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四则》课文鉴赏──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四则》课文鉴赏──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塞翁失马》则借一连串的事实,生动曲折地展示了祸福相依、好坏并存的哲理。
第二篇:人教社教参读伊索寓言课文鉴赏说明
人教社教参读伊索寓言课文鉴赏说明
一、辨析课文主旨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伊索寓言》像一面镜子,它的正面是明白地要告诉读者的东西,一般读者也只从正面看;而本文作者偏偏转到镜子背后,要从看似没有东西的地方看,结果真的给他看出来了──只是这已不是《伊索寓言》本来要说的意思,而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是对《伊索寓言》的别解,或是对它的延伸,或是对它的深化。共同点是它们都来自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的体察。
作者为文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给我们理解课文带来了难度。我们要善于辨别分析,从而获得对课文的正确理解。除去谈九则寓言的主干部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含蕴的意思更难以琢磨,却又直接关系着我们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把握,这里提出几处较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
(一)在开头部分,作者说,从整个历史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经过几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我们年龄长,阅历深,我们相信现代的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里将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呢?就很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世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而据此推论出来的“《伊索寓言》是一本古代的书,因而有好多浅薄的见解”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为了顺理成章地生发出下文。
(二)结尾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对于这一段话,我们也只能把它理解为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伊索寓言》早已成为世界名著,它可以作为儿童读物,而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成人同样也可以成为兴致盎然的读者,因为虽然每则寓言讲的故事很简单,并一般都在结尾点明了寓意,但它的颇具典型性的故事,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者从《伊索寓言》中读出如许新意,其实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把作者说的《伊索寓言》见解“幼稚”“浅薄”当真。作者对现代社会有一些不满是肯定的,但我们也不能就此断定作者认为产生《伊索寓言》的时代社会原则是公平清楚的,人心是纯朴幼稚的,而现代社会就完全是人心叵测、是非混淆颠倒的。事实上,作者由九则寓言引申出的联想,有些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的嘲讽,不分古今。
应该说,《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作者既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生活中的智者,对于人世生活中的种种花招、心机、伎俩,他都能洞察幽微,明白里面的深细曲折,在笔下再现出来时,也往往是三笔两笔,就能撮其要,现其形。我们欣赏的是作者对世相的深刻体察、或幽默或辛辣的嘲讽以及看问题时角度的别致。另外,这篇课文的意义还在于,作者为读者提供了观察思考社会的“别一只眼”。透过这只眼,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现出其卑劣、怪诞、可笑之处;同时,作者对世相人心的体察相当深透,讽刺面很广,笔端所到之处往往不留情面,我们在读到某段话时,没准也会觉得被刺痛一下,从而使我们警醒。但如果我们全从这个角度去看社会,看人事,则肯定要失之偏颇,这“别一只眼”的意义也就被扭曲了。
二、分析疑难语句
1.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
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这些人往往是半瓶子醋,只能在别人不清楚他的根底的环境里蒙混,看似比别人高明,其实正反映了内心的虚弱:知道自己技止于此罢了。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
指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下去以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只说有意去做下层的调查和工作„„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
这段话很明显是在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蒋介石及别的一些大官僚、大军阀,在内外交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常常会抛出“主动下野”这种伎俩,或者是以退为进,或者是避过风头,旁观其变。“下去”,指的是下野或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官职的升降。“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真的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指的是自己被戳到了痛处,就恼羞成怒,撕破脸皮,挖空心思地揭别人的短。
5.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
6.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一个人得了点好处,总容易引来别人的嫉妒,想要分点甜头。要避免这一点,办法是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7.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围城》中写道:“医生除了职业化的杀人,还干什么?”“„„所以病人怕死,就得请大夫,吃药;医药无效,逃不了一死„„”这里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可能是从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最后只能眼看着病人死去的角度来说的。
