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培训教程——教师成长

时间:2019-05-13 10:5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节培训教程——教师成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节培训教程——教师成长》。

第一篇:教师节培训教程——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

前言

“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

做老师的人,都希望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如何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好老师?

网上一度流传“最受学生喜欢的十种老师”。我们将这篇文章所蕴涵的主题——“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作为我们讨论“教师成长”的起点和终点。所谓“教师成长”,实际上是讨论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1]

一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这种老师往往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又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这种教师认为,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

(图1)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2]

二是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这种老师多为中年女教师,他们有抚养孩子的经历和体验,知道抚养一个孩子的甘难辛苦,所以对待学生表现出关爱和耐心,体现出一种母爱。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和烦心事告诉妈妈老师,而且在妈妈老师那里总是得到满意的回答和耐心的指点,所以他们对妈妈老师感到特别的亲切,也特别听妈妈老师的话。

(图2)

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3]

三是实习老师。这种老师处于实习阶段,把所学的教育理论刚刚用于实践,没有受到教育世俗的影响。他们的年龄与学生很接近,大哥哥大姐姐,所以与学生很合得来。他们受到自己学校的约束,不敢指责或体罚学生,同时又不对学生将来升学负责,代课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多,经常跟学生一起玩耍,很知己,自然受学生欢迎,离去后学生念念不忘,保持通信来往。

(图3)

日本电影:《麻辣教师》[4] 四是有宽容心的老师。这种老师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对学生能够宽容的缺点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给学生很好的印象。比如,一个学生上语文课画画,被语文老师发现后,老师指出他画画选择错了时间和地点是不对的,同时鼓励他在合时的时间和地点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口服心服,这个学生后来不但打好了知识基础,而且发展了个人兴趣和特长,很感激老师。

(图4)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5]

五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对长得很帅青年男教师,学生视为青春偶像,但有个前提就是跟他们合得来,是哥们,而且课讲得特好,认为有本事,让人崇拜。痛恨那些动不动叱责甚至体罚学生青年大个子老师,认为他们无能,只会用武力征服学生。

(图5)

电影:《十八岁的天空》[6]

六是温柔的美女老师。欣赏年轻女教师长得漂亮,衣着得体,温柔又大方,感觉这种女教师声音好听,讲课有表情,绘声绘色,上课很轻松,是一种享受。特别喜欢上这种老师的课。对学生有耐心,知心姐姐。痛恨那种急躁而恶狠狠的青年女教师,背地喊她母老虎。

(图6)

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7]

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这种教师讲课往往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引入新课,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在学生感到疲劳时就会来几段风趣幽默逗学生快活,让学生乐学。特别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效率高。讨厌那些讲课枯燥乏味而成天要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

(图7)

美国电影:《春风化雨》[8]

八是充满爱心的老师。有位老师特别关心贫困家庭学生和离异家庭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经常将没有饭吃的学生带到自己家吃饭,将自己孩子的衣服给没有衣服穿的学生穿。老师的行动深深地感动和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无限崇敬,自然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

(图8)电影:《烛光里的微笑》[9]

九是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这种老师是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学生一下子难以做到的,从不强求学生。教学生做人,自己首先做好人。总是实事求是,循序渐进。计划性很强,阶段性很强,大计划往往由小计划组成而逐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很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不好高骛远或简单粗暴。

(图9)

电影:《一个也不能少》[10]

十是真才实学的老师。这种老师并非有多高的学历,而是勤奋学习,严谨治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备有一桶水。这水不仅是知识方面所要准备的,也是人格和魅力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具体的反映教师的道德观念、面貌和才智。这种老师德才兼备,才要求学生品学兼优,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图10)

电视剧《大宅门》[11]

总体上看,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般显示出十个特点:严而有度;像妈妈;实习老师;有宽容心;帅哥且热爱学生;美女且温柔女;风趣幽默;充满爱心;以身作则,说到做到;有真才实学。

我们可以将这十个特点归入两个关键要素:

第一,有“专业素养”,比如有教育智慧,有真才实学;善于管理,严而有度,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第二,有“积极心态”,比如风趣幽默、像妈妈那样温柔、有爱心、有耐心、有宽容心;像实习老师那样有平等意识和新鲜知识;像帅哥、美女那样有良好的精神气质。

由此,《教师成长》这个专题,就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积极心态”开始,进而讨论“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基本途径:包括教师学习、教师行动研究和教师合作。

[1]参见佚名:《最受学生喜欢的十种老师》(2005-12-13)[2006-7-16]http://.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后来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克莱门特最终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

[3]佚名:

(2005-7-1

1)[2006-7-25]http://.鬼塚英吉是一位代课教师。他受到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排挤,经常差点便被开除,但每次他都能化险为夷,用他那独特的教学方法,或以暴易暴,或故意放任,成为一个有特殊魅力的教师。

[5]佚名:《音乐之声》,(2001-9-27)[2006-7-19]http://popsk.com/data/1970/0101/article_50.htm.这是一部影史上传颂最广的长青家庭电影,十分适合亲子同乐。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美丽的山河、活泼的孩子、可爱的修女、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这部曾打破影史上最高卖座纪录的歌舞片,并曾获最佳影片等5项奥斯卡金像奖。茱丽.安德鲁丝(JulieAndrews)扮演真有其人的奥国修女玛莉亚,她到鳏居军官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后来还成为他们的继母。在德军纳粹占领奥地利之后,他们全家利用一次公开表演的机会逃出了魔掌。

[6]佚名:《十八岁的天空》(2005-12-2)[2006-7-25]http://v.sctv.com/tvbi/Class2.asp?ID=2525.嘉英中学决定在应届高三开始小班教学,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素质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学校聘请了古越涛老师做班主任。古老师个性张扬,童心四溢,把一个事非多端的班级调整到了一个阳光四射的团队,他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全班孩子们真切的感悟到素质教育是阳光教育。

[7]参见《

莎的微

(2004-11-

2)[2006-7-25]http:///movie_article/1/100.html.《蒙娜丽莎的微笑》被说成女性版的《死亡诗社》是因为同样维护正统的校园,同样良好家庭环境的学生走同样被父母学校安排好的人生道路。同样另类的老师,同样地启迪学生如何走自己的道路的故事。

[8]佚名

(2006-5-

5)[2006-7-27]http://movie.keteads.com/zonghe/chunfenghuayu.html.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John Keating老师,他是整个人类教育中维持了激情和梦想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会很多,因为岁月已经将绝大部分教师的激情冲垮或者抵消了,但总有像基丁老师这样的人,他让学生和教师看到教育的另一条道路,他让所有观众看到教育的希望。

[9]佚名:

里的微

(2004-9-

3)[2006-7-25]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40903/040903_154003.html.中年女教师王双铃自告奋勇地接任学校出名的乱班四

(二)班的班主任。她很快便以自己的慈祥与威严羸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四

(二)班消灭了不及格,王老师决定带大家去看海,以资鼓励。在带孩子们看海、爬山时,她的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

[10]佚名:

(2004-12-2

4)[2006-7-25]http://lib.verycd.com/2004/12/19/0000031383.html.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水泉小学每年都有学生辍学。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了在茫茫人海里的寻找之路„„

[11]在《大宅门》里,有两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一位是白景琦的母亲(斯琴高娃主演),另一位是白景琦的老师季宗布(张丰毅主演)。第一天上课,景琦照旧在门上放了一瓶墨汁准备捉弄老师。没想到季老师来到门外并不推门,叫景琦出来。景琦犹犹豫豫地走到门边,不敢推门。季先生一脚踢开门,墨汁全泼到景琦脸上。后来,景琦和老师比赛失败:他用两只手掰不动季先生的一根手指头。再后来,景琦见识了老师对《庄子》的任何一处倒背如流,终于心服口服,听老师管教。季老师的理论是,“听话的未必是好孩子,不听话的长大了也未必没出息”。

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这个问题可以从那些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那里获得一些信息:观察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考察这些优秀教师的人生经历以及相关的教育故事,看看那些他们身上哪些关键素养成全了他们的优秀?

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我们将提供几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教育故事,用这些教育故事作为我们讨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的基本事实。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

第一节 “吃透”教材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

中国的教师一直被称为“教学工作者”,这是对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显示为“补充教材”,这是比较温和的形态;也可能显示为“更新教材”,这是比较激烈的形态;还可能显示为“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比较最充分的形态。

第一节“吃透”教材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交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这实在是误解。

一、解释:先吃透教材,再超越教材

在教学之前,教师和他的学生往往会获得一份正式出版的课本(或称之为“教材”、“教科书”)。传统意义的上课,主要是指“学课本”;传统意义的考试,主要是考课本上的知识。

但是,课本不过是围绕某些知识提供相关的“例子”或“案例”。“课文不过是一些例子”。在解释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这个例子,也可以提供另外的例子。没有必要把课本神化,把课本视为“钦定的文件”。

缺乏经验的老师往往会死守课本,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会超越课本。

坏的教师各有各的坏,但好的教师总是有相同的好。好的教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好:这样的老师绝不会“照本宣科”。

如果老师打算不让自己成为“照本宣科”的坏老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

调整教材是教师的权利,教师可以调整教材。不过,任何一份正式发行的教材往往经过了大量的设计和开发,这些教材可能遗留了一些缺憾,但总归有一些可取的优势。教师在调整和改换教材时,首先需要充分“吃透”、“利用”这些教材。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

第一节 “吃透”教材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照本宣科的张老师;二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三是武昌小学徐莉老师对“调整教材”的建议。

案例1:“照本宣科”的张老师

张老师教初中历史。自从原来的易老师离开学校后,这个班的历史课就由张老师兼任。学生曾经最喜欢上历史课,其实他们是喜欢易老师。易老师虽然是教历史的老师,但他几乎把这门课改造成了政治经济学,把很多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安插到历史这门课程中。自从易老师离开学校后,这个班的学生开始恐惧上历史课,说白了,他们是恐惧张老师给他们上历史课。

张老师上课只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换眼镜。张老师有两副眼镜。一副眼镜是近视镜;一副眼镜是老花镜。他读课本的时候,就戴近视镜。他一旦戴上了近视镜,就像黄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轻易抬头;有时学生在教室里不听他上课,吵闹得太厉害了,他就换上他的老花镜,抬头看着学生,大吼一句:闭嘴,吵什么吵。

(熊焰老师提供)

案例2:“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

魏老师是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他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其他老师要么是专科文凭;要么是中师文凭,还有几位老师是学校临时聘请的代课教师。

为了迎接魏老师的到来,校长亲自去魏老师毕业的学校去接他。

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魏老师的语文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文章把原来的课文替换下来。

校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校长说,魏老师的教学代表了新方向。这个新方向就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开发自己的教材。

学校老师们有些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往年的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改变,变得与教材没有关系了呢?

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抱怨魏老师不讲课本,从课外随便找一些文章对付教学,那样太随意了,是不负责任的。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办法也将信将疑。

期末考试到了,考试结束后,老师们开始评阅试卷。评阅的结果是,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

(向英老师提供)

案例3:徐莉老师谈“调整教材”

教师可以调整教材顺序,不一定要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某些教学单元提前,或者推迟。

但是,打乱教学单元之后,期中考试可能会出问题;整个学校一般有一个统一的进度,期中考试是按照这个进度设计考试试卷的。

一般学校是允许调整教材的,但是,大单元的调整必须与学校管理者沟通;让他们了解各个教师的教学进度,便于他们管理。

教师调整教材时必须克服随意性。调整的标准是学生的需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只要做到了这两点,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教师可以与教科书平等对话,学生也可以与教科书平等对话,提出不同的观点,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但是,有些约定俗成的结论还是需要尊重的。

学科不同,操作也不一样。比如美术老师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调整教材。他们可以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一课,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学生知道这个星期将学习什么主题,他们可以提前做准备,便于他们带相关的学具。数学的逻辑性较强,更多地只是补充而不是大的变动。在调整教材时,教师可以参考不同版本的教师。比如不同版本的教材示例不一样,教师从不同版本的教材那里寻找感觉更好的示例。教师也可以从不同版本那里寻找相关主题的文本。如果只跟课本对话,就可能误读;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一个好处:不再把教材神圣化,直接面对课程标准。

(根据徐老师的谈话整理)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

第一节 “吃透”教材

三、讨论:怎样充分“利用”教材?

公开发行的教材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有些教材可能隐藏了一些错误或缺憾,但很少有教材会败坏到“一文不值”的程度。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

“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教材一旦被教师“吃透”,至少意味着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对于有些教师而言,他们“吃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

“利用”教材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

“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利用”教材可以显示为“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

第二节 “补充”教材

若教师发现有教材比较单薄,或者,教师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

一、解释: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这种只“增加”不“减损”的处理教材的态度显得比较保守,也因此而比较平稳、安全。虽然“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等观念在中国教育界已经提倡多年,但“教教材”、“考教材”的传统很难说就已经完全消失。

这样看来,“补充教材”的方式既能够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够让教师减少考试的焦虑。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

第二节 “补充”教材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的教学录像;二是干国祥老师的“互文性文本”;三是武汉外国语学校何文浩老师的“不按教材顺序讲”。

案例1:影视资源:“游园不值”

这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老师主讲的一节语文课《游园不值》。窦老师围绕《游园不值》这首诗,寻找和选择了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这节课的前半段来看,窦老师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补充了相关的资源:

1.与“游园不值”相关的“主题阅读”。窦老师围绕“游园不值”这首诗,提供了相关的主题材料,并引入了钱钟书的评论。

2.窦老师教给了学生朗读诗歌的简单而有意义的节奏和音调。这种节奏和音调对于原有教材来说,是一种增加和补充。

3.在朗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时,窦老师启用了背景音乐。究竟应该选择何种音乐作为这首诗的背景音乐,这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

4.在引导学生朗读“游园不值”这首诗时,窦老师的手势比较丰富而且有专业水准,看来是经过训练的。

5.黑板上的“游园不值”的板书。现代教育技术来势汹汹地挑战传统教学工具,这种挑战使不少教师顺从地用PPT、录像等“新教育技术”取代了教师的手工板书。但是,教师的手工板书还是有意义的,它不只是把书本上的文本转移到了黑板,而是在转移的书写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和审美的时间和空间。案例2:“斑羚飞渡”的“互文性文本”

一、课文:斑羚飞渡

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虽有肌腱发达的4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但就像人跳远有极限一样,在同一水平线上,健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5米远的成绩,母斑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4米左右,而能一跳跳过6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

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蹿跳。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竟退后十几步一阵快速助跑奋力起跳,想跳过6米宽的山涧,结果在离对面山峰还有1米多的空中哀咩一声,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只身材特别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这只公斑羚拿出使整个种群能免遭灭绝的好办法来:毫无疑问,这只公斑羚是群斑羚的头羊,它头上的角像两把镰刀,姑妄称它为镰刀头羊。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抬头仰望雨后湛蓝的苍穹,悲哀地咩了数声,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们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飘渺,似乎已进入了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灰黑色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眩目的斑谰光谱里,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一声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灰黑色母斑羚如梦初醒,从悬崖边缘退了回来。

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在老年斑羚队伍里,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在年轻斑羚队伍里,年龄参差不齐,有身强力壮的中年斑羚,有刚刚踏进成年行列的大斑羚,也有稚气未脱的小斑羚。两拨分开后,老年斑羚的数量比年轻斑羚那拨少10来只。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却了。有10来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归进老年斑羚的队伍。这么一倒腾,两拨斑羚的数量大致均衡了。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了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偏高些,老斑羚角度稍偏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睛。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4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恰 似那享受一块跳板一样,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比较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死亡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臵。

伤心崖上最后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然,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飞渡它。但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我没有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

二、互文性文本

干国祥老师在和学生讨论《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提供了三个相关主题的“互文性文本”:

1.人类的“弃老”传统

日本有一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姥捨て”。

最近,在我国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从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们是占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寄死窑”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在这里家喻户晓据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就不管了。

2.《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

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降……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3.克拉玛依大火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此领导问志还真的先走了,不知这些苟活到今大的人如果看了《泰坦尼克号》会作何感想……

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

(干国祥:《斑羚飞渡》,《人民教育》2004年13-14期)

案例3:“不按教材顺序讲”的何文浩老师

何文浩老师是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物理教师。有关何文浩的传奇有三:第一,课外不留作业;第二,他所教的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都是重点大学;第三,用人有术,顽石一块的学生经他调理能成玉。1996年,班里1/3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学生们习惯称特级教师何文浩为“何特”。

