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古语诗句寓言故事选择训练

时间:2019-05-13 11: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古语诗句寓言故事选择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古语诗句寓言故事选择训练》。

第一篇:哲学古语诗句寓言故事选择训练

哲学古语诗句寓言故事选择训练

1.(广东)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A.二元论 B.两点论 C.实践论 D.重点论

2.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3.下列成语中都蕴涵着一定的哲理,请选出与其它三个成语所蕴涵的哲理完全不同()A.一念之差 B.先入为主 C.心想事成 D.沧海桑田

4.(08 广东)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5.以下成语与“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A.破釜沉舟 B.围魏救赵 C.邻人疑斧 D.一语中的

6.在历代小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成为了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下列名言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7.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下列能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是()①乐极生悲 ②祸福相依 ③代数式“a+b”=“a 一(_b)” ④中国经济发展由过去强调“快”向现在强调“好”转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8.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A.真理是普遍的 B.真理是主观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是绝对的

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A.真理是绝对的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真理是客观的 D.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

10.(08 广东)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质变是事物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D.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1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3.《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话说曹操进退两难,其部下杨修把此时曹操眼中的汉中喻为鸡肋。鸡肋者,以比汉中,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又无益。成语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由此而来。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体现出了以下道理

A.世界是复杂的,抉择是痛苦的 B.矛盾的普遍性 C.事物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 D.矛盾内部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 14.毛泽东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是人民的逻辑。”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上述论断表明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符合规律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15.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6.一架热气球,里面坐着三个人,一个是环境保护科学家,他可以保护地球生存环境;一个是核专家,他可以防止地球发生核战争;第三个是粮食科学家,他可以把荒漠变成桑田。当热气球飞到高空之后,由于重量过重,必须扔下一个人。问:应扔下谁?有一个小孩回答说,应扔下最重的那个人。对此你怎么看? ①正确,因为他懂得创新,敢于解放思想 ②正确,因为他抓住重点 ③错误,因为他答非所问 ④错误.因为他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 B.② C.①② D.③④ 17.蜗牛慢慢往葡萄藤上爬,被甲壳虫看见了。“喂,树上一颗葡萄也没有,你爬上去干什么?”“可是等我爬到了藤上的时候,葡萄就该长出来了。”这则寓言启示我们()A.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主观想象比客观事实更重要 c.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D.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8.一只从外地来到新加坡的蚂蚁习惯地忙碌着寻找食物,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直到储存的食物都变质霉烂了,别人才告诉它新加坡并没有冬天。这启示我们()

A.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重视量的积累 B.要严格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想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D.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19.猪、绵羊和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猪,它大声号叫。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捉我,却是要我的命呢!”这一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A.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样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价值观对社会、人生有导向作用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一只驴子有一次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使盐化了,驴子一下子觉得很轻。后来,它为主人驮棉花过河时,就故意让棉袋往水里泡,结果棉花袋越来越重。这只驴子错在

A.用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脱离客观实际 B.不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地认识问题 c.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起来 D.把个性当成了共性

21.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体能动性

22.2008 年lO 月1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总的看,国际不利因素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这种判断的哲学原因是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事物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c.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D.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2.有一个珠宝商一生致力于珠宝的真伪之辨,技艺炉火纯青。一天,他看到一个孩子将真假珠宝混在一起当作玩具玩耍而自得其乐。对此,珠宝商感叹不已。这个寓言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①在生活中人们辨别真伪是没有意义的 ②游戏并快乐才是人们生活的真实意义 ③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④不同价值观念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生命是一场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有辉煌的一天。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让自己得到多于失去的。”从哲学上看,这段话启示: A.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B.人无完人,人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 C.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

24.(08 广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说明

A.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中庸》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 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 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提倡的就是中庸之道,体现的哲理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不发也不行,发也不行,(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但如果你发而克制的话,就是和(矛盾的同一性),在矛盾的斗争中把握统一。难度极高的一道题。

备注:只要材料能体现做事不走极端,在矛盾着的双方中把握平衡,就可以选“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25、孔子在谈论人的成长时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下列选项包含的哲理与孔子的话最相符的是

A、孟母三迁 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孔子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居住的地方要有仁,才算美好(里仁为美),选择没有仁的地方居住(择不处仁),怎么能说是明智的呢?(焉得知?这里知通智)”

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选项中与哲理相符合的是A孟母三迁,就是要让孟子有个好邻居.26.与成语“水清无鱼”包含相同的哲理的成语是

A.揠苗助长 B.唇亡齿寒 C.流水不腐 D.金无足赤

27.对于这件事,物理老师可能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化学老师可能会用化学知识来说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或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启迪。”下列成语能正确地概括这句话的是: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28.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诗句寓意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9、下列诗句最能体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

30.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1.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最相近的是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32.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33.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下列选项中与“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34.“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这句格言说明事物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转化 c.相反相成 D.相互渗透

15.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互相转化 D.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35.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就是真理”。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 A.条件性 B.具体性 c.相对性 D.客观性

36.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A.牵牛要牵牛鼻子 B.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因地制宜

37.邓小平同志有两旬名言:“摸着石头过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主要体现了

A、否定性与肯定性的统一 B、实践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人民群众与英雄的统一 D.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8.(2008 上海卷)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39.下列观点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的是

A.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D.日有所思,彼有所梦

40.近代学者王国维把诗歌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据此,下列诗句中属于“有我之境”的是()

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D.片云与共远,永夜月同孤

41.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这是因为:()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

D.正是由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42.明代洪应明在(《莱根谭》中写道:达人当顺境一视,而欣戚而忘。意思是豁达的人对于顺与不顺应该一视同仁,对于欣喜和悲戚要一起忘记。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43.“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这一观点是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4、在古代中国,一些入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上述观点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否定意识反映物质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却是唯心的 C、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的物质世界 D、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45.恩格斯说“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的话反映了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体现了()

A.辩证的否定观 B.辩证的发展观 c.辩证的联系观 D.辩证的运动观

47.2008 年的中国,可谓灾难空前,接踵而至:冰雪灾害、地震灾难、,奥运圣火传递中的人为祸害,等等。5 月23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四川北川中学一间高三年级的临时教室的黑板上,凝重 地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励青年学子。“多难兴邦”这一成语体现的哲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

48.古人云:“殷忱启圣,多难兴邦。”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灾难使党经受考验,更加伟大坚强:灾难使人民经受考验,更加团结爱国;灾难也使民族性格得到磨砺,更加坚忍不拔。多难兴邦,表明()

