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之阅读二

时间:2019-05-14 05:1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之阅读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之阅读二》。

第一篇:鲁迅之阅读二

鲁迅之阅读专题二

重难点:

1、一些重点句子的理解。

2、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手法。考点:

1、课内重点字词与句子理解

2、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

3、记叙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

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考察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者是()。

2、重点字词:(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追悼(dàodiào)咳嗽(sousuò)殡仪馆(bìnɡbìn)...

水浒传(zhuànchuán)女佣(yònɡyōnɡ)正月(zhēnɡzhâng)...

(2)我会填:囫()吞()、张()李()、()经风()、北风()()、()然大()、一目()行、一知()解、()()痛哭

3、内容把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知识点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描写:“我惊异的望着他:黄里带白得脸,瘦的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得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一句中充分的写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之情。

(2)描写: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此处简短的描写,透出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这句话表面是在,实际是。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碰壁”是从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

(3)描写“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的严肃。”这不但说明此时鲁迅的内心的沉重,更说明了。

(4)描写“爸爸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了要和纱布出来。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上车子,一个着,一个半着,爸爸拿镊子碎玻璃

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干净。他们又给他上药,好绷带。”的一系列动作,充分的突出了父亲与伯父的那种

(5)对比——理解人物形象的又一个重要视角。

考点链接:(一)鲁迅先生珍惜时间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有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

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

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

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

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

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

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

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学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

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恶 劣如饥似渴逝 世耗 费

①â lüârú jī sì kěshì shìhào fâi

②â liârú jī shì kěshì shìháo fâi

③â liârú jī sì kěshì shìhào fâi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句话的含义:

()①鲁迅很谦虚。②鲁迅不喝咖啡,别人喝咖啡时他在工作。③鲁迅抓

住一切时间紧张地工作。

3、“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这句话的含义是:()①鲁迅反对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②

时间就是生命。③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时间,就是图财害命。

4、用“ =====”画出第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5、用“~~~~~”画出

文中的一句过渡句。

6、写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

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

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

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

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

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

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

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

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

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举目无亲(①抬起②全③推选④举动).

一见如故(①原来的②原因③朋友④故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

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奔跑”是指“汗珠”喻指

3、你认为文章歌赞的是()

① 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 ② 萧红才华出众 ③ 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4、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二篇:《鲁迅》

《鲁迅》

当我们开始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会不断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即便时隔多年我还是依然会记得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藤野先生》等等。那时候的语文课本里这些篇目都是重点课文,老师会逐句逐句地给我们讲解,也会给我们详细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以及他高尚的品格,让我们学习他敢为天下先、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不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对知识的渴望,是他读遍天下的阅历,从中华传统文化,到西方近代西学,他品尝文学作品的之甜,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用他丰富的知识写成文字,犹如犀利的利刀一样刺进敌人的胸膛,也犹如明媚的阳光给国民带去安慰和希望。从七岁便开始读书,少年时代的鲁迅在家垫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十二岁跟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

13岁那年的家庭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作为家庭的长子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间的冷暖。这使鲁

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我接触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多描写了很多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他希望能揭示出社会现状而引起关注,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鲁迅先生的作品和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与时俱进,大胆摒弃腐朽的中国腐朽文化,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新学,不仅身先士卒与旧势力反抗斗争,还激励广大劳苦群众的斗争精神,他的文字充满了隐形的力量,是武器,是救中国的良药,他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

第三篇: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鲁迅简介:

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三十八岁时,开始用鲁迅为笔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后弃医从文学(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2],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课本。《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风筝》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少年闰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3-4]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5]。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被誉为“民族魂”。鲁迅文学小说简介: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9张)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第四篇:鲁迅

鲁迅《故乡》中考试题及答案

1.选出文段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分析:此题检测词语含义,难度不大,重在平时积累。答案:C(迟疑,犹豫)

2.选出对“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分析:结合语境释词,必须通读全文。答案:B(不符事实)3.选出对本文段中中年闰土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分析: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不能只看片言只语,须综合分析。答案:A 4.选出在本段中没有运用到的描写方法[

