批中选出的他认为最佳的八篇小说中,《孔乙己》也是第一入选的,其他七篇分别为:《**《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伤逝》、《离婚》。从思想性上来说,鲁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疑比第二篇《孔乙己》更能震动人心,但却有思想先行、戏性不够的问题。《阿Q正传》同样存在艺术上的瑕疵,由于不是一气呵成写出来的,结构显得较松散,小说的叙述者也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第一章以第一人称叙事,其后改为第三人称事;叙事者一开始表现得像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文人,后来又采用未庄村民的视角。(详细的析请参见刘禾《语际书写》(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一书第三章《国民性理论质疑》,特是第92~97页)另外,《阿Q正传》是鲁迅最长的一篇小说,在选本篇幅有限的情况下有时不只好割爱;斯诺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在上世纪30年代编译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集《活的中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的《前言》中讲到:“我还发现中国有些杰作篇幅太长,无法收入这样个集子中去。许多作品应列入长篇,至少也属于中篇,然而它们的素材、主题、动作及情节的围,整个发展的规律,本质上只是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就属于这一类。还有茅盾的《蚕》和沈从文那部风行一时的《边城》。”这三篇从篇幅上应该属于中篇小说(novella)。
《彷徨》应有一席之地
从鲁迅作品的翻译史来看,《阿Q正传》是最早被译成英文的小说,继1926年梁社的译本之后,英国人米尔斯(E.H.F.Mills)和在美国任教的华裔学者王际真在1930和194代陆续出版了自己的译本。由于《阿Q正传》的译本较多,所以有些选家在考虑选目时,出于衡的考虑,就会倾向于那些较少被翻译的作品。夏志清在1971年编译的《20世纪中国短篇小选》(Twentieth-Century ChineseStories)一书中,一开始选的就是郁达夫的《沉沦》,完全没有选鲁迅的作品。因为夏志清为该选本定下了这么一条标准:“不收此前选本中已经选的作品,也不重译已经有英译文的作品。”鲁迅的小说于是没有选入。
夏志清将自己的这一选本献给了“中国现代小说翻译的先驱者”王际真。王际真除翻了鲁迅的若干作品之外,还翻译过张天翼、老舍、巴金等人的作品,1944年他将这些作品结成《当代中国小说选》(ContemporaryChinese Stories)一书出版,由于前此他在1941年经出版过专门的鲁迅小说选集《阿Q及其他》(AhQand Others: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所以《当代中国小说选》只收了鲁迅《端午节》和《示众》两篇小说——这两篇是先前没有翻译的。
王际真和夏志清这两位华裔学者都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他们主编和参编的四个本都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这样一家和中国现代文学渊源深厚的出版社再次推出《哥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完全是顺理成章的。这个读本对于当代西方学术界全面了解和研究中现代文学具有显而易见的重大意义。
与以前的选本相比,这一新的读本在小说部分首先收入了鲁迅的《呐喊自序》是很有光的。这篇重要的文章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从而加深对《呐喊》这本小说集理解。《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作为鲁迅最早的两篇白话小说,就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都以代表《呐喊》的水平,也是无可挑剔的。这里的问题在于,选者似乎过于重视《呐喊》,而全忽略了《彷徨》,显得有些不平衡。我们看以前的选本,基本上《呐喊》、《彷徨》都选,别是《彷徨》的第一篇《祝福》的入选率也是很高的。夏志清曾指出,就总体而论,《彷徨》《呐喊》好,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他甚至认为“就写作技巧来看,《肥皂》是鲁迅成功的作品。”无论这些观点多么值得商榷,《哥伦比亚读本》中完全没有《彷徨》的一席之我以为是不太合适的。
《哥伦比亚读本》中的鲁迅散文
除“小说,1918~1949”部分有鲁迅外,《哥伦比亚读本》还在“散文,1918~1949”选了《野草》中的三篇:《题辞》、《秋夜》、《希望》和《准风月谈》中的一篇《男人的进化《野草》固然可以看做散文,但也可以看做诗(散文诗),其中有些篇章甚至被视为小说,一眼前的例证是伊罗生编选的《草鞋脚》中就选了《风筝》一文。鲁迅优秀的标准散文有很多,觉得编者完全可以从其中挑选,将《野草》列入散文部分似乎也是可以商榷的。
关于选本,鲁迅曾深刻地指出,它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光。”(《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六)》,《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年版,第436页)他又说:“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的名位,远则凭古人之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凡是对于文术,自有主张的作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倒并不在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出选本。(《集外集·选本》,《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从《哥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等几部中国现代文学选本来考察其“选者的眼光”并加以分析,是一很有兴味的事情,对于鲁迅研究界的同道来说尤其是如此。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第二篇: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节:生平及思想发展
