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议论文事例叙述方法(DOC)(定稿)
目标二达成训练:
议论文怎样叙述事例学案
叙述是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叙述事件讲究生动、具体,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
叙例是议论文写作运用例证法时的一种方法,重在事实的列举,讲究以理服人,虽不排除生动形象,但更要求简练概括。
一、叙述事例的方法:
(一)叙述故事法
此法就是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事例;但要注意两点:
1、高度概括
根据论点的需要,变具体记叙为概括叙述,舍弃与论点无关的内容。例如:阅读下列文段,体会叙述事例问题所在:
“ 打破常规的重要性”: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
分析:选择这个事例确能证明“打破常规的重要性”。但事例中的许多内容与论点无关,如莫扎特的出身、小时候的情况等,“叙例”时须毫不吝惜地舍去;对莫扎特与海顿言行的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宜简练概括。
可修改为:莫扎特儿时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一次,他拿出自己写的一段曲子请老师弹奏。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海顿竟被键盘中间出现的一个音符难住。海顿断言任何人也弹不出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着弹奏,当遇到键盘中间的那个音符时,打破用手弹奏的常规,灵活地用鼻子奏响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做法,让海顿赞叹不已。
2、有针对性
叙述事例时抓住观点句中的关键词,扣住关键词的内容展开叙述。例如:阅读下列文段,体会叙述事例问题所在: 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分析:且不说开头对“勤能补拙”的阐释就已经出了偏差,单说用爱迪生搞发明的事例作为论据,虽然也提到了他的勤奋(“夜以继日的 工作”“上千次试验”)和成功(发明了钨丝),但由于没有提到“拙”这一要素,即没有严格针对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来叙述事例,所以就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体会其成功之处: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最后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
〖小结〗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事实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小试身手:加油!!!以“薛谭学讴”的故事为例进行叙例。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响遏行云》)。论点一:做事不可浅尝辄止
做事不可浅尝辄止。稍加体会就自感万事皆通,沾沾自喜;略微练习便觉深不可测,不可一视,做事如此肤浅虚浮,又怎能成功。古时候,薛谭向秦青学唱歌,尚未学到老师的技艺便要回家,自谓尽之。后来,他听了老师为自己送行时唱的一首歌,才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不仅不走了,而且终生不说回家。因此可见,做事不可浅尝辄止。论点二: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
(二)对比呈现法。
对比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对比法一般是指把同类之中相反或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以便明确它们的不同之处,揭示出对比双方的本质。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 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小试身手:加油!!!
变通成就你我。
(三)概括排比法。
就是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其一,事实叠加。穿越时空,用整饬的句子荟萃名人典例。如:
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蔺相如义正词严,秦廷上怒斥秦王,令完璧终归赵国;晏子唇枪舌剑,楚国中巧对楚王,使楚王自讨其辱;樊哙人微言重,鸿门下严责项王,保主公脱离虎口。这些人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都用满腔热血凝聚忠诚之言,维护伟大人格和国格。
——以上一句一例,大致成排比形式叙事。按照“分说+总结、议论评析”结构形式组织材料。
如论证“坚持是成功的条件” 则可如下排比概述。
马克思花了40年终于写成《资本论》;托尔斯泰历时37年最终写完《战争与和平》;司马光写用了19年终于完成《资治通鉴》。
找准位置,是张骞行出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浙江考生《情感与理智》
其二、叙议结合
叙议结合法就是紧扣论点之要素,通过表示各种关系的词语,把要素的关系表达出来。此法简洁凝练,亦可构成排比句式,使例证更具说服力。例如:
1、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祖逖又怎么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走笔龙蛇、墨染池水的功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而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数学明珠而享誉世界呢!
2、若无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哪里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若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的精神,哪里会有华罗庚在数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若无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哪里会有童第周在生物工程方面令人瞩目的成就呢?
