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从社工角度看问题青少年(最终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从社工角度看问题青少年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从>社工角度看问题青少年
为一名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本科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就感慨颇深,经过四年的社工专业熏陶,回头再看这部适合我们社工专业看的经典著作,感触依然颇深。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看似是一群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抽烟、撒谎、打架、伤害老师、欺负捉弄年龄小的同学,很多老师都受不了而纷纷辞职离去。而善良宽容的马修老师却能看到这些孩子纯真美好的一面,并用爱心去教导感化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从而走向光明美好的一面。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矛盾性的特征,正处于由儿童向承认过度的阶段,处于一种转变的过程。童年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呈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不稳定的过度让青少年看起来想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心理上的独立与依赖、封闭性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败感交织在一起是青少年期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因此,面对'池塘之底'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作为社会工作者更应该以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去教导他们。而不是像只会用他的'行动——反应'制度的哈森校长,哈森校长充满暴力与镇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表面不敢反抗,最终屈服,但也是孩子们内心充满了仇恨与叛逆的情绪。
影片最先讲的事件是学生乐格乐伤害了马桑大叔,但在听到校长在暴打别的孩子时,马修最终决定不把他交给校长处罚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孩子听着马桑大叔的称赞内心懊悔不已。得知马桑大叔重病转院时,乐格乐担心地问道'他会死吗?',说明孩子的内心本性是善良的。甚至后来马修发现学校丢的20玩法郎是乐格乐偷的时候,也选择了'包庇'他,为了呵护孩子心中那个买热气球的美好梦想。马修曾不止一次的'包庇'孩子们,刚上第一节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扔马修的包,恰巧校长进来,多好的告状的机会啊,可是马修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孩子们偷了他的乐谱被人看到他也帮孩子们掩饰没什么事……一次次的善意的'包庇'让孩子们感到吃惊意外的同时,也一次次对他建立了信任,也为后来的小小合唱团的成立作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说道合唱团,马修老师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不过效果也很完美。他懂得因材施教去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从社工角度看,他利用了优势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的长处。马修听他们一个个唱歌,判断他们的音色来区分他们不同属于不同的音调,从而来分饰不同角色的歌唱部分。即便是看似作恶多端的蒙丹也被他视作唯一宝贵的男中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再坏的孩子都与自己善良的一面,关键是你要去发掘他们,鼓励他们,看到孩子们的发光点,并真诚去赞美他们,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这些马修做到了。
提到蒙丹,我马上就想到了>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标签论。标签论认为:个体演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越轨'或'犯罪',因而产生了'越轨者'或'罪犯'.因此越轨和犯罪并非'越轨者'或'罪犯'的个体原因所致。社会给确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使逐渐形成'越轨者'的自我印象,并自甘堕落,一再违法,从而造成犯罪现象不断增多。因此,贴标签会强化违法行为和越轨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一个人一旦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便很难改变。
蒙丹就是被贴标签的受害者,因曾偷过一只表而被标签化。学校丢了20万法郎后,校长就不假思索地认定是蒙丹偷的,还动手殴打逼问。严刑拷打和莫名的加罪,是引起最终蒙丹防火烧学校宿舍的主要原因。