8.„„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是顺便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进步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三、领会幽默风趣
作者善于联想,巧于打比方,在行文的无关紧要处时常蹦出妙语,这些妙语有的甚至是“废话”,可是有了它们,文章就显得活泼且有趣味得多。比如写年近三十的女人对十八九岁女孩子和二十三四岁女孩子不同的态度这一段,是举例证明前面所说的话的,其实作者的意思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一段也并没有表达新的意思,但它使文章更形象化,读起来颇有趣味。
●解题指导
一、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作者的活泼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便于学生把握作者借九则寓言表达的观点。
第一种情况: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家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
第二种情况: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第三种情况: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
二、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疑难语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此题意在让学生领略作者的行文风格,注意课文中哪些话是话里有话,哪些话是反语。前三段里“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的说法、“《伊索寓言》可以给我们三重安慰”的说法都有很浓的反讽意味。结尾部分说小孩子不应该读寓言,这是话里有话,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因为现实社会黑白混淆,是非颠倒,人心叵测。
四、此题意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
●教学建议
一、教师要对作者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的盛誉有大致的了解,向学生作一些介绍,这样会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钱钟书的为人为文风格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这样,教师自己才可能比较深透地理解这篇课文而又不致偏颇。
二、教学这篇课文的重要方法是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三、九则寓言故事,作者复述详尽,原文大体如此,且重点不在故事本身而在由此生发的联想,因此不必费神翻检故事的原文。
四、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决疑难的能力。课文中列举的故事有九则之多,引述和议论都很俏皮隐晦,但是突破一点,心领神会,其余也不难以此类推。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敏泽)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钱钟书是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后来成为作家、翻译家的杨绛结婚。同年取得了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在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过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纂、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等。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原属北京大学,后属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谈艺录》(1948)在沟通中西、广征博引的基础上,包含着对中西诗论中貌异实同的诗心的精微辨析、比较和阐发。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丰富而详赡的中西比较诗论,而且提出了许多前人不曾提出过的问题。以中国古文论而言,有关佛学对中国诗文论的广泛影响的研究,《谈艺录》可以说是首创。以西方文学理论而言,有较大影响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许克洛夫斯基,以及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特、法国诗人瓦勒利等的理论,在《谈艺录》中,也是首次被运用于中国古文论的研究;对克罗齐“直觉说”的批评,也是该书最早提出的。《谈艺录》出版后,作者颇感有“言之成理而未彻,持之有故而未周”(《谈艺录》引言)之处。1984年中华书局再版时,除对原书稍作删润作为上编外,又将近年补订的与原书规模相当的部分作为下编。后者不仅于中国古文论中的精华多所钩稽、辨析和阐发,而且对于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当代兴起的新学科、新理论(包括诗禅说、结构主义、拆散或译解体结构主义,以至接受美学等等)也有进一步的、丰富而精审的联类、辨析和比较。他的另一部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富有辨伪和辩证精神,对《诗经》《易经》《老子》《左传》《史记》《楚辞》《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不仅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的领域,不株守陈见地作了许多新的考释,而且披沙拣金、钩玄提要、刊谬钩沉、辨析毫芒、熔古铸今,做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赓扬;并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这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宋诗选注》(1958)提出了新的选诗原则,在注释上既保持了传统选本的一些基本特色,又突破了传统选本止于注解、疏证的局限,对诗歌创作中的许多问题,贯通中西,做了精见迭出的阐发,对随后的选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钱钟书的学术著作除上述几种外,尚有《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3年《北京图书馆刊》英文版)、《旧文四篇》(1979)、《也是集》(1984)等。他的许多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围城》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二、《写在人生边上》初版序(钱钟书)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们也懒得去理会,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谁有能力和耐心做那些事呢?
