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以李白诗歌为例

时间:2019-05-13 05:3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以李白诗歌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以李白诗歌为例》。

第一篇: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以李白诗歌为例

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以李白诗歌为例

摘要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关键词 古诗的涵义 古诗的分类 李白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古诗

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我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的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的称呼。

小学课文教材中的“古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泛指古代的诗歌,因此它包容了汉魏“古诗”、“近体诗”和“古风”。收入教材的40多首古诗中,除两首李绅的古风(《锄禾》、《古风》),一首杜甫的古乐府(《前出塞》)外,其余都是近体诗。近体诗因韵律极严,又称格律诗。近体诗的特点是: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声有间重,颈颔对仗,偶句叶韵。

每首八句的叫律诗,四句一首的叫绝句,这就是诗有定句,这是句数上的分类;七个字一句的叫七言诗,五个字一句叫五言诗,这就是句有定字,这是字数上的分类。判定一首近体诗的形式,要综合字数和句数两个因素,因此近体诗分四类: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分别简称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在教材的近体诗中,有一首五律(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材仅用前四句,并改诗题为《草》)、15首五绝、19首七绝。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分类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牧的《山行》等。在这些诗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歌颂、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山和壮丽风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又如杨万里的《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句将夏日的美景描绘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自然之美,天成之美,学会观察生活,培养美的情趣。、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盼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将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描绘得入木三分,从小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从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

三、李白诗歌的特点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纵观李白一生,可以看出,他从青年时代起,直到逝世,都在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而奋斗。李白笔下的波澜,胸中的激荡,一生的经历,同唐朝命运息息相关。当“开元之治”前期,唐玄宗励精图治,整个社会欣欣向荣,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便呈现出一片风和日丽的景象。如《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而在长安三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沉溺女色,朝廷上奸臣当道,整个社会已经是危机重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这样的调子。

特别是在天宝二十载,李白尤感大厦将倾,祸在眉睫,创作了《郑客西入关》、《殷后乱天际》等名篇,多次借诗歌预示叛乱将起。安史之乱前,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盛唐的现实生活在李白的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李白堪称“时代的镜子,”其反映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在历代诗人中是少有其匹的。

四、以李白诗歌为例进行诗歌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选用了47首古诗,其中李白就诗歌有9首,比其他诗人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要大的多。

现在,我们来看下,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李白的几首诗歌。如:描写风景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诗教学要抓好理解诗句与指导朗读两个环节,讲清古今词义的变化与特殊句式,在指导朗读中,领会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1-2年级的学生,应该要做到,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体,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材选编这首唐诗的主要意图,一是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从唐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炼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二是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看到这首古诗时,首先应该让他们初步的了解李白,知道他写过那几首诗歌,其次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也就是这首诗时代背景。最后,才是古诗教学,并要求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及背诵。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李白创作这首诗是在天宝十五年,当时他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整整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尽管也落得逍遥自在,但是内心的孤寂却是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的。这才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首先,本诗押韵的字是“烟”“川”“天”。诗歌的押韵是用同韵的音乐作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这同样是一种给人以音乐旋律感的和谐运动。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其次,该诗前两句概括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阳光照射下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美。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字字珠玑。结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一个“疑”字,显得意味深长。

最后,通过对诗人李白的了解与对这首诗的理解,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并能在课后背诵。

李白的《望天门山》也是如此。两首诗歌皆是写景诗,其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热情和飘逸个性,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 ,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 容,是比兴兼得的典范。

