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4课 编辑科普短文 教学设计
第14课 编辑科普短文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植物资料,学会从网上获取文字资料的一般方法。
2.通过将文字从网页中复制到“写字板”中,掌握复制与粘贴的操作方法。
3.通过对获取文字资料的加工整理,熟练文字录入技能,初步形成知识产权意识。2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有了汉字输入和处理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展开的。文字输入除键盘外,还有很多途径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上网查找资料,并从网上摘录有用的文字内容,引用到自己的文档中。所以本课的学习也是符合和贴近生活实际的。3重点难点
重点:获取网上的文字资料。难点:网上信息资料的筛选。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猪笼草等图片
T:很高兴能认识大家,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了见面礼:一些“神奇”的植物。(幻灯片播放)
T:你还知道有“特殊功能”的动、植物吗?
2、揭示课题
T: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生物大观园”,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板书课题:14 编辑科普短文)
活动2【讲授】探究新知
1、教师演示:
(1)打开IE浏览器。
(2)在地址栏中输入:daguanyuan.im.ac.cn(3)找到“植物”,然后单击“趣味植物”,点击“猪笼草”的图片,找到有关猪笼草的资料。任务一:学生自主寻找生物知识。
2、教师视情况请学生演示或个别指导
3、反馈小结
(二)引用文字
1、学生演示寻找到的有趣的生物(教师机广播)
T:这么有趣的内容真想把它保存到自己电脑中和大家一起分享啊!有谁知道怎样能保存这些资料?(看书p39)
2、布置任务二:保存了解到的有趣的生物资料。
3、教师巡回指导,请速度快的同学当小老师。
4、师小结操作要点,评价学生表现。
(三)修改、保存文档
1、布置任务三:(1)修改文章
(2)加上标题、开头、结尾。(3)注明资料的出处。
(4)保存文章。(保存到桌面,文件名是:学号)
2、T:我们终于把“猪笼草”的秘密放到自己的电脑里了,你能把它修改的更美观一些吗?文章必须有标题、作者姓名、正文、引用出处。请完成任务三。活动3【活动】评价总结
1、广播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2、总结:今天同学们真不错,通过自己的能力,又学到了一招电脑的本领,希望大家再接再厉,能学到更多的本领。
第二篇:禁毒科普短文
禁毒科普短文
禁毒,看似与我们学生无关,但俗话说的好,凡是从娃娃抓起。我们青少年正处于朦胧期,对事物的好奇心很强,喜欢尝试。要是在这段时期里,不小心碰上毒品,那就要抱憾终生了。所以,现在向青少年们普及一下禁毒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毒品,是真正的魔鬼,祸国破家。毒品的存在导致国家存在许多不安定因素。在清政府时期,就有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当时的毒品大多是鸦片,由于鸦片刚刚进入中国,许多人都不明情况,就已经去尝试吸食毒品或者被引导吸毒。外寇入侵,但由于毒品的侵害,国人却无法拿起武器捍卫国家,个个都骨瘦如柴,手无缚鸡之力,被倭寇戏称为“东亚病夫”,眼睁睁看着国土沦陷,却还在倾家荡产为满足自己的毒瘾筹钱,顾不上国之危难。
总说毒品破家亡国,但真正伤害的还是自己。毒品会破坏人的呼吸系统,精神系统,使人免疫力降低,甚至患上艾滋病(HIV),使人丧失工作、生产、学习能力,过量吸食甚至直接导致死亡。吸毒导致的堕落,会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常见的毒品有:大麻、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冰毒)、吗啡、可卡因、摇头丸等。毒品对家庭、社会、自身带来的危害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一定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第三篇:科普短文阅读材料
科普短文阅读材料
神奇的黑洞
“黑洞”这个名称,人们已经不很陌生了。有人甚至还给它起了个不光彩的外号:“太空中最自私的怪物”。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黑洞”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是“黑’,这表明它绝不向外界发射或反射任何光线或其他形式的电磁波——无论是波长最长的无线电波,还是波长最短的Y射线。因此,人们绝对无法看见它。“黑洞”的第二个字是“洞”,任何东西只要一进入它的边界,就别想再溜出来了,所以它活像一个真正的“无底洞”。
那么,要是用盏威力极大的探照灯去照亮黑洞,它不就会原形毕露了吗? 这也不行,射向黑洞的光无论有多强,都会被黑洞全部“吃掉”,不会有一点反射。这个洞还是黑的。问题是,黑洞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特性呢?