何文浩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后在宜昌兴山农村中学教书20年。农村中学没有统一教材,他自己编写,自己刻钢板,自己印刷,每晚在油灯下刻苦。没有教具自己做,如起电机、避雷针等。后来有了教材,何文浩背书,高中三册书他熟知第几章有几节内容,具体内容在第几页。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第二册课本第50页,同一内容在必修教材的第251页”。根据记忆中的题型,何文浩每天出一份试卷当堂做当堂批改,他说:“这等于做作业。课堂上已经掌握的知识没必要搬回家做重复劳动。农村孩子家务负担重,回家后不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我要他们课堂上搞懂知识,搞不懂回家赶作业是骗我。我不要他们作假。” 何文浩在吃透了教材后,他不按教材顺序讲。他说每章每节互相渗透,他只讲他提炼的精华。

(佚名:《高考生不留作业成吗?》,《北京青年报》,2000年7月21日。限于篇幅,编者对原

文做了删减)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

第二节 “补充”教材

三、讨论:怎样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

“补充”教材实际上就是教师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材料。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游园不值》时,她提供了与这个“主题教学”相关的诗歌和背景音乐;干国祥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斑羚飞渡》时,给学生提供了三份“互文性文本”;何文浩老师根据记忆中的题型“每天出一份试卷”并当堂做当堂批改,这些案例的主要魅力在于:他们为学生提供了“拓展阅读”的材料。对于这些教师来说,在进入课堂之前,在正式的教学之前,他们的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若某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这样的课就具备了“成功了一半”的可能。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

第三节 “更新”教材

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在传统的教材制度背景中,更新、更换教材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当市场上出现多种版本的教材和相关的课程资源之后,这种更新、更换教材已经不是新闻。

一、解释: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更新教材”也可以视为“补充教材”的形式。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而“补充教材”虽然也更新了教材,但它以维护原有的教材为前提。

“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没有必要期待所有的教师都有更新、更换教材的能力。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专业的素养和额外的时间。一般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也缺乏额外的时间。

但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他们自己的宽阔的阅读和丰富的经历,大量地提供补充材料。只要这些教材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教材是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第一章 教师的课程智慧

第三节 “更新”教材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王泽钊老师的“新语文”;二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对教材的“反叛”;三是北京大学附中张思明老师的“数学建模”。从这三份案例中可以看出,语文课程领域比较容易“更新”,其他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比较难以更新或更换。

案例1:王泽钊老师的“新语文”

王泽钊,山东青岛市一位有着18年教龄的高中语文教师。

令王泽钊屡屡撞南墙的起因是:从18年前成为教师的那天起,王泽钊就嫌语文统编教材“课文没几篇有人文价值的”,而有的“简直就是在说谎!”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从最原始的刻钢板油印,历经后来的胶印,到如今“鸟枪换炮”,他自编的这套150万字的高中语文教材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他教的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很多学生视他为“最难忘的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甚至有学生说“跟王老师的一年改变了我的一生”。但他从教18年换了4所公办学校,在最后一所公办学校组织的考核中因得票太低险些下岗,最后被领导“出于保护”降格使用。

王泽钊却不领情,毅然辞去了公职。目前在私立学校兼职的王泽钊说,他的理想是办一所“让学生永远怀念的学校”,这所学校可以没有游泳池,却一定要有最好的图书馆——“不是说游泳池不重要,而是很多学校只是把它当个摆设,从来不用。”

王泽钊的这套教材出版者最初命名为《新语文——决胜高考》。王泽钊很不满意,要求把“决胜高考”4个字给去掉:“决胜高考,太狭隘了!”他反对把高考当做学习的惟一目标,认为“高考不过是雕虫小技”。

王泽钊的《新语文》拿在手上有种沉甸甸的感觉。打开来看,有相当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鲁迅、茅盾、巴金、海明威、罗素、加缪、卡夫卡等现代中外文学大家也都一一在座,许多当代作家、诗人的作品也都能从中找到,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小波的《智慧与国学》、梁小斌的《中国,我把你的钥匙丢了》、食指的《相信未来》、北岛的《雨夜》等等。此外,还有往届学生的优秀作文,甚至还有崔健的摇滚歌词《一无所有》和《一块红布》——“因为学生喜欢”。

王泽钊说:“有报道说我是挑战现行教材,其实我没有挑战它的意思,我只是让它成为我的教材中的一部分。统编教材20多篇课文,很多学生拿到新书一个星期就翻完了,却要用一个学期来学,不是很可笑吗?”统一发下来的新课本到手后,他往往只选择他认为好的篇目让学生读,时间大约是三周,之后便束之高阁。

有人担心:功课最为繁重的高中学生要学150万字的《新语文》,会不会压力太大?王泽钊认为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低的基础上的,其实学生能量巨大,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的兴趣。他的很多学生就在高三时读完了《庄子》、《史记》、《追忆似水年华》、《尤里西斯》……

也有人对王泽钊的学生不读“书”(教材)却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感到不可思议。王泽钊感到这种想法很奇怪:“素质提高了,不可能分低呀!”他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矛和盾的关系:“谁说分数高就是应试教育?我就是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新闻系在校学生邵夷贝这样写道:“王老师好,王老师好,王老师的班里学生地位高;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立功劳。我不是傻乎乎的只会唱赞歌,我是在高考作文拿了满分后才明白的,只有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才能真正和高考语文有得一拼,而我只是一个快乐的受益者罢了。”

刘承智大学时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他说:“跟王老师的一年改变了我的一生。”就是在高三那年,他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直到今天,每看到一本好书,他还会打电话与王老师“分享”。

正在加拿大留学的侯晓红说:“我从未遇到像他这样的老师。其他老师讲课平淡,所讲的课本上都有,可不听他的又不行。而王老师完全不用课本,信手拈来,既幽默又有感染力。每天上完课,同学们都忍不住重复讲述老师讲课的内容,他讲课的内容甚至也成为我家餐桌上聊天的内容,以至于哪天我不讲连爸爸妈妈吃饭都不香。”

王泽钊在《新语文》的序言中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用统编教材:因为学生需要有生命的文章,需要高品位的文章,需要有情趣的文章。他认为“寓教于乐”有三层含义:第一应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受到美的熏陶;第二,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有趣的作品,有趣的作品当然吸引人;第三,多给学生介绍好玩的作品,好玩的作品可以说人人喜欢。

他的语文课远远超出了很多人印象中的模样,音乐、美学、艺术、摄影、时事、对人生的看法都可以在课堂上开讲。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也是形容他上课风格用得最多的词藻。按王泽钊的理解,语文的工具性通过高中以前的学习已经足够了,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性,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他在为学生选作品时,尤其注重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学习。”

在踏上教坛之初,王泽钊任教的学校只有一套铁笔、钢板,他自嘲自己“常常厚着脸皮霸着”。每每发现有短而精的作品,就等同事们都下了班,连夜刻写。进入90年代后,学校有了胶印机,条件有了好转,只是苦于“审批”不容易通过——印复习资料再多也很容易通过,印他和学生精选的文学作品则不太容易。学校领导说:“就你特别,人家都用上边发的教材,你为什么不用?”

因评语改革而闻名、被中央教科所授予“科研型校长”称号的曹潇泉老师,曾与王泽钊在一所私立学校共事。她说,在认识王泽钊之前,就听说他是个“怪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听了王泽钊的课后,她建议其他老师们都去听听——“太不一样了!”

曹潇泉老师说,王泽钊上课已经不是通常说的“老师是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的概念了,而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活水的源头。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王泽钊都做到了。他最可贵的是这种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意识,值得学习和好好研究。不过,他认为,王泽钊编写的教材并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能力驾驭的,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语文老师。

案例2:“语文教学的‘叛徒'”

黄玉峰老师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青年报》曾以《语文教学的“叛徒”》为题,对黄玉峰做过长篇报道。所谓“叛徒”,不过是说他大张旗鼓地调整教材、不同教材:

他的改革实践主要是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进行的。

1.首先是教材,课本、课本就是课堂教学之本,现行课本中很多内容并不是第一流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打动人。他首先把那些平庸之作剔除掉。同时增添了大量名家名篇,比如《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片断,《大学》全文,《滕王阁序》、《前赤壁赋》、《人间词话》等,也引进了近现代的如周作人、朱光潜的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王小波的《一个独立特行的猪》等等,增添的原则,是与所教课文有关的,扩展开去。与课文并无关系,但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兴趣能力有益的也有选择地引进。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开一些书目,让他们进一步地开拓视野,两年多时间里,学生一般都熟读背诵了几十篇文章,几百首诗篇,看了几十本书。二年多的学习,他们俨然以“读书人”自居了。

2.接着,他改进教法。黄玉峰认为教法其实就是学法。语文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他大刀阔斧地改变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每周六节语文课,一节到图书馆泛读,一节练笔,其余四节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己看、背、抄。作文教学他基本不命题,让学生写随感、写读书笔记、写课题报告和研究论文,使学生一头沉入书海之中。辅之以适当点拨,从兴趣出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后,再上台谈体会、交流,如同开记者招待会。在这一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吮吸着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他认为:语言不只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个对话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

3.黄玉峰还非常重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拓。他曾带领学生到浙东演绎文化苦旅,把课堂搬到了山上、水上、路上。他还请大学教授、学者担任评委,举办论文答辩会……拉近学生与古人、名人、伟人的距离,使他们对历史上的优秀诗文有了直接的、感性的认识。他认为:语文不能只讲语言文字,必须包容文史哲乃至科学艺术等等。离开这些内容,语文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黄玉峰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既使语文的外延得以拓宽,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案例3:张思明老师的“数学建模”

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老师从1993年起开始进行“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和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他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的学生中有6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6,2002)中获奖,3人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有130多人次在北京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中获奖。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喜爱数学,学好数学,这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近30年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去美国考察的时候,“烤面包的程序设计”、“用虚拟现实的计算机技术让学生设计一辆自己认为最好的自行车”等几个案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到,那里的孩子们兴高采烈,似乎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玩、在做游戏。教师在教学中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尽情地去创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在体验中去理解知识。

于是,一个名词在他的脑海中出现:“数学建模”。什么是数学建模?就是把一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过适当的刻画、加工,抽象表达成一个数学问题,进而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数学方法来求解。它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张思明曾指导学生为住宅小区设计最佳邮政投递路线和保安巡逻路线。学生们花了很大工夫来做这个案例,他们几人一组,根据特长(画画、计算、分析、测量等)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在小区挨门挨户实地踏勘,收集、整理数据和信息,画出包括楼房位臵、门洞朝向、道路情况的小区平面示意图,最后勾画出投递路线和巡逻路线。有的设计细到在每个门洞设感应装臵,保安员巡逻到这里,就能从这个装臵接到指令,知道下一步该向左或向右,获悉刚才有哪些可疑迹象。

图为:张思明老师在数学建模课堂上

附:尽我所能营造一个局部的晴天——访北大附中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 张思明,北大附中数学特级教师,2004年全国模范教师。

他是一名高中教师,但他在介绍自己的教学成绩时,从不提学生的高考成绩多么出色或有多少人考入清华、北大,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中有6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1996、2002)中获奖,3人在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130多人次在北京市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中获奖”。从1993年起,他开始进行“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和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对于他的教学,外界给予的最多评价是“激发学生自主性、创造性”。

中国教师报:沈阳七中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带来好的成绩,但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可能会造成伤害,您认为老师应该在二者之间做怎样的选择?

张思明: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而现在的教育方法基本上是用一个模式来培养所有的孩子,忽视了个性,考试不行的孩子一下就被否定了。作为老师,应该尽量把应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结合起来。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教育是为学生一辈子的发展负责任,而不仅仅是考上高级学校这个瞬间。所以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眼前的工作和学生一辈子的发展结合起来。

中国教师报:应试的高分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好像是对立的,您认为这二者能否结合,怎样结合?

张思明:原来我也认为二者是对立的,后来才发现它们其实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学生的在校学习是老师先教后学,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只学不教或者是先学后教。这二者是可以结合的。

比如说,我不允许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要求学生在问问题之前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这就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现实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表述想法的过程中忽然说:噢,我明白了。他在表述的过程中梳理了自己的思路,就把问题弄清楚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既没有耽误应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考试成绩都是衡量一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我们评价学生不能只简单地把学生成绩排名或者是只看分数。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可以把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结合起来。例如,某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是80分,期末考试成绩是70分。教师不能据此简单判定他退步了,因为很有可能是题目的难度增加了,学生非但没有退步,还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一点点进步,而表面的绝对分数却掩盖了这些事实。所以,我只公布学生的相对分数(Z分数)和年级该科考试的均值和方差,再把成绩分布的基本原理(如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等)告诉学生,教他们根据所给的Z分数算出自己在年级中的相对水平和进、退步幅度,告诉他们成绩自我管理的知识和策略。例如,某学生的数学相对分数是+3,而英语分数是-1,那么他的整体分数仍然是+2。这种以数学统计和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管理与评价办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考试成绩,还能使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因相对进步大而受到鼓励,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必为正常的波动而焦虑。

我认为,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摆脱应试,但是我们在作教育的时候想得远一点,做得大气一点,可以尽量把两件事情都做好。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学会了怎样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我相信在应试时这些都会表现出正向效应。

中国教师报:您说教育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那您认为高考对学生来讲意味着什么?

张思明:我也真心希望学生能够成为高考的成功者,但我同时要告诉学生,成功者不一定都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好大学与好工作、好前途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这种例子太多了。高考状元又能怎样?状元只能代表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到了一些知识并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代表不了将来。

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高考时发高烧,考了一个几乎自己都无法接受的成绩,最后被山西的一所普通大学录取。当时他不好意思告诉其他同学,因为班里很多人都考上了重点甚至是名牌大学。但他的学习能力在大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他考取了哈工大的硕士,工作后也非常出色。这些当然是那位同学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他在大学里以及后来表现出来的潜力,也正是我所追求的:他在北大附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2003年,我带高三,正好赶上非典,两个月不能上课,我们班出了北京市高考状元。当然,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追求的也不是这些东西。但是,我认为正是北大附中的这种环境造就了这批只学不教就能够成长的孩子,他们的优势在没有老师上课的情况下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教师报:很多老师认为,如果评价标准不改革,就无法改变这种现状,您同意吗? 张思明:考试肯定要改革,这是大势所趋,现在的高考题也越来越注重能力。但是,中国还存在着一种考试的异化力量,就是把考试改革的东西都异化为应试的一种操作。比如说托福、GRE考试,在中国都变成一种可用高强度训练来取得高分的考试。所以我认为,教师要纠正两种错误的想法:第一,只有评价改了我才能改;第二,以高考为主的评价体系肯定会改得特别理想。中国的教育非常复杂,层次太多,对于高考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国教师报:有人说,老师也是“七中现象”的受害者,这种说法对吗?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现状?

张思明:类似沈阳七中的学校在全国普遍存在着,这些学校的老师们非常认真地做这些事情。我觉得他们的出发点是觉得自己应该为学生负责,应该对学生家长负责。中国自古以来就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认为对孩子严格要求是为他们的将来负责,也许现在他们不理解,将来肯定会理解的。不只是老师这样想,家长、校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这样想,上级领导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下达各种升学指标。而且,很多时候,高考的压力不只来自教育内部,还来自社会。比如说在西部,一个家庭能考出一个大学生,这个家庭就脱贫了,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考大学就成为学习的惟一目标。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有压力,他可能会做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是受害者。

但是,反过来说,难道老师就完全无能为力吗?我们能不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抗争”,或者说做一些变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训练?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至少也可以做到不给学校排名次,这样学校在承受社会压力的同时可以不再承受来自主管部门的压力。还是那句话: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个局部的晴天。

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智慧

第一节 “传道”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追问几乎是一种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

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

第一节 “传道”

“传道”在考试试卷中可能并不是最关键的要素,一般的考试试卷很难“测试”一个人的考试成绩。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价值观”几乎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智慧

第一节 “传道”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教育电影“死亡诗社”;二是王栋生老师提出的“不跪着教书”;三是顾明远老师提出的“教师的气质”。

案例1:影视资源:“死亡诗社”

教师的激情很难描述,但还是可以在教育小说或教育电影中感受到教师的激情这种激情所蕴涵的教育力量。我们推荐的教育电影是《死亡诗社》: 基丁(Keating)老师吹着口哨走进教室,教室静悄悄的,他转了一圈,叫学生到另外一间教室。基丁老师开始介绍自己,他对学生说:“如果大胆的话,你们可以叫我船长。” 学生开始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电影的矛盾冲突于是凸显出来:代表权威的学校、校董、家长和代表自由与激情的基丁老师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而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

基丁老师是有激情的老师,他即使在黑板上画一根线条,也是动用整个身体的力量,他把整个情感投入到课堂。

基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学校的副校长冲进教室干涉。基丁老师忽然跳到讲桌上,他说: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与众不同。他建议学生也站到讲台上看看。他建议学生冲出来,不要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基丁老师让学生写诗,他让那个一直沉默、自卑、失语的学生安德森发出他的声音。安德森在基丁老师的激励下大声咆哮,后来竟然现场创作一首诗,令所有同学刮目相看。基丁带学生去踢足球,每个学生在踢球之前必须大声喊出自己的誓言,比如“我要做生活的主宰,不是奴隶”、“我要做真正的上帝”……

基丁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学生们在狂欢的现场,把基丁高高地抬起来、举起来。基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地走路,他引用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诗句说:“两条路在树林里分岔,我选择走的人少的那一条。”

学生尼尔死了。基丁被辞退。

基丁走进教室。他是在离开威尔顿之前来取一些放在这里的私人物件的。基丁拿完物品缓缓地向教室门口走去,突然那个曾经最胆小、懦弱,只会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的托德在影片的最后一刻终于无法抑制的爆发了,他大声地向基丁喊道:“老师,是他们逼我在材料上签字的。请相信我!”他站到桌字上朗诵诗句:“O,Captain!MyCaptain!”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站到了课桌上庄重地注视着他们所热爱的教师。基丁表达他的感谢。缓缓地走出教室。

(林仕彬、刘良华:《死亡诗社:教育电影叙事研究》(20056-07-20)

[2006-7-18]http://blog.cersp.com/18893/84865.aspx.)

