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 (3000字)
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选择题的举例和分析
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
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
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
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体现了辩证法,应选a。b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c强调的是外因对人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了内外因的辩证法的思想,d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未体现辩证法。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图是指地图、图纸,是意识的东西,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而非主观,选b。
4、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解析:什么是辩证法?美和善是人的主观反映,并且美和善都是好的方面,不构成矛盾。b中的“登”、“临”是指实践,“知”是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中将“是”与“彼”等同,否认了事物间的区别,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光明”与“黑暗”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和对立统一的关系,相比较而存在的,选d。
5、(2000年全国卷)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解析:b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c是有神论,d体现了辩证法的变化发展的观点,a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神”即神灵,是无神论。选a。
6、(2001年春季招生政治卷)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解析:考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认清中国国情和认清中国革命的问题,“认清”是主观,国情和中国革命是客观,即客观存在(中国国情、中国革命)与主观认识(认清)相统一的问题。题干讲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使主观符合客观,选c。
7、(2001年春季招生政治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解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其意思是,社会是变化发展的,社会情况不同了,采取的 政治措施也要相应地变化,哲学启示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选a。c也可以。
8、(2001年春季招生政治卷)下列选项中,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的有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善者”和“不善”、“从之”和“改之”是一对矛盾,但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互转化。②是形而上学,选c。
9、(2001年春季招生政治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解析:如果不折不扣地完全相信书上的知识,那么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不如无书,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a、b、d是认识论,c是辩证法。选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错。
10、(2002年广东、广西政治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解析:庖丁解牛,包含的哲理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揠苗助长,包含的哲理是:不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只按主观愿望办事,就会遭到惩罚。两个故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选c。b错。
11、(2002年广东、广西政治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解析:题干讲的是同一种东西(橘),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淮南、淮北)下,就会成为彼此有差别的东西。这说明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选b。a、d理论上错。
12、(2002年广东、广西政治卷)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考查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克拉底鲁承认事物的不断变化,不承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从而导致了不可知论。选c。
13、(2002年全国文综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解析:“月是故乡明”不是客观事实,是诗人真切的主观感受。审美活动也是认识活动,自然也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选b。
14、(2002年全国文综卷)“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解析: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事物,其运动的规律是不同的,②③错。自然界和社会中都有偶然性、非重复性的现象,不能说都是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地出现相类似现象正是规律作用的体现。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循环往复。选a。
15、(2002年全国文综卷)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这说明
a、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与社会生活无涉
b、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 c、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d、哲学理论要创新就必须抛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解析:哲学作为一种思辨活动,不仅涉及社会生活,还涉及自然界和思维,a错。“创新”是指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有所突破,哲学理论的创新也不例外,d错。“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表明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思想基础上的,不是凭空臆造的,选b。c说法错误。
16、(2002年全国文综春招卷)“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解析:“和而不同,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选d。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7~18题。
17、(2003年北京文综卷)明清之际的叶昼说:“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既然趣了,何必实有其事并实有其人?若一一推究如何,岂不令人笑杀?”意思是说,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这是因为
a、艺术创作并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完全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解析:“艺术创作不必拘泥于事实上的真实”,艺术创作作为主观创作,不必要求主观与客观的完全相符。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创作,有特定规律。选d。
18、(2003年北京文综卷)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解析:“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选c。
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回答19~20题。
19、(2003年全国文综卷?新课程)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性