①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③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④看问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9.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于”。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有一次闪耀。艾青的《光的赞歌》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发展自己才能,提高个人素质 B.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 c.追求个性解放,学会享受生活 D.放弃个人利益,铸就永恒的人生

51“人生的阴影.是自己遮挡阳光造成的。”这句话意在说明

A.消除人生的阴影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B.人与周围的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c.要从内因寻找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 D.外因无助于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难题

52.“在每个人的身上/阳光同样的明亮/在每个人的心中/阴影却有浅有深”。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具有主动创

53.以下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B.“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C.“心外无物” D.“心之官则思”

54.右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中 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A.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第二篇:哲学寓言故事(66则)

“百则”哲学寓言故事(66则)

1、【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泙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2、【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老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4、【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们天天看得见,天天摆在面前,要画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无影无形,谁也没见过,不摆在人们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

5、【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6、【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7、【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8、【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9、【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又一次,弥子瑕倍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

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10、【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像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头的人了。

11、【寓言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齐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撤掉他。”“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应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12、【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魏军果然慌忙回师,行到桂陵地面,齐军杀出,大败魏军。邯郸之围解也。

13、【寓言典故】莫如杀人

有个人喜欢谈轮回报应,逢人就劝说要积德,不要杀生。因为佛经上说过,杀什么,来世就会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有下个姓许的先生说:“那么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14、【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15、【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16、【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时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债主来讨债了。欠债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债。”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问欠债的人为何不还钱,他又把理由说了一遍。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人,债主也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并未打人。”

17、【寓言典故】吓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着一位老汉,买了一个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来一条看门狗,取名叫“善噬”。从这以后,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来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问过去的朋友。朋友对他说:“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谁还敢到你家去呢?”老汉恍然大悟,回去就把这两个名字改了。于是,宾客又往来如故了。

18、【寓言典故】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19、【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个老朋友名叫虞任,有两个女儿刚满两周岁。艾子见了十分喜欢,便为自己的儿子订婚。虞任也很刘兴,问:“你的儿子几岁了?”艾子回答:“四岁。”虞任沉下脸来:“你要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吗?”艾子不明他的意思:“为什么呢?”虞任说:“你儿子四岁,我女儿两岁,你儿子比我女儿大一倍年纪。倘若我女儿二十岁出嫁,你儿子不就已经四十岁了吗?要是不幸我女儿二十五岁出嫁,你儿子不是已经五十岁了吗?你不是想叫我女儿去嫁一个老头儿吗?”

20、【寓言典故】腌鸭生腌蛋

甲乙两人头一次吃到腌鸭蛋。甲惊讶地说:“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为什么这种蛋却是咸的?”乙回答说:“我倒是个极明白的人,亏你问着我。告诉你,这咸鸭蛋,就是腌鸭子生出来的。”

21、【寓言典故】专修皇冠

从前有个人靠制剪刀、打铁皮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游玩,跌坏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补。补好后,厚厚赏给他一笔银子。回家途中,遇见一只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见人来了,举起一只血淋淋的脚掌,原来脚掌上戳进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铁钳帮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衔来一条肥鹿作为报答。他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有两样技术,可立即发财。”于是他凑足了一大笔钱,把门面装修一新,并挂起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专修皇冠,专拔虎刺”。

22、【寓言典故】拨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嫌苗长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拨高了。回到家里,疲惫不堪,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都长高了不少。”他的儿子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3、【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从前有个富翁目不识丁,却喜欢自附风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里倍客,有人送来一张借柬,向富翁借一条牛去耕田。富翁拆开借柬,口中念念有辞地看了一遍,对借客点点头说:“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亲自来好了。”旁边的人听了,都捂着嘴暗暗好笑。

24、【寓言典故】挤牛奶

从前有个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用于招待。转而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每天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多了,不便保存,容易变质,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吧,到请客时再一次挤出来,又多又新鲜,岂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只还在吃奶的小牛隔离开来,牛奶也不挤了。请客的一天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牛奶全部干掉了。

25、【寓言典故】锁箱捆笼

从前有个富翁担心自己的财产被盗,便请人做了许多藤箱、木柜、竹笼,把所有的金银细软都装在里头,又把每一只箱笼柜盒都用坚固的铁锁锁得紧紧的,用结实的麻绳捆得死死的。乡里人都就这个老头聪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进了富翁的房间,把箱笼柜盒背的背、挑的挑,席卷而去,决无漏物之虞。富翁的聪明之举,实为强盗偷窃带来了方便。

26、【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他对人们说:“我能够起死回生。”有人问他:“你用什么方法呢?”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我只要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

27、【寓言典故】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28、【寓言典故】何不炳烛

晋平公同著名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说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不高兴地说:“你身为臣子,可取笑君主吗?”师旷连忙说:“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

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便象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象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比起摸黑瞎闯,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29、【寓言典故】驾车顶牛

有个汉子赶着牛车经过岔路口,老牛只顾朝前走。汉子连忙跳下车子,想要叫牛后退几步。本来他只要一手牵住牛鼻子上的缰绳,一手晃动鞭子,牛就会乖乖地向后退。可他很生牛的气,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拖。而牛却拼命地朝前走。于是,一个向后拖,一个向前走,就在路上顶起牛来。这个汉子这样蛮干,结果不免要闯祸。

30、【寓言典故】梧鼠学技

田野里有一种梧鼠,也叫五技鼠,因为它学会了五种本领:会飞、会走、能游泳、能爬树、会掘土打洞。但一样也不精通,说它会飞吧,它还飞不到屋顶上;说它会游泳吧,连一条小河也渡不过去;会爬树,但爬不到树顶;走呢,还不如人走和得快;掘土打洞,还不能把自己的身体掩盖起来。名义上学会了五种本领,但实际上却一样也不中用。

31、【寓言典故】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在郑国做珠宝生意。他用名贵的木兰做了一只装珠宝的盒子,拿高级香料熏染得馨香扑鼻,又用美玉和翡翠装饰得珠光宝气的。有个郑国人看到这只盒子,出高价买了下来,然后把里面装的珠宝全部还给了这个商人,只带走了盒子。

32、【寓言典故】桔逾淮为枳

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酒过三巡,只见两个小官捆着一个人走了进来。楚王故意问:“你们捆着的是什么人?”小官禀报说:“是齐国人,盗窃犯。”楚王对着晏子说:“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晏子站起来说:“我听说,桔子长在江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实,叶子虽很相似,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长在齐国,从来不会偷东西,到了楚国却会偷盗,请问: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33、【寓言典故】杨布打狗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起了雨。杨布就脱了外衣,穿着里面的黑布衬衣回来了。他家的狗仿佛看见陌生人似的,对着他狂叫不止。杨布大怒,拿起一条木棍要揍它。杨朱从屋里出来说:“不要打它,你怎么能怪狗呢?如果让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毛,回来时变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够不奇怪吗?”