] 分析:对于描写方法的分析比较简单,细心即可。答案:C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________ 分析:本题着重检测对人物特定环境下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答案: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分析:解答2—5题均需从作者塑造闰土这个人物的用意入手,一切描写均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服务的,明白这一点答案不言自明。答案:2.D

3.D

4.B

5.A 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_,这是用的________修辞。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比喻的本、喻体知识,难度不大。答案:感情上不沟通,有隔膜

借喻

点击思维

1.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

分析:从鼓舞人的信心、希望的角度讲,《故乡》最后几句话可谓经典。答案: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分析:本题主要训练同学们的想像能力,解答此题除了从本文人物性格入手外,还须考虑,二十年后中国的历史背景。答案合理即可。综合渗透

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在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1.画出本段中写捕鸟过程的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时抓关键词的能力,对其作用的分析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答案:词略

传神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表明了少年闰土的活泼多知

2.据报载,曾被人们视为有害无益的麻雀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请你结合此段文字,给捕鸟者们写一封倡议书,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分析:此题将环保概念引入,意在引导学生以富有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过去。答案:只要符合应用文的格式,内容合理即可。

.《故

乡》参考答案

1.填空。(每空1分,共21分)

⑴鲁迅是伟大的文学

家、思想 家、革命 家。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多部著作。《故乡》选自《呐喊》。⑵本文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主要的对比有五处: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 的对比,反映了农民日益悲惨的命运; “我”与闰土前后关系 的对比,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杨二嫂与闰土形象 的对比,反映出闰土淳朴善良的个性; 故乡前后景况的对比,反映出每况愈下的农村经济; 水生与宏儿的关系 的对比,反映“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⑶小说是以塑造 人物 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 环境 的描写反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文字形式。它按照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及

小小说(微型小说)。《故乡》应属于短篇小说,因为它容量小、情节简单、人物少。⑷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 又是主要因素。

二、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故乡》选段,完成各题。8.①sè suǒ(瑟)(索)②寒噤(jìn)

9.在语段的横线上应该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 〗(2分)A.虽然……但是……

10.选段中第一段从 身材、脸、眼睛、服饰(衣着)、手 等五个方面对闰土的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3分)

11.第一段的“这我知道”中的“这”指代的是(2分)

指代的是“在海边种地的人,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

12.“老爷!”闰土这样称呼“我”的原因是(2分)

指闰土深受封建等级观念和尊卑有序的封建礼教束缚。

13.第五段中的“厚障壁”一词用了 比喻(借喻)修辞手法,它的含义是(3分)

指的是“我”和闰土之间所产生的心灵上的隔膜。

14为什么会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3分)答:“欢喜”写出了闰土见到童年好友是高兴的,但二十几年的世态炎凉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二)阅读《故乡》选段,完成下面问题。18“我”害怕希望不能实现。19.反问和比喻。

20.表现了“我”对“希望”的美好憧憬。

21.希望的有无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22“偶像”A:指的是闰土所崇拜的神佛;

“偶像”B:指的是“我”手制的希望。23.提示(引出)下文。24.“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25.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三)答案提示

14、通过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闰土的外貌(肖像)变化,反映了闰土艰难困苦的生活。

15、C

16、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

17、“我”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落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

18、如:为什么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为什么故乡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为什么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缺失? 愚昧、落后、贫穷为什么轮回? 故乡的希望在哪里?……(四)(16分)

5、语言(对话)描写,1分;当地淳朴的民风,1分;少年闰土善良的性格,1分;

6、封建等级观念(礼教观念)的束缚(毒害),3分。

7、没有消失。依据:①我的母亲曾对“我”说:“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②闰土得知“我”要回来的消息时,对“我”母亲说:“我实在欢喜的了不得。”③在贫困的情况下,还送给我“干青豆”。④闰土看见“我”时,“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项得1分;计3分。

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本题满分4分)

喜欢“母亲”的理由:她心地善良,关心、同情闰土,送东西给闰土,2分;没有等级观念,仍希望闰土与“我”哥弟相称,2分;计4分。

喜欢“我”的理由:珍惜童年的友谊,1分;同情中年闰土的困苦与不幸,1分; 否定封建的等级观念(渴望打破封建的尊卑秩序),1分;心中怀有创建新生活的美好愿望,1分;计4分