'池塘之底'的这群孩子处于典型的烦恼增值期,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在情绪体现在尤为明显。因此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并具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另外还有冲动性、内隐性和不确定性。
性格古怪叛逆的莫杭治,最终能成为指挥家全归功于马修老师发现并挖掘了他的音乐天赋。虽然马修刚来时莫杭治曾在黑板上丑画马修老师;虽然看到马修与自己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莫杭治向马修倒墨水;虽然在最后的排练中马修删去了莫杭治独唱的部分,可是最终,结局依然完美。最后的表演中马修示意让站在一旁的莫杭治独唱时,莫杭治的眼神中不仅透露出了惊讶、欣喜更多的是理解和信任,所有的一切在两个眼神碰撞的那一刻都释怀了。
有着一颗执著坚守的心的小小佩皮诺是我最喜欢的小可爱。他总能如我所愿的得到善良马修的关心与关注。即使不会唱歌,也会成为他的小小指挥助理。因有着一颗坚定执著的心,小佩皮诺每周六都会去大门口等父母来接他。可能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帝,马修离开那天刚好是周六,善良的马修不忍心抛下他而带他离开了'池塘之底'.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结局。
整部剧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马修被校长辞去职务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虽然没有亲自来送别,但从窗口露出了一双双挥动的小手,飞出了孩子们折的纸飞机和写下的满满的不舍。看到这里,激动的泪水在我眼中打转,内心特别激动。因为我有着相似的经历。今年暑假我在家帮堂姐的辅导班学生辅导功课,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一个月后最终要分别的时候,这群6--12岁不等的孩子每个人都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给我画了一幅画亲手送给了我。看着画旁边歪七八钮地写着'老师再见'、'老师,我舍不得你……'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从鲜艳的多彩又简单的画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甚至叛逆的行为,但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天使。我们要用耐心找回孩子们天使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少年。社会工作在实施矫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平等和接纳价值观。犯错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十恶不赦,只是以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或满足了不被社会认可的需求。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的行为和人性是有巨大的可塑性,并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价值基础。愿每个社会工作者面对问题少年的时候都能以最真诚的心,最专业的态度和价值观,用心倾听他们的内心,找回孩子们天使般的微笑。
为一名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本科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看过这部电影,当时就感慨颇深,经过四年的社工专业熏陶,回头再看这部适合我们社工专业看的经典著作,感触依然颇深。
'池塘之底'的孩子们看似是一群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抽烟、撒谎、打架、伤害老师、欺负捉弄年龄小的同学,很多老师都受不了而纷纷辞职离去。而善良宽容的马修老师却能看到这些孩子纯真美好的一面,并用爱心去教导感化他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爱,从而走向光明美好的一面。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青少年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矛盾性的特征,正处于由儿童向承认过度的阶段,处于一种转变的过程。童年的生活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呈现出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不稳定的过度让青少年看起来想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心理上的独立与依赖、封闭性与开放性、成就感与挫败感交织在一起是青少年期矛盾性的主要表现。因此,面对'池塘之底'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作为社会工作者更应该以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去教导他们。而不是像只会用他的'行动——反应'制度的哈森校长,哈森校长充满暴力与镇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表面不敢反抗,最终屈服,但也是孩子们内心充满了仇恨与叛逆的情绪。