假使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下面的几篇散文只能算是写在人生边上的。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一九三九年二月十八日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三、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臧克和)
文章选自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这个散文集最早由上海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内容除了这篇《读〈伊索寓言〉》外,另收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吃饭》《谈教训》《一个偏见》《释文盲》《论文人》等,计十篇。
作者为这个集子写于30年代(1939年2月18日)的序,多少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钱先生本人读书写作上的爱好及特点: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每到有什么意见,他们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写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像中国旧书上的眉批,外国书里的Marginalia。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写在人生边上》在1982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主要编委柯灵作为作者的老朋友,所作的有关评论,可以帮助读者把握钱先生散文的独到风格与魅力:
《写在人生边上》是散文集,篇幅不多,而方寸间别有一天,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
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珠联,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繁叶茂的智慧树,钟灵毓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读书》1983年第1期)的确,与现当代的其他散文作家相比较,《写在人生边上》别具妙趣横生、启人心智的特色,或者可以说,读者欣赏钱钟书先生的散文作品,更多的不是在于情感上的愉悦,而是在于智性上的满足。这一特色的形成,和作者学术上的造诣密切相关联:“涉猎一下他的理论性著作──《谈艺录》《宋诗选注》《旧文四篇》《管锥编》等等,不得不惊诧于他功底的深厚。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古今,而绝傍前人,匠心独运,自成一家,和他创作上的才华焕发,戛戛独造,互相辉映,各有千秋。渊博和睿智,正是他成功的秘诀,力量的源泉。”(同上)
《读〈伊索寓言〉》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我们固然可以说此篇诚“翻案”文字之妙选,但这还只算是极粗浅的概括。正是钱先生首次标举“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拈出这个命题的意义,又不限于修辞学上面的,而是具有认识论价值的。事物虽一,其用万殊。用钱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管锥编》卷一)《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是这一认识方法的早期实践。
作者又总是以文为趣,在章法结构上似乎也采取所谓“眉批”式的“不经意”的做法,由此而可能会导致一些读者认为,前面的两段感想与中间对九个寓言故事的“翻案”部分之间似乎捏不到一块。其实,《伊索寓言》作为“一本小孩子读物”,原本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性作品;《读〈伊索寓言〉》前面的两段感想正是缘于“年轻人”的,而这些感想又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再联系到收束部分关于“小孩子读寓言”的议论,还是能够发现作者结构经营上的收放自如、开合有度、举重若轻。在发表感想议论的方式上,也无一不是体现着“两柄”兼到、出语尽双、善下转语的特点,这才是该文根本的文脉联络。
中间部分为对九个寓言故事所作的“眉批”式“翻案”。这一散文结构章法,大概最相宜于以上所述的作者的写作主张和风格特色了。具体说来,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翻案”文字,又有“反对”、有“引申”。“反对”体现“两柄”观,就是说寓言故事本身里面包蕴了一“柄”,作者拉来与之相反相违的另一“柄”作对照看。“引申”体现“多边”观,就是将寓言故事本身里包蕴的一边,或“应用到旁的方面”,或续“上下文”,不待说,这里的“引申”,既有方位上的挪移,又有程度上的深化。属前者“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跟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跟狼的故事”等;属后一类“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上面已经谈到《读〈伊索寓言〉》在议论语言方面的基本特点,归结起来就是蕴涵着真理的“佯谬”和统一的矛盾“不谐”。由此而使思维启神益智,语言妙趣横生。本文的议论语言读起来庄谐杂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论,或正经话作荒唐语,充满了佯谬,又充满了理趣;好似一切的矛盾都集中在一起且统一于一体。“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而智慧就在于从矛盾中(“不谐”)发现为人们所忽视或所误会或所掩盖的内在统一(“谐”)。我们习惯上判然划分的“正话”与“反语”之类,拿到这里来套用已嫌笨拙。“谐”出于不“一”,滑稽异同,非心智高卓者莫办。美国精神心理学家A.卢森堡总结出一种他称之为“两面神思维”的所谓高级思维结构,即“同时积极地构想出或更多并存的和(或者)同样起作用的或同样正确的相反或对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在表现违反逻辑或者违反自然法则的情况下,具有创造力的人物制定了两个或更多并存和同时起作用的相反物或对立物,而这样的表述产生了完整的概念、印象和创造”(王依民《读〈写在人生边上〉》,《读书》1986年第3期)。
也许可以顺便提到,这篇早期的散文作品,对作者后来的创作、研究都产生过一些影响,这从该篇所谈论的寓言故事融化到作者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事实即可看得出。例如“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又见于《围城》第五章。“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又见于《围城·重印前记》:“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像它酸,也可能想像它是分外地甜。”又见于该书第八章。“牛跟蛙的故事”,又见于《宋诗选注》批评严羽:“尤其是那些师法李白的七古,力竭声嘶,使读者或者想起寓言里那个青蛙,鼓足了气,跟牛比赛大小。”„„也许是得意的话再讲一遍?而都不外是取象不
二、寓旨多边的实践。如此等等,又都表明着作者并非一味以文为戏,而是识义卓绝的烛照幽微。
(选自《语文学习》1996年第7期)
四、学者骂人尽谐谑──钱钟书《读〈伊索寓言〉》命意探讨(刘真福)
这是一篇厚重而奇妙的文章。
说它厚重,首先是所涉面广,有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微观剖析(首段),有对人类历史的宏观瞭望(第二段),有对《伊索寓言》思想内容的发挥借用(文章主体),有对现实社会的嘲讽、批判(末段),这些丰广的意蕴看似信手拈来、随意合成,其实非博学多识难以为之;其次是思想敏锐深刻,有对人情世故的洞明与练达,有对事理的直视穿透力,有对歪理邪道的反拨力,例如三言两语道出了“信而好古”的新历史观,轻巧地从流传千古的寓言中挑出“谬误”;又如对于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人群扪毛辨骨,看穿本相。这种丰广而深刻的见识竟然来自一个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学者!