其实,历史已不只一次向人们鸣响警钟:善纳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假如,当初蔡桓公相信了扁鹊的话,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如,当初马谡采纳了王平的建议,他又怎会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呢?假如,当初秦孝公不采纳商鞅之谏而变法,秦国又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如,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而实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多一点未雨绸缪,少一点亡羊补牢,那我们就可以少历经一些离乡背井后的悲欢离合,少看到一些民生凋敝后的拨乱反正;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多一点未急先急,少一点马后空炮,那我们就可以少看到一些战天斗地后的退耕还林,少看到一些垮堤后的洪水泛滥;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多一点“居安思危”,少一点事后诸葛,那我们就可以少看到一些火灾后的抢险救灾,少看到一些乱砍乱伐后的水土流失;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多一点防微杜渐,少一点悔之不及,就可以少看到一些锒铛入狱后的痛心疾首,少看到一些东窗事发后的懊悔。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已向我们证实了事后挽救、事中制止、事前预防孰优孰劣。(《未雨绸缪与亡羊补牢》)
行精兵简政的话,革命政权又何以能变成“小老虎”而吃掉庞然大物的“东洋驴”呢?
• 其二,句式辅助。•
经常用到的句式有:“从……到……” ;“当…… 时……”;“假如……那么……” ;“正因为…… 所以……” •
二、依据排比叙例法补全最后一个事例。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班超志在报国,投笔从戎,面对匈奴从容不迫,沉稳冷静,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则徐志在禁烟,斩钉截铁,面对洋人不卑不亢,稳中含刚,让洋人胆战心寒。
毛泽东,。
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寒家。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读书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例1: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例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2、“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六国论》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第二篇:议论文怎样叙述事例学案
议论文怎样叙述事例学案
一、叙例简明扼要,用概叙,不用描述
议论文的“叙”不同于记叙文的“叙”。它具有论证性功能,是运用现有的已被证实了的材料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可靠。一般说它没有叙写事物,塑造形象的任务,所以不必像记叙文那样具有形象,也不必完完整整。“叙事”是为了“喻理”。
议论文有时也作比较具体的叙述,但它仍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作绘声绘色的描写,叙到足以喻理即止。事例导引:
这几天老天不作美,整天鹅毛大雪,搞得周天寒彻。我父亲患急性阑尾炎,经医生诊断需及时开刀,我特地去医院服侍父亲。在路上,我专拣有人走过的“雪道”。心想,那么多人走过的路,一定不很滑。然而没走几步,便摔倒在地,满身都是雪。口袋中的钢笔都摔坏了,蓝墨水把淡黄色的外套染蓝了。于是横下一条心,闯自己的路,勇敢地在那些“未开垦”的雪地上走,另辟新径。踏在雪地上发出吱吱的声音,身后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脚印。谁知这条新径,使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件事使我悟出了一条道理:旧辙要循,新路不可不拓。
这里通过走“雪道”与另辟新径的对比中悟出一条道理,因此冬天的雪景、父亲的病情、摔跤的情状,同论点没有多大联系,应删去。
这个论据可这样叙述:“雪后,我去医院探病,先拣„雪道‟走,然而却摔了跤。于是我决心闯自己的路,在„雪道‟旁另辟新径。谁知这条新径使我顺利地到达了医院。这件事使我……” 这样简要的叙述完全可以证明“旧辙要循,新路不可不拓”这个论点。拓展练习: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出身于宫廷乐师家庭,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音乐才能,被誉为“神童”。他儿时曾从师于著名的作曲家海顿。有一次,他与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我写了一段曲子,老师您也不一定弹奏得了。”海顿不以为然,心想:我有什么复杂的曲子不能弹奏呢?莫扎特将自己写好的曲子递给了老师。海顿弹奏了一阵后惊呼起来:“这是什么样的曲子呀,当两手分别弹响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呢?看来任何人也无法弹奏这样的曲子。”莫扎特接过乐谱说:“我来试试看。”于是,他坐上琴椅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在键盘中间的音符时,他便俯身弯腰向前埋头,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莫扎特的这个动作令海顿惊叹不已。《打破常规的重要性》
二、叙例根据论点需要,进行定向叙述
“叙例”时不仅要学会裁剪,还必须学会根据论点的需要,将事例中隐藏的东西挖掘出来,增补一些与论点相近甚至相同的词句。可以达到一例多用的目的。事例导引:
以“薛谭学讴”的故事为例进行叙例。
先看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响遏行云》)。论点一:凡事不能走极端。
古时候,薛谭向秦青学唱歌,尚未学到老师的技艺便要回家。后来,他听了老师为自己送行时唱的一首歌,才深感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不仅不走了,而且终生不说回家。因此可见,薛谭所犯的错误就是爱走极端。论点二:身教重于言教。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技艺没学到手便要离开。秦青没有指责他,只是在饯行宴上高歌一曲。歌声响遏行云,使薛谭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他主动要求继续跟老师学习。秦青之所以能留住薛谭,关键就在于他的“身教”。拓展练习:
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十八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他从楼上走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如用这个事例证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论点运用挖掘增补法。叙述:
三、叙例运用排比法,整合材料
可以将一组同类事实论据进行高度概括,一个事例简练至一句话,以排比形式出现。这种概括排比“叙例”,不仅使语言气势磅礴,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力量陡增。事例导引:
蔺相如义正词严,秦廷上怒斥秦王,令完璧终归赵国;晏子唇枪舌剑,楚国中巧对楚王,使楚王自讨其辱;樊哙人微言重,鸿门下严责项王,保主公脱离虎口。这些人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都用满腔热血凝聚忠诚之言,维护伟大人格和国格。
——三句一例,大致成排比形式叙事。按照“分说+总结、议论评析”结构形式组织材料。拓展导引:
论证“转折中希望固守自己”,则可运用如下事例进行概括排比“叙例”:(事例举用:孔明、谭嗣同、文天祥、)
四、没有合适的论据时怎么办
在考试时,当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一时没有论据似乎只好望文兴叹、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乱写一通,而是要想办法做巧妇,做无米之炊。
1、以类代个 无中生有
当作文没有合适的论据或一时想不起好的论据时,不如用类型来代替个体,将某一类人物行为共同点结合起来,按照主题的要求,把一些人的事迹当作大家的事迹来写,会有很好的效果。例:常常是一位亲人的生命如流星般陨落,我们才悲哀于死神的无情;常常是一位朋友在与疾病殊死斗争,我们才咒骂病魔的猖獗横行;常常是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我们才会正视社会上的毒瘤……