解析:“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说明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主观认识,并不要求与客观完全一致,可以加上创作者的“意”“趣”。这体现艺术创作既遵循一般的认识规律,也有其特有的规律,选d。b、c是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错误理解。选d。
20、(2003年全国文综卷?新课程)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
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解析:“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表明c。选c。
21、(2003年全国政治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登”、“临”是指实践,“知”属于认识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a。
22、(2003年全国政治卷)今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0周年。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有力量。”这句话说明
a、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c、个人活动影响社会发展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考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雷锋的话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一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即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选b。
23、(2003年江苏政治卷)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解析:鲁迅的话强调的是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都不能“天马行空”,都离不开客观实际,a、b、d不合题意,选c。
24、(2004年江苏政治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树欲静而风不止”,寓意是人们想使事物静止,但阻挡不了,这说明了事物的客观性。
25、(2004年北京文综卷)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是因为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解析: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b、c错误。选d。
26、(2004年北京文综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想象属于意识,任何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任何意识的形式都是主观的。选c。
27、(2004年全国文综卷ⅳ)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
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示 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
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8、(2004年全国文综卷ⅳ)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
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④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因果型的选择题,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律和是否人类根本利益)和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反作用。选a。
29、(2004年全国文综卷ⅳ)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题干中提示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选a。③错。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回答30~31题。
30、(2004年全国文综卷ⅲ)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们需要
①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迎接挑战 ②有战胜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质
③以乐观的心态回避挫折 ④树立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矛盾是具有普遍性,人生也充满矛盾,考查怎样对待矛盾。选b。
31、(2004年全国文综卷ⅲ)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解析:考查的是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和运用,选a。
32、(2004年江苏政治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解析:“一分为二”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不能混为一谈;“合二为一”的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两者合起来,说明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a、b只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没有说明对立,d只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选c。
33、(2004年江苏政治卷)甲说:“我在故我思”,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二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③甲是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甲、乙的话中的“在”与“思”分别是指哲学上的“客观存在”和“思想意识”,甲、乙二人在世界本质问题上发生了分歧。选d
34、(2004年江苏政治卷)“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解析:“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说明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选b。
35、(2004年广东政治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解析:a体现抓主要矛盾,或关键的局部的重要性;b是现象反映本质,或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体现因果联系,或体现了精神力量的作用;d体现量变与质变。
36、(2005年江苏政治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解析:诗句含意是过去在王公贵族家中的东西,如今进入百姓家,这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选b。a在理论上是错误的,c、d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37、(2005年江苏政治卷)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解析:“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d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体现两点论的道理。
38、(2005年江苏政治卷)“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这句话说明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 ③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机遇是外因,能不能起作用变成良机,关键在于内因,看你是懒惰还是勤劳。选d。
39、(2005年广东政治卷)“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解析:诗中说的是当时正常的社会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c是片面的,d不是哲理。选b。
第二篇:以国家历史文化为背景分析
以国家历史文化为背景分析,客观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与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因素,最后关于讨论了关于家庭的教育扭曲因素
