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第五课练习
5、古诗两首
[预习提示]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基础达标]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腊
莫
朴
浑
p“()
h‘n()
b“()
m?(n()
二、组词。
莫()
腊()
疑(漠()
蜡()
凝(三、补充成语。
m?())
l?()
浑()
晖(n?())
h’))
()精会神
自相()盾
舍()为人
()盆大雨
守()待()
波()壮阔
四、下列各组词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请写在括号里。
1、苹果
香蕉
梨
哈密瓜
()
2、赤
橙
黄
绿
青
蓝
()
3、风衣
衬衫
夹克
羊毛衫
()
4、碗橱
方桌
床
梳妆台
()
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做题
B、书写,题写
C、题目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缘由
B、缘分
C、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相信
B、疑心
C、以为
六、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描绘农村丰收的欢乐景象和乡村风光习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____________”字,表示了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拓展运用]
梅 花 绝 句
宋
陆游
闻到梅花坼(ch?)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诗中描写梅花的句子是:
2、诗中作者联想句子是:
3、全诗抒发了作者:
第二篇:人教语文四上第3单元反思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吟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使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在上课前,安排了一次体验性活动“假如我是一名盲人”,让学生蒙上眼睛走路、写字等,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之后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鲜活的体验性活动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认识安静
初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说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
在课堂上,学生纷纷把自己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而且有理有据,如:善良(因为她捉住蝴蝶又放了它。)喜欢春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走得很流畅„„)有灵性(能够捉住蝴蝶),快乐,热爱生命,内心世界多姿多彩等等,可见学生初读课文时不但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做到了边读边想,有了一定的读书能力。经过老师的这一番表扬,学生思考的劲头更足了。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研读。这篇文章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意虽尽而意无穷。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多读几遍,认真感悟,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文贵自得。叶老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所以我在这里细心教给学生读书批注的方法,以使他们学会读书。
学生抓住“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体会到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我给他们补充海伦·凯勒的话:“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一个同学又联系生活实际:很多盲人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的听觉、触觉等比常人更敏锐,使学生对安静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做动作,一起触摸,一起体验安静的内心感受。由于课前进行了体验性活动,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起进入了安静的内心世界,体验到安静的独特感受。
联系安静的这一连串动作,学生对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句理解得也很丰富多彩。
四、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理解这句话时,学生联系到了自己,也联系到了身边的一些热爱生活的人,但由于阅历所限,学生对那些身残志坚,创造出生命奇迹的人不认识,不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补充: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中,幽闭于盲聋哑世界里的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贝多芬:音乐家,失去听力后创造了《命运交响曲》;张海迪:胸椎以下失去知觉,自学成才;智障指挥家舟舟;聋哑世界里的舞蹈家,《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听了这些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感悟?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背下来。
2、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资助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永生的眼睛》教学反思
讲授《永生的眼睛》这课时,总体感觉比平时要好很多,因为学生认真听了,思维也紧紧跟着我的思路在运转着,所以感觉课堂气氛很好,尤其最后游戏活动,使学生再次感受了通过捐赠给他人获得新生的美好。
课堂上学生能展开丰富联想从各个角度来说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给盲人带来的切实痛苦,更有甚者,学生自动联系到以前学的《语言的魅力》里的句子,将这个环节引向高潮。
但我觉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于没有能按照现在倡导的理念,多指导学生读,有感情地读,抓住重点词句读,展开想象让学生更理解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
今后我将更塌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今天的不足会让我明天更完美。当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找一种明天会比今天更进步的感觉。
《生命生命》教后反思
回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届小学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能升华自己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我放弃了原来的抓作者心情变化这一条情感线,主要抓住花的变化过程──从美到更美展开教学,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词句的读悟,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在说话、写话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整堂课采用线性设计,层层铺垫下来,导入、过渡自然而又巧妙,在教材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读悟结合、学习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自己的思想与相应的策略。课上下来,觉得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离预设的目标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除了教材的因素和学生因素(使用老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可能不适应新教材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地进行引领也是一个原因。例如: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只能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或不应对,缺少评价和适度的指引,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平面开移”而缺少“纵深开掘”。在研读重点句段时,能注重读悟结合起来,但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领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2.齐读课文例句。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第四篇:人教语文四上第15课 《猫》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人教语文四上第15课