一、鲁迅的生平(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一)前期:
1、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2、南京求学和爱国思想(1898——1902)
3、留学日本与追求探索(1902——1909)
4、辛亥革命与沉默苦闷(1902——1909)
5、文学革命的主将(1917——1927)
(二)后期:
上海十年的思想与创作(1927——1936)
二、鲁迅的创作
1、文体:小说、散文、杂文、古典文学研究著作、论文、书信集
2、时间:1907《人之历史》——1936年10月逝世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3、数量:3本短篇小说集;1本散文诗集;16本杂文集;1本书信集;多种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
三、鲁迅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1、思想史意义:完成了“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转型
2、文化史意义:著述的开创性、示范性与深远影响
四、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
2、个性解放思想
3、改造国民性思想
4、“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一、思想内容——封建家族制度及封建礼教“吃人”
二、狂人的形象
狂人是象征意义上的狂人,又是象征意义上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三、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
1、文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 具体性
象征性 4 跳跃性
现代“国人沉默的灵魂”,批判国民性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第三节《呐喊》《彷徨》: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1、小说集《呐喊》
时间:1923.8 数目:1918——1922年,14篇。
2、小说集《彷徨》
《彷徨》1926年北新局出版,收1924——1925年11篇小说。背景: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三、《呐喊》《彷徨》小说集杰出的艺术成就——《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A、“表现的深切”——思想内容
(一)题材(劳动人民)——普通农民
知识分子(原因)
传统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
(二)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着重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三)深刻的主题:①批判国民性
(四)叙事模式:外来者介入的尴尬与失语
模式:外来者介入——→看/被看——→说/被说——→沉默、失语——→退场
B、“格式的特别”艺术手法
(一)对古典小说艺术的继承与突破(小说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二)对异域营养的摄取(外国文学的借鉴)① 俄罗斯文学——果戈里、契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② 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波兰显克微支《炭画》 ③ 日本文学——夏目漱石;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三)个性的独特与创造与天才的艺术想象力 ① 总体风格——“热烈”与“冷峻”相结合 ② 表现形式——深厚的感情有机融合于冷静的客观描写
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概况 《野草》:1924.9—1926.4;《语丝》23首散文诗。1927年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朝花夕拾》:1926年2月—11月,最初在《莽原》连载,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 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二、文体意义
三、创作心理分析与两种散文体式
四、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剖析内心世界的矛盾,展现迷惘、苦闷、自省、彷徨等情绪。
2、对自我存在价值——顽强战斗精神的展示与歌颂。
3、广泛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
①社会批评——抨击社会黑暗面。《淡淡的血痕中》(三 一八惨案);《我的失恋》(青年社会问题)
②人生批评——《复仇》“看客”;《求乞者》
(二)艺术特点:
1、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广泛运用
2、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3、文体的独创性和多样化。
4、语言凝练,文辞优美
5、有些篇章比较晦涩,难于理解。
五、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二)艺术成就:
二、鲁迅的杂文
(一)杂文内涵(定义): 杂文:又称杂感,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文章。目的是对于有害于时代的事物给以反响或抗争。它的内在精神就是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
(二)创作概况 举足轻重的地位;1925年以后主要创作转向;17本杂文集;
《鲁迅全集》书影
(三)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社会意义:
2、文体意义:
(四)创作分期—教材P314(分期;杂文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1、形成期(1918—1925)——《热风》、《坟》
