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时间:2019-05-13 11:0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第一篇:浅议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浅议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民族的精神、本色、脊梁,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繁衍的基础,是我们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然而在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弥漫课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严重缺失,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找回心灵的归宿。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其责任就在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在吸取精华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古诗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充分理解古诗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增长见识,洗涤心灵,提高修养。基于此,笔者就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作简要探讨。

一、学习诗人在诗词中所吐露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优秀的古诗词中,这种传统精神总是永远闪耀它的光芒,令我们在掩卷沉思时精神为之一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是90后学生,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是抱着奶瓶长大的孩子。他们聪明、时尚,他们前卫、创新,但他们唯我独尊,国家意识较为淡薄。例如有明星在演唱会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国雇员出卖国家机密就是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为语文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流露出的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乱中国家命运的担忧;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赤胆忠心;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这些大诗人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

二、理解诗人在逆境中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思想,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人陶渊明一生四次做官,三次被贬归隐,其仕途不顺,境遇的坎坷是很多人难以承受的,但它却悠然自得,乐观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宁静闲适,悠然自得,轻松愉快的生活的写照。教学《饮酒》一诗时,让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坚毅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受挫力。“诗仙”李白,其仕途更是不顺畅,多次遭谗言而被罢官,他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然而,在苦闷的境遇中,诗人却表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行路难》中,诗人在抒尽苦愁情绪后道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人生光明一定会到来。欣赏这类诗歌,要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领悟诗词中诗人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

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不行的。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诗人以到暮年,宏伟的抱负尚未实现,但他却一点也不泄气,仍然不服老,依旧为人生理想而奋斗。杜甫少年时代十分刻苦学习且胸怀壮志,在《望岳》一诗中:“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立志奋斗,勇攀高峰的人生理想。诗人发奋努力的精神值得效仿。通过对这类诗词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要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有坚定的信心和坚忍不拔毅力。

四、利用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爱情观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校园内外一对对小情侣旁若无人的唧唧我我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样的早恋现象,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师、语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经中《关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诗句都是描写爱情的千古佳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情感教育资源,在古诗词教学赏析中可以趁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将来美好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

五、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节日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在不断被人们淡忘,传统节日不敌情人节、圣诞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古诗词教学中,正是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弘扬的有效阵地。范成大“除夕夜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对春节的经典描绘。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对清明,即寒食节的歌咏,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写中秋节思亲和祝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的登高怀亲更是流传千古。通过这些古诗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节日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青少年的生活中。

中华民族是由众多民族构成的,其传承的文化色彩极其浓厚丰富。而每一个民族又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折射出了其民族生活的轨迹。而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里,我们学生的头脑中又会存有多少的民俗文化呢?为此,我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所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应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这一天,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重阳节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寄托。通过对古诗内涵的层层深入,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和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的一种激发和推动。当然,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还需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学习研究,学生对古诗中传统文化的一些风俗习惯就会有许多的了解。他们会知道重阳节不仅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如今的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会知道元宵灯会和吃元宵;端午吃粽子,赛龙舟;除夕大团圆,吃年夜饭;春节放鞭炮等许多传统文化习俗,更会有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的由来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学习古诗而引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尝试。学生知识丰富了,学习方法灵活了,会更愿意去观察生活,从而更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第二篇: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李焕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生活中不乏美,古诗中更是充盈着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时间长河淘洗之后的耀眼真金,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中的美呢?一.从直观的形象中感受画面美中国古代诗歌讲究以画法入诗,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唐代的王维等人就在以画法入诗的写法上颇具成就。读诗就像看画,如崔颢的《黄鹤楼》开篇呈现于眼前的是鹤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飘忽不定。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独伫楼台、翘首苍天,凭栏凝思的身影。诗人抒发渺茫之感后,马上收住,而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画面,于是思乡之情和身世之慨由感而生,很自然将满腹乡愁寄托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画境之中。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中“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就画面的经营构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作者将一条覆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中心。这一点颇似西洋画法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由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那低小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旺盛......古典诗词对于中国读书人来说,是一道不可缺少的“精神佳肴”。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孩子们对古典诗词是既爱又怕。既爱她的美好清晰、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又怕她在语文试卷中以变幻莫测的题型出现,让自己痛失考分。本着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既保持浓厚兴趣,又不至于因考试题而对它生厌的目的,我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先让学生广泛诵读古典诗词,并初步了解古典诗词作品的写作背景,初步感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古典诗词加以再创造,形成新的作品。再将新作与原诗词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更深切地感悟古诗词的精髓与魅力。这样的教学实践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一、广泛诵读,捕捉丰富意象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而且有些意象已具备约定俗成的思想内涵。比如“落花”,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叹年华易逝,美丽繁华不再。从诗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中可以看出作者痛失国家,感叹繁华不再有的无可奈何之情。又比如“杜鹃”,在古典诗词中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用以表达思念之情、归家之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为了让当代学生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料,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怀,培养高尚品格,使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作为中学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古诗词的教学。