案例2:“不跪着教书”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王栋生(笔名“吴非”)老师出版《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在中国教育界迅速发生影响。

在《不跪着教书》中,有一篇组文章专门讨论教师的独立人格问题。从这个视角来看,我个人最喜欢的文章是《诫徒》。这篇文章看起来似乎是王老师写给自己徒弟的一封信: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地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如果你想发财,不必误入教师队伍;你也不必眼红人家发财,只要生活还有保障,就足够了。

当了教师,不必因为那些有一官半职的人在你面前颐指气使而生气,进而也想方设法谋个小官做做。据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但是想做官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业务上肯定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不要指望工作“顺利”,别忘了我们的工作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如果你的工作不顺利,想哭的话,那就当着你的学生面哭好了,不要怕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失败和软弱,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眼泪并没有坏处,教师是人不是神。应当让学生知道我们恨什么,爱什么。不要听信“一碗水端得平”,学生的教养不一样,品行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可能“平”?记住,这个社会很复杂,过去是家长复杂,可现在的孩子也不简单。但是你不能随意评论学生,你的评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失当,有可能会给他们造成痛苦。

你们年轻,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事情你们未必明白。你说家长对你言听计从,我怕你听了头晕。须知那不是对你个人的尊重,而是对我们职业的尊重,他们是在向我们的“肩章”敬礼。如果你的修养高,有人格魅力,那更要想到,你面对的是做父母的人,你要懂得父亲母亲的心。

现在对青年教师的闲话很多。有些家长自恃有学历或官职,自以为是,和教师的冲突比较多,这只能有待于慢慢磨合,而不必急于说服家长和自己保持一致。当你与家长谈“僵”了时,不应指望办公室的其他教师都附和你的观点,因为你在冲动时的说话可能欠妥当,如果有同事用眼神向你示意,那有可能是要你注意缓和态度。--我们可以适当地妥协,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为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

不要在电话里训斥家长,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让他们分心,尤其不要在他们上班时候把他们叫到学校来,你可能会让他们为难。更何况这年头有个工作不容易,不要让他们因为接受你的训斥而丢饭碗。

不要轻易接受家长馈赠。我们不该怀疑这种馈赠出自于家长的善意,但是这会增加你的心理压力。最好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对双方,对学生都有好处。

(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页)

在这本书中,有几篇文章专门谈学生的人格问题。王老师在《我不喜欢你的世故》里说: 我对你暗示了不少次,身上的俗气不去掉,早晚会被周围的人抛弃。以为你现在还是学生,一旦进入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了利害冲突,你就有可能成为危害别人的人,轻则搅得别人没办法正常做事,重则会对同事朋友下毒手。不过我现在还是想告诉你,有些事是很可笑的,只是你不知道。比如,年轻人在老年人面前世故,还认为老年人看不出来,这就很可悲,当然也很可笑。

我们可以容忍青年的幼稚,但是我估计没有人会喜欢一个青年的滑头。一个人在青年时代,他的骨头要是出问题的话,他很可能一生都站不直。真可惜啊!

(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案例3:“教师的气质”

没有必要挑剔教师的长相,但是,教师应该有某种职业尊严感和内在的精神气质。有良好的“精神气质”的人并不见得优秀、卓越,但他至少不至于委琐、琐碎、残忍、狠毒、出卖朋友、当面嘻嘻哈哈而在背后下毒手。

按照林肯的说法,一个人在四十岁之后,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

林肯总统的一位朋友,有次向他推荐某人为阁员。林肯却没用他。推荐的朋友问林肯何以不用他。林肯说:“我不喜欢他那幅长相。”他的朋友质问:“你怎么能以貌取人呢?”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

(王玉强主编:《智慧背囊(第四辑)》,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

顾明远先生写过一篇谈论“教师气质”的文章。这篇文章所讨论的主题是重要的,但恰恰为很多教师所忽视:

很难说得清,什么是人的气质,但人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种气质,有的高雅,有的粗俗。教师应该有特别的气质,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教师育人,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他们成为高尚的人,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的气质很重要。教师的气质不仅应该是高雅的,而且应该是睿智的,并有亲和感,使学生见到老师,就愿意向老师学习,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帮助。

刘可钦老师

刘可钦老师就是有这种气质的教师。我认识刘可钦,是在1992年她在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开展学生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的时候,听了她教的数学课,课讲得很好,这是大家在评课时公认的。但是我更欣赏的是她的气质。她那一种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们则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和教师配合默契,表现出对教师充满着敬爱的感情。教学达到这种程度,可以说到了较高的教育境界。这不是一名简单的教学能手所能达到的。我们的学校中有许多教学能手。他们能把书本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能使学生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但并非就是最优秀的教师,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特级教师,可能因为教学质量较高,有一种傲慢的神气。局外人尚且有这种感觉,肯定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这样的教师,即使课讲得很好,也算不得是优秀教师。刘可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仅课讲得好,而且给人一种高雅、亲和的感觉。……刘可钦1990年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使她在这所有着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培养了自己优秀的气质。

刘可钦也是在她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研究和实验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刘可钦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中成长起来的。在这次实验研究中,刘可钦也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不是被动地接受专家们的实验方案,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亲自在第一线实验。在实验研究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她逐渐成为一个善于思考、重视研究的优秀教师。

刘可钦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代。即使是一个优秀教师,如果不再学习,也不能永远保持优秀。刘可钦重视学习,喜欢学习,在学习中求发展。这也是一个教师可贵的气质。2001年,她参加了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为期一年。在这一年中听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讲演,交流了各地各学校的办学经验,读了教育名著,最后撰写了论文。这对刘可钦来说是一次理论学习,也是她的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我有幸在这个研修班上讲过课。我觉得他(她)们都是十分优秀的小学校长。而刘可钦更具有教师可贵的气质。

(顾明远:《可贵的教师气质——我对刘可钦的印象》,载刘可钦著:《刘可钦与主体教

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266页。限于篇幅,编者对原文做了删减)这篇文章所提到的“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气质”,可以归入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宁静而有激情。

只有那些内心宁静的人,才可能由内而外地显示出“高雅、睿智、亲和、自信”的精神气质。

也只有那些内心宁静的人,他才有可能既显得“高雅、睿智、亲和”,且自信而富有激情。相反,那些内心并不宁静的人,他可能只有“激动”、“躁动”,却没有“激情”、“自信”。

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智慧

第二节 “授业”

“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水平。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一、解释:“知识游戏”与“知识地图”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玩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当然,也可以加上另外两句话:“学习就是学说话”和“学习就是学走路”。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

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学生“早恋”,尽管“早恋”问题现在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令家长惊慌失措了;二是学生“网瘾”,即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现在看来,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最头疼的是学生接近“荒淫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可能的原因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

第二句话就是“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优秀的地理老师,可以视为优秀教师的“楷模”。学地理就可以把学习许多的秘密揭示出来。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能够掌握和理解整个北京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安外大街88号”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从大兴出发,经过那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

你知道学地图最无效的办法是什么吗?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不会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图。

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呢?

第一个秘密,学习者最好确定自己在哪里。在学习哪条街道之前,先弄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或出发点。

第二个秘密,学习者最好先学习“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

建议老师们记住这两个教育隐喻: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两个隐喻提示我们: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这两条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智慧

第二节 “授业”

二、案例

下面提供三份案例:一是顾泠沅老师的“效果回授”;二是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三是杜子华老师讲“怎样学英语”。

案例1:顾泠沅老师的“效果回授”

1979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兴起第二次教育实验的高潮(第一次是民国时期)。其中,中科院卢仲衡老师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湖北黎世法老师主持的“异步教学”和上海顾泠沅老师主持“青浦实验”影响较大。这些实验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都重视了学生的自学和及时反馈(改错)。卢仲衡老师提出“当时知道结果”,黎世法老师提出“改错”,顾泠沅老师提出“效果回授”。顾泠沅老师在“青浦实验”中有一个重要的发现:[1] 研究小组发现,青浦县东部某农村中学的一个班级在全县教学质量调查和数学竞赛中成绩异常优秀。为了探求原因,他们把它与一般班级进行比较,发现那个班级的任课教师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一本练习本”的做法。学生的练习本不是两本交替使用,而是用完一本再用一本。这样可促使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一般在当天即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个别学生存在问题,就通过面批指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学懂学会;如果多数学生掌握不好,那么下一次上课就先解决前面的问题。这个经验曾在别的学校试验,收到同样的效果。研究者将此类经验提升为“及时获取教学效果的信息,随时调节教学(简称‘效果回授')”。后来,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另外一个很著名的教学实验,即“目标教学”实验。“目标教学”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第一条震撼人心的教育口号是:“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5%的优等生和90%的中间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换句话说,我们相信:如果A等代表了掌握一门学科,那么在适当的条件下,班内95%的学生可以得到A等。”[2]不能说所有的差生都是我们教师制造的,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和灾难都推到教师那里去。但部分差生与部分教师是有牵连的,教师的冷漠导致了某些学生的忧郁。如果一个学生感觉他在教室里过得没有尊严感,他会逃学,到教室外面去寻找尊严。目标教学的直接目标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但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乃是让差生重新找回做人的尊严。

目标教学给中国教育界带来的第二条有意义的教学策略是:“及时反馈并及时矫正”:“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3]我们无法完全拒绝群体教学,但我们可以在群体教学之后,为部分学生提供额外的帮助。群体教学最大的危险是淹没学生的错误。如果你不让学生出错,学生就不会长大。如果学生出错之后你不提醒学生及时改正,学生就会往错误的方向生长。

现在看来,所谓“目标教学”,就是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开始学习,在下课之前或结束本单元教学之前必须检查原来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但是,目标教学也没有这么简单。目标教学的核心精神是:教师应该通过“测试”或“练习”及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的信息,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掌握水平,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辅导、帮助或矫正,然后提供第二次测试或练习,直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这种“目标教学”实际上是中国近代教育界曾经流行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的一个延伸和更新。这种“单元教学法”强调先掌握前面的单元之后再学下一个单元。如果前面的单元尚未达到掌握水平,就永远不学下一个单元。

目标教学或单元教学虽然隐藏了一些问题,比如,它主要局限于知识学习而较少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问题。但是,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自学辅导教学”、“异步教学”、“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目标教学”等等探索是有意义的。所谓“效果回授”或“目标教学”,不过是把尝试错误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果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的权利,学生将在知识面前变得胆小而恐惧;如果学生出错之后不能获得及时的矫正,错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学生也还是没有获得发展。

这些探索对现在普遍流行的“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什么是“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教学?这种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某个学生即使今天没有掌握教师规定的知识,他明天也要与其他同学一道学习新的内容。于是,这个学生今天没有掌握这个知识,也因此明天又无法掌握新的知识,后天更无法掌握新的知识。这个学生会感觉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自己的越来越渺小、自卑、无望甚至绝望。

学校教育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飞人式”的教育、“超人式”的教育。它希望学生不经过“爬楼梯”就飞上去。

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办?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回到原点。学生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最初的没有掌握的那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会受影响,在学习数学时尤其如此。卢中衡老师为什么提出“小步子教学”,就是说学习或教学的步子如果太大,学生就会恐惧,他会知难而退,他会逃学。

为什么我们愿意借助“游戏”来寻找教学和学习的秘密?因为及时反馈和矫正很重要。

案例2: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

魏书生老师曾以“知识树”的形式对初中学段的语文知识作了归类: 这像一棵树,这棵树四个大干,四个大干上,一共长出二十二个枝。二十二个枝上再长出一百三十一个杈儿。

这三十二项读和写里头长出的这么六个小枝。这些分枝是什么呢?是中心、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小枝。

拿表达这个小枝来说,它又有五个杈。五个杈是什么呢?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五个杈。

杈上面还可以再分小杈啦,比如说描写还可以分为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动作、心理、表情、语言描写。魏书生老师的这些做法后来受到一些非议。非议者认为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不过是一些“技术主义”的套路,没有显示语文教学本身的魅力。比如,用“知识树”的方式就无法引导学生抵达语文的人文精神。

但是,就知识学习本身而言,魏书生老师的“知识树”可能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目标虽然不见得都显示为知识学习,但语文教学也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

案例3:影视资源:杜子华老师讲“怎样学英语”

杜子华老师曾经做过有关“英语成功学”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他讲述了“怎样学英语”的基本策略。

在他看来,只要掌握800个英语单词,就能够满足日常交流的需要。中国人大量地背诵单词,然后期望记住了单词之后就能够说出相关的句子;这是一个误解。

小孩学说话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孩学说话时,他们总是总体地学习,从来没有哪个小孩是先学单词,然后再学句子,然后再学语篇。他们的学习是典型的整体学习。教孩子说话的父母亲也从来不会只教孩子孤零零的单词或孤零零的句子,在教孩子说话时,几乎每个父母亲都是教育家,他们启用“整体教育”而拒绝了“细节教育”。

[1]顾泠沅著:《教学实验论——青浦实验的方法学与教学原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2][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3][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第二章 教师的教学智慧

第二节 “授业”

三、讨论:何谓“知识结构”与“及时反馈”?

美国学者布鲁纳虽然不见得是最早提出或倡导“知识结构”的人,但他是比较系统的解释“知识结构”的人。在布鲁纳的专著最初被引入中国教育界时,中国人大张旗鼓地谈论“知识结构”,但现在很多人不再谈论“知识结构”这个词语。偶尔也有一些从美国回来的人嘲弄“知识结构”。这些人说,他们中国人到了美国,问美国的专家:你们美国的“布鲁纳”先生是不是很厉害?结果美国人反问:“布鲁纳”是谁?中国人回来就宣扬说:我们中国人把美国人布鲁纳当“专家”崇拜,其实在美国,没有人把布鲁纳当一回事。

我本人询问过几个美国的校长,我问:你们看不看“杜威”的书?那几个校长说:没有。我说:我们中国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杜威”,很多人在阅读他的书,他的书是中国教育界的经典文本。但美国校长说:我们没有看“杜威”的书,我们不知道“杜威”到底是谁。

但是,经过了这样的访谈,就能够因此而断言布鲁纳或杜威的理论就没有意义吗?如果“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在美国教育界“失败”(其实是否算“失败”也难说),我们就能够因此而断言他所倡导的“知识结构”就错了吗?

“知识结构”并非因为美国学者布鲁纳说了才是重要的,也并不因为布鲁纳倡导的“结构课程”在美国的失败而贬低“知识结构”这个观念的价值。“知识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前提。

从“知识点”到“知识结构”的学习,这是一种“整体学习”的套路。“整体学习”不是不学“细节”,而是把所有的“细节知识”放置到“整体背景”中。比如,学习绘画的学生在画头像时,他不能先画一个眼睛,把这只眼睛画得很完整之后再画鼻子。这样做是不允许的。学生应该画整体的脸形,甚至需要先画一个长方形,然后把长方形变成一个大致的脸形,然后再画几条横线条,确定眼睛、眉毛、耳朵在什么地方;画一条竖线条,确定鼻子、嘴巴在哪里。这是“整体”。确定了“整体”之后,再去刻画“细节”。徐悲鸿把这种画画的原则叫做“致广大而尽精微”,也就是先把握整体结构,然后再关注细节。

除了“知识结构”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它与知识结构一起构成学习的基本要素。这个关键词就是“及时反馈”。在理解“及时反馈”的意义时,我们建议人们最好从“游戏”那里寻找灵感。

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游戏?为什么有些成年人竟然也坐在电脑面前整天整夜地玩“扑克接龙游戏”或下“网络象棋”?