影片最先讲的事件是学生乐格乐伤害了马桑大叔,但在听到校长在暴打别的孩子时,马修最终决定不把他交给校长处罚而是让他去照顾受伤的马桑大叔。孩子听着马桑大叔的称赞内心懊悔不已。得知马桑大叔重病转院时,乐格乐担心地问道'他会死吗?',说明孩子的内心本性是善良的。甚至后来马修发现学校丢的20玩法郎是乐格乐偷的时候,也选择了'包庇'他,为了呵护孩子心中那个买热气球的美好梦想。马修曾不止一次的'包庇'孩子们,刚上第一节课时,孩子们在课堂上扔马修的包,恰巧校长进来,多好的告状的机会啊,可是马修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孩子们偷了他的乐谱被人看到他也帮孩子们掩饰没什么事……一次次的善意的'包庇'让孩子们感到吃惊意外的同时,也一次次对他建立了信任,也为后来的小小合唱团的成立作了不可或缺的铺垫。
说道合唱团,马修老师真是费了不少心思,不过效果也很完美。他懂得因材施教去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从社工角度看,他利用了优势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孩子,去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的长处。马修听他们一个个唱歌,判断他们的音色来区分他们不同属于不同的音调,从而来分饰不同角色的歌唱部分。即便是看似作恶多端的蒙丹也被他视作唯一宝贵的男中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再坏的孩子都与自己善良的一面,关键是你要去发掘他们,鼓励他们,看到孩子们的发光点,并真诚去赞美他们,孩子才能健康快乐成长,这些马修做到了。
提到蒙丹,我马上就想到了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标签论。标签论认为:个体演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越轨'或'犯罪',因而产生了'越轨者'或'罪犯'.因此越轨和犯罪并非'越轨者'或'罪犯'的个体原因所致。社会给确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贴上标签,使逐渐形成'越轨者'的自我印象,并自甘堕落,一再违法,从而造成犯罪现象不断增多。因此,贴标签会强化违法行为和越轨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一个人一旦被打上了'罪犯'的烙印便很难改变。
蒙丹就是被贴标签的受害者,因曾偷过一只表而被标签化。学校丢了20万法郎后,校长就不假思索地认定是蒙丹偷的,还动手殴打逼问。严刑拷打和莫名的加罪,是引起最终蒙丹防火烧学校宿舍的主要原因。
'池塘之底'的这群孩子处于典型的烦恼增值期,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在情绪体现在尤为明显。因此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并具有十分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另外还有冲动性、内隐性和不确定性。
性格古怪叛逆的莫杭治,最终能成为指挥家全归功于马修老师发现并挖掘了他的音乐天赋。虽然马修刚来时莫杭治曾在黑板上丑画马修老师;虽然看到马修与自己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莫杭治向马修倒墨水;虽然在最后的排练中马修删去了莫杭治独唱的部分,可是最终,结局依然完美。最后的表演中马修示意让站在一旁的莫杭治独唱时,莫杭治的眼神中不仅透露出了惊讶、欣喜更多的是理解和信任,所有的一切在两个眼神碰撞的那一刻都释怀了。
有着一颗执著坚守的心的小小佩皮诺是我最喜欢的小可爱。他总能如我所愿的得到善良马修的关心与关注。即使不会唱歌,也会成为他的小小指挥助理。因有着一颗坚定执著的心,小佩皮诺每周六都会去大门口等父母来接他。可能是他的执著感动了上帝,马修离开那天刚好是周六,善良的马修不忍心抛下他而带他离开了'池塘之底'.这也正是我想要的结局。
整部剧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马修被校长辞去职务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虽然没有亲自来送别,但从窗口露出了一双双挥动的小手,飞出了孩子们折的纸飞机和写下的满满的不舍。看到这里,激动的泪水在我眼中打转,内心特别激动。因为我有着相似的经历。今年暑假我在家帮堂姐的辅导班学生辅导功课,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一个月后最终要分别的时候,这群6--12岁不等的孩子每个人都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给我画了一幅画亲手送给了我。看着画旁边歪七八钮地写着'老师再见'、'老师,我舍不得你……'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从鲜艳的多彩又简单的画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甚至叛逆的行为,但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天使。我们要用耐心找回孩子们天使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少年。社会工作在实施矫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平等和接纳价值观。犯错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十恶不赦,只是以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或满足了不被社会认可的需求。所以社会工作者应坚信人的行为和人性是有巨大的可塑性,并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价值基础。愿每个社会工作者面对问题少年的时候都能以最真诚的心,最专业的态度和价值观,用心倾听他们的内心,找回孩子们天使般的微笑。