2、以喻代例 飞扬文采
当你觉得论据“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不妨以比喻来代替事例作为论据使用,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征服阅卷老师。例:也许腊梅讨厌冬风的肆虐与无忌,却依然在寒冬中吐露芬芳;也许鱼儿讨厌巨浪的汹涌与狰狞,却依然与巨浪为伴,成全生命的真谛;也许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依然飘落,告别那片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新芽……
3、立足课本 就地取材
当你在考试中“寻寻觅觅”却两手空空时,不妨“回首”课本,说不定论据“却在灯火阑珊处”。例: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情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
4、现身说法 置身其中
当我们无论据或无好的论据时,不妨从“我”身上挖掘素材。因为“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的一个缩影,一个了望千变万化的社会的“窗口”,一个洞察社会错综交织的现象的“平台”,一个容纳宇宙万象的“细胞”。将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拿来作为说理的材料,我的经历也就反映了这个事理的脉络走向。同时,当我进入到说理的内里后,我们的文字就具备了一种令读者信赖的真实。我们在说事的过程中也就与读者建构了对话与共鸣的亲和力。当然,我的进入不是随意的,而要充分考虑我的行为是否与话题给定的内涵的意旨很好地统合起来
怎样分析事实论据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论据的三种方法:假设法、探因法、意义法,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以典型的段落为例,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分析点拨法综合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上论据分析课,请同学们看两则例文。比较论据的使用上哪一则存在问题?你觉得存在什么问题? 教师投影 材料一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师生交流,明确:材料一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
材料二的事实论据紧扣论点进行了分析议论,使论点与论据融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而不议”这也是同学现在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重视对论据的分析。
二、方法学习
(一)假设分析法:(出示投影)
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出示投影)材料三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教师范读
分析: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句式? 迁移训练题
材料四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假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反面论据,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用“假若……就……”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二)探因分析法 对论据进行的分析,紧扣论点,探寻原因。材料五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指名朗读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讨论,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对其从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 明确: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探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迁移训练:运用探因分析法分析王羲之的论据 材料三 拓展思维:用假设分析法分析论据(材料五)
(三)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提炼出事件或行为意义,揭示出价值、影响或者危害。材料六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分析: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意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具有一种浩气四塞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具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从而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总结:运用意义分析法,可从正面分析其闪光点,也可对错误的行为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思考:这段论据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口头表达)三总结:
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析必须结合论据,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2、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同一论据,可以提出不同的论点,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四、检测:
指出下段文字在分析论据方面的毛病,并加以改正。
失败是成功之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六百二十八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说,仅在发明电灯的试验中寻找一种适合的灯丝,就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试想,假如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而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板书设计 事实论据的分析
假设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如果---就 假如-----就 倘若----就
探因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之所以-----是因为 “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意义分析法 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第三篇:议论文事例论据分析方法
议论文事例论据分析方法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上论据分析课,请同学们看两则例文。比较论据的使用上哪一则存在问题?你觉得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一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师生交流,明确:材料一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
材料二的事实论据紧扣论点进行了分析议论,使论点与论据融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而不议”这也是同学现在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重视对论据的分析。
二、选用事例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例证一定要能为论点服务,必须能有力地证实论点,不能牵强附会、貌合神离。