大学生道德信仰,就是大学生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与奉行,是 对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设定,同时,是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设定。它表现为对高尚道 德及道德终极目标的认同、信服和崇尚,能内在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2]
第三篇:以秋天为背景的思乡诗
以秋天为背景的思乡诗
秋天是最能引人乡愁的季节,那诗人又是怎么在描绘秋天的'同时,有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这里的以秋天为背景的思乡诗,欢迎参考。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 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刘禹锡《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四篇:以气候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
以气候为核心作为背景材料的综合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地球除了热带雨林,还有“温带雨林”。图6中的W岛是世界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地区之一,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只有在树木相对稀少的局部地带才能见到低矮的阔叶植物,这是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最大的不同。云杉和冷杉林颜色暗绿,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图7为W岛温带雨林局部景观。
W岛东西部环境差异明显。冬季岛上平均气温2~4℃,西部可达5℃以上。降水量西部沿海达2000—3000mm.东部沿海只有600—800mm。
(1)说明W岛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原因。(6分)(2)分析该岛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多地区偏高的原因。(6分)(3)推测W岛雨林分布的主要地区并说明理由。(6分)
(4)与热带雨林相比,分析W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的原因。(6分)
(1)【解析】:特征描述类题目与原因分析类题目的综合考查。空间分布差异从总分两个角度展开,而降水差异的原因从地形、洋流等角度作答即可。【答案】:年降水量西部多,东部少;(2 分)西部处于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雨区),东部处于背风坡(雨影区)。(4 分)
(2)【解析】:原因分析类题目。影响温度的因素有纬度、洋流、地形、下垫面等,考生从这几个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W 岛地处太平洋,冬季浩瀚的海洋对气温有巨大的调节作用;(2 分)东(北)部有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北极冷空气的影响较小;(2 分)沿岸海区有暖流流经,增温作用明显。(2 分)
(3)【解析】:茂盛的雨林生长需要较好的水热条件,由材料可知W岛西部沿海水热条件较好。考生只需从西部沿海水热充足两个角度分析即可。【答案】:雨林主要分布在岛的西部沿海地区。(2分)(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冬季气温高,(2分)雨量充沛,(2分)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良好。(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W岛雨林地区树种单一即生物多样性较少,需从水热条件、光照条件、优势树种生长习性等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与热带雨林相比,)W岛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2分)阴雨天气较多、森林茂密,日照时间相对较短,(2分)低矮的阔叶植物因光照不足而分布稀少,但高大的冷杉、云杉等针叶树却能够获得较好的光照,成为主要树种。(2分)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雨育农业是指完全不依靠河流及地下水源灌溉,或仅有田间坑塘补充供水条件,以种植一年生作物为主,或兼种多年生作物或兼养家禽、家畜的种植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完全依靠当地自然降水进行耕作的农业。材料二:伊拉克雨育农业分布示意图和雨育农业区气候资料图。
(1)比较①②两地冬季日照强度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2)结合材料,评价伊拉克雨育农业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气候条件。(3)据图分析伊拉克典型农业的分布特点。
【答案】
(1)差异:②地强于①地。
原因:②地纬度低,冬季日照时间长于①地;②地终年少雨,①地冬季多阴雨天气,②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①地弱,光照强。(2)冬季低温,热量不足;
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且蒸发量大。(3)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原山地区;
雨育农业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或河流中上游); 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区。
【解析】(1)日照强度主要受降水和日照时间有关,读图可知②地纬度低,冬季日照时间长于①地;②地属于沙漠气候,终年少雨,①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阴雨天气,②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①地弱,光照强。
(2)结合伊拉克雨育农业气候资料图,可知伊拉克雨育农业区不利条件是冬季低温,热量不足;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且蒸发量大。
(3)据图例分析,伊拉克典型农业主要包括畜牧业、雨育农业和灌溉农业。读图可知,山地牧场的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原山地区;雨育农业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平原地区。
.(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温河谷地带。云南元江积温8704.5℃,年日照时数4420h,是云南三大火炉之一,也是我国最为典型的干热河谷。
材料二:火龙果属南亚热带水果,具有喜旱怕湿、喜高温的特性,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被人们称为“吉祥果”。元江干热河谷地带,是天然的种植火龙果的优质地区,在2015年种植火龙果已达2万亩,并建设了火龙果系列产品深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庄园。材料三:元江干热河谷位置图
(1)结合材料分析元江河谷干热的形成原因。(8分)(2)从气候角度分析元江地区火龙果品质优良的条件。(6分)(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简述火龙果产业对当地的积极影响。(8分)
【答案】
(1)(8分)纬度低,气温高;(2分)位于河谷,地势(海拔)较低,气温高;(2分)受山地阻挡,冬夏季均位于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増温),气温高;(2分)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干旱;(2分)(2)(6分)纬度低,积(气)温高,热量充足;(2分)年日照时数长,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2分)多晴天,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富集;(2分)低湿的环境,利于火龙果生长。(2分)(任答3点给6分)
(3)(8分)种植面积大,增加农民收入;(2分)发展深加工和生态旅游,增加就业;(2分)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致富;(2分)改善了生态环境;(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能超过8分)
(2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橙,是一种柑果,喜温,不耐寒,生长土壤 PH 值在 5.5-7.0 之间为好。材料二
褚橙,云南特产冰糖脐橙云冠橙的别称,产自云南哀牢山东侧干热河谷气候地区,其味较普通橙子甘甜可口,由昔日烟王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 75 岁高龄种植,通 过改良品种、修小水坝把哀牢山山泉水引到果园灌溉等措施,十年后将褚橙推广上市 成功而得名,也叫励志橙,2012 年开始热销于电商网络。下图为褚橙产地嘎洒镇位置 示意图。
(1)分析褚橙产地嘎洒镇干热河谷气候的成因。(8 分)
(2)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及褚橙种植园示意图,分析褚橙较普通橙子甘甜可口的原 因。(6 分)