2、发展期(1925—1927)——《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3、成熟期(1927—1936)—《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17本杂文(14本生前发表;3本死后整理)
4、逝世后:《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五)思想内容: 核心: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反对任何形式、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1、抨击时弊。
2、对农民、妇女、儿童命运的关注。《阿金》《我谈“堕民”》
3、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无情解剖。传统奴性
4、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①文化关系;②国民性改造
(六)艺术特点:
第四节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书影
(一)概况:教材P46;(时间;分期;篇目;创作方法)
1、时间:1922——1935年,历时13年,8篇小说。
1936年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2、分期:前期(1922—1926);3篇;
《补天》《奔月》《铸剑》 后期(1934—1935);5篇; ①②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再现。
3、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叙述有时有一点旧书上的依据,有时却不过是信口开河”(鲁迅)。
(二)《故事新编》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
(三)《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用杂文笔法写历史小说,影射现实生活。
(四)重点篇章讲解
早期——《补天》《奔月》、#《铸剑》 后期——①《理水》《非攻》
②《出关》《采薇》、#《起死》
(五)艺术特色
#
1、古今贯通的写作方法。
2、将古人写活。
#
3、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
4、运用“油滑”手段为“借古讽今”服务。
5、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葬礼场景
第三篇: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节:生平及思想发展
一、鲁迅的生平(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一)前期:
1、少年生活和叛逆精神(1881——1898)
2、南京求学和爱国思想(1898——1902)
3、留学日本与追求探索(1902——1909)
4、辛亥革命与沉默苦闷(1902——1909)
5、文学革命的主将(1917——1927)
(二)后期:
上海十年的思想与创作(1927——1936)
二、鲁迅的创作
1、文体:小说、散文、杂文、古典文学研究著作、论文、书信集
2、时间:1907《人之历史》——1936年10月逝世前《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3、数量:3本短篇小说集;1本散文诗集;16本杂文集;1本书信集;多种学术著作《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
三、鲁迅的思想史、文化史意义
1、思想史意义:完成了“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转型
2、文化史意义:著述的开创性、示范性与深远影响
四、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
1、进化论思想
2、个性解放思想
3、改造国民性思想
4、“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一、思想内容——封建家族制度及封建礼教“吃人”
1、大哥:家族制象征;尊崇礼教,按传统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
2、赵贵翁:封建传统的自觉维护者(踹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
3、医生:封建社会以“治病救人”为面目出现的道德说客,以劝导、训诫的方式帮助统治者“吃人”
4、民众:封建传统蒙蔽下的庸众,他们是被吃着,同时又参与吃人 1、2、3、4、——→先秦到五四,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史。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吃人方法有二
易牙蒸子事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1、“尊道者”封建伦理道德吃人
夫为妻纲:节妇烈妇
施加精神压力逼人自戕
割股疗亲封建孝道
狼子村反抗者以“大恶人”为名,打死,吃心肝
2、叛逆者:颠倒是非,网织罪状
“狂人”被加以“疯子”之名,拘禁起来
二、狂人的形象
狂人是象征意义上的狂人,又是象征意义上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三、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
1、文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2 具体性 3 象征性 4 跳跃性
现代“国人沉默的灵魂”,批判国民性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一、背景和主题
背景: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塑造了一个落后愚昧的中国农民形象。
主题:揭示落后农民阿Q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主题。
二、阿Q形象的内涵
1、贫困的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流浪农民形象,有劳动者的有点。