说它奇妙,就文章本身而言,思路奇崛,生面别开,借古寓言传新意,化腐朽为神奇;就阅读效果而言,有多重意味,似是而非,亦庄亦谐,藏头护尾,把捉不定。
但是,一句“厚重而奇妙”还不足以准确传达文章的精髓。本文的写作初衷是什么,换言之本文主题是什么?仍是谜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奇文共欣赏,人人说心得。头脑简单的人思直思无碍,顺着作者说的“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所提示的方向去思考,认为本文意在批评《伊索寓言》,如此一来文章变浅变白了;谨言慎思的人让文章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给绕住了,陷于深思冥想的泥淖中,认为文章的意义就是蕴涵着真理的“佯谬”和统一的矛盾“不谐”,充满理趣,使人启神益智,如此一来文章变深变玄乎了。按照前者的逻辑,作者是以社会批判家姿态出现,但矛头指向遥远的外国古代寓言,犹如堂吉诃德与大风车作战,所作所为实在让人费解;按照后者的逻辑,作者是以滑稽的面目出现,纯以文字游戏宣示受众,犹如小孩子向众多成人出智力测验题,所作所为同样让人费解。
如此这些,我说都没读懂这篇文章。
那么,写作初衷、真正命意到底是什么?我以为是以批评《伊索寓言》为借口或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给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群丑百怪画像。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伊索与作者有何关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开启过无数代儿童智慧和心灵的《伊索寓言》竟至于激起作者“无情嘲讽”的愤情?如果不是着眼于批判现实社会,写这种颇有锋芒的文章干什么?再说,文章主体的九个原故事与作者所发议论跳跃非常大,在逻辑上、学理上并无严格对应关系,似连非连,所勾连者仅是一种机趣,一种依托。所以真实命意还在于表达对现实的感受。循此思路,复察文章各关节,好比驱云散雾,意义逐渐变得明晰起来。下面分别提炼九个故事的本身寓意和作者新赋予的意义(见附表),每一个故事都生发新的寓意,每生发一新寓意都是讥刺某种一社会丑类。所讥刺者,盖有文人、武夫、政客、小市民、医生等,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獐头鼠目众生相。
故事名称
故事寓意
讽刺现实中人
蝙蝠的故事 刺善变者 随机应变,处处“与众不同”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享乐者挨饿活该 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戒贪得 不自知者不要对镜自照
天文家的故事 眼睛总朝上必摔跤 地位沦落仍想“上进”
乌鸦的故事 伪装者终现本相 大家都伪装,你我都一样
牛跟蛙的故事 戒狂妄自大 有缺点也自视为优点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戒之在贪 富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诉苦经可免旁人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 错行仁义反受其害 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如果列表分述仍嫌约略而空泛,我们不妨专门解剖“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稍作详细的说明:
一到冬天,蚂蚁出晒米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读这段文字有两点提请注意:
一、推测作者的用意。一半以上文字不是述古而是论今,好像并不想推敲故事的寓意之确当、深浅与否,寓意与故事之间关联恰当与否,而是用心于新寓意的导引、产生,批判现实社会不合理现象,对比大作家的生前死后,一大批文人始而冷落他,继而拥聚、寄生于他身上,前倨后恭,厚颜无耻,其中隐藏着作者的愤然之情。
二、推究文章的逻辑。作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讥刺促织转而变为讥刺蚂蚁,由讥刺昆虫转而变为讥刺现实中人,就是说原故事与新寓意之间“落差”甚大,跳了好几跳,只剩下一些“皮毛”上的关联了,在学理、文理上不很贯通,但作者不加理会,或许是有意为之,此其人乃学问大家,何至于做文章连逻辑条理都出现如此窘迫、疏漏呢?或许是想着借古代寓言发讥时之论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断定钱氏之文是在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然而这种推断、解析主要是在“文本”的层面上进行,寻求的是文章“本有之义”;即使说“推测作者的用意”,也是以“文本”为基础,还缺少某种有深度的、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探讨,即通过“知人论世”揣摩作者的当初命意。