其次,所选的事例必须是真实的、确凿的,不能杜撰,不能想当然,否则,论证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三,事例要典型而新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能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力更强,身边人的例子则缺乏典型性。所选事例尽量是生活中刚刚发生的典型例子,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四,例子要充分、多样。整篇文章至少三、四个,每个分论点至少
一、两个。兼顾古今中外,尽量不是一个类别的例子。叙述事例的要求与方法:
叙述事例要概括,语言要简明,因为所选的事实例子是为说理服务的,只要能证明观点就可以,切忌喧宾夺主。叙述完事例后要略加分析,不能以例代议。
分析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三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范读
分析: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句式?
迁移训练题 材料四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假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反面论据,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用“假若„„就„„”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2、探因分析法 对论据进行的分析,紧扣论点,探寻原因。
材料五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指名朗读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讨论,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对其从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
明确: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探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 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迁移训练:运用探因分析法分析王羲之的论据 材料三
拓展思维:用假设分析法分析论据(材料五)
3、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提炼出事件或行为意义,揭示出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材料六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分析: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意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具有一种浩气四塞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具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从而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总结:运用意义分析法,可从正面分析其闪光点,也可对错误的行为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思考:这段论据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口头表达)三总结:
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析必须结合论据,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2、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同一论据,可以提出不同的论点,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四、检测:
指出下段文字在分析论据方面的毛病,并加以改正。
失败是成功之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六百二十八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
说,仅在发明电灯的试验中寻找一种适合的灯丝,就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试想,假如
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而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板书设计
事实论据的分析
假设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如果---就 假如-----就 倘若----就
探因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之所以-----是因为 “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意义分析法 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4、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正反两种事例形成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如: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论“从谏如流”》)作者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齐威王四个人物的事例,一反一正,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充分阐明了对待“从谏”的不同态度及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性。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轻松起跑》)
5、归纳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回扣深化论点。如:
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10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稀连续试验914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坤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举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四个事例之后,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使中心论点“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又如:
磨砺自己,乔达摩·西达多甘愿深居山中,潜心修炼,终于悟出禅机,成为了佛教的如来。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而窃取圣火,甘愿遭受终身被老鹰啄食肝脏的酷刑!唐僧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取得真经,成为了“长生不老”的圣佛。正是那些苦难才磨砺出他们坚韧的意志,而正是他们的坚韧才创造出那一个个不朽的神话,也正是那一个个神话使他们成为人类思想上的君王。《砺志之歌》
6、引申类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所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从而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事例与现实的对照中用反问句来表现,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入思考。如: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谈及自己文革时期虽下乡劳动仍不忘阅读的经历时,眼眸中闪动着泪光。在那样艰苦的时期,一个青年,用顽强守护着心灵的净土。无尽的折磨,疲倦的劳动,都没能占领这最后一片精神的净土。在那样的年代,尚且手不释卷,现如今的我们,又怎能以“没时间”“没钱”这样不堪一击的借口,来丢掉心中最后的一片领地呢?与这些人相比,难道我们不该为易中天先生的执著击节叫好吗?(《坚守心中的净土》)思考:以上各种方法有什么明显的标志性词语?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列四组材料,完成问题。
A组