2、深受封建观念毒害,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①两性观 ②革命观
3、思想性格核心——“精神胜利法”
定义:用瞒和骗的方法,掩饰实质上的失败和屈辱,逃避现实的严酷打击,求得精神上的所谓胜利。
哲学实质: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妄自尊大——麻木健忘——向弱小者泄愤——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形成根源:①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
②长期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毒害的结果。
历史文化内涵:
三、阿Q形象塑造的意义
1、批判国民性的广泛社会意义
2、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四、《阿Q正传》的艺术特点:
1、外冷内热。
2、以讽抒情。
3、形喜实悲。
4、纵横结合。
五、阿Q形象新析——人类生存困境中的“倒霉鬼”形象
第三节《呐喊》《彷徨》: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与成熟标志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1、小说集《呐喊》
时间:1923.8 数目:1918——1922年,14篇。
得名: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特点:
1、以思想启蒙为特色;
2、侧重农民命运的描写;
3、提出“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2、小说集《彷徨》
《彷徨》1926年北新局出版,收1924——1925年11篇小说。背景: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得名:鲁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
特点:
1、艺术上比《呐喊》更加成熟;
2、题材:侧重知识分子命运的描绘;
3、主题:提出了知识分子历史命运及道路的主题。
三、《呐喊》《彷徨》小说集杰出的艺术成就——《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A、“表现的深切”——思想内容
(一)题材(劳动人民)
普通农民:《阿Q正传》《药》《**》《故乡》
农民:意义、特点
劳动妇女《祝福》《离婚》
知识分子(原因)
传统知识分子
1、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白光》
2、被否定的反动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肥皂》《高老夫子》
现代知识分子
①现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药》中的夏瑜
②英勇反抗旧世界,旧制度,后来走向否定自己道路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吕纬甫《孤独者》魏连殳《伤逝》涓生 子君
(二)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着重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农民题材:重精神的愚昧
内向性显示“灵魂的深” 知识分子:精神创伤与危机
(三)深刻的主题:①批判国民性
②反封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③农民和知识分子问题
(四)叙事模式:外来者介入的尴尬与失语 模式:外来者介入——→看/被看——→说/被说——→沉默、失语——→退场
B、“格式的特别”艺术手法
(一)对古典小说艺术的继承与突破(小说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① 叙述方式——从顺序到自由选择
② 矛盾冲突——从性格冲突到个人与整个社会冲突 ③ 叙述角度——从全知全能到限制性叙事视角 ④ 时空关系——从纵向展开到横向扩展
⑤ 表现手法——创统手法的发展和现代心理描写的运用
(二)对异域营养的摄取(外国文学的借鉴)① 俄罗斯文学——果戈里、契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 ② 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波兰显克微支《炭画》 ③ 日本文学——夏目漱石;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三)个性的独特与创造与天才的艺术想象力 ① 总体风格——“热烈”与“冷峻”相结合
② 表现形式——深厚的感情有机融合于冷静的客观描写第三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一、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概况 《野草》:1924.9—1926.4;《语丝》23首散文诗。1927年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总题名为《野草》。
《朝花夕拾》:1926年2月—11月,最初在《莽原》连载,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 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二、文体意义
《野草》——“独语体”散文——灵魂深处的情绪、潜意识,内心独白,晦涩、难懂,并引向哲理思考。
《朝花夕拾》——“闲话风”散文——平等、亲切,任意闲谈的漫笔式手法。
三、创作心理分析与两种散文体式 散文诗集《野草》
1、时代和社会原因。
2、个人生活原因:①兄弟失和;②婚恋痛苦
3、外国文学影响:厨川白村(日)《苦闷的象征》 散文集《朝花夕拾》
1、生活变化。
2、风格改变。
3、人类的“童年——故乡”情结。
四、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剖析内心世界的矛盾,展现迷惘、苦闷、自省、彷徨等情绪。代表作《影的告别》、《颓败线的颤动》。
2、对自我存在价值——顽强战斗精神的展示与歌颂。代表作《过客》、《这样的战士》
3、广泛的社会批评和人生批评。
①社会批评——抨击社会黑暗面。《淡淡的血痕中》(三一八惨案);《我的失恋》(青年社会问题)
②人生批评——《复仇》“看客”;《求乞者》
(二)艺术特点:
1、象征主义艺术方法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大量的象征意向。《影的告别》的“影”、《复仇》的“裸立者”《颓败线的颤动》的“母亲”、《过客》“过客”。