本文收于钱钟书的第一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集子于1941年出版。正是现代散文的转型期,抗日战火正为炽烈,散文创作更多地关心社会大众生活,抒情小品告退而严肃杂文方滋,大多数散文作家都涉猎杂文,出现一批“骁勇善战”的进步派杂文作家,如聂绀弩、秦似、夏衍、唐弢、巴人等。他们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极其彻底,冷嘲热讽,含沙射影,锋芒或直或隐地向着专制制度和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这种文风在今人看来是多么稀有、陌生和珍贵,但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钱钟书于1935年出国留学,1938年回国,回国时还不足三十岁。文坛上散文流派格局已经形成。其生年也晚,其归来也晚,不介入这派那派,当然他也不以散文创作名世,仅凭一《写在人生边上》小册子并不能加入“著名散文大家”行列。不过他的散文也自有特点,即以学理、见识、机趣见长,独标一格。受时代潮流影响,也有不少锋芒闪现,汪洋恣肆,议论纵横,在豪气、儒雅气、谐谑气中,隐然有些火气、锐气、不平之气,以至于有人说他骂人太“尖刻”。当然还不至于太“尖刻”。钱氏散文的批判精神不能与鲁迅杂文和聂绀弩等的杂文相提并论,即没那种彻底性、直接性和不可向迩的威力,他是从个人主义文化人士的立场、观点出发来观察社会,发表言论的,所揭批者以文化界人事居多。《写在人生边上》的散文集不乏此类篇页,除《读〈伊索寓言〉》外,还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谈教训》《论文人》等,而以《读〈伊索寓言〉》批判面最为广泛。若以《读〈伊索寓言〉》等作品来看钱氏散文的创作倾向,是介于进步派与自由派之间的,既有一部分进步派文体的内在蕴涵(关注社会人生问题),又有不少自由派的外在风格(知识化、趣味化);将进步派的尖刻和自由派的机智幽默调而合之、杂而糅之。如果脱去自由派的外衣,便直露出进步派锋芒,那将不是钱钟书本人;如果抽掉进步派的筋骨,完全透出自由派的立场,那也不是钱钟书本人。
且看《写在人生边上》的旧序,透露出作家的这种姿态与神情:“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批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从“业余消遣者”“随便和从容”“不慌不忙”等字眼可见作者悠游、闲散的心态和人生取向。又说:“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因为是随时批识,先后也许彼此矛盾,说话过火。”他自己承认“说话过火”,可见文章中有不少刺人的锋芒。
明乎此,可知《读〈伊索寓言〉》既骂人,骂得“恶狠狠”,又回避“骂人”的恶名,骂得婉转、巧妙,以至于时隔几十年后读者感到不知所云,“寻坠绪于茫茫”。
(选自《名作欣赏》2002年第3期)
第三篇:课文《伊索寓言》教案
课文《伊索寓言》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伊索寓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伊索寓言》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释义: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课文《伊索寓言》教案2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根据理解多角度地概括寓意
4.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学会积累等。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寓意对人的教化作用,在名著的阅读中体会深刻的思想精髓,同时学会用质疑的眼光分析故事内容。
过程与方法
注重教师的引导,用朗读法、品读法、分析法、质疑法等品读作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集的方法,亦即“读什么、怎么读”。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学生讲自己读过的伊索寓言故事,引出《伊索寓言》。
2、出示故事,学生自读,归纳《伊索寓言》的`特点。
故事:《小蟹与母蟹》《狼与羊群》
3、《伊索寓言》的特点:(主人公:以拟人化的动物为主;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伊索寓言》的结构特点: 先讲故事再讲寓意
1.品析形象; 2.了解手法; 3.归纳寓意; 4.学会设疑。
课文《伊索寓言》教案3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
2、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透过句子表面,品位句子的深层意味。
教学设想:
①顺着“纠正浅薄的见解”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②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1、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嫉忌 怜悯 譬如 年辈 幼稚 思慕 衰朽 发迹 历程 衣锦还乡 风雅
索性 经济 吝啬 笨坯 心术 果报 狂吠 蝙蝠 轴心 阅历 浅薄 下野
2、搜集有关作者、作品以及《伊索寓言》的介绍。
3、阅读课文中的九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试评论钱钟书针对每则寓言所阐述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
(拿着书或指着投影)《伊索寓言》作为一本寓言故事集,通过简单的故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普通人读它,在若有顿悟之时,也许只会一笑了之。然而,文豪钱钟书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东西,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读〈伊索寓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走近他的《读〈伊索寓言〉》
二、展示有关钱钟书的介绍资料。(投影显示有关图片、文字,力求做到简洁与丰富的统一)
三、1、这样的一位人物,他对人生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课文开头,他首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钱钟书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详见板书)