(3)有人说褚橙产地偏、价格高,市场竞争力差,试为褚橙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10 分)
【答案】
(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全年获热多;地形封闭,河谷地形不易散热;该地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地处哀牢山的背风坡,焚风效应强,降水少,气温高;冬季离冷空气源地较远,且 北面有山体阻挡冷空气进入;植被覆盖条件差,地表升温快。
(2)干热河谷气候,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来自哀牢山的山泉水灌溉,水质优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酸性红壤,适合橙树生长。(3)加强褚橙基地建设,改进生产组织,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褚橙口感和冷藏保鲜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褚橙质量;挖掘 “励志橙”概念,打造褚橙特色高端品牌;开展褚橙深加工,延长褚橙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展电商网络营销渠道,优化褚橙产业信息化水平。【解析】 试题分析:
(1)本小题考查局地气候的形成原因,该地干热气候的形成和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河谷地形、背风坡、地表植被覆盖条件等因素有关。
(2)本小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褚橙较普通橙子甘甜可口,说明该类水果含水量和含糖量较大,结合图中信息,可从光照、昼夜温差、灌溉水源的水质、独特的土壤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
(3)本 小题考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可从加大技术投入、打造品牌、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拓展营销渠道等方面回答。
考点:气候成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持续发展对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荔枝口味鲜美,但果实不耐储藏。荔枝生长喜温暖,对温度的要求是年均温18℃-26℃,不耐冰雪霜冻,极端低温若低于-2℃,来年基本绝收,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界线也是荔枝主产区的分布北界。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的长江、赤水河、习水河三江交汇处,与岭南地区(广东、广西一带)的荔枝主产区相距400余公里。
图6
图7
(1)合江县的荔枝产区被称为南亚热带的“气候飞地”,冬季气温接近于南亚热带地区,试分析其成因。(6分)
(2)合江荔枝的产量波动很大,但同类品种的市场售价比岭南荔枝高2-3倍,3年中有1年丰收,就足以弥补歉收两年的损失。从气候条件分析以上现象的原因。(10分)
(3)很多唐代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6分)
问题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专家考证,供应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市)的荔枝来自于合江县,而非岭南地区,说明其地理依据。
问题②:“锦江(今成都市)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如今四川荔枝产业仅分布在合江县,对比说明四川荔枝分布的古今差异及其自然原因。【答案】
(1)四川盆地受山地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小(2分);河谷地区地势低(2分),水域面积大,对大气增温作用显著(2分)。
(2)荔枝不耐寒,而合江纬度较高(2分),低温冻害天气比岭南地区多(2分),产量波动大。
由于热量条件相对不足,合江荔枝生长期较长(2分),品质优良(2分),且上市时间晚,错开了岭南荔枝大批上市时间(2分),价格较高。
(3)问题①:合江与长安距离较近(2分);岭南与长安距离遥远,沿途多山地,交通不便(2分);古代冷藏保鲜技术落后(2分)。
问题②:范围缩小,位置南移(2分)。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纬度更高的成都可以种植荔枝(2分);随着气候变冷,荔枝分布位置南移(2分)。把握考向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其判读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频次较高,既有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等知识的考查,又有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以各种气候资料统计图表切入,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规律、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的热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有时也会穿插于综合题中。考点一 气候形成因子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征 核心突破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纬度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气候的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气候带 最热(或者最冷)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第五篇: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我在教古诗《示儿》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采用我们新课改模式,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放手让小老师组织指导大家,让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片断一: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并初步感受了诗中的“悲”后,学生们利用收集到的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小老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还为什么而悲?
青春展示组:我们收集到陆游68岁时写的一首诗来体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青春组:请大家齐读,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生2:我的眼前是居无定所的百姓,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
在了妇女的身上,到处是凄凉的哭声。
小老师: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A:悲伤
生B:悲痛
小老师:是啊,陆游这时是多么的悲痛啊。讲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再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片断二:
小老师过渡: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身上。
小老师:王师呢?他们在做什么?
生:我们来补充。
高峰组补充:我们来利用一首诗《题临安邸》补充说明白。高峰组:大家来读这首诗,并观察插图。
高峰组:他们在做什么?
生3:饮酒作乐。
生4: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小老师:面对这些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荀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小老师: 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以上两个片段是学生对“悲”的拓展。使“悲”显得愈发丰满。反思: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一个“悲”字进行解构。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作为补充材料、一古诗拓古诗、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二、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的生成。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
也是散的。于是,课堂串了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在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下抒发了心中对陆游爱国情怀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