1、为什么李白成不了一文不值的大官?是因为诗仙的豪迈与脱俗在流浪的山水间得以凝结;为什么李煜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只因他承受着亡国奴的狼藉与悔恨;李清照没有成为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也是因为她尝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正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2、李白官场失意了,他不能当上大官,最后在文学上有大作为;同样,李清照、李煜也因遭到苦难而最终成为一代优秀诗人,生活的磨难使他们激发创作灵感,成就人生大业。
B组
1、李清照过着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居无定所;司马迁遭到宫刑,忍受着别人的冷眼热嘲,尝尽人生百味;屈原被放逐到荒野之地,饥寒交迫;但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没有使他们失去活着的信心,而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这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C组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D组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一共试验了606次,最终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二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么会问世呢?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那也决不会有“606 ”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E组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30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800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300多位时就出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1、以“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为论点,对比A组的两个文段,看看哪个写得更好,写得好的这个事例运用了何种方法分析说理?请分析并总结。
2、其余四组,分别运用了何种方法分析说理?这种方法是如何结合事例分析说理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论点:逆境造就成功
试想,如果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斗争面临逆境时放弃奋斗,那么我们还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国父孙中山在革命事业最困难的时间里,也是拼尽全力,勇往直前。李嘉诚先生面对失败的生意,从不想到放弃,而时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创造奇迹。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成功?是逆境!千千万万的成功大都来自于逆境,也正是逆境,造就了无数人的成功。但,也有不少在逆境的滚滚浪涛中黯然退下的人,他们只能作为历史,永远成为档案„„
思考:上文共用了哪几种分析方法?
三、阅读下文,根据论点,结合论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说理。
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就不应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要怀着执著的信念,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不断超越自己。世界球王贝利一生共踢进两千多个球,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射门。然而当人们问他所进的球哪一个最漂亮时,他却说:“下一个。”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他所导演的影片多次获金鸡奖、百花奖,有的还得了国际奖。而当人们问他对哪一部电影最满意时,他的回答却是:“下一部。”
因果法
假设法
对比法
归纳法
引申类比法
1、因果分析法。
一个是世界球王,一个是著名导演,正因为他们具有执著的信念和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才登上了事业的顶峰。他们不愧是真正的强者!
2、假设法。
假设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更多的人像谢晋那样,永不满足,永远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那么,我们就将拥有全世界最多最优秀的人才。而谁赢得人才,谁就将赢得未来,那时我们还有什么大业不能成就,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从正面推出其必将导致的结果,使论点和论据融为一体。)
试想,假如缺乏这种执著的信念和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贝利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头号球星的,谢晋也成不了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那将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从反面推出其必将导致的结果,使论点和论据融为一体。)
3、对比法。即引出与论据中的事实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借助其与论据的对比使论点和论据融为一体。试以此法扣合如下:
与贝利和谢晋恰恰相反,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赋幽深奇丽,尤以《恨赋》《别赋》最为脍炙人口;到晚年却沉湎安逸而不思进取,以致“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好作品。又据《青年博览》载,人称神童的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进了安徽科技大学,除了只身到图书馆看他的微积分,就是在校园里闲逛,不思进取,成绩一落千丈,结果退学后当了一名油漆工。诸如此类的例子,难道还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4、归纳法。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考察,就不难发现,古今中外像贝利和谢晋这样的成大事者,可谓不胜枚举,比比皆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乃成世界不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齐白石从成名及至80岁以后,五易画风,遂为一代国画宗师;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继1995年推出世界软件史上最为引人瞩目的“视窗95”后,从“视窗98”到“视窗XP”乃至即将上市的“视窗VISTA”,年年都有升级产品问世;爱迪生自16岁发明电话自动拨号机开始,平均每3天就有一项新发明;吴文俊继“拓扑学大地震”之后再创“数学机械化”;张健挑战极限;刘翔超越梦想„„所有这些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5、引申类比法
像世界球王贝利和著名导演谢晋这样在事业上堪称登峰造极的大师级人物尚且时刻不忘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们作为本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青年一代,又岂能满足于刚刚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
第四篇:议论文事例
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败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目标,有信念。即使过程艰幸,最终也能有所收获
话题:“成功的曲折”“永不言败”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80美元环游世界
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罗伯特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话题:“成功的魔杖”“梦想与坚持”“信念”