2、大量运用梦境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构成奇幻壮美的“意境”。
3、文体的独创性和多样化。
独创:借助外国散文诗,融进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国现代第一本散文诗集。
4、语言凝练,文辞优美,节奏和谐,具有浓郁的诗味。
5、有些篇章比较晦涩,难于理解(社会原因;艺术原因)。
五、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1886—1918)
2、时代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展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代风云和社会风貌。
3、回忆往事与针砭现实相结合。
(二)艺术成就:
1、以记叙为主,融抒情、描写、议论为一炉。
2、抒情色彩鲜明,饱含强烈的爱憎情感。
3、塑造了富有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4、语言,简洁清新,饶有风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文体意义: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体小说(孙犁)和“闲话风”散文传统。
二、鲁迅的杂文
(一)杂文内涵(定义):
杂文:又称杂感,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文章。目的是对于有害于时代的事物 给以反响或抗争。它的内在精神就是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
(二)创作概况
举足轻重的地位;1925年以后主要创作转向;17本杂文集;
《鲁迅全集》书影
(三)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社会意义:
2、文体意义:
(四)创作分期—教材P314(分期;杂文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1、形成期(1918—1925)——《热风》、《坟》
2、发展期(1925—1927)——《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3、成熟期(1927—1936)—《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17本杂文(14本生前发表;3本死后整理)
4、逝世后:《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五)思想内容:
核心: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反对任何形式、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1、抨击时弊。
2、对农民、妇女、儿童命运的关注。《阿金》《我谈“堕民”》
3、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无情解剖。传统奴性
4、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①文化关系;②国民性改造
(六)艺术特点:
“绍兴师爷”式的传奇笔法,笔锋犀利,一针见血。
1、以议论为主,辅之以描写、抒情,并做到有机的完整统一。《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忆》
2、论辩性强,具有鲜明的逻辑力量。
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②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3、形象性强,其刻画的几大类社会形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看客;叭儿狗;革命小贩;西崽。
4、体裁和写法的多样性。
5、强烈的主观性,饱含爱憎情感。
6、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①句式;②用词
第四节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书影
(一)概况:教材P46;(时间;分期;篇目;创作方法)
1、时间:1922——1935年,历时13年,8篇小说。
1936年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2、分期:前期(1922—1926);3篇;
《补天》《奔月》《铸剑》——取材于神话传说(虚构性)。
后期(1934—1935);5篇;
①《理水》《非攻》——歌颂历史上对人民有贡献的英雄人物。②《出关》《采薇》《起死》——批判阻碍历史前进的腐朽人物思想。
①②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再现。
3、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 ①“博考文献,言必有据”;
②“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叙述有时有一点旧书上的依据,有时却不过是信口开河”(鲁迅)。
(二)《故事新编》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
(三)《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用杂文笔法写历史小说,影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包括两种:
1、自身——与论敌论战的经历。
2、社会——30年代的历史文化事件。
(四)重点篇章讲解
早期——《补天》《奔月》、#《铸剑》 后期——①《理水》《非攻》
②《出关》《采薇》、#《起死》
(五)艺术特色
#
1、古今贯通的写作方法。
2、将古人写活。#
3、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
4、运用“油滑”手段为“借古讽今”服务。
5、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葬礼场景
第四篇:《中学生鲁迅读本》
《中学生鲁迅读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钱理群编
目录