2、第二节谈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详见板书。这里要顺便交待一下钱钟书新颖的思维,即把古代竟比做小孩子)那么,由年辈想到了历史,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阅历的深浅,人们的态度)这样,便构成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想到了人,想到了历史,想到了我们对人,对历史的态度,这些感想是由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至此,才切入读后感。作者没有像我们往常写读后感一样,一上来就:“今天读了《伊索寓言》,我的心中感触颇深”,而是先花了些许笔墨,先把体会谈一下。(板书:先谈体会)
四、放映课件中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五、看完开始讲解。
因为:它是一部古代的书,一部能够反映古代生活的书,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三重安慰(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第四篇:课文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2 个生字,能理解并讲出“寓言、喘气、巴望、筋疲力尽、一大截、窜出、撞在、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的意思。
2.联系课文,认真读懂每一句话,训练理解句子的能力。
3.懂得做事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怀着侥幸心理,谋取意外收获。
4.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语,理解二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思路:
明确课文的体裁,指导学生预习,知道“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它往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可笑形象。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理解成语“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意思。利用课文插图,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指导预习,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明确什么是寓言。
1.板书课题。解题。(可先让学生试着回答,然后教师讲解)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揠苗助长》就是其中的一条。注意要短的并自成段落的文字才用“则”,成篇的文章不能说“则”。学习寓言,要先理解课文,知道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想一想故事用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板书:揠苗助长)
2.学习《揠苗助长》。
(1)解释:“揠”是拔,“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长”读zhǎng,不读cháng。
(2)学习生字词。要求借助拼音拼读生字后自由读课文。提示几个生字的笔画和写法。
“ 筋”,上下结构,下面是左右结构,注意下面的“月”和“力”要写得紧凑些。“费”,下面的“贝”略比上部分窄一点。“截”,上面的“土”,底画要向右长一些,下面的“隹”靠左窄小一些,右面写“戈”除去“横”的另一部分。
二 初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
1.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词句表现了主要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要求学生在书上画出来。
2.指导学生看插图,用勾画出的词句,说说画面上的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三 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先看看那个人最初有什么希望,后来是怎么想的。读课文的句子,说说关键的词句是什么。
理解:巴望(眼巴巴地盼望)。(板书:巴望,长得快些;想、帮它们长)
2.再看看那个人有哪些言行。读课文的句子,说说关键的词句是什么。
理解: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板书:天天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跑、往高里拔;回;)
3.那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可笑的?动脑筋想一想。
(抓住“可是、好像、终于、急忙、从……到……、一边……一边……,加以体会)
4.想一想,怎样做禾苗才能长高?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按照禾苗生长的季节,浇水、施肥、除草,禾苗才能长高。)
四 抓住故事的前后顺序,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课文是分几个自然段来叙述这个故事的?(4 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
主要有几句话,主要说什么?)