我们还是从宇宙飞船说起吧。宇宙飞船要飞出地球,进入行星际空间,至少要达到每秒11.2千米的速度,否则就摆脱不了地球吸引力的束缚。这个速度,是一个物体从地球引力场中“逃”出去所需要的最低速度,所以称为地球的“逃逸速度”。太阳的吸引力比地球强得多,因此太阳的逃逸速度也大得多:每秒618千米。而如果一个天体的逃逸速度达到或超过了光的速度,那么就连光线也不可能逃出去了。这样的天体正是我们所说的黑洞。在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的运动速度比光更快了。既然连光都逃不出黑洞,那么其它任何东西当然更不可能跑出去了。
今天,关于黑洞的更正确的说法是这样的:“黑洞是根据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创立的广义相对论所欲言的一种特殊天体。它的基本特征是有一个封闭的边界,称为黑洞的视界;外界的物质和辐射可以进入视界,视界内的东西却不能跑到外面去。”正因为黑洞像是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洞,所以有人说它是“宇宙中最自私的怪物”。
1、按要求填空。
⑴“毕”是一个形声字,形旁为,声旁为。使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带这个字的词有。
⑵“逸”字音序为,音节是,第10笔为。与“逸”字偏旁相同的字有。在短文中“逸”字组的词为“ ”,意思是。
2、用“然”字组词,再填入下列句子中。⑴ 连光都逃不出黑洞,那么其它任何东西 更不可能跑出去了。⑵我早说今天会刮大风,起风了吧!⑶春天一到,这棵瘦弱的树 长出了嫩芽。
⑷刚才天还好好的,下雨了,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啊!⑸胜利 属于意志坚强的人。
⑹面对激烈的竞争,爸爸十分,因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3、下列与短文中画“ ”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黑洞”这个名字的第一个字是“黑”。B、“不是钱,是财富。”我郑重地说。
C、李清照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我们懂得要做什么样的人。
D、这个速度,是一个物体从地球引力场中“逃”出去所需要的最低速度。
4、下列关于黑洞叙述正确的有()A、黑洞就是一个黑色的大洞,能吞掉其他事物的洞。
B、太阳逃逸的速度是指太阳从地球引力场中“逃”出去所需要的最低速度。C、当一个天体的逃逸速度达到或超过了光的速度,就可以称之为“黑洞”。D、“黑洞”被称为“宇宙中最自私的怪物”是因为它像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洞。
5、短文中关于黑洞的正确说法是什么?请用“~~~”画出。
6、举例说明文中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痣的特别贡献
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专家统计,一般人身体上的痣,多者达50颗,一般有15—20颗,如果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时极个别人了。
①“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因此身患癌症。美国生命科学家研究证实:②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具有癌细胞的基地,这些癌细胞为什么不能施展它们的魔法与威力呢?
这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它们就是人体细胞内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内质网能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它们发现这些坏家伙后,会立即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等于砍断恶毒基因的手和脚,只留下小生命,把它们终生囚禁在“小包包”里,从而出不了门去干坏事。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蔓延。囚禁。
2、选词填空。
辨认 辨别
⑴内质网能细致地()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
融化 熔化 溶化 ⑵春天到了,冰雪()。⑶糖在水中()了。
3、短文中画“ ”的两个句子之间存在矛盾,矛盾的焦点在。因此引出的问题是:。
4、第3自然段回答了上一题提出的问题,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5、读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觉得这样的文字描述介绍得是否清楚?如换成医学类的说明,行吗?