再如:描写思念家乡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诗,它能为文化教养较低的人所接受和理解,因为其诗中朴实无华的情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他通过写月,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李白笔下的“月”,只不过是诗仙借以发端、托以寄意之工具,“言志”之手段,“咏怀”之媒介,由此及彼之阶梯,引人入胜之曲径罢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李白“比兴言志”的写月诗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李白写的是天上月,反映的是世上事,表达的是人间情。这些写月诗和李白其它优秀诗篇一样,都是我国文库中的宝贵财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在这宁静的夜里,人们本来就很容易陷入沉思、遐想中,从而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尤其是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念着遥远的家乡。也许,这时的诗人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梦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就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诗中尤以“疑”字,用得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诗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状态,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而第一感觉却是地上有霜。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而今,月色如霜,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都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忽然感到无比冷清萧瑟,于是,一股不可名状的情思就这么翻涌而来,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填满了他的内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望着窗外那皎皎的明月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尤其是望着这温柔的月光时,诗人的心弦仿佛被轻轻的拨动了一下,在一瞬间感受到了乡情在自己心灵深处重要的存在。所以在教这首诗歌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注意诗歌本身的特点,还要注意诗人李白在此时的所想所感。

《静夜思》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这种力度极小的感情波动,适应了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需要,因而,它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此外,还有描写朋友间深厚友情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写的是李白要离开之际,好友汪伦来送他时的情形。诗人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表现汪伦对李白和这段友情的重视,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明白畅晓,开头就将名字道出,给我们一种爽朗、率真的感觉。“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当时李白也许真的不曾想到汪伦会来送行,正准备走了的时候,不想汪伦突然出现在岸边,李白心情自然很难平静。汪伦人未到而声先闻,热情爽朗的歌声,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汪伦敬重李白,珍视与李白的友情。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岸上踏歌声”应该不只是只有汪伦一个人而已,也许还有其他的村民,大家一起手拉手,唱着歌,踏着有节奏的脚步,来为李白送行。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是很受当地村民欢迎的,也说明李白当地村民淳朴、热情的生活情调。诗人通过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也将当地的民俗风情一展无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诗人不是将汪伦对他的友情比的和潭水一样深,而是说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因为把汪伦的友情比作潭水那样深,就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那么,大家可以想象下,潭水已“深千尺”了,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而且清代沈德潜也曾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五、古诗教学的主要方法

当然,除了以上所述的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的古诗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这六个字的基本教法:扩、说、补、挪、考、嚼。浓缩的语句要“扩”,古今差异的要“说”,成分省略的要“补”,语序倒置的要“挪”,引用典故的要“考”,诗眼佳句的要“嚼”。

“扩”就是要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如:“遥知兄弟登高处”中的“遥知”,这一词就必须扩展开来,解释为“遥远地知道”。这样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说”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在讲解时要把这些不同点向学生讲清楚。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这里的“可怜”我在教学时向学生讲明它是“怜悯”“同情”的意思,而是作“可爱”讲。通过这样详细的分析,学生自然容易掌握了。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是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挪”即“挪动”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话,在教学时,就要进行颠倒词序讲解,译为“满天霜”也就是“满天降落着霜”,学生一听就明白了。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例如教学《前出塞》一诗中“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一句,这里的“苟”应解释为“假如,如果”;“岂”作“难道”讲。这样通过详细的讲解,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安旗,薛天伟,阎琦.李诗咀华[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3]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第二篇:《忆江南》为例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忆江南》为例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鉴赏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语文学科面试的重要范围之一。但是整体来看,考生对诗歌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畏难情绪,现以《忆江南》为例,浅谈语文诗歌教学。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

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很多老师在情感上过于灌输,造成了学生的情感距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启发想象,领会意境,提高鉴赏古诗歌的能力。

3、能感受江南的美,能够体会词中表达的感情。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 创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比如()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因此,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设计。第一环节 标题导入,情境设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忆字组词,课件出示忆字演变过程,引出字的本义。教师表述:古往今来有人思念故友,有人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和白居易一起思念江南,板书课题。

2、欣赏《忆江南》歌曲,并简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古诗歌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3、介绍背景。

第二环节 初步感知 品节奏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胖读诗歌,不在于质,而在于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知诗歌意境。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词”这种体裁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得障碍,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句子中间的停顿。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凝练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情感升华的基础,这一环节很重要,需要时间长,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不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第三环节 品读赏析 赏语言美