如果你去玩游戏,你就会明白:游戏里面有学习的秘密,它牵着你往前走,它让你卷入进去。参与游戏的人,他并没有其他的功利,但他从这个游戏中可以感受到成就感和欢乐感。这个成就感和欢乐感是怎么产生的?很多游戏总有大量的不确定性的机遇。你介入了、参与了游戏之后,你一定会得到某种奖赏。你也可能有失败的时候,但是,你可以立刻获得反馈和矫正。你这次失败了,下次你可能成功。它不断的给你希望,不断地给你反馈和矫正的机会。只要你愿意坚持,你下一步很可能成功,游戏永远不会让你绝望。没有哪一个游戏是让玩游戏的人感到绝望的。

游戏可以复杂,但复杂的底线是让你努力之后就能够掌握玩游戏的方法,而且,你可以很容易看到游戏的结果。

可是,在学校的学习中,孩子们常常看不到学习的结果。学生做了一道练习题,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老师让“课代表”把练习本收集起来,放到教师的办公室去。学生的作业在那里可能存放两天、三天,甚至四天、五天、一个月。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多么希望老师给他一个评价,等了很久之后,作文本终于发下来,但是,学生已经忘记他当时写作的感受了。这是学校里面的学习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普遍难题。我们不要小看“学习就是玩游戏”这么一条很简单的教育隐喻。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及时反馈”和“及时矫正”。

在“技能”学习中,“及时反馈”和“及时矫正”的意义可能更加显著。你可以想象一下“驾驶汽车”的学习。这种“技能”学习跟游戏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它能让你获得及时反馈。如果你开车时踩错了油门,你立刻会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技能”的学习被我们小看和轻视了。其实,知识学习的很多秘密就隐藏在“技能”学习那里。技能学习除了隐含“及时反馈”这一个特点之外,它还有一个很微妙的学习秘密:“整体学习”。“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或“知识结构”)一起构成有效学习的两个基本要素。

拓展阅读

专题一 教师的课程智慧 什么知识最有力量?[1]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2]这话我信。但若说所有知识都是有力量的,我不信。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我对这三个知识假设比较有信心。这三个假设合起来,就形成另外一个结论:若知识是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那么,“知识就是力量”。虽只是假设,但从我个人的求知经历看来,我对此深信不疑。相反,如果知识是单调的、无用、无趣的,那么,我宁愿相信“知识就是无力”。对此我也深信不疑。

(一)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

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良好的教育首先显示为课程资源(包括知识资源)“丰富”。尽管丰富的知识也还不能保证“知识就是力量”,但至少可以断定,若知识是单调的,那么,“知识就是乏味”,“知识就是无力”。

丰富的知识总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单调的知识让学生感觉沉闷、无聊、无助而孤独。丰富的知识对学生是一种馈赠。

“丰富”的近邻是“真实”。凡真实的,便是丰富的。真实的生活总显示出它的丰富多样的真相,单调的生活虽然也是生活,但它已经是生活的变形,是真实的生活受挤压之后的扭曲。

真实的知识也从来就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态,单调的知识虽然也保留了知识的名义,但它只是知识的零头或压缩,不是知识的完整形象。知识的真相是丰富,知识只有在被人为切割、破坏之后才发出单调的声音。

“丰富”对知识的力量影响最大,却最容易被误解,因为丰富也可能意味着纷繁“复杂”。丰富是知识的真相,复杂也是知识的真相。

复杂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总有人躲避复杂。躲避复杂之后,知识变得单薄,没有了相关的解释和链接。

因为打算躲避复杂,于是语文教材剔除了“活”的生活语言,排挤了第一语言(口语,声音),只剩下干巴巴的规范和“死”的语法,哪怕某些篇目已经过时了呢,也因为它的正统、“样板”或崇高而大量地占用教材的页码,语文教材成为“样板戏”出演的地方。“样板戏”没什么不好,它的问题只是太满足于样板而失去了丰富多样。人们对“样板”是能够容忍的,不能容忍的是单调、死板和尾随而来的郁闷。因为没有了丰富,有些语文教材竟然不能打动学生。如果连语文教材都不能凭借它的丰富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不能使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不能使学生感受人性的丰富,我不知道种种教育对学生来说究竟还有什么指望。因为打算躲避复杂,于是数学教材斩断了公式和定理的来龙去脉,只剩下掐头去尾的“中段”。于是,数学课本总是无例外地显得“结构简单”。数学家的困惑看不见了,历届世界数学大会的不同声音退到背后,甚至消失。数学课本理所当然地显示为“数学原理”,绝不呈现为“数学历史”。为了教学的简单,数学可以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简单的数学虽然给学生也带来营养,但它惯常以“压缩饼干”的方式提供。压缩饼干确实含有营养,可它丢失了丰富。压缩饼干也是可以充饥的,却不能激起人的食欲。

因为打算躲避复杂,于是科学教材大量地删减科学家探究知识的激情和欢乐,隐没了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有意无意地免除了科学家在形成正确结论之前大量的尝试错误的劳动,只剩下一些宏大的发现。为了结论的“简单”和追求结论的速度,我们不得不省略过程的“丰富”。比如,在教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涉及“热空气上升原理”时,有人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热空气气球,学生要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失败了再重新做。这样,整整一个星期的教学时间都花在制作一个热气球上。但我们也可以做得更简单:教师比照课本宣读“热空气上升原理”,学生的责任是听讲、记住,然后准备应对考试。前者需要一星期的课程,后者只用10分钟就可完成。[3]后者的速度是快了,结论是简单了,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省略了知识的丰富和体验知识的欢乐。

让儿童直接面对复杂确实是一件冒险的活动,学校的职责,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杜威提醒说:“学校要建立一个净化的活动环境。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环境,而且要清除不良的东西。”[4]但是,净化的教育环境绝不意味着“简单”和“压缩”,让儿童面对丰富的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冒险,不如说是一种知识捕猎和知识探险,是让儿童直接面对知识的矿山。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和帮助儿童在丰富中学会自主,而不是在单调中变得沉闷而乏味。

做教师的人,也曾经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者,他从丰富的知识的千头万绪中走出来,甚至从复杂、混乱、犹豫、错误、痛苦中走出来。走出来之后,教师掌握了一些“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

可是,教师一旦掌握了“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容易误以为这些“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就是有力量的知识,于是教育就变成了知识教育,进而知识教育又变成了知识“说教”的事业。

知识一旦成为说教的主题,知识也就开始贬值。知识贬值的现象难道不是一直在流行吗?教师自以为“正确的大道理”是有意义的,可是学生不当一回事;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简洁的知识结论”,可是学生并不为之动容。

不良的教育首先是不顾“知识源于生活”这一基本事实,紧接着是不顾“知识的真相是丰富”这一基本事实。历来的教育问题,总显示为知识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离开。当知识教育逃离了生活实践,学校中的学生便开始酝酿着如何逃离知识教育。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复仇情结。知识教育犯规之后,学生便以不同的反抗形式报复它的母校(称为“父校”似乎更合适,学生逃学是“弑父”情结)。

这样看来,若断言知识是重要的,也只是说,丰富的知识是重要的。若断言知识就是力量,也只是说,丰富的知识就是力量。

(二)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

如果知识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力量”。若知识是无用的,“知识就是无力”。这是很明白的道理,那还用说?可是,当某些“无用知识”以“基础知识”的名义占据教材时,甚至当知识以考试大纲的名义进入教室时,这却成为一个难题。难点就在总有人会忘记知识教育和知识学习的根本使命,而以为知识本身就是教育或学习的目的。当知识本身被当作目的时,学校便可能成为生产书呆子的加工厂,或成为收容废品或次品的收购站。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这是一个事实。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知识才显示出它的力量。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嘲弄孙权帐下的一群书呆子:“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5]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力量的,何以有人会“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原因就在于“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说白了,是说这些知识原本“用处”有限或基本“无用”。

既然有些知识是无用的、是没有多大价值的,那么,究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知识是否有用,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善于解决生活问题;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变得更有智慧;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变得更有人格魅力。

什么知识既让人善于解决生活问题,又让人因此而更有智慧、更有人格魅力? 斯宾塞断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说,“这是从所有各方面得来的结论。”[6]

这话未免绝对,但他的提问方式却很贵重。现在做教师的人,还有多少人会提出这个问题?又有多少人会负责任地回答这个问题?

知识本身并没有用处,知识本身也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在知识被使用的当下,知识的价值才被揭示出来;只有知识在被使用的过程中,知识的力量才显示出来。说某人有能力,不过是说这人善于与知识打交道,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胸中无有一策”。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学生在使用知识、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有用的知识? 知识是否有用,除了看它是否有助于人解决问题或使人因此而更有智慧,还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格。斯宾塞所谓的“科学”当然有助于人格魅力的形成,但科学对于学生人格的影响,仍然有限。近代学者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提出教育方针应做三点改良,是一种提醒:“学科中应加超官觉超自然(supernatural)之条目,使学生知宇宙之大,庶几减少其物质欲望,算账心思,而发达其舍己为人,为全体努力之精神。学科中应增加艺术上之训练。就享受言之,使有悠悠自得之乐;就创作言之,使人类精神生活益趋于丰富。学科中应发挥人类自由意志之大义,以鼓其社会改造之勇气。”[7]

知识对于学生人格的效用,亦如知识之于学生的智慧效用,无论对于求知者的人格还是智慧,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求知者是否有所领悟、有所体验。看武侠小说的读者会有一种感受:江湖上武功最好的人并不是那些能够记住大量武术知识的人。贪多而无领悟,反而会走火入魔,对修炼是个障碍,佛家说这是“知识障”。有很多人知识不少,很有学问,花言巧语,但他就是做人不好,或者不智慧,这些知识反而成了他修炼的障碍。有时卸掉了知识,反而提高了一个境界。[8]

我期待教育有一天做一些改变,认定知识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数量,而在于它在学生那里是否被体验、是否被使用、是否在使用的过程中转化为智慧和人格魅力。如果真的那样有所改变了,我认为是一件好事。说明教育已经开始由知识的数量意识进入知识的效用意识,说明教育已经由“如何教知识”的提问转换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提问。但我不敢担保没人站出来抗议说:知识在改革中被轻视了!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谈了多少年了?我觉得咱们谈论教育的方式应该有些长进,至少在知识的提问方式上应该有所长进。

儿童求学时,经常会因所学知识无用而倍受折磨。尽管老师一再推荐知识的用处,可是学生走出学校之后,回首往事,又有多少知识可以在生活中派上用场?不满你说,想起这事,我就为教育感到害羞。法国人拉封丹的寓言里讲过一则故事:[9]

大山临盆,天为之崩,地为之裂,日月星辰,为之无光。房屋倒坍,烟尘滚滚。天下生灵,死丧无数„„最后,生下一只耗子。

你说,有些人对知识那样无节制地夸张和放大,是否如大山临盆一样壮烈?

也许,儿童在学校中较难知道他们当时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但他们至少知道:这些知识真有趣!或者,这些知识没意思!只是儿童是否有权力提出和维护自己的知识趣味?这是另一个问题。

(三)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

除了丰富,除了有用,知识的力量取决于知识是否能够引起求知者的兴趣。知识本身并没有用处,知识本身也没有趣味。知识因人而有趣或无趣。有些知识对大多数人有趣,有些知识只对少数人有趣。如果有一种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自愿迷恋,那么此种知识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有力量的;如果有一种知识长时间不能牵动学生的兴味,那么此种知识对这个学生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力量。

有趣是知识的最大力量,比有用更有力量。若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总是为了有趣而活着,不只是为了有用而活着。据我所知,有些人即便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他也会因为有趣而放弃有用。“有趣”如此重要,却较难估计究竟有多少教师会认真地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我时常有些怀疑:教育领域的人,是否因为很多人都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竟然为了知识的“有用”而牺牲知识的“有趣”?以至于学生视学校的生活为苦役?

很多学生只是到了大学,才长长地舒一口气,开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可是,在芸芸的大学生人群中,也还是有那么多的人,纯粹是为了考试、为了一纸文凭而“努力学习”。如果人的知识学习一直出于艰苦努力而不是因为觉得有趣,而这学习又要花费人生的近一半的时光,这即使不是一悲剧,至少也是在为悲剧做准备。有人建议说:“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争得过人家?”[10]这话说得有理。

教育的真实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因此而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如果《婚姻》是一门课程,那么,这门课程最大的使命,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拥有自己喜欢的伴侣。

若知识在学生那里是有趣的,学生会主动追求知识。这是常识。其实教育学要研究的,也不过是一些常识,可是这些常识容易被人忘记,教育学于是只能不断地“永恒轮回”式地提出一些恳求。教育学说到底,也只能发出一些恳求。

可怕的是,人往往有一种普遍的遗忘症,它导致教育学的恳求可能成为误导:对于有些成年人来说,他根本不知思维的有趣为何物,他一生都过得很琐碎,比如很琐碎地积累知识,很琐碎地应付生活,毫无有趣可言。于是,他误以为刻苦学习、艰苦生活乃是生活的真相。既然是生活的真相,便不能让儿童去享受思维的欢乐、人格的尊严、生活实践的自主。若不如此,那儿童便是“问题儿童”。

有些成年人在学习的问题上常常显得好了伤疤之后,忘了疼痛。于是,鲁迅说:“第一需要记性。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11]遥想小孩当年,初入校了。当教育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名义让儿童“努力学习”时,它使学习几乎成为苦役。可怕的是,小孩长大成人了,竟然有人很愿意维护这种“永恒轮回”。对于成年人来说,儿时受尽所谓知识的折磨,现在挺过来了,居然觉得那样有意义,又怂恿别的儿童去受折磨。有些人儿时倍受无用、无趣的知识的折磨,成年之后却以“万丈高楼平地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警告晚辈。悲哉。

所幸晚辈没有反唇相讥: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来试试?

以我对周围人群的观察,即使是有用的、基础的知识,如果无趣,是很难保证学习的效率的。学习的差异主要不取决于意志力的强弱,毋宁说是一场兴趣的较量。儿童的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儿童的兴趣,成年人的知识学习的有效性亦取决于成年人的兴趣。外语知识对有些研究教育学的成年人来说显然是重要的,可是如果要求一些研究教育学的成年人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恐怕会迅速引起不少成年人的愤怒和抗议。当然,成年人会说:有些知识的学习是有最佳时机的,错过了最佳时机比如童年期或青年期,就没有什么效率了。这不过是一些成年人退缩的托词,因为已有事实显示:不少成年人仍然可以学会多种外语。只是对于很多成年人而言,学习外语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成年人并非错过了知识学习的年龄,因为我周围的很多成年人在学习游戏时,他们一旦觉得“有趣”,便会心领神会地有效地学习。

看来成年人所以拒绝学习,主要还是因为某些学习是无趣的。成年人与儿童拒绝学习的差异不是有趣或者无趣,唯一的差异只在于:成年人拒绝学习是有正当理由的;儿童拒绝学习虽然也有理由却不正当。

儿童拒绝学习最大的理由,就是所学的知识对他来说,是无趣的。老师引诱说,现在感到无趣,将来会有趣;或者说,现在感到无用,将来便见到用处。可是学生很聪明,不愿意上教师的当。

奇怪的是,教师为什么不恢复“求知”的过程本身隐藏的趣味?而总是在另外的地方努力。

知识既可以显示为枯燥乏味,与学生的兴趣毫无关联;也可以显示为丰富、有用而且有趣。有些知识很有意思,有些知识没什么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可是总有人觉得其乐无穷。知识可以是严谨的,但知识也可以是欢乐的、活泼的。人有时需要努力地、刻苦地、艰辛地、谨小慎微地求知,但更多的时候更需要热情地、活泼地、欢乐地求知。

有些人过惯了沉闷的生活,就要求别人也遵守沉闷的规则。两眼下视黄泉,满脸装出死相。鲁迅对此不满,他的建议是: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12]鲁迅这话是说给那些只知道努力不知道兴趣的人听的,是说给那些只知道严肃、纪律而不讲究活泼、欢喜的人听的。我建议凡是在教育中过于看重努力和纪律的人,可以经常阅读鲁迅的这条建议。

当然,也有人自己过惯了热情的求知生活,也希望别人也热情地求知。这个假设听起来也是有理的。我就不认为热情地求知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求知原本是充满欢乐的过程,它是一种思维的欢乐,人凭借自己的思维而解决知识的疑难、排斥知识的障碍,建构知识的线索,这难道不是所有与知识打交道“读书人”的基本生存状况?读书人如果没有读书的欢乐,读书给予他的只是痛苦与绝望,这书不读也罢。有人一生没读过什么书,没有系统地听过什么讲座,他只要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同样可以成为有力量的人。这样的人还少吗? 人若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人若一生都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是所有人生的悲剧中最大的悲剧。

教育的主要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让人过得有趣(或快乐)?让受过教育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那么丰富,那么开阔,那么奇妙,那么好玩?