来源:新浪微博
第二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社会工作角度)
天使的微笑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是需要静下来观赏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很多遗漏的细节。我是个喜欢看影评的人,因为我觉得影评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去思考电影和反思自己本身。于是,这电影看完,立马就上网搜索了影评。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影评都关注在了所谓的男主角皮埃尔身上,我认为他除了脆弱的美貌和高音之外,没什么是能感染观众的,但作为电影小插曲出现的蒙东,对,就是那个被冤入狱的孩子,他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尤其是那回眸的一笑。
故事的开展是围绕一所叫“池塘之底”的再教育学校,这里“关押”着传统观念上的问题学生。之所以采用“关押”一词,是因为影片的开头已经给学校渲染了一种浓暗的色彩,阴郁的环境、灰色的墙壁、冷漠的老师,你不会觉得这是一所学校,更像一个监狱,这堵高墙把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与正常社会环境隔离开来,他们是被社会忽略的孩子。调皮捣蛋、胡作非为、性格缺陷等等是对这群孩子们的写照。校长制订了“行动——反应”的制度对孩子们进行严格残酷的管理。关禁闭、被罚进行一个月公共服务、取消所有娱乐活动、打板子是校长对所有孩子们的不定期惩罚。因为只要他发现哪个孩子有问题,就要立即对孩子进行惩罚。在这里,教育的方式只有一个:惩罚。在这里,孩子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因为自己永远被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就是一名问题学生。校方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孩子们“出现问题”,用“行动——反应”的制度来维持学校的运行为自己谋利。当新来的学监马修让孩子们写下自己将来的梦想时,教室出人意料的安静,孩子们都认真的写着。其实,他们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渴望,只因为制度的束缚而将梦想深深地埋在心底。
而马修的出现,给他们点亮了心底里的梦想,用一颗博爱而宽容的心温暖了这帮受人冷落的孩子。从亮相开始,孩子们身上带着的标签太多,到影片结束,随着马修的离开,始终没能逃离被标签的命运。校长的辱骂“真笨,没救了”、学监的污蔑“是你,总是你,天性如此”,在马修的眼里看来都是异常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用了一句话来反问秃头学监,他说:“你真的认为这里一切都有问题?”学监答:“这里?是的。”同时,我也在心底里反问我自己,作为一名社工,案主是应该有问题的吗?因为他贫穷,所以他活该被歧视被欺负?因为他笨,成绩差,所以他活该被父母辱骂?难道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吗?显然不是的,作为一名老师的马修,他以人为本,不认为他的学生是有问题的,而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材,他们只是缺少一个挖掘他们天赋并善加引导的启蒙老师;而作为一名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社工,更需要相信案主是有能力解决困境的,而社工就是激发案主潜能的推手。
然而,社会终究是社会,永远逃离不了现实,即便你有一个好的启蒙老师,仍然难逃社会的偏见与阻挠。马修的合唱团虽然使孩子有了好的转变,但始终不被校长看好,就像孩子不被社会看好和接受,即便如此,世界还是需要马修这样的老师人们存在,去引领孩子走出黑暗的池塘之底。“尽管他们唱得很糟,但他们喜欢唱歌,我甚至找到了些好嗓音,我还能对这些孩子做什么呢?凡事都有可能,永远别说永远。”马修的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我甚至将它转化为“尽管我遇到的案主很糟,但他们希望改变,我甚至看到了些优点,我还能为案主做些什么呢?”这样的一种理念转变,突然感觉到再落魄遭人嫌的案主都会变的可爱起来,再没希望的事情也变得充满阳光,不放弃每一位案主同样也是社工应该有的理念。但是,可能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而蒙东就是这样被遗漏掉的。