我竭尽全力
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诚的信徒能背诵的也很少有,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尔•盖茨。
分析:人们在做事之前,往往总是强调困难的因素,而不愿动手,其实,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一个借口。大多数时候,不成功仅仅是因为努力得还不够罢了。
话题:“立志与成功”“人生的奋斗”
项羽欲学万人敌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分析: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话题:“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左思立志 坚韧不拔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分析: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话题:“磨砺与成功”“如何对待别人的嘲笑”
普罗米修斯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偷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难,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而惹怒了众神之王宙斯。宙斯用铁镣把他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逼降的神使赫耳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隶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分析:对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来说,任何加诸肉体的痛苦都无法战胜灵魂对自由的追求。
话题:“对自由的追求”“对信念的坚持”“理想与牺牲”
“这是我的权力
老革命家陈少敏一生正直。“文革”期间,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表决永远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草案时,陈少敏坚决不举手。会后,康生恶狠狠地质问她为什么不举手,她义正辞严地回答:“这是我的权利!”后来她被下放到河南罗山县,受尽折磨。她坚定地说:“不要犯软骨病,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对群众、对国家、对党负责到底。” 分析: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就是坚持了做人的尊严,坚持的真理,也就是维护了个人和民族的尊严。
话题:“信念与尊严”“永不屈服”“骨气”
孙中山的崇高信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40年如一日,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自己别无家产,仅有书籍、衣服、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分析:孙中山执著无悔于革命,在于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弥高。
话题:“成功与信仰”“成功的动力”“可贵的信仰”
相信自己是第一
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当他第一次赛完车回来,向母亲报告结果时,那情景对他后来的成功有很大的影响。
“妈!”他冲进家门,“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跑了第二。”
“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
“但是,妈!”他抗议道,“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了个第二是很好的事情吗?”
“理查!”母亲严厉道,“你用不着跑在别人后面!”
接下来的20年中,理查•派迪一直称霸赛车界。他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有被打破。
分析:能正确地激励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往往就能获得成功的青睐。
话题:“激励的价值”“成功与自信”
区区此心 可誓天日
1911年的“三二九”广州起义,是一次极其悲壮的起义。起义部署工作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计划一千多人兵分十路的起义军,到了起义的当天只剩下了黄兴带领的一百多人,势单力薄的黄兴毅然打响了起义的枪声。这是一场明知道要失败而为之的起义,黄兴率领着这一百多人与百倍于他们的清军展开了破釜沉舟的决死斗争,起义勇士几乎全部遇难。黄兴何以要飞蛾扑火?因为他要给为此次起义捐款的华侨一个答复,他不能让起义流产,他更要给全国沉睡的人民敲响警世钟,唤醒人民推翻满清。“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以此当绝笔。”这就是黄兴当年写下的遗书,一封寄给了孙中山,一封寄给了为此次起义募捐的南洋华侨。
分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任性,偏执,但有时却是一份不知前途却要义无反顾的执著。它折射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悲剧精神和美学原则。
话题:“诚信”“执着”
只要主义真
1928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夏明翰不幸被捕,敌人百般摧残他,他毫不屈服。反动派使出了最后一招,宣布对他“就地处决”。夏明翰要来一张纸,写下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分析:夏明翰誓死不屈的壮举,是什么支撑着他呢?那就是对党的忠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话题:“信念”“忠贞” 为自己定长远目标
董建华1937出生于上海,10多岁时移居香港。因不会讲广东话,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被取笑。董建华人小志气大,主动与同学们交谈,一字一句地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7岁时又到英国读书,父亲寄给他的钱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所以到了暑假,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学,不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
分析:很多人都希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在羡慕别人的机遇与成就时,不妨先学习董建华,为自己定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
话题:“成功之路”“目标与实践”
鲁迅为国弃医从文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分析: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话题:“理想和现实”“选择”
悲情英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从小就显露出了不受他人控制的独立精神和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反英斗争中,年仅17岁的阿拉法特自告奋勇,从沙漠部落中购买武器,偷运到巴勒斯坦,一时成为巴勒斯坦人心目中的英雄。
1948年5月,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法特毅然投身于抗击以色列的战争中。在战火硝烟中,他看清楚了巴勒斯坦人的悲惨命运,认识到革命是惟一的出路。此后十几年的时间,他一直为保家卫国的理想舍身奋斗。
自由,比任何东西都来得更宝贵。阿拉法特朝着理想国度勇往直前,1993年,他与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从而拉开了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帷幕。第二年,他结束27年的流亡生涯,回到阔别多年的加沙。1996年,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连任至逝世。
分析:自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阿拉法特的一生,正是对“不自由,勿宁死”的最好诠释。
话题:“禁锢与自由”“为理想艰苦奋斗”