我不知道人要是过得无趣,还有什么活着的理由;教育如果不是为了让人过得有趣(或快乐),这教育究竟还有什么更有价值的事情可做。如果教育是无趣的,教师本人也是无趣的,这样的教师又让学生追求无趣的知识,那就不是好的教育,那是坏的教育。无趣的教育就是没意思,没什么意思,还以教育的名义,这是败坏教育的名声。呜呼,教育,教育,多少败坏,假汝之名以行!教育的名声被败坏是不好的事情,却奇妙地成为很多学校的教育事实。比如总是有老师只喜欢那些能够记住很多知识的学生。比如总是有很多教育学的研究者首先考虑的不是知识是否丰富、是否有用、是否有趣,而是追求知识是否自成“体系”,是否达到一定的数量。嗨!我只觉得,我们谈论知识的问题已经多少年了,怎么就没有多少长进?

想想,孩子在家里好好的,怎么到了学校之后,忽然有一天就成了“问题儿童”?教育中的“问题儿童”真的都有问题吗?

想想,一个孩子在家里是“正常儿童”,在学校却成了“问题儿童”,这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有些学校有可能是一个制造问题儿童的地方?而家里比较适合培育正常儿童?很多学校的墙壁上写着:“学校是你的家”。真是这样的吗?学校究竟离孩子的家有多远?在“家”里,孩子如果觉得某件事“有趣”就可以自由地做那件事;在学校里,在知识学习时,孩子觉得“有趣”吗?

小结:如果知识是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那么,“知识就是力量”。我觉得有重申的必要:

第一,我相信知识是重要的!可是,又有谁说知识是不重要的,我觉得我这样说已经显得很多余,因为除了我本人,其他所有人都在整齐地、一致地承认基础知识是重要的,没有人否认这一点。既然如此,我不知道我重复说“知识是重要的”或者“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有什么意义。从来没有人很认真地对我说“知识是不重要的”。在周围的人群中找不出这样的人,除非这人喜欢提出一个假问题,然后逮着一个说话的机会。

第二,我相信中国历次基础教育改革也都是重视知识的(非常时期的教育变迁除外),历次的教育改革不过是换一种新的方式强调知识的重要。这些新的方式可能包括强调知识对人格的影响,强调知识对思维的影响,强调知识对生活实践的影响。当然,这些新的方式也包括人格反过来对知识的影响,思维反过来对知识的影响,生活实践反过来对知识的影响。第三,无论知识如何变化,无论教育如何改革,知识总会显示出它的力量。尤其当知识是丰富、有用的、有趣的,那么我们便可以安全地说,“知识就是力量”。如果不是这样,“知识就是无力”。

[1]刘良华:《什么知识最有力量》,《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

[2]据邢贲思考证,在《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培根的现存著作中并没有这个命题,但在他的《MeditationsSacrae》(《沉思录》)的片断中却留下了这句话,它的拉丁文是:“ipsascientiaprotestasest”(“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沉思录》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有的人只知道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至于在哪里说的就不得而知了。参见邢贲思:《培根和“知识就是力量”》(2005-3-30)[2006-7-27]http://methodology.bokee.com/1308409.html.[3]参见上官子木:《中国基础教育省略了什么》(2005-9-2)[2006-7-27]http://swallowcxy.blogchina.com/2787694.html.[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3页。[5]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页。

[6][英]斯宾塞著,胡毅等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7]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张君劢等著:《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页。

[8]参见孔庆东著:《口号万岁》,华龄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31页。

[9]参见[法]拉封丹著,杨松河译:《拉封丹寓言诗全集》,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另参见王小波著:《王小波杂文随笔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110页。

[10]转引自薛兆丰:《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南方都市报》2004年3月10日,第3版。[1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鲁迅著:《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12]鲁迅:《忽然想到》,载鲁迅著:《鲁迅杂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拓展阅读

专题一 教师的课程智慧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1]

“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但是今天的讨论是起点不是终点;今天的交流不可能马上就形成评价一堂课的具体标准,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探讨。我今天主要讲四点。

一、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

现在有一种提法——“课程改革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评价标准”,对此我不完全赞成。大家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在改革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对课改的制约。但是,是不是我们现在只要把评价标准弄清楚了,我们的课程改革就能成功呢?我认为目前就上海而言,二期课改有了课程标准、有了教材、有了实验学校,但是从学校实践的真正变革的层面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我们要认真地投入,去实践,去研究工期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的意义不仅是单向的,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化——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现实,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师真实的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这种实践的必要性还在于它是一次检验,是对我们现有的课程标准的完善、丰富、发现和再创造。

我们需要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这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开放的态度首先就是一个探究的态度、一个在改革中大胆实践的态度。这个过程首先要求课改决策人员、教材编写人员、乃至广大的教研人员不要抱着我是课改的指导者的身份到实践中去跟老师们交往,而是抱着在课改中去发现教师的智慧,发现实践中存在的向题和困惑的心态。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也要把课改实践的过程,看作是—个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而不是等待有一套操作方法和一套评价指标的过程。因为我在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常常感到“模式”和“操作”这两个前一段非常热门的东西对教师智慧、创造意识的压抑,压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老师自已都忘记了,我是可以探究的,我是能够思考的,我是可以有创造的,只期待着现成的“模式”和“操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想改革的;但也有不少人似乎认为有了这一些,就能够比较方便地、快捷地进入到新课程。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利于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因为真正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型性变化。如果没有自己的投入、思考、实践,就难以使这场改革变成真正的实践而产生真实、有效的结果。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两个标准:第一是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反思;第二是不追赶时鬈,会对时髦作出评价,而不是因为时髦所以跟着走。因此今天首先要说的就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办法,关键是要开展研究性的改革实践。要把我们整个教改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们对改革的认识深化,使我们的行为能体现出新的理念,同时,也就能不断形成我们新的对“好课”讨论标准的认识。

二、研究讨论课堂教学的评价观

评价是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非常有力地推动改革发展的一个抓手。但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首先需要更新的是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在讨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即课堂教学的评价观的更新问题。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是一个新问题,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期望马上来制订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这个讨论将很难深入,因为任何一个评价指标产生的背后,都有一个评价观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的、要努力去做的是对我们过去的评价指标做—个透析,做一个它背后的课堂教学评价观的透析,同时还要搞清楚现在要做评价,我们的评价观是什么?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也许我们才说得清楚我们为什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用那个标准来衡量,或者我们可以说得清楚,为什么要改变过去的评价标准,要用现在的评价标准。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二是我们已有的实践层面和对这个层面的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反思,三是跟个人的经验、理念、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所以可以说课堂教学评价观如果没有做一种前提性的深入探讨的话,将是千奇百怪而且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理由。今天的讨论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作为前提性的追求,然后来讨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具体地讲,课堂教学评价观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只有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编制具体的评价指标:

一个是怎样认识课堂,即课堂教学观是什么,这涉及到对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功能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性质的认识,这涉及到关于课堂教学的目的、过程、效果,同时还涉及到上面讲的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对这些东西理解得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从价值、性质到目的、过程、效果几个方面不是并列的关系,价值是灵魂,性质的认识是对核心的把握,然后渗透到目的、过程和效果。

二是持怎样的评价观,这涉及到为什么要评价,评价的性质、谁来评价、评价的双方及双方的关系、评价什么、如何来评价等一系列跟评价直接相关的问题。这些直接相关的认识性的问题弄清楚了以后,还涉及评价方案的形态。现在比较多的评价方案的形态是“并列式”评价方案,往往看不到评价之“魂”。目前广泛应用的等级制评价方案,太多是缺乏梯度的评价方案。所以在讨论具体的评价指标的前面,应该有一次关于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大讨论,否则很容易陷入到具体、陷入到评分标准、而忽视了它背后的灵魂。

三、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

评价观的形成过程不仅需要有认真的理沦探讨,还需要对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已经有了实践形态的改革实践作出深入的评析,即评价观不只是理论问题,也验证今天的改革实践。大家一起深入到改革实践中来,讨论评价观,以形成评价观。基于自己的实践,老师们要有一种直面改革实践的批判、研讨、分析然后再提升的过程。我认为在目前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还有相当强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又有许多新的东西、新的形式、新的追求。在这种新的创造以实践方式呈现的同时,又出现了老问题的新表现。

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还是比较多地对教学做一种预设方案的实施;教学比较多地是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老师制定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这样的强化程序式教学,按传统教学观来看是比较成功的。在新旧理念交汇碰撞的今天,有些青年教师对传统的一套还没有学象,是因为我们对新东西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晰,还没有认清传统的方式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它的问题、局限到底在哪里?它的根深蒂固的危害在哪里?它与教育内在秩序的背离在哪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反思,不断去重新认识我们传统教学中非常稔熟的东西,依然是我们要想形成新的评价标准前必须做的事。在一批改革的先行者、在我们的教师队伍、教研员中,都能体现出他们对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理解以后的比较大胆的改革实践。这种改革性的尝试,作为探索者来讲,它是思考以后的行动,但对于模仿者来说,往往就会转化成形式化的东西和教条式的东西。我们往往喜欢把好的东西形式化、教条化,结果在好的东西还没有很好地长大的时候;它已经开始被窒息,开始僵化。对今天在进行的改革,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要防止形式化、教条化。

形式化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目前,新的东西的形式化也不少,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改而改,不讲究为什么。我认为形式永远不是绝对的,形式是可以选择的,要靠人来利用,不是简单地有这么几个形式就是好课。教条化跟形式化有差别,其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的一个活动过程,忘掉了具体,拿一个框架来套,不管哪一科、哪一类学生、哪一类学校、哪一类教师。比如“质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去质疑了。还有“探索性研究”,每个层面上都要探索,从幼儿园就开始探索了,没有序列、没有过程、没有重点、没有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对学习生厌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教学的教条化,把一切弄得没有了滋味、没有了一种具体情景中的学习需要。这两种现象(形式化、教条化)如果不去重视、不去研究、不去改变的话,它可能会成为窒息新课程发展的一大杀手,因此,我们要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四、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第二,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第三,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第四,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第五,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本文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叶澜教授于2003年4月18日在上海市“黄浦教育论坛”的报告“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录音整理而成。由璜塘实验小学任飞龙录音整理,叶澜修改定稿。)[1]叶澜:《什么样的课算一堂好课》(2005-5-1)[2006-7-25]http://blog.cersp.com/18886/513748.aspx.拓展阅读

专题一 教师的课程智慧

占魁学校的导师制

当我一踏进占魁学校,我的心忽然狂跳起来――就象一下子回到了年青时代,见到了自己倾慕的恋人一般,好久才平静下来。

今天是星期六,在全国教育减负令下达,风声最紧的时候,我本以为校园是冷冷清清,没想到这里竟然是热闹非凡,而且奇怪的是学校公告栏上还明目张胆地挂上一个决定:从下学期起,学校不再有双休日和晚上空闲时间,学校实行全天候工作制。我惊讶得发了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校园一路走过去,我象在梦境中一般,不能相信自己的地方太多了。首先是多种多样的宣传栏、读报栏,多得不能胜数,使我无法迈步。有老师和学生的专栏,引人入胜、图文并茂地介绍他们的思想和事迹,张贴他们的作品和照片;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信息和宣传海报;甚至还有一块“北大民主墙”。真是大开眼界。在各种各样的教室门口挂着五花八门的招牌,什么科学幻想俱乐部、小天使杂志社、时事论坛、英语沙龙、观察家协会、历史评论、影迷天地、文学社、读书会等等,许多小职员在里面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有的是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或争论,一片繁忙的景象。在科学楼,更是令我大开眼界。所有的实验室都是全开放的,而且是对外开放。学校和社会共享这里丰富的资源。实验室设有课题库,有几个热心人士设立了专项实验室基金。许多大的、小的研究者们穿着工作服,正在认真工作。在舞蹈室、健美室、健身房让我流连忘返。音乐室里各种传统和现代乐器同时鸣响;美术室既是艺术创作的天堂又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展。在各种各样的艺术角,有同学正在练习多种戏曲唱腔。最让人称奇的是在教室和各种功能室的一角甚至室外的转角处都有敞开的书架,这里的书不需要任何人来管理,谁都可以随看随取。体育设施是全部开放的,无须登记,随取随用。在每个房间都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我看到学生们正在用电脑访问学校的视听图书馆和教学素材库,有的同学在修改或上载自己的主页,有的在国际互联网上查找资料,也有在网上聊天和游戏。我开始怀疑这所占魁学校,这是一所什么特殊学校呢?

我找到了我的老同学。他是学校一位普通的生物教师。见到他时,正有一大堆学生围着他在生物园里栽花种菌,他证实了占魁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镇属完全中学,学校的面貌就是这两三年给完全改变的,而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来了一位有思想、有魅力的毛校长――毛智焰校长。

当晚,我迫不及待地拜访了毛校长。

毛校长坐在他的圈椅里,正在用oicq(一种互联网的网络传呼)与他的学生进行愉快地交谈。他告诉我,在占魁学校,没有所谓的校长,也没有班主任,全部是校长,全部是班主任。这里借用了大学的一个词――导师,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导师。他自豪地告诉我,他所带的学生数目超过了60人,是学校导师中的佼佼者之一,自然也是最忙碌者之一。原来占魁学校废除了风行300多年的班主任制,改为导师制。学生从入学时起就自主选择一名教职工为导师,这位导师对学生的受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负责。而学校则根据学生跟随的人数和跟随的情况对导师进行考评。学生选择导师是自己命运的一次抉择,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还得选择课堂。学校现在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上课,也可以通过学校千兆网即时或择时上课。教学上十分灵活。在学生管理上,学校采用导生制。在导师的指导下,高年级或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申请做导生,对学生进行常规管理。同时发挥学生会、团委会和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要说官职,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主席、理事和社长了。”毛校长笑着说,“学校只是设置了一个校务办公室。在办公室工作的也都是学校导师。”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占魁学校靠导师制、学分制和导生制打破了传统学校的一切传统,极大地发挥和调动了学校的全部教育力量。而首要的关键就在于毛校长,在于校长自己的教育理想,然后是如何令整个学校来实现这一理想。

“您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呢?”

“把占魁学校办成人人向往的、本地的人文精神和科学传播的中心。” “您是如何带领学校来实现这一理想?”

“我首先是把学校当作一个产业来办,高投入、高产出。创造最佳的教育环境,给师生提供高品质的后勤服务。把教育服务社会化。”

“怪不得占魁学校的伙食那么好,全体师生都无须为自己的生活担忧。那您是如何筹措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呢?”

“这叫良性循环。现在的股市不是炒什么概念吗?只要有信心,绝不会缺资金。实际上中国人是很舍得投资教育的。关键是要给人信心。”

“那您是如何给人以信心的呢?”

“首先是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做全体师生的表率。然后是教师,最后是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这样一个信心的链条,一个都不能断。奇怪的是我每天还是有一种诚皇诚恐、被小材大用的感觉,特别是在讲课时面对几十双求知的眼睛的时候,这样一种感觉促使我们发奋努力。”

“您具体采用什么措施?”

“我首先给教师松梆上弦。取消一切对教师的常规检查,建立信任和信心。大幅度地提高教师的待遇,象导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一样,我要时刻不忘参与到教师的精神活动中去。教师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学校不断前进的动力。教师拥有的精神财富和人格魅力是学生和学校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学校要做的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激发教师的创造能力,让每一个教师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我用导师制这一机制把教师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与对学生的教育联系起来,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育变成双方受益的、愉快的过程。”

“您是如何要求学生的呢?”