蒙东,故事的一个小插曲,最后却让我触目惊心,尤其是转身对马修的那一抹漾笑。很多人都说学校是蒙东放火烧的,嘴角的漾笑就是为了报复烧学校的铺垫。直至影片结束时,细细在心里回想的时候,我才不认为是蒙东烧学校的,学校的被烧只是个意外。按年龄来算他只是一个小学生,就算再早熟,我也不愿意把他往十恶不赦里想,一切的调皮捣蛋也只是为了引起重视,我不宁愿去相信一个小孩子有这样的坏心眼。尽管他回头一笑,随即却晃了下头,我更倾向于是他对马修的感激,感激马修对他男中音的赏识,感激他的肯定,羡慕那些唱歌的孩子,却来不及改变了。就算最后沉冤得雪回来了,学校却被烧了,他终究还是失去了一个机会,回归正常自然的希望破灭,终于是迟了。蒙东其实是最应该被挽救的那一个,殊不知为什么会被马修遗忘了,而不努力争取。蒙东或许是个不入流的野孩子,但在我内心里,便成了发光的天使。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幕,一个人如果有一百只羊,一只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呢?若是找到了,他为这一只羊欢喜岂不比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吗?天父既是这样,不愿意让他迷失走丢的羊在圈外无助的流离!而蒙东便是我们社工需要去寻找的那只圈外之羊。
那些被称为“问题学生”的孩子总是那么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而每个人都应该有被救助的机会,每一个人都不该被放弃。但在如此资源有限的发展局面里,我们也只能将帮助给到最需要的人们,不因他们的卑微与抗拒而放弃寻找,往往他们得到帮助的意义更大,更值得付出。往后我不希望让案主有机会给我报与蒙东式的嘴角漾笑,蒙东虽是天使,但我不能接受那样的微笑。
圈外有羊,等待归途,与师共勉之。
第三篇: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温馨而感人的影片,它讲述了马修老师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马修老师来到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任学监。在这所学校里,校长把这些犯有错误和调皮的孩子,视为无可救药的人,采取严厉的高压管理,动不动用鞭打体罚。
马修老师对学校的这种制度深恶痛绝。他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他用他宽广的爱心溶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永远对他们深怀信心,给予他们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尽力培养他们。其中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
马修老师克服重重阻力,给孩子们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扉,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使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和希望。他在课堂上,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的尊重。
他尽心尽职地培养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其中莫翰奇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莫翰奇,一个屡次逃学而被公立学校开除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马修的细心观察和培养,他的音乐才华得到充分的挖掘。当莫翰奇因辱骂校长而被罚做清洁工作时,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伴们合唱,就在放学后独自来到教室练习歌唱。马修发现后,不但没有责怪他,还给他单独辅导。正是由于马修/ 2的无尽的关爱和鼓励,莫翰奇最终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真诚的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要永远感激老师的关爱。/ 2
第四篇:《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看《放牛班的春天》的时候,我哭了好多次,笑了好多次。哭,笑——两种最富深情的表达方式。这部影片就像一碗汤,一碗出现在理想与现实,勇气与担忧不断在我生活里纠缠不清的时候的心灵鸡汤,它是那么热腾腾,舒暖开我整个身心。
我想先大概讲讲影片里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他也属于我们的故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翰奇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来蒙马修遗下的日记,莫翰奇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1949年1月15日,多年在不同领域的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这所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辅育院。”这是马修老师最初的自白。
马修从这天开始就不断发现伤害。每天在铁门前等待星期六父亲接他回家的可怜孤儿贝比诺,用剪刀划破没收他香烟的老师的穆同,在门下设陷阱撞伤罚他打破壁砖的麦神父眼睛的盖贺客,被原来老师描述成“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的莫翰奇。。。这些孩子都被不再关注学生的灵魂生长,不再倾听教师的善意建议,只在寻求通达的路径,只在解决经费的来源的哈善院长视为无可救药。面对学生,院长和老师只是权威地“ 一犯规,就处罚”。