爱拼才会赢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少年时就立志要在数学上有所作为,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整天进行演算,光计算过的稿纸,就整整装了几麻袋,终于初步论证了这一猜想,创造了欧洲人用计算机都没能做到的奇迹。分析:对事业的追求通常来源于理想以及对事业的信念和拼搏。
话题:“理想与成才”“奇迹的诞生”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晋朝人,胸襟开阔,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听到鸡叫,祖逖说:“这是吉祥的声音呀!”边说边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誓不为人!”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后赵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分析:苦心孤诣,壮心不已,勤学苦练,必将有所成就。
话题:“成功与追求”“听其言,观其行”
一次成功就够了
以下是一个人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过了几个月,媳妇就变卖了他所有的财产逃回了娘家;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可不久又放弃了;后来,他卖过保险,卖过轮胎,还经营过一条渡船,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
人到中年,他成了一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65岁那年,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用这105美元保险金创办了自己的一份崭新的事业;88岁高龄时,他的事业终于大获成功。他,就是 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
分析:一辈子都在追求中,只要一次机会,你就会成功;如果你放弃追求,再多的机会,你都不会成功。
话题:“挫折是一笔财富”“困境与成功”
李清照夫妇典衣治学
李清照夫妇二人勤俭度日,常典当衣物,“取丰千钱”,买来一些碑文古迹,回家研习,且全身心投入。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绸衣,更不置办贵重饰物。有时她在街市上碰见珍贵史料,宁肯脱掉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买回。
分析:李清照夫妇为世人所称颂,流芳百世,这与其对治学的不断追求分不开的。
话题:“治学贵在勤奋”“痴”
“看谁是蠢材”
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期间,有一次在留学生的聚会上,一个金发碧眼的西方留学生站起来挑衅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一向温和的徐悲鸿抑制不住愤怒,走到这个傲慢无礼的洋学生面前,大声说:“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你敢吗?”
1924年,徐悲鸿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分析:徐悲鸿能有那么大的成绩,除了扎实的绘画技巧,无疑有更深层的东西在支撑着他,那就是:国家、民族、个人的尊严。
话题:“民族之光”“尊严”
绝不气馁的贾平凹
贾平凹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并逐步将作品投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比稿费单要多得多,但他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看书、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20年来,他以一枝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分析:毅力是一种闪烁着勇敢者光芒的品质。失败了,不可怕,做一个有毅力的勇敢者,成功定是你的。
话题:“写作之路”“坚持就是胜利”
敢问路在何方
唐玄奘25岁离开长安西游。进入沙漠后不幸迷了路,随身携带的一罐水也不慎掉了。四五天中曾多次昏倒在地,可是只要他一醒过来就继续前进,终于走出了沙漠。他一路越戈壁、翻峻岭,经碎叶城,登帕米尔高原,闯铁门关天险,经历了近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到达天竺国,成为第一个周游古印度的中国旅行家。分析:“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唐玄奘的成功,更印证了东坡居士的这一论断。
话题:“路在脚下”“开拓者”
第七次努力
英国有个人人皆知的故事:古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六次被入侵之敌打败,失去了信心。在一个雨天,他躺在茅屋里,看见一只蜘蛛在织网。蜘蛛想把一根丝缠到对面墙上去,六次都没有成功,但经过第七次努力,终于达到目的。罗伯特兴奋地跳了起来,叫道:“我也要来第七次!”他组织部队,反击入侵者,终于把敌人赶出了苏格兰。
分析:不经意间的一次发现改变了罗伯特的人生。蜘蛛本能的行为给了他启示,坚忍不拔的努力使他最终取胜。
话题:“坚持才能胜利”“信念”
无腿飞行将军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的飞机被击落,他在双腿受伤、冻坏的情况下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回到自己的阵地。双腿截肢后,他经过锻炼,重又驾驶歼击机作战。他很重视人的体育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运动,喜欢划船,踢过足球,当过守门员。他停飞后每天早晨拼命锻炼,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预防感冒。
分析:对于一个双腿截肢后又重回驾驶室的人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发生需要一个支撑点,那就是毅力。
话题:“真正的残废”“残而不废”“精神的力量” 不留退路才有出路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遛达遛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了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一
连数月足不出室,演讲水平突飞猛进。经过一番顽强的努力,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与此相似,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写作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这部仅用了5个月时间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分析:两则事例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断掉退路来逼着自己成功,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
话题:“我们没有退路”“退路是借口
1、勤奋,刻苦努力:
(1)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匡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欧阳修“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苦读,争分夺秒,珍惜光阴。
2、远大抱负、立志:
(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壮志与热情是伟大的辅翼。——歌德
(2)陈胜:年轻的时候就不满足于做一个佣耕者,有远大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领导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有骨气(舍生取义):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失败被俘,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拒不投降,最终英勇就义。
朱自清: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4、虚心:
(1)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2)孔子:“每事问”,看见每样事物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终成圣人。