《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谈话:同学们知道著名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2.揭题:猫(读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
思考: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②给课文分段。2.指名读,交流。
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板书)
② 分段:第一段:1、2、3节,第二段:第4节
三、落实训练目标
(一)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节朗读,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第一句)
师述: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是总起句。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
出示比较:
猫的性格古怪。
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
读出句子语气。3.第一段抓住描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猫的古怪呢?自读第一段。
完成书上题1/(2)
交流出示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1)复习四年级学过的摘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完成填空1/3)5.朗读第一段。
(二)强化训练目标
1.自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第二段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分总)
2.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改板书)3.齐读第二段。
四、总结并朗读全文
1、哪些段落可用“摘句法”归纳段意?如何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先摘句,后整理句子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且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了课文每段的段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同时出示第一节课的板书。
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品词品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第一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1]自学第一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朗读第一节,并用“——”划出有关语句。2.朗读交流。
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
①的确成天无忧无虑多么闭息凝视非……不可
(用“词素合成法”理解“闭息凝视”)
②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比较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老实在—— 它贪玩在—— 它尽职在——
4.小节:“老实,贪玩,尽职”集于猫的一身,的确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5.齐读第一节,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2]小组学第二节
1.过渡: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出的第二点是它——(师指板书)
生齐读: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2.小组学习第二节,提要求:
①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朗读表示出来。
②哪些语句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用语气表示出来。
3.交流朗读。
①猫的温柔可亲:
a.用身子蹭你的腿,要求抓痒。b.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c.丰富多腔地叫唤 d.给自己解闷。
②喜爱之情: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
理解“蹭”:
①“蹭”是什么意思?(磨、擦)
②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中读出什么味来了。生读文。
③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生表演。
④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⑤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的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生:撒娇)
⑥师小结:是啊,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觉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是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⑦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把猫脏的脚印比喻成“小梅花”。让淘气的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表达出老舍的爱猫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小结这-节:
作者抓住了猫的性格中又一对矛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5.齐读第二节,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3]集体学第三节
1.师: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还喜爱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2.朗读第三节,读出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
(二)品词品句体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第二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你认为这段文章哪些词句体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反复自由地朗读。2.交流:
①词语:
更——特别得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读好词句)
淘气——顽皮。把小猫当作了孩子。(读好词句)
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读好词句)
②句子: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板书: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
院子里——花草遭殃
请你用词素合成法理解“枝折花落”。
3.根据板书,背诵第二段,深入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1.老舍笔下的猫你喜爱吗?为什么? 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来。3.造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寻找有关老舍的资料,如老舍原名什么?为什么取名叫“老舍”?写过哪些作品。阅读有关老舍的作品。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
院子里——花草遭殃
第五篇:同步练习新课标人教语文:《氓》
《氓》同步练习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 田军 【教案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一、课前热身 **知识梳理: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通假字:
例句 假借字 本字 意义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不可说也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5、一词多义:(1>其: / 3 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咥其笑矣(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3>于:
①俟我于城隅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4>之:
①匪女之为美 ②美人之贻
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5>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6>说: ①说怿女美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
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①搔首弄姿: ②踟蹰不前: ③贻人口实: ④匪夷所思: ⑤图穷匕见: ⑥若即若离: ⑦尔虞我诈: 出尔反尔: ⑧毫厘不爽: 屡试不爽: ⑨载歌载舞: ⑩忠心不贰: ⑾白头偕老: ⑿信誓旦旦: ⒀夙兴夜寐
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9、古文化词语: 总角之宴
二、品味鉴赏: **整体感知课文: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