一、多读诗词,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扩大知识面,通过读、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修养,学生边读边背,能够提高自身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阅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一般的诗词可以听读、略读、泛读,而对于古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要进行精读,然后进行背诵,进而理解诗词的深远意境。不少古诗词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不去认真读、多读是难以理解其价值的。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又如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中落弟的秀才张继在归程中,夜泊姑苏城外,深秋霜冷,渔火灯暗,联想自己壮志未酬,思绪万千,触景生情,当年与他一同应试并高中头名状元的那位是准?恐怕自己无人知晓了,但张继却凭这一作品而流传于后世,究其原因就是诗歌凭其艺术魅力而感染了读者。多读、反复朗读,自然就会热爱诗词的兴趣。

二、加强字词句的推敲,打好学生的知识功底

学生语文知识功底要扎实,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字词句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字词句进行大量的、动情的、身临其境的品味。如“羌笛何须怨杨抑,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运用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如“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这句诗用“湿”言“光”,用“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之妙恰到好处。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字写出烽烟的劲拔、坚毅,“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剖析透彻,学生的学就缺乏深度,浮于表象。

三、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好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让学生去赏析诗词,当然欣赏的角度是多方面的。这里结合中学教材,谈谈几种赏析的角度。

1、要让学生欣赏古诗词塑造的人物形象

为了教育小孩要爱惜粮食,往往教孩子们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不难看出,在诗人笔下前面两句仅十个字就把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形象写活了,特别是一个“滴”字,说明劳动紧张,时间紧迫,汗珠下滴,连擦一下也顾不上,农夫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又如:同样是写抗敌的爱国诗句,由于用词不同,所体现出来人物的思想境界就不完全一样。从明代夏完淳《别人间》中的“毅魄鬼来日,灵旗空际看”,到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文天祥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固然令人钦佩,但他还是想要在史册上留个好名声,夏完淳说他死后还要看到河山的收复,这种爱国精神更加值得敬佩,而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更是气贯长虹,他不是旁看,而是死后还要亲自率领部队起义,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作为诗人抒发某种感情的“兴起”之托,诗词中的色彩是作者胸怀情绪的集中体现,有的是以情染景,以景显情。如同样写梅花,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与杜甫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所体现的情感显然就不同;有的是以动衬静,以闹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明显的例证。

3、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妙用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古诗词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会把握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于谦的《石灰吟》,作者借物喻志,字字铿锵,用石灰的诗句隐喻自身立志报国廉洁仕途的决心。又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句用夸张手法凸现蜀道之险阻,从而表明仕途的险阻。

4、要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的主题

“诗言情”、“诗言志”。古代诗词中,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性,有的是忧国忧民,对爱国主义情感的充分表达;有的是凭吊遗迹,怀古伤今;有的是愤世嫉俗,蔑视权贵;有的是忆友怀旧,思念乡亲;有的是归隐田园,怡然自乐;有的是相知相思,离愁别恨;有的是怀才不遇,寄情山水。主题是诗词中的灵魂,如果对其中的主题没有把握好就谈不上对作品的理解。

四、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写好诗词的真正水平

在学生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仿写古诗词是关键的一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拥有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这是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的。如何让学生在领悟、积累的基础上去写古诗词,我认为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进行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然后是进行深度仿写,从不同的修辞角度、不同的背景题材、不同的主题思想、不同的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仿写,通过多次的训练,达到最终的目的。近年来,我校通过省、市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在省市诗词、楹联学会专家和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引导学生写出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有不少在各级报刊或杂志上发表,学生中涌现了不少爱好写作古诗词的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相信,长此以往,中华古诗词文化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