喜欢“中年闰土”的理由:珍惜童年的友谊,2分;勤劳、善良,生活贫困还送我干青豆,2分;计4分。

第五篇:鲁迅

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群文阅读•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2015-11-17 11:01:56)转载▼

分类: 我心如水之语文教学

【本组说明】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本单元课内四篇文章以及《同步阅读》八篇文章及两首小诗分别描述了鲁迅儿时、中年、老年以及逝世以后的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鲁迅的性格特点及崇高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这些故事,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同时,也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通过阅读同步教材,感受鲁迅的美好心灵、高尚品质,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

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倾听鸟语》第五单元部分文章:《父亲对我的教育》《回忆鲁迅先生》《秋夜》《访鲁迅故居》。【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并积累精致、优美的描写语句;

引导学生透过课内外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的性格特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通过“问文”、“聊文”、“赏文”“记文”等活动继续培养学生博览的兴趣和在阅读中质疑、感悟、积累的习惯。【教学重点】

继续培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积累的习惯; 让学生能在阅读中了解鲁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准备。

1.引入谈话,明确主题;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板书:鲁迅)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出示“知识树”树干:“走近鲁迅”)最近,我们课内课外读了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有关先生的文章,今天的读书会,我们就来交流阅读收获,走近鲁迅先生。(板书:走近)

2.回顾课文,知识准备

A、(出示“知识树”树枝:课文题目)这是我们刚学的四篇课文,谁来谈谈,这些课文让你了解到了鲁迅的哪些性格特点,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崇高品质?

教师相机板书

B、真好!孩子们,你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从鲁迅的言行举止体会到的。从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到的。

小结: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或者旁人的评价,表现人物特点,这是描写人物的重要方法,同学们都发现了,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另外,阅读文章时,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及我们的生活经验,认真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人物。这是阅读写人类文章的重要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将这个方法用好用活。

3.浏览群文,整理思绪

那么,老师推荐的这几篇文章(出示推荐篇目),又将告诉我们鲁迅的什么特点呢?

浏览这四篇文章,重点阅读其中一篇,熟悉内容、质疑、批注。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感受或疑问

二、问文、聊文,展示个性化阅读成果

(一)分组质疑,集体讨论。《父亲对我的教育》

周海婴喜欢他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喜欢鲁迅“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教师小结点拨:顺其自然,宽严有度。《回忆鲁迅先生》

作为良师益友,鲁迅先生给萧红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萧红的几段回忆中,哪段让你感受很深?

师小结点拨:爽朗热情,严谨勤奋 《秋夜》

你怎么理解鲁迅先生的这些话“我绝不离开你们”“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请联系全文谈一谈。

师小结点拨:平易近人,义薄云天 《访鲁迅故居》: 徜徉在鲁迅先生的故居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点拨:简朴勤劳,刻苦自奉

(二)小结

孩子们,你知道吗?看着你们自信的眼神,听着你们精彩的问答,我真替你们高兴!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自己!

三、赏文、记文,分享生动精美的语言

谁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下面进入第三部分──朗读我最棒!

谁先来?读得怎么样?像她一样,一起读──

四、总结,拓展,相邀书为侣走进生活 1.总结谈话。2.推荐文章。板书预设:

下载鲁迅之阅读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之阅读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

    姓名:学号:性别:专业:年级:指导老师: ? 从古至今,多少关于文学的言论,甚至传说,准确的说: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然而,鲁迅所承受的是一个......

    鲁迅

    树人9班 --民族魂 人物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七岁开始读书,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

    鲁迅

    看字里行间的独行者 ——《野草》读后感 散文,最能“暴露”和“揭发”作者的内心世界,即便是最晦涩的语言,也难掩奔突的情感岩浆。如果说《呐喊》、《彷徨》是鲁迅将国民麻木的......

    鲁迅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错误!未指定书签。- 1《阿Q正传》 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 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

    鲁迅

    鲁 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

    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鲁迅

    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

    鲁迅

    历史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黄山谷说过:“人心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穿越文化长廊”就是引领学生回望历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