代序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第一编 感受鲁迅
1、父亲与儿子
《我家的海婴》 《五猖会》 《父亲的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随感录•六十三
“与幼者”》 《二十四孝图》
1、人与动物
《兔和猫》 《鸭的喜剧》 《一点比喻》
《略论中国人的脸》 《狗•猫•鼠》 《秋夜纪游》 《夏三虫》 《战士和苍蝇》
2、人•鬼•神
《无常》 《女吊》 《补天》 《奔月》
1、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 《夜颂》
《灯下漫笔(节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他妈的!”》 《<杀错了人>异议》 《推背图》
《几乎无事的悲剧》 《推》 《现代史》 《“滑稽”例解》 《双十怀古》
2、另一种“看”
《示众》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2、儿时故乡的蛊惑
《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
《我的第一个师父》 《我的种痘》 《风筝》
第二编 阅读鲁迅(上)
《铸剑》
3、生命元素的想象
《死火》 《雪》
《好的故事》 《腊叶》 《秋夜》
《天地人——<野草>集章》
4、诗与画
《敢遣春温上的笔端——鲁迅新诗与旧体诗选(八首)》
《看司徒乔君的画》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第三编 阅读鲁迅(中)
《狂人日记》 《复仇》
《习惯与改革》 《太平歌诀》 《杂议(4)》
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灯下漫笔
(一)》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春末闲谈》
《论照相之类
(二)》 《学界的三魂》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随感录•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 《偶成》
第四编 阅读鲁迅(下)
1、生命的路
《导师》
《随感录•六十六 生命的路》 《忽然想到
(五)》 《未有天才之前》 《这个与那个
(三)(四)》 《忽然想到
(十)》 《补白
(三)》 《空谈
(三)》 《过客》
2、自己做主,说自己的话
《读书杂谈》 《随便翻翻》 《作文秘诀》 《无声的中国》
第五篇:1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不仅显示了五四新文化革命的重要成就,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首先,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这是鲁迅对现代文学最重要的贡献。鲁迅是一位具有深邃的悲剧精神和浓郁的战斗精神的伟大作家,他以对文学的执着和杰出的艺术手段去反映和表现社会人生,传达出一个觉醒的现代个体生存意识和现代反抗意识。鲁迅的文学与思想情感是与变革现实紧密连在一起的。
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为改造民族精神,传达启蒙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而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无声的中国”的沉寂与悲哀,打破“瞒与骗”大泽所遮掩的奴役关系,寻找处于社会变动、民族困局和文化转型中的人的精神出路,使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宝贵的精神内涵。
其次,鲁迅在多种文体样式上进行了积极而卓越的探索,创造了多种文学样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广泛吸收借鉴了果戈理、契诃夫、安特烈夫、尼采、显克微支等外国作家、思想家的思想艺术养分,将其融合于中国艺术传统之中。鲁迅以现实主义为主,汲取融合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元素,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形成了崇高刚健、清峻警拔而又老辣苍劲的美学风范。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的历史、神话、传说撰写的《故事新编》,“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去”,想像奇诡,诙谐风趣,寄托遥深,被称为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思想艺术营养泽被诸多作家和文学流派。
鲁迅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鲁迅通过16部杂文集确立了杂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独立而崇高的地位。其杂文最大特色是随手拈来皆生妙趣,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且目光犀利、批驳有利。鲁迅杂文充分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傲岸的精神、强烈的忧愤、崇高的情怀、渊博的知识和深湛的艺术才华。
鲁迅还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野草》构思奇巧、想象奇崛、意境深远,是鲁迅最富有个性化和独创性特征的作品,它既是鲁迅对旧世界进行犀利批判的武器,也是解剖自我的产物。
再次,鲁迅一方面热情呼唤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对现代化有着自己真正独立的思考和不同凡响的见解,并着力揭示、批判现代化冲击下国民畸形的心态和落后的国民性。他认为文化的转型,除了对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发扬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这是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根本原则。同时,他对西方传入的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思想,有着独特而清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