难道他们真的无药可救?马修觉得不是的。为了更了解大家,马修请孩子们在纸上写下姓名、年龄,和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他很惊讶的是除了小不点贝比诺,每个人都写了,每个人都梦想有个很棒的职业,消防员,牛仔,驯兽师,战斗机驾驶,间谍,拿破仑,热气球驾驶员,外籍兵团。。。他也发现穆同担心病情突然恶化的麦神父会死,老做和本性相违背事情的莫翰奇有着天赐的好嗓子,郭和颁偷了院长的20万法郎只是为了付飞行热气球完成他热气球驾驶员的梦想。。。马修决定用心去驯服他的那些爱作怪的学生们,尽管这个过程充满艰辛和阻碍。
曾发誓永远不再作曲的马修要为他们写歌,组合唱团。在他看来,可爱的孩子们就是他满满的灵感。原来歌声真的让孩子们不再那么爱闹事,而且似乎启发了他们的心智。令人喜悦的事情一件件出现。连严肃爱打人的萧老师也开始有意无意协助马修老师。合唱团也令院董事很兴奋,只是这教育成果被没人情味的哈善院长揽入自己怀中。
就在哈善院长为解决经费并封爵而振奋时,一个电话让这一切灰飞烟灭,蒙丹纵火烧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痛苦记忆的学校,留下一个诡秘的笑容,转身远去。幸运的是,其时马修恰好带领六十多个孩子去野外游玩,幸免一死。然而,马修的擅离职守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推诿的。他被解雇,并要求立即离开,不得与孩子们再见。
一封封叠成纸飞机的送别信,还有窗户里飘出的心灵歌声,让马修老师幸福而自豪,他明白他做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了。
“此刻,我心中充满喜悦与乐观,我真想向全世界高声大喊,但又有谁会听到我的心声?根本没人在乎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很快的找回自我,我名叫克来蒙马修,过气的音乐家和失业代课老师。”这是马修最后的自白。
贝比诺的坚持和等待是值得的,马修离开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马修带走了可怜的贝比诺。莫翰奇也申请了里昂音乐学院,我想其他孩子们也已经过着和从前不一样的生活。
马修教音乐直到他的生命尽头,但并不刻意追求名利,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他知晓,真的只有他知晓吗?不!应该不只。。。
克来蒙马修用音乐做教育,用希望和爱做导师,我想,没有比这还轻柔却充满力量的方式了,教育即启发心智,以心对心的行为艺术,而且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无差别的爱,马修老师做得太好了,虽然蒙丹成为了他的一个遗憾。就像影片中的麦神父所说,孩子们都不坏,不过要懂他。麦神父在我看来是一个大智者,也大善者。
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无疑也是教育的一个规律。过气的音乐家克来蒙马修拉着处于黑暗底畔的孩子们走出心灵的穷途,看到了光芒万丈的天空,却也成就了自己的音乐人生。这不就说明教书育人不只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的生存,更深的是这是创造老师自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意义不可能置于他所做的事情的意义之外,哪怕再怎么不足挂齿的事。
老师教育孩子,那孩子是什么,教师的意义又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终生都在尝试答案的问题,而这个答案,需要你用心用爱用一生去努力完美!Vois sur ton chemin 暸望你人生未来的道路 Gamins oubliés égarés 被遗忘和迷失的孩子们 Donne leur la main 请对他们伸出你的援手
Pour les menés vers d'autre lendemain 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Sent au coeur de la nuit 感受著午夜的激情 L'onde d'espoir 希望的波动 Ardeur de la vie 生命的热力 Sentier de gloire 感受著旅途的荣耀 Bonheurs enfantins 孩提的幸福时光
trop vite oublié effacé s 太快遗忘和抹灭
Une lumière dorée brille sans fin 万丈光芒闪耀 Tout au bout du chemin 在道路的尽头
Sent au coeur de la nuit 感受著午夜的激情 L'onde d'espoir 希望的波动 Ardeur de la vie 生命的热力 Sentier de gloire 感受著旅途的荣耀
第五篇:放牛班春天 观后感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
信息系 袁高生
法国向来善拍文艺片且都很成功,总能以细碎的情节、脉脉的温情来打动观赏者,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放牛班的春天在大学时便看过了,当时是学生,仅从文艺片欣赏角度去看电影的剧本结构、导演要表达的主题以及演员的演技。而今作为一位职教的老师,今年寒假又找出次片又看了一遍,环境发生了变化,感受也大不相同。
整部电影始终笼罩着一种佛家大慈悲的情感。大乘佛教以度人为己任,佛相信万物平等,万物皆能拯救,造了业罪,通过真心悔过佛也会给他们一次救赎的机会。
我们从事职教应持此胸怀,给我们学生脉脉温情,找到一座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感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