2.这个人有哪些想法?他为什么这样想?(板书:起因、想法)
3.在想办法前和想出办法后,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板书:
语言行动)
4.他自己这样想和做了以后,他自己怎么样?禾苗怎么样?(自己筋疲力尽,禾苗都枯死了)(板书:筋疲力尽、都枯死了)他自己认为结果会怎么样?实际结果怎么样?(自己以为力气没白费,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实际上禾苗只是拔高了一大截,最后都枯死了。)[板书:长高了一大截(结果)]
理解:筋疲力尽、喘气、白费、一大截、枯死。
5.说说这个故事包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光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不顾事 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只能把事情办糟,与自己的愿望相反。做事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才能把事情做好。)
6.回答课后有关问题,理解课文中心内容。
7.想一想我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举例子说一说。(加深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五 对照插图,复述、背诵课文。
1.看插图,想一想这幅图表现的是课文中哪些部分的内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按照课文的顺序,说一说每一自然段句子的内容。
3.试着按顺序背诵《揠苗助长》。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背诵《揠苗助长》,引入《守株待兔》。
1.背诵《揠苗助长》,说说这则寓言讲明的道理。
2.复习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3.导语:寓言都要讲明一个道理,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这节课学习《守株待兔》,就要运用这种方法,先理解课文内容,再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4.学习检查生字词。读准“窜”(cuàn)、“撞”(zhuàng)和“桩”(zhuāng)、“滋”(zī)、“锄”(chú)的字音。提示“窜”和“锄”的写法。“窜”,上下结构,下面是个“串”字;“锄”,左右结构,右边是个“助”字,要写得紧凑些。
二 解题质疑,初知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守株待兔”,提出疑问。
(1)解释:“株”是指露出地面的树根,也叫树桩。“守株”是看守着树桩。“守株待兔”字面上是说看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2)那么,谁守着树桩等待兔子?为什么要守着树桩等待兔子?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等到没有?反而怎么样了?
2.带着有关问题默读课文,然后简要回答问题。(种田人因为在田边树桩旁,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死兔,想着以后还会不断地捡到,于是,放弃种田,整日守在树桩旁等待野兔来撞在树上死了,结果再也没有野兔来,庄稼反而全完了。)
三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齐读第1 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主要说什么?(写一个种田人,在田里看到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板书:不知怎么,撞在树上死了)
理解:窜出、撞在树上死了。
2.指名读第2 自然段,说说写他捡兔子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自捡)(板书:自捡)他是如何想的?(每天能白捡一只兔子就好了。)(板书:要是……那……)神态怎样?(乐滋滋)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理解:乐滋滋
3.出示思考题,按要求默读第3 自然段。
(1)那个种田人这样想过之后又是怎样做的?(板书:行动)哪个词语
能看出?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这样做他有没有再得到死兔?为什么?