第四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定稿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介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于1920年生于俄国,三岁时跟随全家迁居美国。1949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三、预习
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 zòu)劫(jié)难 遗骸(hái)追搠(sù)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灾祸。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混然天成,没有破绽。四,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五,默读全文,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不是恐龙,说明对象为 “板块构造”理论。(补充介绍恐龙和“板块构造”理论)
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
2、在南极发现了恐龙的化石,作者由此发现了什么问题?并找到了什么答案? 2 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但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3、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
学生回答后明确:恐龙的灭绝——生物学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六、细读课文——研读探究
1、本文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3)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浅显易懂。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第七段也是打比方。(4)列数字。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五、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提示: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找出文中括号中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文中补充说明的文字。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 3 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更使人信服。
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2、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请在文中画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引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同面对面交流。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第七段也是打比方。
六、小结(2分钟):
本文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引出大陆漂移说,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证实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布置作业(1分钟):
1、按本文学过的阅读方法,以“初读——细读——品读”的步骤自学《被压扁的沙子》,了解它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掌握它运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揣摩其说明语言的特点。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
证明
恐龙无处不在-----------大陆漂移说
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研习课文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提示:“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 5 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1)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提示: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佣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2)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
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5-?),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6 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5-6),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第二层(7-10),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11-13),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14-?),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6.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7.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8.《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①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②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 7 观点为说明顺序;③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9.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文体相同内容相关
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不同之处: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10.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阿西莫夫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一方面由于他知识渊博,另一方面由于他思维方法独特。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偏科,各科知识都要认真学习。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1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上的发现,而板块构造理论属于地质学上的问题,生物学上的发现证明了地质学上一个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属于物理上的发现,而探讨恐龙灭绝属于生物学上的问题,物理上的发现揭开了生物学上的一个谜。这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三.总结扩展
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很多科学家正是靠着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有所建树。
谢皮罗教授的事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它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留心,善于联想和想象,我们也许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也许会成为小发明家,说不清将来还会获得诺贝尔奖呢。
四,作业
1,基础训练
第五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魏清慧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句子。2.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特点以及论证的方法。4.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学习目标(学)
三、通读两篇短文,完成下列问题。(学)
1.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文章的关键句。2.检测: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怡()情 统筹()藻()饰 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 ..... 豁()然贯通 咀嚼()味同嚼()蜡 好()读书 读好()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①弗兰西斯.培根,()国哲学家,()家。
②马南邨,原名(),当代(),他写的不求甚解选自()③读史使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 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四、深入探讨(教)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谈读书,思考
1.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2.找出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3.结合 课文谈谈你的读书感悟。
4.本文有不少句子非常精辟,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与同学交流交流你的理解,比起把它背下来。
【探究问题1】
1.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使能无知而显有知)拓展积累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探究问题2】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明确:(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用比喻证明观点。(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五、拓展积累(练)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示例):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 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六.请同学们速读《不求甚解》完成下列自学题(学)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什么是驳论文?
明确: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2、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3、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七、探究讨论(教)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运用了那些论证的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采用了那种论证方式?
明确:
1、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有举例论证、有引证、有正反论证、道理论证。驳论的论证方式
八、回顾短文,理清两篇短文的论证思路(总结见幻灯片)
九、总结全文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明确: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十、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十一、课堂巩固练习(练)
1.回顾课文,并填空:(1)、《谈读书》是一篇,这种题材相当于,带有议论性质。但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全文不是围绕着
这个话题谈、、。文章语言灵活,发人深省,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警。(2)、《不求甚解》一文,针对“ ”进行反驳,提出了自己正确的主张,既读书的要诀在于,读书要,重要的书 要。
2.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划线处默写填空(1),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欣然忘食,(3)敏而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