“对学生进行高标准、严格的要求,甚至看起来苛刻的要求。比如,我校导生制中有一条规定,导生必须在二十一天之内带领自己的队员养成睡前、排队和集会等候时的默想习惯。这一条实际上不是训练沉思,是培养惜时的观念。我校的每一个学生随时都能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来,随时回顾学习的内容,小本本起一个提醒作用。”

“那些差生呢?” “差生?”毛校长很惊奇地看了我一眼,“我们没有差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每一个导师都希望任何一个学生拜在自己的门下,每一个人都很愉快。”

我这个从大城市来的老教师不禁汗颜。

与毛校长近一个小时的交谈,我获益良多。毛校长并不是那种才华横溢、潇洒自如、言谈机智的人,但我还是感到了一种儒将风度,一种强烈的精神感召力。我决定留下几天,深入体验一下这里火热的生活。

第二天,我呆在老同学家中,几乎没出门,我与老同学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我每天是重复的话、重复的事、重复的思维,精神日渐萎缩;老同学现在是越活越有精神,越活越张扬,“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有新的追求”。我暗下决心,要么创造环境,要么改变环境。第三天星期一,我倒回了几十年,重做了一次中学生,体验了丰富、充实而又愉快的一天。早上,占魁学校并没有组织早操,但学校的运动场上还是生龙活虎,一片生机。有一队队导生组织晨跑的,有导师组织太极、气功、入静的,有跳舞的,更有耍枪弄棍的。在校道的僻静处也有“啊啊”练美声的,三五成群晨读的更多。一直到八点钟,学校才上第一节课。学校开的是长短课,上午两次长课,三次短课,下午仅有两次短课。开学初,学校已经排好了总课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好课堂和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向学校和任课教师申请免修和按章免修,学生和任课教师一起对该学科的教学负责。教师的教学压力空前地增大了。

我做了一回老同学的学生。这是一节很平常的生物课。老同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课前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但听课的学生却很少。原来选择老同学课堂的学生人数刚够开课的基本要求,值得安慰的是,选择老同学做导师的学生人数大大超过了校平均数。老同学责任心强、干工作总是细致入微,但讲课慢条斯理,学生确实不大喜欢听。

我一连听了七节课,每节课都受益匪浅。

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内容、方式都由导师和他的学生决定。导师通过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弄清他的能力、资质和知识水平,认识追随学生各自天性的特殊倾向,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顾问、一个激励者和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活动逐渐地给学习活动让出更多的地盘,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学习。

这个下午让我感到了学生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重要性,它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与导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甚至竞争,从而形成一块精神上的沃土。占魁学校开设的这些活动课程、课外活动以及自由闲暇时间完全由导师和学生支配,让师生共同发挥创造力。

占魁学校鼓励导师开垦“自留地”,引导导师大力发展正当的业余爱好,展现并让学生参与导师的学习活动、艺术活动、文体活动和精神探索活动,特别支持导师开展读书活动,让绝大多数导师充分显示一门或几门特长,追随学生“形影不离”地跟随。

我看到了导师制和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使每个教师所负的责任空前地增大了,这种责任感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由这日益增大的责任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能动性。使教师在解决教育问题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德育方面,导师与学生长时间的接触,特别是通过导师的观察、调查、耐心的劝导、奖励和警告、示范等言传身教,使传统的德育方法真正落到实处。那种训诫式的、简单机械的德育在占魁学校没有市场。导师的工作如果落不到实处、起不到效果,导师制这双无形的手就会自动起到调控的作用。导师制促使教师培养自己和学生的爱心,做到有纪律和责任心、热爱劳动、虚心谦逊以及正直诚实的人生态度,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平等、真诚、善良和宽容的准则。

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纪律和责任感,更倾向于内心自动的流露。而现行的班主任制更倾向于“强制教育学”,现在的班主任不得不面对比导师多数倍的学生,只有导师制,教师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责任心去诱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通过导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使教育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在智育方面,导师和学生共同负起对学习过程的责任,导师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去,了解和体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导师和学生也更容易进行讨论、相互激发,共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在导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过程中,师生的思维都将相当活跃,学习兴趣很自然得到培养。在占魁学校,导师除了精通自己所任教的科目外,由于和学生一起学习和讨论其它学科,所以都是教学上的全科教师。在课外活动时间,导师与追随学生一起学习和活动:导师带领学生聆听和讨论国际国内新闻,分析各种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带领学生进行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读书活动,特别是与学生一起共同巩固和钻研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从而比传统的教与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弱化激烈的考试竞争,扭转只偏重记忆能力和偏重知识灌输的倾向。由于导师都是一门或几门的专科教师,所以导师制极大地发展和推进了学生的学科爱好,使学生着迷于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深入到这门学科的结构中去从而增强他对智力探索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习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特殊才能和品性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在占魁学校,教师有更多机会去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学生的体力、灵巧和机智。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对形成学生的艺术爱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有特长的教师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戴,从而真正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丰富自己的心灵,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占魁学校,是家长和社会把学生交付给了一个特定的教师,所以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了教师神圣的使命感和无上的荣誉感。所以在这个小镇上,教师真正成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由于是学生选定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得到了肯定和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默契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最终成为了教育学上最灿烂的篇章。

占魁学校,完全是一个精神的王国。

[1]刘效禹:《精神的王国——记占魁学校》(2005-11-14)[2006-7-25]http://blog.cersp.com/36776/161012.aspx.拓展阅读

专题二 教师的教学智慧 “赐予我控制感吧”[1]

有人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将两只老鼠绑在一起,给它们过电。老鼠当然不愿意,不停挣扎。不过其中一只老鼠无论怎么做也不能逃避电击的痛苦,遭受打击成了它的宿命;而另一只则比较幸运,如果它在挣扎中碰巧用爪子按到了一个开关,电击就会停止。由于两只老鼠是绑在一起的,另外一只老鼠也可以因此借光缓口气。但是,很快电击又会开始,除非再次按下开关,否则折磨将无休无止。但老鼠也是聪明的动物,要不也不会和人类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而没有被消灭掉。比较幸运的老鼠很快学会用按动开关来避免电击,而另外那只老鼠,虽然遭受电击的水平相同,但他的幸运只能源于伙伴的行动,自己对电击的痛苦却是无可奈何的。换言之,在两只老鼠中,一只老鼠知道,只要按动按钮,就可以逃避电击;另一只老鼠,对所有的电击没有控制能力,只能听天由命。

最后的结果是:幸运的可以按动开关的那只老鼠在实验之后皮毛依然光滑,胃口也不错,很快从过去的折磨中完全恢复过来了;但另一只,则在放出来之后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死去了。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受到折磨的动物死亡原因不是生理上的痛楚,而是无助的情绪和控制感缺乏的原因。

那么如果没有了控制感,人会是怎样?心理学家当然不能通过把人绑上后通过电击来观察,小动物可以借研究之名虐待,但把人绑起来却是犯法的。然而这个问题也难不倒聪明的心理学家:

研究者来到一所疗养院,将新来养老院的老人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控制感,另外一组不给予控制感。对于前一组,养老院的院长对老人们说,养老院的各项条件虽然不错,但他们个人的生活还要自己来负责,有些生活上的决定还要他们自己做出。比如,房间如何来布置,电影什么时候放映,等等。最后院长给每位老人一个小礼物,一株小植物或者一个小宠物,要求老人们要负责照顾好它们。在另外一组中,院长也向老人们介绍了院里的情况,但只要求他们安心养老即可,其它的事情都不用操心,包括房间如何布置,电影何时放映等等,都由院里来安排。最后也给了他们同样的小礼物,但是,院长强调说,这些植物或者宠物虽然给他们了,但其实根本不用他们自己来喂养,自然有热心的护士来照看。

结果呢?比起无控制感的那些老人,有控制感的老人生活会更快乐更积极,而且,尤为惊人的是,在院长讲话之后的18个月中,有控制感的老人有15%故去了,但相比之下无控制感组老人的死亡率则达到了30%。

控制感对于我们是重要的,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控制感在哪里呢?

[1]参见迟毓凯:《赐予我控制感吧》,[2006-7-19]cersp.com/18893/558141.aspx

拓展阅读

专题二 教师的教学智慧

我的21条人际准则[1]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

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对于你和你的对手以及更多的人们,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8.一时弄不清或背了黑锅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实力。

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12.人际关系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

第二篇:教师培训成长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两个多月的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第三篇:教师粉笔字培训教程

教师粉笔字培训教程

(转载)“ alt=”[转载]教师粉笔字培训教程(转载)“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2012/11/0809/28075422_1“ width=”690“ height=”461“ real_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2012/11/0809/28075422_1“>(转载)” alt=“[转载]教师粉笔字培训教程(转载)” 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2012/11/0809/28075422_2” real_src=“http://image55.360doc.com/DownloadImg/2012/11/0809/28075422_2”>

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因为在课堂上要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了教师的分析讲解,举止表情以外,板书的优劣往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可以说,工整、漂亮的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写好粉笔字,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缺陷的一种专业基本功。那么如何写好粉笔字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一节 粉笔字的书写姿势

黑板是竖立固定在墙上的,因此,粉笔字就只能站在黑板前,采用“站立悬臂”的姿势书写。书写时要注意做到:头平、身正、臂曲、足稳。

头平是为了保证视线的平正,使写出的字行列整齐。随着书写高度的变化,可略有仰俯,但要经常保持头部平正不歪斜。身正是指身体端正不偏斜。要随着书写位置的左右变动而平移。直也不是僵硬呆板,应该以自然大方,书写方便为好。臂曲是指执笔的右手臂曲成直角,举到眼的高度最便于书写。随着书写位置的上下、高低变动,手臂弯曲程度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左手或持书或按黑板或下垂,都要以轻松自然方便为准。

足稳是指两脚分开站立,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随着书写高度的变化,可以踮脚或屈膝,随机应变。课堂教学中书写粉笔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也是做写粉笔字的表演。学生不但要模仿教师的字,也要模仿教师写字的姿势。所以,教师不但要能写一手好字,还应注意自己的姿势要优美大方,处处为人师表。绝不可以随随便便,胡写乱画。

2、灵活性。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有时让学生直接观看书写过程,这时,要求身不挡字。写字姿势要灵活调整,并保持身态的大方。

3、变动性。黑板版面大,书写范围广,需要及时移动身体,变换姿势。(示范区和练习区的变换)

4、间歇性。即边讲边写,而不是一气呵成。(重点笔画的书写,就是要停下来让学生看清楚,有时候还要书写两遍以上)第二节 粉笔字的执笔方法

粉笔形体短小,质地松,容易断。由于这个特点,加上黑板摆放的特殊性,粉笔字执笔法与毛笔字、钢笔字都不相同。通常采用“三指法”,即拇指、食指、中指三者齐力握笔,其中拇指、中指对应相抵,食指在前控制行笔方向,其余二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相依即可。在前的食指距离粉笔头约1.5厘米,这样书写起采既着力又灵活,如果离粉笔头太近,执笔的手指某部位会靠在黑板上来回摩擦,影响书写的流利;如果离笔头太远,无力控制行笔,写出的笔画会太轻而不清晰,影响观者的视觉效果。执粉笔时还要指实掌虚。“指实”即手指执笔要紧而有力量,写出的字才能刚劲有力;“掌虚”就是手心不能握拳,而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使运笔灵活,这样写出的字则流利而不呆板。另外,笔身与板面成30 ° 夹角为宜。第三节 粉笔字的运笔方法

写好粉笔字,结构是关键,笔画是基础。要写好笔画,首先要明确怎样的笔画是好的笔画。一般地说,好的笔画应遒劲有力,气血连贯,顾盼呼应。要写出如此丰富多彩、生动多变的笔画,就要靠运用多种正确的运笔方法,但是平拖硬拉画出僵直呆板的线条是不行的。

不论使用什么笔书写汉字,总是离不开经过长期总结具有优良传统的毛笔运笔法的。粉笔字与钢笔字同属硬笔,运笔方法与技巧也基本相同。学好了毛笔字和钢笔字的运笔方法,也就为学好粉笔字运笔方法打下了基础。

1、要写出有强有弱、有实有虚、有粗有细、遒劲凝重、飘逸轻松的不同的笔画,就要调整好用力的大小,控制好上下的起落运动,微妙的提按粉笔,不能平均用力。

2、要写出流畅、稳健、有刚有柔的笔画,就要控制好运笔的缓急,行笔要有快慢之别,不能匀速运笔。

3、黑板是竖立着的,粉笔比钢笔粗,只能写大字,运笔就不能只靠手腕和手掌,而主要靠臂肘腕的连动。要写出有俯有仰、有曲有直、有长有短的不同笔画,就要靠臂肘腕的灵活转动和紧密配合,巧妙地进行多方向的提按摆动。单靠上下或左右的死拉硬拖是远远不够的。

4、粉笔酥软,容易磨损,书写触板圆头会立即磨平。如果不转动粉笔体,写出的字只能粗扁软弱。要写出刚健清新、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粗或细的笔画,就要学会捻转粉笔体,调整笔头,还要善于使用粉笔头的斜面和棱角。毛笔运笔贵用锋,粉笔头的棱角也是锋。要追求变化多姿的笔画,就要变换运笔用锋法。

一、起笔可顺锋,可侧锋。

顺锋。就是顺着笔画的走向直接由轻渐重地边落边行。侧锋。就是横侧势起笔,先将笔头斜向右下方落笔,然后转换方向行笔。

二、行笔中的按笔、提笔、转笔、折笔。

按笔。行笔时,把笔往下按,用力渐大,使线条由细变粗。提笔。行笔时,把笔逐渐往上提,用力渐小,使线条由粗变细。

转笔。书写时使粉笔体逐渐改变方向,像车拐弯一样,形成一定的弧度,力度、速度较均匀。

折笔。笔画间突然改变方向,形成棱角,折处略驻稍顿,但干净利索,不能扭挫、复杂化。

三、收笔或用出锋,或用回锋,或用钩锋。

出锋。行笔至笔画的尾端,沿着行进方向逐渐提笔离开黑板。回锋。行笔至笔画的尾端按笔,然后向反方向退回提笔,不露痕迹。

钩锋。行笔至笔画的尾端,然后朝着下一笔画的首端提笔带出钩来。

粉笔弹性不强,因而要表现笔画线条的粗细轻重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比较困难。所以,除用力变化以外,就要巧妙地使用粉笔所独有的运笔方法——转笔和翘笔。

转笔。粉笔在书写中极易磨损,为了使粉笔能写出较细的笔画,就要把粉笔转动一下,用磨出的棱角再来书写。转动粉笔的方法,一是用手指捻动粉笔,二是转腕变换粉笔的摩擦面。翘笔。就是在行笔中,变化笔与板面的角度,翘起触板面的一侧,使触板笔面由一个圆面变成部分圆面。像月亮由圆到缺,触板面由大到小,笔面线条便由粗变细。依据笔画的走向,翘笔有顺翘、侧翘、兼翘三种。顺翘。在行笔中把粉笔顺着笔画走向的触面翘起来的笔法。如写悬针竖时,竖的走向是向下的,要表现竖尖由粗变细,就把粉笔接触黑板面的下边翘起来,使触点上移,触面渐小,笔画渐细,直至提笔出锋。

侧翘。就是在行笔中将笔向侧方向渐渐地翘起的笔法。如写捺画时,捺脚是向右行笔,要表现出捺尖,就要把粉笔向上竖,渐渐翘起触面的下边,力点上移,触面变小,笔画渐细至出锋提笔。

兼翘。就是行笔时既有顺翘又有侧翘,两者结合使用的笔法,顺翘与侧翘兼而用之。如写撇画时,撇的去向是左下,要表现出撇尖,便把粉笔与黑板的接触面左下边翘起来,力点向右上移,触面渐小,笔画渐细至提笔出锋。如写横钩时,就要把触面的左下翘起。

粉笔字书写技巧

教师加强粉笔字书写和应用的练习是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进行粉笔字练习必须遵循书法练习规律。练习时,要从楷书入手,逐步过渡到行楷和行书,应从写法突破,逐步掌握构成要领。现将其基本要求介绍如下:

一、粉笔字书写的持笔方法和用笔要求

写粉笔字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笔,其位置贴近笔头,且三指虚握,呈斜卧式(与板面成 45°——50°夹角)。粉笔字属于硬笔字类,书写用笔要点如下:利用指力、腕力书写;书写时保持写速稳定、适当用力,写速快慢、用力大小决定点、画的大小和粗细;书写过程中,适时转动粉笔,使笔头保持圆弧状,以求得线条均匀;用笔讲究提、按、行,但要求书写内力始终保持一致,笔笔到位。