34、【寓言典故】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她的儿子又哭又闹,就对儿子说:“你回去,妈妈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孩这才作罢。曾妻从街上回来,见曾子正在捆猪,就说:“你疯了,我是骗骗小孩的。”曾子说:“你怎么能骗小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你现在欺骗孩子,就是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父母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35、【寓言典故】愚人吃饼

有个人十分饥饿,走到一个店子里买煎饼吃,吃完了六个半,就觉得饱了。于是这人非常后悔,给自己打了几个耳光,说:“我现在饱了,是由于吃了这半个饼的缘故。这样看来,前面六个饼是白吃了。如果早知这半个饼就能吃饱,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啊!”

36、【寓言典故】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日子一长,他了解了猴子的性情,猴子也居然懂得了主人的心意。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可让家里人饿着,也要让那些猴子吃饱。不久,家里的粮食快要吃光了。他想减少猴子的定量,又怕猴子们不肯答应,于是他先对猴子们说:“从今天起,我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够了吗?”猴子乱蹦乱跳,表示不满。老头儿又说:“好吧好吧,给你们早上四升,晚上三升,总该满意了吧?”猴子们听了都摇头晃脑地趴在地上,十分满意。

37、【寓言典故】急性汉子

从前有个急性汉子,刚跨进一家面馆就大声嚷道:“怎么还不拿面来?”店主

拿来一碗面,往桌上一倒,说:“你快吃吧,碗我要拿去洗了。”这个汉子窝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告诉妻子:“真把我气死了!”话音未落,妻子连忙打起包袱要走人:“你死了,我得去改嫁啦。”妻子改嫁刚过了一夜,后夫就闹着要离婚。妻子问他是什么原因,后夫气冲冲地说:“怪你还不养出个儿子来。”

38、【寓言典故】姜从树生

有个楚国人首次看到生姜,就对别人说:“这东西一定是在树上结出来的。”别人告诉他:“错了,这是土里生成的。”这个人固执己见,最后说:“我们打个赌,找十个人来问,拿乘坐的毛驴作赌注。”他们找了十个人问,结果个个都说生姜是从土里生成的。这个人哑口无言,愣了半天,对别人说:“毛驴让你牵走,可生姜还是从树上生出来的。”

39、【寓言典故】庸医断箭

有个医生自称善长外科。军营里有位副将在战场上中了流箭,箭头深深地扎进膜内,他立即请那位医生来施行手术。医生掏出一把大剪刀,剪去了露在外面的半截箭杆,就要辞退。副将说:“箭头还扎在肉里头,怎么不取出来?”医生说:“这是内科的事,与外科无关。”

40、【寓言典故】蓬头赤足

鲁国有一对夫妻,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布。有一天两口子决定到越国去发展。有人对他们说:“你们搬到越国去,恐怕会穷得揭不开锅。”两口子不解:“为什么呢?”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越国人是光着脚板走路的;麻布是用来做帽子戴的,可越国人是蓬头披发、从不戴帽的。你们虽然手艺不错,可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去,不穷才怪呢。”

41、【寓言典故】黄公嫁女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为人谦逊。他有两个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也常常说:“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往,众人都信以为真。因此,黄公二女丑恶之名远播,到了婚嫁年龄,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亲。卫国有个人死了老婆,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家求婚。等到婚礼完毕,揭开头巾一看,竟然是个绝代佳人。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才知道黄公过于谦虚,存心把自己的女儿说丑的。于是,二女儿便有许多名门望族来争相提亲了。

42、【寓言典故】踊贵屦贱

齐景公在位时,刑法相当残酷,动辄就把人的双脚砍掉。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做假脚出售。有一天,齐景公想叫晏子换一换住所,对他说:“先生的住宅靠近市场,又狭小,又嘈杂,请换一个清静的住所吧。”晏子说:“这是先父住过的地方,我的功德远不及先父,这间住宅对我来说已经是够奢华的了。再说家近市场,早晚买东西方便,对我是很有利的。”齐景公笑着说:“先生住在市场旁边,可知道最近物价的贵贱吗?”“当然知道。”晏子答道。“那么,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呢?”晏子答道:“假脚卖得贵且在天天涨价,鞋子卖得便宜且在天天跌价。”齐景公听了脸色大变,于是就不再滥用砍脚的酷刑了。

43、【寓言典故】凿湖容水

王安石任宰相的时候,力图变革,大力推行农田水利等新法。一天,一位官员上堂启奏说:“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统统放光,然后垦成桑田,其利益不可小看啊。”王甚为高兴,但沉思了一阵说:“可这八百里湖水放到哪儿去呢?”国子监老先生恰好坐在旁边,开玩笑说:“可以在旁边另外挖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用来容水。”王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44、【寓言典故】以羊换牛

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仆役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齐宣王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

仆役答:“今天是祭祀日,杀牛祭钟。”

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这副可怜相。没有罪而要它去送死,这有悖仁慈。”

仆役问道:“把牛放了,钟还要不要祭呢?” “钟怎能不祭?这样吧,杀一头羊来祭吧。”

45、【寓言典故】一鸣惊人

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于是,楚国大治。

46、【寓言典故】扣盘扪烛

有个人生来瞎了双眼,从来没见过太阳。他想知道太阳的模样,便去问明眼人。别人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形状象脸盆,是圆的。”瞎子接过铜盘,敲了敲,发出了当当的声音,他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过了几天,瞎子在街上听见当当的钟声,高兴地说:“和知道,这就是太阳!”旁人对他说:“不对,太阳是会发出亮光的,就象点燃的蜡烛。”同时拿来一支蜡烛给他摸了摸。瞎子便牢牢地记在心里。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竹箫,便对别人说:“这肯定是太阳!”

47、【寓言典故】鲁王养鸟

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派人把它捉来,供养在宫殿里,把宫里最美妙的音乐奏给它听,用最丰盛的膳食招待它。可这只鸟被吓得神魂颠倒,连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只三天便死了。

48、【寓言典故】獐鹿之辨

王安石之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

49、【寓言典故】儿子也善泅

从前有个善于游泳的越国人,生了个儿子刚满月。他的母亲就要把儿子丢到水里去。有人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母亲回答:“他的父亲是个游泳的高手,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

50、【寓言典故】凿壁移痛

有个生脚疮的人,流血流浓,痛不可忍,呻吟着对家里人说:“快,你们快把墙壁给我凿个洞。”洞凿成了,他忙把那只痛脚伸进邻居家里,足足有一尺多长。家人问:“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让它痛到邻居家去吧,这回跟我没啥相干了!”