5、爱国: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2)文天祥、朱自清(见上)
6、真理: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爱因斯坦
(2)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面对火刑,毫不退缩,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7、求知:
(1)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培根
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培根
(2)孔圉(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敢于质疑、发问: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2)戴震:善疑多问,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终成清代的大学问家。
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偏要问个究竟,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9、磨练、挫折: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10、惜时: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2)欧阳修“三上”(枕上、马上、厕上)苦读,争分夺秒,珍惜光阴。
11、有爱心:
莎莉文老师:悉心教导美国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用爱心使她成才。
12、修养、品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康德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言必行,行必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3、实践(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班固
14、友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15、自信: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弯头自然直。东方不亮西方亮,哪里有四方黑沉沉。
16、忧患意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其它名言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吃一堑,长一智。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车覆,后车戒。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多行不义,必自毙。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事实胜于雄辩。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既来之,则安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五篇:议论文事例材料
材料
一、(新华社2006年8月23日电)2006年菲尔茨奖得主之
一、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是一个神秘人物。自从在因特网上发表3篇庞加莱猜想的关键论文之后不久,佩雷尔曼就不再露面,甚至连菲尔茨奖可能也无法把他吸引出来……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开头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据说,美国数学界对这位天才极其佩服,但他拒绝了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著名学府的聘请,而宁可„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来论证“回归恬淡使人执著于事业”的观点
材料
二、“勾践灭吴”这则材料:“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1、如果用它来论证“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这个观点你可以这样叙述:
2、如果用它来论证“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叙述的重心就要发生变化。可这样叙述: 材料
三、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松耕作时,还不忘写作:耕作的闲暇之余,他坐在树荫下,不管是想起什么,见到什么甚至是听到什么,都会立刻用笔记在树叶上再存入罐子。就这样年复一年,当过了十年就已存入了十多个罐子。直到有一天,陶宗仪就将罐子一个个的打开,拿出了积累已久的树叶,他将树叶重新加以修改和整理,些成了一本脍炙人口的《辍耕录》。
材料
四、爱迪生发明的是灯丝。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发现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
材料
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态度是极其严肃的。他花了整整5年时间,写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材料
六、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材料
七、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等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DNA结构潜心研究了3年,意识到DNA是一种螺旋结构。女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到了一张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
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了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告,这种模型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等讨论了鲍林的模型。威尔金斯出示了富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X射线衍射照片,沃森看出了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的结构,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起来。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得出一个共识:DNA是一种双链螺旋结构。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动,马上在实验室中联手开始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从1953年2月22日起开始奋战,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在3月7日,将他们想像中的美丽无比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
沃森、克里克的这个模型正确地反映出DNA的分子结构。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在DNA分子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们分享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材料
八、南朝梁时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官至光禄大夫。后来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诗也平淡无奇了,偶尔灵感一来,写出的东西也一无可取。据说他在梦中丢失了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江郎才尽”
材料
九、方仲永的故事
材料
十、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县币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书帖,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