1、引导学生弄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胜”字能否用“似”“像”替换?(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男女生合作读。在理解内容阶段,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读,合作读、对比读仔细品味,才能让学生的现代生活、情感、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情感、理念相融合,并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

2、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的意思。

3、整首词围绕哪一个字来写?读着“江南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去回忆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追问除了景好,还好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人好、天气好、人杰地灵等。

4、学生齐读一、二句。第四环节 知人论世 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此时教师出示资料,学生在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一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3、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在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

第五环节 小结作业

对比阅读白居易词另外两首,增强学生的课外积累。

通过《忆江南》的分析及设计,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几个误区:

1、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

3、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串讲是古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填鸭式、注入式。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4、文学鉴赏式的分析: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无法理解的这么深奥,也不能了解,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

5、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但是教师在此要忠实而流畅的直译,尽量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

6、花样翻新式的表演:虽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

诗歌教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如此才能事倍功半。

中公讲师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文章来源:中公青海教师考试网

第三篇:小学语文古诗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反思小学语文古诗的教与学

莲塘镇中心小学 高媛

新课程实施以来,古诗文课堂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学科的一块“硬骨头”,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从教六年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大体存在着这样两种模式:一种是把文言文完全当作“文言文”来教,因为要求“实”,就有一种让学生先从字面上弄个透彻的圆满心理,唯有这样才放心:另一种是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来教,这是“虚”,课堂上给学生的空间很大,结果可能是内容学好了,字面却没有落实,况且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不只是靠理解就行的。求“实”,势必要求学生有扎实文言功底,但这样学生的压力就会很大,容易因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求“虚”,让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增大,课堂是活跃了,但学生文言知识学习的效率降低了,甚至会产生一定的盲目性。文言文教学如何在“虚”、“实”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兴味盎然,课堂充满情趣,首要的是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离他们的日常语言较远,显得艰涩难懂,教学更需要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既然有效地激发兴趣,又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

点,有助于理解诗意、启发形象和领悟情理。教师应该尽量创设切合诗意、诗情的各种情境,所创设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特点,贴近学生实际,方式多种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入情入境,激发浓厚兴趣,激发丰富想象,促使感悟、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意和境、情和理,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

应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校园里、教室中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植物学的知识外,还可以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语文课前提倡读背古诗;每周布置学生诵读1—2首古诗;利用周会课、活动课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诵读活动……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二、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问的语言文字的艺术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做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学之优秀经念,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汪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如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配音读、运用多媒体调出动画,图片让学生扮演诗人表演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情、体验、积累。

三、应用挂图让学生去概括去想象。

宋代著名文学家曾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人讲究诗话统一,不少写景、状物的诗文就是一幅幅色彩明丽,栩栩如生的图画,教学这类古诗,不妨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运用手中的水彩笔,将读到的东西勾画下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后,出示插图,进行对比,体会诗中的含义,学生受阅读能力,知识面,人生体验的限制,对古诗画面的理解往往上笼统的,模糊的,为缩短久远事物的失控距离,增加形象的真实感,教师可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关注诗文中的人、事、物、景,假想自己身临其境,取处其中,进而在诗的意境中遨游。让学生学会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故事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四、通过作者,诗情、诗意,诗理来整体感受课文。

介绍作者生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诗文做了铺垫,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诗作是名家名篇,这些诗人的诗作都镌刻着不同风格和特点的烙印,在理解诗句时,要抓住有特点的文字,多去品味,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关键词语的突破,方法很多,从词意着手链接,呼醒学生的理解,体验,为词意理解打下基础。

五、在教学中的成效。

通过六年来的实践,无论爱改变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达到会背诵。

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

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和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养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基本上是意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较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给你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书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身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样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古诗语言精辟含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由静止转动画,从而感受到古诗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总之,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到他们的血液中,由肤浅而深刻到他们的生命中,继而传承到一代又一代之中!