51、【寓言典故】负暄献曝

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厦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哩。”

52、【寓言典故】子罕不受玉

有个热衷于拍马的宋国人弄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浑玉,来献给子罕。子罕不要。那个人说:“这是块宝玉啊,只配给您这样的君子做器具,那些贪财受贿的小人可不配用。”子罕说:“你把这块玉看作是宝贝,我呢?把不收你这块玉当作宝贝。”

53、【寓言典故】反裘负薪

魏文侯出去游玩,看见路上有一个人反穿着皮袄,毛向里,皮向外(古时候的皮袄穿时都是毛在外的),背了一捆草。魏文侯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反穿皮袄背柴呢?”那个人回答说:“因为我爱惜皮袄的毛。”魏文侯说:“你这样做,难道不知道皮弄掉了,毛就长不住的道理吗?”

54、【寓言典故】聪明的鸟师

有位捕鸟师在湖泽上张开了罗网,撒下了食饵。不一会儿,成群的鸟雀飞来。鸟师一拉网,所有的鸟儿都网在了网内。这时其中有一只大鸟撑开翅膀,所有的鸟雀都奋力齐飞,便带着网一起飞上了天空。鸟师抬着头,紧追着鸟网。有人对他说:“鸟在天上飞,你凭着两条腿,怎么追得上啊?”鸟师答道:“日暮时分,这些鸟儿都要各自回窠,方向一乱,鸟网就一定会掉下来。”说罢,他仍紧追不止。太阳下山了,网中之鸟有的要飞归树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东,有的朝西,翻飞争竞,闹成一团,不一会,整个鸟网当空落下。鸟师连忙上去,把这些鸟儿都收拾了。

55、【寓言典故】子夏胜肥

子夏去见曾子,曾子对他说:“近来你胖多了。”子夏说:“我战胜了,所以我发胖了。”曾子不解:“你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我在书房里读到尧舜禹的道德仁义,十分羡慕;走到街上看见世俗的富贵荣华,也十分羡慕。两种心思

在心中斗个不停,未知胜负,茶饭不思,人也瘦了。”“那现在谁战胜了呢?”“先王的仁义战胜了。所以我就发福了。”

56、【寓言典故】埋两头蛇

孙叔敖还是小孩时,有一次出去玩耍,看见路上有一条两头蛇。他把这条蛇杀了埋到了地里。回到家里,他就哭个不止。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我听人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死。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要死了,再也看不到母亲了。”他母亲问:“两头蛇现在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看见,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听了说:“你做了一件好事,上天会给你好报的。后来,”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全国人民都相信人的仁德。

57、【寓言典故】盗牛者说

衙役押着个偷牛的犯人经过大街,有个熟人见了犯人很惊讶:“你犯了什么罪啦?”犯人回答说:“悔气撞出来的,上次在街头上闲走,见地上有根草绳,以为有用,顺手拾了起来。”熟人回答道:“拾根草绳也犯法?”犯人回答:“说不清楚,我哪里知道草绳那头还拴着一头小牛呢?”

58、【寓言典故】不死之药

有人来向楚王进献不死之药。传达官拿着药走进内宫,迎面碰到卫队射击手。射手问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可以吃吗?”传达官说:“这是不死之药,怎么不可以吃?”射手听了,一把夺过药吞了下去。楚王大怒,命人将那位射手斩了。射手托人到楚王面前辨白:“射手是问了传达官‘可不可以吃’,传达官说‘可以吃’,他才吃的,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传达官的罪过。而且,这客人送来时说是不死之药,可是射手刚吃下肚,就要被大王杀掉,这就明明是催死之药嘛。这说明是客人在欺骗大王。您要是杀了射手,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宁愿听别人欺骗自己。”楚王听了这话,就把那个射手放了。

59、【寓言典故】一目之罗

有一群鸟飞来了。捕鸟人布了一张大网,结果网到了不少鸟。有个人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一个鸟头只钻一个网眼,于是心里就想:何必那么麻烦,把许多网眼结在一起呢?他回到家里,就用一截一截的短绳子结成许多小圈圈,准备也去捕鸟。别人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他回答说:“去网鸟用的。反正一只鸟头只钻一个洞,我这种网岂不比一张大网省事多么?”

60、【寓言典故】再作冯妇

从晋国有位勇士,名叫冯妇,善于打虎,闻名全国,被提拔作了士人。一次,冯妇和许多士人乘车经过一座山头,有许多老百姓举着锄头、木棒,正在追杀一只老虎。这只猛虎背靠山崖,面对众人,怒跳狂吼,吓得众人不敢上去碰一碰。忽然有人发现冯妇,大家连忙迎上来,请她打虎。冯妇二话没说,振臂下车,老百姓看了一起欢呼叫好;而车上那些士人都在嘲笑冯妇身为士人,却不成体统。

61、【寓言典故】凿壁偷光

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就这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62、【寓言典故】爱钱忘命

永州地方的人都很会游泳。一天,江水暴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流,被大浪打翻,拼命向岸边游去。其中一位使出全部的力气,也游不了几尺。同伴问他:“平日你最会游泳,今天怎么了?”他回答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了。”同伴说:“怎么还不丢掉呢?”他没有回答,只是摇头。不一会儿,更加游不动了。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说:“你好愚蠢,被钱迷得太深了!命都顾不上了,还要钱干什么?”他还是摇头,最后,沉到水下淹死了。

63、【寓言典故】秀才断事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心满意足了。”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吃尽你的稻子。”于是两人争吵不休,便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墙大门,就扭打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地上,各诉状情。秀才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64、【寓言典故】愚公移山

北山有位愚公,年已九十,立志要把阻挡门前交通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率邻子孙开山垦壤,用锹挖、用肩挑,用箕畚运到别处去,一年往返一次。智叟劝他不要白费劲。愚公说:“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它不平吗?”愚公的这种干劲,感动了上帝。上帝就命令神把两座山搬走了。

65、【寓言典故】马价十倍

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整整站了三个早上,连上来问个价钱的人也没有。这人便去求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卖了三天都没人要。麻烦您老帮个忙,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看一看就行了。小人定有酬谢。”伯乐就踱到集市上,在经过马身边时瞟了两眼,又回头看了一下。人们听说了,蜂涌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立刻提高了十倍。