第三篇: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

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南庄小学 袁小婵

[摘要]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古诗词,是数千年中国诗歌文化的精华浓缩,课本入选的作品琅琅上口,注意衔接小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无一不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因此,要发挥古诗词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改变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啥教啥”和把教材、教参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有啥教啥”的现状,为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搭建起飞的平台,让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读出情,读出味,读出文化,让他们在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中激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就要求语文老师加强古诗词修养,积淀文化素养,带领学生在经典诗文的海洋中徜徉。

[关键词] 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 人性之美

1、赏析词句,领悟语言之美。

(1)精妙之美。古诗词用字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讲的就是作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教学中让学生从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僧敲月下门”之“敲”字的吟得,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人用语的妙处。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2)韵律之美。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琅琅上口,最适合低吟浅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自在”是双声词,如串珠相连、音调婉转,“恰恰”不仅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令语句更生动,还以象声词的方式,写出了诗人迷恋花间,忽被莺声唤醒的快意,饶有余韵。另外,汉语的节奏和韵律在古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古诗词吟诵中,韵脚的长短,诗句的停连,律诗的节奏鲜明,长短句的错落有致,犹如音乐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读出诗词的节奏、韵味,读出了诗词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无形中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3)色彩之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鹭上青天”而且成行,动感十足,黄、翠、白、青四种颜色同时出现,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境,读中自然感受到了汉字之奇妙,自然之神奇。

2、吟诵诗句,领悟意境之美。

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1)诗中有画,以诗画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脑海里浮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意或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此外,还可以根据诗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诗词绘成图画,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如:如何表现“独”坐敬亭山的“独”?“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创造,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2)雅乐声中品古韵。诗书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相互承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内蕴深沉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听觉的韵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学中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选用了古筝乐曲《阳关三叠》,让那悠扬、婉转旋律来渲染离别的气氛,唤起学生丰富的创造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随着乐曲或深情吟诵,或应和而唱,或遐想无限,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吟诵《出塞》时,选择慷慨激昂的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在博大精深的古典神韵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3)同类扩展,丰富意境。古诗词在文学长河中不是孤立的,为了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其中的情感了解更为深远,还可以通过课内外拓展、语文实践活动等方式。如:学习《示儿》一诗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边塞诗《出塞》、《关山月》、《凉州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体会将士们盼望早日收复失地的、报效国家的情怀;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等,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

(4)想象创造,再现意境。古诗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给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进行艺术的再造,感受诗的意蕴。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升华。有些古诗词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如:《将进酒》、《送元二使安西》等可指导学生根据对吟诵诗词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对古诗词的写法、意境有了了解,学生受到感动、启发时,指导学生将古诗词进行改写或仿照古诗词尝试写诗。

3、挖掘情感,体会人性之美。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的古诗文,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对清淡幽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雄壮豁达。拂去古诗表面的历史印迹,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丢掉了这些东西,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大损失。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在教学中让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古诗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古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这几千年的文化,上好古诗词课任重道远。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识,引领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国情。作为当代教师需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逐步迁移到对数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深入展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

一、巧用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的成长特点他们会对比较新颖的和已有经验有关联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巧妙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旋转等有关的内容时,可以引入故宫、天坛、京剧脸谱、福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图片使学生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既体验到图形对称美的存在,又了解古代建筑、文化的底蕴深厚。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又如,在学习数学转化这一重要思想时可以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的程度可以比上常人了。孙权送来一只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想不出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船上,在水没过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比较之下就知道结果了。曹超听了很高兴,立刻按这个办法实施行动。实际上,聪明的曹冲用的是等量替换法,这一转化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被用到,更体现思维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用传统文化吸引学生,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妙用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动人以言之,其感不深”,榜样是看得见的真理,用榜样去教育人,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青少年有必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了解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物事迹,这对于学生认清国情,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实用勾股定理的,我国古称直角边为“勾”与“股”,因而将这条定理成为勾股定理。古今证法400多种,在我国西汉《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500多年,并且东汉时的赵爽用弦图证法很直观、简明的得出结论,他表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和对数学的转眼精神,是民族的骄傲。

