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音乐说课《再见了,老师》范文
说课题名称:再见了,老师
说教材分析: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而《教育学》中则说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儿童借助形象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弥补了用语言和逻辑推理方式进行学习之不足,有利于促进儿童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再见了,老师》这首歌主要是让孩子们体验三年来的幼儿园生活即将结束,老师不会再和他们在一起,回想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老师都教会了他们什么,自己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成了快要上小学的小学生。把他们内心的感受用这首歌深情的演唱出来。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体验师生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2、感受3/4拍歌曲强弱弱的节奏规律和两段体的曲式结构。
3、能用连贯的声音,深情的演唱歌曲,提高演唱表现力。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感受3/4拍歌曲强弱弱的节奏规律和两段体的曲式结构。
难点是能用连贯的声音,深情的演唱歌曲,提高演唱表现力。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教育学》中指出引导儿童主动地表现美,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自编自演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而《纲要》则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再见了,老师》这首歌曲恰恰是情感教育的版本,让孩子在音乐中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理解歌词、打节奏,孩子们的创意是无限的,孩子的表现也是最棒的,通过这个去完成教学的重点,突破活动中的难点也是不错的方式方法。
说教学准备:
1、在本次活动之前让孩子熟悉歌曲《再见了,老师》。
2、电钢琴、录音机、磁带。
说教学方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以为主体,让幼儿动动、说说、想想的氛围中学习,精选的学法有:交流法,多感官体验法。
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谈话引入——学习歌曲——创编动作演唱歌曲——活动延伸为主线。
具体的活动过程为:(一)谈话引入
通过谈话,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幼儿园生活就要结束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激起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情感。
1、孩子们你们马上就要离开幼儿园,心里是怎样想的?
2、你最难忘的是谁?
3、毕业后你就要上小学了你将如何跟老师、小朋友联络呢?(先请幼儿集体讨论,然后想一下个别说。说一说,听一听的形式,既有利于幼儿的自我发展,又促进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二)在活动前已经让孩子们熟悉歌曲,本次活动主要是了解3/4拍强弱弱的节奏规律,了解二段体的曲式结构。
1、教师弹奏钢琴,孩子们一起来练声。(只有良好的声道才能唱出好的声音)
2、教师放录音,让孩子们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示强弱弱的节奏规律。并让孩子们说一说这首曲子的结构特点与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学习3/4拍的节奏规律,巩固对二段体的曲式结构认识)运用肢体动作让孩子们了解歌词,并学习歌曲。(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三)让孩子在已有的舞蹈动作基础上创编动作,集体表演唱歌曲,并且是有表情的表演唱。(克服以“技能为中心”的重知识、技能、技巧的灌输和训练倾向,而重视儿童潜在能力的发掘和个性的培养。)(四)活动结束
让孩子们在依依不舍的氛围中,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结束。(情感投入,更深深的打动孩子,让孩子永远留恋幼儿园的生活)(五)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参观小学,为顺利升入一年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大班音乐活动:老师再见了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老师再见了》,能用较抒情、舒展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结合幼儿园的生活体验,为歌曲第一段中的5---8小节创编替换歌词。
3、表示对老师与幼儿园的留恋以及即将上小学的愿望。
活动准备:
进行谈话活动,回顾三年来的进步,增进对幼儿园、老师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
1、在《幸福拍手歌》音乐的伴奏下进教室。
2、自选复习内容。
说一说在幼儿园最爱唱的歌、最爱跳的舞或最喜欢的音乐活动,复习2—3个内容。
3、欣赏歌曲《老师再见了》的乐曲旋律,感受其抒情、舒展的音乐情绪。
4、学唱新歌。
(1)教师范唱。
(2)幼儿说出歌词的内容,师生共同念歌词。
(3)教师带领幼儿随琴声有节奏地念歌词。
(4)整首学唱。
5、学习有表情地歌唱。
根据歌词内容讨论用什么样的歌声唱毕业歌。
6、为歌曲5---8小节创编替换歌词,并演唱。
讨论:在幼儿园老师教的那些本领,让我们把这些事唱进歌里。
7、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即兴伴奏。
(1)随乐每三拍敲击一下。
(2)根据教师的即兴指挥,轮流演奏。
第三篇:大班音乐教案:老师再见了(歌曲)
活动内容:老师再见了(歌曲)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用连贯的声音演唱。
2、抒发幼儿毕业前对教师的一片深情。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马上要毕业了,你们有什么话对老师说?