66、【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他对人们说:“我能够起死回生。”有人问他:“你用什么方法呢?”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我只要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

第三篇:哲学专项训练

12.右边漫画《自信》告诉我们

A.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C.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13.临床资料显示,在儿童恶性疾病中,白血病已占到85%。但以目明

A.认识的发展具有客观性 B.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想象 C.物质运动缺乏规律性 D.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14.数学中常常能折射出人生智慧。有人将

这两个

前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条件,白血病的发病机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治愈率仅为8%左右。这说

等式解读为: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太远。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B.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抓住时机才能促成质变

C.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D.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15.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下列诗歌

寓意与其蕴含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谁挥鞭策运四季,万物兴衰皆自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同一片天空,紧邻的区域,空气会发生相互传输、渗透和影响。立足一地一时治理雾霾还远远不够,京津冀联防联控破解区域性环境污染势在必行。区域联合治理雾霾的方法体现了 A.关键部分的功能决定整体功能 B.系统要素的有序性决定事物的发展 C.把要素结合起来就能发挥最大功能 D.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17.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农业、农村的发展缺乏务农劳力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一系列问题。这表明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中国有句古话,“同行是冤家。”作为同行,业务、市场基本相同,但却有各自的具体利益,竞争、冲突在所难免。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

A.事物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19.针对“空巢”老人增多的社会现状,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7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老年人,不常看望老人属违法。新法新规定的出台蕴含的哲理有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 ③通过质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④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0.被誉为“杂交谷子之父”的赵治海在历经多次失败之后,认识到套用杂交水稻、高粱的模式去研究杂交谷子,是没有出路的,他抛开国内已沿用20多年的研究方法,根据谷子特性,采用光(温)敏两系法去试验谷子杂交,终于选育出“张杂谷”系列良种,亩产最高达到810公斤。这说明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科技创新必须发扬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③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自我砥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孔子云:“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厚德”作为精神品质,其主要内涵是注重日常道德修养,拥有高远博大胸怀。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提倡“厚德”,因为

A.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B.正确的价值观对人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C.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2.“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社会犹如列车,需要正能量的驱动才能安全前行。而正能量的创造与积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 “微贡献”。下列观点与这一说法相一致的是

A.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B.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能实现自我价值 C.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付出 D.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

23.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呼声日趋强烈。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征地制度旨在

A.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C.推行我国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迈向私有化 D.表明社会主义的对抗性矛盾依然没有解决

2013年11月12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科技体制创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

38、材料一:当前,受经济利益、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不仅事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的重大提升。但是,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举措应顺应、遵循其自然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1)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观点。(9分)

材料二:早在2013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2)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相关措施。(9 分)

材料三: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我国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航天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开启航天新时代;神舟十号共载三名宇航员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进行无人和有人的交会对接。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人“上天”从未停下脚步的认识论依据。(8分)

39.(26分)2013年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改善民生离不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某校高三(17)班同学对此颇感兴趣,搜集以下材料邀你共同探究。

〖美丽中国邂逅十面“霾”伏〗

2013年3月两会刚刚开幕,北京就又笼罩在了新一层雾霾中,一些地方的PM2.5达到了200乃至300以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媒体呼吁: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战胜雾霾,人人有责,我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

(1)结合材料用发展观的知识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人人有责,我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哲学依据。(6分)

〖公平:步步“惊”心〗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更公平” 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什么道理。(12分)

〖改革方案 凸显民生〗

备受各界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于2013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翻阅这一方案,其中凸显出让吃得更安心、服务更便利、社会更诚信这“三大民生指向”,举措浓墨重彩,直面民生关切。

(3)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凸显“三大民生指向”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8分)

答案

12—15 CDCA 16-20 DBCBA 21-23 BCB

38、(1)①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设文化强国是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出现道德危机和道德焦虑等现状而提出的战略。(3分)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我们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社会道德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轨迹,所以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举措应顺应、遵循其自然过程。(3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提升民族道德品质体现了这一点。(3分)

(2)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3分)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领域、民生工程倾斜是政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3分)

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改善民生,就是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3分)

(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客观 世界的认识要不断深入拓展,就不能停下脚步。(4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中国人“上天”攀登科学高峰,更不能停下脚步。(4分)39.(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3分)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建设美国中国是个量变的过程,建成美丽中国是质变。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建成美丽中国,实现美好愿景。(3分)

(2)①党在各个时期注重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处理,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4分)

②党基于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社会状况,对效率与公平关系提出不同的方针政策,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

③党在不同时期对效率与公平的阐述和要求各有侧重,体现了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4分)

(3)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方案凸显出让吃得更安心、服务更便利、社会更诚信这“三大民生指向”,使广大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4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可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和发展。机构改革只有凸显“民生诉求”,才能有效转变国务院机构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与发展。(4分)

(如果答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与解决也可以)

第四篇:哲学名言诗句试题

1、我国诗词歌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下列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进曲折)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联系外因)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发展)

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下列与此古训蕴含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B.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

C.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文学中,这种以物拟人写法反映的哲理是 A.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 C.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D.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4、“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 路就延长”。这首《散步》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评价也就不同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中央电视台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哲学角度看,这句广告语 A.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B.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有一定道理,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6、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A.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只要客观条件具备,事情一定能办成功 C.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D.办事情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7、“心想事成”、“美梦成真”,从哲学角度看是

A.夸大了意识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8、“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告诉我们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精神贡献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9、“掩耳盗铃”寓言中的盗铃人,违背了()哲理。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有规律的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

1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句话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B.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11、“脑子决定步子”、“思路决定出路”是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之谈。这主要强调了()A.意识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12、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是()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13、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应追求“头等智慧”。赫拉克利特说:“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关于驾驭一切的思想。”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有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④哲学作为一定形态的文化最终决定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A.①② B.③ C.①④ D.②③

14、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在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就认为()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15、“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类似的是()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的名句。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是因为王安石()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B.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C.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7、“兢慎”一词,见于唐杜荀鹤《泾溪》一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主要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意识具有反作用

18、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里,开始跳蚤—下就能从杯里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口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观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因为它的目标高度已经不及杯子的高度了。上述实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人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大作用 C.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办事情才能成功

D.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世界也具有决定作用

19、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说,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变得肮脏。以下观点与题目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是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②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0、温家宝总理在谈到金融危机前景时说:“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下列说法与之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昨夜江边春水生,朦膛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B.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C.径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D.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21、借科学家之“囧”(网意:尴尬),说生活智慧。有本数学读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三人分别被关押在不同的房间里。房间里有充足的、不同种类的罐头,但没有开罐头的工具。一年后:

◎工程师利用房间里的东西制作了启子,再用罐头盒和食物做成炸弹,逃了出去。

◎物理学家采用把罐头抛向墙壁的方法吃到了罐头,并计算了把罐头抛向墙壁时最容易打开罐头的角度和速度。

◎数学家一个罐头也没打开,饿死了。但数学家解决了罐头怎样码放才能看起来舒服且便于拿取的问题;另外,他在证明下面的理论过程中死去:

定理:如果打不开罐头,我就会死去。

证明:如果我能打开任一罐头……

这个揶揄数学家的小故事告诉我们

①如果知识构成不同,意识结果就会有差异②一般意义上讲,实践比认识更有价值 ③理论很重要,但科学的理论更重要④认识形成第一次飞跃是不够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才是终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这句话体现了爱国与爱家是统一的,下列名言与这句话主旨一致的是

A.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B.国家将兴有祯祥,国家将亡有妖孽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

22、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人们认为这是兔子的弱点。于是,兔子的父母和老师就强制它去学游泳。可耗了大半生也没学会,兔子很疑惑而且非常痛苦。这个寓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实现主客观的统一,需要一定条件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人们利益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23、“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上述基本原则体现了我党的群众工作路线。这一工作路线的哲学依据 是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4、行为学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十重要„+重要= 0。下列古语中与其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D.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25、“费解的金融品、迟钝的监管者、神经质的投资者,这就是21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弗教授的这一深刻论述

①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本质 ②实现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③运用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④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2008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通俗话语强调改革开放让人会心一笑。在2009年的两会上,政协主席贾庆林则用“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表述新时期政协的职能,令人耳目一新;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被认为“语言简练,条理清晰,用数字、用事实说话,我们百姓深有体会,感觉真实亲切”。我国政治生活中流行“大白话”,体现了

A.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B.政府职能的转变 C.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D.政府依法行政

27、一个有梦想的人,才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一个有伟大梦想的人,才会去做伟大的事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哲学角度看,这句广告语

A.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B.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有一定道理,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有问题,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28、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

A.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山、雨、月、松、泉、石”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山间景物巧妙结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这告诉我们 A.量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决定了走曲折的路

C.事物内部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D.把不同事物简单组合,就能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

30、“镜子,是光亮的,世界上最亮的镜子,莫过于群众的眼睛。”这告诉我们 A.客观要与主观相符合 B.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31、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2、.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33、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你把木桶倾斜放置,并且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C.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事物不可捉摸,难以认识

34、科学上“温热有隙效应”有这样一个实例:点燃两根火柴,分开很远摆放,不一会儿就熄灭了;让两根火柴紧挨着,时隔不久也熄灭了;只有当两者的间隙适中时,两根火柴相互辉映,直至完全成为灰烬。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获得的生活智慧是 A.要善于抓住时机,促进事物质的飞跃 B.过犹不及,要善于把握火候和分寸 C.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发展创造条件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5、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6、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X90%X90%X90%X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启示我们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7、“100—l=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l%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l=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8、“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它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它能增加群体竞争优势。“集聚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②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③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9、“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从哲学上看,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启示我们

A.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

B.要重视量变,积极促成质变 C.要充分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0、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B.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的倾向 C.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41、有句话这样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改造自然 B.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2、“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3、“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是一幅励志读书的楹联。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4、我们常说:“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句话体现的主要哲学原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规律的客观性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5、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该定律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①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质变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6、开学第一天,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臂往前甩,然后再往后甩。”说着,他做了一遍示范。“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可是一年之后,苏格拉底再问的时候,全班却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这个人就是以后的大哲学家柏拉图。这件事启迪我们坚持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D.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47、郑板桥有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8、行为学有这样一个公式:重要十重要…+重要= 0。下列古语中与其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C.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D.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49、.“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路就延长”。这首《散步》蕴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评价也就不同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0、我国古代“文彦博数豆”的故事,说的是文彦博小时候准备了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了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自觉改造客观世界

51、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52、大力发扬“五千精神”,即“千辛万苦”去创业、“千方百计”来经营、“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千条万绪”抓根本,是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表明()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规律办事的基础和前提 C.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D.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5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4、面对西方无端的狐疑和指责,温总理指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中国外交独特的软实力。“古交如真金,百炼色不回”,是中非关系的真实写照。这一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B.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C.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55、俞敏洪在新浪微博上说过,一个人的成长有两个条件,一是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没有任何人会在一天之内成长起来,就像一棵树一样,十年过去才会发现长大了,另一个条件是生命的热情永不熄灭,不管多么卑微,内心的种子一定要向往天空,要尽力伸展自己的枝叶去触摸蓝天,去追逐天空的云彩,有了向上的心,一定就会有灿烂的果。这表明了()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③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④有了理想,就能转化成现实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56、“上得山丘好,欢乐含苦辛。请勿歌仰止,雄峰正相迎”这首诗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 ①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②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取决于个人素质的高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7、绿羊羊,喜羊羊,穿着绿色新衣裳。小街走,大街站,有谁需要赶快上。帮助老,扶持幼,宾至如归暖洋洋。”这首童谣也表达了人们对广州亚运志愿者“绿羊羊”的赞许和认可。这表明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不断砥砺自我④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8、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勿以善小而不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9、心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练习的人,如莫扎特6岁开始作曲,但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这时他已经写了10年,超过1万小时。下列选项与“一万小时定律”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C.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60、鲁迅说:“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这句话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人应该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 C.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61、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古人的名言名句,富有哲理性,对我们的今天仍然产生重要影响。下列名言名句能够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祸兮福之所;福兮祸之所伏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五篇:寓言故事蕴含的哲学道理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寓言典故】杀龙妙技

朱泙漫变卖了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杀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踩住龙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教学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人们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观存在:要杀龙,就首先要有龙的存在。这正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寓言典故】人和鱼雁

齐国有一户田姓人家,在家大摆筵席。客人中有献上鱼和雁作为礼物的。主人看了很高兴:“一天对我们真优厚啊!你看,这些鱼儿、雁儿,不都是为我们的口腹享受而生的吗?”客人们听了随声附和。座中有一位鲍家小孩,才十二岁,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种。由于大小智力的不同,生物界有弱肉强食的情况,但并没有什么上天注定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选择可吃的东西做食品,这些东西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类创造的?正如蚊子喝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要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么?”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唯心主义和有神论者总是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神或上帝的“杰作”,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而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鲍家小孩的话,难道不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吗?