(4)他田里的庄稼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
4.讨论回答4 个思考题。
(1)这样想过之后,他整天不种庄稼,坐在树桩旁边等野兔到来。关键的词语:“从此丢下、整天……等着,看……再跑来……”。(板书:丢下、坐等)
(2)因为他想再得到兔子。
(3)他再也没有得到死兔,因为野兔撞在树上死了在树桩上本来是件极偶然的事,而他却把它看成是不断发生的事,当然他也就再也得不到兔子了。
(4)他田里长满野草,庄稼全完了。(板书:庄稼全完了)
四 分析理解,揭示寓意。
1.读课文,回答问题:那个种田的人在得到一只在树桩上撞在树上死了的野兔以后,他想到了什么?没想到什么?(他想到的是每天捡一只撞在树上死了的野兔,就用不着种田了。没想到的是野兔再也不会跑来撞在树上死了在树桩上,如果整天坐在那儿等着,恐怕不但等不来野兔,自己反而会饿死了。)(板书:想法)
2.读课文,讨论:那个种田人后来之所以守在树桩旁边等待撞在树上死了在树桩上的野兔,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偶然白捡了一只撞在树上死了在树桩上的又肥又大的野兔。)(板书:起因)
3.讨论:你觉得那个种田人哪些地方可笑?(想法、做法)他的这些可笑的举动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庄稼全完了)(板书:结果)
4.说一说,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便停下来放弃努力,心存侥幸心理,希望再得到更多的意外收获是根本行不通的。)
五 对照插图,复述课文,背诵《守株待兔》。
六 阐明成语,进行巩固练习。
1.介绍成语,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是两个成语。前一个常常用来比喻只凭主观愿望,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的做。后一个比喻死守偶然的经验。还用来比喻想靠偶然机会,不必费劲而得到现成的东西。
2.完成“思考·练习”第3 题。
第五篇:四语课文回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回顾
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作者描绘出江潮从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说明大峡谷位列世界第一。
3、《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次看见的生机勃勃的大榕树,第二次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写大榕树时用了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写鸟时彩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4、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都是绚丽多姿的。我会背描写山水风光的对联,至少5幅。
5.《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要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人缘身在此山中。描写庐山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的句子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游山西村》中写农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写景中寓有哲理的句子是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缝生,所对应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文中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 事物的强烈兴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怀念叶老先生的文章,文中写了是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和请“我”到他家做客两件事。表现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和温暖。作者说“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叶圣陶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7.《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中的一篇观察笔记,从中我们感受到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蟋蟀。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1912年,魏格纳做了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地质界的震动。从中感受到魏格纳的仔细观察,执着探索的精神。我会背月花歌谣: 其中适用于本月(农历11月,12月呢?)的月花歌谣是:
9.《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巨人的冷酷、自私赶走了春天。我们从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10.《幸福是什么》的主人公是努力去寻找幸福的青年,美丽善良的智慧女神。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11.《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告诉我们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12.《小木偶的故事》属于拟人体童话,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13.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很高傲,它的高傲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的声调“严肃郑重”,步态“大模大样”,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与鹅有关的古诗句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14.《白公鹅》是外国作家叶 诺索夫的作品,表现了它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写了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的特点,活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拟人和夸张的手法,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15.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满月时的猫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全文采用总分段式,其它的段式还有总分总和分总。
16.老舍写的母鸡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因而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我会写描写动物的词语:龙、虎、马和其它动物的。
17.长城是世界遗产,文章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对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国的世界遗产还有颐和园、秦兵马俑。毛泽东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句子。
18.《颐和园》风景优美,写作上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移步换景,按浏览的顺序来记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滑”字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我能写出颐和园月波楼的对联:还能写出山东济南大明湖的对联:其它名胜古迹 的对联我还能写出两首:
19.《秦兵马俑》中“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既是文章的过渡段又是中心段,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中心段的作用是概括全文内容。
20.我学过的送别友人的诗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之的意思是:去,到。故人:老朋友。使:出使。浥:湿润。更尽:再饮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叙事的句子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明是写景实是抒情的句子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写的是王维的友人元二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别,其深厚情谊,有言可知。写景的句子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送别的句子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我还知道的送别诗句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21.《搭石》写了搭石形成的的画面美和人们的心灵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显的精神。我会背孟浩然写田园生活的《过故人庄》,其中写景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叙事的句子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相约再来的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所急。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有海峡相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代代相传。
23.《卡罗纳》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互相关爱。文章主要采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是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
24.《给予是快乐的》是美国作家丹 克拉克的作品,作者从关爱弟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小男孩身上体会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知道的立志名言还有:有志者事竟成。
学习名言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珍惜时间学习的名言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做人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6.《乌塔》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从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沂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文中多用“对比”写法,德国女孩和作者对比,又把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对比。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由两封信组成。书信的格式是:开头称呼要(顶格)写,称呼后面要加(冒号),信的最后要写上(祝福语),信的末尾要先写清楚(写信人的姓名)再写清(写信时间)。文章告诉我们:尺的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只有不断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飞快地进步。与其意思相同的的句子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这是设问句。文章还用对比方法,举例子等揭示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课文用来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的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0.《电脑住宅》按照空间转换顺序来介绍的。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并据此寻找证据。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文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从“一支”“漫长”“最终”几个词中,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指的是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的种子。文章远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我知道的科学名言有(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