二、欣赏歌曲
1、听一听歌曲里的小朋友是怎样表达对老师的感情的?
2、欣赏后说说里面唱了什么?
3、你会对老师说吗?
4、跟着歌曲一起唱
5、引导幼儿唱出深情的感受。
三、表现歌曲
1、边唱歌曲边用一些动作表示。
2、集体深情地场给老师听。
四、老师为幼儿提一些希望。
活动反思
即将毕业了,我们的孩子因为是只上了一年的大班,所以很多的孩子在情感上面并没有多少的表现。
而且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中班年龄的所以在情感激发方面也不是很明显。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说课
一、说教材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鲁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见了,亲人》是本组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生学组成的词语。
(2)技能方面: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此举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且理论依据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故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三、说学法:
根据上述教法,我采用相应的学法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说课定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背景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我们的任务是在阅读中了解哪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二)、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2)怀着中朝人民深情厚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四)、重点难点分析
因为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距今较远,小学生对抗美援朝时所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存在着较大的认知障碍,而本册教材要求,必须培养学生从具体内容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怎样表达思想的能力,并且掌握其方法。因此,基于以上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
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用常态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支撑点,那就是不是自我显示,而是彰显学生的个性。所有的手段都指向这学生对“亲人”的深刻认识,使语文教育应该成为师生终生的精神向往,应该让师生一起在语文的课堂里幸福成长,创造生命的课堂。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本课特征,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激情法、讲述法、引起联想法。
(1)、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再见了,亲人”这一抒发情感的主线进行情境的创设,再现两国人民话别的场景、离别的场面,升华学生的情感。
(2)、朗读激情法
在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想象当时的场景,同时在朗读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以颂激情,读中升华
让学生多层次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中朝人民难分难舍的伟大友谊,达到了情感的升华。
2、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比零学生运其才智,刻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我根据这篇课文情感饱满、段落相似的特点,先引导学生初感文本,把握情感基调;再让学生说说触动自己情感之弦的语句和事例;然后以读为本,自悟自得。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1).自学法(2).读悟法(3)迁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题释题
本文的题目“再见了,亲人”,是整篇文章的题眼。全文都围绕告别的主题展开描写。所以,对课题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课开始,请学生先谈一谈对“亲人”这个词语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义上“亲人”的含义,为深入领悟本课中“亲人”的意义做好铺垫。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初步体会亲人分别时的感受,最后,带着这种初步的体验朗读课文题目。借助学生的情感经验,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题,体会突出重点字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为后面情感升华后真情的诵读打基础。
(二)、整体感悟,介绍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结合理解“志愿军”这一特殊名称,插入了对文章的背景的介绍。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空白。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在上课开始,他们甚至分不清解放军和志愿军的区别。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我们运用一段录像资料,给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体会感情,交流感受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当时的教学录像(播放录像:与大娘话别的一段朗读录像)在这一个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出示,补充了文章描写的空白:战士与大娘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通过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即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恳求饱含深情。他们此时的感动溢于言表,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境,这种激情的涌动和真情的迸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才使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激情荡漾,极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情感升华,激情诵读
在这一环节中,再现离别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请大家一起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两国人们那依依不舍的深情。
朝鲜人民为我们付出了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这种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不停地呼唤———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此时此刻,战士心里是多么着急啊。让我们再做这最后的道别吧———
有了前面的感情积淀,他们的诵读是情感交融后的合鸣,既真挚又感人。教学的重点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五)、补充资料,突破难点
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课文中更多地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就难免会困惑及片面。
提前准备一份战后的统计资料,说说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哪些感人事迹。我相信这一串英雄的名字,这一串感人的事迹,也一定触动了大家,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们的朗读会证明一切.这样补充,不但使教师突破了难点问题,而且使学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学重点,使我们的课堂达到高潮。
(六)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东西,受到了什么启发。
布置任务,读《谁是最可爱的人》,看看中朝友谊是怎样的感人心扉,从而进一步受
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