【寓言典故】画鬼最易

有一个客人为齐王绘画。齐王问他:“画什么东西最难呢?”他说:“画狗画马都是最难的。”齐王又问:“那么画什么东西最容易呢?”客人说:“画鬼最容易。因为狗和马人们天天看得见,天天摆在面前,要画得惟妙惟肖,就很不容易。至于鬼呢,无影无形,谁也没见过,不摆在人们面前,谁也不能证明它不象鬼,所以画起来就最容易了。”

[教学内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这个寓言说明: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之类的东西,鬼神之类的东西,无非是人们主观想象,并非客观实在。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寓言典故】从象箸推去

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了;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受的欲望就会不断的扩大,必然要用天下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望,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亡了国。因此,所谓圣人就是见微知著,从端倪推测后果。

[教学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简要分析]未来事物是将来才出现的,但人们可以想象未来事物的状态,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预见,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提出计划方案。这样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箕子的担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象箸”推出来的,是“从端倪推测后果”,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寓言典故】苑囿嫌大

齐宣王问孟子说:“我听说周文王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有没有这样的事?”

孟子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齐宣王叹口气说:“我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老百姓可以进去砍柴,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我初来齐国,问明了禁令才敢入境,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不是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理吗?”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有正误之分,就主观方面而言,主要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面对同一个猎苑,齐宣王嫌太小,而老百姓嫌太大,原因何在?阶级立场不同而已。

【寓言典故】偷鸡贼

有个人专门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快不要偷了,这是不道德的。”他说:“我决心痛改前非,不过我偷瘾很重,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明知是不道德的事,就应及早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教学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简要分析]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不及时改正、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寓言典故】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又一次,弥子瑕倍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国王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

【寓言典故】疑人偷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疑心是邻家的儿子偷的,就很注意他,总觉得他走路、说话等动作态度无处不象是一个偷他斧头的人。不久,老头儿在他自己上山砍柴的山谷里找到了斧头。他再留心邻家儿子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处象是偷斧头的人了。

[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 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该有认真精神。但有的人往往用自己的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对齐宣王说:“你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玩。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室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样办呢?”齐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假如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撤掉他。”“假如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应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教学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简要分析]人往往对别人身上的缺点看得很清楚,却往往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清,或文过饰非。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寓言典故】围魏救赵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魏军果然慌忙回师,行到桂陵地面,齐军杀出,大败魏军。邯郸之围解也。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简要分析]为什么齐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而赵国邯郸之围即解呢?因为赵、魏、齐三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即联系。

【寓言典故】莫如杀人

有个人喜欢谈轮回报应,逢人就劝说要积德,不要杀生。因为佛经上说过,杀什么,来世就会变成什么;杀牛变牛,杀猪变猪,即使杀一只蝼蛄、蚂蚁,也莫不如此。有下个姓许的先生说:“那么都不要杀,最好去杀人。他不是说杀什么变什么吗?那么今生杀人,来世还变人,不是好得很码?”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它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佛教中的轮回报应,其实是某些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在这个寓言中变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寓言典故】破罐不顾

东汉末年,有个叫孟敏的人,买了一只陶罐,在路上不小心摔破了。孟敏连看也不看一眼,径自走了。路人觉得奇怪,过去问他:“你的罐子打破了,怎么连看也不看一下呢?”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教学内容]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简要分析]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和自觉性和预见性。罐子破了,看看当然不能复原,但可从中吸取教训,分析一下摔破的原因,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从而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寓言典故】治驼背术

从前,山东平原城里有位医生,自称善治一切驼背,手术简便、价钱公道。有个人背驼得直里六尺,横里八尺,听说有这等神医,连忙准备厚礼前来求治。医生吩咐他伏在地上,然后跳上去就狠命踏将起来。驼背叫道:“你要杀死我啊!”这位医生说:“我的招牌上不是明明写着专把驼背弄直,至于你的死活,同我有啥相干?”

[教学内容]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简要分析]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要求我们从整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中,综合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故事中的医生,只管解决眼前的、局部的问题,而根本不管是否会妨碍长远的、全局的方面,是非常可笑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寓言典故】打即不打

古时有个人,借了别人的钱,到期债主来讨债了。欠债人说:“一切都是变化的,借钱的那个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不欠你的债。”债主发了脾气,打了他,两个人撕扭到了法庭。法官问欠债的人为何不还钱,他又把理由说了一遍。法官问债主为什么动手打人,债主也说:“一切都是变化的,打人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因此我并未打人。”

[教学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简要分析]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会走到何等荒谬的境地。

【寓言典故】吓人的名字

大街上住着一位老汉,买了一个家僮,取名叫“善搏”,又弄来一条看门狗,取名叫“善噬”。从这以后,所有的客人朋友都不上他的家来了,整整三年。他很奇怪,就去问过去的朋友。朋友对他说:“你取的名字,又是善搏,又是善噬,谁还敢到你家去呢?老汉恍然大悟,回去就把这两个名字改了。于是,宾客又往来如故了。”

[教学内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简要分析]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把握发展的概念,就必须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但有的人总喜欢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常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至受骗上当。其实名字和实质并不等同,故事中老汉的朋友太看重名字了,以名取人实属可笑。

【寓言典故】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寓言典故】幼女配老翁

艾子有个老朋友名叫虞任,有两个女儿刚满两周岁。艾子见了十分喜欢,便为自己的儿子订婚。虞任也很刘兴,问:“你的儿子几岁了?”艾子回答:“四岁。”虞任沉下脸来:“你要我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吗?”艾子不明他的意思:“为什么呢?”虞任说:“你儿子四岁,我女儿两岁,你儿子比我女儿大一倍年纪。倘若我女儿二十岁出嫁,你儿子不就已经四十岁了吗?要是不幸我女儿二十五岁出嫁,你儿子不是已经五十岁了吗?你不是想叫我女儿去嫁一个老头儿吗?”