在认识无理数时,教师可以介绍魏晋之际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中利用割圆术得出准确的圆周率值=3.1416,为圆周率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在刘徽之后,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3.1415926。在讲解如何注重数学学习方法时可以引入宋代著名数学教育家杨辉,他主张数学教育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习者抓住要领,反复练习。他的“司算纲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数学教学大纲。在生活中用到合理安排工作进程时我们可以借鉴华罗庚的统筹法这一数学方法,三、深挖教材,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并不突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专研,充分挖掘出中?A传统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应用,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学习方程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今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鸡母、鸡雏各几何?”教师说明这是著名难题,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强学生挑战困难的意识,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这样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在讲解最短路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数学中这道数学题,有一棵枯树直立在地上,树高2丈,粗3尺,有一根藤条从树根处缠绕而上到达树顶,请问这根藤条有多长?同学们为解决问题会将大树展开成平面图在利用学过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学生不仅学会在平面的基础上计算最短路径,又认识到立体图形上最短路径问题要转化为平面图形上的最短路径去计算,又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与学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当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学到知识指导我们做好事,更应该得到品德修养上的文化提升引领我们做好人。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抓住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树立自信心,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实例值得教师去引入,值得学生感受、学习。

比如,在讲解乘方时,让学生去感受当底数大于1时,乘方的结果增大的越来越快。教师可以引用这样的历史故事:从前,新疆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阿凡提,那时有个很坏的皇帝欺压百姓,阿凡提可不怕总想找机会收拾一下皇帝,有一天,阿凡提偶得机会与皇帝下棋,皇帝说这样下棋不够刺激,赌点什么吧,阿凡提说好啊,皇帝说如果我赢了你就给我打长工,阿凡提说行啊。皇帝问阿凡提你赢了呢,阿凡提看看皇帝的粮仓,说如果我赢了你就在棋盘的格子里放米就行。皇帝问怎么放,阿凡提说,棋盘上一共这么多格子,你要输了,就在第一个格子上放一粒米,第二个格子上放两粒米,以后每个格子上的米粒都是上一格的一倍,放完就行了。皇帝想,我家粮库那么大,别说一个小小棋盘了,就是再大很多的棋盘也装得下啊。于是他欣然答应。结果阿凡提赢了棋,皇帝在兑现承诺时发现,别说他一个粮库,就是再多几个粮库也装不满她的棋盘。故事讲完可以让学生去思考里面蕴含的数学知识并试着去计算解决。在学生计算时会发现乘方的结果增大越来越快特别是底数很大时增大的很快。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会感受数学的智慧又会充分参与并试图解决,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又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上,初中数学教学也应承担起来。渗透文化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充实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更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因为我们有责任让传统文化体现到教学中,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国文化的侵染,为自身成长奠定基石。

第五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制订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文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资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历史上这些名臣谋士,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纳谏除弊、舍生取义、尽忠职守等方面的道理,古为今用,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引导学生领会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自己。又如,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单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了解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了解民间风俗的丰富内涵。学生还可以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语文教学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料,以此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究,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

语文教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主动、自觉地把语文课堂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它是老师施教、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高效地加强文本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中编入了相当多的传统文化篇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等;八年级的《核舟记》、《活板》,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教师精心筛选,一学期重点探究三五篇,在教学中通过对其字、词、句、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作深度和广度地挖掘、研讨和探究,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达到传承的目的。

2.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那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国学经典,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当然,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作品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3.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能生动的传承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了《端午日》这篇课文,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组织“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的地方习俗和主要活动、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进行收集、整理,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学期教科书上的《名著阅读和欣赏》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办法。还可以利用常熟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历史名人事迹等。例如学了《核舟记》,就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常熟在工艺制作上的成就,了解常熟花边,红木雕刻等体现常熟人民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制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语文教师如何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自觉、主动地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二是认真分析、研究、思考语文教材,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好教材这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研究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

三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机结合。

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应着重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在恰当的时候引领学生诵读美丽的诗句。例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浸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闪烁着文明的创造火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些灿若星辰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将浓重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我们社会,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东张中学。

下载浅议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李云)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果参评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贵州省仁怀市茅坝中学李云作者简介:李云,1980年5月18日出生。2005年7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并于2......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初探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初探 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中学 李步会 摘要: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呢?我认为这品诗一如品茶。 既这品茶有观、闻、尝,这品诗词亦有读、想、......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人教版新教材也浸润着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 语文主要是指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学科,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文课......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 杨仁旺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中心小学 卢进华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浅谈语文课中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语文课中的古诗词教学 合江县九支镇富华小学校曾敏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