电 话:0791—85762692

E-mail:597391063@qq.com

第四篇: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我在教古诗《示儿》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采用我们新课改模式,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放手让小老师组织指导大家,让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片断一: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并初步感受了诗中的“悲”后,学生们利用收集到的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小老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还为什么而悲?

青春展示组:我们收集到陆游68岁时写的一首诗来体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青春组:请大家齐读,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生2:我的眼前是居无定所的百姓,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

在了妇女的身上,到处是凄凉的哭声。

小老师: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A:悲伤

生B:悲痛

小老师:是啊,陆游这时是多么的悲痛啊。讲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再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片断二:

小老师过渡: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身上。

小老师:王师呢?他们在做什么?

生:我们来补充。

高峰组补充:我们来利用一首诗《题临安邸》补充说明白。高峰组:大家来读这首诗,并观察插图。

高峰组:他们在做什么?

生3:饮酒作乐。

生4: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小老师:面对这些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荀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小老师: 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以上两个片段是学生对“悲”的拓展。使“悲”显得愈发丰满。反思: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一个“悲”字进行解构。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作为补充材料、一古诗拓古诗、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二、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的生成。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

也是散的。于是,课堂串了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在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下抒发了心中对陆游爱国情怀的敬佩。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

第1章 古诗教学轻与重

中国作为诗的国度,不仅诗歌创作名家辈出,诗歌作品更是精彩纷呈。学习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还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随着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比重的增加,教学倾向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分配却越来越小,而是更多趋向于读懂、背会,具体体现为一“重”一“轻”。1.1 小学古诗教学之重

既然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而且还被收录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那么它一定能在好多意义层面上起到教化小学生的作用,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对小学生而言,美丑、善恶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他们仅仅是借助于事物表面来进行判断评价,并不能认清事物内在的价值,而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刚好弥补了这一漏洞。所以古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入选的古诗来说,大都是历朝名人脍炙人口之作,而且这些作品都是要求学生所背诵的。这其中,有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都是极好的美育教材;也是表明应珍惜劳动人民成果的,如,李绅的《悯农》《锄禾》这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这些都是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还有抓住事物特征写状物的,描写深厚友情的等等。但是这些在课本中占相当地位的古诗,在课堂学习中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学习效果。1.2 小学古诗教学之轻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课堂中,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注释、讲解,最多配以幻灯片等教材来辅助教学,学生记了、背了,但却不能真正意义上体会“古诗”。首先,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意境,很多诗歌学生可以背得像顺口溜一样,但诗歌的内容并没有触动他,并没有真正在情感上与作者达到共鸣;其次,学生只是把词句读通了、读懂了,知道了作者所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却不能够体会诗中作者所描绘的形象。对意境和形象的模糊性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作者情感。这样,就无法体会诗歌所体现的音乐美,这就像周而复

始的恶循环一样不仅学生听的枯燥,老师讲的也会乏味。最后,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只背不想,教师开始填鸭式串讲。久而久之,便忽略了古诗的内在含义以及古诗教学的意义。不重视学生的审美与道德观念的培养,不注重学生想像能力的培养和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得古诗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地位连下几个台阶,古诗教学开始变得无足轻重。

第2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古诗教学

基于对以上古诗教学情况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学策略。2.1 利用学生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册课本中古诗数量并不多,而且其篇幅短小并配有古色古香或豪迈山水的背景画。有的意境深远,有的明丽清亮。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文中就有这样一幅插图:空寂、苍翠的深林中,有穿古衣的长者与童子,有围着篱笆的茅草屋还有家犬,那曲曲折折得山路在隐约中不知道通向那深山老林的哪一处。这些都会吸引学生的眼球,看到这些,他们一定会去翻阅古诗。再相比较课文而言,因为它的短小,学生们还是愿意读的。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朗诵,有些好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并激活兴趣。朗诵不仅能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图景,而且还能体会诗的情感,增强教育成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采取范读、独自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与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时只需为学生准备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们在这之中去读去诵,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 激发学生独立性