[教学内容]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虞任之所以得出“幼女配老翁”的结论,是因为他没有把小孩的成长如实地看成一个过程,而是看成了几个点:女儿二岁时,艾儿四岁,相差一倍;女儿二十岁时,艾儿应该是四十岁。实际上女儿从二岁到二十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她长了十八岁,同样艾儿也长了十八岁,应该是二十二岁,而不是四十岁。

【寓言典故】腌鸭生腌蛋

甲乙两人头一次吃到腌鸭蛋。甲惊讶地说:“奇怪,我每次吃蛋都是淡的,为什么这种蛋却是咸的?”乙回答说:“我倒是个极明白的人,亏你问着我。告诉你,这咸鸭蛋,就是腌鸭子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简要分析]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腌鸭生腌蛋”中腌鸭与腌蛋之间并不存在这种联系,而是这个人的主观想象,故唯心主义观点。

【寓言典故】专修皇冠

从前有个人靠制剪刀、打铁皮为生。有一天,他碰到皇帝在郊外游玩,跌坏了皇冠,便命他去修补。补好后,厚厚赏给他一笔银子。回家途中,遇见一只老虎卧在地上呻吟,见人来了,举起一只血淋淋的脚掌,原来脚掌上戳进了一根竹刺。他取出铁钳帮老虎拔出了竹刺,老虎立即衔来一条肥鹿作为报答。他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有两样技术,可立即发财。”于是他凑足了一大笔钱,把门面装修一新,并挂起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专修皇冠,专拔虎刺”。

[教学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简要分析]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应该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故事中的主人公错把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把希望寄托在了偶然事件上,结果肯定是一无所获。这个寓言与《守株待兔》有异曲同工之妙。

【寓言典故】拨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嫌苗长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拨高了。回到家里,疲惫不堪,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都长高了不少。”他的儿子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学内容]按客观规律办事

[简要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惩罚。故事中的这个人,由于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只能是好心办坏事,事与愿违。

【寓言典故】富翁借牛

从前有个富翁目不识丁,却喜欢自附风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里倍客,有人送来一张借柬,向富翁借一条牛去耕田。富翁拆开借柬,口中念念有辞地看了一遍,对借客点点头说:“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亲自来好了。”旁边的人听了,都捂着嘴暗暗好笑。

[教学内容]按客观规律办事

[简要分析]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做到实是求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懂装懂,不知为知,难免闹出笑话。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寓言典故】挤牛奶

从前有个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用于招待。转而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每天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多了,不便保存,容易变质,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吧,到请客时再一次挤出来,又多又新鲜,岂不更妙。主意打定,主人便把母牛和那只还在吃奶的小牛隔离开来,牛奶也不挤了。请客的一天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牛奶全部干掉了。

[教学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简要分析]本想得到又多又新鲜的牛奶,但结果却是一点牛奶也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只看到了牛奶容易变质、不易保存这一面,而没有看到牛奶不挤要干掉的另一面。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矛盾。

【寓言典故】锁箱捆笼

从前有个富翁担心自己的财产被盗,便请人做了许多藤箱、木柜、竹笼,把所有的金银细软都装在里头,又把每一只箱笼柜盒都用坚固的铁锁锁得紧紧的,用结实的麻绳捆得死死的。乡里人都就这个老头聪明。然而有一天,一群小偷溜进了富翁的房间,把箱笼柜盒背的背、挑的挑,席卷而去,决无漏物之虞。富翁的聪明之举,实为强盗偷窃带来了方便。

[教学内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简要分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富人为了防止财产被盗,做了锁箱捆笼的工作,但同时也为强盗偷窃带来了方便。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寓言典故】起死回生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他对人们说:“我能够起死回生。”有人问他:“你用什么方法呢?”他回答说:“我平时能治疗半身不遂的病。现在我只要加倍用药,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吗?”

[教学内容]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简要分析]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首先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原因就在这里。公孙绰不懂得这一点,闹了个大笑话:半身不遂和死人完全是两回事啊!

【寓言典故】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教学内容]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简要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位裁缝之所以名响京城,是与他能出色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来开的。

【寓言典故】何不炳烛

晋平公同著名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说着说:“你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不高兴地说:“你身为臣子,可取笑君主吗?”师旷连忙说:“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之日一般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便象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象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比起摸黑瞎闯,哪一种更好呢?”晋平公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简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师旷的分析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学习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但他的分析同样告诉我们:不管怎么样,学习对人总是有好处的,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寓言典故】驾车顶牛

有个汉子赶着牛车经过岔路口,老牛只顾朝前走。汉子连忙跳下车子,想要叫牛后退几步。本来他只要一手牵住牛鼻子上的缰绳,一手晃动鞭子,牛就会乖乖地向后退。可他很生牛的气,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拖。而牛却拼命地朝前走。于是,一个向后拖,一个向前走,就在路上顶起牛来。这个汉子这样蛮干,结果不免要闯祸。

[教学内容]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简要分析]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即“牵牛要牵牛鼻子”。这个笨汉子牵牛没有牵牛鼻子,只会蛮干,实质上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最终难免要受到惩罚。

【寓言典故】梧鼠学技

田野里有一种梧鼠,也叫五技鼠,因为它学会了五种本领:会飞、会走、能游泳、能爬树、会掘土打洞。但一样也不精通,说它会飞吧,它还飞不到屋顶上;说它会游泳吧,连一条小河也渡不过去;会爬树,但爬不到树顶;走呢,还不如人走和得快;掘土打洞,还不能把自己的身体掩盖起来。名义上学会了五种本领,但实际上却一样也不中用。

[教学内容]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简要分析]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既要学会统筹兼顾,更要明确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关键,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梧鼠想样样都会,结果是一样都不会。

【寓言典故】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在郑国做珠宝生意。他用名贵的木兰做了一只装珠宝的盒子,拿高级香料熏染得馨香扑鼻,又用美玉和翡翠装饰得珠光宝气的。有个郑国人看到这只盒子,出高价买了下来,然后把里面装的珠宝全部还给了这个商人,只带走了盒子。

[教学内容]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简要分析]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郑国人买椟还株,没有把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摆正,过分突出了次要的一面,颠倒了事物的主次关系,造成处理问题的不当

下载哲学古语诗句寓言故事选择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古语诗句寓言故事选择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语、古语、谚语的哲学解释--2014高考政治必备

    谚语、古语、成语、"典故"语录精析—哲学解析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

    文言文寓言故事阅读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哲学限时训练教案

    1.下面漫画表明 (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B.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以......

    哲学第四单元训练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编制 苗广征 审核 刘大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3·杭州模拟)下边漫画体现的哲理有() A......

    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大全)

    鲤鱼网(http://) 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

    作文训练:选择

    话题作文:以选择为话题写作作文训练 一、作文指导 我们的班级生活有很多有趣、天真、值得记录的故事,静静地回想一下,捕捉和记录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真实而生动的画面,刻画我们......

    2011中考诗句默写训练

    2011中考诗句默写训练 (2)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 , 。 (5)潭中鱼......

    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 (3000字)[5篇模版]

    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选择题的举例和分析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