二、粉笔字练习的方法和步骤

进行粉笔字练习应从临写优秀的碑帖(碑:石刻、木刻等字的拓印件;帖:直接书写的范本。)开始,且首先临写楷体。临写的范本很多,选择自己爱好的优秀范本来练习最佳,在掌握了一种风格后,可广泛涉猎,以便把握共性,同时也便于融合。临写时,首先进行对临(仿写)——仿照范本来写,待熟练后,再背临——默写范字。临写是在了解所临碑帖的技法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临写前要研究相关理论,用心读帖,然后进行笔画临写练习,熟练后再临写完整的字,待对所临写的字默写的很象后,进行全帖临写。当基本掌握了楷体书写方法后,再临写行楷或行书,其方法步骤与楷书相同。按照以上要求反复进行,最终达到字写的好、整篇组合的美的目的。

三、粉笔字练习中应解决的问题

(一)粉笔字笔画练习要把握起笔、行笔、转折和收笔的要领

粉笔字的起笔一般要求“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有“藏笔”(按笔)之势;行笔要稳健,用力要均匀,使线条有力、流畅。写转折笔画时,在转折处要有顿挫用笔,写曲线笔画时,手应随笔画的弯曲而捻转粉笔,忌随意用笔而使线条形成折带状,造成线条无力,有薄弱之感;收笔一般要有“回笔”之势,勾、撇、提、悬针等收笔要顺势提笔而出,但须保持内力不变、力送到头。

在书写过程中,并非每笔都按上述要求交代清楚,尤其对处于次要位置的笔画,应该藏笔的可作漏笔处理。由于粉笔字书写应有适当的速度,起、收笔的藏笔效果并不明显,有“意”即可,但无论书写主要位置笔画还是次要位置笔画,必须做到笔笔到位。

笔画的具体写法如下:

点——虚起笔渐按下回笔作收势。

横——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右行,按下回笔作收势。竖——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下行,或按下回笔作收势(垂露),或顺势提笔呈悬针状。

撇——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左撇出,稍行便顺势提笔。捺——按笔起笔,稍有藏笔之势,后右下行,呈一波三折状,再顺势提笔出锋。

挑——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顺势向右上提笔。折——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行笔至折处停笔,再按笔写折后行笔,按下回笔收笔。

勾——横勾似折,但折后顺势提笔斜出锋;竖勾如竖,但在竖画按下回笔时顺势向左上提笔出锋;弧形勾的起笔,按笔有藏笔之势,后行曲线,边行边转笔至勾处回笔,顺势提笔出锋。

(二)正确处理粉笔字的结构关系,使笔画组合得当、字体严谨美观

进行粉笔字练习关键是笔画组合,组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笔画间的位置关系、穿插呼应关系等。1.保持字的外形呈“方”形

粉笔字是方块字,但字的方正不是绝对的,而是整体感觉。大部分字只是某些笔画的起笔或收笔端点处于方块之边缘(极少部分略超出),而其他地方都在方块之内。在练习过程中应首先形成“字为方形”的认识,然后注意恰当的表现字的整体方的感觉:方块边缘的笔画及相交于方块边缘的笔画定好位,不靠边的笔画写到位。2.分析结构和比例

粉笔字分为独体字和组合字两种。组合结构的字又分为上下组合、上中下组合、左右组合、左中右组合、上下左右组合、里外组合、参差组合。进行粉笔字练习,分析研究组合结构各部分所占比例的大小对准确定位每个字的笔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初学时,可有意划分组合结构字型各部分的比例,经过反复练习把握组合比例,最终能够做到出手便符合比例。

3.体现上紧下松特征

粉笔字结构如同人体结构,大部分上部构成紧凑,下部构成舒展。从美学观点来讲,只有疏密搭配得当,才能产生美感。在一个画面中,物象组合“疏能跑马,密不透风”,而且过渡层次适当,形式美感强。一个字就是一个画面——上紧而不挤满,下松而不空缺,松紧对比适度,构成协调美观。进行粉笔字练习如若把握上紧下松规律,便可突破笔画组合“排列易均匀”的难点。4.强调内紧外松

进行粉笔字练习强调把每一个字写成“个”,不能有松散之感。解决的办法是将字写的内部紧凑,外部舒展。结体严谨、形不散的字,犹如所有笔画均向中心集中,具有凝聚力,形成一个整体;又如从中心向外发散,到外部很舒展,具有洒脱之感。可见,粉笔字的内外聚散对比既是又一解决笔画排列均匀问题的手段,又是形成字形美观的条件。强化内紧外松练习,利用米字格和回宫格来训练十分奏效。5.注意左收右放

粉笔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左边笔画呈收势,右边笔画较开放。这种收放对比很能凸现字的精神,给人以神气十足之感。造成粉笔字左收右放的原因有二:其一,笔画个性的影响所致——处于左边的笔画大多具有收势特点,而右边的大多则相反;其二,结构变化的需要所致——对比产生美,变化见精神。在练习中,一般强调字的结构上的收敛与放开,即字的左边部分收敛些,右边部分放开些。依据左收右放原则训练,可防止出现写字全面放开,四面“开花”,张扬无对比,平淡无味道问题,也可避免出现笔画写不到位,开放不足,收势有余,小气拘谨问题。6.适宜穿插 务求呼应

粉笔字的笔画位置并无多大调整空间,书写时相差一点也感觉不舒服,尤其关乎笔画间相互联系的一些微妙处理更让练习者作难。因此,笔画如何争让穿插、怎么呼应、穿插呼应到什么程度才能处理好笔画的位置关系,成为摆在练习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根据经验,有效的解决方法是:(1)注意观察范字,认识笔画穿插呼应的作用:如三组平行线 ‖ ‖ ‖ 变为 [ ] [ ] [ ] 或 ][ ][ ][,其内涵显然发生了变化,所以,线条的微妙变化会使线条间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2)通过训练把握规律,熟练写法:笔画的合理争让穿插使字的各部分间增强了联系,笔画间的相互照应使字形神不离。

7.力求重心稳定

粉笔字虽然是方块字,但大部分均衡而不对称,在书写时稍不注意会使重心偏移,而出现东倒西歪现象。有时确因写的歪斜而使重心不稳,有时则由于所写字的左右分量不均衡或头重脚轻而失去重心,有时是因为笔画的穿插影响破坏了字的稳定。所以,在书写练习时,首先要将字写端正,然后通过进一步训练,能够表现出字的左右等量不等形的感觉和字的站立稳定的效果,能够处理好影响稳定的穿插笔画。在没有掌握驾驭能力的情况下,一般不要写倾斜式粉笔字。8.切记空放与满收

因粉笔字是方形字,所以在方框内练习十分方便。但在方框内练习时必须明确哪些笔划顶格?哪些笔划收缩?什么样的字笔划破格?根据人的视觉感受分析:凡平行于方框线的笔划给人以扩张感(□□),故而书写这类笔划应适当收缩,称为满收,如写“国”字;凡与方框相交的笔划顶格书写使人感到较为恰当,如写“单”字。而与方框相交点少的字,置于框内来写则显小,如菱形字“令”,对此,只有适当破格才感觉大小适宜。事实上,写粉笔字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大小一致,而实际上的不一致。那么,在书写时只有适时空放满收,才能保持字的整体感觉大小适当。

(三)进行行楷、行书练习,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须根据其行笔快的特点对笔划连接和行笔方法等进行专门训练 行书源于楷书,故而掌握楷书写法后,再练行楷,然后练行书,是正确的练习套路。“掌握行书用笔而能够操纵有方,关键在于行笔的顿挫、提按等技巧。行书用笔不能直往直来,一泻直下。行书无处不徘徊仰俯,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牵一连,笔皆旋转。”(闵祥德语)所以,在练习时,要把握“顿笔如楷,运笔如草,点面应接,笔断气连,主笔沉着,连笔轻细。”(闵祥德语)的书写原则,并且通过反复临写逐步提高,切忌操之过急。

行楷、行书具有自然流畅,舒朗美观之特点,写的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行书,书写速度与人的思维速度大体一致,特别适宜记录,适宜教学。

(四)对粉笔字神态和风格的基本要求 1.关于神态问题

写粉笔字不仅要求规范,还讲求写的有精神——传神。同样一个人写字,有时写的神气灵动,有时写的无精打采,主要原因是状态问题。当你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具有强烈的书写欲望的时候(有灵感),当你在书写时协调状态良好,就如写信一样,无拘无束的用“心”去表现,情感融入其中之时,你所写的粉笔字就有一气呵成之感,就有神气之感。所以,写粉笔字不可为写字而写,不可在心事重、心不静的状态下去写,不可无所用心的去写。寄情于书,借字抒怀,则形神兼备。2.关于风格问题

粉笔字写的好且“自成一体”并非易事。但肯下苦功,以正确的方法用心练习也未必办不到。可是,每个人写字都有自己的习惯,所写字也各有面貌。这种面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层次上都有相应的水平体现。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就去追求一种风格,或说自己形成了风格是要不得的。比如“童体”风格,若为名家所写,视为返朴归真,而本身写不好字的人写“童体”,则为不会写字;又如有人不会用粉笔,偏笔很多,漆黑一团,称其为有风格也不成;还有的乱写乱画,来无出处,说这是风格更不成。作为教师,写粉笔字应在把字写的规范、写的有精神上下工夫,无须进行过多的追求。

写好粉笔字。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师范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缺陷的一种专业基本功。那么如何写好粉笔字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人在实践中悟出了些心得。不敢独享。在此献出。以供大家借鉴:

1)以楷书入手。循序渐进。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行书。

2)选择字帖。最好选用适合自己书写特点的钢笔字帖作为练粉笔字的参考范本。毛笔书法是很讲究笔画形态的。故不宜作粉笔字的字帖。

3)临帖方法。全面反复临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到练习为了运用。

4)粉笔字要求横写成直列。切忌忽上忽下蚯蚓混沙。因而初学时最好在黑板上划上通行格子。一丝不苟地认真练习。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技能。便随手划上亦成规矩了。

5)初学时。写会儿后。退立远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6)经常看粉笔字写得好的板书。相互研讨练习时切勿急躁。持之以恒。自然会有长足进步。

7)粉笔字书写要优美灵动。有起有落。切忌“龙飞凤舞”。杂乱无章。其连笔要求:笔连自然。无画蛇添足之意。意连虽笔断。却不失其“本来面目”。总之。粉笔字是帮助教师向学生清楚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所以行书应写得活泼而守规矩。不要让人眼花缭乱。

第四篇:教师粉笔字培训教程

教师粉笔字培训教程

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因为在课堂上要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除了教师的分析讲解,举止表情以外,板书的优劣往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可以说,工整、漂亮的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写好粉笔字,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缺陷的一种专业基本功。那么如何写好粉笔字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一节 粉笔字的书写姿势

黑板是竖立固定在墙上的,因此,粉笔字就只能站在黑板前,采用“站立悬臂”的姿势书写。

书写时要注意做到:头平、身正、臂曲、足稳。头平是为了保证视线的平正,使写出的字行列整齐。随着书写高度的变化,可略有仰俯,但要经常保持头部平正不歪斜。

身正是指身体端正不偏斜。要随着书写位置的左右变动而平移。直也不是僵硬呆板,应该以自然大方,书写方便为好。

臂曲是指执笔的右手臂曲成直角,举到眼的高度最便于书写。随着书写位置的上下、高低变动,手臂弯曲程度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左手或持书或按黑板或下垂,都要以轻松自然方便为准。

足稳是指两脚分开站立,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稳定。随着书写高度的变化,可以踮脚或屈膝,随机应变。课堂教学中书写粉笔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教师在课堂上写板书,也是做写粉笔字的表演。学生不但要模仿教师的字,也要模仿教师写字的姿势。所以,教师不但要能写一手好字,还应注意自己的姿势要优美大方,处处为人师表。绝不可以随随便便,胡写乱画。

2、灵活性。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有时让学生直接观看书写过程,这时,要求身不挡字。写字姿势要灵活调整,并保持身态的大方。

3、变动性。黑板版面大,书写范围广,需要及时移动身体,变换姿势。(示范区和练习区的变换)

4、间歇性。即边讲边写,而不是一气呵成。(重点笔画的书写,就是要停下来让学生看清楚,有时候还要书写两遍以上)

第二节 粉笔字的执笔方法

粉笔形体短小,质地松,容易断。由于这个特点,加上黑板摆放的特殊性,粉笔字执笔法与毛笔字、钢笔字都不相同。通常采用“三指法”,即拇指、食指、中指三者齐力握笔,其中拇指、中指对应相抵,食指在前控制行笔方向,其余二指(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相依即可。在前的食指距离粉笔头约1.5厘米,这样书写起采既着力又灵活,如果离粉笔头太近,执笔的手指某部位会靠在黑板上来回摩擦,影响书写的流利;如果离笔头太远,无力控制行笔,写出的笔画会太轻而不清晰,影响观者的视觉效果。执粉笔时还要指实掌虚。“指实”即手指执笔要紧而有力量,写出的字才能刚劲有力;“掌虚”就是手心不能握拳,而

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使运笔灵活,这样写出的字则流利而不呆板。另外,笔身与板面成30 ° 夹角为宜。

第三节 粉笔字的运笔方法

写好粉笔字,结构是关键,笔画是基础。要写好笔画,首先要明确怎样的笔画是好的笔画。一般地说,好的笔画应遒劲有力,气血连贯,顾盼呼应。要写出如此丰富多彩、生动多变的笔画,就要靠运用多种正确的运笔方法,但是平拖硬拉画出僵直呆板的线条是不行的。

不论使用什么笔书写汉字,总是离不开经过长期总结具有优良传统的毛笔运笔法的。粉笔字与钢笔字同属硬笔,运笔方法与技巧也基本相同。学好了毛笔字和钢笔字的运笔方法,也就为学好粉笔字运笔方法打下了基础。

1、要写出有强有弱、有实有虚、有粗有细、遒劲凝重、飘逸轻松的不同的笔画,就要调整好用力的大小,控制好上下的起落运动,微妙的提按粉笔,不能平均用力。

2、要写出流畅、稳健、有刚有柔的笔画,就要控制好运笔的缓急,行笔要有快慢之别,不能匀速运笔。

3、黑板是竖立着的,粉笔比钢笔粗,只能写大字,运笔就不能只靠手腕和手掌,而主要靠臂肘腕的连动。要写出有俯有仰、有曲有直、有长有短的不同笔画,就要靠臂肘腕的灵活转动和紧密配合,巧妙地进行多方向的提按摆动。单靠上下或左右的死拉硬拖是远远不够的。

4、粉笔酥软,容易磨损,书写触板圆头会立即磨平。如果不转动粉笔体,写出的字只能粗扁软弱。要写出刚健清新、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粗或细的笔画,就要学会捻转粉笔体,调整笔头,还要善于使用粉笔头的斜面和棱角。

毛笔运笔贵用锋,粉笔头的棱角也是锋。要追求变化多姿的笔画,就要变换运笔用锋法。

一、起笔可顺锋,可侧锋。

顺锋。就是顺着笔画的走向直接由轻渐重地边落边行。侧锋。就是横侧势起笔,先将笔头斜向右下方落笔,然后转换方向行笔。

二、行笔中的按笔、提笔、转笔、折笔。

按笔。行笔时,把笔往下按,用力渐大,使线条由细变粗。

提笔。行笔时,把笔逐渐往上提,用力渐小,使线条由粗变细。

转笔。书写时使粉笔体逐渐改变方向,像车拐弯一样,形成一定的弧度,力度、速度较均匀。

折笔。笔画间突然改变方向,形成棱角,折处略驻稍顿,但干净利索,不能扭挫、复杂化。

三、收笔或用出锋,或用回锋,或用钩锋。

出锋。行笔至笔画的尾端,沿着行进方向逐渐提笔离开黑板。

回锋。行笔至笔画的尾端按笔,然后向反方向退回提笔,不露痕迹。

钩锋。行笔至笔画的尾端,然后朝着下一笔画的首端提笔带出钩来。

粉笔弹性不强,因而要表现笔画线条的粗细轻重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比较困难。所以,除用力变化以外,就要巧妙地使用粉笔所独有的运笔方法——转笔和翘笔。

转笔。粉笔在书写中极易磨损,为了使粉笔能写出较细的笔画,就要把粉笔转动一下,用磨出的棱角再来书写。转动粉笔的方法,一是用手指捻动粉笔,二是转腕变换粉笔的摩擦面。

翘笔。就是在行笔中,变化笔与板面的角度,翘起触板面的一侧,使触板笔面由一个圆面变成部分圆面。像月亮由圆到缺,触板面由大到小,笔面线条便由粗变细。

依据笔画的走向,翘笔有顺翘、侧翘、兼翘三种。顺翘。在行笔中把粉笔顺着笔画走向的触面翘起来的笔法。如写悬针竖时,竖的走向是向下的,要表现竖尖由粗变细,就把粉笔接触黑板面的下边翘起来,使触点上移,触面渐小,笔画渐细,直至提笔出锋。侧翘。就是在行笔中将笔向侧方向渐渐地翘起的笔法。如写捺画时,捺脚是向右行笔,要表现出捺尖,就要把粉笔向上竖,渐渐翘起触面的下边,力点上移,触面变小,笔画渐细至出锋提笔。