就古诗而言,相比较古文还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但它毕竟也是古代人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比起现代语言又较为难接受。许多诗词的意义并不能被学生理解,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生词与字,教师则需引导学生选择对应古诗的正确解释。当然,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释。例如: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在诗句中是“因为”的意思,这与今义完全不同;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空”是“天空”的意思。在教学中和同学讲清这些古今异义的字词与一字多义的现象,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如果说想要更深层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这时就有必要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与诗歌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融入”当时的社会中,“亲身”去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为学生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融合提供一个有利的台阶。而这些材料的收集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知比教师倾盆大雨式的讲解效果要明显许多。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能让学生保持不同的见解与体会。但既使是这样也应根据学情来决定。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独立性也待培养,所以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占一定地位。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点则可以完全得以发挥。2.3 尊重学生独特性

现代小学生学习古诗,朗读和背诵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最难的应该是领悟诗中所表露的情感和所描绘的意境。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只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想像力。而对每首诗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想象思维,就像一个原点可以散发出无数条射线。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大胆想象,做到“只求心有所得,不求千人一面”。所以古诗教学为学生创造的是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古诗表意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对古诗所描绘的形象大都是见过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诗意把大脑记忆中的各种意象场景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意,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思考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借助注释和诗歌语言显示出来的系统具体可感性,便可大体理解,而且这种理解便于交流。而诗歌的内在情咸却在诗人寥寥数语的字里行间被体现出来,它并无正误之分。它的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意境美的最好表达方式便是——通过学生独特的思维想像方式出现在其脑海中,使之成为一种可知可感的画面。诗歌中的文字活了,学生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意

境,内心逐渐与诗人相通融,诗歌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吟唱。2.4 引导学生体验性

课本中所选古诗都富有语句整齐、节奏鲜明、押韵顺口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已有所体会,但这些体会仅仅是停留在这些特点的表层——好读易背。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是不够的。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基础上重视朗读才可以不断升华学生的体会,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例如:李白的赠友之作《赠汪伦》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充满愉快感激之情,而同是写好友别离之情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感情却不同于前者,后者流露的却是黯然惜别之意。前者可以读得高昂轻快,后者应读得低沉迂缓。然后指评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作者创作情感和诗文大意的基础上再学习这些便容易一些。其次言简意赅作为古诗的另一个特点来说,一定比古文好懂,但理解程度上要难于白话文、书面语。虽然三者难易程度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相通的地方——修辞手法的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不同手法,不但生动的再现了艺术美、社会美和大自然的美,更加体现了古诗语言凝炼富有哲理性的特点。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起来总是令人回味无穷。只有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并随着人生经验与阅历的不断充实,对它们的理解才会不断加深。

第3章 古诗教学之宗

总之,不论古诗教学方式策略如何改变,但“外变不离其宗”——诵、读,这两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朱熹所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教师能做的就是不断探究、革新古诗教学的方法、策略,以充分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实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根本上的转变——由最初的记会写会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下载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以李白诗歌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 以李白诗歌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以《莫高窟》教学为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李青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莫高窟》【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 )06A-0041-01 选人小学语文教......

    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多媒......

    在品读中感悟魅力语文——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在品读中感悟魅力语文——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在品读中感悟魅力语文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上星期我讲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自以为准备的还可以,但是,学生上......

    “以《月下独酌》为例探究李白诗作风格”教学设计

    “以《月下独酌》为例探究李白诗作风格”教学设计 【背景呈现】初三学生学习了多篇李白诗作,对其诗作风格已有初步了解,但初中教材没有涉及李白诗作风格研究的课时,而学生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识记生字、词语,多读课文,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培养学生遇到生字、新词会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积累......

    以小学语文为例__浅谈怎样说课

    浅谈怎样说课 一、关于说课的起源、地位及作用 说课这种创新的教研形式起于1987年河南省新沂市红旗区教研室,1994年江苏省在苏州中学举行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把说课......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的古诗教学 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杨秀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短,但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大。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从《诗经》的诞生到现在,在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其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一直吟颂不停,荡漾起绚丽多姿的......