兼翘。就是行笔时既有顺翘又有侧翘,两者结合使用的笔法,顺翘与侧翘兼而用之。如写撇画时,撇的去向是左下,要表现出撇尖,便把粉笔与黑板的接触面左下边翘起来,力点向右上移,触面渐小,笔画渐细至提笔出锋。如写横钩时,就要把触面的左下翘起。

粉笔字书写技巧

教师加强粉笔字书写和应用的练习是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进行粉笔字练习必须遵循书法练习规律。练习时,要从楷书入手,逐步过渡到行楷和行书,应从写法突破,逐步掌握构成要领。现将其基本要求介绍如下:

一、粉笔字书写的持笔方法和用笔要求

写粉笔字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笔,其位置贴近笔头,且三指虚握,呈斜卧式(与板面成 45°——50°夹角)。

粉笔字属于硬笔字类,书写用笔要点如下:利用指力、腕力书写;书写时保持写速稳定、适当用力,写速快慢、用力大小决定点、画的大小和粗细;书写过程中,适时转动粉笔,使笔头保持圆弧状,以求得线条均匀;用笔讲究提、按、行,但要求书写内力始终保持一致,笔笔到位。

二、粉笔字练习的方法和步骤

进行粉笔字练习应从临写优秀的碑帖(碑:石刻、木刻等字的拓印件;帖:直接书写的范本。)开始,且首先临写楷体。临写的范本很多,选择自己爱好的优秀范本来练习最佳,在掌握了一种风格后,可广泛涉

猎,以便把握共性,同时也便于融合。临写时,首先进行对临(仿写)——仿照范本来写,待熟练后,再背临——默写范字。临写是在了解所临碑帖的技法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临写前要研究相关理论,用心读帖,然后进行笔画临写练习,熟练后再临写完整的字,待对所临写的字默写的很象后,进行全帖临写。当基本掌握了楷体书写方法后,再临写行楷或行书,其方法步骤与楷书相同。按照以上要求反复进行,最终达到字写的好、整篇组合的美的目的。

三、粉笔字练习中应解决的问题

(一)粉笔字笔画练习要把握起笔、行笔、转折和收笔的要领

粉笔字的起笔一般要求“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有“藏笔”(按笔)之势;行笔要稳健,用力要均匀,使线条有力、流畅。写转折笔画时,在转折处要有顿挫用笔,写曲线笔画时,手应随笔画的弯曲而捻转粉笔,忌随意用笔而使线条形成折带状,造成线条无力,有薄弱之感;收笔一般要有“回笔”之势,勾、撇、提、悬针等收笔要顺势提笔而出,但须保持内力不变、力送到头。

在书写过程中,并非每笔都按上述要求交代清楚,尤其对处于次要位置的笔画,应该藏笔的可作漏笔处理。由于粉笔字书写应有适当的速度,起、收笔的藏笔效果并不明显,有“意”即可,但无论书写主要位置笔画还是次要位置笔画,必须做到笔笔到位。笔画的具体写法如下:

点——虚起笔渐按下回笔作收势。

横——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右行,按下回笔作收势。

竖——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下行,或按下回笔作收势(垂露),或顺势提笔呈悬针状。

撇——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左撇出,稍行便顺势提笔。

捺——按笔起笔,稍有藏笔之势,后右下行,呈一波三折状,再顺势提笔出锋。

挑——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顺势向右上提笔。折——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行笔至折处停笔,再按笔写折后行笔,按下回笔收笔。

勾——横勾似折,但折后顺势提笔斜出锋;竖勾如竖,但在竖画按下回笔时顺势向左上提笔出锋;弧形勾的

起笔,按笔有藏笔之势,后行曲线,边行边转笔至勾处回笔,顺势提笔出锋。

(二)正确处理粉笔字的结构关系,使笔画组合得当、字体严谨美观

进行粉笔字练习关键是笔画组合,组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笔画间的位置关系、穿插呼应关系等。1.保持字的外形呈“方”形

粉笔字是方块字,但字的方正不是绝对的,而是整体感觉。大部分字只是某些笔画的起笔或收笔端点处于方块之边缘(极少部分略超出),而其他地方都在方块之内。在练习过程中应首先形成“字为方形”的认识,然后注意恰当的表现字的整体方的感觉:方块边缘的笔画及相交于方块边缘的笔画定好位,不靠边的笔画写到位。

2.分析结构和比例

粉笔字分为独体字和组合字两种。组合结构的字又分为上下组合、上中下组合、左右组合、左中右组合、上下左右组合、里外组合、参差组合。进行粉笔字练习,分析研究组合结构各部分所占比例的大小对准确定位每个字的笔画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初学时,可有

意划分组合结构字型各部分的比例,经过反复练习把握组合比例,最终能够做到出手便符合比例。3.体现上紧下松特征

粉笔字结构如同人体结构,大部分上部构成紧凑,下部构成舒展。从美学观点来讲,只有疏密搭配得当,才能产生美感。在一个画面中,物象组合“疏能跑马,密不透风”,而且过渡层次适当,形式美感强。一个字就是一个画面——上紧而不挤满,下松而不空缺,松紧对比适度,构成协调美观。进行粉笔字练习如若把握上紧下松规律,便可突破笔画组合“排列易均匀”的难点。

4.强调内紧外松

进行粉笔字练习强调把每一个字写成“个”,不能有松散之感。解决的办法是将字写的内部紧凑,外部舒展。结体严谨、形不散的字,犹如所有笔画均向中心集中,具有凝聚力,形成一个整体;又如从中心向外发散,到外部很舒展,具有洒脱之感。可见,粉笔字的内外聚散对比既是又一解决笔画排列均匀问题的手段,又是形成字形美观的条件。强化内紧外松练习,利用米字格和回宫格来训练十分奏效。5.注意左收右放

粉笔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左边笔画呈收势,右边笔画较开放。这种收放对比很能凸现字的精神,给人以神气十足之感。造成粉笔字左收右放的原因有二:其一,笔画个性的影响所致——处于左边的笔画大多具有收势特点,而右边的大多则相反;其二,结构变化的需要所致——对比产生美,变化见精神。在练习中,一般强调字的结构上的收敛与放开,即字的左边部分收敛些,右边部分放开些。依据左收右放原则训练,可防止出现写字全面放开,四面“开花”,张扬无对比,平淡无味道问题,也可避免出现笔画写不到位,开放不足,收势有余,小气拘谨问题。6.适宜穿插 务求呼应

粉笔字的笔画位置并无多大调整空间,书写时相差一点也感觉不舒服,尤其关乎笔画间相互联系的一些微妙处理更让练习者作难。因此,笔画如何争让穿插、怎么呼应、穿插呼应到什么程度才能处理好笔画的位置关系,成为摆在练习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根据经验,有效的解决方法是:(1)注意观察范字,认识笔画穿插呼应的作用:如三组平行线 ‖ ‖ ‖ 变为 [ ] [ ] [ ] 或 ][ ][ ][,其内涵显然发生了变化,所以,线条的微妙变化会使线条间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2)

通过训练把握规律,熟练写法:笔画的合理争让穿插使字的各部分间增强了联系,笔画间的相互照应使字形神不离。

7.力求重心稳定

粉笔字虽然是方块字,但大部分均衡而不对称,在书写时稍不注意会使重心偏移,而出现东倒西歪现象。有时确因写的歪斜而使重心不稳,有时则由于所写字的左右分量不均衡或头重脚轻而失去重心,有时是因为笔画的穿插影响破坏了字的稳定。所以,在书写练习时,首先要将字写端正,然后通过进一步训练,能够表现出字的左右等量不等形的感觉和字的站立稳定的效果,能够处理好影响稳定的穿插笔画。在没有掌握驾驭能力的情况下,一般不要写倾斜式粉笔字。8.切记空放与满收

因粉笔字是方形字,所以在方框内练习十分方便。但在方框内练习时必须明确哪些笔划顶格?哪些笔划收缩?什么样的字笔划破格?根据人的视觉感受分析:凡平行于方框线的笔划给人以扩张感(□□),故而书写这类笔划应适当收缩,称为满收,如写“国”字;凡与方框相交的笔划顶格书写使人感到较为恰当,如写“单”字。而与方框相交点少的字,置于框内来写

则显小,如菱形字“令”,对此,只有适当破格才感觉大小适宜。事实上,写粉笔字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大小一致,而实际上的不一致。那么,在书写时只有适时空放满收,才能保持字的整体感觉大小适当。

(三)进行行楷、行书练习,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须根据其行笔快的特点对笔划连接和行笔方法等进行专门训练

行书源于楷书,故而掌握楷书写法后,再练行楷,然后练行书,是正确的练习套路。“掌握行书用笔而能够操纵有方,关键在于行笔的顿挫、提按等技巧。行书用笔不能直往直来,一泻直下。行书无处不徘徊仰俯,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牵一连,笔皆旋转。”(闵祥德语)所以,在练习时,要把握“顿笔如楷,运笔如草,点面应接,笔断气连,主笔沉着,连笔轻细。”(闵祥德语)的书写原则,并且通过反复临写逐步提高,切忌操之过急。

行楷、行书具有自然流畅,舒朗美观之特点,写的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行书,书写速度与人的思维速度大体一致,特别适宜记录,适宜教学。

(四)对粉笔字神态和风格的基本要求 1.关于神态问题

写粉笔字不仅要求规范,还讲求写的有精神——传神。同样一个人写字,有时写的神气灵动,有时写的无精打采,主要原因是状态问题。当你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具有强烈的书写欲望的时候(有灵感),当你在书写时协调状态良好,就如写信一样,无拘无束的用“心”去表现,情感融入其中之时,你所写的粉笔字就有一气呵成之感,就有神气之感。所以,写粉笔字不可为写字而写,不可在心事重、心不静的状态下去写,不可无所用心的去写。寄情于书,借字抒怀,则形神兼备。

2.关于风格问题

粉笔字写的好且“自成一体”并非易事。但肯下苦功,以正确的方法用心练习也未必办不到。可是,每个人写字都有自己的习惯,所写字也各有面貌。这种面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层次上都有相应的水平体现。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就去追求一种风格,或说自己形成了风格是要不得的。比如“童体”风格,若为名家所写,视为返朴归真,而本身写不好字的人写“童体”,则为不会写字;又如有人不会用粉笔,偏笔很多,漆黑一团,称其为有风格也不成;还有的乱写乱画,来无出处,说这是风格更不成。作为教师,写粉笔字应

在把字写的规范、写的有精神上下工夫,无须进行过多的追求。

写好粉笔字。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师范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缺陷的一种专业基本功。那么如何写好粉笔字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人在实践中悟出了些心得。不敢独享。在此献出。以供大家借鉴:

1)以楷书入手。循序渐进。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行书。

2)选择字帖。最好选用适合自己书写特点的钢笔字帖作为练粉笔字的参考范本。毛笔书法是很讲究笔画形态的。故不宜作粉笔字的字帖。

3)临帖方法。全面反复临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到练习为了运用。

4)粉笔字要求横写成直列。切忌忽上忽下蚯蚓混沙。因而初学时最好在黑板上划上通行格子。一丝不苟地认真练习。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技能。便随手划上亦成规矩了。

5)初学时。写会儿后。退立远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6)经常看粉笔字写得好的板书。相互研讨练习时切勿急躁。持之以恒。自然会有长足进步。

7)粉笔字书写要优美灵动。有起有落。切忌“龙飞凤舞”。杂乱无章。其连笔要求:笔连自然。无画蛇添足之意。意连虽笔断。却不失其“本来面目”。总之。粉笔字是帮助教师向学生清楚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所以行书应写得活泼而守规矩。不要让人眼花缭乱。

第五篇:教师培训伴我成长

培训伴我成长

一年的教育培训生活,让我从一个接受者摇身一变为传授者,正确处理好这一角色转换肯定不是易事,需要时间来实践和检验,经过这段时间的教育实习,我所感悟到的角色转变,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同时,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教育培训已结束,站在实习的尾巴上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感触良多。

所学——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过去的数学课中,课堂上教师就是全权代表,教什么,学什么,学生没有主动权,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很被动的。通过学习培训,以及和一起参加培训的其他数学教师在一起学习和研讨,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数学教师的观念转变,把适应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达到我们所追求的“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自主学习的新高度。围绕新课程改革,围绕数学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以课程改革与以人为本为主线,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思想为做好新时期的教师添砖加瓦。

通过这段时间的自我学习和多位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们接触了大量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提高了自我反思能力。培训的日子让我们学会综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学到的理论,一步步提高教学能力。我在这一年的培训体验中,收获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也感受到成为优秀教师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

所悟——在这次培训的日子里,我扮演着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作为学生,我积极和指导老师沟通,解决在教育实习中的种种困惑,弥补了在实践上的不足。作为新教师,课内外我自主交流,不断反省:我学到的课本知识就是唯一吗?教学内容应该如何呈现才能够让学生更易接受„„

兴趣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和动力的源泉,进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善于思考,积极动手,激发出学生强大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就难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最终上好数学课。这就需要数学老师要充分的备课,理解教材,将数学联系生活,达到让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也需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不同的组织形式,创造一种快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其乐无穷,寓教于乐,在老师的表扬和呵护下,体验到更多的数学乐趣,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存在的价值。教师相比与其他职业享受到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而非物质,奉献和燃烧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字眼。孩子们的单纯可爱也让我们觉得作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 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培训,给了我们提升自己实践能力的机会,给了我们反省自己和思考人生的阅历;教育培训送给我们朴素而珍贵的礼物——心灵的慰藉比物质的享受来的更让人身心愉悦!教育培训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势必为了光荣的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奉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培训,就像进了社会大熔炉一般,千淘万漉虽辛苦,就算被磨练得遍体鳞伤,也要摩拳擦掌,做好又一次投身熔炉的准备。我在培训中逐渐 变得“勇敢”。虽然开始也会有顾忌,怕“主动出击”会招惹“不知天高地厚”的蔑视。但事实告诉我,应对自己有信心,应有勇气去尝试。即便在尝试中失败,也能让自己成长,没有锻炼的机会,谈何积累和成长?而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等待,只能让你在沉默中消亡,只有主动,才能为自己创造良机。这次教育培训,陪伴我经受了挫折,也经受了欢乐!

教育培训的经历虽已经过去,可我还会回头去看一下我在那里留下的脚印,我相信那不会是我旅途的归宿,而是我充满挑战和希望的开始!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

下载教师节培训教程——教师成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节培训教程——教师成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培训--成长感悟

    成长感悟 无为三中 陶春林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因此教师是学校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校......

    保安培训教程

    集 團文件編號: WI/AT/012 Y GROUP 生效日期: 2005-03-20 保密區分:普通文件 版本識別: 第1版;第1次 文件名稱:軍事化培訓,及培訓的基本要求頁次: 第1頁;共2頁 军事化培训教程......

    策划培训教程

    策划培训教程 一、策划文案的写作 1、基本格式 2、写作技巧 3、策划书的类别(项目策划、活动策划、广告策划、营销策划、公关策划、网络策划、会展策划、企业策划等) 4、不同......

    OTC培训教程

    OTC培训教程 前言 在市场营销的要素中,促销行为实际上分为“推”和“拉”两个过程:推动与拉动,二者缺一都会使营销行为效果大打折扣。 事件行销和大众媒体运作是造势、是空中......

    电梯培训教程

    电梯管理培训教程 为了规范电梯驾驶人员和电梯日常维护保养人员在进行电梯操作时的行为,防止由于违章作业而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和设备事故,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规定了电......

    导购员培训教程

    个人简历 导购培训教程 在今后的日子里,服饰专业知识与技能将有我为大家进行系统的培训,那么在开课之前,我想请问大家3个问题:“世界上最终偶要的人是谁?”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人。......

    通讯员培训教程

    通讯员培训教程 杨文亮 辛巧娟 编著 1 兰州凤巢包装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篇 基本常识 第一章 通讯员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报刊出版过程 第三章 对稿件的基本要求 第四......

    业务员培训教程

    业务员培训教程 --要让客户喜欢你 业务员不仅仅业务商品,更重要的是业务你自己。业务员只有用得体的礼仪、丰富的知识、完美的人格,才能赢得顾客;买主才能欣赏你、喜欢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